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共12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1

清源中学 梁玲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并品味其意境美。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品味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读一读,晓音韵。

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

五、译一译,知内容。

1.根据课前的预习疏通诗意。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2.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六、品一品,入诗境。

找出你认为写的好或你喜欢的写景的诗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从炼字、修辞、意境、效果等方面来说)

七、悟一悟,知诗情。

1.你从作者对边塞雪景的描绘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在和友人分别时,你又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

九、作业布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能主动地设置矛盾, 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已知领域转圈,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 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 实现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 巧妙地利用“矛盾”的激化与释放, 不断和学生共生共长。

一、在文本“疑难”处设置矛盾

盛唐的边塞诗裹挟着荒漠戈壁的朔风, 夹杂着铁马冰河剑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兼有文人的柔情和军人的阳刚, 写送别却无颓意, 虽惆怅却不失豪迈。把握这首诗个性化的情感基调, 理解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 是教学本诗绕不过去的一个难点。

对于这个难点, 黄老师巧妙地设置了矛盾:师生比读课文, 看谁读得好。在一名学生朗读后, 黄老师故意读得节奏低缓, 感情悲凉。有部分学生认为黄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也有部分学生则认为他读得不对。认知冲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思维震荡, 此时引导学生回读课文, 捕捉红旗的暖色调、边塞乐曲的粗犷豪放以及用春写冬、梨花喻雪的壮美意境和乐观情怀等, 学生就对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象有了较深的认知。

在本课中, 黄老师还组织了这样一个语文活动:有人说, 细读全诗, 留两联四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足矣, 你认为呢?有学生支持, 说只留两联四句更脍炙人口, 有同学则不认同。黄老师于难点处穷追, 巧设矛盾, 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愤悱状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学生渐渐捋清了本诗的结构层次, 感受到了本诗作为边塞诗的鲜明特点, 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烘托、正面表现和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 难点在矛盾冲突中得以化解。

在文本“疑难”处设置矛盾,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不断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从而真正进入阅读欣赏主体的角色,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析或别人的欣赏结论。

二、在学生“误读”处激化矛盾

本堂课有一个重要的共生活动: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这个活动, 黄老师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学生自由选择诗句描述, 二是大家一起描述“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和“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联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一位学生在说到“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时, 这样描述:“……听不到猎猎的响声, 只看见红旗轻轻地在风中抖动……”黄老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错误解读, 进而追问:“他这样说, 对吗?”生与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中, 准确地理解了这一描写边塞奇寒的惊人之笔。

黄老师还在学生易误读处, 用故意出错的方法来制造矛盾。比如, 在体会“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时, 黄老师这样描述:“一片无边的大海上, 到处漂浮着大片大片的冰块, 天上一片一片、一团一团的云滚来滚去……”这一描述似一味诱饵, 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在质疑、纠错、校补中, 走进了那个浩瀚沙漠中的冰雪世界, 探寻到了万里彤云背后凝聚的缕缕愁绪, 也懂得了应抓住诗句的关键字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

一个“目中有人”的教师常常会在学生面前“大智若愚”, “逼”着学生去反思自己现有的结论, 或给予学生质疑的自由。当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发现摇旗呐喊时, 阅读的体验便准确、多彩且丰盈了。

三、在课堂“分歧”处缓释矛盾

在想象“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所呈现的画面时, 有学生认为画面上是有人的, 有学生却不这么认为。面对这一分歧, 黄老师先不作评论, 只是引导学生在文本的支撑下, 表达自己的“思考”。学生沉吟于诗句的细微之处悉心玩味, 细细咂摸“不见君”“空”等词, 觉得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更好, 每一个足印都是远去的友人留下的。这个画面中, 既有目送的深情, 又有担忧与挂念, 也有再难相见的惆怅, 人去雪地空, 作者的心中也是“空荡荡”的。这样, 学生不仅从诗读到了画面, 更从画面读到了情思。在“分歧”处凝眸顾盼, 千回百转, 学生的所获所得由简单渐次丰富, 思考亦渐趋深入。

在感受“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所构筑的绝美意境时, 有一个学生“旁逸斜出”, 提出疑惑:“树上有叶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众说纷纭。黄老师并不急着下结论, 而是让学生自由言说。其中有一位学生联系首句“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认为:白草这种北方特别坚韧的草竟都被吹折了, 树上怎还会有树叶?黄老师借“有没有树叶”这一突兀之问形成的分歧, 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 走进了北地风势猛烈、暴雪飞舞、雪压冬林的奇景, 同时也感受到了本诗开篇奇突、起音陡促的笔法。

在课堂“分歧”处, 不急于消解矛盾, 而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划着思维的桨橹, 在语言的细节里不断探寻, 这样就能拓出一条路, 一步步抵达文本的核心, 深入文本的精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篇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写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诗人以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作为初中阶段为数不多的边塞诗,《白雪歌》值得我们细读。

