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永远的小平》有感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永远的小平》有感(精选10篇)

观《永远的小平》有感 篇1

——观《永远的小平》有感

看纪录片时,我一直在用最初的想象期待着期待着介绍邓小平丰功伟绩的解说词和关于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巨大变化的宏大场面,但一个半小时下来,我看到的则是出乎意料却震撼我心灵的温情叙述,浪漫与淳朴,亲情与理智,理解与坚持,一位伟人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简单也同时烘托出了伟人背后的不平凡。

其中,给我映像最深刻的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年轻时灿烂的笑容,圆脸明眸,在八路军老战士们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之后,她就这样无怨无悔的跟着丈夫,用最体贴细致的关怀,同甘共苦相濡以沫58年。老人在叙述是发音并不清楚,想起曾经跟随丈夫的脚步,小平每解放一个地方,就带着孩子们赶到那个地方,一路上颠簸坎坷,可回忆起来,老人的脸上却溢满幸福的笑容,“砍头我也要跟着他。”就是这种坚持和感情克服了条件艰辛,消除了最初两人之间的习惯差异,造就了对彼此的绝对信任和默契。

在邓小平的家人评价卓琳时,每人都不约而同的讲到卓琳的本分和她对小平的关怀,不去到外面工作,不在外面出风头,陪在丈夫的身边做他的秘书,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料理得有规有矩,本来就紧张的开支却舍得为丈夫买烟买茶„„无数小事让我对卓琳敬佩万分,也更加相信真情的存在和力量。有这样的贤内助在背后默默支持,工作自然不受干扰。

浅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篇2

摘 要: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者,得益于他形成了科学的社会主义观,认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本质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正是因为如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顺利地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也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44-02

社会主义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因为只有这一问题弄明白了,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只有知道了社会主义是什么,才能知道如何去发展社会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以往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过回答,邓小平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着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阐述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在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基本面貌,扭转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规定

通观《邓小平文选》第1~3卷,可以发现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的阐述不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他在吸取中国“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邓小平就开始对社会主义做出一些规定和回答,指出贫困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2]。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思变。在邓小平看来,一个国家要想赢得政治独立,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中国由于长期受到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建国后虽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西方发达国家也时常以各种理由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上的封锁和打压。因此邓小平一再强调,中国要想赢得别国的尊重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其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使社会尽快地摆脱落后局面,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地脱贫致富,过上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生活。所以说,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定要消灭贫穷。

(二)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不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且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他看来,要使社会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要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就不能一直裹足不前或蹒跚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发展经济,逐步消灭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基于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果断地提出必须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决定。1984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又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3]因此,现阶段,我们要及时纠正缺点,把重点放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改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状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迅速改变中国人民贫困落后的面貌。

(三)对外封闭也不是社会主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邓小平在谈到工作重心转移时就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搞现代化建设一方面缺少经验,另一方面又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绝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而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利用和积极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师夷长技以制夷”。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4]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和管理方式,不断引进外资,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上层建筑领域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执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5]所以说,闭关自守也绝不是社会主义。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经历了一个从否定性规定到肯定性回答的过程。1986年,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谈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6]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而且,在他看来,只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即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我们都要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是邓小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社会主义阐述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他突破了过去将计划和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看法,将它们都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区别是要摆脱贫困落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基本规定的逻辑关系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出发,先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对外封闭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些显然是告诉人们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在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的基础上,他给出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肯定性回答,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

邓小平曾对社会主义做过很多的规定,但综合来看,这些阐述不外乎就是要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带领人民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1992年南方谈话就是对以往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阐述的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和论述,是对以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由此可见,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述不是胡乱的推理、瞎编,而是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中国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分析当时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情况下,经过认真地考察和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的结论。这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既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又是逐步完善和不断深化的。它经历了从否定性规定到肯定性回答的过程,也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臻成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日益完善,逐步地接近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三、结语

