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共8篇)
练苏芬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转变旧的课堂教学观念,特建议如下:
一、破重教轻学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搞好游戏教学:游戏教学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文字编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学说、学做、学演、浅显易懂,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率。2、要搞好自学教学:⑴通读,即在教师指导下对所学课文进行通读,了解全文思想,掌握主要内容。⑵质疑,即在通读过程中,对似懂非懂或对所学新知识提出问题。⑶互议,即分成小组各抒已见,克服个人认识上的片面性。⑷互查,即自学课文后,每位学生出几道考题,互相交换答题、评分。这样,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3、要搞好归类教学;即教完一个单元后,将此单元的思想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分类、综合,并作两次阅读对比练习。一是与前单元的写作技巧对比;二是与前单元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对比,目的是通过抓住本单元的要点进行抽象的总结和概括,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记忆,也使其对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二、破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的单向教学观念
学校要千方百计丰富和发展课外教学阵地。⑴要开设选修课。如开设“英语口语”、“英文打字”、“铜管乐队”、“电脑”、“戏剧”课等,既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打破在学习上的同步化。⑵开展学科小组活动。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开展小组活动,既不要教材的限制,又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扩大和深化的作用。⑶组织各种竞赛。如组织“灵巧双手的本领”、“书画大赛”、“国情知识竞赛”等等,既能锻炼学生自治、自理与社交能力,又能扩大知识面。⑷校内校外相结合,组织学生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学做合格的小公民,可请校外辅导员、英雄模范人物来校演讲、报告或上课,能使学生了解社会,并受到教育。
三、破重分数、轻智能的质量观念
传统的考试方法陈旧、单一,偏重考知识重分数,忽视学生能力。为促进教改的深入,在考试问题上应作出有益的探索。其一,应建立考试命题小组,对标准化考试进行研究,对各种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和难度进行探索,并积累各科命题的数据资料,逐步向科学化命题过渡。其二,可改革考试方法,破除过去各学科考试一律都是笔试的“规矩”,应根据各学科特点,实行多样化考试,语文、英语除笔试外,增加口试听力测试;数学增加实地考察、计算等。其三,增加学生能力的考查,例如语文能力考查可分“看图说话”、“朗读课文”、“即席演讲”“书面考试”(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分析、作文书写等),分别占10%、10%、10%、70%。同时,要做好考后三评:即“评分”由教师完成,“评语”由学生完成,“评讲”由师生共同完成,并做小结卡,记录考试的成功与失误。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与《教学大纲》要求“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做到有机统一。二是能发挥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考查全面,成绩客观,优生能看到奋斗目标,差生能树立信心。三是能克服“磨时间”、“搞题海战术”的弊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四是使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做到“练一次,进一步”。同时教师也积累了资料,摸到规律,师生同有收获,堪称一举多得。
关键词: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精通英语外, 还应熟练掌握第二外语, 才能应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作为一衣带水的领国, 日本一直是我国经济、文化、外贸交流合作的重要伙伴, 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首选课程便是日语。因此, 分析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改良教学方法, 已成为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制定颁发的《大学日语 (第二外语) 教学大纲》, 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 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 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 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就业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今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将二外日语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 据调查研究, 此学年的学生课程复杂, 任务繁多, 再学一门新的语言更加加大了学习压力。再加上第四学年上半期考研在即, 按照目前的教学内容, 不论从词汇量还是语法难度, 都达不到考研的要求。
(二) 陈旧的教学模式
大部分老师还是延续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此教育模式具有被动型、依赖型、单一型的弊端, 教师只语法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滋长学生学习的惰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具备听说的实际交际能力, 只会哑巴日语, 显然不符合二外日语的教学要求。
(三) 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新版标准日本语》, 并且很多高校在招收研究生时明确要求二外日语必须采用此套教材, 但由于这套教材是为我国自学日语的读者编写的, 因而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笔者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发音阶段, 该教材给每个日语假名标注了相近的汉语发音, 虽然便于学生理解, 却导致了有些学生完全按照汉语的近似音发音, 发音不够地道。
2.单词表没有将每个汉字相对应的假名标注出来, 不利于学生掌握汉字读音;单词中的动词也没用标注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 学生不能很好区分。
3. 动词变形不是以基本形变形, 而是以“ます”形态, 学生很容易误解以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以“ます”结尾。
