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精选10篇)

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一、引入

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

假设老师是第一次来鹤溪,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 学生答。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

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家乡南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看。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境内,距温州市区87公里,离平阳城关32公里,总面积97.68平方公里,北部明王峰,上有泥塘沼泽,秋冬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风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为六大特色,有“浙南第一胜景”之称。与北雁荡山、中雁荡合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北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 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

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

二、讲解新知

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

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

2.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已经欣赏过老师带来的一些作品。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温州乐清和瑞安的山水风光。

画中所绘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但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

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1.

风景照片:纪录自然

2. 莫奈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3.

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

A.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

B.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中国人认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西方有句话:“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而在我们中国,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 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互动题:

A.吟诗作画

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

1.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马远《寒江独钓图》)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可染《万山重叠》李可染)B.依画题诗

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云容水影图》查士标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C.赏画题名 《脊梁》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雨后天晴》

周方德(1949-)浙江乐清人。1957年师从倪亚云先生学习绘画。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作品《犁手》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化镣为剑》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86年师从林曦明先生学习国画。1998年为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创作《小刀会》雕塑稿,现居上海。

《山乡净土》

尚文光,浙江乐清市白家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温州美协理事,乐清市政协雁荡诗书画院副院长,乐清市美协副主席,政协乐清市第十届委员。

陈俊雅 男,1976年生,浙江瑞安人。现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 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瑞安书协篆刻艺委会委员塘下镇书画协会秘书长。本土书画欣赏 乐清书画家尚文光 瑞安书画家陈俊雅

三、收尾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 知识点介绍:

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为此,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展示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介绍:

(1)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系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之一。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硬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他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高度剪裁,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画面留出更多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环境氛围,形成南宋特有的山水画风格。存世代表作有《踏歌》、《水》、《华灯侍宴》等。

马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但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远、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创造,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2)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用笔洗练,着重气韵,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远。

(3)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阳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本科。曾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先生学画。1939年在澳门、香港举办“抗战画展”,以后又在曲江、桂林、贵阳、成都、重庆展出。1943年沿河西走廊深入敦煌研究、临摹古代壁画。以后到南洋、井冈山、新疆等地写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不动便没有画”,故一直坚持不懈地深入生活。1959年与傅抱石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4)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风眠等教授,研习西画。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作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他的山水画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毛泽东的诗词:

沁园春·长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篇2

关键词:古典园林,诗情画意,意境美,诗词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深厚沉淀,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品和集中体现,是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中国的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其受到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而形成具有鲜明东方色彩的园林体系。其造园的特点对欧洲和日本等国的造园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位居三大园林体系之首。中国古典园林由许多文人和画家参与并主持建造和设计,使中国古典园林中融入了诗情画意。“意境”的表达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共同追求,“形外之象”“画外之情”“以景生情”等,细细品味,有如身临其境,恍若神游情景交融妙不可言,同艺术作品产生很强烈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艺术精品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园林自从脱离单纯仿写自然山水景色,进入追求意境塑造阶段以后,便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诗、画艺术都十分强调意境,表现出很强的精神追求、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超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特点。

1 中国的诗词在古典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重要性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自己理想的一种方式。作者的感情及所要表现的情调都隐藏在对景物和环境的描写之中。1)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通过诗词来进一步点景,渲染和突显环境氛围,使原有的造园要素赋予文化内涵,共同来营造一个主题,从而更好的暗示出意境本质。中国风景园林都是通过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来点明景题。这些简练的诗词是通过进一步的思维加工、提炼,更贴近园林中的现实风景,使园中的景物更加富于浪漫的色彩。同时景题也对游人的感情起一个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游人能更好的领悟园中的意境美。如:拙政园“梧竹幽居”位于水池的尽头,对山面水,在游廊后面种了一片梧桐和竹子,是一个幽深之处。其额曰“月到风来”,楹联为“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不仅道出了粼粼清波和假山的动静对比,还借入了清风与明月,构成了虚实相生的迷人境界,使“梧竹幽居”充满了诗情画意。就很好的表现了此园的意境,使游人可以由景题而产生联想,触景而生情,进入园林意境,别有情趣。杭州中山公园内有一座极为普通的四方亭,亭上有一副对联是: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额为“西湖天下景”。这副对联使这个原来不足为奇的园林空间意境倍增。如:网师园中“月到风来亭”,取自唐代诗人韩愈“晚年将秋至,长风送月来”之句而得名,因亭的位置宜于秋季赏月,有“月到天心,风来水面”之意趣。2)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时的构思和立意来源于中国的诗词,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意境。如:“个园”的四季假山,个园的设计者相传为绘画大师石涛所造。用山石在一块小宅第中表现出千山万壑、深池变化万千的四季景色。作者的巧妙构思来源于诗句“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以石斗厅,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四季假山是该园的特色,表达了园林的构思寓意。春石低而回,散点在疏竹之间,有雨后春笋,万物苏醒的意趣;也有翠竹凌霄,石笋埋云,粉墙为低,天然图画之感。夏石凝而密,漂浮于曲池之上,有夏云奇峰,气象瞬变的含意;也有湖石停云,水帘洞府,绿树浓荫,消暑最宜之感。冬石柔而团,盘萦于墙脚下,有雪压冬岭,孤芳自赏的含意。亦有北风怒号,狮舞瑞雪,通过圆窗,探问春色之感。

