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精选8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

中卫七小:拓万琴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教学看,课堂提问起着传递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教师从而调整教学方案等积极作用。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课堂提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①激发学习动机;②引导学生思维;③经历思维过程;④培养相关能力;⑤巩固所学知识等。正如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所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比如:

1、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

2、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3、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在有限的课堂40分钟时间内,这样的一些提问不能很好地促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些提问就是“低效提问”,甚至是“无效提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有以下观点: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我认为,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在于事先预设一个适宜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适宜的问题呢?要注意一下三点:

1、创设情境,问在学生兴趣点上。

2、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3、研究教材,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课始,我创设了摸球的游戏的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让学生回答一下问题:能摸到红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可能)。能摸到白球吗?(不可能)。从以上问答回忆了以前的知识,并把社会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揭示课题: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现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在,我们继续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摸到红球算一组赢,摸到绿球算二组赢。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二组的同学马上纷纷举起了手。生1:不公平。红球多,绿球少,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摸到绿球的概率小。老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你能吗?学生们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这节课的提问首先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其次,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第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本节课的重点处,难点处。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二、提问需要技巧。

周恩来总理曾精辟地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行的。”提问也是有技巧的。下面两个技巧,我以为是比较重要的。

技巧一:增加等待。如果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能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会大大提高,精彩,源自等待。

技巧二:适当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例如:学习《统计》中的中位数。我创设了两个小组比赛口算成绩的情境。第一组:91、92、93、94、20;第二组:80、81、83、84、89。你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学生1:求总分。老师追问:可是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该怎么办?生2:求平均数。学生立刻去求出了平均数,一组:78;二组:83.4。师:这样的平均分对一组公平吗?生: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师: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分数表示一组的口算水平比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90、91、92、各有回答,老师挑哪个更合适呢?学生:92或93,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要代表一组数的水平。生: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挑出中间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提出方案求总分,老师追问,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对一组同学不公平。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分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老师的追问下学生比较出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并且懂得了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怎样找中位数。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教学中的“追问”,这实际上也是教育资源的有意生成和有效利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做到不浪费教育资源,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

三、从感性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观点都是从理性层面(即教学法角度)去思考的,其实我更愿意从感性层面(即学生心理)这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观察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孩子不愿举手,细细想来大致分为几种情况:一是“自暴自弃”型;二是“学不得法”型;三是“知而不言”型。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对这些孩子因材施教呢?

1、细心分析提问心缘。

课堂上每个孩子都是生动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秉性差异必须有所了解,孩子不同的神情透析着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

2、精心研究提问心策。

课堂上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观测,适合调动,还需要一定的提问策略。比如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附近的优等生先回答,以优带差,为后进生的回答设置契机,给他们较长的思考时间复述;再如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教师也可在评价方面多下点功夫,如:“孩子,你在进步。”“来,让我来摸摸你聪明的小脑袋!”“老师相信你,试试看。”要让孩子真心感到老师在帮他、爱他。一言之,课堂提问需问“心”

四、课堂提问的设计与优化要关注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

“情感是认知的梯子”(布卢姆),教学中教师善于提问是教学成功的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通过“情感”这架温暖的梯子促进学生思考、探索。

2、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

需要是最内在的动力,抓住了学习的需要就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在小学里,学得“有趣”、“轻松”,问得“新奇”、“有趣”是小学生最普遍的需要。

3、追求问题设计、呈现的艺术。

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要追求问题的价值性,即问题的效度。国内有关专家曾对问题的效度特点做了研究与较为详细的描述,认为好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表中卫七小高年级组数学小专题研讨资料

中卫七小:拓万琴

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二是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三是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四是能有助于实现具体教学目标;五是力求文字训练和思想内容理解和谐统一。

由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于问题的效度也非常重视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希望问题精要、灵活、有变化难易得当,“不喜欢夸夸其谈”“不喜欢问题不着边际”“不喜欢千变一律”“不喜欢问题太难”„„都说明这一点。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项并不太容易的艺术,最核心的要领是掌握“变”的艺术——能“化难为易”,能“易中生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2