1895年,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的信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我们在这里阐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并不是要让人们回到邓小平那里去,而是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重温我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生活,走向文明富强的智慧、魄力和勇气,时刻提醒自己要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不要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要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带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2〕〔3〕〔4〕〔5〕〔6〕〔7〕〔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63,64,202,172,373,37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观邓小平有感 篇3

姓名:王晶

学号:

院系:专业:美术学

观《邓小平》有感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组长镜头,展现了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盛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平你好”出现了。我想,这不仅仅是几位北大学子的激情之作,更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与谢意。没有他,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很多人的命运也将被改写。有了他,农民才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不再缺衣少食,知识分子才能摘掉“臭老九”的帽子,有机会为社会做贡献,无数地主,资本家的后代等所谓出身有问题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昂起头做人。

在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场面是当欢乐的人群举着“小平您好”条幅的时候,我对这位“三起三落”的中国领导人更加尊敬,首先邓爷爷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爷爷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讲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老人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要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然后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国家在生产力上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电影中邓爷爷招集所有受过打压的学者,教授来北京参加科技工作会议,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恢复高考,无不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铁的事实。在出访日本中,坐在日本的新干线列车中不禁发出感叹:“我们也要有自已的新干线”。于是,我们便看到建设大吨位钢铁生产企业。而这个大吨位的钢铁生产企业,就是上海的“宝钢”。邓爷爷当年的一系列指示,在今天仍然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着贡献。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邓爷爷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的。其次,邓爷爷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发展了中国沿海经济,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人民走上了康庄大道。最后,也是最重要一点就是邓爷爷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当有一次邓爷爷去乡下视察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赶着鸭子就好奇的问:“老人家为何只赶两只鸭子,怎么不多养两只啊”。老人笑笑说:“那是会犯错误的,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爷爷也对随同的人笑了笑说:“多养了两只鸭就是资本主义啊”。邓爷爷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有关中国主权问题上他同样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政策。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面,面对有铁娘子之称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面对强大的英国。邓小平斩钉截铁的抛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据说邓小平会见

菲律宾领导人时,提到南沙的主权问题。菲律宾领导人说,斯普拉特利岛(黄岩岛)是离菲律宾很近的。邓小平当即说,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于是南海无争议。这件事虽然并不确定是真实的,但很多学者评论说话风格很像邓小平。

邓小平是灵活的,他支持市场经济,他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不拘泥于任何定论、传统。但他又是那么坚定,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毫不退让,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每一个政党的存在都需要有其先进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必定如此。我们的党在建党以来,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把反动派打倒,这一切一切的成就,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以先进分子为代表。但是,正如影片中,邓小平所说的,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没有人不犯错误,我也犯错误。是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在对待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同志的评价上,邓小平的态度是科学的,是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度上的。他说,文化大革命是要坚决否定的。但是,不能把所有的错误归结在毛主席一个人身上,有些方面的错误,我也是有份的。一个领袖,可以公正地看待历史,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宽容也是一个伟人的精神魅力。不能本本主义,不能搞个人迷信,不能说我们党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只要我们的党能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敢于纠正错误,敢于挑起让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重任,群众哪有不支持、哪有不拥护的道理。现在很多地方官

员害怕“上访”,害怕这害怕那,整天提心吊胆。如果父母官都诚心为人民,身正不怕影子斜,哪会有害怕之心。一些外国友人说邓小平是政治家,是实干家。银幕上的他的身影,却是一副和蔼可亲的邻家爷爷的形象。看完了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我确实感触良多。以上所说的,只是一些拙劣的想法。我想,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还待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慢慢领略。

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篇4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贡献的人很多,值得我们铭记的人举不胜数,但名列前茅的是我们毛泽东同志,接着是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父辈级别或者说爷爷级别的老人在提到毛主席时总是热泪盈眶,感谢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远离了战争的纷扰。感受不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绝望,对于毛主席的尊敬也仅仅停留在仰望层面。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可能更怀念邓小平同志,因为是他的提出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人民富起来了,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所以我们对于邓小平心怀感激。带着这样一份心情,在2013年6月4日这样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们全院的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小平故里。