2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景中,处处充满了画意

1)烘托主景:

山水画大多数有主景,有中心。在中国画论里有:“画中有宾有主,不可使宾胜主。”这就是说园林造景,往往以一个主景为中心,或以山,或以水,或以建筑。以山见胜环秀山庄,以水见长的网师园,以建筑称雄的北海白塔等,都是突出一个中心的生动体现。在树、石、竹等方面,都应用以衬托主题为佳。

2)虚实相生:

山水画非常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空得好,画面灵动而不拥塞”。但画面的空,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以虚代实,园林十分注重布置与处理好空间,即在“空”的地方,也要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常见的手法有:用水面衬托庭院,延伸空间,以虚代实;圆明园九洲的“上下无光”,用镜借的手法,以虚代实;另外,借用粉墙而使树影倒映其上,以产生虚实相生的景色。

3)不曲不深:

记得有诗云:“文似高山不喜平”。写文章要有起伏曲折,作山水画和造园同样要有起伏曲折。这就是“宜曲宜长则胜”。园林对较长的道路和溪流;对较宽水面处理,通常采取曲拆分割和节奏变化的方法,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园林景致。

4)加深层次:

山水画为了加深层次,常用散点透视法,有平远、深远、高远之分。其中,深远法对园林影响最大。因为,它可以用层次重叠来加强景深感。山外有山,虽隔而不断;树外有树,似连而非连。一处园林就是一处空间,但大多数面积是有限的。为了创造出比实际空间更深更远的意境,常用借景和空间渗透来扩大空间。另外,还吸取山水画中建筑与树木交叠的方法,直接应用画论于园林之中。树石排齐,以屋宇间之,屋后再作树石,层次则更深矣。

5)有疏有密:

山水画忘平、忘齐、忘均,有疏有密就打破了平均。园林造园者受其影响很深,非常注意疏密变化。疏密处理的好,便以形成生动活泼,各式各样的空间。象征、礼仪、标志、纪念意义以及某种体形、线条美。如图腾、华表雕像、鸟兽、标牌、喷泉及各种植物造型艺术小品等。

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过元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设计手法[J].建筑科普,1980(5):70-72.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篇3

关键词:纱罗;诗情画意;审美特质

中图分类号:TSl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26-02

关于纱罗,古代有“方孔曰纱,椒孔曰罗”的说法,[1]意思是说平纹呈方孔的称为纱,绞经织物呈椒孔的称为罗。但由于纱与罗的质地都比较轻薄且都有孔眼等特征,两者经常分不太清楚,并后世也将二经绞的织物称为纱,因此常并称为“纱罗”。那到底何为“纱罗”?“罗”起初并不是丝绸织物,而是作为捕捉的工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罗”解释为“以丝罟鸟”;《尔雅·释器》也说道:“鸟罟谓之罗”。秦嘉谟辑补《世本》称:“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礼记·效特性》载:“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罗氏致罗与女”;《周礼·夏官·大司马》云:“罗弊致禽以祀枋。”可见罗人的首领曾任周朝捕鸟之官,还将用罗捕得的禽鸟作为祭品。从中可知最初的罗应该是我国狩猎经济的产物。虽然捕鸟的“罗”与今天“绫罗绸缎”中的“罗”相去甚远,但是有一个基本特征是相同的,即表面布满孔眼。《淮南子》称纺织品发明初期,机具不完备,“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来机具完备了,织物也越来越丰富,但纱罗织物这个独特的性质却保存下来,从1972年发现的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中出土的重量仅为49克的一件纱袍中,[1]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高超的技艺与纱罗有着其他织物少有的轻盈、朦胧之美。

