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导读课设计(推荐9篇)
新星初级中学 裴蕾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初步感受名著《城南旧事》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3、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体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城南旧事》
2、《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件
3、下发名著导读表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音乐导入(《送别》李叔同)幻灯片1:《送别》
师: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的歌名是?《送别》,你知道它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吗?在电影《城南旧事》中,选用了两首20年代的歌曲作为插曲。一首是艺术家李叔同(1880——1942)采用外国音乐家创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词的《握别》(亦称《送别》,另一首是音乐家黎锦晖(1891——1967)创作的儿童歌曲《麻雀与小孩》。生:《城南旧事》
师:同学们学过其中的文章,还回忆得起吗? 生:《冬阳骆驼队》、《爸爸的花儿落了》。
生:关于骆驼铃铛的解释,爸爸去世,我已经不是小孩了。
师:同学们记性真好!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今天再来重温书中的人和事,相信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师:一看到书名《城南旧事》,谁来大胆预测一下本书将会讲述什么故事?(预设)生:《城南旧事》一书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住在老北京城南时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二、人物画廊巡游
精彩片段展读(穿插在“人物画廊巡游”部分中)幻灯片
2(一)英子
(视频1播放)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师:学骆驼咀嚼的小女孩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书中是这样写的(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
(预设)生:天真可爱、纯真无邪、热爱生活的英子。(教师肯定评价并随时板书)
师:我们的小英子并不缺乏关爱,除了朝夕相伴的宋妈,还有他的爸爸在始终牵挂着他: 然而,当英子长到13岁时——
1、教师范读
师连接:然而有一天,爸爸的花却落了。下面的部分请同学们和老师来一起读吧!(播放视频2)英子在医院里探望处在弥留之际的爸爸。
2、师生互读: 师:这就是《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大结局。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探讨,说说你们都有怎样的感受?
师:对于《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来说,父亲是天、是地,是家中的顶梁柱。终有一天,父亲也会老去。就像文中说的一样“爸爸的花儿落了”。他不在了,她担起家中沉重的责任,成为一个小大人。她,长大了!
师:“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了。”这句话让我永远铭记于心。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给予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让我感受他的温暖,给我他的鼓励。抬起头,只看见他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他的声音不在那么清脆洪亮,变得混浊厚重。总感觉,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还很长。殊不知,离别的脚步已悄然临近。
(二)妞儿
师:那时的小英子才六岁,那是一个最爱玩耍的年龄,也肯定有在一起玩的伙伴,那么她的玩伴是谁呢?
(生:想„„)与他同龄的小伙伴叫妞儿。
幻灯片4:“怕什么,她又不吃人。” 她仍然是笑笑的摇摇头。
A、同位两人互读课文
B、指两女生分角色读课文(师生共评价)
师:这段文字是小英子和妞儿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妞儿?(预设)生:内向腼腆、寡言少语、乖巧听话的妞儿。(幻灯片5)妞儿的照片(和英子在一起)(激趣)
师导:大家看,妞儿脸上显现出凝重的神色,与一旁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英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她的身世将会是怎样的呢?(预设)生:不幸、悲惨、可怜„„
师:想关注她命运的结局吗?请同学们回去自读《惠安馆》这一章节。师:英子和妞儿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生:(自由朗读体会)
师:读了这部分文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生:我感受到了她们亲密无间的友谊,她们两个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幸福啊!
(三)、小偷(“坏人”?)
师:生活中的小偷给你怎样的印象?(预设)鬼鬼祟祟、凶神恶煞„„(幻灯片6)名著中“小偷”的照片
师: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的年轻人是英子的朋友,但是最后被指认为小偷而被警察带走了。师:你认为他是坏人吗?(板书:小偷:“坏人”?)(生:不像,他和英子是好朋友,应该是个好人。)(板书)请大家课后阅读《我们看海去》这一个章节。
三、人物命运归宿
(幻灯片7)爸爸的图片 生:(四人小组讨论)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你心里有所感触,大可放心大胆地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预设)生:我感受到了英子经历了爸爸去世这个不幸的事,突然变懂事了、成熟了,懂得了要照顾弟弟妹妹,明白了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师小结:(幻灯播放人物图片)是啊,妞儿、秀贞、小偷„„一个个人物都先后离英子而去,最后爸爸也永远地离开了她(板书:去世)。经历这个过程,英子似乎一瞬间长大了,其实这说明英子渐渐成长起来了。(板书:成长)照顾弟弟妹妹,挑起家庭的重担,这就是责任!(板书:责任)....四:拓展阅读
1、(幻灯片8)林海音女士的中年画像(字幕简介)幻灯片9:“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这段文字出自42岁的林海音女士写作的《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序言,她把自己难忘的童年时光写进了这部小说里。
幻灯片10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
幻灯片11:沈洁说《城南旧事》是她的一个童年纪念,“我很幸运能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它给了我一个特别的童年,也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林奶奶出生在日本,我后来又去了日本。她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们很像,尤其是性格上,都是那种很单纯、很仗义的人。去年在她快去世时,她还经常唱儿歌,流露出孩子般的纯真。”
五、小结
英子童稚的眼中,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新奇,有趣。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称为“疯子”的秀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善良的英子帮助秀贞寻找她的孩子小桂子。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英子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城南旧事电影片尾曲(音乐)
六、布置作业
师:老师期待着同学们在课后自主阅读《城南旧事》其它的部分,关注书中人物的命运。请大家做好笔记,这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读书记录表》,辅助同学们阅读。
1、2、七、(板书设计)
城南旧事
林海音 亲密 友谊
英子
妞儿
不幸、悲惨、可怜
秀贞——“疯女人”? 善良 ——?
