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的鉴赏(精选10篇)
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
前十句写雪景。起笔即点出边塞风狂雪早:风卷草折似声声入耳,八月飞雪如历历在目。接着写雪后景色变幻:一夜之间,雪花覆盖了整个大地,特别是千万颗树木上的雪花,好似一夜春风吹开了无数枝的梨花。这里,以春花喻冬雪,以南国暖色比北方寒景,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使这两句成为历代咏雪诗中的名句。然后自然转到写军营内的苦寒生活:散、湿承前继写雪飞雪落,冷寒潜袭;后用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等语,不仅写出边关将士奇寒难熬的艰苦生活,更从侧面反衬出大雪的酷寒。最后从纵横交错的空间景象着笔,既写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自然之景,又用愁、惨两字语带双关,渲染饯别的气氛,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后八句述别情。先写在中军帐摆设酒宴、演奏边乐欢送即将起程返京的武判官席次间的频频举杯、依依话别都只是在器乐的名称中略略带过,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饯别的情形。饮宴直到薄暮时分才告结束,送出辕门但见大雪纷飞,矗立在军营中的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帜都硬硬地垂落着,在劲风中丝毫不能翻动。可以想见,旗帜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冰寒!而朋友却要在这样严酷的冰天雪地中赶路,怎不叫人担忧?一直送到轮台的东门,前方的天山道路都已被大雪铺满,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遥望朋友远去的身影,在山回路转中渐渐不见,只看见雪地上留下的一行人马走过的脚印词尽而意不尽,余味绵绵,使人低回不已。
一、知人论世
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古诗词鉴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由于文学作品是原作者思想感情与当时经历的外观体现, 个人经历与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而诗人的性格、人生经历在诗歌中都留下了很多印记, 从而变成情感模式。例如, 陶渊明早年做过几次小地方官, 41岁担任彭泽县令, 任职80多天弃官归隐, 最后老死,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至今为人夸赞。其《归园田居》展现了他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同时映射出劳有所获的美好愿望。全诗在幽美、平淡、虚景与实景的映衬下交相辉映、完美柔和, 普通的田园景物在他的笔下异常生动、淳朴, 充分体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回归自然的喜悦。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先看作者, 再分析时代背景, 这样才能掌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理解作品内容, 进而更加准确地掌握各种景物特征。
二、明确意象
意象有植物、自然、动物与行为之分, 意象是理解作者思想的关键。例如, “杨柳”有离愁别绪之情;“月”表示思亲, 从而引发乡愁、离愁;“鸿雁”、“双鲤”指书信;梅花指代不屈不挠、高洁;竹象征着气节、向上、不俗与正直等。
在诗词鉴赏中要透过外表, 领会外表隐藏的感情与意趣, 注重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只有找准作品意象, 领会作品隐含的意趣, 才能真正领会诗词情调与价值。例如, 近年中考经常出现的古诗词鉴赏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为了领会诗中“折柳”的含义, 必须理解“柳”的本质含义。从学生学过的“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这些诗句来看, 古诗词中的“柳”都有着特殊含义。随风摆动、柔顺婀娜的“柳”与“留”谐音, 古人有折柳的习俗, 这就很容易联想到“柳—留—惜别”, 即离别的人看见杨柳就想到依依惜别的场景, 从而涌现出离愁。
三、观图, 领会美
在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诗歌属于典型的感性形象, 只有抓住特点, 才能达到诗情画意统一的要求, 而观图就是一种好方法。在初中诗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插图, 通过领会图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所处环境, 帮助学生领会诗词隐含的意境, 初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时, 教师可以配上精美的图片, 帮助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上理解这千古名句。在图片中, “大漠”与“孤烟”属于线面结合, 诗中谈到的落日悬在天空, “落日”与“长河”是两个单独的画面, 和上句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对称。而大漠孤烟、水中落日则给人很好的自然景象。在这种情况下,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就给人一种内容与形式都对称的感觉, 形成自然统一的局面, 同时衬托了作者凄美哀婉的情思。
对于教材中的观赏性图片, 除了要引导学生作全面、细致的观察, 教师还应该结合诗歌图片与内容, 在诗画描绘中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四、读诗, 渲染美
虽然古诗词的篇幅短小、字数不多, 但是却是华夏文化的代表, 很多时候给人以心灵震撼。由于很多古诗词都有音节、韵律, 故朗读时很顺口, 方便记忆。反复朗读古诗词, 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准字音, 并领会古人应用语言文字的睿智与聪慧, 同时加以想象, 从而领会文字的内涵, 进而在体会与感知中掌握诗意。
例如, 《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中的“夹”念“jia”一声, “屋舍”中的“舍”读四声。只有在朗读中学会停顿, 才能领略诗词内容, 从而熟读成诵。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如妻子、交通、鲜美、绝境等, 都需要学生认真朗读与思考。在朗读中, 学生能够深入解析文本。古人言:“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读文字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字斟句酌, 在品味音韵美的同时, 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五、品情, 感受美
古诗词具有很好的表达技巧, 其意境千姿百态, 精巧的语言凝聚着作者的思维, 散发着超强的魅力。鉴于此, 在领会诗词的同时, 学生还需细细品味, 感受隐含的情感基调, 这样才能深入文章大意, 感受更加深层的意境美。
例如, 在《归园田居》中的“夕露沾我衣”、“种豆南山下”都没有丝毫掩饰, 醇美的意境与平淡的口语整合在一起, 平淡中满含柔美、情趣与醇美, 只要细细品读, 就能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与田园劳作的美好。
又如, 《桃花源记》中的语言锤炼、手法应用、内容剪切、结构安排都有其精妙之处, 作者为广大读者塑造了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世外仙居。在教学中, 教师可先带领学生领略世外桃源仙境之美好, 然后引导学生再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生活理想。
六、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中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古诗词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后进行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提高。另外,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受语文中考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教学生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来应对语文中考题。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只让学生暂时记住了答题模式,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所以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
1.重点分析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作者每写一首古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沧海》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曹操在当时击破了来自北边乌桓的困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胜利,所以作者心情十分愉悦,路过碣石山,所以登山望海,写下此诗。”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的具体意象就可以清楚理解,更好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2.引导学生品味“诗眼”或“词眼”
“诗眼”是一首诗的“生命”,是对一首诗的浓缩表达,体现了一首诗的全部精华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眼”的分析,从“诗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理解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望岳》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诗眼”,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或者关键句是什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望”字最具有传奇色彩,全诗并没有提及“望”字,我们却能够从诗中感受作者从山的高处进行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作者想要登山的意愿,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壮志雄心。作者带领学生分析诗眼或者关键句,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诗的中心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深刻分析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在每首古诗词里,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的意象和描写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饮酒》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抒情特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整体结构,即“全诗共分为两部分,脱离世俗喧嚣之感和从南山之景中感受田园之乐。”分析了整首诗的结构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前两句的叙事加说理,之后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述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心灵的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之中结合作者的抒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引进新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汉语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厅,王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读解问题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言简意丰先定调
——古诗鉴赏之形象与情感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董元达
谢 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①破屋应数间。
注①
川:唐代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
这首诗中的董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学生答案】
(1)董元达不愿读书,跃马西入金城,经过一番艰苦生活后,容貌全改。
(2)董元达曾经受皇帝召见,慷慨议论,令皇帝高兴,但问及读书,脱身而逃。