在中国古代,纱罗一直都是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青睐的奢侈品。“绫罗绸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它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而其中的“罗”较之其他丝织品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除了纱罗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外,也许还有纱罗的诗情画意吧。她在诗中是一位多愁善感的曼妙女子,在画作中又化身为高贵优雅的贵妇,她就像隔着树影的天空,变幻莫测、美丽而神秘。

一、从文学作品中看纱罗

无论是在《全唐诗》、《全宋词》还是在《花间集》中,纱罗的出镜率都非常高,在《全唐诗》中关于丝织品的“罗”大约出现了一千三百多次,关于“纱”大约出现了三百多次。在《全宋词》中,“罗”大约出现了不到七百次,“纱”大约出现了二百多次。可见诗人寄于纱罗传情有着特殊的偏爱:“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锦荐红鸂鶒,罗衣绣凤凰”道出了纱罗的珍贵与富贵;“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轻步暗移蝉鬓动,罗裙风惹轻尘”寄托了诗人的才情与多情;“斗钿花筐金匣恰,舞衣罗薄纤腰”、“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酥胸”尽显其纤薄与妩媚。

由于纱罗的频繁出镜,我们似乎可以推测纱罗可能是诗人绝佳的灵感来源。其实这种猜想也不无道理:首先是因为纱罗的高产,唐宋是纱罗织物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还专门设立“织罗务”。特别是浙江婺州地区,是全国最重要的织罗基地,所生产的罗被称为“婺罗”,产量占全国的九成以上。[2]考古发现的纱罗实物也很多,最重要的发现有:1975年南宋福州北郊浮仓山黄昇墓中出土了200多件纱罗织品;[3]同年镇江金坛县南宋周瑀墓中出土的50件衣服中,大部分也是提花罗织物。[4]

其次,罗的应用极其广泛,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从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可见一斑。除了对人物身上穿的纱罗有着详尽的描写,生活中还有青纱帐幔、架纱桌屏、碧纱厨、纱窗、作为簪饰的堆纱的花儿、纱囊、纱屉、纱帐、绵纱袜子、作为礼物成匹的纱罗……,在书中随处可见。贾府的纱罗不仅用途广,种类也是别样丰富。贾母因见窗上的纱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凤姐忙道:“昨儿我开库房,看见大板箱里还有好些匹银红蝉翼纱,也有各样折枝花样的,也有流云卍花样的,也有百蝶穿花花样的,颜色又鲜,纱又轻软。”贾母听了笑着说,那个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作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5]。可见在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纱罗的种类很多,花纹各式各样,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正因为生活中处处可见,所以使纱罗更容易为诗人们触景生情的载体成为可能。

此外,诗人之所以对纱罗如此青睐,还得得益于纱罗丝滑的触感不仅让人感到放松,它的轻盈飘逸还会让人回到柔软的内心深处、思绪万千。自古以来才子配佳人,而由纱罗产生的联想总是与美人和思念分不开,纱罗便是美人穿在身上随风起舞、尽显风情的妙物。刘禹锡在《酬乐天山酒见寄》中写道“酒法众传吴米好,舞衣偏尚越罗轻。动摇浮蚁香浓甚,装束轻鸿意态生。”吴酒让人陶醉,而轻盈的越罗则让人浮想联翩、逸态横生。而温庭筠的闺情词就常常以罗为载体将美人的思念营造出一种凄美的环境,如“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读诗便可见罗帐低垂,上面画着金色与翡翠的纹样,在光影下斑驳迷离,而人却孤单影只,香烛融化如泪,难怪陈廷焯评价这两句说:“字字哀艳、读之销魂。”在词史上,韦庄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韦庄的词句如:“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让我们联想到春光易辞,青春易老,而感同身受地去体验此情此景。