4. 格助词的讲解过于简单, 没有很好的将学过的内容穿插起来, 也没有将不同的用法加以比较归类。
5. 授受动词中人称标注不够明确, 不便于学生掌握。
6. 课后应用课文的内容不够新颖, 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当然, 此教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改革建议
以上笔者对高校二外教学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指出了现在二外日语教学中的弊端。因而。改革现有的二外教学模式, 采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笔者从事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多年, 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改进二外日语教学。
1.制定合理的教学时间。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将二外日语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 据调查研究, 此学年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课程复杂。笔者建议二外教学时间应该从第二学年开始, 掌握一门新的语言, 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显然在繁忙的三学年开始新语言的学习不太合理。如从第二学年开始, 相对而言教学时间长, 内容丰富, 对考研的学生也有很大帮助。
2.选择和自编合适的教材。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则是教材。因而选择和编制能符合教学目的, 且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二外课程不是专业课, 没有分别开设精读、口语、听力的专业课程, 所以在选择教材上需要考究很多, 尽量选择难度适中, 能够运用于社会, 跟上时代要求, 满足社会需求的教材。笔者建议可以尝试更换其他教材, 如重庆师范大学使用的《みんなの日本語》, 该教材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达到的教学效果来看, 都有许多值得推崇的地方。该教材的日常会话内容实用新颖, 同时词汇语法解释清楚, 便于理解。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配有详细的解说和练习, 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选择合理的教材的同时, 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应该编写一些辅导教材或者参考资料, 辅助学生学习。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日语中有句小谚语:“好きこそ、ものの上手なれ”、着迷才能出成就,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 都是采用“老师讲, 学生听”的方法, 学生缺乏积极性, 容易走神, 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题, 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发音练习过程中, 可以采用“绕口令”的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区分鼻音边音。在网络盛行的今天, 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场景对话或者小动画, 练习口语和听力。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能缓解枯燥的学习气氛, 还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变为活泼生动的言语交际, 使学生主动介入到教学过程中, 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 这才是关键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武军.大日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教与学
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论(SLA)是涵盖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一门学科。在全球经济日益密切的形式下,随着外语的学习重要性的提升,外语教学研究也逐渐从注重理论向注重实际应用发展。与外国人顺利的交际,推进工作、商谈,仅仅语言上的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一方的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异国的文化社会、风土人情。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术等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现在大部分的大学是翻译语法式的上课以及反复的语法练习式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学生基本没有实际使用外语的机会。
(2)使用固定的教科书,教师大多按照教科书顺序推进授课进程的。
(3)本来在阅读课和听力课开始应该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概括性的知识分析(包括对信息评价的斟酌以及对信息已建的形成、发表、交流等),对于这一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如下:缺乏可能实行的模式。比如说日语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单位一般会要求具备国际日语能力考试一级或者二级,这是进入职场的钥匙。尽管最近几年日语国际能力考试的题型正朝着强调实用型日语的方向转变,但是根本上还是要求语法和单词的熟练程度。国家在这一方面也有所重视,比如将来有可能英语不作为高考科目。这也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改革信号和启示。学以致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实践,实习实训课的比例有待提高。“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其实外语教学也是这样的。笔者曾经对,对两个不同省市的3所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随堂作文做了一项调查。作文收集之后是由日本籍教师进行批改的,然后由笔者进行整理分析,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知识死记硬背的情况较多,缺乏对于词语,句型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语法、单词,不明确他们的具体应该在哪些场合,哪种语境下使用。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这说明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随环境、语境改变的语言应对能力比较弱。究其原因,是课堂这方面的关于情景设置下的会话练习比较少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明。被教授的内容往往容易忘记,但是如果是学生自己注意到的问题则往往更容易被记住。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记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和学生会的运营方式是一样的。当教师把主动都交给学生会的时候,会发现往往学生组织的活动比教师直接干预此活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再就是在“等待”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想出教师想不到的更好的解决方法。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乐趣所在。