一、课堂提问的概述

提问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概念是“提出问题来问”.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实际,在课堂上设计的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且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概述则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以及启发性,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判断提问有效与否的关键是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查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本地区三所小学的40节数学课进行调查,并且设计了300份问卷调查向教师与学生进行发放,并且收回有效问卷288份,通过统计与现实考察的结果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是:

1. 课堂提问主要是以教师提问为主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是以教师提问为主, 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 虽然教师能够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对学生进行精心的设计,但是这种提问模式主要是以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的方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相符的,不利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数学提问的类型是以记忆性问题为主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多数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为主的, 很少有创造性的提问. 虽然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具有很多的记忆性知识,但是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过分的强调硬性记忆,就会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小学数学老师的提问更多的是以记忆知识的提问为主,没有考虑启发性的提问模式.

3. 学生回答的方式过于单调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举手或者齐声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突出班集体的集体性,但是缺少创新性,不利于凸显出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举手回答为例, 虽然通过举手回答能够凸显出某名学生的个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会扼杀没有被叫到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优秀学生回答问题多, 某些学生回答问题少的恶性循环. 同时老师对学生回答的答案结果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学生在回答正确之后,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奖励等,而对回答错误的有的教师则会对其进行惩罚.

4. 教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比较短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教师预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就会偏少, 其反映在教师的提问上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希望学生立即回答出答案,但是教师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思考时间,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时间比较长,需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时间,但是教师却往往会忽视思维思考因素.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的研究,认识到小学课改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人认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教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提问的目的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目的性,不能简单地为了提问而设计提问问题. 比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课中, 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被3整除数的特征.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就是判断这个数是否能够被3整除. 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明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先说出一些能够被3整除的数,然后在让学生看这些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特征.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起到启发作用.

2. 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判断标准就是要保证提问具有启发性,而具有启发性的设计应该侧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定,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相反还会阻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接近“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赋有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好动期,他们不可能集中精力去关注平平淡淡的事物,如果一节课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兴趣,那么必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重它的趣味性,保证问题内容的新颖. 比如在数学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形状,让他们观察;最后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准确掌握提问的时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且根据这些变化进行问题设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时机进行设计,一是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兴奋点、情绪正处于意欲表达倾述时或者学生正处于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的时候. 并且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 教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广泛性

一是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的广泛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方式主要有开门见山式、 练习导入式等等,但是教师进行的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形式化,即为了提问而提问.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对问题的提问内容进行改进,保证问题内容的广泛性,比如在教小学数学《循环小数》时,如果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提问,那么则需要教师对“循环”以此进行解释,但是如果教师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进行联系,那么学生就会轻松的感知到该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该知识的时候就会感到轻松,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保证内容的广泛性; 二是提高课堂提问问答方式的广泛性. 小学数学问题的回答方式应该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问题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回答方式. 比如教师在教低年级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随机抽号的方式回答问题,这样一旦被抽到学生就会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丰富回答问题的创新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4. 培养学生灵活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是要学生学会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提问模式,让学生主动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以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答案,比如教师在进行观察物体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 进行学习, 了解哪些物体是什么样. 比如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东西属于平行四边形,然后教师再将事先准备好的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引导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通过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乘法口诀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回答问题的游戏中.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若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那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爱好来设定出符合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将知识加以应用.本文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论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问题,阐述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3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进学生思考而提问,为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提问。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要讲究策略,要精心设计问题,在互动中把教学引向深入。

一、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目的性

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没有任何教学意义的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课堂问题的每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只需要简单地回忆事实性内容,一个是关于课堂管理的,只有一个是要求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没能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没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问题设计,而是在课堂上即兴提问。这样的问题往往偏离教学内容的关键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或者仅仅限于较低水平而流于形式,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周期函数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就很不明确,学生不知道应回答y=sinx,还是回答周期函数的定义。

