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通用8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篇1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乡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综合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规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和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总体安排。首先它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需要综合考虑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实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其次它包括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规划,而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的综合规划。

(2)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土地利用的安排。涉 1

及的年份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50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方案一经确定对今后10年甚至几十年的土地利用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长期性还指规划工作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规划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原来的规划就会显现出小足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检查规划方案。各乡土地管理部门应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常抓不懈。

(3)战略性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就决定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研究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区域的划分、骨干工程用地的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方针的确定等等。

(4)指导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它所确定的都是土地利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宏观控制性,并以定性为主,定量相对较少,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只能是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的实现,还必须通过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中期或实施计划和详细规划来实现。

(5)动态性

由于影响土地利用的人口、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不可能存在一个永恒的理想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把土地利用状态改变为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利用状态的措施之一。此外,由于总体规划是长期规划,某些因素的变化难于预料,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放在规划所要实现的目标和为此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上。规划方案制定后,要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根据实践的变化情况定期修订规划,并在土地利用中短期计划中相应调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规划—实施—修订—再实施”的过程。

(6)控制性

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层次间存在互为制约的内在联系。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针对某一区域而编制的,因而它的层次性也就取决于区域的层次性。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有不同的区域分级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如,有些国家按照流域将全国划分为几大类地区,每类地区有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同一流域地区,按照行政区或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又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一区域编制一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样,这个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便由两个层次构成。我国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按行政区划级别划分的,分为全国的、省级的、地(市)级的、县级的和乡级的五级规划体系。这样的总体规划层次与行政区划层次完全对应,有利于规划的编制和执行。

四、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相互关系

(1)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

上级规划所确定的任务、目标、战备等都将作为下级规划编制时制定规划目标的依据和指导思想。上级规划所确定的一些原则也应为下级规划所考虑和遵循。上级规划中所确定的下级规划区的功能定位也应该在下级规划中体现。

(3)下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基础落实

下级规划应该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将上级规划分配给本区域的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上级规划在确定有关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下级规划区的实际情况,考虑下级规划的落实能力,否则,所制定出来的规划将与实际背离,缺乏可操作性,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意义和制约作用无从谈起。

(3)上下级规划应衔接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篇2

1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来源

土地集约利用是针对粗放式土地利用而言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 集中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增加土地投人, 获得土地最高报酬。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土地宏观调控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事业的全局发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须正确认识土地宏观调控, 把土地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是由我国土地国情、土地供需矛盾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必须引导各业用地, 优化结构, 合理布局, 节约和集约土地资源, 达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利用土地的目标。

3 规划的空间布局上的节约与集约

由于我国规划编制的自上而下指标控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落实上级下达的规划指标, 很少研究各业发展布局问题。从本质上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空间规划, 因此布局十分重要, 否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第一, 农用地布局。根据我国的国情,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们还要把保护耕地作为规划的重点和主线, 因此首先就要考虑农用地布局尤其是耕地布局, 这里主要是基本农田布局问题。

第二, 建设用地布局。建设用地布局主要是城镇体系布局, 在规划中, 从统筹区域、统筹城乡的空间均衡理念出发, 使人口、经济、城镇的分布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要考虑那些地方适合扩大城市规模, 适合进一步聚集人口, 那些地方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建设, 而是需要进行保护和恢复, 甚至疏散人口, 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发展规划的空间引导和约束功能来予以解决。

4 完善指标控制方法, 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为了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按照“弹性”与“刚性”相结合的原则, 把指标分成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我国土地国情, 决定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应是强制性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这部分指标需要无条件地实施, 如规划应明确规定在空间上需要进行严格保护和管制、严格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和地段。所谓指导性指标, 主要包括农业结构调整指标 (设施农业、畜禽饲养和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生态退耕) 、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林木覆盖率等指标等, 这些指标主要是为农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需要, 具体实施是由相关部门实施。这部分指标体现规划的弹性和适应性。这些指标的规模和时序应是指导行动。

