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退耕还林工作总结(精选8篇)

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1

2013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我区在实施2013年退耕还林工程工作上,成效显著,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一、退耕还林成果全面巩固:

1.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全面巩固,无复耕、乱砍乱伐现象发生,70%退耕还林已郁闭成林。通过自查,退耕还林地面积保存率为100%,退耕还林地面积合格率达到98.34%。

二、国家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得到全面实施,国家下达的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到退耕农户账户。今年下达补助面积13362.56亩,补助资金168.53万元,元,我们通过全面自查核实,实际补助退耕还林面积13362.56亩,实际发放补助资金167.032元,结余政策补助资金1.498万元留存退耕还林专户。核实退耕还林补助到期面积1637.44亩,全部为2002、2003年退耕的经济林。所有退耕还林地全部按照每亩105元的生活补助和20元/亩的管护费,由退耕还林工程区乡镇财政所采用 “一卡通”方式发放的退耕农户账户,国家补助政策兑现率为100%,兑现准确率100%。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家专项建设全面完成:

(一)2012年国家专项建设:

成都市发改委(成发改农经【2012】606号)下达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家专项建设任务为营造短周期工业原料林3000

1亩,低产低效林改造4347亩、后续产业家禽圈舍建设1146平方米。上述计划任务已全部实施。

1、低效林改造为新植核桃4347m亩:由项目牵头单位区农村发展局在2012年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公开招标采购良种早实“川香”核桃嫁接苗11万株,2012年冬、2013年春在项目乡镇万兴乡、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栽植完成,但由于2012年冬至2013年春持续5个月特大干旱,致使我区栽植的4347亩核桃成活率非常低,平均成活率在10%以下。我区已积极采取措施补救,在2013年11月由区退耕办统一安排,按每亩补助200元标准,由项目乡镇组织采购核桃苗进行补植,现已完成柏合镇、山泉镇、茶店镇项目区的补植,准备在2014年春在万兴乡进行全面补植,以期达到设计要求和验收标准。

2、短周期工业原料林3000亩项目一是由国营大兴苗圃在洛带镇青林村营造生态林2500亩,二是由万兴乡政府组织退耕农户在万兴乡鲤鱼村营造竹柳等工业原料林524.09亩,已经全部实施完成。

3、后续产业家禽圈舍新(改、扩)建1146平方米,由山泉镇政府组织联合村22户退耕农户自行实施,已全面完成并通过区级验收。

(二)2013年国家专项建设:

成都市发改委(成发改农经„2013‟780 号)下达我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家专项建设任务为后续产业家禽圈舍建设22859

平方米、家畜圈舍建设7000平方米,经我区申请,市退耕办批准(成天退办„2013‟3号)将7000平方米家畜圈舍调整为丰产措施7000亩,上述各项目建设任务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1、今年的国家专项全部为后续产业,已经完成了实施方案的编制,并通过市级审批,正在组织实施。

2、家禽圈舍建设22859平方米已全部落实到洪安镇、洛带镇、同安街道三个乡镇,洛带镇、同安街道已经完成建设任务;

3、丰产措施7000亩,由项目牵头单位区农村发展局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完成有机无机复合肥的采购。公开招标采购有机无机复合肥353.54吨,实际使用中央资金70万元;项目在龙泉驿区所有退耕还林工程区乡镇的部分村组实施,我们采取为项目区退耕还林地按每亩50公斤标准免费发放复合肥,指导退耕农户科学施肥方式,共计实施面积7070.8亩,超计划70.8亩。截止2013年11月20日所有肥料已送达项目乡镇,各乡镇正在组织发放到退耕农户。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市级配套项目全面完成: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下达龙泉驿区2013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市级配套项目建设任务为林下生态鸡养殖5万只、低效林改造600亩、退耕农户技能培训2000人次。

1、林下生态鸡养殖

该项目计划林下养殖生态鸡5万只,使用市级专项资金50万元。项目由区农村发展局牵头组织实施,通过政府采购竞

争性谈判方式完成鸡苗采购5万只,该项目实际使用资金108.8万元,其中市级专项资金50万元,区级配套专项资金33.8万元,其余25万元由养殖农户自筹。该项目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区乡镇申请,区退耕办确定项目实施乡镇,乡镇确定项目实施的村,项目实施村的所有退耕农户均可养殖,退耕农户也可委托其他农户代养,项目由政府采购中标单位成都市龙泉虹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培育供应鸡苗,鸡苗通过集中育雏,完成所有防疫流程,鸡苗平均重量在0.9公斤左右,同时保证鸡苗在养殖期(3个月之内)成活率达到95%和成品鸡的回购,从2013年5月开始至9月 30日期间,共为六个乡镇十个村968户农户分12批次发放鸡苗5万只。后续服务及时跟进,在养殖过程中区农发局和虹源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区畜牧中心的专家到项目村开展技术培训、巡回指导,区退耕办组织专项检查,确保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11月初经项目乡镇和项目实施各村村民委员会对各村实施林下生态鸡养殖项目效果跟踪评价,评价结果均为满意。

2、低效林改造项目

该项目计划任务改造低产低效林600亩,下达市级专项资金25万元。以“政府+退耕农户”模式运作,通过统一规划,政府采购方式采购良种核桃苗,免费发放到农户相对集中成片栽植。项目牵头单位区农村发展局通过询价采购南江核桃嫁接苗1.5万株,使用专项资金12.45万元。2013年3月初在我区柏合镇元包村栽植核桃320亩,在洪安镇红光村栽植核桃280亩,因

2012年春特大干旱导致栽植的核桃苗木成活率过低,在2013年11月由区退耕办统一安排,按每亩补助200元标准,由项目乡镇组织采购核桃苗进行补植,现已全面完成低效林改造核桃栽植任务。经区级检查,达到作业设计要求。

3、技能培训项目

该项目计划培训退耕农户2000人次,安排市级专项资金4万元。项目牵头单位区农村发展局采取由区退耕办聘请6名高级农艺师、高级畜牧师组成培训专家组,深入到退耕还林工程区乡镇,开展课堂培训和现场指导,发放培训资料、知识手册2000余份,培训内容包括放养鸡养殖技术、家禽疾病防治、核桃栽培技术、水果丰产栽培、科学施肥、退耕还林政策解读等,至12月3日在全区6个街道、镇(乡)实际组织举办培训15场,培训农户2148人,实际使用市级专项资金4万元、区级配套专项资金2.4万元。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