学习者中心型的教授法,上世纪60年对以前的拥有指导权的教师中心型的教授法不满的教师、教育者中产生的。他的理论就是:为学习者个人提供包括语言指导和语言记号体系的指导,养成学习者希望达到的能力;语言习得过程的重要性即是学习者参加型的授课。
学习者中心型是分组学习的学习形态,期待学习者能动的参加学习的学习效果。很多研究表明分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Deller(1990)(46页)批判学习者中心型授课和班级人数、班级环境、学生水平不适应的教科书。平木指出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型的授课相比,以学习者为中心型的授课(learner-centered)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所说的教学效果是指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的授课方式。高桥,采用学习者中心型的分组学习的形式得到学生100%的支持。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考虑自己课堂:是否是学习者参加型的授课?是不是教师一方推进授课?是否分组活动?是否进行会话练习?是否设定实际生活场景进行会话?是否在和朋友交流中进行学习。
學习者为中心的上课模式:
(1)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2)统和对立观点的能力。
(3)通过写作积累知识的能力。
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加上关于人发展的理论和认知科学发现人类的能力结构,从这种结构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改善课堂教学的实践实证性研究。在此展开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理念:立足于实践考虑“人是如何学习的”。
学习活动:理论是如何通过学习活动实现的。
评价:如何评价从活动中产生的成果。
持续性:从一个实践到下一次实践是如何组织的?
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在于由“教”的环节向“学”的环节侧重点的偏移,我们要注意将能融合感觉、画面、声像、存储、传输等的多媒体教学用来改善课堂教学,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课后自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强调外语教学以学生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课堂上还应该注意教师话语的选择,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话语具有示范作用,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韩刚,李庆.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析.《外语界》
[2]玉木佳代子.外国語学習におけるプロジェクト授業.《その理論と実践》
[3]斎藤栄二.英語教育改革試案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著名统计学家C.R.Rao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1)案例教学。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2)突出专业契合度。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6.
[2]范雅静。案例教学法在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5)67-68.
白银市三中 李光成
自从我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师努力,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主要表现在:生本教育思想在教师中形成共识,校本教研活动成为推进课改的有力保障,教务处组织开展的课改展示课,真正起到了典型课例引路的作用,听评课制度的实行,以评促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思我校课改之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扎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现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诊断,并就破解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问题一:学校领导和教师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部分领导、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不足,持观望态度,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基本要求不很清楚,学的不透,理解不深,有的领导、组长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把握与教师处于同一层面,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讲不清楚,搞不明白,摸不到头脑,不能指导教师加以解决,以致于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信心。
建议:
(一)坚定实施高效课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在现有成员基础上增加所有校委会成员,学校领导、教务处和政教处教学管理人员、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要将思想统一到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部署上来,将精力凝聚到抓高效课堂建设上来,凝心聚力带领广大教职工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学习,要求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组长要将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理论、策略作为主要任务,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引领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要争做学习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明白人,建设高效课堂的引领者。
