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精选7篇)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篇1

二、重视对幼儿操作过程的观察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构建区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组装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篇2

廖老师执教的《爱写诗的小螃蟹》, 让我们感到了精彩的评价语言中所绽放出来的智慧与爱, 看到了学生在语文课堂成长的幸福。本文采撷几个片段, 来品味一下廖老师的精彩语言:

[片段一]

师:这里, 有一个生字, “吟”, 吟诵就是有节奏地朗诵。 (生依次复述“吟诵”一词的含义) 我们学过古诗, 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诗?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们越来越投入, 摇头晃脑吟诵古诗, 老师笑着说:“这就是吟诵。”

于是, 我们看到廖老师的评价语简洁明了, 不冗长, 不含糊, 对于特意要强调的某个方面, 讲得更清楚。教师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 不但展示了阅读积累的古诗, 让语文学习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链接, 而且让孩子体会到了这个生词的含义, 更好地理解词语。

[片段二]

师:课文怎样写这只小螃蟹的?请你带着问题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

师:表扬三位同学: (指第一位) 读的最快, 读完后能够静心等待 (强调静心) ; (指第二位) 读得最慢, 能认真读完 (强调认真) ; (指第三位) 读的声音比以前响亮 (强调进步) 。

读书就是要有进步! (掌声响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教育, 是一种温暖的抚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廖老师的评价性语言都是发自内心的, 真诚而亲切。课堂上, 老师善于从学生的表现中, 敏锐地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这样的评价语言, 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 也让我们感到语文不仅是知识的教学, 更是人文关怀, 人格教育, 让不同程度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发展。快者须静心, 这是做事学习之必须;慢者须认真, 不必仓促不安;弱者无须自弃, 进步才是目的。这一点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这样的课堂, 怎能不如磁石, 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中, 我们感受到学生成长的幸福。

[片段三]

(教师出示句子) “我的诗写得好吗?”他希望别人喜欢自己的诗, 谁能读出他的心情?

学生纷纷举手读, 教师用不同的提示语引导:他迫不及待地对海龟说: (生读出迫不及待地语气) “你, 我的诗你喜欢吗?”他渴望地说: (生读出渴望的语气) “你能读读我写的诗吗?”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语气有了不同的变化, 从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螃蟹渴望的心情。这样的语言, 引领着孩子们悄悄地走进了课文, 升华了情感。

[片段四]

廖老师指导学生或识字, 或理解, 或朗读, 或思考, 无不闪烁着老师育人的智慧。我们来看一下教师在结尾处的设计:

如果让你对文章中的一个人物说一句话, 你会说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 多是对小螃蟹的话。)

师:你们是会欣赏的人, 会欣赏, 会鼓励。难道生活中你对不欣赏的人就没有话可说了吗?这种态度我可不欣赏呀。

(学生再次发言, 就有了对海浪的真诚劝告, 有了对尊重的理解和思考, 孩子们的发言也变得更加精彩。)

廖老师在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指点, 在学生思维盲点处予以点拨, 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激发学生思考。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人生哲理的课堂, 孩子们在思考中开始有所感悟。

廖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不是单一、老套的, 而是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 学生就想听、爱听、听不厌烦, 从而激发起学生积极发言的欲望, 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思考问题也就更加敏捷, 回答问题也就更迫不及待了。学生听有内容, 听有要求, 听有目的, 听有方法, 听有训练, 在廖老师的课堂上表现得十分充分。“读书就是要有进步”“动作迅速的同学, 学习效率就高”“读书就是要有思考”, 这样闪烁着智慧的语言引领着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学习,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 更是思想的启迪。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廖老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 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获得思想的启迪。作为语文教师, 让我们关注课堂评价, 让评价语言的精彩生成课堂的精彩。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观察 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1-01

课堂观察与评价作为教师必备的一种技能,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为人所重视、所强调。本文中笔者就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课堂观察和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提升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所谓的课堂评价,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严格意义上来说,“评价”本身是一则中性词汇,一旦出现便意味着其结果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客观上对学生造成鼓励的效果,而另一种则是对学生造成否定和心理打击。那么就正常的发展路径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提升信心才是其所要达到的根本性目的,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操作:

(一)教师的评价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与实施者的角色,更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进行课堂互动的引领者。而课堂评价这样一种习惯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对学生既定学习阶段的一次重要总结,亦是对下一阶段学习内容、方法和过程的全新启迪。换言之,对学生而言,教师评价所能起到的作用在其心理上是较为绝对的。很多学生由于本身年纪较小,其对外在事物的认知程度还处在一个急需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自我评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来得以完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自己对自身的学习状况、优点和缺点缺乏清晰的认知,存在一种“老师说我是怎么样,那我就是怎么样的”非理性判断。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师在学生面前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或审判者的形象,而是需要以更多的鼓励者和支持者的形象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好好学习。

(二)教师的评价态度

人无完人,小学生在进行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难以避免的行为。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犯下错误,就要以一种消极的、甚至是以一种极为恶劣的态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责,因为这样极容易戳伤学生的积极性。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即便学生犯下错误,也不能将目的局限在让学生认错这一种“短途”行为,而是要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错误的同时,更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改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不能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需要以诚恳的态度,有理有据的说辞,让学生认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过分的贬低为主要形式来重度戳伤学生的自尊,使其丧失前行的动力与源泉。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最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适度辅助有效的指导,为学生指明方向,在保障评价客观性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以积极的方式激励其内心改变自己、进取向上的斗志。

(三)教师的评价语言

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评价语言的选择也非常重要,蛮横、粗暴甚至带有一定不屑和鄙夷态度的语言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打击。所以教师要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语言评价能力,让评价在言之有物的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关怀和激励性。因为小学生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的融入度较低,教师对其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多做指向性的评价,少用含糊其辞的语言形式。比如学生在画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指出“你的图形图画得非常工整”,而不是使用“你觉得自己画得还可以吗?”——这种让学生分不清教师究竟是夸赞还是批评的语言。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航,教师的评价就应该向路标与明灯,简单、直接,以激励学生更好成长为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观察的全面性

每个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其学习状态都是以阶段性的方式呈现的。因此教师在对其进行评价时,就不能片面地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是要观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而就小学数学课堂而言,在观察学生的过程中把握对学生的评价需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和数学思维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种好奇心理促使其观察问题的角度较之成年人会呈现出较为“迥异”的特质。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会新颖而独特,甚至是建立在一种质疑教师、质疑传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盲目的对其进行否定,因为这从某种侧面也印证了其探索和创新意识,以及思考问题时呈现出的良好的数学品质和灵活的数学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和探索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结合学生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度分析,对于合理的地方进行深度赞许,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指出,用语要平和,不能因为一次探索中不合理的地方就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全面打击。

(二)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当代教育,不提倡被动的课堂,而是主张学生不断和教师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种互动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二来也可以让教师获取更多的反馈学习,作用于日后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上,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而与此同时,在课堂上,笔者也会积极采用类似小组讨论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基本几何图形时,让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有哪些不同之处,比比看那个小组的学生找到的不同点更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交流、共同讨论时,彼此也是互相接收观点、互相评价的过程,合作交流的意识会在这样一种方法中进一步提升。

(三)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要想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感。这不仅是学生数学素质的基本体现,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对学生展开评价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笔者举出“1/15、3/17、2/19”的例子,很多学生发现如果单纯的以通分的方式比较大小,那么15、17和19这三个数的公倍数是非常大的,计算起来也会比较复杂,这个时候有学生指出,既然通分母复杂,不如通分子,1、2 和3的公倍数显然要容易计算得多。 那么这个时候笔者就会给这个奇思妙想的同学一段评价,“能够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事实上这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有效观察、积极引导、客观评价,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笔者相信,能够激励学生、改变学生,提升其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必然还有很多,而这些笔者将在以后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篇4

一、确定观察目的和观察点 观前预备会议的首要任务是确定观察目的、观察点。每一次课堂观察都应有目的,观察的目的不同,研究主题、观察点也就不同。观摩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模仿,科研式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理念建构或理念论证,校本式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指向于教学规范落实。我校针对教师课堂上普遍不注重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的现象,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有效性”研究主题的校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锤炼课堂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自信地学习,获取成就感、成功感。研究主题(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为教研组集体研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需要学科组集体商定,慎重考虑。课堂是千变万化的,要将课堂内发生的每一个状况进行细致观察、详尽记录、透辟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研究主题(观察点)要注意三点:一是要针对学校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贴近教学实际,具有实际意义。二是顾及学校研究的课题,把课题研究植根于课堂,追求教研、科研一体化整合效应;三是选题要做到不大也不小,范围适宜,不因太大而导致观察不细致,也不因为太小而导致观察无实质内容。我校就“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主题,分四个观察组,从“评价语言特点与品质、评价态度与方式、评价时机、评价对象与分布、评价反应与效果”5个维度,13个观察点进行观察,如表一所示。

