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一节课的作文(共13篇)
“学作文,我快乐”。随着全班同学整齐的叫声,一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开始了。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抢黄皮”。说着老师从袋里拿出一串黄皮。一个一个地分到我们的桌子上。并告诉我们游戏的规则:两人一组,当老师喊“一二左手”的时候我们就用左手去抢,当老师喊“一二右手”的时候就用右手去抢。我们明白游戏规则之后,心里已经做好了比赛的准备。
在游戏开始之前,我们做了一个准备运动叫左右手快乐动动动。这个准备运动很简单,但是一个不注意就会做错的。“左手,右手。”老师跟着音乐的节奏念了起来。“哎呀”我都做错了,就在这时老师也做错了。我们全班都大声说:“老师做错了。”
这个准备运动可真好玩呀!
期待已久的游戏开始了。老师喊“一二”的时候,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所以老师还没喊“左右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抢了,弄得老师哈哈大笑。当老师喊“一、二、停”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黄皮。黄皮,黄皮既然叫黄皮。那皮当然是黄色的了。在黄黄的皮上镶着一些黑色的小点点。还铺着一层毛。老师把它剥开,露出了白嫩嫩的果肉。老师的口水都流了三尺了。老师尝了一口,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我想一定是酸极了吧。
真正的比赛开始了。我们两手交叉。我盯着我的.同桌,我的同桌也盯着我,差点没射出火花。“一、二、左手”老师喊道。由于我动作快又敏捷,所以抢到黄皮。我非常激动,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的同学也抢到了,心里也非常开心,有的同学没有抢到,还有的同学是抢到了,但是把黄皮抓破了。
剥开我抢到的黄皮,咬了一口,觉得很酸,但是酸里带了我胜利的甜味。
说实话, 这几年我都在教六年级, 这节课教了几次了, 想法大抵如此。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一下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和平均数略作对比, 稍加练习即可。但是每次上完这节课, 隐隐约约总觉得哪里缺少了什么。今年在备课时, 我不禁自问:这部分内容真如我想的这么简单吗?坐下来仔细研读, 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参考资料后, 才发现自己太草率了。其实这节课不简单, 大有文章可做。
平时, 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公开课的研究, 而占教学绝大多数的日常课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被忽视了。现在我们都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难道这种有效只靠极少的几节公开课就实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当然是每天的日常课。公开课需要认真研讨, 日常课更需要慎重对待, 几“度”思考。
一、深度, 来自对教学内容的挖掘
对众数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意义和求法, 更深的应该是对众数这个统计量的数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解: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的集中情况, 是衡量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组数据中, 众数可能只有一个, 也可能是多个, 众数在数据中出现次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代表性强弱;众数与平均数意义求法都不同, 同组数据中众数和平均数的差距也影响了众数的代表性……
这些深度的认识, 仅凭简单处理学生很难体会到。于是, 今年的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通过反复对比结合实例, 同学们对众数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例2中, 我追问:这组数据为什么选用众数来表示发芽试验的情况呢?经过学生合作探究, 认识到:当平均数偏离一组数据中的大多数时, 用众数来代表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更为合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更加透彻地体会到了众数在统计中的意义。
二、高度, 来自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通过备课发现, 要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的认识, 教者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认识层面上。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以前的统计知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统计量主要是用来反映数据特征, 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但是代表的意义不同, 适用的情况不同, 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点。在统计知识的学习上, 更应该和统计图表等前后联系, 融会贯通, 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统计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站在一个瞻前顾后的高度上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三、广度, 来自课堂向生活的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这就要求课堂还需要一定的广度: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结合, 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一节有效的课堂, 首先应该是一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
学生对众数的认识, 不能只停留在其数学意义上, 教师还需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其实践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有广度的课堂,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精度, 来自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一节课, 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目标的达成度怎样是衡量这节课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只有教者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 “精确制导”, 才能命中目标。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情况, 深入研读, 认为这节课最起码有这样一些目标。
知识技能: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对求法的掌握, 和平均数对比理解众数的特点, 会根据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对比、分析、应用等让学生经历过程, 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体会其实践意义, 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于应用, 培养学生对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兴趣, 知道统计量的应用, 可以给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提供重要参考,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
有了这些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 才能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人教版英语(Go for it)九年级上期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以rules为中心话题,让学生学会谈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应该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能够针对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叙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本文所涉及课时的内容为Section A 1a-2c。 这一节可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围绕What 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do? 这一话题展开思维(1a)、 听力(1b)、 口语(1c)训练;第二模块围绕“agrees” and “disagrees”进行听力(2a-2b)、 口语(2c)训练。这一课时的重点任务是导入新的语言。本课时为听说课。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语言目标
(1) 语言结构: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should be allowed to do。
(2) 语言功能:谈论规章制度;表达同意或不同意。
(3) 知识目标:
词汇: allow, drive, pierce, driver, license, silly, earring, instead of等。
句型: (1) I think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go out with their friends.