(三)建立机制,强化学校领导抓课堂教学改革责任意识。从我校实际出发,完善《白银市三中领导包级包班教师包学生工作方案》的要求,让学校领导全部深入到各年级和班级,承包课改任务,建立相应责任制,使之成为课改直接责任人。坚持不懈地落实听评课制度,听课以后要及时给予点评。对比分析课堂
教学,找问题,开处方,找出问题,人人过关达标。
问题二: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与高效课堂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观念陈旧,面对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不能尽快进入角色,没有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没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意识,对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放心,不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小组积极性,课堂沉闷,没有达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效果。二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要么放任,要么仍然控制课堂。在学生学习产生障碍,提升出现困难,产生歧义,甚至出现错误时教师点拨不到位,错过拓展升华的时机。三是教师缺乏激情,不能点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激情。四是不能熟练掌握白板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
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全体教师要明确:高效课堂是教育概念,有三大系统做支撑(全新的教学系统;以学评教的评价系统;开放搞活的文化系统),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现在教育急需要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围绕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引导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观,要熟知“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的师生互动自主合作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遵照模式,按部就班,并在教学中创造性实践,最终达到不唯模式的境界。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追求,“责任心是最大的道德”。要把“爱学生和尽责任”作为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的底线要求,消除职业倦殆,使教师始终充满激情和工作热情,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热情激发热情,用思想碰撞思想。
(三)真正落实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按照高效课堂要求,发挥学科教研组集体智慧,每一节导学案都要经教师个人备形成个案、学科组集体备形成共案,再由教师课前二次备形成学案、课中续备、课后补备五个环节,力争每位教师上的每节课都成为全校同学科最高水平的课。
(四)强化课后反思制度。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制度,落实任务,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成为文化。每位教师每 2
节课都要写出反思,每周写出不少于500字反思。
(五)打造一支骨干教师团队。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变“二传为一传”。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让普通教师上不普通的课,让普通的学生学习不普通”。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改中抓典型,树标杆,发挥标杆作用,大力开展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问题教师上过关课活动。
问题三: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与高效课堂不相适应。一是不会学,二是学习效率低,三是不善于合作学习,四是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课改后不配合教师。一些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按导学案要求去学,预习速度跟不上课堂节奏,效率低下。学生不能借助学习对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多数课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
建议:这里核心是会不会学问题:“没有训练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可能会学。如果单纯依赖‘喂’,给双筷子也自然不会吃”。
(一)加强学法指导。利用班会、课堂、课外活动等途径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指导学生会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会学、学会、乐学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习杜朗口中学、白银市二中提倡学疑前置,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思考习惯、自己纠错习惯、质疑习惯。抓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学校各科教师要将这项工作作为课改的重点工作务必抓紧抓实。
(三)加强小组建设。“课改是学生的事,要发动学生,光动教师没用,不能就技术而技术,给马车换发动机是没用的。”要把学习小组建设作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来抓,要选拔好学习小组组长,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把任务下放给小组组长。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当组长,都有不同的角色体验。要无限放大展示,敢于直面问题,及时反馈;要真正落实并做好小组内学生“一帮一对子”之间的互帮互助,政史地生各科要真正把作业量减下来,当堂的问题当堂毕,课外尽量别留作业。
(四)充分发挥学生管理组织的教育作用。课改的精髓,就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从我校的实际看,课改单凭教务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远远不够,学校政教处、学生会、团委要切实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组建学生自主管理 3
组织,学校有什么部门,学生就组建相应的组织,这样,学校就活了。学校政教处要强化学生会的工作,选举任命学生担任学生会主席,切实履行责任,强化责任意识,训练组织能力。团委,也要有部分学生担任,只有学生担任才会活起来。让学生演讲,让学生主持,让学生评比,让学生测评„„。有些管理交到学生手里,面貌马上就变,学生铁面无私,热情尽职,也许比职业倦怠的老师强。
问题四:学校文化问题。一是班级小组文化杂乱无章,有的既不美观,又缺乏创意,有的不很高雅,小组文化不能发挥激励作用;二是普遍重视外显文化,缺乏与课改要求相适应的内涵文化。
