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精选9篇)
【摘要】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3、加强协作能力训练。
【关键词】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底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身边人事物缺乏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因而导致他们的写作能力相当低下。害怕写作,“没有写的”“不知道写啥子”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口头禅。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只好敷衍成篇。内容往往千篇一律,虚假不实;语言干瘪无生气;缺乏想象力。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它能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自主行为。针对当
前农村初中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情况,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积极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写作兴趣。
首先,写熟悉的内容,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难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说真话,说实话。因此,作文命题应开放,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有想表达的愿望,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的冲动。可以出一组作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个来写。例如:《我的妈妈》 ;《我的爸爸》 ;《妈妈,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或者干脆出一个半命题作文“《我的》”,让学生补充完整后再作文,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此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举此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就会谈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具体的想法、做法、结果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肯定各有千秋,各不相同。
其次,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
会出现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小作者的眼睛就会一亮,神情会高兴。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范读,就会激发他(她)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特别是能够激发作文学困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而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如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将学生作文中优秀的作文,甚至段、句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选到的同学就会信心十足,继续努力,而没有被选到的会拼命努力的学习追赶别人。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相关报刊、杂志单位投稿发表。如学生习作《我的“怪”老师》《抢电视》、《做一朵花的知己》等在《天全教育》上发表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倍增,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有的还主动交给老师修改。还可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阅读自己的优秀习作。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水平和文章质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不可能写出好作文。观察有利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更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有目
标,有顺序的观察事物。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清楚、流畅、准确地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读者。
其次,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校园内的“上下楼道,请靠右行”“请勿喧哗”等警示语。并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他学生的所作所为,学生们就会发现有的学生视而不见,上下楼道不分左右,过道时高声喧哗,相互追逐;有的学生特别遵守纪律。回到教室之后,学生们纷纷发言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来,这样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作文,而且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举两得。
最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教师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积累一些写作必备的材料,如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千变万化的景物以及情感、哲理都是写作必备的材料。还可以按学生自己的喜好积累其他方面的材料,如名人名言、优美文段或篇章、一些历史事件或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3.加强写作能力训练
3.1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指导。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从写作的角度来对课文进行写作的分析和指导,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更多的写作基本知识、写作方法等。如朱自清《背影》中的开
头用的就是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点题。这样,让读者感觉到简洁又直截了当。结尾时又和开头照应,用的是首尾照应的写法。又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一段,是对景物进行细致、多层次、动静结合的描写。还有其他课文中对人物、环境的描写等等。
3.2仿写名篇。仿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名篇具有用词准确规范、写人记事感染力强、写作特色显著等特点。仿写名篇,可帮助学生很快地吸收名篇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学生正确、快捷地进入写作正轨。我们使用教材中有不少名篇。教师可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仿写训练。如作文开头结尾的训练、写景写人的训练,等等。在开头和结尾写景方面,鲁迅的《故乡》的开头和结尾都写景,又首尾照应且情真意切,在深化主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老舍《济南的冬天》在写景方面也非常突出,对学生进行写景训练不妨仿写这些名篇文章来练练。
3.3片断写作与整篇写作的训练。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片段作文练习。片段作文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写好片段作文是今后写好一篇完整文章的基础。片段作文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暂时不考虑整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和布局等因素,也不求全,可单就人、事、景、物的某方面或局部做单一性的写作训练。如专门描写人的外貌、记一件事情的片段、写某一季节的特
定的景和物等。写作的字数、方式可不和统一要求。
其次是完整的作文练习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 第一、主题思想的提炼。作文必须根据所给的题目或材料先定好主题思想。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一般而言,颂扬憧憬美好生活、弘扬高尚思想品德、批评不良行为等,都可作为初中学生写作文时考虑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然,这些主题的形成都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七年级语文上册《羚羊木雕》表达“家庭成员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遇事多从对方立场作考虑” 的主题思想,就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如果平时学生多关注和思考生活,想想事件给了自己什么启发。那么,写作时要选定好主题思想就不难了。
第二、作文提纲的拟写。文章结构和材料的恰当运用能较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列提纲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文章要写多少段、各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等等,都用提纲的形式一一地列出来。先列出提纲,然后再写作文。经过这样经常性的训练,学生就容易把作文写好了。