小偷——“坏人”?
好人——?
成长 责任
爸爸——
去世
关键词:《城南旧事》,教学设计,意图
《城南旧事》的电影剧本是职教语文高二课本中的一篇, 它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极其感人。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说:“我被小说《城南旧事》中那种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动了, 整部小说充满了朴素、温馨的思想感情。当这部影片上映后, 这种情感同样打动了无数的观众。”但如何教学此剧本却谈者寥寥。笔者拟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设计意图。
上课伊始, 播放电影的插曲《骊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问学生是否熟悉这首歌, 知不知道这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听了这首歌, 内心有什么感受呢? (明确:有种失落感, 有种淡淡的惆怅)
设计这样的导语意在利用音乐导入, 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将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引申到对作品的初步探讨中。电影剧本《城南旧事》扣住一个“旧”字来抒发一种离愁别绪, 自始至终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骊歌》是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流行的一首学堂乐歌, 它倾诉了一种迷惘、惆怅之情。作为影片的主题曲, 抱笙加竖琴演奏的《骊歌》营造的情境很好地表现出这种离情别绪。教学开始时的歌声带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启迪性。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音乐与文字的完美结合, 让语言文字有了更大的表现张力, 让学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让语文课呈现出唯美的诗情。
听完《骊歌》后, 教者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前发给学生的有关作者、影片等资料。阅读后, 由一名学生介绍这部影片的特点及感情基调, 其他学生补充, 同时板书: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 (基调) 。
这是教学的第一步, 熟悉和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创作的相关情况, 以便把握作品的整体构思。对于电影剧本, 学生比较陌生, 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把握这部散文化影片的第一个特点:以“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为基调。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时代性, 而对于学生而言, 这部作品的时代显得较为遥远, 因此, 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时, 要教会学生“知人论世”, 要把作品还原到一定的时代语境中去。给出相关资料, 让学生自主阅读, 培养他们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接下来研读课文的主体部分:宋妈的故事。
先用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结构:节选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大的层次?
电影或戏剧往往是以人物的出场为段落的, 学生们掌握了这个规律后很快就判断出是两层。接着教者请学生概括两层的含义, 明确分别是宋妈的思子之苦和宋妈的丧子之痛 (板书:思子之苦、丧子之痛) 。这就扣住了散文化影片的第二个特点: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
这一环节采用划分层次的方法来对剧本进行整体感知。此剧本以人物对话为主体, 篇幅较长且琐碎, 划分层次有助于理清作者思路, 熟悉故事情节, 明确故事是围绕宋妈而进行的。另外, 此剧本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呈现出散文化的叙事风格, 通过层次的划分, 明确剧本的主体内容, 便于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中的人物心理情绪。
整个故事围绕宋妈展开, 揣摩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是理解电影剧本的重头戏, 因此教者设计了五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连环发问。
1. 从宋妈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宋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先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宋妈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 学生只要从文中筛选出宋妈的言行并加以分析即可。对宋妈性格特点的概括, 不能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而要以文本中宋妈的言行来分析文本, 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归纳。譬如:宋妈所说“我不要小栓子, 不要丫头, 我要俺们弟弟”, 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教者在此要引导学生揣摩其言外之意, 深入体会到宋妈内心的无奈和悲哀。最终明确:宋妈是一个善良敦厚、吃苦耐劳的农村妇女。 (板书:善良敦厚吃苦耐劳)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要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形成观点或结论, 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
2. 这样一位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到城市里来做什么?她在林家是什么身份?