还未踏入小平故居所在地,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平同志深受四川人民的爱戴,我们以他为榜样,教育者子子孙孙,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小平的魅力。广安的街道整齐,干净,似乎随时等候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过来瞻仰伟人的气息。在说到游小平故居有感之前,我们先简单谈谈对于这样一位伟人我的一些认识。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波折还是比较大的文革期间遭受过重创,但是他从未屈服于“四人帮”的折磨,几经沉浮,几次复出,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带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怀着这样一份了解与认知,我们游玩了整个小平故居。当然步入故居所在地,我们有个感受,小平家还是挺有钱的,邓家老院子宽敞,明亮,据导游介绍整个院子占地833.4平方米,共十七间瓦房,很有历史文化的气息。这里曾经生活过小平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浓缩着小平的童年时光。人们络绎不绝地到故居参观,都是为了缅怀这位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百折不挠,终于以自己无比的智慧和胆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民强国之路的卓越领袖,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思想、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树信心、立大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许多外国人也怀着敬佩和渴望更深了解的心情,到这里参观访问。

简析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 篇5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42-02

前言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理论结晶,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中提出的标志邓小平理论雏形形成的十大经验,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再到十四大的发展与丰富,最终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并将邓小平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邓小平理论至此已然成为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和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大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其核心,而这一核心中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两大内容着重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这一意义上看,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

一、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形成

(一)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所以,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大要素。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构成生产资料。

马克思历史唯物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组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形成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因此,社会主义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如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破除这种束缚,解放生产力。在很长一段的历史时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只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一大二公”)上了,从而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深刻地揭露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原有的基础相当薄弱。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是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老祖宗,从清朝末期算起,包括张之洞和蒋委员长交给我们的遗产,钢只有90万吨,机床只有8万台。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绝大部分是落后的农业和手工业,现代商品生产和交通运输微乎其微,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几乎是一张白纸,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人口中文盲占绝大多数。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一建国就开始了经济恢复和大规模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了156项重点工程,使社会经济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过渡时期只用了七年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基本完成了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的任务仅仅初步打下了一个基础,还远没有完成。科学文化落后的状况,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80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正是在这一国情基础上,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观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思维,其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有专家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52年他就指出,“科学研究是一项基本建设”。1961年由他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5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多次强调,“科研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等。1988年,他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科学地总结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1991年他还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

(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全面展开。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严重干扰了现代化事业前进的步伐。1990年,邓小平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讲道:“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春,他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邓小平的生产力发展观的落脚点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上,即体现在共同富裕上。但需要我们认清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一方面既要坚定不移地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用邓小平的话说,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同时,支持和带动另一部分人更快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三)发展生产力最终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有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根据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的生产力发展观即是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江泽民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通常,先进生产力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其一,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对象;其二,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其三,环境破坏轻,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出大的经济效益;其四,对社会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一是从生产力本身的要素看,要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进的劳动资料、先进的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二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看,只有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发展与变革的生产力,才是先进的生产力。

三、生产力发展思想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分析,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做出了未来社会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并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又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邓小平又把我国这样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说成是“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就是指在我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邓小平以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客观依据,将我国确定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理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出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其中一个中心,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中,最根本的就是对旧的体制实行根本性变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

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冲突,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我们更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生产力发展观,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珏.邓小平文选辅导讲座[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英]J·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3][英]J·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4]国家科委政策法规司.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材料)[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5]汤群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生产力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

观《永远飘扬的旗帜》有感 篇6

当我看到这部记录片时,已深深地被镜头前人民饱受苦难的景象所震撼,在焦裕禄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走进这片贫瘠的土地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衣衫褴褛的孩子、饥寒交迫的灾民和那无情的大雪、风沙。他本可以不这么认真,不必将自己的一生埋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人民的公仆,焦裕禄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燃烧自己一生的精力,给这片荒凉的黄土地带去希望,也我们树立起一杆永远飘扬的旗帜。