(3)董元达晚年生活潦倒,隐居大梁,只有破屋数间。(2分)
【我来点评】
【问题总结一】
【规范思路】
【我来作答】
【备考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听郑羽人弹琴
李 中
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学生答案】
诗歌的第三联写出了草间的小虫已经不再喧嚣、松顶的鹤惊鸣的画面。诗人选取一高一低两个意象,描绘了琴声的效果,很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特点。(3分)
【我来点评】
【问题总结二】
【规范思路】
【我来作答】
【备考答案】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病起书怀
陆 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①,京华父老望和銮②。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
庙社:宗庙、社稷。②和銮:又叫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的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的称“銮”。
注②
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6分)
【学生生答案】
此诗抒发了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客居江干,年老多病,想象京华父老希望早日看到皇帝的銮舆;诗人夜半挑灯细看《出师表》,盼望朝廷出兵,恢复中原。(2分)
【我来点评】
【问题总结三】
【规范思路】
【我来作答】
【备考答案】
【变式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剑篇
郭 震
君不见昆吾①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②。
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注】 ①昆吾:传说中的山名。相传山有积石,冶炼成铁,铸出宝剑光如水精,削玉如泥。②“零落”句:《晋书·张华传》载,华见天上有紫气,使雷焕察释。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华使焕寻剑,焕掘丰城县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2)全诗句句写剑,实则以剑喻人,请赏析诗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
“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4分)
(2)尾联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
(1)
(2)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赏心亭①
陆 游
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②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③涕已流。
注①
注②
孝宗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回临安面陈恢复大计,从四川回来舟经建康(南京),登亭有感而赋此诗。作为主战派,诗人曾向朝廷建议迁都建康,以利于防备,但不被采纳。
②瓜步:瓜步山,在南京的六合。③迁都:南宋主战派一贯主张迁都建康,便于随时出师收复汴京。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纠偏补弱】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怎样的乡村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特别提醒】
(1)
明确关键词“形象”与“特点”的答题指向;
(2)
明确关键词“概括”与“分析”的答题指向;
(3)
平时多积累形象、意象的精神、情感、意蕴;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
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1】②①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
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
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
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
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①①②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
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③②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①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新课标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新课标大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知识积累与打好基础,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是成绩得到提高,还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在语文考试的板块里,只会出现在两个板块,一个是古诗词默写和鉴赏,还有就是作文板块里。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已经慢慢学会在作文里引用古诗词作为作文的亮点,但是古诗词默写部分的毛病又开始“异军突起”了,开学摸底考试看着试卷我也很是头疼了一阵子。
诗词鉴赏在考试中往往是比较拉分的一道题目,很多孩子一看到这道题就怕。很多孩子把几行空格都给写满了,最后也只得到1-2分。虽说在中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些课外的诗词,但是出题的老师也都会考虑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不一定人人都是那么可观,所以会有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说诗词没学过,但是答题技巧是可以通用的,阅卷老师并不是看你字写得多就会给你分,主要是要踩在点子上答。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家长向我提问,“老师,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碰到古诗词默写是信手拈来,但是在古诗词鉴赏类题目上失分严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实际上,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三是学会理解。很多孩子在考试中经常在这类诗句默写题目上出错,失分严重,说到底,就是因为平时的学习不到位,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更没有常动笔进行书写诗句的习惯。
一抛砖引玉, 以情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才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爱上阅读、乐于阅读。教师应发挥榜样的作用, 用实际行动给力。
想有好学的学生, 须有好学的先生, 陶行知先生如此认为。新课程要求老师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了解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的常识, 这样, 老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丰富多彩的诗词世界。因此, 要想让学生对阅读诗词感兴趣, 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喜欢读诗时, 往往会被老师所感染。就拿我自己来说, 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把我读完的诗集落在教室里。事实上, 并非我丢三落四, 而是抛砖引玉, 有意为之。因为我深知榜样的力量在于行动, 行动比语言更能说服人、教育人、启示人。
情感具有迁移的功能, 它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诗词充满深厚的感情, 更有不少抒情名篇, 教师如果能饱含激情地进行课堂教学, 那么, 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就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动下进入诗词的意境, 激发学习诗词的内在动力。
对于情感教育, 教师要学会在诗词中挖掘出美的基因, 然后精心设计, 将诗词中人对自由、幸福、尊严、善良、正义、母爱、友谊、美好的憧憬表达出来, 创建出浓郁的课堂氛围, 以情激趣。比如《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精神。王昌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对和平的渴望;陆游《示儿》抒发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死而不已的报国热情;孟效《游子吟》展现的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慈母深恩。
“问世间, 情为何物”。古人更是百般讴歌, 层出不穷。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有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深情远送;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惆怅;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慷慨;有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的殷殷慰勉;还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对友情的形象赞誉。每一首诗都有它的人文内涵, 教师只要适时抓住时机, 抛砖引玉, 引导他们在反复吟咏中迸发出诗情,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爱上诗词。
二授之与渔, 学会赏析
作为现代教师, 教育学生成才, 用“填鸭式”的方法并不可取, 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启发探求真知的途径, 所以交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古诗词源远流长, 但因古今语言表达差异、历史变迁, 容易造成学生理解诗词困难重重。再加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派诗风的多样化等, 学生要赏析好诗词实属不易。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诗词内容, 在教学古诗词前, 我专门开设讲座, 给学生介绍一些欣赏古诗词技巧, 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古诗词后, 能感知理解诗词内容。做到:一读到古诗词就能初步判断诗词属于诗还是词;读到李白的诗就联想到浪漫主义诗风, 想象他那豪迈飘逸的风格;提到苏轼就熟知他是豪放派代表人物, 词风旷达豪放, 相比之下的是婉约派李清照, 词风缠绵悱恻;谈到陆游的诗爱国情怀就油然而生。
初中生认知、感悟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 所以教学生赏析诗词时要把知识、技巧、实例三者结合在一起, 不宜过深、过难, 应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学生才易于接受、掌握。初中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古诗词知识有诗词流派、常见题材类别、诗词个人风格、常用语言术语、常见表现手法、诗词主要特征及常见的思想感情等。诗词流派包括: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常见题材类别:爱情诗、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诗词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小而言之:陶渊明——朴素自然, 李白——豪迈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白居易——通俗易懂, 杜牧——清健俊爽, 王维——诗中有画, 王昌龄——雄健高昂, 李商隐——朦胧隐晦, 苏轼——旷达豪放, 柳永——柔美婉丽, 陆游——悲壮爱国。诗词语言常用术语, 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常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用典故等。诗词的主要特征: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诗词原本是情感的精灵, 是美神的化身。正如巴尔扎克所言:“欣赏艺术美, 需要知识修养;领略自然美, 同样需要知识修养。修养越深, 展现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广阔, 你获得的美感也越丰富——这就是艺术活动”, 这就是诗词。学生通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读懂诗词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由浅入深, 厚积薄发
