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画心理学1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童绘画心理学1(精选10篇)

儿童绘画心理学1 篇1

1.7个月大的米米坐在高椅子上,她的拨浪鼓掉下来,落在大腿边她看不到的地方。米米四周看看但没打算去找。米米知道拨浪鼓还存在吗?她为什么没去找呢?

2.在一个试验中,主试问儿童:小红比小丽白些,小红比小黄黑些,在这三人中,谁最黑,谁最白?如果这三个人站在儿童的面前,儿童能很容易得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命题形式表达出来,儿童有困难,很难解决。试从皮亚杰的观点推断,该儿童大概处在哪个年龄阶段,并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吧”?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试从皮亚杰的观点分析这个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

4.儿童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球,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小。试从皮亚杰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5.两个双胞胎(同卵),一个在48周时开始训练他学习爬楼梯,另一个在53周时学习爬楼梯,结果到55周时两人爬楼梯水平一样,这就是有名的“双胞胎爬梯实验”。这一实验是由谁做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教育有何启示?

6.给儿童呈现16朵花:4朵蓝的,12朵黄的。问黄花多还是花多?学前儿童会回答“黄花多”。试从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

7.要求大年龄的儿童记住“马”这个词,他们会把这个词与词的意义联系起来,如“赛跑”、“驯养的动物”等,结果他们的记忆效果比较好。试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原因。

儿童绘画心理学1 篇2

一、绘画是儿童的一种认知方式

艺术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苏珊·朗格在强调艺术的价值时说, 人了解世界有两种主要方式, 一种是逻辑的推理方式, 另一种就是艺术感知方式。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充满陌生感的世界, 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简单, 经验少, 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而绘画能给他们更广阔和自由的想象和表现空间, 因此, 他们喜欢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和反映他的世界。

约翰·杜威在谈到美术的本质时说, 艺术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例子, 证明人能有意识, 有意义地再现感觉、需求和冲动的统一以及生命活动的特征。意识的介入带来了规律、选择能力以及对素材的重新处理。所以它们永无止境地改变着艺术。但是, 意识的介入及时地将艺术的思想变为意识的思想, 这种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成就。

在杜威的眼里, 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以活力的体验, 它帮助一个成长中的机体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它使一个人上升到一定的情感高度, 使他能够认识到艺术的体验是他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

二、未知世界是儿童想象的空间

儿童比成人更喜欢画画, 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不仅如此,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算得上是天才的艺术家, 难怪成人们常常为儿童们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涂抹惊讶不已。经常有孩子的父母对我说, 他们的孩子多么喜欢画画, 画的画多么好看, 因此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具备极高的艺术天赋。我相信这一定是真的。因为在教学中, 我也常常被孩子们作品中的绚丽的色彩、大胆的线条和奇妙的构思所陶醉, 我总是毫不吝啬地给他们以赞美之辞。

然而, 我也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会逐渐减弱。原因是, 他们对原本陌生的世界开始熟悉, 当他们对眼前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 想象力就受到了约束。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将一滴墨汁滴在一张白纸上, 拿给幼儿园小朋友看。小朋友们有的说是蝌蚪, 有的说是天上的星星, ……再拿给大学生看, 都说那是一滴墨汁。这个实验正说明, 人的客观认识往往限制思维的自由想象。远古人类想象天上有上帝和神灵, 于是产生了那么多美妙的神话传说, 而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不再靠想象去描绘宇宙万物, 而是用科技手段。课堂上, 我的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民间搞剪纸艺术的老太太, 以剪虎闻名, 她剪的老虎形象夸张, 生动可爱, 被邀去一所大学讲学。校方出于好心带老人家去动物园参观老虎, 因老人从未见过真老虎。结果观虎归来, 老人再也剪不出来原来的那种生动可爱的虎了。可见, 想象是建立在对未知事物的探求之上的, 已知事物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 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就像希腊人说的那样:知识始于惊奇, 如果我们不再惊奇, 也许就有知识停止进展的危险。

三、求知欲是儿童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

儿童的认知欲望中存在着艺术兴趣产生的基础。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在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上。儿童没有见过的东西太多了, 第一次见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由于儿童的言语能力还不够完善, 没有识字以前, 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形象感受是他们认识外界事物、形成概念的主要认知途径。我们发现, 所有的儿童绘画都有一定的情节性。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儿童的绘画带有一定的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在没有获得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技能之前, 只好用他们仅有的一点简陋的形象语言来表达他们天真的思想活动。儿童可能只会画一些简单的圆形或方形, 但它能代表很多东西。它可以是太阳、苹果、房子、书等等。儿童画中的形象艺术语言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有了这样的艺术语言, 他们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形象模仿活动了。

儿童在他们自己的艺术活动中, 使游戏增加了无穷的乐趣, 他们从自己创造的形象中获得了最初的快感体验。儿童的这种幼稚的“艺术活动”, 使他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并成为对造型艺术产生兴趣的基础, 这种基础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四、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自发性心理