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远远不只这些。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为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农村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 绝大多数的家长文化水平一般, 尽管他们也懂得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但在如何教育孩子学习方面, 缺乏应有的经验和正确的方法。因此, 部分农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基础知识差、知识面不广、思维方式僵化、解题方法单一、应用能力较低的问题。最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讲了很多遍, 学生还是不懂或者一知半解。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探索, 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合理做好课堂笔记, 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我一直觉得学生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 各个班级的实力水平在整体上也比较接近。但为什么在经过几轮考试或阶段性检测之后, 各个学生或各个班级之间就开始拉大距离了呢?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和对学生学习方法及习惯的了解, 我发现试卷的各个知识点得失分的数据表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拉大差距的情况, 这与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教师认为数学属于理科, 不需要学生进行太多的识记, 只要会做题目就可以了。这也许在刚开始学习数与式的时候还行得通, 但随着所学内容难度的加深, 几何证明问题的出现, 学生仅靠上课时一些模糊的记忆来做题, 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认为我们七年级的教师在学生刚起步学初中数学的时候, 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做课堂笔记和做好课堂笔记, 为学好数学做好准备。
当然, 记载课堂笔记并不是把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全部照搬照抄下来, 这在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上课时如果把教师讲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技巧都记载下来, 把教师补充的重要信息记载下来, 有利于学生系统梳理知识, 归纳总结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复习负担, 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很多同学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 顾此失彼, 把记笔记作为一种形式, 而没有作为是学习的需要, 既浪费了学习时间, 又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最终使所记载的课堂笔记成了一节课堂实录, 成了一本习题集, 成了一本流水账。因此,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上课听讲的同时能记载合理的课堂笔记尤为重要。
我认为课堂笔记中主要记载每节课所学习的重要的知识点及注意点, 教师讲的典型的题型和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除此之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如果想要学生把题目做对的话, 最起码要使他们清晰地知道用什么知识点和方法去做, 用什么定理和结论去证明。否则学生解题思路混乱, 根本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解答过程乱写一通, 更谈不上去解决同一类的问题。所以, 合理的课堂笔记很重要, 特别当学生遇到典型的题目不会时, 这时只需要看看课堂笔记就能回忆起老师上课时是怎样讲解的, 从而能顺利地解题。
二、科学整理好错题集, 举一反三完善提升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记合理的课堂笔记之外, 还要培养学生学会整理错题集。错题集, 顾名思义就是将错题整理在一起。错题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出现的错误和形成错误的原因举一反三, 有助于学生更深一步地了解错误, 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就一定会高度警觉, 不会重蹈覆辙, 就不会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那么, 是否所有的错题都必须整理呢?我认为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 所有错题的整理都能按要求基本能做到, 但对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就未必能做到了。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 他们错的题目很多, 甚至有极个别的同学基本上条条题目都错。如果将错题全部都整理至错题集, 那么就需要用很多的时间, 花很大的精力。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他们来不及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 或者为了完成整理错题集的任务就将作业草草完成。这样反而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错题,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最终根本没有体现出整理错题集的作用, 这与整理错题集的初衷是相悖的。
因此, 我在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时指导学生学会选题, 一定要精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带有共性或普遍性的错题, 遇到同种类型的错题只需选中一至两题, 同时必须写清自己出错的原因并给出具体的解答过程;遇到不同种类型的错题必须详细记载解题过程和分析过程, 力求弄懂弄透。整理错题集不需要每天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 有时候只要课间有时间, 拿出5分钟写一道题就可以了。知识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在纠正错误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 每当学生做练习或作业时遇到哪道题不会, 如果在错题集中找到相应的题型的时候, 自然而然就感觉到错题集的好处了。为了检测学生整理错题集的效果如何, 我通常每周都会从学生的错题集中选择出现错误比较多的典型题目, 让学生进行二次练习, 即错题再练。
我们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很不乐观,经过深入了解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有以下弊端:
一是学生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购买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的学生很少,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
二是学校图书室未能发挥其作用,藏书少,开放时间短,学生想读书却没书读。
三是学校没有安排阅读指导课,学生读书没方向,没目标,更没有人去肯定、鼓励。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贫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我经过实践后,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向学生灌输“阅读的一生就是幸福的一辈子”的理念,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是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坚持阅读对人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它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让人获得新知,能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加大力度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指明方向,定下目标,多读好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
1.向学生推荐好书,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帮助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只要教师课内阅读指导得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就会受益。我们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略读浏览速度,使学生养成默读、速读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准确概括赏析。
3.指导学生写读后感。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摘抄好词好段,反复阅读,能提高语感,增强才智。我指导学生坚持写读后感,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如果能加大阅读量,那么学生的阅读面肯定得到拓宽,阅读能力一定有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在日常上课时,会不断地引导学生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优秀的选文多是节选名人名篇,不完整的故事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果此时教师能鼓励引导,学生大多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完整部书。