教师不一定是天才, 但教师必须有启迪天才的力量。就是说,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应该像一根火柴, 去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智慧之火、探索未来的信念之灯。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去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法和学法, 做到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由有情节到无情节, 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教会学生善于应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 鼓励他们大胆阅读、积极阅读, 把诗词欣赏由课堂迁移到课外;通过阅读、积累、欣赏, 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由浅入深, 厚积薄发。例如初步教学时, 适当地选择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诗词, 如骆宾王的《咏鹅》, 贺知章《咏柳》, 王之涣《登鹳雀楼》, 孟浩然的《春晓》, 王昌龄《采莲曲》等。选用学生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诗词, 把学生学习诗词从死记硬背逐步过渡到理解式欣赏, 再慢慢到评价式欣赏。
我国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要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课外阅读训练, 不断积累知识, 不断训练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充分把握诗词的意象、意境, 逐步做到厚积薄发。因为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欣赏中, 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都建立在直接经验上。它受传统、历史、文化、社会信息影响, 这些信息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意境。如诗词的意象, 见“春叶绿枝”而知春意浓浓, 生机勃勃;见“秋果”而知丰收;见“松菊”而知高洁;见“松柏”而知友谊长青;长城、大漠、瀚海总有苍凉的边塞情调;南浦、长亭、兰舟往往连接着离情别绪;夕阳、残月、秋霜常常沟通着凄苦的意韵。如诗词的意境,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创设了千里明月夜, 独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 而那种长期客居异乡, 怀才不遇, 志不得伸, 寂寞冷清, 思乡情浓则是诗人创设的情感环境。可见, 诗的意境是作者通过情感体验与文字描绘而创设的自然与情感环境。学生要把诗词鉴赏得妙, 非得动动脑子不可。
当然, 为了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利用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历何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学生的阅读内容可以从诗词扩展到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比如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从《千字文》《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 从《百家讲坛》到《走进科学》。为检验阅读成果, 可以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读书笔记和语录经典等, 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 并做一些评价。
四革故鼎新, 灵活教法
“不破不立, 不塞不流, 不止不行”。一个好老师, 要敢于创新, 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好奇好胜是初中学生的特点之一, 新奇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综合探究活动。因此, 初中学生爱学语文往往来自于新。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 学生难免昏昏欲睡;反之, 如果教学方法灵活, 不拘一格, 学生就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诗词赏析课, 我摈弃了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模式, 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 有时从开头切入苏轼的《水调歌头》, 有时从结尾切入杜牧的《泊秦淮》、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有时从标题讲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有时从学生最喜欢的语段入手, 有时从学生的疑点入手, 教学往往都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 教法的变化主要应该体现在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上。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处理诗文所使用的课时、教法以及整个单元的节奏做统筹安排, 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基本途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我在安排单元教学方面, 一般是这样处理的:讲读诗词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读、析为辅, 准确地传授知识, 自读诗词以学生读练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达到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读说能力的目的;课外诗词课, 以学生读用为主、教师检查为辅, 使学生能正确地迁移新授知识与能力。通过不断变换教法, 课堂效率明显改善。
那么,如何引导初中生鉴赏古诗的意境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采用单一的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古诗整体的美感,也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诗意的欣赏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古诗。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给学生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古诗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画、摄影、音乐等多种手段,应用录音机、VCD等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声像结合,符合古诗内容的资料。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为学生制作交互式课件,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特别是利用各种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趣味盎然、形式多样的巩固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掌握、获取知识,加深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
二、诵读古诗,初感诗情
古诗讲究韵律,平仄交错组合,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所以最适宜诵读。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在诵读之前或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作者经历、作品背景等。诵读的方式因需而宜,不拘一格。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学生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角色读,表演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通过反复吟诵,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调、语气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读出诗词的语气和语势。然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中放映出来,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议议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入意境。
三、抓住意象,反复揣摩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是指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因此鉴赏古诗时我们就要抓住意象反复揣摩,仔细体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概括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意象组合构成的诗歌意境,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四、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要进入作品意境,我们就要根据作品提供的描述性语句调动生活积累,通过想象再造形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这种优美的诗歌意境,使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五、要“情”与“景”有机结合
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有的古诗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有的古诗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是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还有的则显情隐景,体现了诗歌抒情的直接性。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不见写景,实则景略情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诗是诗人无法施展抱负的无限感叹,全诗不见写景,但通过作者抒发的情,读者不难领会幽州台的形象和氛围,反而比写景多了一份想象。因此,教师给学生“再创造”此类诗歌的意境时一定要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不同表现,才能抓住诗歌意境的独到性。
在古诗意境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情境,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意境鉴赏中逐步从老师引导到独立思考,从而能够正确感悟古诗的意境。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二、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忧国忧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地疾苦
4.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2.保家卫国的决心
3.报国无门的悲伤
4.山河沦丧的痛苦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1.羁旅思乡之情
2.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边塞思乡之情
4.闺中怀人之情
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
2.情深意长的勉励
3.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盛今衰的感慨
3.借古讽今的情怀
4.青春易逝的感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意境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步骤:
(1)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2)简要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3)根据这首诗的情境氛围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目录