对于文本阅读中学生产生的疑惑, 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正所谓“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部影片叙事节奏缓慢, 人物的个性特征明显, 不像一般戏剧那样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如果仅止于分析人物形象就会流于浅显, 而不能全面把握文章主旨。这一环节中, 要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 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多元化的, 譬如她来带孩子, 是保姆, 或者是钟点工、保洁员之类, 也有学生可能会说是奶妈。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通过区别比较,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 比较奶妈和现在的保姆、钟点工、保洁员有什么不同。
此问是紧承上一个问题的进一步追问。答案呈现的多元化, 只是学生思维发散的结果, 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完全理解。因此, 有必要收聚学生的思维, 对几种答案进行仔细甄别, 让他们在分析比较中, 廓清认识上的误区, 逐步认识到宋妈真实的身份和地位。最终明确, 奶妈就是用自己的奶水为他人哺乳婴儿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是刚生下小孩的人, 有时是同时喂养两个孩子, 有时可能必须放弃自己的孩子而只能喂养主人家的孩子, 与现在的保姆、钟点工、保洁员有着本质的区别。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瓶颈”时, 给他们搭建一个“脚手架”, 让他们能够深入思考, 从而进行有效地突破。)
4. 文中英子为什么会有“那宋妈怎么不怕老得快?她怎么不管自己的孩子, 到我们家来当奶妈”的发问?
上面的问题设计, 都是直接从宋妈的角度进行的。通过分析, 学生对宋妈的性格和处境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 宋妈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宋妈, 她也是别人眼中的宋妈。从英子的角度设置问题, 宕开一笔, 将学生的思维导向另一个角度, 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理解这个人物形象。最终明确:生活所迫, 生活所逼。 (设计这个问题, 目的在于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 引导学生将思维深化, 全面、深刻地看问题。)
5. 在当时这样的人就只有宋妈一个吗?文中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
这一追问, 将学生的视野从宋妈个人投射向整个社会, 引导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来认识宋妈的人生和命运悲剧———宋妈是当时千千万万个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 是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一个缩影。进行这样的深层分析, 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另外, 文中小英子寄信时见到的情景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暗示宋妈们悲剧命运中所蕴含的社会原因, 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设计这一问题, 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 学会从更深层次进行探究, 从而将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
此环节采用连环设问及追问的方式, 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黄孟轲老师说:“课堂的提问不能是一次一问, 而应该是组合提问。”于漪老师也强调:“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在这种教学形态中, 找准突破口, 瞄准切入点的问题设计是关键。本课设计了五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引导学生向文本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向情感思维的更幽微更深刻处前进, 从而使课堂迸发出最绚烂的火花。
最后请大家再一次欣赏《骊歌》, 让大家在歌声中再一次体味电影“淡淡的哀愁, 浓浓的相思”。
悠悠一部“城南事”走进千百孩子心
——从“课外阅读指导研讨会”看学校有效教研
2007年11月,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在校内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现撷其“精要”展示给大家,以期给现行“疲软”的学校教研以一定的启迪。
设计理念:
当我们把好书送到孩子们面前,我们的工作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要努力让孩子保持对书籍的持久兴趣,最终这种兴趣才能转化为一种习惯。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对《城南旧事》的独特认识。
2、 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
3、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两周内阅读完《城南旧事》。
2、 号召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有能力的写出同读经历。
3、 组织学生作手抄报和读书摘录卡。
教学过程:
(一) 走近林海音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展示林海音的照片,大家一起说出她的名字好吗?
生:林海音
师:那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她的相关资料?
生: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生: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出版了18本书。《城南旧事》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部。
师:那么,她的这本《城南旧事》是本怎样的书呢?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读书摘录卡。
(二) 交流《城南旧事》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生1: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巡警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生2:(略)
师:(发现学生在总结主要内容的时候,普遍比较嗦,而且,有的孩子抓不住重点。)来,大有翻开这本书的目录,大家浏览一下,目录中的六个故事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生:没有。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来概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出示:合并法。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具体,但是不够简练,那么仔细看,是谁把这六个故事串在了一起?
生:英子。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准共同点简练概括。请大家再试着来概括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生:主要讲了小英子和惠安官的秀贞,被赶出家门的蓝姨娘,草丛里那个没有办法只得做小偷的年轻人,以及奶妈宋妈,身染重病,过早去世的父亲之间的故事。随着这些人的离去,英子也渐渐长大和童年告别。
师:如果一本书的每个故事之间联系紧密,彼此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们该怎么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引出概括主要内容的另一种方法——要素串连法)
(三)交流对精彩句段的感悟
师:读一本书,仅了解主要内容还远远不够,还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那么,林海音为什么要写这本《城南旧事》?
(指学生说说。)
师:咱们听听林海音自己怎么说的,想想你听出些什么?播放《城南旧事》电影开篇作者的一段自白。
师:你听出了什么?