1、丰富的内容

诗歌开篇,作者即通过北风猛、飘雪早、结冰厚、愁云多等景象表现了天气的酷寒,又大笔描绘了壮丽的雪景,表现了奇特的异域风光;在寒冷的天气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细节描写折射出戍边生活的艰苦;“胡琴琵琶与羌笛”,那繁弦急管的场面,又让我们感受到军营中别样的欢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遥望朋友的背影,在山回路转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心绪惹人遐思。

可以说,作者既大笔勾连了壮阔的雪景,又细笔描绘了酷寒的军营生活;既渲染了热烈的宴饮,又刻画了依依的惜别,诗歌内容异常丰富。

2、丰厚的结构

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

一是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和送别。前十句绘雪景,后八句抒别情。所写的雪景,为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营造了氛围。

二是从空间转化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在:外——内——外——内——外,这五次镜头的转化,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由地面写到空中,又由空中写到地面,立体地表现了边塞的奇景和诗人复杂的感情。

3、丰盈的情感

岑参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诗人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因此,在这首诗里,我们既感受到诗人送别友人那淡淡的惆怅,更能感受到他将绵长的思乡情与戍边卫国的苦乐观统一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这就是“大唐气象”。因此:

虽然天气奇寒,但诗人的心是热的,所以他眼里的雪景奇美;虽然戍边奇苦,但将士们的信念异常坚定,所以他们的宴饮奇欢;虽然道路奇曲,但那凝望的眼睛折射出的情义奇深;也正因为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的送别,才哀而不伤,多了几分雄浑的色彩。

4、丰美的手法

美在用词凝练。例如“胡天八月即飞雪”,“飞”,有气势,写活了大雪纷纷扬扬、白茫茫一片的壮美景象。

美在比喻新奇。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晶莹剔透的雪花变成了暗香盈袖的梨花,塞外茫茫的大雪与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产生了美妙的连接。这样新奇的比喻,穿越了时空,使人几乎忘记了奇寒,从内心生发出一种温暖,与作者一道沉浸在审美的愉悦中。

美在愁乐烘托。“百丈冰”、“万里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天气寒冷之至。环境是严酷的,但是,战地自有战地的欢乐。在主帅的帐营中摆开筵席,开怀畅饮,且歌且舞。“胡琴”“琵琶”“羌笛”这些乐器出现在送行的酒宴上,为此次的饯别增添了异域风情,渲染了欢腾的气氛,为诗歌增添了豪壮的色彩。

美在色彩映衬。“风掣红旗冻不翻”,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美在留白艺术。诗歌的结尾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无声的画面来表现。那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凝望背影的眼神,无不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二.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1.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背几首古诗。老师起头,同学们接着背。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

2.师:这三首诗都是边塞诗、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歌”就是这首诗的体裁,叫做“歌行体”。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体裁兼善。

(设计意图:经典名作的教学需要充分的铺垫,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以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背诵边塞诗,介绍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为下面的学习活动预热,埋下伏笔。)

(二)学习活动一:美读

1.美在准确

师:请同学们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PPT 出示)

即飞雪(jí) 散入珠帘(sàn) 锦衾(qīn)薄(bó) 冷难着(zhuó) 掣(chè)

2.美在急缓

师:对于一首七言古诗,我们常常采用2/2/3的节奏来朗读。在这首诗中,有些句子我们可以采用4/3的节奏来读。比如前4句,描写的景象比较突然,让人惊叹,我们就可以这样读(师范读):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但是,结尾四句,镜头越拉越远,路也悠悠,情也悠悠,我们就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甚至一字一顿,余味悠长(师范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美在抑扬

师: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前四句,我们把“折”、“雪”、“来”、“开”读得明亮一些,昂扬一些(即升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较一下: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幕”、“薄”、“控”、“着”读得短促一些,压抑一些(即降调)。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给学生以一定的方法指导,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抑扬美、轻重美,进而初步体会诗歌的层次美、情感美。在诵读中,将学生带到文本,引入意境,进入初步的赏析中去。)

(三)学习活动二:畅想

1.师:下面我们把视线转向注释,各读各的。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

锦衾:锦缎做的被子。(强调“裘”和“衾”都是形声字,上下结构,下面都是“衣”字。)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强调此句互文见义)

2.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鼓励学生调动五官,深入体会,让描述更丰富一些。)

示例:

读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还在“簌簌”下着,帐篷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只见那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好像戍边的战士坚守着岗位一样。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有两个活动:疏义——正面理解诗歌的字词句意;描述画面——侧面解读诗歌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引导学生调动感官充分想象,打开学生的思维,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活动三:细品

1.师:这首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大家猜猜是哪两句?

明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师生共同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留白之妙

(教师讲析)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提示不可直观的感情。通过马蹄的印痕,传达了诗人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波澜,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这种创作手法我们称之为“留白”。

留白,雅称“余玉”,是一种美妙的文学艺术,可以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使抒情更加含蓄深沉。

这种手法在古诗中,是比较常见的,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欣赏诗词,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意境,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之妙

师: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这个比喻究竟妙在何处呢?