5 合理设置土地用途分区,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作为土地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在用途分区和管制方面应进行合理引导,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土地置换、土地周转等政策, 建议划中设立村镇建设控制区、城乡建设土地置换区、城镇建设土地周转区, 并相应制定用途管制细则, 深化土地置换、土地周转政策和可操作性。这些土地用途区, 主要作用是鼓励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集镇、城镇集中, 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6 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给土地供应带来了较大压力。同时, 中央对各级政府提出了积极运用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新任务, 也使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劲需求和土地资源硬约束的矛盾显得突出。为此必须创新思路, 探索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约束用地关键是合理用地、集约用地。为此要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可操作的量化标准指标, 主要包括土地的投入强度、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强度等方面规定。

7 调整规划编制主体, 适应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 但由于地方政府既是土地利益的主体, 又是规划的主体, 地方利益和中央政府利益取向并不完全一致, 有时存在“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的现象, 这也是规划受地方领导人为影响的主要原因。

8 研究规划实施机制, 优化规划的实施环境

现行规划实施机制研究不够, 规划编制与管理实施脱节。三分编制, 七分实施。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技术和管理的统一。规划的编制本身不是目的, 关键是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 合理运用各项经济政策, 确保各类规划的实施。

8.1 强化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调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成本比例, 形成“优惠挖潜”和“高价外延”的两个政策价格, 提高耕地占用成本, 引导城镇建设利用非耕地资源和挖掘现有用地潜力。

8.2 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

土地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有很大价值的资产。为了解决一些市、县为获取高额土地收益不惜大量处置耕地问题, 必须改进目前实行的不加区别地把占用耕地和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收益全额留给地方政府的做法。

9 建立政策性土地金融体系来合理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8-10-1

土地一直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千百年来被人民不断的开垦,如今,人口增多,土地紧缺,成为当下非常严峻的问题,可行的就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化的应用,均衡化的发展和实施。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含义及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指国家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全局考虑,以全部土地作为对象,对土地的利用、整改、开发、保护等方面进行合理化的安排。城市、村庄等建设用地,以及能源、水利、军事项目等国家发展用地,都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范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很多,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以及土地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等。由此可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常重要,是关系着土地能否合理利用的基础。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如下: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规划目标的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分区等方案的确立;土地利用形式与背景分析以及土地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其涵盖的内容非常全面,涉及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不同需求。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不严谨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土地日益紧张,现有的土地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就会发生一些土地规划审批不严格的问题。例如,有些城镇对投资方的用地审批宽松,导致很多土地被超出规划范围,过度使用;个别人员为了一己私利,以权谋私,实际审批的土地远远大于原有的规划内容,超出国家规定。这些情况大大影响了国家对于土地规划的总体策略。

3.2 规划偏离实际

国家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大的方向,是一个指引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土地规划部门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建设。而当下,有些地区,土地规划部门经常发生规划设计图纸与实际操作不符的情况,差别较大,乃至影响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

3.3 土地规划实施影响耕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占据着非常大的面积,而当下,有的地方过于注重经济设施的建设发展,忽略耕地的意义,在土地规划方面,减少农民耕地,改为建筑设施,导致耕地变少,农民收入减少,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4 土地规划影响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土地的规划或多或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有的地区过度开采土地,砍伐植被,破坏环境,大力兴建工程项目,导致当地环境受损;还有的地方土地规划选取的地域不合理,影响人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又带来环境的损害,严重的还会影响当地的气候条件。

4 如何解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对于土地规划审批不严谨的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文件,要求土地规划部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同时作为土地规划部门,应该对土地与经济建设进行合理化的分析,不能盲目的为了求发展而浪费土地资源,要严于律己,不能贪图私利,要合理制定土地的规划,使当地的经济健康发展。