二、绮罗人物画中看纱罗

罗也就是“绮罗”的并称,在古代词汇中指有花纹或图案的纤丽织品。绮罗人物则指穿着华丽的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在《续画品录》中记载道:“沈粲,笔迹调媚,专攻绮罗”,即指专画身穿富贵华丽服饰的宫廷或上流社会贵妇。绮罗人物画以唐五代张萱、周昉等画家为代表,描绘典型的贵族妇女游乐和安逸的生活情景。以《虢国夫人游春图》(图3)为例,这幅画是以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为主要描绘对象进行创作的,画中妇女身着盛装,高贵华丽,尤其是位于中间位置的虢国夫人,绿衫红裙、身披白地花巾、色彩鲜明,体态丰满、半露酥胸、透过一层层轻盈纱裙,依然可窥见其细腻如凝脂的肌肤,就如杜甫在《丽人行》中的描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用“绮罗”来指代一类描写贵妇生活的人物画绝非一种随意,更是因为其本身就具有高贵属性。自古以来,纱罗一直都是上层社会的专宠,《战国策·齐策》:“下宫糅罗纨、曳绮縠,而士不得以为缘”,可以看到像罗、绮这样高档织物可以穿在后宫嫔妃的身上,而士兵们连用其镶嵌衣边都不可能;而“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我们可以看到养蚕织绸者的无奈;《旧唐书·舆服志》中记录皇后礼服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后妃最高级别的袆衣与仅次于袆衣的礼服鞠衣,都是用罗做成的。可见纱罗是非一般寻常人家可以使用的。

在中国文化开放繁盛的唐朝,上层社会的女性用纱罗装点着身体的柔美,而纱罗也有着女性精神的隐喻。据说杨贵妃也喜欢穿戴纱罗制品。有一次她正打马球,唐玄宗摆架而来,除了戴冠垂纱外,亦以头巾扎髻,延长下来遮着脸庞,这种头巾以质地轻薄的纱罗制成,覆在脸上时,更显温软动人,内中玄虚若现若隐,更添引人入胜的诱惑力。这样的娇媚自然让唐玄宗心魂萦绕、茶饭不思了。

另外,在唐中期,妇女服饰中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大胆袒露酥胸,大袖、对襟长衫、内衬长裙,肩披披帛,多为纱罗织品。“绮罗纤缕见肌肤”便是这以轻纱蔽体的真实写照。这种装束虽然体现了唐代思想文化开放的特征,但“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这样穿着的,起初,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这种开胸衫,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允许的。这种装束不仅体现了唐朝的开放,更是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自我精神的表达。女子们在那个时代最大限度的袒露女性特征的器官、展现女性身体的柔美,不可不说是一种女权精神的一点进步。

《簪花仕女图》则是绮罗人物画中对这种女性精神描绘的典型作品。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有六个人物,无论是拈花、戏鹤、逗犬的贵妇还是持扇的侍女都身披一袭轻薄长纱,面容精致、肌肤如脂,即使是慵懒的散步,也散发着富贵的气息和女人娇美。正如白居易在《吴宫词》中所说“半露胸如雪,斜回脸似波”。

纱罗具有的高逸雍容、端庄娴雅的气质,与宫庭仕女画中的人物是非常匹配的,衣纹随着仪态万千的可人儿的一颦一笑中呈现出的线条,正是画家需要极力表现的“琴丝描”,既恰当地体现了纱罗的轻盈,又描绘出穿着纱罗的贵妇形象。如此这般,用“绮罗”命名表现贵族妇女的仕女画也就可以理解了。

丝绸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而纱罗更是丝绸史中的一朵仙葩,她美得高逸、富贵、柔美、纯洁。她不似锦缎那般厚重、大气磅礴,她更像是天上的仙女、在水一方的佳人,即使富贵、妩媚,却总能让人感受到纯净、优雅。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2]赵丰 主编:中国丝绸艺术 [M] 外文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310页。

[3]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 [M],1982年版。

[4]周迪人 周旸 杨明: 德安南宋周氏墓 [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诗情画意学文言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QQ号:358900743

Zhao19581219@163.com

(赵孝云,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夏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中语会会员。

1977年1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83年4月开始在襄樊市保康县一中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自开始参加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多次获省级优秀评卷教师。~连续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并承担襄樊市高中语文复习命题研究工作;209月以“拔尖人才”从襄樊市保康一中调入武汉市江夏区一中,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班主任。先后做了8位青年教师导师,并担任过语文备课组长、语文教科研组长。年10月后参加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语文命题工作5次,获二等奖两次、一等奖两次。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40多篇,多篇获国家、省市一、二等奖。