(2) I agree. /I disagree.
(3) Do you think sixteen?year?olds should be allowed to work at night?
No, I don??t think so.
2. 认知目标:掌握关键词汇和目标语言。
3. 情感目标:学会谈论自己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学生应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同意和不同意;学生应明白接受父母、老师的合理化建议对他们成长的重要性。
三、 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 ① 如何运用should be allowed to结构表达自己对各种规章制度的看法。 ② 表达同意和不同意。
难点: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四、 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觉得以下环节做得较好:
(一)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在开始上课时,师生作如下对话:
T: What do your parents let you do at home?
S1: My mother lets me go shopping on Sundays.
T: That sounds nice. So you are allowed to go shopping on Sundays. What about you, Jim?
S2: My father lets me watch TV at home.
T: Good. So you are allowed to watch TV at home.
几轮对话之后,在黑板上写出两句被动语态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讨论他们在家可以做的事情,然后列出清单。在这一环节,很好地让学生利用模仿功能,对本课的重点句型有了熟悉,并能说出口。
(二) 每个阶段布置不同的任务,激励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去运用被动语态
任务1. 收集个人在家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事情。
任务2. 将每一种情况都用被动语态表达出来。
任务3. 集中各种家庭规则,讨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任务4. 展开讨论。针对校规的一些内容,用“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 because ...”or “Teenager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 because ...”句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在收集信息时对自己感兴趣的都能记下来,如有些学生说“My parents should be allowed me to play computer.”以及类似的错误句子。通过小组合作,有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有的能纠正,有的就举手问老师,所以我在他们的训练中反复强调主语在被动句中的位置,引导他们自己纠正错误,认识到主动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
通过学生对不同任务的说、写,学生对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sth.句型相当的熟悉。
(三) 操练
在学生对基本句型全面熟悉后,再通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所列观点的赞成还是反对,达到对本课重点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熟能生巧的运用。
(四) 拓展
学生在讨论中反复运用被动语态的句型,然后结合实际不断产出新的句子。在校规的好与不好的比较中,很多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 at school. 有很多同学就不赞成,他们认为: Students shouldn??t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 They should wear uniforms at school.
(五) 改进与提高之处
那位船长姓“魏”,大家都叫他魏船长。
“啪啦啪啦啪啦”,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魏船长出现在讲台,接着就跟我们聊什么是梦想。他们那些航海队员的梦想是:要为祖国争光,完成航行。还说了他们在航海时的困难和趣事……魏船长把照片放出来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的小嘴里忍不住喊出:“哇”!惊讶的表情呈现在我们的脸上。
魏船长讲的这些在航海中的经历我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一件是越过合恩角,另一件是烙铁叔叔的蛋糕,我都来分享一下:第一件事是非常冒险的,魏船长跟我们讲述是这样的.:他们的航线刚好安排到了合恩角,合恩角也称魔鬼角,目前有几千艘船只沉入此地,也有两万多名的水手在此遇难!“哇”!我们脸上惊恐的表情浮现出来。可等魏船长他们到达合恩角上的一间航海记录屋时,那位记录员告诉他们说:“这是中国到达此地的第一只船只!”那时,那些航海员心暖滋滋的!