对于土地规划偏离实际的问题,作为土地规划部门,必须要配以专业的工作人员,严格规划图纸,不能忽视图纸的重要性,要切合实际,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土地情况,合理分配,综合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土地利用最大化,使得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影响耕地的问题,土地规划部门必须要充分满足耕地的需求,不能盲目的减少耕地,只求经济发展,不求农业发展;与此同时,也不能过度的将土地全部变为耕地,让城市变为农业城市,二者都不能过度利用,必须合理规划土地,在保证农民有地种,农业合理发展的同时,再考虑土地对经济建设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土地规划得到实际的应用。

对于土地规划影响环境的问题,作为土地规划部门,要充分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在做规划的时候,根据当地环境气候条件,合理设计,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保证土地的利用率,为当地的各项发展做出贡献。

5 结语

只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得到合理的实施,均衡的分配使用土地,不断完善土地的法律法规,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持续性,才能让国家发展得更迅速,更富强。

参考文献

[1] 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 周也奇.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篇4

第一章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国土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土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缓解了生态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

──优质耕地减少和工业用地增长过快。

──建设用地粗放浪费较为突出。

──局部地区土地退化和破坏严重。

──违规违法用地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

──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

第二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原则

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严格保护耕地

──节约集约用地。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加强土地生态建设。

第二节 规划目标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

──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节 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明确以下主要任务: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农用地。

──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以加强国土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三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

第二节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

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

第三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加大耕地管护力度。

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第五节 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提高园地利用效益。

严格保护林地。

推进牧草地综合整治。

合理安排畜禽养殖用地。

第四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第一节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

第二节 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过快扩张。

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

引导城镇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第三节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第四节 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保障能源产业用地。

统筹安排交通用地

合理安排水利设施用地。

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用地管理。

第五节 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

落实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

完善建设项目用地前期论证制度。

第五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和部分未利用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比例保持在75%以上。

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

第二节 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巩固生态退耕成果。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

加强退化土地防治。

第三节 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快速城镇化地区,平原农业地区,要把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放在土地利用的优先地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山地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禁止向严重污染环境的开发项目提供用地。

第六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 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大力推进优化开发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严控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建设用地存量,鼓励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创新,促进优化开发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有效保障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人口及经济的用地需求。

切实发挥限制开发区域土地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屏障作用。

第三节 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根据各土地利用分区的调控方向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面积、林地面积、牧草地面积等预期性指标(详见附表1-6),强化省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调控责任。

第七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完善规划基础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

地级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空间性和结构性,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重点明确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区的范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重点将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各地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强化近期规划和计划控制。

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加强农用地转用管理。

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和制约机制。

加大对补充耕地的资金支持力度。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的价格调节机制。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价。

集约利用潜力调查评价。

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

第五节 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改进规划工作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篇5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

(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篇6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五年时期”。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 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对如何发挥土地宏观调控的作用, 实现土地供给侧改革, 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规划存在的问题

(1) 从耕地保护目标上看, 规划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重视不够: (1) 优质耕地没有应保尽保。本轮规划为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用地需求, 减少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在城市周边、交通沿线预留了相当的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予以保护。尤溪县城市规划区内基本农田面积仅占城市规划区内耕地面积的6.22%, 仍有相当耕地具备划入基本农田的条件。 (2) 没有土壤防治的措施。当前耕地土壤因化肥不合理使用、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引起的污染日益严重、不断恶化, 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以及国际竞争能力。规划没有针对当前土壤污染的突出问题提出修复治理、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因此, 本轮规划对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未予全力保护, 没有对耕地的质的改善与提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规划不能起到引领推动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作用。

(2) 从战略目标上看, 规划对自然生态保护体现不够。尤溪县地貌属丘陵山地, 自然资源丰富, 但本轮规划仅将少数的自然保护核心区纳入禁止建设区, 没有将自然生态保护区、江河湖泊生态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保护地以及自然文化遗产地等划入禁止建设区, 全县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0.5%, 基本忽略了生态保护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划缺乏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保护的格局, 没有解决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引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