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62年冬,焦裕禄受党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重重的困难,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三十六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九十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就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他就深入到农机调查访问去了。他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开座谈会,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寻找救灾办法。同时,焦裕禄同志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深入到每家每户,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进行思想发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为了改变兰考县面貌,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他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摸索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在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大雪纷飞,黄沙路上,焦书记拉车,几人推车,车上装着救济粮。焦裕禄出现在一间破土房的门前,门被推开,屋里的一对老夫妇,老头躺在炕上,老太婆站在地上,惊诧地看着这位不速之客。焦裕禄来到炕前,坐在老头身边:“大爷,您的病咋样呀?快过年了,我们给您送点粮食和钱来,您们先用着。”躺在破棉絮中的老人强睁开昏花的老眼,看着焦裕禄:“你,你是谁呀?”焦裕禄拉着他的手:“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人的胡子颤动着,泪水涔涔下。老太婆伸出手,顺着焦裕禄的头上往下摸索,帽子、围脖、棉衣:“感谢毛主席„„给我们派来了这样的好儿子!”。

焦裕禄同志身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焦裕禄同志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始终继承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艰苦朴素,永葆劳动人民的本色。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群众一起劳动。

最后,由于劳累过度,焦裕禄倒在了除“三害”斗争的前线,以身殉职。焦裕禄同志逝世后,人们在他的日记本上,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飘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对焦裕禄同志一生所走过道路的最生动的写照。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曾经饰演焦裕禄的李雪健,时隔24年,此时的他已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谈到人民的好公仆时,他说道:“二十多年前,我演过焦裕禄;二十年后,又演杨善洲。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感染了我,也感染了很多很多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为百姓真正干实事,百姓永远会铭记。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人民永远怀念的好干部。”

观永远在路上有感 篇7

人都有欲望,关键在于自我把控,无法自我把控的则需要外力帮助,这就是监督。而谈话提醒是止欲反贪的第一道防线,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首要监督,谈话提醒应当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

一是要建立并严格落实“四必谈”谈话提醒机制。即有问题苗头必谈、有信访举报必谈、履责不力必谈、轻微违纪必谈。谈话以党员干部所在党支部为第一阵地,发现苗头问题在支部内及时谈话提醒;对于信访举报经调查属实的,要依法依纪依规作出相应处理,对经调查不属实的也要谈话提醒,让被举报者全面查找自身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对履责不力的由上级党组织进行谈话提醒;对于轻微违纪的党员干部由纪检机构负责约谈。通过“四必谈”机制对党员干部达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的目的。

二是要注重谈话方式。谈话可以采取个别谈话、集体谈话、专题批评会等方式进行。谈话要突出问题导向,针对事件本身查找原因及危害,防止借题发挥;批评要放到桌面上来讲,要实事求是、严肃坦诚,既让受批评者红脸出汗“长记性”,也让其他同志从中吸取教训,自觉严起来、紧起来,在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中锤炼自己的品行。

观《永远的小平》有感 篇8

XX级6班

刘永华

当泪划过脸颊,电影上出现了结束的字样,才知觉结束,但心中早已泛起了涟漪。学校组织看电影,本以为会是那种“老的掉牙”的烂片,没想到电影却深深震撼了我们。

学校给我们放的是一部名叫《永远的守望》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母亲――一位中学高级教师――辞职到儿子服刑的地方配合儿子改造。后来儿子在母亲伟大亲情的感化下,积极改造,获得减刑,而母亲却因操劳过度,最后不幸病逝,谱写了一曲母子亲情的人间悲歌。