再来说烙铁叔叔的蛋糕。因为船员里有个外号叫“烙铁”的叔叔他生日,船员们准备要给他过生日。蛋糕就是一块大饼,可让船员们发愁的就是没有蜡烛!船上的叔叔们想尽了脑子终于想出了一个点子:把西红柿切个洞,上面插一条纸,在纸上点上火,就成蜡烛了。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件事很有趣,还有,就是魏船长最后说的一句话:我们在特殊的情况下,一定要动动脑子,问题就会被我们解决。
魏船长就是厉害!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都能想出这么多的好点子,我猜,魏船长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他们船伴团结,一起度过海上难关的事,是想让我们明白“宽容伙伴就是宽容自己,还有,就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一定要与伙伴团结起来才能度过难关。 魏船长说了,就是因为他们团结了,才度过了海上的航行探险,平安归来。
该小朋友表演节目了,他们的表现个个都很出色。
姚xx和岳xx表演“吹牛”,他们的牛皮吹得可真大,特别是姚xx,其实只是个小不点,还非要说自己高得顶天立地。他们吹着吹着,我仿佛看见教室上空有好多牛在飞,哈哈,都是他们吹上去的吧!小朋友们笑得敲桌子,我笑得都快要倒在地上了,连老师也乐得合不拢嘴。
该我表演“纸条还原”魔术了,虽然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十分紧张。因为我旁边坐着的不是别人,而是陈鸿宇,他可最爱挑我的刺了。表演结束后,很多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还揭穿了其中的奥秘。
这时,杨老师来到我们教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的纪律非常好,最让我担心的是你们发言不积极,声音不洪亮,而且明天是全油田的数学老师都在听课,你们一定要改正呀!“听了杨老师的话 ,我们点点头杨老师也对我们笑了笑,就走出去了。
第二天上午第三节课,张老师带我们到阶梯教室上课。走进教室,我一看,哇,听课的老师好多呀!我的心怦怦直跳。
还没上课的时候,张老师领我们做了一个轻松娱乐的小游戏,我的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了。上课了,张老师开始讲课。这节课上的是《连续进位乘法》。
老师提问了好多问题,很多同学都回答了出来。但是让我印象最深,最有意思的是员家泰发言:张老师问同学们:”谁知道18*3=几?“许多同学都举手了,老师叫了员家泰回答,员家泰说:”18*3=45 。“张老师笑着说:”谁来改正?“员家泰这才意识到自己算错了,连忙站起来说:”18*3=54。“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都笑了,这笑表达了大家为员家泰知错就改感到高兴。
老师提问的时候,同学们都举手了。我也毫不示弱,频频举手。终于,在老师提问”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有几种算法“的时候,我第一个举手,老师让我发言,我利索地说:”可以用18+18+18=24这 种方法来算。“张老师向我点点头,继续上课……
不知不觉中,就响起了悦耳的下课铃,我们排着整齐的队走出阶梯教室。我们在人群中寻找杨老师,突然,我看见杨老师对我们微笑着点头,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
一、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理解背诵
这是10分钟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中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自学性、自主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利用一点时间来督促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加强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强化他们对知识要点的吸纳。如果让他们在下课后读英语、背英语,那有点不太可能,因为毕竟还有其他的作业在等待他们完成。虽然我们的回家作业中肯定有口头作业,但是究竟有几个是认真完成的呢?尤其是像我们属于乡下小学的,许多父母都表示不懂自己子女学的英语,有的虽然是学过一点,但跟他们所学的已是完全不同;更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从来不听录音或者读书。