(3) 从土地供应上看, 土地利用结构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从“十二五”期间尤溪县土地供应统计数据分析, 全县土地供应量中间年份稍大、两头小, 其中2013年土地供应量占“十二五”期间的29.26%, 2015年回落到8.69%。可见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建设用地整体需求量也在下降, 用地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用地结构上看, 工业用地供应占全县用地供应总量的40.56%, 其中2012年为工业用地高峰期, 占工业用地供应总量的36.89%, 其后逐年下降, 2015年回落到8.99%。住宅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稳定在13.13~17.84%之间。可见随着经济增速换挡与结构转型, 用地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 工业用地下降幅度较大, 住宅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用地需求量比较平稳。而本轮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侧重安排用于工业用地, 全县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占全县新增指标的2/3以上, 工业用地的比例偏高, 与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符。规划需要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形态, 以适应“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结构变化的特点。

2 原因分析

(1) 规划偏重于耕地数量保护和量的占补平衡。为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满足城市建设需求, 规划编制时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相当的耕地作为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而不划入基本农田, 同时为满足基本农田划保指标要求, 将部分偏远山垅田划入基本农田, 影响基本农田保护质量。在占补平衡方面, 对占用耕地仅要求补充耕地数量相等, 没有强制要求补充耕地质量相当。因此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仅建立数量保护指标体系, 设置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等数量方面的约束性指标, 没有质量方面的指标。

(2) 规划的自然生态安全理念不足。规划虽然将“生态保育, 维护良好的生态本底, 促进人地协调”写进土地利用战略重点, 但规划主导思想仍是保发展用地, 因此没有很好与林业、水利等部门规划衔接到位, 象征性划定少量生态保护区。规划没有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 与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不相适应。[2]

(3) 建设用地指标配置过于集中。规划编制时, 国家实行扩大内需, 以基础设施拉动经济增长, 以房地产建设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因此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 主要满足工业、商住用地需求, 重点布局到城市规划区内, 尤其安排布局到工业园区内。基础设施指标优先满足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工程。新村建设等其他用地指标偏少, 造成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失衡。[3]

3 对策建议

(1) 增加耕地质量保护目标: (1) 要划定城市周边的基本农田。在充分合理预留“十三五”期间城市新增建设用地空间的基础上, 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已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提升基本农田中优质耕地的比例,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拟划入的基本农田面积必须达到城市规划区内一般耕地20%以上, 质量要有所提高, 形态优化。 (2) 丰富土地整治的内涵。土地整治要增加提高耕地质量的措施。要突出污染土壤修复与治理,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切实改善土壤环境;加强废弃土地生态和矿区环境恢复治理, 以及重点流域水土综合整治, 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结合增减挂钩村庄整治, 开展农村垃圾、污水等治理, 防止土壤污染,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进行剥离, 用于中低产田和新开垦耕地培肥地力, 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对新增耕地要进行耕地质量等别评价。通过这些整治修复与耕地层再利用, 以及质量等别评价, 真正实现耕地的质的改善,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农业绿色发展。

(2) 将生态保护纳入规划。规划要与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规划进行充分衔接, 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 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物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划定自然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江河湖泊湿地的保护, 划定河岸生态保护蓝线。自然生态保护红线、河岸生态保护蓝线与耕地保护红线共同构成国土资源保护经脉与网络, 管控农用地, 保护山峦、水域、湿地等自然生态用地, 构建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3)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形态

(1) 城镇用地:a.要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充分衔接的基础上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共同形成国土开发格局, 严控城市新区无序扩张, 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促进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b.新增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适当向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倾斜。对于三四线城市而言, 经营性房地产有库存没销量, 因此应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用地, 支持社会民生, 以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用地,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2) 乡村用地:a.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规划要与最新的乡村规划衔接, 合理安排居民点用地, 规范布局, 保障乡村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水建设等基础设施用地, 以及学校、医卫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尚未完成乡村规划编制的, 其乡村用地布局要充分征询村民意见, 经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小组讨论通过, 使用地布局更加合乎民意, 以便实施。b.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用地。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依托乡村生态、文脉资源, 倡导休闲农业、自然生态、文化传承等形式的旅游开发, 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保留乡村古风文韵。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安排纳入《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 主要用于旅游接待服务及旅游厕所、停车场地、区间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倡导利用空闲地, 少占耕地。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4]