成都市龙泉驿区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退耕还林,建议,管理,混交林

1 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始于1999年, 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投入资金最多, 参与人数最多, 涉及方面最广, 要求最高, 政策最强的生态工程, 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 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对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林草植被, 重建清澈河流、秀美山川, 恢复生态活力, 保证我国生态安全, 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陕西省在1999年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试点, 至今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55万亩, 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生态恢复效果显著, 但是距离期望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造林幼苗成活率低, 还林区枯干幼苗多, 重栽率低, 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阻碍经济发展;经济林产品品质低下, 销售网络不健全, 销路不通, 资源浪费;造林树木与粮食作物套种现象未消灭;毁林复耕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政策实施执行力不够, 效力迟缓;交通设施落后;这些问题都大大制约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 根据笔者的经验, 在此对类似的问题作出一些建议, 用以坚持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借鉴。

2 调查摸底

要想坚持推进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摸清退耕还林区的实际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1999~2009年第一轮退耕还林期间, 陕西省新造林458.47万hm2, 森林面积由636.80万hm2增加到853.33万hm2, 森林覆盖率从30.92%增加到41.42%, 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10.5%, 全省绿色面积向北推进了400km, 特别是陕北退耕还林区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据遥感卫星数据监测, 2007~2012年, 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从40.25%提高到51.4%, 高植被覆盖度比例从6.41%增加到28.48%[1], 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 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当前国家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在陕西省实施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与此同时, 又必须理性看待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 在实施时必须做好调查摸底工作, 需要搞清楚在第一轮政策实施时有哪些区域是较成功的, 哪些区域是做的不够好, 恢复不明显的, 需要继续造林的, 哪些区域是可以作为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区, 面积有多大, 投入力度应该如何, 适合种植哪些树种, 以哪一种方式管理, 这些都是需要调查清楚, 以保证在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时做到不浪费有限资源, 取得更好恢复效果的目的。只有做到了这些, 才可以预期第二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能够为陕西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巨大动力, 加快生态陕西的建设步伐。

3 分类管理

在当前的退耕还林政策下, 主要形成了公益林和经济林两种功能类群, 公益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林区的生态平衡, 维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 保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利用途径可分为公益功能的利用, 如科学研究中的考察、观察, 科学试验研究、文化教育、标本记录、休闲旅游、当前生物DNA遗传信息的保存等;严格制度管理下的林下非木质资源利用, 在有条件的利用林下资源时要保证林木的正常繁育更新, 禁止采伐、抚育和改造等一系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商业活动。

经济林是指以利用林木的器官原料, 以生产油类、果类、化工材料类、药物材料类及其它副产品 (包括淀粉、油脂、橡胶、药材、香料、饮料、涂料及果品) 为主要目的的林木类型;在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方式可以分为很多种, 但其主要的功能还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不同的功能类型以及利用途径决定了对公益林和经济林要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不同的管理体制, 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以保证退耕还林资源的不浪费, 有助于政策效果的展现。

3.1 建立公益林的管理体制

3.1.1 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对林区原有的林业局进行改组, 重新整合, 改组后建立营林管理局, 转变原有林业局的单一职能, 管理局的主要职能需要明确, 即主要任务是管理经营林区林木, 同时也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实现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综合一体。发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力量、资源, 让跟多的人员参与到培育、管护以及扩大森林资源的活动中来。

3.1.2 林政资源管理方面

严格实施对公益林区林木的管护措施, 严禁对公益林木的采伐利用, 保证公益林区林木资源的正常发育、更新。形成一级保护区 (大江大河源头、主干流两岸、大型水库、湖泊周围、自然保护核心区) 优先管护, 严禁一切采伐利用, 一般保护区 (生态条件相对脆弱, 但恢复能力较强的地区) 重点管护, 有条件的利用等分层管护管理措施。

3.1.3 经费管理方面

公益林的性质决定了其管护经费应该出自政府的公益支出, 所以各公益林区的管理政府应提前在每年的政府预算中, 将公益林的经费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费用支出列出来。确保公益林管护管理经费的正常支付。同时也可以发动社会有生力量, 为公益林的经费支出进行募捐, 补充政府预算中的不足。

3.1.4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列入专户收支进行管理, 专门用于森林生态功能的恢复和再生产, 形成生态循环的自我补偿机制。

3.1.5 利用林下资源方面

林下资源丰富多样, 在充分管护的条件下可以开展诸如森林养殖, 林业产品生产加工、森林旅游、林区医疗养生等多种经营活动。这样既不会对公益林的繁育更新造成影响, 还可以增加林业收入, 保证林区发展。

3.2 建立经济林的管理体制

3.2.1 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经济林业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属于基础应用产业, 在其经营管理方面应该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 采取企业化的管理, 在相关法律的制约下, 由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3.2.2 在经济林业的组织形式方面

需要因地制宜, 采取股份合作林场、联营林场、企业办基地、承包、租赁、私营、外资等多元化的市场经营模式。

3.2.3 经济林业的经营发展

政府要尽可能地引导经济林区管理者在林区的经济上创造长久效益, 引导林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林工商一体化的经营道路。创造形成融资源培育、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林工商集团公司。

3.2.4 经济林业应实行森林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和林政管理

森林不仅是资源, 也是资产, 要进行价值化管理。要对森林进行调查统计, 评估建帐, 对森林资产的经营, 林地、林木的流转, 林产品的交易, 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对林地林木的产权保护、林木的采运、交易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林政管理办法[2]。

4 因地制宜, 做好规划

在接下来的退耕还林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 遵循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决不可盲目种植, 在林区发展上遵循中心辐射, 集中成片、稳步推进的原则, 兼顾生态实效与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经济林, 增加林区人民收入, 维护林区人民利益, 同时要做好规划设计, 并且严格按照设计执行, 总结一期退耕还林的经验教训, 在二期的过程中积极改进。

4.1 公益林建造

4.1.1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选择适应林区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造林。在粘土上选择樟树、栎类造林, 在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选择刺槐、栎类、柏树等树种造林。