儿童艺术看起来很幼稚, 然而却具有成人艺术难以具有的独特性的形式、风格、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康定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们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入所创造的形式, 岂不要比那些希腊的模仿者的作品更富于创造性吗?”那么, 儿童为何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根据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儿童的这种艺术心理是先天就有的, 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儿童身上, 在儿童身上组成一个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它来自于遗传的大脑结构本身。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所谓原型, 是指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 它具有经遗传而带来的多知觉与领悟的性质。那么, 儿童之所以有那种独特而又共同的艺术心理, 是因为他们都有独特而共同的原型。而原型的外显为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 真正的艺术家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那么, 儿童也可以说是真正的艺术家, 因为他们是“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

儿童绘画时激动和快乐是成功的保证。儿童一旦迷上画画, 根本用不着大人去督促, 如果没有画完, 谁喊他都喊不动, 画到得意之处时, 自己还会笑出声来, 完全进入了角色, 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的激情里。当他完成大作以后, 他会拿给大家看, 希望大家和他同享成功的快乐。这时, 别人的称赞对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儿童的原始性绘画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 也曾给许多艺术大师以艺术上的灵感启示。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就曾从儿童艺术中汲取营养。但人们往往看到,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见识的增多, 他们身上的原始性逐渐褪去,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性、现实性和普遍性。追逐现代潮流渐渐成了他们现实的价值取向, 他们离艺术的本质也就越来越远。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维克多·罗恩菲德说过: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干扰, 那么就没有必要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任何一个儿童都会不受束缚地运用他根深蒂固的创造冲动, 对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充满信心。但是, 艺术最终只为极少数人所掌握, 而不是所有的人, 尽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 因为我们在儿时都曾经是艺术家。

总之, 把握儿童的绘画心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观察、解读儿童行为的水平。教师要运用实践性、客观性、科学性、教育性与群众性原则实地观察每一个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表现, 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将观察到的儿童真实的、情境性的行为进行细腻的叙述。教师要把儿童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和主体, 通过语言、行为、作品三种观察途径, 了解幼儿情绪情感在绘画中的表现, 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摘要: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身心发展的依据, 只有把握幼儿绘画心理, 才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有效指导。儿童绘画, 首先应注意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 掌握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心理变化, 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 发挥他们的想象, 培养他们的兴趣, 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 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认知

参考文献

[1][美]爱略特.W.艾斯纳著.张单等译.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2][美]H.加登纳著.李泽厚主编.兰金人译.艺术与人的发展.1988.

儿童绘画的发展特点和心理基础 篇3

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说明,儿童形象思维的表达及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顺序应是这样的:一岁半自发地无意识地乱画;两岁有自己喜爱的颜色;两岁半能画圆圈,并具有想象的初始内容,集中精力的时间是15分钟左右;三岁能说出大小、上下,有了描述性绘画意识和最初的想象活动,并有了时间观念;三岁半能对自己用笔画出的圈圈、道道及痕迹命名,说出意思,如,这是“妈妈喂孩子”,这是“宝宝睡觉觉”等,识别颜色的正确率是70%;四岁开始知道前后,神经系统内意志得到发展,有很好的控制、调节行为的能力,知道想法和信念影响着行为;四岁半知道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心理学、教育学专家的观点与美术教学实践表明:儿童学习绘画的最早年龄应是3.5岁~4岁。

有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及表现,观察、注意不够,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目的,单从表面现象上就下结论是好还是不好。或者以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来评价孩子,造成了对孩子的误解,使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比如,两个孩子同时画一个苹果,很有可能一个孩子画得很大,另一个画得很小,家长不能简单地批评或埋怨画得小的孩子。画画得不大,可能有较为复杂或更深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画得画大与小,跟孩子的胆量及个性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家里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随便,孩子画起画来就大胆、画也大气、随意;相反,孩子在家里被管得太严,束缚太多,规矩太多,画画时就会束手束脚,小心翼翼,怕画错了被批评。画得东西小、线条窝憋、楞角多、不流畅、画面支离破碎是孩子的心理在起作用,不是教师和家长告诉孩子要画大就能画大的。有一个基本事实可以肯定:胆小了,就画不大,这是心理的原因。实践还发现: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我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和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再如,在画画的孩子中间,有的小朋友爱咬手指头和笔帽,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孩子不讲卫生。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现象是由孩子在吃奶时奶不足造成的,咬手指头是一种“奶不足”的心理补偿现象。我在班里对二十多位有此习惯的小朋友的家长作了详细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教孩子画画也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孩子的“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这一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讲述涂鸦作品告诉成人一些重要的信息。但是,讲故事的情境依然存在问题,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有限,还不能对绘画任务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讲故事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儿童的词汇量有限。我们还需要知道,儿童涂鸦绘画的内容会在几分钟之内发生很大变化,讲述随即也发生变化。儿童开始绘画时说“这是我妈妈”,很快又会说是别的东西。事实上,第二天儿童还会重新命名这幅作品,说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名称;第三天,儿童同样还会对涂鸦作品做出新的解释。想教育孩子就得了解孩子,只有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把儿童心理学纳入儿童美术课程是一个比较新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在儿童各个年龄的不同时期,儿童绘画原本已比较清楚地反应了孩子生理、心理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只是我们以前还没认识到“心理”所起的作用。以前教师考虑比较多的是怎样教,而没考虑学生会怎样学。懂得儿童心理学就会了解孩子学画的心理活动,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中,也会眼光更敏锐,看问题更清楚,辅导更准确。

参考文献:

[1]孙小红.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绘画心理[J].老区建设,2009(8).