1.高启《梅花》
2.王守仁《龙潭夜坐》 3.谢榛《秋日怀弟》 4.扬基《春草》
5.高启《黄氏延绿轩》 6.薛慧《泛舟》 7.李梦阳《秋望》 8.刘羽《一鹭图》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3.于谦《上太行》 14.李攀龙《平凉》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6.吴承恩《舟行》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19.袁中道《夜泉》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2.张弼《渡江》 23.高启《春暮西园》 24.李攀龙《出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7.袁中道《朝耕》 28.贝琼《经故内》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3.于谦《咏煤炭》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6.吴嘉纪《落叶》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8.徐贲《写意》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1.陶安《泊江州》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4.高翥《秋日》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7.孙承宗《渔家》 48.袁凯《江上早行》 49.高启《孤雁》 50.王灿《客中》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4.徐祯卿《偶见》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何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58.金銮《柳堤》 59.高启《卖花词》 60.顾文昱《白雁》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4.丘浚《五指山》
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 66.王阳明《寻春》
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 68.唐寅《画鸡》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1.杨基《梦游西湖》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4.孟洋《烟》 75.韩洽《闻雁》
76.何景明《雨夜》 77.戚继光《登舍身台》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 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81.夏完淳《别云间》 82.谢榛《渡黄河》 83.袁凯《白燕》
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89.孙承宗《二月闻雁》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2.夏完淳《即事》 93.马中锡《晚渡咸阳》 94.谢榛《怨歌行》 95.高启《秋望》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 98.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 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 100.杜庠《赤壁》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草 杨基
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1.简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 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参考答案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泛舟 薛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
1.春日 闲适安逸
2.藏字写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花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出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6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 7 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参考答案 1.B.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1分)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 12.(6分)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的山间风景图。(2分)以动衬静。(2分)2.借景抒情,用典。(2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间恬静、安闲、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注]①殷:震动。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答:
2.诗人喜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后两句描述雨过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分)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朝耕 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与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农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自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经故内 贝琼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址所作。1.结合诗词鉴赏相关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联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实,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的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着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
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屈原庙 粱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参考答案 1.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作者简介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乃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任教职,以儒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父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忬,嘉靖二十年进士,终总督蓟辽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分)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 分)参考答案 1.(3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2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1分,2点满分。)3.(3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分),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1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1分)。(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头。”据《荆州记》,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菊花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感遇 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5分)
3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①济水流。【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经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____。(1分)2.对作品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历史的纵深感。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3.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李白(1分)。2.D(3分)。
3.作者登楼,希望能够寻找到像李白这样的高士,但是眼前只有滚滚向前的济水,默默流淌无止无息。以苍凉的画面映衬作者怅惘的心情,可谓是情景相生,使感情更加深沉;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万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简单的画面之中,又可谓蕴藉含蓄,意境悠远。(4分)
36.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3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过南旺守闸① 刘基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6分)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2.用典,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写意 徐贲
看山看水独坐,听风听雨高眠。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注释]①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1.诗歌前两句通过“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将人物置于山水之中、风雨之中,使主人公与大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了人物的形态。(2分)2.诗歌第一句写“独坐”,第三句又说“客去客来”,这样前后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 1.独坐,高眠
2.其实这样并不矛盾,独坐是指自己独身而坐, 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来往的客的喧嚣更能衬托出自己独身而坐的超凡脱俗。
3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4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沈石田落花诗 唐寅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小桥流水闲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分)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1分)以景作结,(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1分)
4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泊江州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又寄升庵 黄峨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诗人简介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黄安人。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有《杨状元妻诗集》。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发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字,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人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了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亲人的呼唤。(1分)4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九日渡江 李东阳①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节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和扬州。