4.1.2 以长生命周期树种为优先

公益林注重的是长久的生态效益, 需要造树树种在以后的长期内发挥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林区的生态平衡, 维护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所以需要以长生命周期的树种为优先造林种, 如果选择成熟期短的树种 (如杨树、湿地松等) 造林, 其林分衰退早, 不利于退耕还林长期发挥作用。

4.1.3 选择苗木价格相对较低的树种造林

选择马尾松、杉木、刺槐等苗木价格相对较低的树种造林, 有益于有限经费的最大利用。

4.2 经济林建造

4.2.1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树种造林

经济树种往往对种植区的各种生态条件如对光照、气温、降水、土壤酸碱度有严格的要求, 所以需要在造林时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适宜树种。

4.2.2 选择经济效益好的树种

经济林的性质决定了其需要以考虑林木的经济价值为优先条件, 所种植的林木需要有较好的经济产出, 所以在造林植树时要选择有一定花、果产量, 且产量相对稳定, 有较长收效期的树种造林, 如柑橘、核桃等。

4.2.3 选择能够生产耐储存、市场销售行情好的产品的树种造林

以保证经济效果的实现, 如柑橘、核桃、板栗等。林地选择时要进一步明确实施区域、地类、权属、坡度、面积等条件, 严格退耕地实施条件, 不符合的一律不得纳入建设, 重点考虑坡度25°以上的陡坡耕地、重点地区严重沙化耕地以及重要水源地坡耕地[3], 同时也需要考虑混交林的建设, 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都充分表明, 混交林较纯林有着显著的生长优势和改善环境条件的能力如在土壤改良、促进营养元素循环、提高光合效能、改善小气候、涵养水源、减轻病虫害、增强抗性[4]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好的优越性。

4.3 混交林营造

首先, 需要改变林区管理者的先决观念, 虽然纯林具有很多生产优势, 但大面积纯林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难以克服的弊病, 所以就要求林业管理者在制定当前林业政策时考虑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速营造混交林;其次, 林业科研人员要依据林区环境条件, 进行相关试验研究, 为林区造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再次, 充分发挥造林地造林地原有的乔、灌木资源, 在造林、抚育等过程中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的乔、灌木等种类, 以减少对原有生态自然植被的破坏, 更好地营造混交林[5]。

5 保障落实

5.1 机制保障

造林过程应实行专业人员造林, 提高造林质量。完善管护机制, 强化造林责任, 签订造林管护责任书, 实行集中统一管护模式, 政策补助的发放依据造林的成效, 管护质量的高低。

5.2 技术保障

建立科技惠农的推广服务体系, 保证林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 健全和完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利用现有的科技产品对林业最新技术进行传播, 对农服中心人员进行定期技术培训, 定点示范, 保证最新林业技术的实际应用。

5.3 经费保障

经济问题是林区农户最关心的问题, 关系到农户的长远生计, 必须坚决落, 可以通过资金整合统筹其他工程项目资金。切实加大对退耕农户的政策扶持力度, 整体推进退耕工作, 也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行大户承包股份造林、联营开发的新机制, 鼓励民营资本、民间资金以及外资参与退耕还林工程, 支持有能力者投身退耕还林产业开发。

5.4 责任保障

县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建设负总责, 成立退耕还林领导小组, 实行专人专管, 完善退耕管理机构。县级人民政府与镇街层层签订落实目标责任制, 制定兑现奖惩措施, 保障逐镇街、逐村、逐户落实到位[6]。机制、技术、经费和责任的全面保障落实将极大促进退耕还林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 加速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呼照征, 张燕, 陈喆.关于陕西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5 (2) :43~44.

[2]何昌述.实施第二轮退耕还林的思考[J].山西农经, 2015 (1) :16~17.

[3]李国玉.对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模式的研究[J].民营科技, 2007 (5) :76.

[4]艾廷彪.浅论退耕还林树种选择[J].绿色科技, 2014 (12) :33~34.

[5]许绍远.混交林效益及关键营造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 :15~17.

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退耕;还林;榛子

退耕还林地主要包括水土流失严重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标准是: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度在6度以上、农民已经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区;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已经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备条件、农民自愿,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可作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吉林省山区、半山区广大农村,自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以来,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不断提高,为追求短期收益,陡坡地开垦、乱砍滥伐林木、毁林开荒、乱侵滥占林地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地质性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国家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实施科学选种种植项目,推动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国家总体安排,我省自2002年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经过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毁林开荒现象得以遏制,林地面积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不但不能积极配合,更有甚者还从中作梗,增加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难度。由于退耕还林,减少了农民种粮面积,降低了收入,导致个别农户、个别地块复耕现象有所抬头。从种粮与退耕效益比来看,退耕之后也确实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要想将退耕还林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即要考虑长远的生态效益,又要兼顾近期农民的即得利益,只有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林木种植模式。下面就推荐一种既有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既有长远利益又有近期效益的种植项目,从而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退耕后还经济林——种植杂交新品种大榛子、杂交大榛子属乔木,多年生木本植物,榛树,属桦木科(Batulaceae)榛属(Corylus)植物,又称山板栗,是果材兼用的优良树种,果实属坚果,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也可以生产木材,其木材坚硬,纹理、色泽美观,可做小型细木工的材料,是造林与发展经济兼得的一种十分珍贵的树种。

其特点:一是适应性强。山地、坡地由于有等高线,一行比一行高,相互不遮阴,通风透光好,可适当增加密度。该树种根系发达,有利于山地的水土保持。适应性强,它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各种黑土、腐植土、黄黑混合土、河沙土、沙壤土、油沙土、河岸淤积土、红土、风化岩土等多种土壤(ph值6-8)均可种植。耐低温,它能耐-30-35℃低温,可在东北高寒山区不用防寒露天越冬。我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山区均可种植。

二是经济效益高。第二年榛子亩产就可达到100斤,售价15元×100斤=1500元;第三年榛子亩产200斤,售价15元×200斤=3000元;第四年榛子亩产500斤,售价15元×500斤=7500元;榛树进入盛果期的第五年,亩产可达700斤,按每斤15元批发,每亩最少也可收入1万-1.2万元,是种玉米收入的10倍。并可连续生长结果五六十年,盛果期可持续三四十年。