四、适时的表扬肯定会让学生阅读兴趣更持久。教师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和校园文学交流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阅读,在活动中提升。结合重要节假日开展读书活动,如端午节可开展“我眼中的屈原”征文比赛,国庆节可开展“歌唱祖国”演讲活动,学雷锋活动月可开展讲雷锋故事比赛,或者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等等。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各方面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为了推行“书香校园”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每学期开展征文、演讲、学生名著论坛等活动三次以上,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它们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变得更浓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力不断增强。这些变化都源于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培养。同时,我们一直努力办好校刊,以校刊为主阵营,为学生创建读写交流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我校《春蕾》校刊每年出四期,由全校师生供稿。创办校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丰富多彩了。
总之,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最终获得新知,提高品质,增强内涵。
一、阅读积累夯实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应达到4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要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通过阅读保证充分的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理论,外语习得的关健是接触大量可理解,有趣又相关的目的语。在写作的第一阶段,作者的主要采集手段就是阅读。可以要求学生阅读初中版的《英语周报》、《书虫》和其他的英语课外读物,多做英语短文的阅读理解,在家里看看英语电影,接触多了,慢慢就会自然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进行英语写作中,就能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达到“入乡随俗”的效果。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词句段篇层层递进
着名学者李富宁在《英语学习经验谈》中指出:“积累词汇、遣词造句是写作的关键”。优秀的写作总是建立在词、句、段、篇的写作技巧之上。坚持“句、段、篇”的训练程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初学英语者以学习单词,积累词汇为主。七年级学生学单词,一定要循环记忆,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界。单词、短语记忆得越多,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就越丰富,写作时空间就越大,写起英语作文来才得心应手。遣词造句,记忆重要句型也同样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天摘抄两句英语并背诵;要求学生轮流作1分钟值日报告;课堂上,多让学生做一些连词成句的训练;重要句型多角度练习。随着词汇量的丰富,记忆句子的增加,还可以鼓励学生做恰当的发挥,写出有自己思想感情的语句来。事实上,教师只要从学生刚上初中时就坚持让学生写作,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的写作习惯是比较容易的。到七年级结束时,大多数学生就能用英语写出比较流利的文章了,长期坚持下来,到初中毕业时学生就能应对各种常见的写作了。
三、能力培养形式多样
大多数技能的获得都是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实现的,初中生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同样如此。仿写是写作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在引导学生写作入门时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遵循精选范文、指导阅读、引导仿写,实现在融合中超越,体现从模仿起步,走创新之路的训练思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溶入整个教学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学过的词汇和语法,这是培养写作的基本;其次,教师还应充分利用教材Section B中的3a,抓住有利时机指导模仿写作;还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应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英语句子以书面形式写出来,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根据本单元主题结合实际进行模仿写作训练,教师要进行详细认真的批阅。此外,举行写作竞赛或作品展览,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勤于练笔持之以恒
俗话说“Rome isn´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亦如此。我们应从日常课堂教学的点滴抓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细水长流,并持之以恒。坚持每天汉译英练习,加强词汇、短语的记忆和巩固,重视写作训练,每周精练写作一篇,注意写作技巧的指导,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英语句型的习惯,为书面表达做好充分准备,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效果。每月将同学们平时写的优秀作文汇编成册,被选的同学有一种很强的荣誉感,对于那些没有被选的同学也有一种无形的激励作用,或者制成板报、墙报。鼓励学生用英语写日记,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如记住一些重要短语、谚语、插入语的用法,在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五、指导评价有效到位
对于初学英语写作的学生来说,写作技巧的指导必不可少的。我认为,一是要正确审题,认真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审清题目, 才能引用切题的事实、例证来阐述正确的观点,有效的扣题写作。二是列出要点、拟提纲,让杂乱的材料变得井井有条,又可帮助写作紧扣主题,提高写作效率。有了提纲为线索,短文的框架就基本形成,学生只要加一些具体的细节、实例,文章就写出来了。作文讲评时,激励性评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同时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育部,)。教师应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通过作文评价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沟通和协商、理解和激励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教师的评价结果,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英语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中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在教学中不能将培养写作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截然分开,不能只为写作而写作。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要把对学生的全面训练贯穿于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反复、多形式的写作练习,初中写作能力滞后的问题一定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同时,写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英语学科而言更是如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写作平台,引导并帮助学生激活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查阅词典或向他人请教。对于他们的习作,教师更应以赞赏和鼓励为主,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走好英语写作的入门教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国家教育部
[2]许林麟。Krashen的输入说对教学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5(01)
[3]杨瑞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一、农村初中美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而美育工作就以农村初中而言,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原因在于:1.基础差、资金欠缺。2.有些领导和学生家长不够重视。3.美育的效果、作用得不到认同和支持。4.师资缺乏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因此,我们要改变美育教学的现状,首先就要从农村抓起。