其中的母亲用她那质朴、真诚的爱感化着顽皮的儿子。当看到母亲为了让儿子认她,对儿子提出的要求,希望监狱晚上不熄灯时,母亲愣住了。她不知所措了,但很快她便明白了。她在自己住的阁楼上挂了一盏灯,并每晚不熄。她告诉儿子自己虽然不能做到让监狱不熄灯,但她却能让自己的儿子心中有一盏不灭的灯。从此,无论刮风下雨,她都风雨无阻的点灯,让自己的儿子不再惧怕黑暗,让他能睡一个安稳觉。母亲的行为正一点一滴的感化儿子,而我们也已泪湿眼眶了,不禁由衷的感叹了一句:母亲,您真伟大!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儿子为母亲写了一首歌,歌词真挚,句句打动人心。影片最后也由儿子演唱了,把所有的人都感动了,但母亲也因操劳过度,永远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儿子。留下她那伟大无私的母爱,犹如一朵不凋零的花,永远地开在我们心中。

看完电影,不禁想到自己的母亲。她也总在默默的关心自己。天冷了,会叫自己多穿;生病了永远比自己还痛苦。母亲是那么平凡但却又那么伟大。让我们在她的臂弯下茁壮成长,不再担忧风雨。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我也是,找寻人世间最渺小但却最伟大的母爱。用感恩之心去对待母亲,把母爱当做人生财富,一辈子去善待它,让它开出母爱之花。

学习徐小平有感 篇9

学号:112558424 专业:会计 姓名:刘澈

徐小平所在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引进消化积淀和创新发展,是目前中国最大也是最先进的轿车生产企业之一,产品保有量全国第一,产值超过千亿元。上海大众是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现代化的汽车配套工业。发动机被称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厂也是上海大众整个制造体系中设备最先进,技术最密集,生产要求最高的工厂。由于先进的发动机制造精度以μ(微米)计算,所以其零件几乎全部采用高精度机床进行加工,这些设备,不论是电子磨床,还是数控加工中心,无一不是世界机械工业最尖端的技术结晶。全国劳模徐小平及其专业团队,就是维护、保证这些世界一流加工设备正常运作的守护神。

徐小平同志两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但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传统的劳模那样,仅仅是勤勤恳恳苦干,任劳任怨工作。在他的身上展现出更多新时代“劳动模范”特有的新风范。

看了徐小平劳模的事迹,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梦想。回望过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百年夙愿,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正是

第1 页,共3页

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前进步伐,坚定走在全民族伟大奋斗的最前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镌刻了劳动者的无上荣光。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取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不凝结着工人阶级的历史贡献、展现着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实践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要继承光荣传统、锐意改革创新,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劳动者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用劳动和创造托起中国梦,将圆梦的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转化成每个劳动者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实干兴邦的正能量,为中华民族赢得值得期待的未来。

第2 页,共3页

读《邓小平》有感 篇10

《邓小平传记》读后感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相信很多人都很崇拜毛泽东,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新中国的建立者,然而在中国现代历史篇章上还有一位伟人值得我们学习和关注,他就是我国改革开放都总设计师---邓小平,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是中华人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所倡导的一些理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对我国20世纪中后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成长的环境来看是相对稳定,经济也相对较好的一代。我们当中绝大多数所接受的教育都比较良好,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如此好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得利于伟大的领袖邓小平同志。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曾知道邓小平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是改革开放的引领者,是一位伟大的带领中国走向富强的领袖。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伟大。

在这部书中,伊文思先生按时间顺序分十五章,叙述了1904至1993年邓小平的主要历史活动,展示了一位“农民的儿子”到“国家领导人”到光荣退休的革命历程。书中的内容很简单、很朴素,通俗易懂,但是深刻的表达出了作者对我国第三代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同

时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早年生活、战争年月、十年战乱、改革开放等系列历史时期的经历。