如何来保证他们的读书时间呢?就好好利用这课堂中的10分钟吧。办法可以是让他们在老师那儿一个个过关,这无疑加大了英语老师的工作量,实践起来有点“心有余而力不从心”的痛苦,因为英语老师大多是几个班级,不像其他语数老师只有一个班级,英语老师所教班级多,课时多,学生多,作业也多,那怎么办呢?就只有利用课堂时间了,而小学中低年级的英语课堂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只有几个单词、几句对话而已,大多数学生可以马上背出来。要理解课文内容,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那就要通过加强背诵指导,强化学生对英语的记忆。以孩子影响孩子,先让英语课代表或先背诵出来的学生到老师那儿过关,并标上“红五角星”,如果得的“星”越多,还可以当背诵小组长,其他同学就只能到小组长那儿去过关了。如此类推,举一反三,背书的人以滚雪球的速度增长,一会儿,大多数人都背好了,而整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让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正如上文所举例子,每个班级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差生和一些“问题麻辣生”;虽然在中低年级的课堂中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是已经养成了一定的懒惰习性,因此做事都是“随心所欲、率意而为”,导致学习不自觉,背书、成绩都有很大的波动。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如何帮助这些学差生、转化学差生,是很大的一个难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开花”的机会,这是我们追求的完美境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于是,我想发挥集体力量,形成强大的课堂教育合力,让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先背完书的学生有资格做“小老师”,去帮助读还不怎么熟练的同学,教他发音,直到他能完全背出来,到老师那来过关;而“小老师”每帮助一个,可以在原有“红五角星”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这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想当“小老师”。这样经过第二轮下来,剩下的只有几个没背的了。而这可以留到下节课,或者课间休息去完成。
三、课堂的作业课堂上完成,轻轻松松学英语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中低年级要达到一级和二级要求,即能正确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
中低年级的英语课堂作业大多在机械式的抄写上,量并不多,但每节课都有。这与学生的学习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培养他们“除了数学、语文作业,还有英语作业”的习惯和思维,为将来升入高年级对付大量英语作业打下基础、做好准备。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本堂课的作业一般学生都能在4分钟里完成。那么,学生在对单词完成记忆后,就要求进行巩固当堂作业,做些适当的课堂作业,以保证他们能够当堂作业当堂完成,无须增加他们额外负担而挤占学生课外学习、休息时间。老师在教室里走动,可以边管理班级课堂的纪律,边指导他们的书写作业,提醒学生在抄写时容易犯错误的字母应该如何去抄写。课堂作业完成后,直接交于老师面批,有错误的地方可以立即指出,并且订正好。这样一节课下后,学生都能够轻轻松松完成了本课英语作业。
在英语课堂中利用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进行教育教学,我放弃了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应该放弃的念头,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学好英语的,只要我们教师尽心尽力地辅导他们,从学生生活中关心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会成功的。我同时也相信我所教的班级是最优秀的,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充满智慧的个体,从意外收获中,我看到了他们成功的希望,让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吧!