本文主要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去探讨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应把美育放到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高度来认识。不要因为某些现状,而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二、审美能力在美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内容虽然很广,但其中的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基础,最本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中就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
歌德曾说:“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培养人的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初中美术教材为了突出它的审美价值,在内容的精选、容量(欣赏课约是总课时20%)等方面做了较科学的编排。
三、欣赏课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专题欣赏共有18节,另外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中也安排有随堂欣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现作管窥之见,以求教大方之家:
1.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
初中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下,在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同时,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学习的自觉性也比小学儿童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学习的态度,包括对教师、对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的态度都有了新的表现。比如他们开始更加尊敬那些师德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好的老师。
第三,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更有广阔性、多样性、选择性、深刻性和自觉性。据一些观察和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喜爱某一门学科首先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有关,教师教的好,兴趣就高,教得不好,兴趣就低。另外跟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有关,成绩不好了就没兴趣,一旦连续获得好成绩或分数,就又对这门学科感到有兴趣。美术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入初中,由于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教育目标把握不准,使很多同学感到美术难、枯燥,这是十分反常的。
第四,学生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作品评价和欣赏中,要善于耐心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地学习,这是独立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
2.初中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在初中时期,各个学科和各个活动都要求他们具有更高感觉和知觉能力,所以他们此方面会发展很快。首先少年的视觉感觉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度不断增加,比小学阶段区别色度的能力要高出60%,有时超过成人。这为审美教育的深层展开作好了准备。
(2)知觉的发展。初中阶段空间知觉的长足进步,对美术欣赏是个很大帮助,两者相互促进。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3)注意力、记忆力有了新的发展
(4)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5)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但往往不够成熟。
只有对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美术教育的寓教于乐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一走进歌厅就会被这里的灯光、节奏打动,不管水平如何,都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这些都是因为特定的情感氛围感染了你,使你产生了要做好这些事的欲望与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同样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
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墙,已经有很多学校行动起来,我想这最起码有以下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暸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
其次,安排有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一旦美术教师用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二册《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课堂中,可以事先布置同学从自家带来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加上老师平时的积累,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会,周围张贴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最好配以文字叙述。教学时让学生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让他们互相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互相提出疑问,教师作临场指导。总之,先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另外,谈活法、讨论法、观赏图片、幻灯、穿插音乐等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4.欣赏课要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根据教材中安排的欣赏课,树立进步、健康的审美观,这正是大纲所要求的。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认识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古代有很多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比如谢眺曾写道:“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感染力。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同时它也是人类精神、情感的发祥地。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和谐的。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美又升华至畅神,所谓畅就是认为自然美景能使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对自然美的正确认识,还必须认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正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才会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留意,有了更多的看法。
(2)正确认识社会美
结合欣赏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德。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的内涵最丰富,在学生审美能力中也最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所以在欣赏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比如:初一第二册《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让学生体验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奇迹,正因为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浇铸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第六册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有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其平凡的构图、色彩、内容体裁,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有种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的认识在欣
赏课程中体现的还有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和平、科研活动的成功、竞技场上的奋力拼搏、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爱人之间忠贞的爱情等诸多方面。