(3) 工业用地:实行“减量化”政策, 提倡节约集约用地。“十三五”期间是经济增速换挡时期, 要下调过高的工业用地比例, 调整工业内部用地结构, 完善指标配置。对以钢铁纺织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应以去产能为主, 积极盘活闲置土地, 解决低效利用问题, 合理处置僵尸企业, 化解过剩产能, 促进结构转型。严禁为产能过剩项目提供用地。重点保障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用地。三四线城市要满足大众创业、万能创新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 满足物流仓储等“互联网+”带动高技术产业的用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新常态状况之下土地利用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针对中期的规划方向以及对策进行了积极意义的探讨, 以期促进国内土地利用在结构与布局上的优化。与此同时, 本文由于篇幅有限, 各相关问题研究上存在不足之处,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夏春云.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07) 237:246.

[2]赵晓波.中国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计量分析[D].辽宁大学, 2013 (09) 377:386.

[3]董祚继.中国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03) 137:15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篇7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95-1

1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 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 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 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4] 胡小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若干思考[A].“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C].200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篇8

《××区×××镇土地利用总何体规划(2004-201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也是政府评议、报上级政府审批和组织实施的政策性文件,包括:总则、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规划目标与方针、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实施与管理,附则及附表等内容。为了对本规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镇概况

××位于××区东南部,集镇距市区15公里,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东与××县、××镇和×××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隔河相望,北与×××和××镇紧连,是××区建制镇之一。

全镇辖××村民委员会××个街道居委会,×××个村民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2003年全镇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非农业人口0.84万人,人口密度475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823.90公顷,人均耕地0.1072公顷。

××镇是×××区×大建制镇之一,区域位置较佳,××省级开发区区域面积三分之一在我镇境内有××铁路及复线和××高速东西穿越,×××省道北穿而过,交通便捷。

这里典型的温带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拥有皖南山区的朴质,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境内山峦起伏、环境优美。南有千年古坝-×××坝,滋润着××儿女;东有圣地-×××,休闲度假好去处。

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方解石、煤,还有锰、铜、硫、铁等金属,广袤的山场盛产、李、中草药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

1、强了耕地保护力度,确保了耕地总时的稳定

现行规划通过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使耕地在数量及质量上保持稳定;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使基本农田得到特殊保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了耕地质量,进一步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2、严格控制了建设用地的规模,规范了建设用地管理

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严格控制,鼓励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确需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先安排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有效地控制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同时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划定各项建设用地范围,有效地制止了不按规划建设、少批多占等现象,使建设用地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3、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现行规划的实施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明确,稳定了农民在承包地上投资、投肥、投劳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总体质量的同时,使耕地地力得以更大化发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4、稳定了经济发展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发展计划相轩调,将交通、水利、基础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发展。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各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了用地管地观念的转变,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严格保护了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用地,确保重点工程等各建设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为我镇经济建设社会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通过调研民现,现行规划实施以来总体情况良好。规编制过程中公众与程度较高。规划宣传普及率达85%;现行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土地集约度等得到明显提高;各项耕地质量指标有所提高。

(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缺乏足够的动态性。现行规划在1999年完成并实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规划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已缺乏现势性,不能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各类用地的布局。

2、现行规划缺乏足够预见性。现行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对新出现的土地需求预见性不强,使得现行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现行规划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现行规划偏重于强调规划指标的分解落实,对规划建设用地的定位和布考虑不够充分,在基本农田布局和建设用地布局中未能有效地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规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现行规划在1997年至2004年期间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土地用途管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省“东向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以及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农业结构和城镇体系战略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完成,全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1.社会经济调整及产业发展布局的变化要求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

为了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适应××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发展,××镇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新布局。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要求新的土地利用布局。

2.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和基本农田的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城镇和农村相协调,居民点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正是调整这一格局的重要依据。因此,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显行尤为重要。