生:淡淡的忧伤。
生:她对童年的怀念。
师:声音是能传达自己的情感的,那么我们也来学着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字的感悟,请大家准备几分钟。要求每朗读完自己喜欢的句段,用几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注意该采用什么方法去体会。_
教师总结:在欣赏精彩句段的时候,不仅要抓住修辞和重点词语,还要注意把心放进文中捕捉作者的感受。
(四)交流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师:这本书中不仅有精彩的句段,还有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谁来说说这本书中都有哪些主要人物?谁来评点一下?
学生主要点评了宋妈、英子、秀贞、爸爸。
当点评到草丛里的年轻人时,出现争议。
生1:我和英子一样分不清他到底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生2:他是为了母亲和弟弟才去做小偷的,他是善良的,我觉得他不是坏人。
师:那我们听听在座的家长的评点吧!指几个家长做点评。
教师总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很难用好和坏判断一个人。草丛里的年轻人是一个本性善良,但是做了错事的人。以后在点评人物的时候注意抓住他性格、身份的特点,仔细从他做的事情里了解他的品行、精神。
(五)唱《送别》,话送别
师:这本书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咱们一起唱一下这首歌。(播放音乐)
师:歌唱完了,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以《送别》为主题曲吗?
生:因为每个故事英子都会和一些人告别。
师:文中有几个送别的场面?
生:5个。
师:出示句子:
英子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送别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别了秀贞和妞儿,送别了蓝姨娘,送别了草丛里的年轻人,送别了宋妈,送别了爸爸。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出示句子:英子送别了___________。
生:英子送别了童年。
师总结:读书的时候,如果发现类似的描写,或者对比鲜明的句段,要注意进行比较, 老师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些类似的送别场面,我就进行了比较阅读,这是老师做的读书笔记。
出示:《城南旧事》中几个送别场面的比较
(六)教师总结(略)
教后反思:
因为沉醉于《城南旧事》中那淡淡的忧伤和沉沉的相思,我喜欢这本书,更希望引领孩子们能走进书中,品味英子别样的童年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手抄报、读书摘录卡的评选,目的是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会读书、爱读书, 让更多家长意识到亲子阅读的意义,我邀请了家长参与到这节课外阅读课中来。
通过这节课外阅读课,我主要想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相互启发,同时感受到老师、家长对书籍的热爱,对他们读书的关注。在整个交流中,我注意到了读书方法的指导与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品评句段的方法,点评人物注意从哪些角度入手等等。最后,以教师的阅读表作为例子,引导他们阅读时注意比较。
在教给孩子必要的读书方法的同时,我注意了读书兴趣的培养。人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呢?我引导孩子学唱《送别》,为自己喜欢的章节插图。上完这节课我和孩子们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他们看着电影不由自主地喊出:那是西厢房的小油鸡!我知道书中的文字已经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他们已经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想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我觉得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还需要我们付出太多的智慧和汗水!
导学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
2、通过对小说的书名、序言、目录、三要素等内容的了解,让学生学会系统的读书的方法。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学完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很多同学都想读一读《城南旧事》这本小说。那么,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关于读书的方法。
二、学习探究
板块一 一读:读书名、封面
1、师:孩子们,书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好伙伴。有句话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可见,读一本好书甚至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的聪明。那么,《城南旧事》这本好书,我们该怎么来读呢? 齐读书名。说说书中会写什么?
2、看封面,说说看到了什么?好的封面设计会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提示读书方法:一读。
板块二 二读:读序言、目录、1、通过对序言的学习,我们对这本小说有了初步的了解。
2、除了序言,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
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一起读一读目录,谁来说说,你的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4、提示读书方法:二读。
板块三 三读: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通过序言的学习,① 从文中看出小英子的什么特点,请做批注,并举例说明。② 作者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描写小英子?做批注,并举例说明。③ 小英子是怎样的人?画出概念图。
3、读情节:《我们看海去》 ① 师讲故事,生猜结局。
两个男孩踢皮球,不小心踢到荒草园,皮球不见了。小英子去帮他们找皮球。找啊找,皮球没找着。猜猜,她发现了什么?一个铜盘下扣着很漂亮的绸缎衣服。听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几天过去了,小英子又去了荒草园。拨开那丛草,哎呀,她吓了一跳,猜猜,她看到了什么?一个看起来很老实的人蹲在草丛里。他在干什么呢?你认为他是在干什么?
老实人要给她漂亮的玻璃球,小英子不肯要,只拿回了丢了的皮球。
老实人给小英子讲自己和弟弟的故事,告诉小英子弟弟在学校考第一名,他要一直供弟弟读书,出国留学。
小英子又去找老实人,却没看到他,只顺手捡了掉在草地的一个小铜佛。当一个陌生人问起铜佛时,小英子把铜佛送给了陌生人。猜猜,陌生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一个不值钱的小铜佛?故事结局会怎样?