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例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人体欣赏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又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体美的方法。如人的体形,是那么富有造型美,健康的肤色是那么富有色彩的变化,人的姿态是那么富有节奏和韵律……人体的美首先表现在身材相貌的美,身材的美首先体现在健康的基础上,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那充满力量与灵巧的身姿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舞蹈演员那轻盈、洒脱的表现令我们赏心悦目。第二,美的身材应有匀称的比例,五官端正,身材各部分的比例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引导人体美与低级、淫秽图片的本质区别,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能使人产生崇高、纯洁、健康、优美的心理体验,而淫秽作品只能使人精神委靡,追求某种感官的刺激,根本没有美感可言。
(3)正确认识艺术美
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所以它往往主观性强,又具有隐蔽性。通过欣赏课中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集中地、长久地去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认知。艺术美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艺术美能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如何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艺术语言包括表现艺术形象及感情的点、线、面、体、色彩、明暗、质感、量感。
线是最古老的造型手段,它是点移动的轨迹,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有粗细、长短、曲折、浓淡等变化,不同的线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
另外,对抽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全凭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比如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色彩的和谐代表优美、舒畅,色彩对比强代表悲哀、反叛等。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的信息。比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和平而稳定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热烈与沉静、冷暖、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在第六册的欣赏课中,根据色彩的表情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米勒的作品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学生可以得出米勒的作品折射出勤劳朴素的美,巴洛克风格表现出的华丽、繁缛的美。梵高的《向日葵》扑面而来的金黄色,使我们看到了阳光,看到他追求幸福、光明的心。
5.创设自主性学习模式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讨论法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都会取得一些成效,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在农村初中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活动。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学习方法、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须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化学课程与实际联系,特剐是农村学校.学生与实际生产、生活接触比较多,化学知识随处可见,怎样使化学知识做到贴近生活,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特别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为将来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怎样使化学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化学教学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作 者:胡礼娥 作者单位:平坝县十字中学,贵州,平坝,561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化学 教学 方法一、教会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方法
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及时检测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 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磨炼学习意志, 将计划的每一个步骤认真落实。
2、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对所学的教材内容要进行分析、归类, 找出重、难点, 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盲目学习, 结果会增加学习负担, 影响学习效果。知识都是有自身体系及其内在规律, 如果把握了重点, 有些次要的内容就会迎刃而解。在学习过程中, 特别要关注难点及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 应分析其关键点和易错点, 找出原因, 必要时还可以把这类问题进行梳理, 记录在一个专题本上, 做成“困惑集”。现代教育技术非常发达,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协助突破重难点, 也可以在电脑上做一个重难点“超市”, 可随时点击, 加强学习。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 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
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 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把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知识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
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及时检查测学习效果。
检测时必须独立, 限时完成, 保证检测出的效果的真实性, 如果存在问题, 应该找到错误的根源, 并适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校正。目前市场上练习册多如牛毛, 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用, 不能见书就买, 见题就做, 缺少针对性, 掉进题海, 苦不堪言。如果选择得当, 并能认真对待, 确保过关, 不仅能测试效果, 还能起到再巩固的作用, 有利于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9、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
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共同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这样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补充, 又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了解决实际问题中, 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是我们身边的数学, 是生活中的数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感到学数学不难,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办法。
1、创设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情境, 让学生去解决, 充分发
挥数学的应用功能,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与同学合作学习, 学生在共同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互提高。
3、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
在数学教学中, 经常设置问题串, 分同桌或学习小组展开竞赛, 败者做游戏、表演文艺节目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比赶超的竞争意识。
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
在教学中渗透一些趣味数学,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讲课做到生动、幽默,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三、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阅历有限, 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 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 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为什么初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是学生几乎不进行课外阅读,购买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的学生很少,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
二是学校图书室未能发挥其作用,藏书少,开放时间短,学生想读书却没书读。
三学校没有安排阅读指导课,学生读书没方向,没目标,更没有人去肯定、鼓励。