吴龙云,女,武汉市江夏一中教师,江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2001年参加工作,有论文获国家德育中心论文二等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一一听、说、读、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说到底语文就是生活,它是对人们生活的艺术再现,语文和生活他们的外延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生活的丰富多彩,语文的元素也同样是丰富的。比如嬉笑怒骂是生活,在文学里面也有相应的表现。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表现得如此的紧密,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  利用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的热度

记得我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古文的教学一直是我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于是我反复的思考,想找课文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的连接点,正当我冥思苦想的时候,随便到班上转转我看到班上一个很调皮的.学生在安静的素描,于是我的灵感打开了,下课的教室这么吵,他却在素描,我何不抓住这个契机?《兰亭集序》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特别是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真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于是布置下去,先让他们自己预习,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根据书上提供的资料画一幅画,同学们都很兴奋,纷纷拿笔挥舞起来。我趁机说“明天上课前请画得较好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要求是尽量逼真。”,第二天上课我提前到教室,看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得意”的画作,有的学生甚至根据自己的想象配上了对白,我笑了,对他们的作品,我尽量少提意见,但我也指出不足的地方,争取和课文的内容相符合,甚至一草一木怎么安排,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我都一一强调,我请一个绘画稍好的学生上讲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都议论纷纷,我又强调,与课文内容比较,对她(胡h)的绘画作品作出评价,同学们都说好,我又问好在哪,要求用课文的内容描述,同学们一一回答,并又加以评点,特别难以绘画表述之处我和学生们一起解决。如学生画中的竹子安排的地方与“映带左右”不符合,可是学生很少发现瑕疵,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读课文,对“映带左右”进行解释,讨论过后学生明白了:“映”是“映衬”,“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环绕,围绕”的意思。“左右”是什么的“左右”呢?于是找到了第一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左右”是兰亭的左右(周围)”于是我们将竹子“搬”到亭子的周围,趁机又问“山上树木很多,作者为何只写竹子?”学生们又讨论开了,有的想到了“岁寒四友”,有的想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又笑了,在画与文的结合中我们找到了对古人的敬仰,精神上受到了的洗涤,同时对古文的畏惧也淡了,在图画的引导下,我和学生一起激情地背诵着……

二、  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兰亭集序》为例,文中第一段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景中胜景,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信可乐也”的境界,可是第二段有一个字与这种“乐”不相符合,请学生去找一找,学生迅速地读课文并且很快就找到了“痛”字,我问“面对如此美景,作者痛什么?”要根据课文内容思考,我让他们默读课文。

在几分钟的思考与讨论后,学生们发现了关键所在,纷纷说到:“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原来是在痛时间的流逝之匆匆,感叹生命的有限。

“痛”字该如何解释呢?下面同学们议论开了:

“痛苦、痛惜、珍惜……”

我们根据上下文再读“哦,是痛惜时间。”

一切已经在一思一答中见晓了,于是我又和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情感,我又调动他们以往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对于文本理解更生活化。

终于在热情的回忆生活中将《兰亭集序》全文的情感一一分解。最后,我们根据黑板上的图画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田园诗情教案 篇5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挤奶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荷兰、对牧场不是很清楚,学习之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习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习字册上描红。

作业设计: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内容:

一、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1、那么,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它又让你感受到怎样的诗情画意了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自读自悟

3、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把你的困惑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等会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把你们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4、大组交流反馈:

a、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b、说说为什么喜欢?(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c、同学补充或看有关图片

d、有感情朗读

5、同学们说的多好呀,看来我们大家不虚此行!是的,这就是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现在看来,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或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呢?

(真正的荷兰不仅仅体现在那花之国水之国,更是那骏马的自由王国,是那天堂般的动物世界,是那宁静安谧的夜晚,是那悠然的家园、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还是那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三、拓展迁移

1、同学们,今天我大家一起游览了荷兰乡村的美好景色,感受着那迷人的田园诗情!还记得吗?首先,我们来到了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看到了——(一生说,可结合图片);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碧绿色的低地,——(同上);到了傍晚,我们看见——(同上);是的,运河之中装载着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我们上了小船,之间夜幕降临,——(同上)……啊,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呀!