二、制作观察量表,建立观察小组 预备会议在选定观察点后,第二要务就是制作观察量表以及建立观察小组。有了观察量表,才能确保课堂观察工作顺利完成。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这两种方式要结合使用。如何制作观察量表呢?一般分三步走:一是分层设计。即围绕每个观察点,进一步分析需要记录的具体要素,对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厘清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如要观察“课堂教师语言的内涵和品质”,其要素就可以有语言的准确性与针对性、赏识性与激励性、批判性与导向性、亲和力与感染力等,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类型和情境设计观察量表。二是试用修正。观察量表制作出来后,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先在小范围内试用,及时修正后全面推广。三是正式使用。即大面积地用来观察、记录、分析、诊断课堂教学行为。下面是我校制作的“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内涵、品质”观察量表,供大家参考。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无法记录完整的,因此,课堂上要使用录像、录音笔、摄影等现代设施设备,把整堂课教师的语言、行动,尤其是评价语言记录下来,以便于进行细致的数据统计和现象分析,使其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建立和优化观察组也很重要,要根据教师个人的特点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一般是3人左右,确定能力相对较强者为观察组组长,保证组内有差异,组之间力量尽量均衡。这种同质异构的团队式研究有利于开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智慧,培养团队精神,形成浓郁的研究氛围。

三、进入现场观察、记录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可进入课堂现场观察。首先是根据自己观察的重点,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同一观察组因为任务相同,可以坐在教室的不同位置,选样不同,以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如着重观察学生表现的,一般选择比较靠近学生的位置;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则选择接近某一小组进行观察。着重观察教师的,则寻找合适的距离和角度观察,千万不能面对教师背影观察。如要观察教师评价语言的话,则尽可能靠近教师一点,便于清晰地记录所听到的一切。观察教师评价语言时,我们同样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恰当的评价语言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愉悦,反之,评价不当,学生会出现异常的情绪和表现,这也是有利于我们观察者判断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无论选择怎样的位置,都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现场观察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方案和量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记录。记录时要灵活地采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或定量,或定性,尽可能充分地记下最可靠、最有用的信息。旨在获取丰富详实的有效资料,为后续的分析、推论奠定基础。

四、召开分析报告会,进行分析推论 分析报告会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评课议课”,其流程分成五个板块:一是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课后说课的重点是围绕观察点说体验、说感受、说得失;二是观点呈现。各观察组组长代表组员,负责汇报本组教师观课后的思考与建议。我们要求将其制作成ppt演示稿,以文字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即由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分析推论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观点要鲜明,辩证思考成败得失,给人以启发;三是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每个人的短暂发言,始终紧扣“主题”发挥,思维活跃,能够听到种种“不同的声音”。互动可以是观察组之间,也可以是观察组与执教者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肯定,大家各抒己见,陈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四是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都要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尤其是执教者更要陈述自己新的感受、新的领悟。五是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或由学科领军人物进行总评,得出结论,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分析报告会是课堂观察研究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要突出“研究”二字,讲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由表及里地透视课堂。观察组要在掌握课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发现问题,指出对策,由现象到本质,揭示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因此这种研究是“真枪实弹”的,火药味越浓,争论就越激烈,效果就越显著;这种研究是“原汁原味”的,是在显微镜下看课堂,看到的是真实生动的、清晰有效的信息,能够让我们不再“雾里看花”,对教师如何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篇5

6岁儿童的`捣乱行为

1、粗鲁行为

离开位子、站起来、走动、跑动、跳绳、摇动椅子。

2、跪

跪在椅子上、坐在脚上、横躺在课桌上

3、侵犯别人

投掷、推、撞、拧、拍、戳及用东西打其他同学

4、扰乱别人

抢夺他人东西、破坏其他同伴所有物

5、说话

和其他同伴讲话、喊叫老师、唱歌

6、叫嚷

哭闹、尖叫、咳嗽、吹口哨

7、噪声

发出咯咯声,撕纸、鼓掌、敲击书桌

8、转方向

把头和身子转向其他同学、向别人显示东西

9、做其他事

课堂观察评价记录表 篇6

现象1:在整堂课中,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表扬他!啪啪———啪啪啪”“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了不起”,甚至“OK”“good、good、very good”。称赞声不绝于耳。