三是营养丰富。榛子果仁中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外,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也很丰富;榛子中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样样俱全,其含量远远高过核桃;榛子中各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含量也高于其他坚果;榛子富含油脂(大多为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维生素E)、矿物质、糖纤维。

四是市场需求量大。榛子果实不但可直接食用,也可以搞深加工,开发新产品,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我国榛子的发展可以说刚刚起步,具有一定规模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榛子生产基地寥寥无几,果实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榛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是栽培技术简单。①株行距:2×3米,每亩栽111株。②挖穴定植:直径50-60厘米,深20厘米。然后将挖出的上层熟土或旁边的熟土回填到比地面浅10厘米。在土层深厚的平地不用挖坑,可直接栽植。栽苗当年为避免干旱和肥料烧苗最好不加任何肥料。③栽植时间:春秋都可。在春天大地化冻能栽其他树木时;秋天在上冻之前;如冬天雪少,还是以春天最好。④定植前先修剪根系,大约剪掉根系长度的1/3,使根系见新茬。⑤栽苗要深浅合适,栽植深度不能超过10厘米,千万不能栽太深,栽苗踩实后浇足水,水渗下后封树埯。大面积栽植如土壤墒情好或下雨后栽植基本不用浇水。⑥栽苗后立即剪枝定干,留干高度50-60厘米,留干宁低勿高。技术简单,管理方便,每人可管理50亩左右。 榛子果实产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收入显著,适合退耕还林地块发展种植。开发种植该树木不但可以解决退耕还林后农民近期收入问题,又可实现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退耕还林扶持政策时,优先安排具有优势产业的种植项目资金,确保我省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完成,避免复耕现象的再次发生,巩固退耕还林的胜利成果。

作者简介:李海英(1965-),女,柳河县农垦特产工作总站站长,农艺师。

复兴镇退耕还林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篇4

按照市区“三项行动”工作步骤和《实施方案》要求,为扎实开展好退耕还林惠民资金专项行动,结合我镇实际,及时组建了工作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梳理、排查存在的问题,全面落实了问题整改,强化了管理制度,落实了督管措施,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作以下总结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建立了工作机构,落实了工作人员。镇及时建立了“三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落实林业、、纪检等部门。抽调熟悉农村工作和退耕还林政策、有责任心的人员组建了工作小组。全面开展了退耕还林惠民资金专项清理工作。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全面开展问题清理。通过村社干部会,群众动员会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利用核查退耕直补花名以及档案资料,逐社公示退耕直补,查看退耕地块,逐社走访评议,听取和了解退耕还林补助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10亩以上退耕大户、集体耕地转包退耕以及种苗补助到户情况进行重点核查。

二、全镇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情况:

1、2002年以来,我镇按照市、区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文件规定,共实施退耕还林11个村,105个社,3583户,退耕还

林面积5646亩,年补助资金1018470-1382952元。(详情见附表)

2、资金补助兑付实行:每年镇村自查,市、区核查,国家抽查,财政审查,由信用社邮政兑付直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通过逐社公示、走访、座谈、档案资料核对和退耕地块查看,主要存在:一是集体耕地转包退耕还林协议不完善,二是龙王村2004年417亩退耕还林苗木费初由村支付,后在扶贫资金解决,有20433元退耕还林种苗补助费未兑付退耕农户。

2、对存在问题整改情况

一是完善了农户承包集体耕地退耕协议66份,面积142.9亩;二是清理查核10亩以上退耕大户12户;三是清退退耕还林种苗补助费20433元到203户。

四、下步工作思路:

1、针对问题,全面整改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汇总情况,逐一整改。一是对面积不实、复耕、管护效果差、业主退耕利益纠纷的要暂停补助。二是对集体耕地转包退耕、退耕合同、承包转包合同不规范、不完善、退耕手续缺失的,要及时查明原因,依法依规完善。三是对代耕代退、委托退耕、承包退耕存在补助收益纠纷的,要经调解协商后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和。四是对业主大

户承包退耕 承包期满或不愿续包、不同意承包的经协商、调整承包关系后,要及时完善手续,经审查后重新申报退耕补助兑现看,对截留、克扣、挪用、占用、抵扣退耕资金的要及时追回、兑现到户。六是对违规占用,依法征用损毁退耕地造成面积不足的要及时易地调整或异地补齐。七是对问题严重违法违规的,要采取果断措施从快调查处理。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县退耕还林工作汇报 篇5

**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历经四个年头。三年多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的通力协作和支持下,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取得了实绩性的进展,工程管理逐渐步入规范化、程序化、优质化轨道,工程实施成效初步显现,下面,我就全县几年来的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作一个汇报。

一、完成情况

2002年至2004年,自治区计划下达**县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共1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万亩,荒山造林8.5万亩。根据2005年11月全县自检结果,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共涉及13个乡镇120个村12955户农户,32544个作业小班,实际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4.5万亩,计划任务完成率100%。在完成面积中,合格面积132010亩,合格面积率90.2%,其中,退耕还林造林合格面积58133.3亩,合格面积率96.89%,荒山造林合格面积73876.7亩,合格面积率92.34%。各任务完成情况为:

1、200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5000亩,荒山造林20000亩),其涉及13个乡109个村,5400户农户,11231个作业小班,合格面积44663.8亩,合格率99.25%。在造林面积中,退耕还林合格面积24663.8亩,合格率98.64%;荒山造林合格面积20000亩,合格率100%。

2、2003。退耕还林工程面积5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0000亩,荒山造林25000亩),其涉及13个乡镇77个村6915户农户18719个作业小班,合格面积52465.5亩,合格率95.39%。在造林面积中,退耕地造林合格面积28524.5亩,合格率95%,荒山造林合格面积23941亩,合格率95.77%.3、2004。退耕还林工程面积45000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000亩,荒山造林40000亩),共涉及10个乡镇的29个村1459户农户2594个作业小班,合格面积34881.5亩,面积合格率77.51%。在造林面积中,退耕地造林合格面积4965.3亩,合格率99.99%;荒山造林合格面积29916.2亩,合格率74.8%。

二、区级以上检查验收情况

除各接受国家级、区级退耕还林实施情况常规检查外,2005年4月,自治区退耕办对我县2004退耕还林工程及历年退耕地造林自检材料进行复查,验收结果如下:

1、2004年退耕还林任务45000亩,现自检上报完成45000亩,合格34881.5亩。经复查,推算2004全县核实退耕还林总面积45000亩,任务完成率100%,推算全县合格总面积44935.5 亩,复查合格率89.87%,上报合格面积准确率达99.86%。

2、历年退耕地造林任务55000(02、03年),县自检完成55000亩,合格面积53188.3亩,经复查,推算全县完成总面积55000亩,任务完成率100%,推算合格面积53420亩,保存合格率96.8%,上报合格准确率达99.7%。

3、对**县近几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分析评价:

通过几年努力,**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4.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万亩,荒山造林8.5万亩),质量总体较好,各项指标达到了退耕还林工程要求。

二、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初步成效

一是农民受益最多最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也预示着国家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充分考虑兼顾农民利益。乞今为止,退耕还林是使农民受益最多最大的生态工程。据统计,仅退耕还林这一块,至2004年底止,全县已兑现粮食补助2277.17万斤,兑现现金(不含造林种苗)补助1366.0264万元。全县120个村12955户农户受益,涉及受益面达90%以上,农户受益率达26.5%。从2005年起至2010年全县每年从国家得到的退耕还林补助将达到1610万元。退耕农户除享受国家补助外,还发展了一份产业,为致富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是促进了**优势林果产业发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发展**优势林果产业是我县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三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得到较好的体现。2002年至2004年,全县营造板栗面积52381亩,椪柑3571亩,李类(黄腊李为主)5751亩,梨类(冰梨和糖梨)2107.5亩,杉松用材林约35000亩。最明显的是车河八步的椪柑带和小场大平辐射椪柑基地已经形成,以麻阳园艺场辐射的冰梨基地、以八圩辐射的瑶山糖梨基地、以罗富黄黑村水果局黄腊李示范园辐射的黄腊李基地得到较好的开发和拓展。罗富、巴定、小场、芒场和六寨的板栗产业得到大幅度的发展,这些优势林果产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将逐步增强全县农村经济实力,带来农民的大幅度增收,为**农村迈向小康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三是使区城内生态脆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我县的退耕还林,重点布局在河流通道沿线,坡耕地15度坡以上较为集中点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坡耕地的还林,大面积荒山的绿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创造了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全县实施的14.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中,生态林面积达到了130741亩,生态比率为90.16%,充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80%以上要求。沿寨任二级路可以看到,02、03造林的大面积造林地苗木已出草面,有些已经成林,显现了几年来我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初步成效。

三、主要做法

退耕还林既是一项惠民的生态工程,更是一项规范的生态工程,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实效,国家做了精心研究和部署,专门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从作业设计到种苗、营林施工、工程建设标准到政策兑现办法和工程管理要求都下发了一系列的标准规定文件,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广西实际,提出了切实的实施意见和办法,规范了工程管理程序。国家和上级人民政府对退耕还林标准和工程管理质量要求如此高。工程涉及范围如此广,技术操作程序如此繁杂,工作环境如此艰苦,加上我县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如何抓好工程实施?几年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我县的退耕还林工作,从一开始便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四家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专门办公室,由主要实施部门的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若干个工作组,明确了各自责任,全县退耕还林任务目标落实到各乡镇人民政府,签定了县乡工程建设目标责任状,将退耕还林纳入县领导责任的目标管理。几年间,县人民政府予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财政、粮食、农行等部门为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各乡镇党委、政府对退耕还林实施,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纪检监察、发改部门认真处理了退耕还林出现的问题,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予以了积极的督查指导,其他相关部门也为退耕还林实施予以了积极的协作支持。正因为有如此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构,使全县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有了根本的保障。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

(1)林业部门出台《**县退耕还林苗木组织和供应管理办法》,理顺了造林质量和工程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种苗供应环节的无序、混乱,使造林过程顺畅而有条不紊,技术员便于操作,造林者方便满意。注重专业工作队伍的培训,从技术规程上、工作方法上、职业道德上、政策宣传上,不断地采取授课、会议、实地指导检查等方式进行培训教育,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确保退耕还林工作作业设计质量,尽量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失误。

(2)把好兑现政策关。为贯彻国家林业局“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指示精神,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合理兑现,林业部门切实做到了“两个坚持”,即坚持检查验收制度:在检查验收合格基础上兑现政策,造林实施期限内不合格的延期兑现;坚持公示制度:对所有享受政策农户在每次检查验收后公示,如有异议则需调查核实后决定是否兑现,对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兑现指标。几年来我们兑现工作基本上顺利,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3、依靠科技支撑、提高工程科技含量。退耕还林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为保证项目按国家的要求顺利实施,我县聘请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院作为工程建设科技支撑单位,并签定技术保障合同,在技术培训、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在项目作业设计中,积极采用“3S”技术,建立了小班属性数据库和图库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整个工程管理提供了便利。

4、注重工程档案信息管理。除利用“3S”技术建立信息库外,我县分技术档案、工作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以及群众来信来访档案分别归档,使整个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促进了上下信息勾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符合国家要求并取得高效优质成效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做了大量艰苦和繁重的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但退耕还林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随着项目的逐年推进,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

1、边退耕边开垦现象普遍。一边享受国家政策补助,治理水土流失,一边又在破坏生态,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给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带来了负面影响。

2、技术力量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程实施要求。部分工作人员在作业设计中经常出现勾绘错误、勾绘移位、农户姓名错误、计算面积错误、丢失资料、调查因子记录不全等现象,影响了退耕还林的工作进程。这些能力水平造成的工作失误,我们需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财力去纠正补过,方才达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3、山界土地争议较多。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牵涉到利益问题,使潜伏在农村中的深层矛盾突显出来,尤其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归属问题,户与户、户与屯、屯与屯的纠纷频繁出现。林地纠纷使退耕还林工程受到损失,虽然损失的比重目前不大,但对长久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效将产生严重影响。