装饰绘画教案1 篇4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装饰画作品,它和以前的作品从表现手法、构图、色彩有什么独特之处?

同学们举手发言,讨论后,老师小结,引出课题。

二、装饰画的概念

装饰画是一种用形式美的规律和装饰艺术手法,借助于可被利用的物质材料和相应的工艺制作方法。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创造出合乎人们审美理想的一种绘画形式。

总结,装饰事与写实性绘画的区别。

三、装饰画的特征

(一)装饰性

装饰画更为注重形式美的探索和表现,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化、图式化、视觉化的艺术处理,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

装饰性是其存在的基础,装饰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而其特质装饰性不变。它具有普遍适应性,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种类的艺术形态中,举例。

(二)秩序性

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规律性,是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有序状态。表现在装饰艺术中的秩序首先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化努力的形式秩序。可以说秩序是装饰美的基本尺度。

(三)象征性(寓意性)

以动物、植物、文字、色彩来组成吉祥的画面,表达某种画面之外的意义和情感。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和向往和追求。这是装饰画

的一种象征手法,也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很生要的一个特点。

(四)表现性

装饰画表现性是相对于再现而言的,后者以再现客观对象为目

的,前者以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为主导,强调有感而发或主观情感的宣泄。

(五)公共性

装饰画是一个人类精神理想覆盖面极为宽泛的艺术形式,可以说,这旨最具有时代性与大众化的公共艺术。这里所说的公共性,并非将装饰画置于公共空间,而是指装饰画观照自然的视角,表现的内容,表现的形式,以及欣赏习惯,几乎为所有人所认可,是一种没有替代性的公共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三、装饰画的分类

(一)从功能上分(1)日用饮品类装饰画(2)室内装饰画(3)公共环境装饰画

(二)从形态上分(1)平面装饰画(2)立体装饰画

(三)从表现形式上分(1)具象装饰画(2)抽象装饰画

(四)从题材上分(1)人物装饰画(2)动物装饰画(3)植物装饰画(4)风景装饰画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根据装饰画的分类,上网收集各种装饰画,区别各种装饰画的类型。

第二章

装饰画的起源

一、装饰画的起源

装饰画至少始于公元前两万年左右,装饰画无论是在中国、欧洲、还是在古埃及、美洲、大洋洲、非洲,都是人类起源的最早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1、共同的造型特点:直观的、单纯的、稚拙的、具有视觉表现力强的效果。

2、主要表现:

(1)对各种石器工具制作加工的进一步规范化。

(2)对人类自身的装饰(包括纹身和加工身上的饰物等)以及绘制的洞穴壁画和露天岩画等行为。

二、早期装饰图形及饰物

1、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石器,类型样式更加形式多样,形状更加对称,加工技术更显精致。

2、最早的装饰品

(1)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2)此外,灵武土洞沟 遗址,发现的驼鸟蛋壳穿孔串珠是较典型的装饰品。3、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人们发现鸡心形钻孔石坠、穿孔的石珠、磨孔的蚶壳,穿孔的兽类犬齿,刻沟的首管,精致的骨针等为数不少的装饰品。

4、距今30000万年左右,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北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壁画和雕刻,就充分显示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才能和技艺。如野牛、驯鹿、野马、并以红、黑、褐色渲染。

5、甲骨文

中国的装饰图形直接影响到汉字的起源,即是文字又是图形,用几根直线、曲线,就把形象特征刻画的栩栩如生。

甲骨文象形文字的发展延伸到殷商青铜器、战国漆器、秦汉画像、石刻等。

6、史前岩画

记录反映了史前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状况,包括有狩猎、放牧、战争、宗教、祭祀、舞蹈、民俗、科学等各方面的内容。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装饰艺术的起源,实际上也是人类造型艺术的起源,人类最初的装饰艺术的产生,是人类在史前时期,面对浩瀚的大自然的生活经历,人们便自然产生一种非自觉的艺术行为,而这种艺术行为,首先是具有实用意义的。

作业布置:

儿童化语言教学1 篇5

——儿童化语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

低年级的孩子是一群特殊人群,他们从幼儿园刚刚跨入小学,天真浪漫,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也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小学低年级教师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在发展。为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运用贴近儿童心理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很亲切,愿意与老师亲近。在课堂上多用儿童化的语言,也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关键词] 低年级、儿童化语言、教学 正文:

儿童的世界有着他们特定的语言,当我们用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孩子交流时,尤其是教师想要和孩子“打交道”,走进孩子的世界,教育好孩子,需要你蹲下来,倾听孩子语言,学说孩子爱说的话,让语言成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作为在教学岗位一线的老师,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要做到“活”用儿童化语言,提升教学的质量。问题的症结: 小学语文教学在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了利用多媒体设备,如利用幻灯片与音频、视频资料创设情景,“有声有色”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意识的普遍树立,应该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精美的课件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们在看课件时兴致盎然,注意力集中,但是一到师生对话、互动环节,却出现了要么呆板地面对教师的提问,全班鸦雀无声,要么少数的孩子自顾自地做小动作,丝毫不理会老师的提问,师生的对话交流十分艰难,无法达到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而在有的老师的课堂上,课件不如前者精美,但是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的交流顺畅,班级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排除课堂上孩子回答问题时的胆怯心理和自控能力不强的因素外,还与老师的教学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常说,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它连通的是两个个体,使之相互理解,从而彼此交流。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同样是两个个体,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要从教师这里汲取营养,获得真知,语言是二者沟通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很有限,语言能力尚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儿童化口语与其交流,让孩子真正能听懂、听明白,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提高语言能力。“所谓“儿童化语言”是指符合儿童心理、儿童语言习惯、儿童易于接受的规范化语言。儿童化语言与儿童口语

儿童化语言与生活中的儿童口语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是一味地模仿儿童讲话,而是教师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用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在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使用规范的语言,从而慢慢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一用儿童化语言教学,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意图,理解所学知识,化很深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儿童化语言

对小学一年级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仅仅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做到准确、明晰、合乎规范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才可能对儿童产生吸引力,而恰当使用儿童化语言,往往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幼儿易于接受知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自己的教学用语进行精心设计。

一、老师嘴巴要甜

“甜”是指教师语音语调包含着慈爱之情,亲切悦耳。小学生对富有感情或寡淡冷漠的语言是很敏感的。教师的教学如能让真诚慈爱之情溢于言表,就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内心体验,造成课堂教学的和谐境界。那么教学语言富有“甜”味的窍门是什么呢?

(1)是对儿童说话。教师自己要焕发儿童心,投入到“角色”中去,把自己当作儿童的一员。如:上课前讲授后鼻韵母时,看到学生们注意力散漫,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认识的拼音娃娃很乖,就像你们一样,但是今天有几个特别调皮的拼音娃娃却一直钻到老师的鼻孔不肯出来,因为它们钻得很深,那么,你有什么办法吗?”此时,底下的孩子各个睁大眼睛,仔细地盯着我的鼻子,一脸努力想办法的样子,甚是可爱。借机我导出了后鼻韵母 ang eng ing ong,并讲了发音方法,学生掌握良好。

(2)语调舒缓,语气柔和,音色甜润。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优美的语言伴随着精美的语调能给人一种悦耳、轻松的感觉,能唤起学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逗引他们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这样教师很容易将他们导入亢奋状态,猎取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用纯正的普通话来表达轻重、停顿、儿化、变调,使之抑扬顿挫、强化美感。如:学习《小雨点》课外拓展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本来比较枯燥的“云和雨的关系”,我这样去解释:“可爱的小雨点是乌云妈妈伤心时流出的眼泪”,这样说比起说复杂的“看云识天气”要简单形象得多,正是符合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还可以给学生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同时采用拟声词、形容词叠用等修辞手法,以造成娓娓动听的效果。如向孩子们说话总是不忘叫做拼音娃娃,弯弯的月儿,尖尖的草芽,调皮的影子,胖乎乎的花生,懂事的平平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对于儿童来讲多么重要。

(3)适当的用一些“吗、啊、吧、呢、呀”等有语气助词地句子,如:“我们一起把拼音娃娃送回家吧!”,“同学们帮这几个丢了尾巴的动物找回尾巴,好吗?”,“是谁偷走花生了呢?”„„学生们听着美滋滋的,觉得学习充满了乐趣。

二、老师讲话要亲切

“亲”是指语气丰富、亲切自然、语调起伏升降变化。儿童有一种“爱抚期望心理”。因此,儿童化口语应该感情丰富、娓娓动听,把师生的课堂距离拉近,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例如:“韩小雨回答的真好,你就像只聪明的小兔子”,“老师相信你们都是很棒的小画家,那么,把你眼中的春天画在纸上吧!”,这样说话比较亲切,不知觉中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三、老师讲评要有趣

“趣”是指语意浅显明白、直观性强、充满生活的情趣。小学生往往带着较强的情绪性,容易为兴趣所左右。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儿童感到一种审美的愉悦,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大脑细胞活动持稳定的兴奋性。尤其是教师在讲评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不整洁时,“有些同学的字歪歪扭扭,好像在跳舞,甚至缺了胳膊少了大腿,很不舒服的样子,是不是生病了啊?”“你应该给你的字宝宝洗洗澡了,注意卫生的生字宝宝才让人觉得可爱”,讲评写了错字、别字的学生时,“老师有火眼金睛,你相信吗?”这个学生瞪着两只大眼睛惊奇的看着我,我接着说道“要不是的话,我怎么能分辨出你写的字是假的呀?!”教师生动比喻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有效地激发起孩子们认真写字和修改错别字的积极性。二是善于编拟故事,将枯燥无味的概念演化为生动可感的事物形象。如记忆“南”字,可编顺口溜“歪十字,小南房,里面住着缺腿羊。”在笑声中学生就把“南”字容易写错的部分记住了。