② 给梗概,搭建情节梯。
4、读环境: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品赏。
三、拓展延伸
吉安师范附属小学 欧阳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阅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读《城南旧事》中的片段,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初步感受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片段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城南旧事》的兴趣。【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好《城南旧事》
2、《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播放背景音乐,进入书中情境。(激趣)
1(课件出示)骆驼队黑白图片(配上悠长深远的驼铃声)
同学们,你们看:在一个温暖的冬日里,一队骆驼正从高高的城墙下缓缓走过;你们听,远处隐约传来了悦耳的驼铃声……让我们跟着骆驼的脚步来到80年前的北京城南。
2、播放视频:《送别》(将学生带入到名著的意境中)
3、刚刚同学们看到的这个小女孩,上个世纪20年代居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个小胡同里,多年以后,她长大了,离开了城南,离开了故乡,回首往事,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教师动情朗读:
(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师说明:这段文字出自林海音女士写作的《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序言,她把自 己难忘的童年时光写进了这部小说里。
4、(课件出示)《城南旧事》(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
5、师导:同学们愿意了解一下这位女士和她的小说吗?(生:愿意)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
二、简介名著作者
1、(课件出示)林海音女士的中年及童年画像
林海音:林海音(1918年-2001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 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平长大。
2、教师拿出《城南旧事》图书给学生看。
指着封面插图,(童年纯真可爱的英子)这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她的身上有着林海音童年的影子。
三、读书方法举隅(授法)
1、由书名展开讨论
同学们都已经阅读过这本书了,你能说说这本书讲述了什么?
《城南旧事》一书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住在老北京城南时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2要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要先读序言 师:(授法)(指书中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课件出示)“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内容 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 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女士为本书写的一篇自序。
师强调:只要读懂了序言,我们就好像找到了顺畅通读本书的一把金钥匙。
3、引导学生看目录 师:(授法)(指着图书)
《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目录上写得很清楚。
《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
(出示课件)
目录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
《爸爸的花落了》
师强调:目录的作用在于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本书的主要章节,便于我们有选择性 地阅读。
示课件 下面这几幅插图,你能说说对应了书中的哪个故事呢?
三、人物画廊巡游
师: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快进入书中,感受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吧!
(一)英子
(视频播放)英子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师:学骆驼咀嚼的小女孩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书中是这样写的——
(课件出示)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师:请大家自己放声读一读。生:(自由朗读体会)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预设)生:天真可爱、纯真无邪、热爱生活的英子。
师小结: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她身上有着林海音女士童年的身影——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继续关注她吧。
(二)妞儿
师:那时的小英子才六岁,那是一个最爱玩耍的年龄,也肯定有在一起玩的伙伴,知道她的玩伴吗?与他同龄的小伙伴叫妞儿。
(课件出示)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着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的声音说:“你家住在那条胡同里?”“恩。”我说。“第几个门?” 我伸出手指头来算了算:“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来玩。” 她摇摇头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 “怕什么,她又不吃人。” 她仍然是笑笑的摇摇头。
A、同位两人互读
师:这段文字是小英子和妞儿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读了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妞儿?
(预设)生:内向腼腆、寡言少语、乖巧听话的英子。
(课件出示)妞儿的照片(和英子在一起)
师导:大家看,妞儿脸上显现出凝重的神色,与一旁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英子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她有着怎样的身世?
(预设)生:不幸、悲惨、可怜„„
师:妞儿惨的身世并没有影响到她和英子的友情。师:英子和妞儿平时都玩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吃完饭我到横胡同去接了妞儿来,天气不冷了,我和妞儿到空闲着的西厢房里玩,那里堆着拆下来的炉子、烟筒,不用的桌椅和床铺。一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小鸡吃不够,我们可是看够了,盖上藤箱,我们站起来玩别的。拿两个制钱穿在一根细绳子上,手提着,我们玩踢制钱,每一踢,两个制钱打在鞋帮上“嗒嗒”地响。妞儿踢时腰一扭一扭的,显得那么娇。这一下午玩得好快乐,如果不是妞儿又到了她吊嗓子的时候,我们不知要玩到多么久。)
师:读了这部分文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生:我感受到了她们亲密无间的友谊,她们两个同龄人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幸福啊!