因此,教师整体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入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例如,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应从整体上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已经学会在转化的思想下运用“割”、“补”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增强问题的适应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他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某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不能问答时,他就会把提问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反之,所提的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作思考就会答出,那就失去了挑战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魅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问题,调整问题的难度,以符合学生不同的水平。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先问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问题,针对发展情况逐渐提高难度;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问一些需要运用高水平思维活动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三、以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学生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此外,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企盼、热情、诚恳等情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同时要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避免使某些学生产生被歧视感;在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耐心听取,谆谆诱导,切忌不理不睬或训斥体罚。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4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倡以教师为主导的、以有效提问为重要途径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课堂提问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除了注意所提问题的科学性、趣味性外,还应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一、提问时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出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太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提问。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能力;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教师所提问题要紧密联系所学内容,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即便回答得再好、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再高,也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内容有梯度、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时,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一些优等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虽然课堂热闹,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也大,也贯穿了问题教学,但是教师的提问太单一,没能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课堂。作为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做到: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问差等生。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

三、提问要深浅适度,巧妙加以引导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不能是简简单单地让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深浅适度,否则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在授课时,明明是一语道破的问题,偏偏让学生费尽口舌,绕着圈子找答案,这样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兴趣索然。要使问题深浅适度,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是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是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多些。如《跳水》,文中几次出现孩子表情变化,曾有教师这样问:“水手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怎样?”“水手的笑声更大了,那个孩子又怎样?”如此提问,答案业已明朗,学生们又怎么有兴趣去答呢?。总而言之,教师提问要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使学生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

四、提问要把握时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个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把握时机,适时提出问题,巧妙加以引导。因为提问的“火候”未到,所以学生难以出现积极反应;错过了良机,也难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提问:①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②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因此提问分为以下几种:①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②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③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就能避免当讲解形式过于单调时,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使学生迅速摆脱疲劳现象,适时的提问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明显。

五、提问要有始有终,及时评价反馈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记分,不管效果如何,这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意义。完整的课堂提问至少包含三层:①精心设计、提出问题;②物色对象,收听信息;③讲析正误,落实知识。特别是第三点,常常被人疏忽。对学生的回答,要耐心听完,并从思维的敏捷性、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动机、方法、能力等诸方面给以简要贴切的评价,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学习中参与,主导和主体在这里能获得高度的统一,课堂提问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5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首先应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其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也是设计问题的根据。总之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理。具体做法如下:

一、化直为曲、铺垫引导

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直来直去的提问不可取。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感到索然无味,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老山界》时需要学生分析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提问:“红军战士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应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同学甚至可能无从思考。但如果我们不直接问,变换一个角度,“曲”问:“‘抢’字是否说明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难度就会降低,几乎所有的同学立刻就能作出否定回答并积极思考理由。此时我们再适时进行铺垫启发:“既然大家都作了否定,那么‘抢’字到底该如何理解呢?例如小华今天早晨起床晚了,当妈妈做好早饭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就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华的‘抢’说明了什么?”教师设置“曲问”,举例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抢”自然就理解了。

再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由此可见化直为曲、铺垫引导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高解题效率与正确率很有帮助,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从易到难、分出层次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能高屋建瓴,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也才能够做到在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各类档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就可由基础中等层次的学生回答。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将这些问题着落在基础较好的学生身上。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设问,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三、设置矛盾,适时提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矛盾”,使学生形成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解决“冲突”的欲望,教师再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问,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有的人》一文时,教学一开时便可让学生阅读并思考:文章第一段中的句子“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否矛盾?当学生都持否定态度时,及时追问:那么句中的两个“活”和“死”应如何理解?这样的提问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迫使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求答案。学生理解了两个“死”和“活”的不同含义,也就掌握了文本的主题。本来一篇看似难以理解的诗歌就变得简单易懂了,自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多思多展、发散思维

(一)多角度思考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篇文章有多种段落划分方法的情况,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商讨出一种划分方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再思考:这篇文章我们刚刚是按何标准划分的?它还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如果有,划分标准是什么?该如何划分?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发散思维了。

(二)多向外延展

学生掌握了文本知识后,教师应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比如学了《己亥杂诗》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落红”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上哪些人能联系起来。学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编码G623.5 研究类型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湖北省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孙玲

[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改革实践 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