今天课上,邵子华老师给我们用多媒体放了一篇江南梅的《雪伤》,开始先是只放文字,叫我们阅读了一遍,然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我写的是:这个人好像失恋了,心里很悲痛。
之后老师又放了一遍带音乐,带朗诵,带文字的阅读。然后叫我们写一下感情,写一下感想。
我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内心彻底的被震撼了,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悲痛。我内心的感情好像压抑不住往外喷涌,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我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
分手后,黑夜白昼已经失去了任何的意义。对方已经走远,我孩子孤独而执拗的等一个回头,好让自己的到一丝的安慰。此时,虽然在深秋,可是内心仿佛被大雪冰封、世界仿佛被大雪冰封,走不出去,也不知道往哪走。时过境迁,我们互相不肯妥协,但又深爱着彼此,怎奈缘分已尽,各奔天涯。——————爱过了就不后悔,虽然分手但你永住我心中。
我的解读可能不是很正确,但是这是心中真实的感受,邵老师说过,这就是语文。所以当我说完这些后,邵老师没有过多的评论,知识深思的点了点头,他又问我,你觉得第一遍和第二遍读有这么大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呢?我说是多种感官的调动吧。邵老师说:好。然后又找了其他几个同学探讨这个问题。最终我们达成共识,声音。朗诵者的声音直入我们心中,难以抗拒。
从一开始的感受只有一句话,到后来感同身受,不吐不快。是朗诵者的作用。邵老师最后给出我们一个结论: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用声音传达思想,传达感情。然后他又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了几句《兵车行》,让我们更加明白这一道理。
上一节课容易,可要上好一节课就得花点心思了。
如何上好一节课,一节好课不见得多么华丽,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等),全副武装。我们上课不是取悦于谁的,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如何让幼儿上一个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
一是教师方面: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多运用并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
二是幼儿方面:一节好课,离不开幼儿园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教师要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进来,不要有无动于衷好像教学活动与自己无关的现象,这样的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
三是课前进行充分地准备。
(一)把握幼儿的年龄特征 熟悉教材和教案;
(二)熟悉教材和教案,把握教学重难点 充分准备教学具;
(三)从课堂设计方面
好的课堂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课堂设计方面,除了要考虑课堂教学思路要清晰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度。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间接、情景表演、手指儿歌、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目的引起孩子的兴趣,吊起孩子的胃口。但时间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3、目标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好像摘果子:太矮的没刺激,高了有畏难情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为最佳。想一想:咱设计的课孩子有这个感受吗?)
4、教学过程,各环节联系紧密,语言连贯,流程清晰。符合教学纲要的要求。(含羞草一节,从课的准备上中间下载了一段“含羞草”视频,最后下载了一段歌曲视频,没费多大力气。但各个环节安排上老师刻意做了安排:开始观察孩子熟悉花盆中的花入手,背花的儿歌,唱花的歌;
5、有游戏的环节。幼儿园的课程多数是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实现的教学目标,因此,游戏一定是为辅助教学内容而准备的,我们要为目标而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可以通过游戏或分组游戏的方式检测孩子掌握的程度,从而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没有游戏的介入,你的课显得单调、枯燥。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厌倦,常规好的班级,外表安静,内心也会倦怠;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常规不好的班级,纪律涣散,你说你的,他照玩不误。设计一节有生机富有活力的课堂,能使孩子兴趣盎然地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要有这个意识,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一定会成功。)
6、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是10-15分钟,中班幼儿一般20-25分钟,大班和学前班孩子是30分钟左右。把握好孩子的最佳接受状态,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7、上好一节幼儿园活动课,还要借助一些相关的教具,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生活实际中,搜集与课程有关的材料作为教具,来帮助幼儿理解,从而加深孩子的印象。现有的学具,该用的必须用上。
此外,幼儿园课堂组织,要紧凑,不拖沓;教学活动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要有主线,要一气呵成。(有的老师唯恐孩子学不会,强调在强调,重复再重复,有点拖泥带水。一节课思路要清晰,重点部分速度放慢,话不必多说,但每一句话都要落在孩子心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听后反应强烈:想说、想做、想表现。你说的话,你问的与本课有关问题就很有价值。)
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如:《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补充几点:
1、组织教学提倡:多鼓励,少控制
XX的声音真洪亮;XX真认真;XX看的很仔细;表现好的就叫他种两盆花„„ 本次课堂上出现:“别动” “坐好” “你不能„„”
这样的控制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如上美术课,是绘画《船》,老师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绝对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限制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抑制了孩子的思维。
2、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提供充分的机会,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
阅读课上,老师给个引子,引导孩子读图,故事的过程和结果可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想象后在读文。
3、一节课结束我们都要想一想: *活动中目标实现了多少?
*课后与课前相比孩子有收获吗?主要在哪些方面有收获? *教学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愉快、民主、融洽。*孩子活动的面有多大?参与程度有多高? *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我最满意? *孩子操作了吗?操作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如果下次再上同样的课,我会在教学时做哪些调整?为什么? *其他值得记载或反思的课堂现象。
关键词:学问;高中英语;要素;风格
授课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课上得好,达到一定境界,就给人美感、愉悦,让学生如坐春风,自得其乐。那么,怎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呢?