课件出示 瞧,这两个小女孩在一起多开心啊。
(三)其他学生感兴趣的人物
师连接:除了英子和妞儿,书中还有不少令大家特别感兴趣的人物。
1、秀贞(课件展示秀贞的剧照)
师:惠安馆附近的住户都说秀贞是“疯女人”,大家看图片,这个把英子搂在在怀里,像搂着自己孩子的女人像是“疯女人”吗?(板书:秀贞:“疯女人”?)同位两人说说看。同位讨论:(初步断定:精神失常的秀贞有一颗善良的心)(板书)
师小结:虽然心地善良,但为何会精神失常,大家阅读《惠安馆》这一章节,会充分了解这个人物。
2、小偷(“坏人”?)
师:生活中的小偷给你怎样的印象?(预设)鬼鬼祟祟、凶神恶煞„„(课件出示)名著中“小偷”的照片
师: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的年轻人是英子的朋友,但是最后被指认为小偷而被警察带走了。
师:你认为他是坏人吗?(生:不像,他和英子是好朋友,应该是个好人。)在《我们看海去》这一个章节,我们会知道好人和坏人有时就像天和海一样,是分不清的。
3、宋妈 宋妈是英子的奶妈。她在英子家呆了4年了。:她对英子怎么样? 生:她对英子很好,给英子和她的弟弟妹妹们做饭,还唱歌谣给她们听。
是啊,一个勤劳尽职的好奶妈,他为什么抛下自己年幼的儿子和女儿到英子家来呢?她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女?
四、关注人物命运归宿
师:我们的小英子并不缺乏关爱,除了朝夕相伴的宋妈,还有他的爸爸在始终牵挂着他: 然而,当英子长到13岁时——(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大结局。
五、总结全课。
1林海音在提到这部作品时,曾经这样说过: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的。是的,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中英子长大了,与朋友“疯女人”秀贞的离别,与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厚嘴唇”的离别,爸爸的离去,与宋妈的告别,始终带着一切离她而去的淡淡的哀愁,却是深深的思念。八十多年前那一个个飘然而逝的人物,那一个个淡然若清风的故事,仿佛化作了一首余韵悠长的曲子萦绕在耳际,久久不绝„„ 今天我们交流了阅读《城南旧事的》的感受,还记得我们的读书方法吗? 课件出示
知作者,抓目录。品文字,谈感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可以让我们看起书来更轻松愉悦
3、这节课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林海音的文字来结束吧。课件出示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体会剧本笼罩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教学重点】
1、把握“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场景说明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文中音乐的描写。
2、体会剧本笼罩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我曾和一个无形的人握手
一声惨叫我的手被烫伤
留下了烙印
——北岛《触电》
以为忘却的东西,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像潮水一样涌来;以为了无痕迹的童年,却鲜活在我们的眼前;以为消失殆尽的朋友的脸,依然灿烂在记忆的`巷陌深处……
二、题目解说。
《城南旧事》是伊明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剧作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改编的成功,在于忠实于原著,再现了作者笔下乡土风情的风俗画,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愫。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说明。
四、掌握串珠式的情节结构。
串起全文的“珠”是《小麻雀与小孩》,它把英子与周围的人、英子与厚嘴唇 人的故事,紧紧统一在一起,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厚嘴唇的人”是20世纪代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做了贼;他一个人默默承受生活的重担,养家糊口,供应弟弟上学,为弟弟的出息而自豪;为人朴实厚道,在小英子眼里是一个值得思念的复杂的人物形象。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讨论、归纳:(1)排练节日时唱“小麻雀呀”的歌声烘托了小英子兴奋的心情。
(2)毕业典礼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歌声既是表现学生离别母校的伤感,又预示了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的离别。
(3)毕业典礼上,“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的歌声烘托了一种孤独、伤感。
(4)结尾,小学生齐声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烘托了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
六、.总结
【布置作业】
这部电影刚开始是讲骆驼队来到我家旁边,“我”学着骆驼吃东西,接着又认识了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和好朋友妞儿,还有一个小偷。后来,小英子的父亲又去世了。
小英子的童年可真有趣呀!我现在的生活也还可以,但我更喜欢小英子的童年,你呢?
再看这部电影时,我有时不免还会呵呵地笑上几声,因为有些实在是太好笑了。像小英子学骆驼吃东西,那动作、神态,真的是搞笑地无法形容。还有小英子问妈妈自己是不是她生的,妈妈说是,小英子又问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妈妈骗小英子说是从胳肢窝掉下来的,然后她和宋妈便大笑起来。我看了之后,大约笑了两分钟才停下来,因为实在是太好笑了嘛!