现代数学教学,愈来愈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好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古人曾明确指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疑问,有疑才有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些浅显粗俗的表面问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而那些过于艰深又脱离学生年龄生活实际的问题,也会阻塞学生思维的绿色通道,扼杀学生的兴趣。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课堂提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如同桥梁,联系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序曲,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恰当而精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思维,而且可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人入胜,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上好一节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在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智慧呢? 下面根据我多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就如何进行课堂提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设计的问题具有针对性。

首先,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人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在新课导入时,可以精心设计一两个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立即回答,而在于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用两块颜色不同的硬纸剪成的大小不同的两个梯形,提问:“哪一块面积大?大多少?”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通过观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但对第二个问题“大多少?”就不好回答。此时此刻抓住学生渴望了解大梯形面积比小梯形面积大多少的心理要求,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这样的课堂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其次,针对能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深刻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条理地说出来,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如我在教学“厘米、毫米的认识”时,当学生明白1厘米=10毫米后,让学生说出:“3厘米6毫米等于多少毫米?”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思考回答的有根有据:“因为1厘米=10毫米,3厘米就是30毫米,还有6毫米,一共是36毫米。”在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进行课堂提问时是针对具体问题具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能够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并抓住题目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掌握解题的规律。

例如“一瓶油,将它的1/4倒入一个重100克的玻璃杯里,再把杯放在天平的一个盘里,然后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400克砝码,这时天平就平衡了。问瓶中油重多少克?”我在教学这道题时提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天平平衡了,说明两个盘中的重量怎样?(相等)都是多少克?(400克)(2)天平左盘的玻璃杯中,装有多少克油?(400-100=300(克))(3)玻璃杯中的300克油,占这瓶油的几分之几?(这是题目的核心)这样设问,步步深入,引人入胜,帮助学生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所在。

最后,针对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问题,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在教学实际中,对于同一条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引导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例如,“甲数与乙数的比为3:4”,根据这一条件创造性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乙数与甲数的比是几比几?乙数比甲数多几分之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几倍?”等等。教师只有善于改造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多角度提出问题,才能使数学事实起到更好的作用,充分体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

二、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究其实质是个认识过程。这种认识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只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才能使认识的主体即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提出既具有思考性和深刻性,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如在除法教学中,“12÷7”,商到千分位时出现4,要求保留两位小数。这时,提问“要求商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上的4怎样处理?”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从心理上处于期待状态,产生了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学知识中去。

三、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提问的方法很多,按其层次和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复习性提问,即在讲课之前提问已学过的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性的提问,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向新学知识过渡。三是重点性提问,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到重点处必须提问,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通过提问使学生对问题了解得更明白。四是总结性提问,即在新课讲完之后,要提问学生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要掌握哪几个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提问内容很多,可灵活运用。但是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又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四、设计的问题具有实效性。

按照教学设计,一节课大都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五步进行,提问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一般在讲新课之前,先进行复习性提问;导入新课时,进行引导性提问;讲授新课时,进行重点性提问;小结讲评时,进行总结性提问。每次提问放在什么时间,教师应该按照教学进度、学生理解程度及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听讲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合拍。

教师把握好时机进行课堂提问,要注意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提问的效果。课堂提问良机的选择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1.从教材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应选择的最佳时机是:

(1)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关键处是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教学进行到此处时应该提问,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弄清关键问题,学会新知识。(2)教材的疑难处。课堂教学是一系列由旧到新的知识迁移过程。新知识如果没有疑难也就不成为新知识。因此,教学进行到疑难之处要设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3)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环环相扣,每一处新知识必然有与它相关的旧知识,连接点就是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设问,便于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4)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精华处必然是新知识的重点部分,就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因此,针对教材的精华处要认真设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它。(5)教材的深奥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新知识的疑难之处就是教材的深奥之处。这样的地方学生理解困难,教师有计划地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有利于减缓坡度,突破难点。

2.从学生角度来说,最佳提问时机是:

(1)当学生的思维困于一个小天地而无法突围时,教师要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冲出困境,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答案。

(2)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要精心设问,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学生列方程的思路容易受算术法列式的影响,总是按算术法的思路列方程,这时就应该设问,让学生弄清两者的异同,掌握方程法的特点,摆脱算术法思考问题的影响。