建议:
(一)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建设,营造昂扬向上的高效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投入课堂的激情。
(二)重视班级图书角建设。重视并落实学校图书进教室工作,鼓励学生将有益于学习的书籍带到教室与同学共享。图书角配备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工具书。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写好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受益终生的习惯。
(三)建设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张校长通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提出建设一种存于师生心中,内化为共同行为的文化,即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根本宗旨,以“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服务”作为我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尊重、理解、支持教师”;在学习组长中倡导“当好小老师,讲明白才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境界”;在教师中倡导“好学生谁都会教,培养好差学生才是真本事”,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教与学的思想,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做教育就是做文化,做信仰。同样,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旗帜和号角,班级的旗帜就是班级的象征,有了班级文化,才有学校文化,才会师生一心用事实捍卫学校尊严。除了旗帜,就是号角,号角就是激励。一个班级必须寻找到这两样东西,这是精神文化的化身。班级要有文化,基于这个团队,共同的信仰生发出来的。
(四)学校除了《白银市三中课改文集》外,要建立学生自己课改报,让学生担任主编,每个班也都要办好课改报,课改报要发到学生家长。
问题五: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制度不全,方案还不完善,学校制定方案只是大框,评价手段单一,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建议:
(一)落实学生小组评价机制,发挥小组评价教育功能。一是要建 4
立激励措施,每一个班在门的后面要设评价栏,分组、按成员喜好起个组名,学生评价要及时,落实到小组,统计发言次数,及时给予评价,公布表现最优秀的小组,优秀组员。二是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评价的范围要广,评价的尺度要活,评价的激励要强,真正做好小组捆绑评价,评出日优秀、周优秀、月优秀、学期优秀、优秀,全校最优秀。表彰月优秀、学期优秀、优秀,全校最优秀的小组和学生,让每名学生持续地充满激情,让学生自我管理,不再厌学,学到传统课堂学不到的东西。
(二)改革课堂评价,完善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业评价由过程评价和考试终结评价两部分组成,各占50%,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规范各学科过程评价的办法和评分细则。
(三)落实学校领导分工负责的检查督导组织,建立以学评教的系统。不利用学生来评教,不从学生检验教学效果,不把学生放在眼里,课堂永远不会高效。检查督导组织要深入每一节课,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并以此评价教师,并将每节课评价结果累积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开展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互评互查机制,共同提高,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
(四)继续完善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学生、优秀教师表彰制度。开展优秀小组、发言积极分子、歌唱之星、书法大师、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评选活动,定期组织优秀小组长、学生、教师课改经验交流会,营造比学干帮超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加学生的荣誉感。
问题六:导学案。一是缺乏分层教学要求,对课标三维目标、任务不明确;二是设计、布局不合理;三是没有理顺与教材的关系,有的照搬教材,有的成习题集,缺乏“制导性”;四是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脱离学生实际;五是教务处、教研组管理层普遍对导学案指导不足。
建议:专家将导学案比作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是GPS、是渡船,足见其重要性。何为导学案?引导学习的方案就是导学案,学是核心,案是设计。导学案就像学步车,让学生由“学步”到“奔跑”。导学案是辅助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学生会学。好的导学案要做到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编写导学案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出示目标,这节课学什么,一目了然。学生拿到导学案,哪个题 5
会哪些不会非常清楚,学会不会的,就达到目的了。
第二步是围绕目标制定学法指导,以前是备教材,现在是备学情,备学法。李炳亭先生曾强调,编导学案就像老妈做饭,她知道哪个孩子喜欢吃什么东西,所以做饭菜可口适宜。而且建议老师用八成精力来编导学案,把一成精力放在课堂上。导学案要有重点提示,要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不“喂”了,连“筷子”都不给,怎么让学生吃。导学案奥妙在“分层”,在因材施教上,老师下再大功夫都不为过。
第三步:学习过程设计。按照五环节的要求进行设计。学又分为:独学、对学、群学,一节好的课堂都是这样的流程。要利用好三面黑板,要想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的舞台。成人都爱面子,学生更乐于表现。你让学生展示,如果不会,他就会向人请教。要无限放大展示,力争每节课让每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不会,抄一遍也是学习。靠讲,永远没有希望!要分层教学,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利用好学习小组,互相找出问题,老师研究出现的问题。课改就是学会不会的,围绕问题研究问题。
第四步:研究检测反馈问题。检测反馈是高效课堂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是一次学情调查,也是教师写导学案和学生学没学到知识的依据。课改最好的做法是学生利用“活页夹”、“双色笔”、“纠错本”,把圈出来的问题解决掉,你学你的,我学我的,他学他的,各人忙活自己的事。对学生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学习,最后分层达标。课堂变成“一个黑板呈现一个题”,上课学生扎堆,不会哪个扎哪个堆,解决完了自己的问题,再去解决其它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高效!