当然,有乐也有悲。有些情节让我不禁有点儿伤心。像小英子和秀贞、妞儿分开的时候,还有小英子的爸爸去世的时候。看着看着,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小英子失去他们时,我觉得小英子那时特别可怜。
班级:姓名:座号:
一、填空(共52分)
1、《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我们还学过她的作品《》。
《城南旧事》借一个孩子——()的眼光看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
2、这部小说是由()【本空1分】个故事组成,分别是《》、《》、《》、《》、《》。
3、英子小学共()年。
4、英子的弟弟和()一般大。
5、陈家的伯伯说,英子的爸爸喜欢(),所以有一堆儿女。
6、小英子不喜欢宋妈的丈夫,一口黄板牙,就像他的()。
7、英子爸爸说,无论什么困难事,只要()就闯过去了。
8、在英子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宋妈在英子家住了
()年。
9、宋妈离开我家时最舍不得()。
10、英子挨爸爸的打以后,上学再也没()。
二、照样子,请你补充相应的故事名称或主要人物。(共20分)
《》——(秀贞)《》——(“小偷”)《兰姨娘》——()《》——(宋妈)《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三、下面的片段描写的是谁?出自哪个故事?(共16分)
1、他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他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他”指的是(),出自《》
2、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 “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
“她”指的是(),出自《》
教学要求:
一、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二、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三、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导入新课。
1.影片概况
1982彩色片(宽银幕)
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吴贻弓
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
主要演员:沈洁(饰小英子)郑振瑶(饰宋妈)张闽(饰秀贞)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严翔(饰英子父)洪融(饰英子母)徐才根(饰冯大明)
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
2、剧情简介
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我的小桂子。”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凭什么!”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租房住的大学生好上了,可大学生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每回英子到秀贞家,都听到秀贞叨念着那个大学生,她让小英子看那男人的大衣,叮咛小英子:“如见到小桂子就让她回家,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妞儿总来找小英子玩,俩人一起荡秋千。有一天妞儿告诉小英子:她的爹妈都不是亲的,她是被人从齐化门捡来的。爹妈总打她。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跑来找小英子说再也不回去了,要到齐化门找爹妈去。小英想起别人曾说秀贞的孩子被人扔到齐化门,又想起秀贞曾告诉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于是,她转到妞儿身后,拨开妞儿的小辫儿,只见有两道很深的伤痕一直延伸到头发根里,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她带着妞儿冒雨赶到秀贞家。秀贞把妞儿搂进怀中,也认定她就是小桂子。她亲啊,摸啊,直说:“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秀贞要妞儿叫她妈,妞儿感动了,轻轻地叫了一声,秀贞不由地眼泪夺眶而出。她把脸紧紧依照在妞儿脸上,然后带着妞儿到火车站去了,说是去找她爸爸。大雨中,给他们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小英子病好出院后,她家搬了新居,小英子也进了学校。有一天小朋友们踢球,球飞到断墙后的草地里去了,大家都说那里面闹鬼,谁也不敢进去,小英子骂了一声:“都是胆小鬼。”然后自己爬过断墙,跳了进去。她壮着胆,拨开草丛寻找,忽然发现了一堆东西,其中有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可就没有那球。没办法,她只好回来。吃晚饭时,宋妈说胡同口张家闹贼了,丢了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什么的。小英子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爸爸回答:“他要吃饭,可又没钱。”第二天小英子又爬过断墙,走进草地,遇见一人,她回转身刚要跑,那人喊住她,问她干嘛。她说:“找球。”那人把球给了她,那人又问小英子在哪儿念书等等,然后嘱咐千万别跟人说看见了他。小英子回到家后听宋妈说,昨夜又闹贼了,隔壁张家丢了30多件„„几天后英子再一次来到断墙,见到那人,两人聊起天来。那人说他弟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我这个哥哥没出息,没能耐,家里连窝头也啃不起,为了供弟弟念书,走到这一步,没法子,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真诚地答,“„„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你见过海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那人深情地对英子说:“小妹妹,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在学校毕业典礼游艺会上,小英子看见一位考试得第一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他把奖状交给一个人。呀!那就是草丛里的那个人,他高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
过了几天。小英子放学回家,看到人们叫喊着跑向断墙那边,说贼逮着了。小英子不由地抓紧了宋妈的衣角。人群过来了,草丛里的那个人被押着,他抬头看见了英子,英子眼里含着泪花,又一个朋友离她远去了„„
又一天小英子放学回来,看见家门口的大树下拴着一头小毛驴,宋妈正在问一个刚来的生人:“看见我的小栓子吗?那俺的丫头子给刘村金子她妈带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不?”那人吱唔着:“哦,没„„没听说,准没错,放心吧!”宋妈有些疑虑。晚上,宋妈给弟弟洗脚时,英子问宋妈,“你家小栓子多大了?”宋妈说:“12啦,给人看牛哪。”英子又问,“你家丫头子呢?”宋妈说:“丫头子呀,给人带着哩!”英子说:“那为什么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得钱又给人家去?”宋妈答道:“说了你也不懂。”过了些日子,小毛驴又来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带来了坏消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早给人了,英子扑到宋妈怀里,两人哭得死去活来。后来英子的爸爸又得了肺结核病,去世了。枫叶红了的时候,在瑟瑟的秋风中,英子一家默默地站在父亲墓前默哀,接着宋妈坐着小毛驴渐渐地远去,英子趴在马车后座上,含着泪花,望着远去的宋妈„„马车也远去了„„
三、讲授新课。
1、林海音简介
2、影片鉴赏