3.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加强,而现有的规划在实施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测算建设用地规模、范围,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标落实到合适的地块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

1、为××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用地保障。通过××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合理配置、优化各类用地,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民展计划协调。将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步发展。

3、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产出增长以获取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能促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型边转变,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规划指导思想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国家和省的的关法律、法规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实行“占一补一”政策,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民展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服务。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供给引导需求、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原则;

2、坚持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3、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相挂钩的原则;

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动态调整原则;

6、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

7、坚持城镇面积增加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相挂钩原则。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水法》、《农业承包法》等。

2、《××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村镇规划标准》。

3、《××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法》(1996-2010年)、《××区城镇体系规划》(1997-2010年)、《××镇建设总体规划》(1997-2010年)。

4、××镇“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5、省、部其他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基础资料。

五、规划修改简要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区政府下达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和规划修改的动态原则,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开展计划制定,落实经费,组成领导小组和规划小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选定研究专题以及业务培训等准备工作。

着先是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方案落实经费,组成领导组和工作班子。如开了领导组、工作班子会议,审议和讨论工作计划技术方案。

其次,为了修改好本次规划,在全镇对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最后,研究讨论了修改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工作方法,明确了本次规划修改的目的、任务和重点内容,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方案。

(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并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规划修改阶段

1、在收集、分析规划资料和开展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孙埠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各部门各行业的用地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2、对作镇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给量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平衡、目标规划法等方法,制定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方案,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各类用地结构的调整;

3、在用地方案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全镇主要用地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管制导则;

4、拟定规划方案,形成文字及图件成果。落实各项地指标,进行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制定规划实施措施,撰写规划文本、说明。

(四)规划成果形成阶段

在调查、分析、研究和规划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本次规划的主要成果:

1、《××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05-2010年)》;

2、《××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10年)说明》;

3、《××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04)》(1:1万);

最后,由××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改形成最终规划成果。

六、现行规划(1997-2003年)实施情况分析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现行规划××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059.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6.88%。

规划实施期间,我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布局与规划保护一致(表1)

表1××镇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招待情况

单位:公顷

行政单位1996年底

耕地面积规划2010年

保护面积2003年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规划指标

完成率(%)

××镇5823.885059.865059.901002、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1997-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1997-2003年全乡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6.1公顷,剩余指标为34.88公顷(表2)。

表2××镇现行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执行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1997-2003年

实际执行剩余指标指标完成率%

××镇40.986.134.881.49

七、本规划(2004-2010年)与现行规划(1997-2010年)的衔接

1、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衔接

根据本规划到2010年的耕地面积规划为5863.55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耕地指标保持一致。本规划到201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059.90公顷,而现行规划到201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059.90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保持一致(表3)。

表3××镇规划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

2010年耕

地保有量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率本规划2010年耕地保有量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率

××镇5863.555059.9086.885863.555059.9086.882、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指标的衔接

本规划2004-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为52.4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规划为34.88公顷,而现行规划1997-2010年的规划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表4).表4××镇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1997-2003年

实际建设占用

耕地面积现行规划剩余建设中用耕地面积本规划建设占用耕地面积

××镇40.986.134.8834.88

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

1、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等,其主要来源于××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公安部门的统计资料等。

2、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指标主要来源于××镇相关部门的规划资料。

3、土地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项建设用地资料、土地出让、转让资料、以及土地登记等资料;××镇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指标等。

4、有关规划方面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农业用地效益资料、物价变化资料;气候、水文、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系、植被、气象和主要自然灾害资料;孙埠镇各部门发展规划及用地计划资料。

(二)重要指标的依据

1、农业用地指标

耕地、园地、林地等各项用地量的预测,分别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进行预测,对于预测结果在区级指标之内,以县级别分解指标作为××镇的用地指标,在耕地需求方面,与县级规划一样,从粮食生产总需求、粮食生产水平、粮地系数三方面预测;在耕地供应方面,则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的耕地开发能力进行预测,园地及林地在未利用地适宜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对规划期间园地、林地开发及非农业建设占用园地、林地情况预测。