4、某些地块抚育管理不到位,指导监督也不到位,影响了造林质量。

五、下一步工作的意见

对于下一步工作我们的总体设想是:完善长处、改进短处,提高质量。

1、根据市发改委、西部办、财政局、林业局、粮食局联合下发的河发改农经[2005]6号文件精神,我县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计划2.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配套造林1.5万亩,由于文件于今年7月28日才下达,而2005年造林工作我县已完成了38000亩的荒山造林面积,故2005年的荒山造林任务我们按实际完成情况安排到乡镇,荒山造林作业设计可以由2005年的造林档案中转绘。目前,需要紧急完成的工作是1万亩的退耕还林作业设计,2005年的退耕还林指标,侧重用于三个部分:一是2003年已退耕的且符合退耕还林要求的退耕地;二是即将规划建立的县水源林区;三是各乡镇在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较大的点片或是建立农业优质水果品牌需退耕的坡耕地。

各乡镇指标详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县2005年退耕还林工程任务计划的通知》。希望各乡镇认真组织、合理安排,改掉以往作业设计的毛病,按时、高质量完成此次作业设计任务。

2、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制。强化林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站工作责任制,采取措施使林业站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林业站工作的最大效能作用,提高退耕还林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范围质量;建立村屯级林业管理体制,使退耕还林形成阶梯或管理,从农户自管到屯级监管到村级统管的措施落实到位,以确保退耕还林的实施质量和长久成效。

退耕还林重点核查验收工作流程 篇6

一、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2010年工程省的重点核查验收工作单位涉及直属院和工程省院,在开展重点核查验收工作前,直属院、省退耕办、工程省院应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一是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和衔接;二是明确领导小组的组成(林退发[2009]264号要求);三是明确技术负责人;四是明确联系联络渠道和责任人。

二、搞好技术力量的组织和培训

承担重点核查验收任务的单位要根据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下达的核查任务情况,组织足够的技术力量参与核查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核查任务。同时,还要对参与核查工作的所有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方能参加核查工作。

三、外业前做好充分准备

一是要检查核对全省上报数据(包括到期与补查数据);二是拷贝2008年、2009年重点核查验收各县核查乡名、小班库、县报告,了解核查县前两年的核查情况;三是准备好小班调查表、输机表、抽乡表、基本情况调查表、全面验收未保存面积表;四是下载统计程序,将全省各县上报数据输入程序;五是复印2008年、2009年收集的干热河谷地区文件;六是准备好网点板、围尺、GPS(包括坐标定位与转换参数)、数码照相机、记录笔等基本工具。

四、省级资料收集、核对和输机

开展外业前,要到省退耕办收集核对有关资料。主要包括: 1、2002年、2005年国家下达到省和省分解到县的计划文件;

2、2002年和2005年实施方案和总结材料;

3、全省退耕还林相关管理规定和文件,特别是涉及成果巩固的管理规定是收集的重点;

4、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主要成效、经验和问题;

5、收集补充规定要求调查的基本情况数据并输入程序,收集省上报未保存面积的各项未保存原因具体面积并输入程序;

6、省级全面验收工作开展情况(按省级报告编写要求收集,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主要做法、验收结果),申请补查面积的整改与验收情况;

7、核对省级全面验收上报的到期面积和申请补查面积与报国家林业局数据是否一致,核对无误后输入程序。

另外,还要根据任务情况搞好分组和任务分配,特别要注意不要漏查了申请补查的面积。

五、到核查县后开展的工作

1、资料收集:省下达到县的2002年、2005年计划和县分解情况,2002、2005退耕还林实施方案,2002、2005作业设计文件(包括变更设计文件),相关规定和管理文件,工程建设主要成效、经验和问题,按抽乡表(包括到期和补查抽乡表)要求填写各乡各各林种面积。

2、核对数据:核对县掌握的面积与省上报面积是否一致,不一

致的须立即报告省项目负责人,由省项目负责人及时与省厅联系,查明原因,需修改数据,要督促省厅尽快上报国家退耕办,国家退耕办同意后更改程序中全面验收上报结果表(省、县均需相应修改),并按更改后的数据核查。核对数据一致后,按要求抽乡,并要求核查县提供抽中乡的历年退耕还林小班验收汇总图和退耕合同。

3、资料核对:主要核对抽中乡特别是2008年和2009年已进行重点核查乡的各验收图,确认是否存在重复上报情况。

4、外业调查

携带准备好的验收图、小班表、测量工具、照相机到小班现场进行核查并拍摄典型照片。现场核对验收图、求算面积、进行郁闭度、覆盖度调查、株数保存率调查、林种确认等并填写小班调查表。

5、内业整理、输机

当天的小班调查表要当天完成整理并输机进行逻辑检查,全县外业工作结束后,用程序进行各项数据核对和检查,无误后进行统计汇总。

6、编写县报告、反馈核查结果

完成外业调查数据统计后,在离开核查县前完成县报告编写,向县林业局反馈主要核查结果,并由林业局主要领导进行签字确认。

六、质量检查

工程省院重点核查工作完成后,应及时申请质量检查,质量检查合格后,要及时汇总相关数据和编写核查部分报告,并将所有核查数据库、县报告和核查部分省报告交直属院。

七、全省汇总

各省外业工作全部结束后,直属院负责汇总全省数据,将各县核查数据汇集到程序中,经逻辑检查、各类数据核对无误后,进行汇总统计。

八、向省厅反馈核查情况

全省重点核查工作结束后,要将核查的基本情况、主要结果、主要问题等向省厅(局)进行反馈。

九、内业整理、省级报告编写

外业工作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全面的内业整理,汇总情况,按时按质提交省报告(格式要符合补充规定要求)。

十、核查资料归档

林地清收还林工作经验探讨 篇7

1 营造林地清收还林工作良好氛围

1.1全方位推动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 针对林地清收还林工作, 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 专题研究非法侵占林地问题, 提出明确意见和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召开全区干部动员大会,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确保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1.2全方位包保

成立区、乡2 级林地清收还林工作领导小组, 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各级干部层层包保, 各级包保领导带领相关人员, 历时3 个月时间, 针对侵占林地情况, 深入村屯进行调研, 全面摸清全区林地现状, 拢清各乡镇林地实际清收面积, 对应地块做到“一图一卡一册”。

1.3全方位宣传

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方式, 把林地清收还林工作宣传到位。通过会议宣传, 统一了广大机关干部和乡镇、村、屯干部的思想认识;通过媒体宣传, 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入户宣传, 提高了农户主动还林的思想意识。我们共发放宣传光碟1500 余张, 动用6 台执法宣传车循环播放宣传片累计100 余天, 制作宣传板400 余块, 制作条幅2000 余条, 发放倡议书8 万余份, 发放停耕还林通知书2 万余份。真正做到了舆论先行, 政府主导, 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推进林地清收还林工作深入开展

