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初中诗歌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星红旗初中诗歌(精选10篇)

五星红旗初中诗歌 篇1

关键词:初中学校,团队建设,五星创建

在初中共青团工作中, 教师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独立思维的青春期中学生, 如何将团队工作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紧密结合起来, 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共青团工作, 结合学校以及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五星创建”为载体, 有效推进了初中学校团的建设工作, 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开展“五星团员”创建工作, 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共青团工作中, 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是做好团工作的重要方面。对一些团工作滞后的学校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普通团员学生参与性不高是导致团工作停滞不前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 笔者在共青团工作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效果, 最大化地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充分借鉴其他地区共青团工作先进经验基础上, 笔者在学校开展了“五星团员”创建活动, 将其与学校的德育、常规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共同形成对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合力。首先, 笔者对五星层级划分标准以及所占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 按照从一星到五星不同的标准, 在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并按照10%~40%不同的比例确定星级初次评定的人员。其次, 建立了正常的考核、晋升动态管理体系, 按照团支部为单位进行申报、团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评定、学校团委进行总体把握平衡这样的原则, 每双月进行一次团员星级评比活动, 凡是达到了上一级星级标准的学生, 按照正常晋升原则进行升级, 退步并无法达到现星级标准的团员则进行降级, 在全体学生团员中形成一种能上能下的科学竞争氛围, 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另外, 在每一次的评选之后, 学校团委都将选取一批典型, 将其先进事迹在橱窗进行公布, 在内部团刊物中撰文表彰, 并将星级荣誉称号与学期、学年的表彰奖励等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工作, 有效促进团支部规范建设

在中学共青团工作中, 支部作为一级基层组织,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要执行上级团组织对全校、全班团工作的要求, 同时也要结合本班级、支部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安排。所以, 抓好团工作尤其要注重强化基层支部建设, 以扎实措施推进规范化建设, 笔者在团工作中以“五星支部”建设为抓手, 强化班级团支部建设规范化工作。首先, 按照团工作规范化要求对星级评选提出明确要求, “五星支部”必须要达到“班子过硬、制度科学、设施齐备、活动正常、特色鲜明”这样的标准, 并按照不同标准划分星级等地。其次, 在团支部五星创建工作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分别在初一到初三各个班级团支部中确定一个试点支部, 进行规范化建设, 并召开现场观摩会, 引导其他各个班级团支部学习借鉴。通过这样典型引路的方式, 为其余团支部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形象的指导, 并有效激发了各支部建设热情。另外, 笔者还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 以“五星创建”为抓手, 为基层团支部规范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支持。笔者向团市委争取了基层学校团队建设专项扶持项目资金, 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帮助各班级团支部进行器材购置、阵地布置以及活动组织等, 提高了基层团支部工作的基础。笔者还向学校争取加大在团工作方面的支持, 从后勤保障方面予以倾斜, 为全校共青团工作再上台阶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五星阵地”创建工作, 有效强化团支部活动阵地