问题七:落实不到位。这个问题现在普遍,学校各项制度很全面,但因为只重视安排部署,缺乏抓落实环节,往往主意挺好,想法很新,但收不到预期效果,有些事虎头蛇尾,有些工作“雷声大雨小,或光打雷不下雨”。
建议:
(一)强化抓落实意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落实。要建立督察反馈总结通报机制,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各层面执行力。完善课改问题征集制度,在师生中间要求每周为课改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改变周五课改领导小组会议和周一教研例会只是上传下达流于形式的做法,每周选定一个主题,做好实在的研究工作,从而推动课改健康发展。
(二)抓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校没啥大事,我们将一件件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细微处见精神,随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众所周知,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学。这是因为,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适应了社会对中职生技能的需求。在不同专业的中职生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也符合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但现行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或僵化、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弊端,极大地妨碍了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笔者现拟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谈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毋庸置疑,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亦然。因此,我认为对中职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着力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入手,结合中职生的学业实际,讲课时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上机操作演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因人而异,反复操练。在教材的选用上,要选用适合中职生的计算机教材。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的更新显得相对滞后。市面上适合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很少,选择余地不大。由于无合适的教材,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选用并不适合于中职学校的专科院校的计算机类教材,使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压力大,从而导致对该门课程的畏难情绪。所以,我认为中职学校在该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一定应考虑选择适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较浅显易懂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教材,这比选用那些看似高深却不适合于中职生的教材要好得多。若选用此类教材,既避免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会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大增。如我校几位教师合作编写的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教材》一书,淡化了理论,突出了实践技能的练习,对中职生今后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了重点介绍和着重讲解,很适合中职生的水平。
此外,我们教师要甄选实用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授课内容,在平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诸如计算机基础、办公、报表软件(Office2003)、网络及相关软件的使用(如杀毒软件、聊天软件、开个人博客、网上购物等)、图片处理、数据库等知识扎实掌握,熟练运用。对工作和生活中不常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定要摒弃“板书+讲解+适当的上机练习”的单
一、僵化,不直观的授课方法,应采用“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因为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切实落实“演示+操作+讲解”的授课方式,就会使很多复杂的操作能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而变得直观、便捷,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对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教育评价是杆旗,指向哪里打哪里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为促进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制定并选用适合中职学生的评价体系也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应改革那些陈旧的评价方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三个部分。过程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表现为依据,侧重考核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态度;在笔试考核中,应该侧重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在实践能力的考核(这是评价的重点)中,应侧重以计算机实际操作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运用水平。考查内容应涵盖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多个方面,如打字、编辑排版、表格数据处理、制图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幻灯片制作等。在此过程中,既要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水平,还要考查他们运用的熟练程度和灵活程度以及根据任务来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再就是引导和鼓励中职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技能大赛,以此来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并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总之,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要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技能,就势必要从变革现行的一些不适合中职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入手,并坚持不断地摸索更行之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方式,那么我相信,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定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一定会助力中职生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英雄有用武之地”。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教学, 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 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弊端