2、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中,感受着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适,感受着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的赞美和向往。建议大家:

a、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b、继续搜集这样的描写田园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一读,比较、感受、积累。

作业设计:

向家人讲述荷兰的风景。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以诗心抒诗情(教案) 篇6

——高一(4)班“晒诗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原创诗歌为突破口,掌握写作诗歌的方法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诵、解读、鉴赏,加强对现代诗歌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文学积淀,提高对于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对自身写作水平的自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诗歌创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在学习第三单元“诗歌单元”时,发现同学们对诗歌很感兴趣,于是设计了“晒诗会”这样一项语文活动,我们事先确定了创作的两大主题:“雪”、“别„”,并进行了分组,短短一周内就完成了诗歌创作、PPT制作、诗歌鉴赏等,下面就有请同学们来进行交流展示——

二、学生展示

三、教师总结

(一)可圈可点之处

1、热情可嘉

这些诗歌都是大家的心血和智慧凝聚而成。为了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很多同学放学后主动留下讨论诗歌创作、制作PPT、练习诗歌朗诵,直到今天中午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投入参与的热情让人刮目,PPT制作也很精良,选取的图片也能合乎诗歌内容。

2、才情可赞 大家能主动运用课内所学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学以致用,完成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的诗歌写得颇有诗情,内蕴深刻,比如《咏雪》,就比较合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诗歌从形式上体现了建筑美,诗句错落有致,体现了画面美,展现了雪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的美丽,以及它甘于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音乐美,相似的语句“最倾心于她”间隔反复,形成回环往复之感,使得节奏鲜明,音乐感很强。整首诗娓娓道来,最后诗情喷薄而出,达到高潮,诗意较浓。

3、真情可感

同学们所写的诗歌比较贴近自身的生活实际,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青春期的你们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探索,虽然诗意较浅,但是充满了真情实感,比如《别了,我们的青春任性》、《离别》等,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这是青春期特有的感伤,从懵懂无知到独立思考,你们正经历着蜕变,可以说,“晒诗会”晒出了你们内心的一角。

(二)有待提高之处

1、以文为诗

有的诗只是散文的再断句而已,以文为诗,缺少诗意。比如《别友》,看上去语言很有文采,但是没有诗的韵味。

2、缺少内蕴

有的诗歌只是简单的描写,缺少深层的内蕴,比如《雪》,仅仅抒发了作者对雪的向往之情,与《咏雪》相较,从立意上明显就低了一筹,再如《冬》,虽然体现了建筑美、音乐美等特点,也通过了三个画面的描述,动静结合、人物活动与景物特点相结合,展现出冬日场景,但是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为主旨收尾,过于匆忙、流于简单,与《咏雪》相较,内蕴不够深刻。

3、鉴赏能力欠缺

诗歌鉴赏的角度有很多,可以从意象、手法、主旨、情感等入手,紧扣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落实到情感。但同学们有的分析鉴赏比较简单,没有结合具体语句展开,或者分析时层次不清、思路混乱,明显缺少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案:《田园诗情》第一课时 篇7

教案:《田园诗情》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交流资料 1、板书:田园 看到这两个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语言描述:绿意草原盎然,运河银光闪闪,绵羊雪白可爱,骏马剽悍强壮,这就是美丽的田园! 2、板书:诗情 说到诗情你会想到哪个四字词语?(诗情画意)像诗像画一样美妙诗如让我们诗情画意地来读一读课题。 3、过渡: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知道课题中的田园指的是什么地方吗?(荷兰) 4、对于荷兰,你了解多少?(指名说)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出示: 顽皮 严肃沉默 偶尔 汽笛 舒缓平稳 一抹晚霞 牲畜 △指名朗读,正音。相机引导理解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2、检查四字词语: △出示: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骠悍强壮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自由驰骋 △指名读后,理解词语: 极目远眺:极:尽。眺:向远处看。尽眼力向远处看。 辽阔无垠:垠,边。广阔得没有边际。 绿意盎然: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 △再读四字词语。 3、这一课的.多音字也比较多,谁能准确无误地来分辨它们? △出示: 吆喝 喝水 牛圈 圆圈 满载 记载 △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1、词语读准了,相信课文会读得更好。再读文章,读完之后说说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找出句子,交流并出示: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1)指名读。 (2)说说从这一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了解这是全文的总起句,概括地介绍了荷兰。板书:概括介绍 2、出示最后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齐读。板书:发表感叹 这一节是总结课文的。 (2)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指名读2-6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奶牛流动图―骏马驰骋图-家畜休闲图-傍晚挤奶图-夜幕寂静图。) (3)小结:这就是荷兰王国美妙的田园风光。板书:田园风光 (4)指导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分段。(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概括介绍荷兰;第二至六自然段,分写,展示荷兰的田园风光;第七自然段:总结全文,发表感叹。) 四、指导写字 1、独立观察体会。 2、教师重点指导“顽”、“偶”,让学生注意左右部分的相互配合。 3、学生练写体会。 板书设计: 田园诗情 (荷兰) 总:概括介绍 (1) 分:田园风光 (2-6) 总:发表感叹 (7)