1.填空:首联交代渡江的时令、景色和 ;颔联以万里长江之永恒 百年人生之短暂,寓情于景。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参考答案
1.心境 反衬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阳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4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日 高翥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诗人简介
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到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参考答案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向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盟台夕照 戴珙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动静相衬。(2分)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1分)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1分)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1分)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1分)从首联盟台之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感。(2分)
4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参考答案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4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渔家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C.“画家不识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绘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D.该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此诗
2.D(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手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4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江上早秋① 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参考答案
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客中 王灿
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菊花当笑异乡客,每每登高在他乡。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参考答案
1.节日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可见。(2分)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聂仪部明妃曲 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开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悲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5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杨诗是形容细雨的。(各不超过4个字)(2分)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参考答案
1.柔嫩茂盛 温和细密
2.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5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新春感事 王稚登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参考答案 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人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绿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5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偶见 徐祯卿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①玉鞭:马鞭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路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5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1.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
1.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此句状写了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的雄阔之景。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表达了作者为消除战祸,宁愿守边到老的决心。
5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竹枝词 何景明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注】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5分)参考答案
1.本诗描写了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荒芜、冷烟萦月、猿声凄厉,荒凉凄清的秋景既凸显了江峡的阴森恐怖、令人心悸,也寄寓着诗人孤舟过峡的孤旅愁思。(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5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龛山凯歌【注】 徐渭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注】公元1555年冬,明军在龛山沉重打击了骚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徐渭据所见所感,写下《龛山凯歌五首》,此为其二。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请简要分析。(5分)2.“一片红冰冷铁衣”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描绘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惊心动魄的激烈场面。(2分)在夜幕的掩护下,战 士们或持短剑,或挥长枪,将敌人包围,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鲜血飞溅。(3分)2.①从侧而表现昨夜激战的艰苦惨烈和辉煌战果;②“红”给人鲜明夺目的视觉感受,“冷”给人强烈真切的触觉感受,这些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悲壮,敌人的死伤惨重,战十们的骁勇善战。
③表达了作者对展示们的赞美之情。
5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柳堤 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诗人简介
金銮(1494~1587),明代诗人。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萧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辨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1.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2.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3.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2.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3.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5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卖花郎的花与众不同,枝叶繁茂青翠,花朵鲜艳美丽,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B.卖花郎担着花担一路走来,脚步如春风般轻盈,他的叫卖声引来美人出帘买花。C.日暮之时,卖花郎卖花归来,只有蜂蝶相随,他因担有余花,心情孤寂而无奈。D.诗的结尾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意蕴丰富,给人启迪。2.有人评价这首诗“亦俗亦雅”,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4分)参考答案 1.C 2.要点:①指出本诗的“雅 ”、“俗”之处(2分,雅、俗各1分)。②具体分析其中的“雅”、“俗”(2分,雅、俗各1分)。雅俗兼备的可综合分析。
角度:内容方面——如选材等;形式方面——如语言风格、修辞方法等。
答案示例:我认为本诗的确如此。本诗的所谓“俗”是指它的语言,明确清理,通俗易懂,例如作者在描写卖花郎花与众不同时候说花朵鲜艳、花期比别人早;卖花郎担着花叫卖,脚步如春风;日暮担花回家时候的轻快等等,都明丽自然,毫无雕饰,给人一种朴拙的美。所谓“雅”则表现为它的主旨,特别是运用对比手法,将朱门几度更改,人事变换不定,荣华富贵如沧海一束的轮转与卖花郎逍遥自在了无牵挂的快乐进行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这样的丰富意蕴应该是本诗的所谓“雅”。
6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白雁 顾文昱
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倒映水中,摇曳不定,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了斑驳陆离的江上夜景。颔联用“迷”“点”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眼前之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注】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为明代抗倭名将、该诗作于戚继光东南抗倭期间。1.诗中后两句从容道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事实,没有明确表示诗人的情感态度,但恰恰因为这样,使得此两句更有意味。简要分析其陈述了怎样的事实,蕴含了哪两层意味。
2.世人总喜欢把英雄神化,其实英雄是人,不是神。从此诗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怎样的英雄形象。参考答案
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2.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尽职守,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活生生的英雄形象。
62.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回答问题。竹枝词 袁宏道 其四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其二
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请比较这两首诗思想内容的异同。(4分)2.有人说,袁宏道的诗“俚俗浅薄”,也有人说他的诗歌“申说性灵而不失风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联系这两首诗简要陈述理由。(3分)参考答案
1.同:这两首诗都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四,主要写“丈夫”象鱼一样不离河滩,终日劳作,冬夜冒着严霜,春夜趁着寒水奔波干活,但家里用的却是芦花铺底的薄被。如此艰辛地劳作,生活却依然是如此的贫困,不着一字,却揭示了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1分)其二,前两句以山茶一株株一朵朵竟相开放的妩媚、艳丽,反衬白发孀妇在春风中哭泣的辛酸与苦难,末句则直接描写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1分)