中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十分抽象、深奥, 并且系统性不强, 比如针对初一学生讲人体的ATP、CP、葡萄糖、脂肪氧化供能, 似乎为时太早, 太深奥。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及韵律体操和舞蹈等。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 而身体活动是以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学生基础不同, 要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 这也成了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另外限于条件, 体育实践课受场地影响大, 背越式跳高少不了海绵包, 篮球教学要有很多的球与球场, 遇大风、下雪、落雨、强日光, 体育课变更的随意性则更大。教学内容完不成, 学生身体得不到锻炼, 结果体育课成了学校的“搭头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 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必须改革, 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 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 教师心中茫然学生亦然, 场地器材条件差, 加之天气等原因, 体育课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 对于教材规定的十二项必修教材则抛在一边, 吏无选修课与素质练习课, 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 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 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 骨胳肌肉发育很快, 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 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 反应快易激动, 但心脏发育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 运动持续能力差, 易疲劳。尤其是性机能的迅速发展, 体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男女生差别更为明显。男生声音变粗, 喉结突出、出现胡须、体型纵向发展;女生月经出现, 声音变高, 乳腺发育, 皮下脂肪增多, 身体开始横向发展。生理方面的这些突变, 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 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 充满朝气, 活泼好动, 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第二, 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 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 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 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 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 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 性意识觉醒, 开始注意异性, 产生好奇心, 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第四, 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 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 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 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 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 理想与挫折的矛盾, 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偏激或逆反心理, 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 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
四、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的方法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自由活动余地的运动, 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与数量, 比如双人摇绳跳, 只不允许踩死跳绳, 而进出的方向、跳动的次数均不加限制;“网鱼”游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而跑直线还是折线、曲线, 是急停急起还是跑跳结合均不加限制, 只要跑动者不被围捕者逮住即可。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 这保证了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度自己控制。比如“贴膏布”, 速度快与追捕者离得远可以多绕几个圈, 速度慢可就近处置;三是在练习中学习, 不会作游戏的人, 只要参加了一次练习, 也就会作这个游戏了, 学习效率比单纯的组织学生学要高很多。其基本过程是“练习一学习一练习”, 实用性大, 练习次数多, 而不是学示范动作那样“学习一练习”;四是不同气候不同场地条件下均可作游戏, 受外界的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可以活跃气氛, 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比如篮球投篮练习, 将球篮降低到2.2至2.5米高度, 学生易于投中, 还可练习扣篮, 既是游戏, 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很愿意投入。
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 可以激起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 又必须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激情, 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游戏;素质练习很枯燥乏味, 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 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 “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 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跳迪斯科来放松肢体, 或用听信号大声笑的游戏放松情绪。
班级体育活动中亦可引入体育游戏, 比如跳绳、登山、小群体的竞赛等均可协调学生关系, 增强凝聚力。
全校性的拔河比赛, 球类比赛, 擂台赛, 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 可以扭转后进生, 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提高学习兴趣;健美操、韵律操、体育舞蹈是女生们喜爱的内容, 可以促进机体的发展, 展示美好的姿势, 培养自信心。
业余运动队的选材和训练, 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训练是艰苦、枯燥的事情, 如果手段不发生变化, 极易造成学生伤痛发生和成绩下降, 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则既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 又可以调节精神和情感, 防止运动损伤。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现状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47-01
1 高校排球运动的作用
排球作为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形式,在我国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高校排球教学也深受在校大学生的喜爱。排球运动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培育其坚韧的意志和良好的品质。
1.1 有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排球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排球运动进行的时间较长,有氧供能是供能的主要方式,在运动过程中,有氧代谢水平提高,人体氧运输功能得以改善,心血输出量增大,肺活量提升。坚持进行排球运动,可推迟呼吸和运动机能的老化。
排球运动运动有利于人体运动系统机能的提高。在排球运动中因上肢挥臂击球,下肢移动跳跃,从而使肌纤维变粗,肌肉发达,骨骼、关节的韧性得以增强。[1]
1.2 有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的增强