本次规划的生产潜力预测主要是对农作物单产进行预估,预测2010年粮食作物的单产为6225.00公斤/公顷。年。

2、建设用地预测

(1)人口发展预测

人口的民展变化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建设规模和土地的承载力,因此,人口预测是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前提。

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预测,2010年全镇人口将达到7.5万人。

(2)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根据土地供给决定土地需求的原则及我镇经济发展与地关系状况,并按照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规划相关规定的要求,城镇用地总规模将由2003年的157.27公顷调整到2010年的180.15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

由于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追求,行政村的合并,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同时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拆村并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一步提高,人均用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本次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将由现状(2003)年的569.521公顷调整到规划年(2010年)的562.63公顷,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6.89公顷。

(4)独立工矿用地预测

××镇2004年的独立工矿用地为26.61公顷。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将分布城镇以外集中,主要以内涵挖潜为主,但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带动下,××镇独立工矿用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将增加到41.11公顷,净增加14.5公顷。

(5)交通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交通用地指标,至2010年,我镇各类交通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6)水利工程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水利设施用地指标,至2010年,我镇水利设施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指标

遵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安徽省等有关法律、法规,孙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059.90公顷。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平衡表的编制

为了保护规划用地指标的落实和使我镇各类用地的配置能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得到合理的安排,增强本规划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部门用地指标调整上,多次进行了由镇政府组织的部门用地协调会,反复讨论、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尽可能地从行政、经济和技术上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同时,根据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走集约和节约用地的道路出发,积极引导部门接受镇规划用地指标。

⑴农、果、林、水产部门用地:农业部门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和满足,优化大农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增加蔬菜、经济作物、果园面积,提高大农业经济从价值。

⑵镇区、工矿部门用地:镇区、工矿部门的用地在本着集约和节约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

以此为原则,采用综合平衡法,根据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增减变化,编制了2004-2010年的土地利用平衡表。

5.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用途管制实行提供依据,用地区域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并突出了农业用地的划分,共分为农业用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其他用地区等七个区。

在具体区划划分方法上,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确保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行,还针对每种土地用地区的用途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用途管制细则。

6.各项用地指标的分解

××镇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终落实点,是县级规划得发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镇规划主要用地控制指标,服从县级规划分解指标,特别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发、复垦指标上,以确保县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实现,另外对退耕还林指标也给保证。

7.用地布局的依据

⑴规划年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所作的战略安排。

⑵各部门用地发展规划中的布局要求。

⑶《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法规对用地布局所作的要求。

⑷全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益的差异。

(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

考虑到城镇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的技术口径不同,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用地规划协调的着重点放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上,而对城镇用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不强求统一。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方面,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一的。

(四)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本规划在与生态、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规划的协调方面,充分考虑了这些部门的规划成果,优先保证了这些部门的胜地需求,在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土地面积数据上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统一采用了土地部门的数据。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上的可行性。在规划的整个过程中,从最初的技术方案的论证到资料的收集和规划讲座稿子论证都多次进行了专家、部门的调查咨询,保证了一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可行性。整个规划都是以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基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权威性强。各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规划数据和资料是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完成的,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关于规划范围的说明

本次规划范围为××镇辖区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11440.06公顷。

2、关于规划时间的说明

基期年2003年,规划期2004—2010年。

3、关于土地质量评价的说明

土地质量评价坚持为生产服务原则,采用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提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思路(ITC)并结合××区××镇目前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行。

4.关于基础数据口径不一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的规定,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面积的基础数据必须是土地详细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因此,本次规划中将所有其它数据都统一到了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会与专利号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不完全一致,由于土地详杳和变更调查,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三大类进行的,各类土地利内涵,与各部门用地类型划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二者在外延上有明显的区别。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

1、《××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4-2010年)》;

2、《××区×镇土地利用总规划(2004-2010年)说明》;

上一篇:贷款合作计划书格式下一篇:活着的高中生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