共青团活动阵地建设在整个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加强学校共青团工作应当狠抓基础阵地建设, 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创造必要条件。为了推进团工作阵地建设, 笔者在学校共青团工作以基层团支部阵地五星创建为抓手, 为共青团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提供帮助。在团支部五星阵地创建中, 笔者首先对创建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 将团刊、板报、橱窗等传统活动阵地作为创建的基础, 并与时俱进将网站建设作为创新内容, 并将其量化为8大类45个条款, 进行逐一量化, 为团支部阵地建设考核评比提高有效的参考依据以及考评体系。其次, 定期开展团支部活动阵地星级评比活动, 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进行两次星级评选活动, 凡是确定为什么星级的, 分别授予相应的星级荣誉称号, 并在教室门口悬挂星级标志, 采取动态方式进行评比有利于调动团支部的创建积极性。另外, 笔者在全校基层团支部活动阵地建设中, 还树立了一批窗口阵地, 分别侧重于不同的角度、内容进行闪光点的展示, 定期组织全校的团干部进行观摩活动, 汲取这些开放窗口的经验与精华, 并吸收和内化为本支部的经验, 从整体上提高共青团阵地建设水平。通过这样的星级阵地创建工作, 学校各基层团支部的阵地建设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形成了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 为全校共青团工作质量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开展“五星活动”创建工作, 有效建树共青团活动品牌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团支部活动中, 各基层支部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体系, 为了将这样的活动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总结梳理、提炼推广, 笔者倡导进行了“五星活动”创建工作, 在建树团的活动品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 在创建中要求各团支部进行自主申报, 将本支部具有鲜明特色的活动作为申报内容, 每个支部申报1~2项特色活动, 经学校团委初步筛选之后, 按照每个团支部1个的标准进行评选。其次, 将评选现场放在了活动现场, 改变以往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进行评选的方式, 直接深入到活动现场进行评选, 组织全校团支部书记进行现场评分, 按照不同权重的方式综合得出每一个团支部特色活动的总积分。最后, 在现场评选的基础上, 校团委进行研究, 确定出1~5星的特色活动, 授予证书, 并将其纳入对基层团支部的年度考核之中, 予以加分。在这样的活动星级创建中, 笔者发现, 除了调动团支部工作的激情之外, 实际上也是对其余团支部、团干部工作的一次形象指导与研讨, 在全校形成了良性竞争氛围, 并且近年来有多项特色活动在上级团委组织的评选中获奖, 有效推进了全校共青团工作。

综上所述, 在初中共青团工作中, 以五星创建为抓手能够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共青团工作整体成效的提升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锦福.强化初中团工作创新的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3) .

[2]邢朝晖.新形势下初中共青团工作实践研究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03) .

初中诗歌教学探讨 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训练;读写结合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分量重。这不仅因为诗歌数量庞大,名篇众多,而且因为它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难教学的领域之一。从事诗歌教学,要求教学者文学修养要深厚,教学经验要丰富;而且还要求教学者要充满诗性的智慧和灵光。新课标关于初中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一些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依据这些要求,让我们明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是要加强诵读,其次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感情,再次要能评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最后还要能评价诗歌。

根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我认为一首诗歌的教学策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诗歌本身的教学内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不能拔高,也不能空洞宽泛,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来制定。比如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歌行体”特点;读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三重(chóng)茅、沉塘坳(ào)、布衾(qīn)、丧(sāng)乱、大庇(bì)、见(xiàn)此屋);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理解诗人表达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正确理解“南村群童”与诗人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杜甫史诗的意义。就比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杜甫的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背诵”更具体、更切合这首诗。

二、深化对诵读的认识,加强学生诵读的训练

诵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我们需要深化对诵读的认识。有的老师把诵读仅仅变成了推进教学、熟悉文本内容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课堂,老师是不太注重教学生诵读的。诵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手段,它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我在教学《石壕吏》时,整节课以朗读诗文贯穿,先读订正字音,再播放朗读录音掌握重读、节奏。老师先读,再听录音读,学生个人自由读,小组读、全班读,最后让让学生模仿官吏和老妇的口吻分角色读,形式丰富多样,同时朗读指导环节也有梯度。

三、在大致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品读

所谓“大致读懂”,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先解题,再理解诗歌诗句中表达的基本内容,最后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以及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大致读懂”。如果能设计一两个关键的问题,对诗歌的理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诗歌中抓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进行品读。例如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品味“见”字就能体会作者的悠然闲适的心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为了达到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我们还得教给学生一些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诗歌,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想象诗人当时的处境,这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四、注重读写结合,拓展阅读空间

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如果适当引入写作训练,比如模仿、改写、扩写,甚至创作一点小诗,不仅可以纠正当下课堂教学里“踏空”的毛病,而且能够拓展阅读空间,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真可以说是一石三鸟。比如上完《石壕吏》,可以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篇现代记叙文。上完《天上的街市》后,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首现代小诗等等,都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作为学生诗歌阅读分析的启蒙者、古代诗词的起始施教者,以上是我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中对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些个人浅识拙见。

参考文献:

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赞美五星红旗的诗歌 篇3

伴着朝阳,

在晨风中,

冉冉升起。

国旗下,

一张张,

稚气未脱的脸上,

写满了少年人,

庄重与坚毅。

此时此刻,

仰望飘扬的国旗,

温暖的阳光,

抚摩着我,

也抚摩着你,

我们都感受到了,

幸福和甜蜜。

默默地,

凝视着国旗,

我们在心中发誓:

美好的生活,

来之艰难,

我们一定要,

倍加珍惜;

肩上的书包沉甸甸,

里面不但要装满,

我们的理想,

还要记下我们,

不懈的努力……

放心吧,国旗!