排球运动对战双方对抗性强,在比赛过程中,因不得出现球落地、出界、持球等现象,对战双方攻守形势也不断变化,所以运动的激烈程度异常。双方队员皆需全力以赴、不断争取,这无形中培养了队员的竞争意识。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单人不能连续击球,这就需要集体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技术和总体战术,进而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
1.3 有利于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
排球是一项艰苦的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需要奋力地扣球、接发球、垫球、跳跃等,而且赛事情况千变万化需要,所以参赛者脑力和体力损耗都会很大,这就需要参赛者具备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1.4 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行为规范的习得
排球比赛具有将个体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化的启蒙和教育功能。参加运动的每个人都要在比赛规则与社会规范的制约下进行活动,从而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模拟与演练,在健康文明的运动中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社会行为习惯。
2 高校排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许多高校体育教学中,却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排球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困难。
2.1 教学模式陈旧
在教学方式上,多数采取的是教师单项教学的模式,即偏重于教师讲解、示范以及简单的重复练习。课堂依旧是按“准备活动-技术讲解-学生练习-老师总结”的程序进行。在教育评价模式上,多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教学方法上,还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些都凸显了教学模式的落后与陈旧。
2.2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在传统的高校排球教学课程中,一些高校忽高校排球教学的育人目标的内涵重视不够。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师在排球教学中是一直沿用传统的“技能教学法”,重视排球简单技巧的讲授,让学生们简单地模仿、练习,盲目生硬地完成教学运动。比如在教授传、垫球的技術时,常常是讲授完排球动作技术要领与示范后,就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对练或由学生自己练习。这样也易使学生们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2.3 评价方法不合理
体育教学首先应以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体能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只重视测评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努力程度。另外,部分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只对课程的部分目标而不是所有目标进行评价,从而使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学目标的设立也就失去了意义。
2.4 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学运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排球专业教师出现了师资不足的现象,有些任课教师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致使教学压力过大,教学精力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体育老师的年轻化,新任职的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实战指导经验不足。
3 高校排球教学改革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排球教学现状,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排球教学水平和质量,推动我国高校排球教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丰富排球教学方式
丰富排球教学方式是推动我国高校排球教学发展的关键。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即教师根据学生运动素质进行分组,或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结组,每组选出小组长,在组中起领导、组织作用。之后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分组教学模式中,可设定三类目标,即课堂总目标、小组学习目标和个人学习目标,组中成员个人目标完成,小组目标才能实现,小组目标实现,课堂目标也就能达成了,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大程度上得以提升。
运用情景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用五颜六色的各种排球培养学生与排球接触的欲望,采用软式排球降低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畏惧心理等。
3.2 适当地增加实践活动
排球教学是运动类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讲解与技能传授,更要有效地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排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课堂上可适当开展体育游戏、联谊比赛等,这样既可有利于学生所学技能的巩固,又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3.3 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构建全面、多维、合理的评价体系,既要有理论知识、学习成绩定量的绝对评价,也要有学习成绩进、退步变量的相对评价;还要有对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自身素质的定性评价。真正建立起“以生为本、健康第一”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全新评价体系。[3]
3.4 提升排球教师的专业素养
因体育在当前教学体制中属于“副科”,往往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师资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也常被忽视,所以要提升排球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势利”观念,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价值以及体育教师的重要性,如通过设立体育奖学金、优秀排球教师奖等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升师生对排球教学的重视,使排球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教学意义。此外学校可为教师提供一些专业的培训课程,为排球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潘世君.论排球运动的健身价值[J].博硕论坛,2012(3).
[2]周忠高.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体育科技,2011(3).
【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推荐阅读:
更新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10-18
实施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06-12
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总结09-10
教学模式改革总结报告01-05
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09-07
配合MOOCs元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10-04
教学模式改革案例分析(烹饪)12-26
基于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总结报告11-28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效益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