2.1政策落实到位

相继制定出台了林地清收还林工作《推进意见》、《实施方案》, 坚持把依法治林贯穿始终, 不定期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确保新政策学习理解到位, 依法行政执行到位。每年从年初到种地前, 有效利用各村屯“大喇叭”循环播放关于林地清收还林的政策法规、通报典型案例, 打消群众侥幸心理。自觉主动进行还林。

2.2责任落实到位

建立健全责任目标管理体系, 进一步明确乡镇、村是林地清收还林工作的责任主体, 林业执法部门是监管责任主体, 公检法司是打击违法犯罪责任主体。每年从4月初~ 6 月末, 乡镇不惜起早贪晚, 坚决做到严防死守, 不漏地块;林业执法部门发挥专业队伍作用, 严格履行职责;公检法司依法依规, 密切配合。做到了各司其职、各尽自责, 形成工作合力, 使林地清收还林工作得到深入推进。截止目前, 全区制止抢种行为150 余起, 利用灭茬机清理非法侵占林地面积30 余hm2, 利用除草剂清除非法耕种农作物1000 余hm2, 有效遏制了复耕行为。

2.3奖惩落实到位

每年从5 月中旬~ 8 月末, 组织专业队伍对林地清收还林成果按地块进行严格验收, 并进行通报。严格按照《奖励问责办法》, 对工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到位、执行不力的给予问责。几年来, 共对48 名机关干部、17 名村书记、12 个还林大户进行表彰;对6 名村干部进行问责。

2.4监管落实到位

层层落实监管责任, 业务部门每天进行抽查, 乡镇、村实行逐级日报告制度。几年来, 通过层层监管, 对于那些无视法律、拒不还林、顶风耕种等侵占林地行为, 我们依法强制恢复林地原貌, 严重者由公检法联合立案查处, 截止目前, 已行政处罚102 人, 刑事拘留13 人。

3 拓宽林地清收还林工作生态效益

3.1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充分调动农民停耕还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铁东区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得改善, 农民收入有提高”的目标, 坚持做好示范推动、科技兴林工作。几年来, 共组织开展林业科技培训30 余起, 组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赴域内外学习考察20 余次, 引进高质量、高效益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12 个。目前, 哈福村6.67hm2苗木基地、佘家村66.7hm2榛子园、永合村667hm2林果产业园等都已初具规模, 年均实现产值1.8 亿元, 每户年均增加收入2 万余元。辐射带动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农家乐等产业发展。

3.2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累计投资1143 万元, 完成“森林小镇”景观建设1 个, 对303 公路和“四—叶”公路沿线重点进行了绿化美化, 打造精品线5 条, 建设精品景观带4 个, 建设绿化美化村屯120 个, “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

开展林地清收还林工作事关林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民生福祉。以“富裕铁东、生态铁东、宜居铁东、和谐铁东”为目标, 牢牢抓住重点环节, 合力攻坚, 克难制胜, 确保林地清收还林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摘要:四平市铁东区委、区政府通过高位推动, 广泛宣传, 埋头苦干, 狠抓落实, 持之以恒、改善民生, 努力营造林地清收还林工作良好氛围。不仅有效地推进林地清收还林工作深入开展, 而且不断地拓宽林地清收还林工作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作总结 篇8

这次会议是在退耕还林工程从全面建设阶段转入巩固成果阶段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带有工作性质的现场会,对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亿万退耕农民切身利益,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精神,认清形势,统一思想,交流经验,找准问题,明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部署下阶段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取得了预期效果。下面,我再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意义十分深远。工程实施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实施退耕还林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同样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是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造林数量最多、涉及范围最广、效果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从投资规模来看。到2008年底,中央已安排退耕还林工程资金1961亿元。按现行政策执行到规划期结束,中央还将继续投入2404亿元。加上地方配套、退耕农户自筹等资金,工程投资总额将达5119亿元,相当于两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投资。从造林数量来看。截至2008年底,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2700万亩,累计造林4.03亿亩,占同期全国造林总面积的52%。从涉及范围来看。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97个县级单位,涉及农户3200万、1.24亿农民,涉及面远远超过了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其它生态工程。

从工程效果来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植被增加了。退耕还林工程遵循生态优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和沙化严重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在完成的1.39亿亩退耕地造林任务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4802万亩,15—25度坡耕地3880万亩,严重沙化耕地1879万亩,三项合计1.06亿亩,占全部退耕地造林任务的78.3%;15度以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其他耕地2935万亩,占21.7%。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林草植被盖度,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工程区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水土流失减少,土壤的侵蚀模数降低。同时,碳汇的能力大大提高,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是地方经济发展了。退耕还林地区坚持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抽样监测,1999—2007年,抽样监测的退耕还林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4倍,一二三产业结构由33:36:31调整为21:48:31,县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3倍。

三是农民收入增加了。退耕还林工程采取“以粮代赈”的措施,对退耕农户给予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钱粮补助资金1636亿元,退耕农户平均每户获得补助5113元,约占退耕农户同期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此外,退耕还林营造的经济林也开始给退耕农户带来一定的收入。国家统计局抽样监测的退耕还林县,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716元,2007年达到3249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左右。

四是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了。退耕还林区从过去砍木头、“吃木头”转变为现在的多种树、保护森林,从过去的超载过牧转变为现在的舍饲圈养,无论是农业、牧业、林业都摆脱了过去过度消耗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开始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变了,过去上山砍柴,现在使用清洁能源,像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等,农村面貌为之一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可喜变化。可以说,退耕还林不仅仅是生态建设,也是一场深刻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总之,退耕还林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荫及子孙的伟大的生态工程。我们对这个生态工程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越来越清楚,归根结底一句话,退耕还林工程提高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给我们国家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决策和各项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二)切实把退耕还林工程的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成果上来

退耕还林始自1999年,到现在整整十年了。十年的退耕还林,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1年是试点阶段。1999年8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视察西北、西南六省区,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的主张,明确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政策方针,进而形成了中央决策。最早在陕西、甘肃和四川开展试点,到2000年推广到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13个省区市,尔后陆续扩大到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2002到2006年是第二个阶段。这是退耕还林全面铺开和大规模实施的阶段,从2002年开始,中央投资开始大幅度增加。从2007年以来是第三个阶段。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政策,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从全面建设转到巩固成果阶段。