四、老师说话要简短

“短”是指语句短小、结构简单、言语表达简洁明快。小学生的瞬时记忆尚不发达,注意范围不广,因此他们对较长或复杂的语句理解较困难。据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如果一句话超过了8个词,他们听了后面就忘了前面。教学用语要注意两点:一是多用“散句”,即在不损害语法规范的前提下,在句子内部多留停顿,将一个复杂的长句拆零为几个分句表达。如: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二是力求避免儿童听不懂难理解的修饰成分。如在讲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时,“阳光就像你妈妈对你的爱一样,我们能不能失去她呀?”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阳光的重要性了。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激励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这不仅对幼儿学好这一门学科,而且会对幼儿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总之,灵活的运用儿童化语言,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润滑剂。

总之,儿童化的教学语言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老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俗语说得好:“三年练一腿,练不出一张嘴。”尤其是六年之久,学生要经历儿童、少年两个时期。学生心理在发展、智力在提高、语言在丰富,教师的语言就更需要发展、提高。因此,儿童化口语的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只要我们刻苦训练、持之以恒,我们的语言修养就一定会提高。

除了一些教学用语技巧之外,在与低年级孩子交流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五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

一、常提醒 不能忘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极强,他们活泼好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开小差等。因此,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一些特别的语言来调动。如“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看黑板”、“三、二、一,坐整齐”、“谁认真?我认真!”等和孩子喊话的形式,孩子们一边说,立刻也能放下手里的事,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当遇到一些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可以化批评为鼓励,让鼓励的语言也充满童趣。如“抓紧时间呀,可别做班级的小乌龟!”,不愿意改正错别字的学生“请你当回啄木鸟医生,找找自己的作业有没有错误呀?”,“快赶走身上的小赖虫,做只勤快的小蜜蜂!”,“你愿意作一只勤快的小鸟还是一只笨笨的大狗熊呢?”等。这样的语言学生易于接受老师的批评,也易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二、多表扬 少批评

苏霍姆林斯基有着这样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对孩子犯的错误我们要沉得住气,要懂得表扬要比批评效果好。在表扬孩子们时,老师表扬的语言也应该浅显、生动、儿童化。老师可以带动孩子一起去表扬他,如: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棒棒棒,你真棒!”、“我要夸夸你”、“瞧,他坐得多端正,背挺得多直呀!”、“你是班级的写字小能手!”、“老师相信你一定做得好!”等。也可用些夸张的语言表扬,如“你是最最最棒的”,“哇,你比老师还聪明呢”等。在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的感召下,儿童受好奇心驱使,自然被吸引。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批评孩子们,用严厉的眼神看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觉得老师不够和蔼,不想和老师亲近,打消了孩子们想被老师表扬,想得到老师的肯定的积极性。

三、编儿歌 快乐学

从心理学角度讲,新奇的语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强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儿歌是受儿童们欢迎的一种形式,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无意注意,从而转向有意注意。在教学中,把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编成儿歌,配上简单的动作,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大大提高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编了这样的一首儿歌帮助学生记忆:早上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下午放学,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指方向,很轻松的掌握了不同时段太阳的方向这个知识点。

四、讲故事 吸引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多用一些形象、拟人、童话、甚至夸张的手法,把枯燥的、难懂的课文生字词变成儿童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讲,学生的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会更高。

在教学《小小的船》这课时,我说:昨天晚上老师一直没有瞌睡,拉开窗帘望着天空,上面有好多颗星星在向我眨眼睛,它们说它们也没有瞌睡,我望着望着,突然天的另一边呀有一个像小船一样的东西飘过来,飘呀飘,飘到了我的跟前,我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原来是一轮又亮又弯的月亮,再仔细一看,月亮角上挂了一个书包,旁边坐着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我问她“你从哪里来?现在又想往哪里去啊?”她说她是月亮神的女儿,想到我们这里来玩玩。于是老师跟她说了我们一二班的学生懂事又乖巧,想不想和我们交朋友,这位月亮神的女儿很高兴的答应了。现在我们把她请进门吧!这种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有趣,让我的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充满着乐趣。

五、动动手

扭扭腰

教师在上课时,除了用儿童化的口头语言去感染学生,还要用儿童化的身体语言去带动学生。孩子们是很情绪化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肢体语言可以更丰富些,表情可以夸张一些。如,时而像他们一样为胜利而欢呼,并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姿势;时而像他们一样跺跺脚,摇摆一下身子,表示不满的情绪;时而夸张地瞪大眼,张大嘴,表示自己的惊奇;这样活泼的老师,使孩子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更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六、做展示 跟他学

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不能光靠教师口头上说出来,还要靠一些板报如优秀榜、好人好事榜、写字我最棒等具体形式凸显出表现优秀的孩子,给班级其他学生不仅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受表扬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使用儿童化语言,不仅改善以往呆板的教学方式,填补师生之间的鸿沟,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书目: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解读”理论知识

《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作者:吴亦君 上海文化出版社 《小学生心理学》作者:王耕

叶忠根

浙江教育出版社

我在学儿童说话 ——儿童化语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生兰

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东村逸夫学校 通信地址:青海省格尔木市东村逸夫学校 邮编:

816000 电话:

*** 邮箱:

1091159172@qq.com 教龄:

儿童重症蜂蜇伤1例 篇6

1 病例介绍

患者, 12岁, 学生, 因“蜂蜇伤1 d”入院。家属代诉, 患者1 d前在外散步时突然被一群黄蜂蜇伤头部、腹部、臀部、四肢等处, 随后出现全身肿痛, 以头面部为主, 伴气促, 无胸闷、胸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到当地医院就诊, 查血生化提示肝功能、心肌严重损害, 予以对症处理 (用药不详) , 症状无缓解, 并逐渐出现意识障碍, 遂转笔者所在医院急诊, 考虑病情危重, 入住ICU进一步抢救治疗。患者受伤后, 精神倦, 胃纳, 睡眠欠佳, 无二便失禁。平素体质一般, 既往史无特殊。

入院体检:T:36.5℃, P:104次/min, R:34次/min, BP:120 mm Hg/80 mm Hg。昏迷状, 烦躁不安, 急性面容, 表情痛苦。皮肤未见明显苍白, 黄染, 躯干、四肢及臀部见散在针孔样斑点。无皮下出血点。颜面浮肿, 以眼睑明显。双侧结膜充血, 巩膜轻度黄染, 双侧瞳孔等约2.5 mm, 对光反射存在。口唇红润, 口腔黏膜无出血点及溃疡, 咽部无充血, 扁桃体不肿大。颈软, 无抵抗, 气管居中, 甲状腺不大。胸廓对称, 呼吸急促, 双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4次/min, 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未触及包块, 肝脾肋下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四肢稍发绀, 肢体冰凉。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初步实验室检查, WBC:29.39×109/L, NE%:92.4%, PLT:306×109/L, HGB:120 g/L;ALT:683 U/L, CTn I:0.639 ng/ml, CK-MB:3000 U/L;PT:16.2 s, FBG:4.03 g/L, APTT:49.5 s;p H:7.42, LAC:1.9 mmol/L, PO2:15.2 k Pa, PCO2:5.2 k Pa, BE:0.8 mmol/L。诊断: (1) 蜂蜇伤; (2)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入院后, 在常规治疗同时, 给予激素、小剂量肾上腺素和扑尔敏抗过敏, 并立即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期间, 患儿出现头面部肿胀加重、皮肤及巩膜黄染;解浓茶样尿, 尿量曾一度偏少;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 达76 g/L;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减少。考虑存在溶血, 输红细胞, 纠正贫血治疗。第4天, 患儿嗜睡状, 呼唤能应答, 鼻导管吸氧下呼吸平顺, 生命体征平稳, 全身的浮肿较前消退, 皮肤及巩膜黄染减轻。结束血液净化治疗, 历时40 h, 3次血液灌流。第5天, 患儿神志转清, 浮肿、黄染较前消退, 但仍有浓茶样尿, 尿量偏少, 复查, CK-MB:168.8 U/L, ALT:539.60 U/L, BUN:4.59 mmol/L, CREA:39.59μmol/L, 病情有一定好转, 转肾内科继续治疗。第7天, 再进行单纯血液灌流1次。第9天, 患者精神、胃纳明显好转。拔除尿管后能自行小便, 解淡黄色尿液, 尿量约2100 ml, 复查转氨酶、肌酶基本正常。第13天, 临床治愈出院。

2 讨论

浅谈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篇7

关键词:儿童;绘画疗法;心理健康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画心情》,主要目的是让儿童检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以增强儿童的挫折承受力。以绘画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儿童从小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在国外,人们把绘画疗法称为技艺疗法。它类似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说:“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电视所获得的收益还多。”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的一个途径。这时的绘画不再是审美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

一、绘画是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良好的契合点

儿童起初拿起笔随意乱画时,自然是没有什么目的,但同他们所喜爱的其他游戏一样,绘画活动本身使他们入迷。这很自然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盲目、松散、混乱的行为中集中起来,儿童开始专心致志了。绘画活动使儿童的一切感知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

作为游戏的一种,儿童在绘画中并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换句话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不会复制身边的事物。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实际中的某种愿望。在绘画的立意与构图方面,儿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想象极其丰富,联想奇特,有时近乎荒诞,却又极富情趣,这些对于绘画而言,都是可贵的积极因素。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儿童的立意与构思,而是要顺着儿童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其发扬光大。例如:儿童会这样想,花草树木是有性别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如在画“树”一课中,有的儿童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说:“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树姑娘。”教师很惊讶,难道树也分姑娘和小伙子吗?原来这个儿童让这棵翠绿的树结满了火红的果子,可不正像是戴满蝴蝶结的小女孩嘛!后来,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儿童画出了高大挺拔的树叔叔、树干布满皴裂的树爷爷、枝干细嫩的树娃娃等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绘画分期背后的心理发展特点

多数学者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创作期。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以绘画方式为依据,而实际上这种划分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涂鸦期是儿童感知动作思维的绘画表现,以满足儿童的主动动作乐趣和感知兴趣。象征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绘画表现,它反映了外在现实对自我经验的激活,或自我经验对外在现实的界定,是图像与表象的结合。如某艺术儿童园的一位小朋友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个小姑娘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这位小朋友对画面的解释是:最好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们三个人手拉手出去玩儿。图式期是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化特点的图画表现。例如:把人画成正面直立,动物是侧面形象,花是顶面观察的形态等,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形象模式化,这是認知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表现式。关于创作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充满了想象和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