思考: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文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们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廉价表扬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绊脚石。

现象2:一位教师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做了许多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教具:荷叶、青蛙、蜻蜓……课上,教师将教具随着课文内容的揭示贴在了黑板上,学生词语读正确了,回答问题对了,教师就撕下一个奖励给学生。一时间,学生小手林立,眼睛盯着奖品,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唉声叹气,根本无心顾及后面的学习内容。

再看,在许多公开课上,老师们有的在孩子的眉心贴上塑料娃娃像表示奖励,并称其为“聪明蛙”;有的在孩子胸前贴上“大拇指”、“智慧星”。还有的老师在教学生词时,把生词贴在或梅花、或蘑菇或小鱼的后面,谁读对了就奖励给谁。更有甚者将铅笔、橡皮、笔记本等等搬进课堂作为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一堂课就在奖品的诱惑下热热闹闹地开始,热热闹闹地结束了。

思考:评价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调控课堂,比如小红花、五角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不顾,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问题就是为了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主动了,更糟糕的是许多孩子对小红花之类的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奖品来刺激他们。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准备奖品,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所以,此时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现象3: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或是同学相互讨论之后,要么只是“嗯”、“好”、“还有谁想说”,要么就是不做任何评价。常常在两位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老师明辨是非时,教师只是含糊地说“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你们讲的都不错。”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

思考:这种含糊不清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成果不置可否、不分正误、不论高下、不作诊断、不予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还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了解自己能力造成误导,这种评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现象4: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例行公事,生硬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语。如:问得好,问得很有价值;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说得好,说得很完整等等。也常常听到学生之间机械的评价语。如:我觉得XX同学说得有点正确,但我想给他提个小小的意见。初听这样的评价,会觉得这孩子的口语表达不错,很会评价人,也很有礼貌,能先表扬人,再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我们发现,班里的学生评价他人都是采用“先肯定,再说自己观点”这种机械的方式,有时候明明是错误的,学生仍然首先予以肯定。

思考:课堂上这样的评价语机械单调,欠缺一种趣味和活力,欠缺一种灵动和情感,欠缺一种天真和个性,欠缺一种想象和意境。这样的评价语多了只能是浪费时间。

现象5:教师让一位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问其他同学:“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的回答往往诸如:“声音很响亮。”“声音太低了。”“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有个字读丢了。”“有个字音读错了。”教师于是让读书的同学把错误纠正一下或者简单地表扬一下。每节阅读课上都有几次这样的生生互评安排,于是乎,一堂课有一小半的时间花在了这种没有质量的互评上了。

思考:这样的评价现象在课堂中非常普遍,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不再成为课堂评价的霸主,一统天下、垄断评价,而是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但如果不管每次的朗读目标,不论学生是否善于评价,一味地让学生互评,始终这样在表层循环反复势必要占用课堂许多的宝贵时间,这样的课堂有何高效率而言?

我想: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请学生读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弄清读书要求,以便使之后的评价能够有的放矢;在课堂评价没有质量、流于形式的时候,教师要通过点拨、引导,更主要的是通过自身具有针对性、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示范,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去评价。这样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就会生动、丰富起来,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也会得到提高。

音像记录有效评价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像记录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5-01

1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可行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过去了就无法回头。怎样在音乐课中留住这转瞬即逝的音乐,让我们在教学评价时不至于有雾里看花的无奈?