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篇8

一、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新授 1、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4、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向往赞美)5、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6、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五、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_诗情画意 篇9

春天,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吐出了嫩绿的叶子,为青山湖穿上了一件淡绿的新装。花儿们在树丛里开大会呢!你看!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花,真像是一个美丽的大花盘,花儿们围坐在一起在热热闹闹地讨论大事呢!微风吹来,花儿们就穿着艳丽的连衣裙翩翩起舞。湖面上泛起了层层波纹,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啊!多么像诗中说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夏天,知了在树上叫着“热死啦!热死啦!”青山湖边的池塘里荷花开了,荷叶碧绿碧绿的,荷花火红火红的,婀娜多姿,啊!多么像诗里说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走进湖边的小树林,犹如在一个绿色的世界,大树穿上了翠绿翠绿的长裙,每一片叶子宛如玉石闪闪发亮……

秋天,树叶从树上纷纷地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彩蝶在空中飞舞。一只只可爱的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找松果,准备过冬的粮食了。青山湖旁枯萎了的荷叶在池塘里低着头,好像在沉思着什么;树林里的野菊花迎着秋霜稀稀疏疏,只剩下几片残叶了,啊!正如苏轼写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冬天,青山湖静悄悄的,似乎睡着了。许多树的叶子已经光秃秃了,寒风吹过,瑟瑟发抖。只有梅花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穿上粉红色的碎花裙在昂首挺胸地站着,飘来阵阵淡雅的清香,啊!正如王安石写的:“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一枝独秀,一点儿也不骄傲,在悄悄地告诉人们:春天就在眼前啦!我看着看着,不禁被梅花的坚强不屈而深深地感动了!

诗情画意 篇10

早忘了是在什么时候,爸爸送了我一本诗歌集,当初的我正固执地追求长篇大论的文学,对于那样的诗歌实在嗤之以鼻。直到最近收拾书橱才发现躺在角落里早已布满灰尘的它,好奇促使我翻开扉页,爸爸留在扉页的字仍清晰可辨——好好读一读。这才突然想到爸爸向来酷爱诗歌,兴致来时还会亲自“挥墨”,那就读一读吧,我想近来又实在无书可读,便翻阅起那本诗歌集来。

仿佛是在骤然间,一扇未知的大门向我敞开,它对于我是陌生的,却又好像无比热情地呼唤我,好像我们早已彼此熟识。

我惊讶于顾城的两行短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言简意赅的朦胧中,分明又透露出他在那个混沌年代中无比执着的探索与追求。

原来曾错过这样的简单又深刻。

我感叹于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无比坦然与乐观:“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些逝去的将变为可爱。”在生活的未知与挫折中迷惘彷徨间“不要犹豫,也不要愤慨”,我不禁反思与感动,在谎言与苦难面前,更应乐观与坚强。

原来曾错过这样的哲理与阳光。

我也被雪莱的《西风颂》所打动,“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西风仿佛已成一种无形的象征,它是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它是打破旧世界追求新境界的西风精神。这是诗人生活的信念,更是宣战的.决心。

原来曾错过这样的坚强和勇敢。

合上诗集,不仅流连于仿佛还在脑中吟唱的诗句。

跑到爸爸跟前,笑眯眯地问他还记不记得以前的那本诗集,他有些出乎意料,又极其兴奋地把他最爱的几篇找出来给我看,我在他乐得开怀的间隙瞄了瞄他的眼角,原来那早已与书一样,蒙上岁月的痕迹了。

我于那个瞬间猛然懂得,曾因无知与轻狂而错过的,不仅是那诗中翩然的诗情画意,更是爸爸着力想为我带来的精神力量与我和他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诗情画意间徜徉,更分外明朗地感受到了爱的暖流。

上一篇:能效对标报告下一篇:系党总支年终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