我们不会忘记,

父亲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初中五星红旗日记500字 篇4

我的妈妈说:“五星红旗上的小星星代表的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中产阶级,最大的那颗星星代表的则是共产党。五颗星表示共产党在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繁华。”

毛主席曾带领革命战士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他们腾越五岭,疾走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一直奋勇前进,一起度过重重难关,一起劈波、一起斩浪,他们无时不刻不想着为国报仇,努力让人民得幸福。有很多次,他们可以放弃,但他们没有,他们一直在努力奋斗,他们爱国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也想作跟他们一样的“战士”,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若是没有革命烈士的抗争,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所以我长大了,就想当一名护士。我希望可以为大家疗伤,保住一个又一个人,这也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了吧。我常在电视里看见一个个医生、护士保住病人喜悦的欢笑,他们笑得,那是多么地灿烂。大概,毛主席他们成功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后也是这样高兴,这样快乐吧!我也想像他们一样,一起救人,一边享受成功的喜悦,一边为国家做贡献。

五星红旗初中诗歌 篇5

真的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啊。我们班以前是整个年级的好班,而且每一次的流动红旗都是在我们班的,但是这一次流动红旗却是到了(3)班,这是怎么回事那,让我给你慢慢道来。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班长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到了墙壁边,怀着沉重的心情摘下了这个“在墙上扎了跟的”流动红旗......在一天的晨会课上,夏老师对我们说一句语重心长的话:“同学们,我们班一直是年级里面的好班,而且对我们而言流动红旗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个班而设置的,可是这一次你们真的让我太失望了。你们想想为什么吧,还有想想以后该怎么做?”同学们听了这番话之后,大家都低下了头,同学们的心里都既难过又惭愧。难过的是:用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流动红旗就这样拱手让人了;惭愧的是流动红旗丢了,和自己的`种种行为都是息息相关的。

这是,东东的一句话打破了这时的宁静,说道:“流动红旗丢了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执行的不严格了,对自己的要求放低了。”这时,伟伟也说了一句:“流动红旗丢了,我也有责任,前几天上手工课的时候,我们剪下的一些废纸,下课后,陆老师让我们去把垃圾仍在垃圾桶里面,可是我偷懒,见没人的时候,就把垃圾丢在走廊里面了!

”接下来,歌歌也说出了真心话......

当夏老师看到我们这一面的时候,对我们说:“同学们一次的错误不要紧,只要你们改正了,以后继续努力把属于我们的流动红旗夺回来,我们就仍然是一个年级里面最好的班级。”

初中诗歌教学的两个重要问题 篇6

一.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依据新课标中涉及到初中诗歌教学的叙述, 我们提取几个关键词以进一步明确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从事诗歌教学的指南针:

第一, 学习诗歌作品, 要加强诵读, 古代诗词和现代新诗都应如此。 (加强诵读)

第二, 在诵读、通读的基础上, 理清诗歌的基本内容, 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 (理解基本内容和基本情感)

第三, 要能对诗歌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读出自己的感悟, 借此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诗歌语言)

第四, 阅读诗歌时, 一定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体验, 借此唤醒生活的积累, 在体验和感悟中, 读懂诗歌作品。 (注意体验式的阅读)

第五, 通过初步品读诗歌, 学会观察自然、思考生活、探究人生, 获得生命的启示。 (学会观察和思考)

第六, 能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 对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出评价。 (评价诗歌)

需要说明的是, 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 千万不能用这些总目标去代替, 而应该将这些目标分解和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首诗中。一课时、一首诗要达成的目标越具体越好, 一方面容易实现;另一方面, 也制约着我们在课堂教学时, 不至于空对空地“发言”和“讨论”。现在课堂教学里有这种现象, 看上去热热闹闹, 其实什么也学不到。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下面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来说明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现象一: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借助注释学习字词, 引导学生感知诗意并领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能力目标:

1.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2.朗读与品味相结合,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

情感目标:

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

现象二:

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诗歌的意境。

感知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现象三: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对照新课标中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任务, 我们会发现上面这三种教学目标都有问题。第一种“分拆不当, 措辞失范”。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描述, 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严格地说, 语文教学目标没法拆分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另外, “回顾以往学生读过的杜诗, 从而对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认识”, 很显然做不到, 也难以实现, 特别是初中阶段。我们是要学习杜甫的一首诗, 没办法全面回顾或者研究诗人杜甫。“使学生的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步提高”也过于玄虚, 无法在课堂上落实。“感受杜甫的博爱情怀”措辞欠妥当, 杜甫是一种“博爱情怀”吗?这是一个很坏的教学目标。

第二种目标“失之宽泛, 过于宏阔”。这个目标中所列举的四句话, 放在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中, 可能都适用;如果去掉“杜甫”这个字眼, 放在很多诗文里, 可能也是适用的, 这几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目标, 因此是一个“没用”的教学目标。

第三种“定位不当, 失之偏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显然, 不是只“了解”杜甫的“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的, “了解”这个层次也太低了;更不是要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这两条目标都不符合这首诗的学习内容。对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我们不是要了解, 而是要理解, 要体验;对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我们要通过充分地阅读后再去总结, 其特点也不是围绕中心选材的问题, 而是描写细致, 体验入微, 诗人是先叙述, 后抒情, 抒情有所依托, 叙述和描写充满情感色彩。整首诗画面感强, 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抒情仿佛是一记重锤, 重重地打在读者的心灵上。

为了增加说服力, 我也草拟了一份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以供比较和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

1.了解“歌行体”特点。

2.读准几个重点字的读音 (三重 (chóng) 茅;沉塘坳 (ào) ;布衾 (qīn) ;丧 (sāng) 乱;大庇 (bì) ;见 (xiàn) 此屋)

3.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并背诵。

4.理解诗人表达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 正确理解“南村群童”与诗人的关系。

5.进一步认识杜甫诗歌的特点以及杜甫史诗的意义。

二.初中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

我所说的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原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

第一, 正确地选定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决定了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可以反过来说, 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但并不一一对应。因为, 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 有时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所谓“殊途同归”是也。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离为两张皮的现象。就是说,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无实质的关联, 而是分离的。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 是对课时目标没有想清楚, 想明白;从实质上来看, 这是对文本内容缺乏深入的钻研, 没有很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有些想当然, 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分离。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泰戈尔的《金色花》。这是一首散文诗, 是泰戈尔的一首经典作品。篇幅虽然短小, 但主题的理解仍需费一点思量。

1.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我看到有四种说法:

1母子情说

2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说

3童趣说

4神性 (颂神) 说

对主题的不同认定, 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你怎样理解主题, 你就会怎样安排教学内容。当然实际教学中, 教学内容可能会大于主题。

2.孩子嬉戏的场面是三个还是四个?有说三个的, 有说四个的:

1四个:摇摆、跳舞;散发香气;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2三个:开放花朵;投射影子;落地还原

对嬉戏的场面的准确判断, 决定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准确梳理内容, 有利于练习概括能力。

3.重点词语的理解。本课有两个词语特别需要引起注意:“好玩”和“坏孩子”。

1文章开头说, “为了好玩”, 怎样理解“好玩”?是不是真的只说“好玩”?

2文章结尾说, “你这坏孩子”, 怎样理解“坏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决定着如何理解这个作品的主题, 也就牵涉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而要准确地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教师对作品深钻细读, 既能宏观上把握作品的主题倾向,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又能从重点段落和词句上训练学生的品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只有这样做, 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总目标。因此, 深入地钻研文本, 准确地选定教学内容, 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 深化对诵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诵读对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凡是诗歌教学都必有诵读, 这一点, 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观察课堂, 我们会发现, 诵读在有些老师手上, 仅仅是当作一种教学手段在使用, 仅仅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被安排。或许有老师要问, 难道这不对吗?只能说, 说对了一部分。诚然, 诵读是诗歌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 如果就这样认定了诵读, 那实质上是对诵读的片面认识。我们需要深化对诵读的认识。