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贫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呢?我经过实践后,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向学生灌输“阅读的一生就是幸福的一辈子”的理念,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阅读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是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坚持阅读对人的一生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它能让人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让人获得新知,能提高说和写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加大力度进行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指明方向,定下目标,多读好书。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欣赏文学名著,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法来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
1.向学生推荐好书,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帮助他们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定出课外阅读量,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师课内阅读指导只要得法,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就会受益。我们通过课堂阅读技巧专项训练,提高略读浏览速度,养成默读、速读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圈点、批注、摘录、查阅工具书等阅读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准确概括赏析。
3.指导学生写读后感。阅读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摘抄好词好段,反复阅读,能提高语感,增强才智。我指导学生坚持写读后读,让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如果能加大阅读量,那学生阅读面肯定得到拓宽,阅读能力一定有质的飞跃。因此,我们在日常上课时,会不断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内优秀的选文多是节选名人名篇,不完整的故事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加上老师的鼓励引导,学生大多能利用课余时间去读完整部书。
四、适时的表扬肯定会让学生阅读兴趣更持久,教师须经常表扬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把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和校园文学交流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阅读,在活动中提升。结合重要节假日开展读书活动,如端午节可开展“我眼中的屈原”征文比赛、国庆节可开展“歌唱祖国”演讲活动、学雷锋活动月可开展讲雷锋故事比赛或者结合课文内容举行课本剧表演等等。我们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寄宿学校,各方面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为了推行“书香校园”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每学期开展征文、演讲、学生名著论坛等活动三次以上,学生很喜爱这些活动,它们使学生阅读兴趣变得更浓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力不断增强。这些变化都源于课外阅读兴趣的有效培养。同时,我们一直办好学校校刊,以校刊为主阵营,为学生创建读写交流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我校《春蕾》校刊每年出四期,由全校师生供稿。创办校刊,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丰富多彩。
总之,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为依据,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最终获得新知,提高品质,增强内涵。
作者: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 2013年5期
字号:大 中 小
显示汉语拼音
打印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由于日常交往所运用的母语不是汉语,加之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见识有限,教师指导不力等,造成了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关键词】浅谈 农村 初中 作文 教学
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水准忽上忽下,要有心理准备,逐步歼灭入侵写作之敌;要意识到作文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那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丧失写作的信心;写作要把握机会,体现“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作文,即顺其自然,彰显个性。
一、农村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缘由
1.审题马虎,列提纲、打草稿实为无奈之举
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或话题,如人教版(所举例均为人教版,以下同)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为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土地”二字,就激动不已,大写特写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因而要重视环保,万变不离其宗,忽略了话题中对“土地”赞美的主旨,文章也就偏离题意了。
写作之前列提纲、打草稿,可以帮助我们划出文章主次,突出重点,避免离题,使自己的文章具体、生动、形象。但多数学生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仍然我行我素,一直到交作文那天才动笔。这样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要跑题离题了。
2.生搬硬套,缺乏真情
由于学风不够好,师兄师妹一届接一届,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事先从《全国优秀作文选》《考场满分作文》等杂志、书籍中寻找几篇类似的作文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同时作文空谈,写不具体,作文语言成人化,缺乏真情实感也就在所难免。写老师,总是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写父母,总是雨中撑过来一把伞;写老人,总是过世后想起老人的慈爱、对自己的的关怀与教诲,缺乏真情实感。
3.应试教育及家庭疏于管理
当前,国家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高考、中考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考试的前沿,教学评价仍以教学成绩为主。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形势,使得应试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读一年级要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老师们为了提升语文成绩,就根据以往考试情况亲自写或选几篇作文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考试急需,学生升入初中后,其写作基础还得从头抓起。更主要的是随着初中学习阶段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在年年加大,当代中学生爱赶潮流,要穿名牌高档服装,同学之间比赛请客;相当一部分学生呼哥唤妹地去网吧,网上的内容鱼目混珠,好坏难辨,使得他们开口闭嘴都是网上的语言,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吧里,要想叫他们写篇像样的作文,是有些困难的。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拮据,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年轻力壮的父母都双双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家里剩下的是老的老、小的小,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几乎不过问,只管吃饱穿暖,自制力较弱、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路径
1.关爱之心,写作的信心
老师就是第二父母,我们没有理由放任寄予厚望的花儿一朵朵地凋零,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种关爱之心。学没有念完不要紧,老师要充满着期待,学生今天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更多的是范文选取的段落的组合,老师也要肯定他的思考布局合理,播一颗希望的种子,明天你会欣喜地看到他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理性思考。面对他们懵懂一时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要有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到野外散步,与他们交朋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感到你是师长,亦是朋友,可亲可敬,从而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写作的真情实感,发出“都是同龄人,我们也能上”的感慨。要看到,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胜过他人的一面,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顺其自然,创设宽松的作文环境