笔者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课堂上发现,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分析。在绘画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色彩方面,儿童对色彩理论并不理解,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如红、黄、蓝等纯色是他们的最爱。即使是在教授儿童自己搭配调色之后,他们仍对古朴、高雅、神秘的灰色不感兴趣,这就是儿童。儿童对物象色彩的认识只停留在固有色的表现层面上,比如太阳是鲜红的,大树是翠绿的,天空是湛蓝的,等等。这些对色彩的认识只是初级的、感性的,但绘画终究要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到感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动的生活实例、以可感可知的现象引导儿童理性地认识色彩,如让儿童回忆或观察日出云天和夕阳照耀下的湖面,教师提出问题:“天、云、水面还是不是原来的颜色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在这个阶段,莫奈的《风景》和凡高的《向日葵》等色彩明快、灰色搭配完美绝伦的作品是笔者最常展示给他们的,这样儿童就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再站在大师的角度体味颜色,就较容易理解,也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儿童中医保健手册1 篇8

我们将0~18岁的孩子按照年龄不同分为7个时期,即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断脐,40周(280天);新生儿期——从分娩断脐至出生后28天;婴儿期——从出生后满28天至1周岁;幼儿期——从1周岁至3周岁;幼童期——3周岁到7周岁,亦称学龄前期;儿童期——7周岁到12周岁,亦称学龄期;青春期——女孩12周岁至18周岁、男孩13周岁至18周岁。本规范服务的对象是0~36个月婴幼儿(即3周岁内),涵盖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的儿童。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第二步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第三步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服务流程

服务流程见图1

儿童中医保健方法和技术

一、饮食调养

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或过食生冷之品。

3、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二、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以增强体质。

三、推拿具体操作方法

1、摩腹

(1)位置:全腹。小儿常用保健穴位。(2)操作:操作时患儿呈仰卧位,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裸露患儿腹部(注意保暖),该穴常用掌摩法操作,故称摩腹。操作者右肩放松,手掌自然伸直,掌心向下,以掌心贴于患儿脐,或大小鱼际掌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使操作者手掌的前掌鱼际和掌根贴于脐周(图

2、图3)。操作者以右肩肘为支点作小幅度旋转带动腕掌做有规律的环形摩动。儿童大便干燥摩腹时向顺时针方向,大便稀摩腹时向逆时针方面摩动,一般以顺时针为泻法,逆时针为补法。每次操作3~5分钟。

(3)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2、捏脊

(1)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2)操作:患儿呈俯卧位,裸露背、腰、臀部,操作者立于患儿左侧,双肩放松,双前臂背侧向上,两臂桡侧相向,双手掌心向下,指掌关节呈半握拳状,双手拇指伸直,食中两指并拢、指关节约屈曲,并与双拇指指腹相对,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屈曲,置于掌面(图4)。操作者操作时双手拇指指腹桡侧缘抵住患儿尾骶部正中线两侧皮肤(图5),同时向前上方推挤,食中两指指腹挪按患儿两侧皮肤向后,双手同时用力捏起患儿的皮肤,然后双手交替,自下而上,捻动所捏起的皮肤,边捏边向前推进(图6)。操作者每捻动皮肤3次,则用双腕之力“重提”手法上提所捏皮肤,配合提捏动作的完成,此法称为“捏三提一法”。此法可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加强疗效。操作者从尾椎两侧一直沿脊捏捻到大椎穴两侧止为捏1遍,又称捏脊法。一般从第2遍开始配合提捏动作。一般捏4~6遍即可。

(3)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

3、按揉足三里穴(1)位置: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同身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图7)。

(2)操作:操作者用双手拇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约按揉200次。

(3)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4、按揉迎香穴

(1)位置:在双侧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图8)。

(2)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3)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5、按揉四神聪穴

(1)位置: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图9)。

(2)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3)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注意事项

1、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

2、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3、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效果。

4、手法应轻盈柔和,力度适宜,争取小儿配合。

5、患儿推拿前最好先排便,取适宜和舒适的体位,不宜过饱或过饥。

6、推拿场所应选择避风避强光的地方;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7、有出血性疾病或推拿局部皮肤有破损、骨折时,不宜推拿按揉。

留守儿童发言稿1 篇9

大家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各位领导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感谢你们为武南镇中畦中学的留守儿童所做的帮扶和捐助,感谢你们今天莅临我校,为我们的留守儿童播下善良的种子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你们不只是我们的福音,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我校的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很多孩子不仅买不起学习用品,更买不起课外书。学校的教学条件、文体设施也很匮乏。不少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近年来,政府、社会、学校付出很多努力,在一步一步地改变现状,师生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各位领导,你们能来视察我校,帮扶留守儿童,这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和肯定。在这里,我代表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相信,你们捐赠的每一本书就是一棵树苗,一定会在学生今后的岁月中开花结果。相信每一支铅笔、每一块橡皮都是一颗种子,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我校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每一个特困儿童都会在你们的亲切关怀下茁壮成长,每一个学生都会怀着感恩的心记住这一天,记住帮扶他们的各位领导。