科技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工具:手机、录音笔、卡片式相机等电子设备,均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们能真实、全面地对音乐课堂活动进行记录、反馈。利用这些设备对学生们的音乐活动进行记录,让学生站在观看者的角度评价自己的活动。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教师简单、方便,对于学生更是深受欢迎。

2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

2.1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在歌唱教学中记录改善歌声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作为演唱“当局者”对自我的声音认识会与旁人有所不同,若是做“旁观者”,与教师评价立场一致,便可以明确自身实践与教师要求两者间的差别。因此,学生只有对歌唱技能的掌握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调整,才能达到改善歌声促进技能发展的目的。

案例1:

一次借班上课,学生喊唱现象比较严重,虽然在教学中我用不断渗透轻声高位的演唱方法,但还是有喊唱的现象存在。我拍摄了学生的一次演唱,并在电脑中进行播放,让学生听到自己的歌声。

学生们做出了如下评价:

“有的声音是说话式的声音,不是唱歌的声音。”

“有人是喊着唱的。”

“老师,这个赶紧删掉,再录一次。”

第二次录音时,我们听到这节课中最和谐的一次歌声展示。学生听完这次演唱,再次评价自己的歌声时,个个赞叹自己的进步。

分析:

面对全班的演唱,没有录音的评价反馈,导致一部分学生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声音多么有“个性”,对老师所教授的歌唱方法也自以为已经掌握。学生们认真聆听自己的歌声,并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交流,从而对自己的演唱做出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自评、互评,全情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通过第二次的音像记录以及评价反馈,学生们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2.2 让学生关注成长的历程—— 在器乐教学中促进技能掌握

新理念音乐课堂提倡器乐教学。笔者有三个班级开展葫芦丝教学,随着指法变化增多,上课常见个别学生呈“倦怠状”,究其根源,看不清楚老师的示范,对葫芦丝无从下手。葫芦丝本身是小乐器,上课时要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做指法示范,教学效果实在差强人意。我一直思索怎么把这个葫芦丝“变大”,让学生看得更清楚,让我的器乐课堂教学更有效。

案例2:

葫芦丝课上,我正卖力地穿梭在学生之间示范指法。怎么样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我的示范?为一个吹奏得不错的学生录了像,立刻进行播放,学生们对这位同学羡慕不已。接下来的练习,大家就跟着屏幕上的示范来进行,看得真切,学得起劲,指法掌握比之前快很多。更惊喜的是,之后不断有学生来吹奏给我听,希望也能在屏幕上当回“主角”。

分析:

音像记录在学生器乐学习中很好地解决了技术示范这个难题,使学生对演奏的技能技巧掌握得更好、更快。同时对被记录的同学所得到的赞许和羡慕,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想要成为被记录的对象。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增强学习乐器的兴趣。此种评价方式同样适用于其它小乐器,如:口琴、竖笛、口风琴、陶笛等。

2.3 让学生彰显学习的个性—— 在音乐表演中提升肢体表现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常见教师会比较多的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新课标关于表演的指导思想是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他们的表演,不苛求其艺术水平如何。因而在表演这方面的评价也就侧重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激励他们在表演中尽量发挥表演潜能。

案例3:

在二年级的歌曲《哈里罗》教学中,我渗透了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的动作做起来太随意,看起来都是随随便便、松松垮垮。此时,我把学生的表演用手机记录下来,回放给他们看时,学生们清楚的看到了自己的表现。我请学生们说说谁的表演比较好?为什么?学生们说出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在对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整改。再次表演时大部分的孩子就有模有样了。

分析:

看到屏幕上出现自己和伙伴的身影,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孩子们的表现在众目睽睽之下暴露无疑。对于眼见的事实,每个学生心里都有一把无形的尺子去评价。在交流评价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对榜样的评价对象清晰化,对需要整改的评价对象模糊化。即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促使学生相互学习,体现了尊重与爱护,又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整改的策略,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 音像记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效果

3.1 评价方式的趣味性

学生们很乐意听到自己的歌声被播放出来,兴奋于自己的身影在屏幕上出现,音像记录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对自己在音像记录中的表现有所期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在音乐学习状态上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3.2 评价主体的开放性

音像记录打破了评价的时空,不局限在学生课堂上的评价,而是延伸到社会与家庭。笔者选择一部分音像记录作品上传至网络,家长可以通过网络看到、听到自己学生班级的音乐课上歌唱的表现。在这样的开放评价中,教师与家长互相配合、互相督促,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得到更多关注。

3.3 评价效果的有效性

音像记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学生不至于对自己的音乐技能表现稀里糊涂,清楚自己在音乐技能上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表演能力,就如同舞蹈室里总是要设立大面积的镜子一样,别人说得再多,效果也不如让学生亲眼看到自己的表现要好。

利用音像记录来进行评价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乐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改进的目的。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和教学策略(发言稿)下一篇:积极的态度能够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