(3)当学生疑惑不解时,要恰当设问,帮助学生解惑,弄清问题,理解新知识。(4)当学生有所领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要通过设问,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当学生胡思乱想,搞小动作,精力分散时,要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注意,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其次,要掌握好提问的次数。也就是量要适度。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但过多提问或提出的问题使学生难以解答,会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反感,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事先准备好,讲到什么时候提问什么问题。

3,少用判断性语句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这类问题学生容易找到答案,问题本身容易导致学生不假思考,思维程度很低,常包含偶然因素。因此,这类提问,从学生回答中难以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只宜少用,或在应用时加一些引导叙述算理或引导思考的提问。同时还要灵活机动,根据课堂气氛,随时再提一些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思考。另外,课堂提问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图解式、板书式、实物对比式等等。五.设计的问题具有全面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全体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不应成为少数几个尖子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就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分散,身在课堂,心系窗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心中有学困生,优先提问学困生。

1.设问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跟随老师的提问而积极思维。

2.优先让学困生应答或板演,做到学困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绝不让优等生代劳,让学困生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应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答对了及时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教师应利用提问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把握教学进度,因势利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锤炼提问的语言。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不断锤炼提问语言,达到准确、精炼、生动、亲切、感人、幽默。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乐学、会学、善学、学好。六.设计的问题具有思考性

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例1)竖式是怎样计算的?想一想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为学习后面的例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我紧紧围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的知识重点设计问题。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针对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先通分,然后计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样提问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七.设计具有指导性的问题

“眼看百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学习抽象的几何初步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我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形体的性质及计算公式。如在学习圆面积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重点理解:书上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组织学生按书上的操作顺序自己动手操作,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1)由圆形转化成什么样的图形?变形之后面积有无变化?(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宽相当于圆的什么?(3)你能不能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总结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πr2。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他们去抽象概括和总结,使他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也就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选用、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堂提问。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才能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真正发挥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万;数学教学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索[J];数学教学研究;2004年07期

[2]侍步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03期

[3] 钟美凤;王才红;;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提高,小学数学,提问,有效性

在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重要的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提问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引导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我们教师检查教学结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提问的有效性, 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提问首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一定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创设出一种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景, 使学生在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 引燃起智慧的火花。

比如, 笔者在教学“被2整除的数”这节课时, 给学生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发了电影票晚上要看电影, 晓玫和菲菲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希望看电影的时候能挨坐在一起, 晓玫的票是10排6座, 菲菲便找同学把自己的票换成了10排7座, 结果她们在看电影的时候, 却发现座位不是挨在一起的, 同学知道为什么这样吗?这个提问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笔者通过结合实际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使学生加深了奇数列、偶数列及自然数列中相邻的不同含义的理解和区分。

二、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方向

提问, 是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是为了学生探究新的知识所打开的一扇窗户;提问, 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中起到路标作用的启发。例如, 笔者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例题10.25÷12.5时, 根据这个目标, 笔者设置了具有方向性的提问。1.18÷6= () ;2.180÷60= () ;3.1800÷600= () ;学生在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后, 笔者提问1式和2式, 被除数和除数会有什么改变呢?商呢?1和3呢?商如果保持不变的话, 除数和被除数是怎么变化的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 我们得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 商不变的知识, 在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后, 结合例题, 笔者又设计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数是几位数呢?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后表示什么呢?划去除数的小数点, 使商不变, 那么, 被除数该怎么办呢?这些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的问题设计, 使小学生的思维集中在了教学的主要目标上, 把教师传授的新的数学信息, 很深刻地印在了脑海中。

三、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做到循序渐进

数学课堂的提问, 要循序渐进, 前一个问题要是下一个问题前提, 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提问, 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有较强的逻辑性, 因为这样, 才能缓解学生对问题思维的难度。

比如, 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2这个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呢?3这个图形的高应该是原三角形的什么呢?