诵读不仅是诗歌教学的手段, 它本身就是诗歌教学的目的。我在确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目标时, 并没有像有些老师所写的那样, 说“通过诵读”怎样怎样, 而是直接把“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并背诵”写进了教学目标, 会朗读本身就应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 这其中就包括会朗读。诗歌教学更应该如此。

正因为对诵读教学的认识有偏差, 因此就会看到, 在有的课堂上, 诵读仅仅变成了推进教学、熟悉文本内容的一个过程, 这真是买椟还珠。这样的课堂, 老师是不太注重教学生诵读的。有的老师就做得比较好。比如有个老师教学《天上的街市》时, 就非常注意在诵读上做文章。她不仅指导学生标注韵脚、重音, 还一遍遍地引导学生诵读, 在诵读中理解诗人的纯净心灵和美好向往。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发现原先标注重音的地方, 在实际读的过程中, 可能会有调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 就是诵读在起作用。有专家说, 语文教学就是朗读式地教学, 我想, 这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 既要大致读懂, 又要学会品读。所谓“大致读懂”, 就是对一首诗要有个基本的把握, 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情感, 要能准确地概括出来。而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 则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有个老师讲授《石壕吏》时, 就是通过设计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歌内容的。

第一个问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个问题, 诗中写了哪几个人, 最主要的人物有谁?通过概括第一个问题, 学生知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 讲述了一个官吏深夜捉人的故事, 还了解了诗歌创作的背景, 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学生很敏锐地抓住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看到了官吏的残暴和冷酷, 产生了探讨老妇人形象的兴趣。这为学生整体把握诗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也为教学环节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所谓“学会品读”, 指的是学会初步品读。初中生因为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 可能对作品还很难做到深入品读。我也提倡初中生学习诗歌, 不要深挖, 不纠缠, 学明白了即止。比如老师可以抓住描写官吏的两句话, “有吏夜捉人 ”, “吏呼一何怒”, 引导学生揣摩官吏的态度, 当学生说出“残暴”和“冷酷”时, 我以为这就是基本读懂了。

在所有文学样式中,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的, 最惜墨如金的, 因此, 品读诗歌的语言最富有挑战性, 也能最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比较法, 可能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比如, 有个老师讲授《天上的街市》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珍奇”一词, 老师就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因为既然是“珍奇”, 就一定是“陈列”, 一石二鸟, 学生既理解了“珍奇”, 又理解了“陈列”。在此基础上, 老师又将“陈列”和“摆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这两个词, 在比较中, 学生明白了, 物品比较珍贵, 要用“陈列”, 一般的物品, 可用“摆放”, 这样, 就不仅仅理解了“陈列”的词义, 更感受到了“陈列”的庄严感。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于初中诗歌教学定位的问题。我认为, 初中诗歌教学, 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能够大致理清基本内容, 能够把握诗歌的基本情感, 能够对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品读, 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提升自己的审美趣味, 学会观察, 学会思考, 修炼人格, 陶冶情操, 就很好地完成了诗歌教学的任务了, 也就与新课标中的要求基本一致了。

第四, 在体验中, 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诗歌是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 几乎可以说, 诗歌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阅读诗歌, 正好用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当下的教育, 由于受到应试的影响, 非常急功近利, 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早已磨灭殆尽, 学习诗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请注意, 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时, 务必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诗中的感情, 用自己的体验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有个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 当老妇倾诉完毕后, 老师安排了一个小环节, 请学生猜一猜官吏此时此刻会有什么反应, 这时, 有的学生说出了“你家里有男人没有?”有的学生说“还有别人没?”有的学生说“必须带走一个”, 学生说得不一样, 正是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 学生之所以能说出不同的答案, 说得这么好, 一方面是对作品设身处地的联想的结果, 另一方面, 也是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的。这种联想和想象真实可信, 非常贴近作品, 极具现场感, 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五, 注重读写结合, 拓展阅读空间。读写结合, 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 是被历史不断证明了的最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之一。在诗歌阅读教学的基础上, 如果适当引入写作训练, 比如模仿、改写、扩写, 甚至创作一点小诗, 不仅仅可以纠正当下课堂教学里“踏空”的毛病, 而且能够拓展阅读空间, 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还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也谈初中诗歌赏析教学 篇7