中央为什么作出退耕还林工程从全面推进阶段转向以巩固成果为主阶段的战略决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退耕还林必须兼顾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到2007年,全国的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比1999年减少了1.25亿亩。到2020年,我们要确保全国耕地总量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红线。一方面耕地在减少,另一方面人口在增加,粮食的需求刚性增加。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也不能走过去开山造地、围湖造田的老路了,只能在稳定耕地面积特别是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提高单产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国国情决定了退耕还林工程不可能无限地进行下去,当然并不排除将来科技水平提高、单位粮食产量提高了,人口峰值下降了,还可以退出一些劣质耕地用于生态建设。但是从当前的形势看,必须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2000万亩退

耕还林任务作出调整,以保障国家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

第二,退耕还林必须兼顾亿万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对退耕地区的监测,退耕还林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8%;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1000多元;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比重超过1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退耕农户的吃饭、烧柴问题还没有解决,年末存粮不足半年的退耕农户占35.2%,以柴草为生活燃料的占61.3%。在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一旦对退耕农户的粮食补贴到期,结果会怎样呢?很可能为了解决吃饭、烧柴、收入问题,又重蹈毁林开荒的覆辙。要解决这么多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把他们的收入来源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必须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劳动就业技能,必须解决他们的薪柴、燃料问题。解决这些涉及基本生存发展的问题,绝非易事。

第三,退耕还林必须兼顾管护好退耕还林成果。据有关部门统计,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种草保存率达到95%以上,但同时要看到潜在的风险。首先,有些地方的林子成活率还是不高,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害和人为的损害,补植补造的任务非常繁重。其次,林子长起来了,发生森林火灾所带来潜在损失的几率就上升。再次,由于林相、树种结构等问题,退耕还林还有脆弱性,去年雨雪冰冻灾害就毁掉了1000多万亩林地,2000多万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四川地震灾害也毁掉了几百万亩。要真正把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住,不仅现在保存率要达到95%以上,十年二十年后仍然保持这个比率,任务是相当繁重的。

中央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果断地调整了“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规划,提出了退耕还林工作重点的阶段性转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退耕农户的关心,体现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事实证明,中央作出这样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是从大局出发、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的重要部署。希望大家务必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我国成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给我们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有两个,就是国发[2007]25号文件提出的两个“确保”。第一个目标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第二个目标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一个是生态目标,一个是生计目标,两个都要确保。

(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主要任务

一是建设基本口粮田。规划从2008年到2015年的8年间,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口粮田5954万亩,其中,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稳产高产基本口粮田不低于0.5亩、西北地区不低于2亩。中央安排补助资金333亿元,地方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好配套资金。这项任务非常不容易。搞好基本口粮田建设,退耕还林地区粮食自给能力就有了基本保障。

二是农村能源建设。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要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白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规划8年内再建户用沼气池580万个,太阳能灶108万台,节柴灶338万个。

三是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要继续本着自愿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行易地搬迁,积极解决好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规划期内我们要再解决生态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地区131万人的生态移民。各地要认真摸索生态移民的规律,总结经验,切实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四是大力发展后续产业。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解决农民长远生计的重要措施,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有力保障。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龙头企业,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要加快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各地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吸收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就业转移。中央计划安排补助资金,用于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林业、果茶业,扶持发展养殖业,实施农民技能培训。

五是切实搞好补植补造。林木“三分造、七分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加强林草植被的管护。8年内规划安排补植补造任务7031万亩。在补植补造的同时,国家还要继续安排荒山荒地造林。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抚育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责任,搞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

(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保障

一是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长江流域每亩继续补105元,黄河流域每亩继续补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依然是还生态林再补助8年,还经济林再补助5年,还草再补助2年。

二是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退耕还林地区的五大任务。同时,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还安排了部分资金,重点扶持基本口粮田建设。

三、切实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实施工作

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是今后退耕还林工作的主要任务,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创造性地做好巩固成果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根据国发[2007]25号文件的精神,省级人民政府对巩固成果、解决长远生计问题负总责,实行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责任到省的“四到省”原则。各省(区、市)要把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各地(市)、县(市)、乡镇、村落和农户。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总负责,经费、人员、工作条件上要

继续给予保障。希望各级政府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

二是要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林业局、农业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批复了25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批复中要求各地区制定实施方案,要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资金,开展作业设计。这里我再强调三个机制问题。第一是科学规划。就是要瞄准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不能钱花了,而生计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二是可以考虑将各种渠道资金打捆使用,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为主导,把相关项目安排的资金打捆,统筹用好各项支农资金和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第三是项目实施中要特别严格建设程序。项目的实施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定要高度重视,研究有效的办法。必须做到账务公开,公正透明,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三是要健全制度、加强监督。一定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包括工程实施的办法,资金的管理办法,验收的办法,给农民发放补贴与管护挂钩的办法等。档案管理要做到户有卡、村有账、乡有册、县有档。要做好监测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监测评估体系,以此来判定巩固成果工作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要拿数据说话。总之,一整套办法、制度都要建立起来。在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制度。

四是要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涉及的面很广,单独靠哪一个部门很难完成。国务院各部门要加强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挥协调服务作用,财政部要管好资金、及时下拨资金,国家林业局要承担整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和小区工程的设计、验收、补植补造等,农业部要负责基本口粮田建设、沼气池建设、农民工培训,乃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水利部要负责基本农田方面的灌溉问题,国家统计局要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区的监测工作,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也要参与进来,加大监督审查力度。这次会后,要立即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省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后每年召开一次现场会来推进这项工作。

五是要依靠群众、大胆实践。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工作不是我们对农民的恩赐,巩固成果工作的主体是退耕农户,要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来调动退耕农户的积极性,给他们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积极吸纳他们参与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同时,在实施好项目,管好用好资金等方面要大胆实践。要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完善办法,不断把这项建设推向前进,实现预期的目标。

【退耕还林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退耕还林目标责任书07-01

上一篇:专科后备人才选拔与培养计划下一篇:ISO9001:对领导者的要求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