笔者认为这样来设计提问, 以一种循环渐进的方式,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能很快地掌握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顾全大局

在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课堂提问是全班学生和老师交流的桥梁, 教师要真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优等生和差等生都要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 要杜绝对学生进行“惩罚性”的提问, 要培养起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给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在提问中, 对成绩好的学生, 提问的难度可以相应大一些, 对中等成绩的学生, 则提问的难度可以是一般性的, 对于较差成绩的学生, 提问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 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 要注意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使学生感受到回答问题, 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教师在提问时要把握提问的技能

我们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语言水平, 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提问, 使学生能尽快明白教师所提问题的指向, 确定问题答案的思考范围。

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提问, 做出有效的思考, 在短时间内得出问题的答案, 我们教师首先要叫学生明白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 所以教师在提问时, 不仅要结合儿童特点, 还要注意提问的语气和提问的句式, 运用浅显易懂的句子, 使学生直接切入思考的正题, 减少思考时浪费无谓的时间, 这样才能提高回答问题的效率。

总之, 课堂提问, 对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教师要努力优化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精心设计出能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的提问, 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有效性, 使我们的提问做到问得好、问得精、问得巧。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深入探究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吕传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 2001 (4) :4.

[2].樊启亮.《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J].课改研究, 2008 (3) :3.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教师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41-01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对知识最直接的沟通方式,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反馈。课堂提问应以准确、有效的问题设定,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然而就笔者的观察,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还存在一些缺陷,影响了提问的成效性,以下本文首先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一)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单一提问形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是最常见的。这种提问形式通常以教师为教学主导,教师授课讲到某一知识点时,以即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继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大多限定于“正确”与“不正确”两个模块当中,其他学生既未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也未对被提问学生的答案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未思考是否还有其它的解答思路。其次,问题的提出通常以学科内容为主,极少能延伸至课外知识,问题设计的单一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未起到促进作用。

(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通常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以正确与否对答案进行判断,而对答案是否有其它更科学合理的解答方案,教师与学生都未作出关注。这种单一的问题评价方式,仅以答案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不能做到针对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分析,使问题的设定缺乏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课前准备不足,问题的提出过于表面与空洞,缺乏深度与延伸性,都使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不强。

二、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问题的提出,是否能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着重记忆,是问题设定中应当重点关注的。在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或知识的转折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以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时,针对小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乐于学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进行剪纸活动,进行直观的操作。教师提问,纸是什么形状的?回答是长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的纸剪成一个圆形,再将剪成圆形的纸又变为正方形?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剪纸,通过图形的变化,启发学生认识到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还可提问教室内各个物品是什么形状的,例如橡皮擦,学生会发现既有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学到新知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学会主动的去探究发现,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提问应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群体大都活泼好动,乐于发现。小学数学问题的设定应符合小学生这一群体特点,在问题的设定上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时,对问题的设定,应将抽象的“时、分、秒”设定的通俗易懂。数学教师可以设定问题,钟先生有三位儿子,时钟、分钟、秒钟三兄弟,他们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所以走路的速度也不同。秒钟个高、细长所以走得快,他走完一圈以后,分钟才走一步,时钟比分钟胖和矮,分钟走了一圈,时钟才走完了一步。那么时钟走二步,分钟要走多少圈?通过一系列趣味性的问题设定后,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导学生怎样认识钟。趣味性的问题,使课堂氛围也因此更生动,学生也因此对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记忆。

(三)提问应有层次性

问题的提出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形式,能够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的提升与进步。具有层次性的提问首先应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最基础的知识点为台阶,引导学生一级一级的往上攀登。其次,提问过程应符合小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回答过程中,不会有一头雾水的挫败感,也能享受到回答出正确答案的喜悦。环环相扣的提问才能带动学生循序渐进,使知识的梳理更具有条理性。

(四)提问方式应科学合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应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环节,以简要的语言,紧扣知识点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的设定上不能太空洞,也不应在教学过程中频繁的提出问题。而应尽量在提问中涉及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记忆的知识点。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科学适当的进行提问,能对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进行提升。提问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点名某位学生回答,还可采用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方式,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其他学生在听完答案后积极开动脑筋,是否还有其它思路,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此一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都得到有效提高。

上一篇:环境卫生整治方案201下一篇:河道整治工程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