儿童声乐心理初探 篇10

关键词:儿童;声乐;心理;实践

一、儿童声乐心理

(一)儿童声乐

儿童声乐简称童声,是指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在3到12岁左右且未变声的儿童的一种演唱形式。声乐是一种人声演唱艺术,通常分为原声态、民族、美声、流行四种唱法。笔者认为童声也是声乐演唱形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音乐、美术、体育在小学生培养方案中占重要的地位。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儿童声乐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儿童声乐心理

儿童声乐心理是指儿童在声乐演中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过程。根据年龄阶段划分不同的心理特征。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保障。不强壮,缺乏耐力,容易疲惫;认知能力低,不易觉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范围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强,情绪起伏大等诸多心理特征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声乐演唱的质量。笔者把声乐演唱中的儿童心理特征称为儿童声乐心理。

二、常见的儿童声乐心理阶段

笔者根据自身的声乐教学经验,把儿童声乐心理分为未接触声乐前、声乐课堂中、声乐实践表演中、声乐实践后四个心理阶段。

(一)未接触声乐前的心理

未接触过声乐的儿童对“声乐”概念是陌生的,对音准、节奏等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诸多家长以及孩子认为声乐就是卡拉OK式的演唱,以开心为主,形式比较随心所欲。一旦专业的学习声乐,就失去自我表现的欲望,主要体现在害羞、不自信等一些列的心理,然而很期待得到专业老师的肯定和表扬。

(二)声乐课堂中的心理

课堂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途径。课堂形式可分为一对一、一对多教学;还可分为理论性、实践性教学。儿童的心理变化对声乐课堂的学习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表现得自然、轻松、愉快,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就高;相反,表现得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偏低。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儿童缺乏耐力,不易于长时间专注某件事;情绪变化快,主见性极弱;想法奇异,好动好说;喜欢玩游戏规则,好胜心特强等诸多的心理活动。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变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枯燥、效率低,不利于教师的授道传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贮存,甚至会引起学生厌学、旷课等诸多情绪。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相对活跃、收缩弹性好、效率高,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学生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三)声乐实践表演中的心理

声乐实践与声乐课堂是紧密联系的。声乐课堂是声乐实践的基础,声乐实践是声乐课堂的第一次飞跃。爱表现是儿童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声乐课堂上,建立初步的音高、节奏概念是树立儿童自信歌唱的重要前提;积累并能唱好声乐作品是儿童敢于表现的有力支撑;父母、同学等亲朋好友成为自己的观众,是儿童爱表现的原因之一。声乐实践表演中,儿童表现出开心、忘我的形象,但是,表演前的紧张是少不了,这种紧张主要表现在肢体语言以及提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台下的观众多不多?什么时候到我表演?我化的妆好不好看?我忘词了怎么办等等,这充分折射出学生在自我注意力转移。真正上台表演时,这种释压的过程没那么紧张,反而表演出色。这里不排除部分性格内向的儿童在众多人面前不敢表演,十分怯场。

(四)声乐实践后的心理

声乐实践后与声乐表演时的心理活动差异很大。声乐表演时的心情是紧张与期待共存。声乐实践后的心情很轻松,神态、动作等都随着心理的释压而变的自然。声乐实践后的心理分有两种:第一,表演成功者心情愉悦,内心放松,期待得到肯定与赞杨。第二,表演失败者心情槽糕,内心难过,害怕周边的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往往后者的失败会给其带来自卑感,这种心理变化需要时间来治疗,主要自我调节为主,在调节过程中需要家长、老师的协助。不管是表演成功还是失败,这是儿童学习声乐的必经过程,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正确的引导自己在学习声乐道路上不断地前进。只有从学习到实践,失败到成功再实践中得到自我的升华。这样童声学习阶段就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将儿童声乐实现课堂与实践的相结合

儿童声乐是一门需要众多声乐教育者去探讨的艺术。儿童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重视儿童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解能力弱是儿童学习声乐的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儿童自身要加强学习,由于正处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阶段,知识贮备量不大,人生阅历不多等都限制了其在声乐课堂上的领悟能力,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基础文化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会提高他们在声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第二,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家长必须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在课堂上教三分理论知识,还得靠自己七分的努力。结合儿童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丢掉满堂灌,学会随机应变,因材施教。身为教育者,必须多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还不能真正的理解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单纯是他们的共性,为了避免伤害到他们的心理发育,笔者建议多以鼓励教学为主。课堂上的学习是理论知识与技巧的磨合,声乐课堂与实践表演接轨是必然的趋势。从实践中检验课堂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理论与实践不断的结合,总结正确的儿童声乐教学方法。声乐实践可以反作用声乐课堂,任何真理都是从实践中检验出来的,总结好经验再运用到教学,儿童声乐就会得到第二次质的飞跃。

四、小结

儿童声乐心理是一门声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儿童声乐教育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掌握好儿童声乐心理学对于儿童声乐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不管是未接触声乐前、声乐课堂中、还是声乐实践表演中、声乐实践后,儿童的心理变化将是声乐教育者的一个教育难题,只有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声乐教育才会踏上新的台阶。祖国未来的声乐道路才会有更优秀的接班人。因此,作好充足的声乐心理学知识贮备,是一位儿童声乐教育者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银民音乐出版社.

上一篇:金融理论与实践之五下一篇:给爱人的元旦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