【关键词】初中;古诗;赏析

古诗,初中七年级课内6首,课外20首、八年级课内17首,课外20首、九年级课内7首,课外20首。总90首,可见古诗在初中教材中的比重是很大的。诗歌作为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篇章,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修养都十分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会学生学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之法,学生才能在以后的诗歌赏析时如鱼得水,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心境。

本人结合多年教学之经验和当前教学之现状谈谈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与思考,不足之处还望诸方家指正。

关于教材诗歌的安排,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情况,诗歌题材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之规律,不可拔苗助长。诗歌题材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过渡,以适应学生具体到抽象之思维发展规律。课外诗歌教学内容的选定,诸同行当按以上规律精挑细选,才能达到效果更好。

第一,从形式上欣赏古诗之美也是诗歌赏析的一个方面。什么是古诗?这个问题在初中阶段应该使学生知晓。

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唐朝为界,唐以前之诗歌均为古体诗,唐以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但唐之后的诗歌也不一定都算近体诗,具体要看诗歌的格律声韵。

举例:

第二,诗歌多因情而作或因景而作,因此诗歌欣赏教学应抓住“景”和“情”,这是诗歌欣赏的关键。

很多诗人作诗多因景而起,触景生情,即兴赋诗。而景又有春夏秋冬之别,不同时节之景,往往和诗之主题相关。春、夏之景,乃自然美好之景色,常为积极向上之诗歌题材;秋冬为自然萧条之时节,多为伤感、怀古诗之题材。下面试举例以四季题材诗句。春为题材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夏为题材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二首》。秋景为题材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冬景为题材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诗人往往不会只是单纯的描景,而是把自身感受融入到诗里。这就是所谓的“情”,也是诗人的内部世界,是内“景”,“情”因景起,景以寄“情”。“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由喜春而惜春,读者不应只看到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更应感受作者的惋惜之情。如柳宗元的《江雪》,前两句描写冬景,铺天盖地的大雪,连鸟的影子都没有,让人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1]但作者并非单纯的描写冬景,其内心世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翁寒江独钓,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第三,要注意诗句的关键用词,景是静态的,但诗人的“情”是动态的,往往诗句里有能表现“动”“静”关系的词。赏诗如赏画,一幅好的山水画给人的感受是动静结合,否则就会给人呆板之感。诗亦是如此,一首好诗要做到动静的合理搭配,否则就称不上是好诗。再看《江雪》,诗通过“绝”、“灭”、“孤”、“独”四个关键词,把外部静态之景和诗人内部之景表现的惟妙惟肖。再如《春晓》,“不觉”、“闻”、“夜来”、“花落”、“知”都是诗的点睛之词,整首诗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景真情真,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它“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顿悟。而这顿悟则是在不经意的联想中获得。”。[2]

如是观之,诗歌赏析主要包括两大点,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内容赏析又分两个方面,一是“静”,二是“动”即外部景和内心的情,此外再抓关键词,它们往往是诗的点睛之所在,如此欣赏古诗当非“难”事。

参考文献:

[1]罗绍兰,韩柳.《唐人绝句精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8页.

[2]林兴宅.超脱、宁静的意趣——孟浩然《春晓》赏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6).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篇8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长河里,诗歌是一朵朵跃动的浪花。她展现了中华民族灵魂的高度和骨子里的普世价值。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更是文学之瑰宝,犹如文明之乳汁,她哺育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人们在纷繁的生活中依旧可感受生命之浪漫。故此诗歌教学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能够选入教材的诗歌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学好古诗,对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汇、提高语文表达写作水平等以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陶冶他们优美的情操都具有很大的裨益。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

一、兴趣教学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科学安排内容,培养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鲜明的、能引起主体情感共鸣的教学容易激起主体的兴趣。根据这一学生的心理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词材料,以材料本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要一定程度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二要必须给予学生以某种新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例如,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教学时可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二、情感教学法