异:其四只揭示了人民生活的悲惨,而其二不仅这样,还点明了原因——是“貂虎横行”才造成百姓的“十室九空”,反映了官府的苛税对百姓的压榨。(1分)(此题只要求学生能答出要点即可,不一定分析这么详细)
2.同意后一种看法。这两首诗歌的语言确实是俚俗,用了不少俚语俗词,“侬家”“河干”“夫婿”“被底”“雪里”“白头”“貂虎”等,都来自民间的口语。(1分)但是这两词并不浅薄,因为它内容充实健康,情感质朴真切,选词也精当形象,艺术感染力强。(2分)(意思相同即可)
6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①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祯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
1.写梅生存的空间:天涯;梅的形象:疏影;梅的背境:黄昏。(2分)作用:借梅抒情,托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2分)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五指山 丘浚
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诗人简介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30 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1.宋代词人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而这首诗第二联中的“弄”字同样用得传神,请赏析。
2.五指山既是大自然景观,又是作者志向的寄托。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把五指山写得妙趣横生:清晨,五指山这巨型手掌伸进高空中,轻柔地抚摸那飘荡不定的云烟,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活泼顽皮的少女抓来抓去,和云霞在嬉戏。(3分)
2.作者写出了五指山的雄壮神奇,又寄托了自己的志向:第一联中的“撑”字,写出了五指山那高峻挺拔、耸入云霄的雄姿,那拔地而起、一柱擎天的威势。这也正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的象。接着作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五指山的高大、美丽;最后,作者按捺不住的豪情喷薄而出:五指山啊,你也许就是巨灵伸出的长臂,要从遥远的海外点数祖国大地的美好河山。这也展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志向。(5分)6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湖上梅花歌(其二)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3分)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2分)参考答案
1.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6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寻春 王阳明
十里湖光放小舟,谩寻春事及西畴。
江鸥意到①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 诗人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注】①意到:估计(我)到近旁。
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
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简要说明。参考答案
1.特征:活泼、可爱、顽皮,充满情趣。(答对人有疑虑也可)作用:写出了景物(环境)的生动的特征,衬托出作者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意对即可)
2.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乡野春景的热爱之情。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乐到处都有。[5分。答出景物(4点以上)2分,情感2分,道理1分。
6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题古木苍藤图 蓝仁
风云气质雪霜踪,独立空山惨淡中。惭愧藤萝争附托,年年春色换青红。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第三句中,哪个词是关键词?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古木的“风云气质”与藤萝的“争附托”对比而列,表现了诗人对“风云气质”的赞美,对攀附依托行径的鄙薄。2.“争”。形象地写出了藤萝以攀附为荣的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揶揄、讽刺之情。
6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画鸡
唐寅①
头上红冠不用裁②,满身雪白走将来③。
平生④不敢轻⑤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注】
①唐寅(1470—1522),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作诗画画都很精通,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著有《六如居士集》。《画鸡》,这是一首题在画上的诗。②裁:剪裁、制作。③走将来:走过来。④平生:平素。⑤轻:轻易。参考译文
头上戴的鲜红的帽子用不着去裁剪,全身穿着洁白的衣裳走了过来。平素从不轻易开口说话,但它一啼叫,千家万户就会把门打开。
1.诗歌的第一、二句,作者运用了____的对比。2.第一句“___”,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第二句“_____”,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
3.第三句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一叫千门万户开”指的是什么时候?()A.早晨 B.中午 C.傍晚 参考答案
1.这是古代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色彩)
2.头上 全身 3.为第四句诗作铺垫 4.A。
6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3分)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马倦。②晚渡。③驿空。④夜月。
2.①国家战乱的凄凉。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感。②羁旅思乡的孤独。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相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7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香岙逢胡贾① 汤显祖
不住田园不树桑,珴珂②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
【注】①香岙(ào):指澳门。胡贾:指葡萄牙商人。②珴珂:玉石。1.这首诗描绘了胡贾哪些形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诗中描绘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葡萄牙商人的情景,表达了眼界大开之后的惊奇、喜悦之情,同时还有着对胡贾善于贸易的钦佩之情,以及对他们来到澳门的诚挚欢迎之情。(2分)3.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参考答案
1.诗中的胡贾不从事农业和种植业,专门从事商业贸易。他们驾着巨大的帆船远道而来,穿着华丽的衣裳,佩戴贵重的珠玉,全身珠光宝气,和星光月色相映成辉。(2分)2.(1)商业贸易、远道而来、珠光宝气、星光月色。(2)惊奇、喜悦,钦佩、欢迎。答:3.对比。第一句将葡萄牙商人的生活与普通农民的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惊奇之感,在结构上也造成了悬念,为下文做了较好的铺垫。3.对偶。诗中三、四两句对偶,“明珠”对“白玉”,“海上”对“河边”,“传”对“看”,“星气”对“月光”,显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夸张。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星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营造出浪漫奇异的氛围。
想象。第二句“云樯”描绘巨大的帆船在云中行驶,第三、四两句描绘葡萄牙商人的珠光宝气与天上的晨光月色交相辉映,这些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营造出浪漫奇异的氛围。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第三、四两句描绘了葡萄牙商人行走在海上河边的情形,虽然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优美的景色、绮丽的画面已经表达成作者的惊喜、钦佩和诚挚欢 33 迎之情,可谓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7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梦游西湖 扬基
采莲女郎莲花腮,藕丝衣轻难剪裁。瞥然一见唱歌去,荷叶满湖风雨来。
1.简要分析第三句“瞥然一见唱歌去”在全诗结构上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还是采莲女?为什么? 参考答案
1.这句诗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中所精心塑造的采莲女的形象,在惊鸿一瞥中悄然隐去,接踵而至的却是满湖风雨,整幅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过渡得十分自
2.诗人要描写的重点是西湖而不是采莲女。前面之所以要花费笔墨来渲染采莲女郎的美貌,只是为了与雨中的西湖构成对比,以突出西湖的多姿多彩。
7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②楚:楚地。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1.诗中的“迷“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2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臬的情感?(2分)3.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迷”字既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内心的迷茫)。2.对友人的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3.萧瑟、凄清、迷蒙。
4.对友人的同情和离别的依依不舍。
7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寻胡隐君 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诗人简介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江苏吴县直),自号青丘子,明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高启的诗歌挥洒自如,爽朗清逸,34 随物而写,随情而发,多为写实之词。词语亲切通畅,具有民歌风味。1.结合全诗,赏析第一、第二句中“复”和“还”的艺术效果。2.“春风江上路”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1.诗中用了一个“复”和一个“还”,把景色写“动”了,写出了速度,也写出了繁复和变化。
2.两岸春色明媚,表达了诗人轻松悠闲愉悦的心情。
7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烟 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诗人简介
孟洋(约公元1520年前后在世)字望之,号无涯,后更字有涯,信阳(今属河南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前后在世。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监察御史,因论张璁、桂萼谪桂林府教授。累迁都察院佥都御史,督理粮储。闻母病,未报即归。后官至南京大理寺卿,事无疑滞。孟洋工诗,著《孟有涯集》十七卷。洋娶妻何氏,故其诗格多效何景明,逸气超群,横不可制。因同属一地,时称“二美”。景明之殁,洋志其墓,其文不甚工。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2分)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共2分。写出景物1分,描绘画面1分。)
2.(4分)示例: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分。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7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闻雁 韩洽
朔风吹雁渡江干,月白霜清响尚寒。孤客几回愁里听,故乡何处报平安?