⑴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厚障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不必局限于个人的上网、看刺激读物等小圈子,当你深入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时,你会发现它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是那样的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有数不尽的事、抒不完的情,让你写作的激情欲罢不能,从而不断超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这时,你就没有理由不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作为学生,可从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等方面激起自己写作的欲望。
这方面,贫穷学生李扬在《人生的转折点》一文中,用昂扬、向上的笔调,写出了贫穷人从出生到成人所经历的种种苦难,认识到人类出生的艰辛,意识到人要活下去,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师命题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薄一点的学生)的实际,在不偏离作文范围或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可让学生自拟题目,放开手脚,自己去写。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八面来风,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题目的创新,乃至内容的创新也会得到体现。以“青春”为话题,学生就自拟出这样的题目:《划痕?成长》《爱我,就别把我抱得太紧》。对于读书几乎失去信心的学生,也有过令人激动不已的往事,教师要给予关注、引导,如学生李××就用《享受失败》,把自己想发明物理某个定律的往事诉之于文字,说明只要奋斗过,失败了也是幸福的。
王栋生老师说得好:“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鉴此,你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呢!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提起笔来抒写一番呢!
⑵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功夫。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是按不同时代、生活来进行单元编写的,我们可以在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学期作文不少于七次的前提下,将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借助教材范文进行模仿写作,使学生多了一根支撑的“拐杖”,在模仿中逐步加深对范文的思考与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顺畅地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使学生看得见,够得着,同时也体会到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通过模仿起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写作才会走上创新之路。一旦时机成熟,内容适中,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实施写后改不容忽视,它包括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先由同桌互改,互相学习,找出写得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后由教师收齐,根据互改情况进行点评,并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又弥补了教师批改的不足;二是教师不能仅仅打一个分数了事,要进行评讲,写得好的作文要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个别篇目能进行朗读,让大家分享一下;三是尽可能发现后进生作文的可取之处,必要时进行善意的“打击”,并根据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作文,直至基本符合要求,重写作文不宜过多,要让每个人都有摘得到葡萄的感觉,不能总说葡萄都是酸的。
3.彰显个性,注意真实与创新
学生作文出现千人一面、雷同化的现象,主要在于对生活的认识面狭窄,没有创意,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即要有真情实感。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作文不是生活的刻板,但它源于生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写真实要允许学生虚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只有经过他们的思考、感悟等,才能不断积累,化为呼之欲出的激情才会“写真实”,作为教师不要在真实的原始性上较真,对号入座,从而使学生丧失了联想和想象,那种耕田时“人在前来牛在后”的秀才文章不应再重现。要将写“有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写“有趣的事情”,从而避免将作文过于政治化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⑵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尽可能把文章写生动。要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包括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有着出人意料的开端或结局,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写作技巧,比如学会卖关子、“用伏笔”或调整叙述顺序。要善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笔下的人物、事物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也可抓住课文中人物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来进行学习和描写。如《故乡》中对闰土、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孙犁《芦花荡》中表现老交通员自尊自信、爱憎分明,要求自己近于苛刻,偶有过失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等方面的语言描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艰难的动作描写。明确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都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那就是一个木偶人,描写就不够真实了。
一篇作文,若是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有独到见解,即使写得很“土”也有其闪光之处,要给予表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比较朴实真挚,另有一番风韵,要树立以“土”为荣的写作思想。笔者以为作文要创新,除了注意标题、豹头、凤尾等之外,吸取民族本土精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洋文”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能吸引人,如歌舞剧《云南印象》便是成功的范例,它是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原生态精华的再现,演出数百场仍然经久不衰。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何不将我们本民族的精华吸收进来,又何必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呢?写作要有所创新,有严谨的谋篇布局,从而令人信服。创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在恰当的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千万不要一味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最要紧的东西。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写作目标,注意关爱学生。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发展个性,进行身心愉悦的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只有放开手脚,多写多练,才会有通顺流畅的文字;只有用心打动读者,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才能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12-02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现状及对策07-13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查报告10-03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11-03
《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6-24
农村初中的09-29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09-25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