一、就教师层面,新课程对一节英语课的评价要素与要求
1.新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旧课程评价截然不同,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教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科学合理的英语教学知识目标、学习过程目标、学习能力目标,评价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信心。
(3)教师可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能够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能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下互动交流、探究学习。为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
2.一节好课的一般要求
一般情况下,一堂好的英语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至少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笔者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要有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在“三维目标”上变化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或她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或她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要让不同的学生有理想的学习效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堂课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他们总体上有多少收获;二是效率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有理想的收获,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大家在理想的学习时间内都有与授课目标相对应的收获。
(3)在课堂中要有一定的生成性学习结果。课堂不该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投入,应该出现教师没有预想到的学习困惑,同时有互动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既有学习资源的调控与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调控与生成,这样的课才可以称为丰实的课。
(4)注意授课的常态性原则。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印象,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出的毛病是提前准备好的。把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表演,导致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新基础教育”不提倡借班授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教育部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讲给听课的人听课。上课时心目中“无他人”,但一定要有学生,我把这样的课为常态的课。
(5)要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风格。一堂好课,教师不仅要张扬个性,而且不能千篇一律,不要把教学模式化,而要充分体现教学个性化。这种创造性的授课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教师对教材处理上;(2)在教学方法的选用;(3)自己独特的且为学生喜爱的、适宜的教育、教学风格上。
(6)要有反思性特征。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无懈可击的。若是真实的课,就有缺憾的地方。有缺憾便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二、就学生而言,新课改下一堂好的英语课评价要素,应该突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过程、状态与效率
1.学生的参与状态与程度。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缺失学生的参与,或参与度的不高,就算不上以学生为“主体”。考察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看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是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状态。课堂上,教师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当他有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学生迫切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学生达到的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和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是否人人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步与发展;看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并各得其所。
(作者单位 甘肃省合作市中学教研室)
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学历本科教育专业毕业,这学期由我担任你们的新班主任老师。让我们一起度过人生美好的学习时光,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希望我能成为你们的朋友,也请你们多多关照!
我教的是语文,但是我的风格不是枯燥的,我要把语文课上得像历史课一样具备趣味性。另外,在大学期间我还进修了学音乐跳舞,所以我把咱们班的班级特色定为“德艺双馨”,即讲文明有才艺,处处和谐时时奋进,成为年级组的模范班级。
最后,我相信只要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会学到如何做好一位教师的经验以及能力,你们也会在新一学期的学习成绩里面创一新高。
第一节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每个教师都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并要精心准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教学过程、形成师生间的默契等是上好第一节课的重要保证.
作 者:郑瑾 杨凯 作者单位:郑瑾(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杨凯(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为例,来分析及反思一下我在这节课上教学技能的运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因为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八年级学生思想品德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没有学习,这些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理论性也很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全部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70%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采用直观式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启发引导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主导作用,使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2、学法: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受益无穷。”教学同样如此,我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学法。因此,在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技能的分析与反思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良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为了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科学地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从以
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歌歌颂了哪位历史老人的丰功伟绩?歌词反映了自一九七九年以来中国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学生回答: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此导入对本课内容的讲解(教师板书:第9课 改革开放)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播放小岗村村民承包土地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历史。
2、投影展示凤阳县改革前后的资料
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人民公社时期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
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行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预设问题:同是凤阳这个地方,为什么改革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引导学生看课本42页小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前后桌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出现了第一段材料中所说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所以发生了第二段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变化。
(二)国有企业的改革
1、视频展示海尔集团历史变迁的图文资料
材料: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预设问题: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这种局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小字部分,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总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论从史出,从而使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实现了历史课学习的常态化。)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教师总结;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9年全球营业额1243亿元,利润34.9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2、预设问题: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学生看课本45页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内容。)