【注】诗人韩洽生活的时代正当明清易代之际的**之秋。
1.悲秋兴感、闻雁怀乡,是游子思乡的传统题材,但本诗抒发的情感却与传统思乡诗歌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2.本诗是怎样描绘江畔深秋月夜之景的?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诗人生活在明清易代的**之秋,干戈遍地,人民流离。作为亡民遗民的诗人抛家别井,万里投荒,漂泊无归,他在诗中所抒写的情感不仅仅有普通的客子羁旅乡愁,还深寓着自己的故国之思和离乱之感。
2.开头两句描绘江畔深秋月明之夜的特定环境,渲染出一派凄清岑寂的氛围。朔风阵阵,繁霜满天,冷月清幽,征雁南渡。写景之中运用了通感手法,嘹唳的雁鸣,响彻江空,而传来寒栗之感,由听觉形象转为触觉形象。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雁鸣之“响”来反衬出环境的荒寂。两句诗着意在一个“寒”字;“朔风”“霜”是寒冷的,秋冬时节的“江干”是寒冷的,“白”和“清”的色彩也是冷色调,甚至连声音也“响尚寒”。
情景之中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惨淡凄怆的情绪,折射出当时社会**、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7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诗人简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倡导了明代文学的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1.此诗用字精妙,请在颔联中选择一字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4分)参考答案 1.(1)“连”字用得好。秋声与蟋蟀之声相连,可见蟋蟀声之大,足以与秋声比肩。蟋蟀声与秋声都能唤起人的迟暮感,惨然不乐。二者相连,显得自然有深意。(2)“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原来隐伏地上,到了这微雨之夜,经过夜的催化,才爬上了枝杆。当诗人感觉到“寒色”上来时,他的内心,也完全被寒气浸透了
2.借景抒情。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最后一联,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7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登舍身台 戚继光
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临意若何? 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 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
【注】①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舍身台”在河北遵化。②封疆:诗中指边界。③皤:白。④胡饼:即烧饼,指干粮。⑤列鼎:列鼎而食,指权门的豪华生活;调和:菜肴的味道。1.本诗前三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4分)2.本诗后四句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三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的爱国将军(将领)形象。(1分)向来立志为国“舍身”;不顾鬓发“萧疏”斑白来为国保护“封疆”(镇守边关);身先士卒,与将士们同甘共苦。(3分,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2.使用对比手法。(1分)将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吃着只有用剑才能分开的烧饼,喝着凉凉的山泉,就感到很满足了)与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品尝着山珍海味,还嫌不够味)进行对比(1分),表达了对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的不满(批判、讽刺)(1分)。
(或:虚实对比,实写眼前将士们风餐路宿的艰苦生活,虚写王公权贵的醉生梦死。如果答“虚实结合”并有分析给2分)
7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和盛集陶落叶① 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②飞。
不知玉露③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④徒有树,履霜青女⑤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②劫尘:劫灰,佛教中指大火烧毁一切后所剩的灰烬。③玉露:白露。④素娥:嫦娥。⑤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1.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一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此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老”字用得好。“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实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物是人非。一个“老”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2.此诗借落叶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之情。金陵钟山的万木,在深秋时落叶飘零,而落叶飘零的原因,诗人不说是因为秋深,而归结为“金陵王气非”,这就将本属自然景观的落叶赋予了主观情感,诗人借此抒发了亡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主旨表现得委婉含蓄。
7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秋兴 谢榛②
地旷蘼芜老,庭空蟋蟀寒。山河秋瑟瑟,风露夜漫漫。白首谁同醉,黄花只自看。吾生真浪迹,沧海一渔竿。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①。
【注】①轻肥:轻裘肥马。②谢榛,明代布衣诗人,曾为明代“后七子”之首,后为李攀龙所排挤。一生浪迹天涯。
1.两首诗中诗人的某种感慨﹐于秋日而发,联系两诗请分别概括诗人各自的心境。(4分)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杜诗主要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归不得,孤寂和无奈的情感;以及报国无门,坎坷不得志的情感。谢诗主要抒发了一生漂泊的孤独之感。
2.相同点: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一二两联写景,三四两联抒情。
不同点:杜诗还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颔联以渔人和燕子的自由愉快,与诗人孤寂、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促使他感到更加忧伤落魄。颈联借匡衡和刘向表达自己虽有心报国却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8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2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1分)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2分)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2分)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2分)
8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参考答案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1分)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2分)
8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2分)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5分)参考答案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2分)(评分: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2分)8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1.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 “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8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凭阑人·江夜 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①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注】①搊:(chōu):弹奏(乐器)。
1.请联系全曲赏析第二句(江上何人搊玉筝?)的表达效果。(4分)
2.将此曲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比较,说出它们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参考答案
1.①用问句将注意焦点集中到人物和主要事件上;②到底是“何人”,最终无法了解,这为美妙动人的音乐增添了距离感、神秘感、朦胧感;③对“何人”的追问强化了读者对美妙音乐的印象。(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2.①都描写了“江”“月”等景物为音乐作烘托;②都描写了听众反应来突出音乐效果;③都以实写虚,主人公虽然没有出场,但其技艺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
8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普天乐·江头秋行 赵善庆
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①,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鸟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顷沉秋。半竿落日,一声过雁,几处危楼。【注】①落:院落、村落。
1.这首元曲写出了秋天的哪些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瘦”字。(3分)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先写秋天丰收的景象,接着又描绘了萧瑟清凉的秋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3分。丰收1分,萧瑟清凉1分,思乡或思归或乡愁1分。)
2.作者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形的清瘦,展现了萧瑟的暮秋景色,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惋惜和凄凉。(3分。手法1分,解释景物的特点1分,表达情感1分)8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天净沙·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的美丽画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
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87.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沉醉东风·村居 曹德
茅舍宽如钓舟,老夫闲似沙鸥。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江糯吹香满穂秋,又打够重阳酿酒。
1.请简析前两句中“宽”和“闲”所蕴含的意思。(3分)2.“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
1.“宽”实际上是窄,以“茅舍宽如钓舟”来形容茅舍的窄小;(1分)“闲”的不是沙鸥,而是“老夫”,(1分)说明作者生活自由。(1分)
2.清江映白发,早降的寒霜使菊花凋零,作者借酒浇愁,(2分)流露出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凄苦之情。(2分)
88.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①府 乔吉
笙歌梦断蒺藜沙①,罗绮香馀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恨兴亡怒煞些鸣蛙。铺锦池埋荒甃②,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
【注】①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②蒺藜沙:长满蒺藜的沙地。③荒甃(zhòu):荒凉的断井颓垣。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上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2.全曲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4分)参考答案:
1.这首元曲将昔日的“笙歌梦”“罗绮香” “铺锦池” “流杯亭”与现实中的“蒺藜沙”“野菜花”“乱云老树夕阳”“荒甃”“破瓦”作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每三处给1分)