邓小平的一身经历一个世纪,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对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的一身是光辉的是辉煌的一身,更是波澜壮阔的坎坷的一身。邓小平在他父亲邓文明的教导之下继承了他父亲的风格,有自信、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做事果断,为人处事公心。在他幼年时期就表现为思想活跃,不拘泥于形不被外物所束缚,但也有严谨的思维方式,注重事物的本质,能够抓住重点,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处理事物,能够将事物化繁为简---这与他接受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有关。因此在他的幼年就已经形成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邓小平和他的叔叔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船从重庆出发,踏上了旅法学习的一段旅程,同时这也是他开始步入革命的生涯.不难看出邓小平有远大的卓见。虽然在政治方面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对他的影响比较小,但由于当时他处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加上他那比较完善的人格,他开始出现在各种领导组织激进的爱国主义游行示威的活动中。这影响着邓小平赴法学习的决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在法国的爱国人士李石推出的计划:招收一大批受过教育的年轻的中国人到法国,边学习边工作。他热切希望中国留学生能够在法国学到对中国现代化有用的技能。在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邓小平得以来到法国边工作边学习。

然而在法的学习是艰苦的,他在异国他乡漂泊了许久,从巴黎到马赛再到巴耶.在这段时间里他做过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其中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在厨房里当帮工,他能找到什么就做什么,这对于幼时出身条件比较优越的他来说是一件多么艰难困苦的事情。我们作为当代青年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下学习更应该要培养这种精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遇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当时也是赴法学习,在周恩来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且积极的开展各种政治宣传活动,在这个时期邓小平变得更加的成熟和稳重了。他更为拘谨,不耐心的性格逐渐消失了,到了1926年的时候邓小平和他的伙伴去了苏联的莫斯科,在那里他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深造。在邓小平在海外五年的时间里,国内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邓小平回国后,接受了中央的分配,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工作,从此他开始活跃在中国政坛的舞台上。

邓小平他能文善武,这主要是和他在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他在外国留学的经历有关,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学习的,一个人在经济、信息、交通与沟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所面临的世界格局更加复杂,多元化的今天,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全面的认识自己和全面的学习,这将有利于在大的决策中决定改何去何从。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深入华北敌后,建立了许多根据地,他们领导 的军队像一把利剑深深的插入敌人的心脏,粉碎了敌对分子在华的阴谋,沉重的打击了侵华日军。同样,在解放战争时期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

野战军 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华东局第一书记,随后率军占领了西南诸省,并参与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运动。

他的卓越的功绩主要表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时他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眼光提出来改革开放,这是前所未有的,这开辟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文明不断提高,人民开始走向富强,民主,开放,综合实力不断的向中等发达国家靠拢。五年之后他又进一步的深化理论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当时人们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开发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理论的引导下,这两个地方先后回归我国。

邓小平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他的一身经历了三起三落,邓小平的人格魅力也是体现在他“三起三落”的非凡经历中,体现在他治党,治国,治军的实践中,体现在他立足国际政治舞台的叱诧风云的丰采中,体现在他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倘若是一般人被遭受这么严厉的打击往往会悲观失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彻底失望,然而他却不畏困难越战越勇,总是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坚持真理,以国家大局为重,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重新的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他这种无私无畏,胸襟宽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出事都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风格,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学习.在他的革命人格中,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矢志不渝,威武

不屈,积极向上的革命人格;在他的政治人格中,他始终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的道德人格中,他一贯心口如一,不搞两面派;回绝拉拢,不搞小圈子;伸张正义,从来不整人;把好事归功于集体,而不是一味的突出自己,这体现了他具有宽广的胸襟,和光明磊落的情怀;在他的文化人格中他始终倡导马列主义,并且付诸实践,他总是言行如一心直口快,体现了一代伟人决策精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特点,我想邓小平的这种文化人格魅力来自于中华文化几千年的熏陶。他时刻心系这祖国的千秋伟业,这就是人民领袖的风范。

我们作为当代青年是祖国发展和强大的生力军,青年的发展事关祖国的发展。青年在社会中成长要摒弃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在知识上、思想上以及精神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发现自身问题和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认清当前形势,努力担当起青年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政治考试选择题下一篇:2023年七年级下册英语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