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明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诗歌朗读,首先应从诗的内容出发,确定朗读基调。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歌颂还是揭露,是劝勉还是讽刺,是赞美还是惋惜,是激动还是平静,是欢快还是忧伤。这些都是指导朗读时必须先弄清楚的。例如同时李白的赠友之作,同写好友别离之情,可是在《赠汪伦》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跟《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一样。前者,充满了愉快感激之情,后者却流露出黯然惜别之意。前者可以读得高昂轻快,后者应该读得低沉迂缓。又如王维的《鹿柴》和曾几的《三道中》,同写深山幽静,同样既写所闻又写所见。可是前者写的是一种幽美静谧的境界,表达的是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观察也极入微,读起来就宜于用舒展、平缓的语调,吐字要清而稳。后者描绘的是一种清新幽静的景色,抒发作者游兴勃勃、欣喜愉快的激动之情,朗读时应该用比较高昂而轻快地语调,读出轻松愉快的感情来。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节奏。格律诗的节奏,有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音调节奏表现在平仄上,意义节奏指的是语言的节奏(语法结构)。两者有一致的,也有不一致的。

三、意境教学法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我让学生画出枯藤老树点明秋天;缀上昏鸭,惹动旅人愁绪万千;画出的小桥、流水、人家,牵出思乡情;古道西风,立瘦马,单调萧瑟凉至极点。这样使学生能够深一层进入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触景便能生情。

四、模仿创造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是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入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依照《赠汪伦》写朋友、家人之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一学生是这样写的:“黄斌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里,不及曹鑫送我情。”(黄斌、曹鑫均为班内学生。)也有这样写的:“妈妈帮我缝衣裳,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当然,鼓励学生模仿,作为教师也可把自己的创作与学生分享,以现身现教激发学生诗性。如笔者本人因游游去观看过广西德州跨国瀑布,就模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诗一首。《观德州瀑布》 :汽蒸中越界,波撼德州城。云霞或明灭,飞禽绝踪影。潭深涵急流,渔楫罢渡横。欲济无坚舟,达摩一苇行。笔者把当时的照片及录相资料在课堂展示后,学生一对比,诗意基本明了。再简介达摩渡河之典故,学生兴致突然高涨,都跃跃欲试。此后,每堂诗歌教学,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堪佳。

五、课外活动教学法

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篇9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师该如何抓住新课改的潮流推动诗歌教学的发展,获得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呢?笔者认为,提高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有效的应急备案等诸多方法的配套才能够获得提升。为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多年教学经验,详细地谈谈这个问题。

一、诵读注重整体感知诗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讲的正是朗诵对于诗歌阅读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诗歌主要选录的是古代的诗歌,因此很多诗歌在韵律上读来就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同时诗歌简单而对仗有序,学生在进行朗诵的时候,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揣摩,对诗歌的含义进行理解。

比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通过诵读就能够轻松地区分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从听觉上写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几句从视觉上写景。借助诵读,学生能够有效地对诗词中的景物进行想象,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诗歌。

此外,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朗诵实现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进而获得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通过诗歌朗诵,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就会逐渐找到相关的诗歌感觉和悟性,进而更好地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把握。

例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进行诵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和关切。

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抓住了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就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有关的学习,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所以,教师在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朗诵对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朗诵对教学的帮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借助多媒体设备提升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教学的好帮手,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更新换代的加快,为了在新课改的潮流下更好地完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主要可以在进行一些总结类的课程时,借助多媒体设备将多首诗歌同时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提高。

例如,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教师可以开展关于“月”的诗歌总结教学。在教学中,涉及“月”的名句有很多:“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么这三句关于月的描述分别具有什么含义呢?

因为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就了解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是思乡怀人之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了离愁别绪,“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则是一种喜悦轻松的心境表现。所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就可以在每句诗歌后附上不同情态的月亮,进而借助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这样,通过多媒体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视觉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好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相关的诗句。所以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做好教学工作。除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音像结合等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

三、抓住名句进行赏析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选录的诗歌很多都是名篇,很多的名篇中都有广为流传的名句。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苏轼《浣溪沙》中的名句是“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任何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得以广泛传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歌中的名句。名句是一首诗歌得以成功的关键,那么对诗歌的主旨的诠释、反映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花时间用在名句的赏析上。这对于诗歌的思想主旨、情感基调的把握,体会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意境等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例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忧国忧民的佳作,如何通过诗歌中的语句来分析诗人的这种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有效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最关键的两句,其中“搔”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这个字的运用对于这首诗歌的作用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发现:“搔”字用得好,因为诗人望着眼前颓败的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搔”,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正如汤应龙所说:把握一首诗的关键字句(也即“诗眼”),看看它与常式有何不同之处,了解诗人的求异思维,探索其蕴涵的深意。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这两个字就是关键字,透过这两个字可见作者的用意及所表现的境界、传递的信息。