学生依据教材总结: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提高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视频播放《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设计意图:用歌曲形式导入,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中,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听歌后请思考问题:
①“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画了一个圈”是指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3页的内容并用视频展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到1980年开放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②为什么要画这样一个圈?(为了吸收侨资、外资;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③这个圈后来是怎样扩大的?(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图,请3位学生到大屏幕前指出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中: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2、使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构建时空概念,树立历史的空间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直观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3、视频展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迅速崛起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
4、问题探究: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设计意图: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历史,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说明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车轮。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邓小平是这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视频播放:播放视频《改革开放30年经典瞬间》,增加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感性认识。第四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学生完成当堂小测)
强化技能: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本节课,本人采取了多种强化技能。1.语言强化: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各种发言,都予以了言语的肯定、支持与鼓励。还有在学生做笔头练习的时候,也给予了语句上的强化,如:“做得对,继续努力。你课上听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棒。”等。2.动作强化: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1)目光:课堂上,学生无意间的一句闪亮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的目光,对于羞涩的学生给予了鼓励的目光等。(2)手势:同样的,学生回答正确我在课堂上翘起拇指表示赞扬;学生回答期间,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让其余同学安静倾听;精彩的口语表演以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3)表情。(4)接近。学生做自主学习部分时,接近其身边弯腰观看学生活动。
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语言沟通技能:本节课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注意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吐字发音清楚,音量适度,语速适当。并且注意到了自己的有情感是与教学情境相适应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老百姓的好处,带给中国的新变化,相信言语表情
中流露出的情感可以更好地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可以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观察技能: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对改革开放前后对比图片的观察,更好的让他们感知教材,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在课堂上我也通过这种方式感知学生学习行为,感知课堂情绪和了解自身授课效果。并及时地进行改进。
结束技能: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及时的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相配合的方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以及理清了思路。
提问技能:在本节课,我采用了如下提问技能:1.记忆性提问:在授课过程中,把与本节课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了提问。2.理解性提问。在讲授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提出理解性提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3.分析性提问。4.评价性提问。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比”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班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本节课中我灵活地采用了多种提问,很好得起到了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调控、巩固强化所学知识、激励学生参与等的作用。
此外,本节课,我还运用了传统的讲解技能,以及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我灵活得运用了多种讲解方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思考,通过对比及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媒体运用技能。使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使学生归纳对比能力得到锻炼,更加形象的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实施新课程以来,对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能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试论述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给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这种新内容是以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理论为依据的,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以这个为前提而发展的。而这种发展是要在原有教学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的内容。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改革,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新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推行需要教师教学技能的支撑。这就涉及到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在原有的教学技能上停滞不前,而要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更新观念,对教学技能进行“二次开发”,即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理解课程,然后将课程再解释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
首先是课程观的变化,从课程的价值来看,由“单一理解”变为“多元解读”,课程的目标从“单一目标”变为“多维目标”,课程发展也由“学习层面”转为“发展层面”,课程资源方面,从“教材唯一”变为“生活整合”。其次是教学观的变化,教学观变为一人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实践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预设生产,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师生观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角色由“教父”变为倾听者,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由“裁判员”变为欣赏者。另外,评价观也发生了变化,甄别选拔变为促进发展,变注重结果为注重过程,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提高情境创设等技能,加强师生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课上通过强化目标、教法和学法相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等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课下要多关注学生,可采用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提问技能上,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如要明确问题的重点,提问形式多样,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还要考虑到用语简明扼要,适合学生接受,提问后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之后还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另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与课堂教学技能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要理解三者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理解三者的内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它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实践,是人们从事的有关教学的一切实际活动。而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
【特别一节课的作文】推荐阅读:
难忘的一节课的三年级优秀作文350字12-18
特别礼物的作文500字11-15
特别九年级的作文600字07-09
我爱我的特别作文450字06-21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小学12-14
我最难忘的一节课作文作文10-18
开心的一节课作文350字09-30
小学生作文难忘的一节课10-20
特殊的一节课小学生作文11-05
寒假班的第一节课作文400字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