影片《城南旧事》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它却不是一部儿童片,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这种沉重感是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她却不知道她身边发生着惨烈的社会现实。她结识的许多朋友,都是这惨烈现实的牺牲品,这些朋友的悲惨命运都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矛盾所造成: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未卜,而她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又为家族礼法所不容,私生的孩子必然要被做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秀贞的疯折射着政治斗争的血腥迫害,折射着封建文化权力对女性自由意志、对无辜幼小生命的残酷摧残。妞儿的命运正是秀贞命运的延续,由于同时作为儿童和女性,其处境似乎比秀贞更为悲惨。她俩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小偷本是好人,却被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沉重的生活负担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严重分裂,他在偷盗财物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才有“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走到这一步也是没法子”之语对小英子诉说,他希望小英子能分清好人和坏人,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坏人,表达着他希望社会理解他的本质的潜在愿望,暗含着希望社会给他出路的内心需求。宋妈全身心地疼爱、养育着小英子姐弟俩,却将自己的儿女弃于乡下,由他人代管。不仅经年累月不得相见,而且儿子病死、女儿被卖,多日后才能知晓。宋妈在知此噩耗后末流洒泪,表情木然,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世道不公的代表性符号。
社会越黑暗,导演就越突出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单纯。为达此目的,创作人员坚持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60%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然后让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逻辑,按照她自己对人世的理解不断地提出问题。例如,她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东西呢?”她问宋妈:“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当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也提出疑问,“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亲的?”小英子用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当地衬托出生话的丑恶和反人性。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来对社会的理解其实是善良大人们的社会理想,当她发现大人的解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距离时,她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与黑暗现实互相衬托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是这部影片显得丰实厚重的关键之笔。
《城南旧事》的结构设计,没有传统电影语法中的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曲折起伏,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和上承下延,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用什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离别”。用摄影机描写和叙述主人公与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相识交友,然后又一个个离别分手。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例如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英子告别小偷后,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影片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都渲染着离别的哀愁。
为使全片紧凑统一,影片还运用“艺术重复”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后半部的操场放学镜头也反复出现四次,拍摄视角相同,被摄人、景、物的场面调度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尽管天有多变,人有多变,事有多变,但生活本身却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从人们身边流逝而去,影片所叙述的桩桩琐事被这种生活的流逝感统一起来了。
影片不仅在视觉上“重复”,而且在听觉上“重复”。我们听到,全片在片头、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乐中都使用《骊歌》旋律,虽有变化,也只是同一主题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它只在每一大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从听觉上造成了连贯感和统一感。
第三种重复是节奏的重复。导演根据女主人公心灵的童稚、善良、温馨、求知,感受到一种沉静和沉静之中的跳跃。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在影片中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造成了节奏上的多次重复。例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镜头,妞儿告诉小英子她非父母亲生的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后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在摇移速度和持续长短上把握一致,使观众对全片节奏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并且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情绪之中。
影片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还由于导演有意识地运用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力量。不难看出,影片的情绪积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仰仗着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导演意识到,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形成,不在于单个镜头的拍摄,不在于某一镜头的冲击,而是全片所有视听信息有机化合之使然。因而导演要求每一部门的创作人员把精力和功夫放在本部门一点一滴的工作上,调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内在感情因素为影片的总的感情基调服务,于是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英子的眼睛,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以及所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一起汇成情感的巨流。正如导演所说:“很难设想,如果没了小油鸡、小秋千,观众只会凭妞儿的伤痕同情她;很难设想,没有写信,唱儿歌,喂药,送丈夫等等,观众只会凭宋妈失去儿女同情她。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来并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才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城南旧事》以其清新、淡雅、隽永的散文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送别》简介(《城南旧事》插曲)
J.P.奥德韦 曲
李叔同 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乡。
四、总结全文。
【城南旧事导读课设计】推荐阅读:
城南旧事导读优秀教案05-25
城南旧事影评10-22
读了城南旧事有感11-26
城南旧事经典名著读后有感05-27
城南旧事读后心得500字10-02
城南旧事惠安馆读书笔记10-10
《城南旧事》读后感3000字06-06
城南旧事的读书心得体会07-27
写《城南旧事》的小学读后感06-05
小说《城南旧事》的个人观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