2.全曲借景抒情,(1分)鲜明形象地突出了昔盛今衰的景象,(1分)抒发了对世事变迁,南宋繁华不再的哀叹之情。(2分)89.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3分)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1分)他身在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每点1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2.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9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①,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②,拣梅花多处提壶③。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①老逋:北宋隐居在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此处代指梅花,也指林逋式的情调。②王维作画图: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山水画家,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③提壶:倒酒。1.请简要分析本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3分)2.曲中两次写到“笑”,作者究竟为何而笑?(4分)参考答案
1.“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表现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以此突出画师技艺之高。[4分。分析2分,效果2分。] 2.“何当”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3分。分析诗句含义1分,表达主题2分。] 91.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1.前两句在小令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4分)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1分)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1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2.“清明”时分,本来就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2分)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92.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重阳节。②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州)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
1.这首曲子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是哪一句?让作者产生这一感情的原因是什么?(4分)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3分)参考答案:
1.最能表达感情的诗句:倦客思家。原因:(1)传统节日――重阳节引起作者思乡思归之情。(2)南飞的大雁让作者触景生情,产生思归之情。
(3)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从而产生思归之情。(4)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产生思归之情。
(诗句1分,原因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原因表述与答案相近即可得分。)
2.这三句作者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天际的斜阳与寒鸦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又以“一抹”修饰“斜阳”,以“数点”修饰“寒鸦”,更增添景物冷落之感,在这凄凉与冷落之景中融入了作者的厌倦官场、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1分,写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得分;对手法的具体分析2分。)9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阳春曲·知几① 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注】①几(jī):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预兆。
1.下列对这组曲子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政治黑暗、知识分子有志难伸的社会现实。B.“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描绘出一个喜爱喝酒、热爱作诗、并沉醉于苦吟的知识分子形象。C.“无用人,诗酒乐天真”表达了作者才华不高、顺遂自己本性,满足于四季饮酒赋诗、吟风弄月的从容旷达情怀。D.“君细推,今古几人知”句,含义深刻,既包含了对历史深刻的反思,又包含了对现实清醒的认识。2.“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C(此为自嘲自谑之语,看似从容,实为无奈于现实而作旷达。)
2.用典,使用张良和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9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乔吉
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做官的兴头。②坐羊皮:意为隐居江湖。1.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4分)2.结合全曲,简述渔父形象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
1.开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用翡翠来形容山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借山水的壮丽为诗人弃官归隐张本作铺垫。
2.渔父是江边垂钓的老者。他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留恋山水。9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注],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2.词作下片集中写“离愁”。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参考答案:
1.(4分)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客居济源,已与李辅之分别三年了。上片,作者回忆三年前的初秋时节,在济南(齐州、东州)与李辅之泛舟畅游大明湖的惬意与欢欣;下片,作者回到现实,写在济源思念相隔千里、远在东州的朋友。
2.(4分)作者将抽象的离愁形象化,用具体可感的载体来表现离愁。(2分)作者与李辅之
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2分)
96.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黄钟]人月圆·客垂虹 张可久
三高祠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
【注】①三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而后退隐。
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5分)
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⑴作者以黄花、青灯、庭院、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2分,列举意象、概括景象特点各1分)
⑵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3分,特点2分,身份1分。)2.⑴用典,(1分)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1分)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1分)⑵直抒胸臆,(1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问,(1分)直接表现了作者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1分)⑶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1分)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1分)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每种在表述上手法名、举例分析、表达效果各占1分)。97.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说,远远看过去,瀑布就像是由天机织就的一幅白练,垂挂在高高的石壁上。B.作者靠近瀑布时,飞沫就飘落到身上,让人感到有凉气袭来,觉得衣服太单薄了。C.作者写瀑布,由远观转而写近景,声音与色彩兼备,写出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D.全曲想象奇特,虽不见“瀑布”二字,但瀑布的奇特韵致却通过词句表现了出来。2.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瀑布?请举出两处并作简要赏析。(4分)
3.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
1.C(曲中并没有写瀑布的声音)
2.比喻。作者把天比作织机,把月比作梭子,把瀑布比作一幅白练从陡峭的石壁垂下,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垂挂于悬崖的景观。
①作者将瀑布自石壁下注比喻成白虹深入水面,似要吞饮涧水,生动地写出了瀑布高悬而又 44 急下的态势。
②作者将瀑布自山顶奔流而下比喻成玉龙下山,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倾泻时生龙活虎而又曲折翻腾的姿态。
③作者将瀑布的水花飞溅于山石之上比喻成片片飞舞的雪花落在沙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花的形与色。
手法的运用一问,若涉及其它,视合理程度及分析情况酌情给分。
3.明确提出见解,2分;能从李白、乔吉的诗中合理引用并作分析,2分;分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4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2分)
认同,可从这首元曲想象奇特、比喻新颖、气势恢宏等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手法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相似。
不认同,可从李白诗歌才调高迈、涵容天地、气势超凡脱俗,非乔吉所能追比等角度分析两人诗风的差异。
98.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两履霜:一双鞋沾满了白霜。②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花。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1.“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5分)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6分)参考答案: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和芳香。②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梅花拟人化,将其比作缟衣素裙的美女,圣洁而飘逸。(写出三种手法各1分,形象特点:洁白、芳香、飘逸2分。设问,以景作答酌情给分)
2.寻梅时的殷切:从冬至前到冬至后,从溪南到溪北,由树上到树下诗人在苦苦寻梅。遇梅时的喜悦:冷风送来清香,梅花就在飘香的地方,像身着白绢衣袖和薄绸下裙的仙女,圣洁而飘逸。酒醒后的失落:从见梅乍喜的如醉入梦的境界中清醒过来,此时又传来令人断肠的笛声,还有一片朦胧的昏黄月光。(每种情感2分)99.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 张可久
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绿柳匆匆去马。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10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南吕]阅金经·春 徐再思
紫燕寻旧垒,翠鸳栖暖沙,一处处绿杨堪系马。他,问前村沽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1.此曲前三句是如何描写春景的?(4分)2.曲中的一问一答有何妙处?(4分)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古诗的鉴赏】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总复习06-12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题目06-06
初中语文古诗理解默写10-09
苏教版初中语文古诗10-10
鲁教版初中语文古诗12-16
初中语文古诗文讲座01-03
初中语文古诗文《蒹葭》注解01-01
语文古诗鉴赏的可循规律11-22
初中语文古诗词分类背诵大09-25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