借助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分析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抓住诗歌的表达主旨和写作意图,可以由此教授给学生正确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初中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本身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灌输给学生一种诗歌的美的感受和领悟,而不仅仅是诗歌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朗诵中投入自己的感情,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在字里行间领悟古人的思想意蕴,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在一定的情境中重读古人文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地对名篇名句进行欣赏,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模式,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热爱古代诗歌,热爱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技巧 篇10

一、反复诵读,体会作品意境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来说,现代诗歌仍旧存在晦涩难懂、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增强诗歌诵读的力度,不仅能够在诵读过程中领会到诗歌的意境以及形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操。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正确、反复诵读,确保学生能够体会作品意境,掌握现代诗歌中的韵律感、情感意蕴以及自身的语言特色。例如苏教版中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一篇现代诗歌,作者就多次采用修辞、象征等手法,在想象的基础上将诗中的“树”拟人化,使得“树”像人一般有了丰富的感情、高尚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作者通过这些文字给我们展示了高尚的、无私的、伟大的英雄形象。老师在这篇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引、鼓励学生切身联系生活以及情感经历来反复诵读这篇诗歌,通过多次诵读,学生就会逐渐理解诗歌中“黄色的、黑色的、白色的多茧的手”是暗喻广大辛勤的劳动人员,“饿得发蓝的眼睛”、“抽泣时颤动的肩膀”、“以及浮肿得变形的腿、脚和胳膊”这些都是暗喻在世界各个角落遭受灾难和困苦的人们。通过不断地、反复地诵读,学生就会慢慢把握诗歌的主旨了。

二、把握语调,增强情感领悟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示范如何在朗诵诗歌时准确把握诗歌的语调高低、语气强弱以及朗读感情,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老师对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认识诗歌大意以及情感脉络,大体把握诗歌中的词句包含的情感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推动和增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情感领悟。同时,老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语调把握的学习上做标记。第一,标记停顿。停顿实质上是指声音在词语之间或者语句之间的间歇,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换气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句子结构需要,确保听众有一个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一篇诗歌中的“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一句,为了能够很好的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实现具有坚定的信念,要在“能够”以及“牛儿”后面标记停顿符号。第二,标记重音。重音实质上是指在朗读过程中对句子中的特定词语进行重读,通常情况下是能够达到提高声强的目的。例如戴望舒的《雨巷》这一篇诗歌中的“一个丁香一样的”,“丁香”这一词语需要加重音符号,此外,还需要注意句子升降调等。

三、把握韵律,体会诗歌“三美”

在现代诗歌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诗歌韵律的教导,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韵律,在诗歌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比如,老师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篇诗歌教学中,要通过对诗歌平仄韵律分析来指引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分析如下:

前一句韵律是先平后仄,后一句韵律是平仄相间,这两句诗歌不仅展现了诗歌节奏感、韵律感的特点,同时还流露出离别时不舍、依恋以及寂寞的情感。又如余光中的《乡愁》这一篇诗歌中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代表特定时期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些字词构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还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除此之外,这首诗歌在建筑美上,诗歌结构节句对称均衡,长短句之间错落有致,也给全诗奠定了惆怅的基调。

四、紧抓“诗眼”,领悟诗歌中心

如在《再别康桥》的诗歌赏析过程中,该诗的第四节是全文的“诗眼”,该诗的前三节是全诗的铺垫,表达了作者陶醉、依恋的情感,面对充满感情却不得不离开的母校,又再一次增强了作者郁闷的程度———往日是这么美好,现实是这么残酷,前途又是这么渺茫。该诗的后三节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转而对现实充满了不甘心、孤寂落寞的心情。全诗蕴含的情感一波三折,将作者面对理想破碎郁闷失望、不甘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关于期盼的作文高二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