妙在时空的突破——雪花是冬天的景象,梨花是春天的景物,两者在时间上距离较远;同时,塞外的雪景和江南的春景在空间上也有距离,这样连接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妙在心灵的发现——一般的梨花,是陆续开放的,有一个过程,而诗中的梨花,则是突然的“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惊异的发现,是心灵和感官为之一新的感觉。

妙在浪漫的色彩——梨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似有清香扑鼻,颇具浪漫色彩。

妙在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妙在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品析,是诗歌教学的着力之处。本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了两个千古名句,并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感受诗人昂扬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后在朗读中结束,留下回味的空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4

垣曲初中 郭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等常识。

2、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诗歌。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课件放映)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表明本诗是咏雪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判官是他的同僚,要回京述职,因而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写下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

* 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曾两度出塞,在边塞地区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七言歌行体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杂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为主。

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曹丕的庾信的高适的《燕歌行》等。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1.

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1、学生默读,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自主完成)

2、组内交流存在问题

3、全班交流:(选出优秀的同学,用自己精炼的语言表述文章内容)

4、讨论〖明确〗:

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第一层: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1--4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中的奇寒;

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纷飞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四、比一比,赛一赛: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力争完成背诵任务)

五、作业:

试着把此诗改写成散文。(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地加上人物的外貌、神态,对话、动作、心理描写等。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赏析诗词名句的方法。

2、积累咏雪、送别的诗词名句。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赏析诗词名句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指名同学背诵)

(二)、组内分享改写的散文成果。

(三)、推举优秀的同学班内分享。

(四)、品味赏析:

从关键词、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品析诗句修辞美、意境美、描写美、抒情美、措辞美。

品析要点:1、2、3、4、从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角度、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指出诗词描写的内容或者事物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情感。联系诗句蕴含的哲理。

可以采用这样的格式:

我认为诗中——一句写得好,原因是 —。

(五)、教师示范:

我喜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措辞美: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修辞美:以梨花比雪花,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用“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意境美: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六)、组内探讨赏析喜欢的句子:

(七)、班内交流赏析成果

(八)、教师小结:

本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却没有忧郁压抑之感,通过赏析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措辞美,修辞美,意境美,气势宏大,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九)、拓展延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范文 篇5

主备人:邹丽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大意。

2、品析诗中描绘的雪景,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并理解诗意,赏析雪景,体会情感 难点:赏析雪景,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的送别诗,其中有一些名句,能说出一两句来吗? 学生答:略

那么这一句诗出自于哪里呢?(PPT展示)同学们一齐答。

二、新课讲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受诗人雪中送别的离愁别绪。

(一)出示目标(二)了解作品(三)检查预习读准以下字音

幕()裘()衾()瀚()阑()羌()辕()掣()散()着()凝()

(四)诗歌朗读(自由朗读、个别示范、录音示范、教师示范、齐读)(五)赏析全诗。

(1)理解诗意(小组讨论后质疑)

学生通过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把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好标记,准备质疑。(2)赏析诗歌(分小组讨论)

1、全诗分为几层意思?说说层意。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哪两句?试着赏析该名句。

3、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的是哪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4、由“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想到了什么?

5、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

四、课文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6

学习目 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生字词。进行送别诗的比较阅读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和价值观: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重 点

难 点 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法

选择 自读感悟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读读或背背你搜集的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有没有岑参写的,你们对作者还有哪些了解呢?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一读,二理解赏析,三背诵。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结合课下注释及练习册了解作者及体裁。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2.掌握生字词,品味语言美。

裘qiú 衾qīn 掣chè 着zhuó 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3.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5.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6.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直接出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学法并归纳。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指名中差生注音释义,引导学生纠正明确,朗读识记。

看投影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用心感受歌课题中体现的塞外风光

回忆并回答诗歌学法。

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7.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试练习概括内容。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8.诗中那一句话体现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方案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参考教学案例

3.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4.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阅读答案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方案及巩固练习题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案及赏读

7.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导学案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反思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学案范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7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 篇8

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 篇9

可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竟变成了异样的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这玉树琼枝,千姿百态的冰雪世界,却春风阵了,像是醉人的芬芳灿烂的江南春色。这境界该是怎样的新奇壮美!在这壮观的奇景辉映下,诗人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描写了这早雪带来的令人难耐的奇寒。那飘飞的雪花啊,连帐内的罗幕都打湿了;狐皮袍子不暖啊,盖的锦被也嫌太薄;将军的手啊,已冻得拉不开弓;征战护身的铁衣啊,也冷得难以穿上。但就在这一派难耐的奇寒中,透出了一股雄的健的气息。珠帘罗幕,狐裘锦衾,是多么的富丽;将军角弓,都护铁衣,又是多么威严。它巧妙地把防守边疆,战胜奇寒的将士,生动而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毕竟还是奇寒,从而才能显示出防守边疆的将士,是怎样艰苦卓绝。八月在内地,正是桂子飘香,皓月增辉的美好时节,而边地呢,已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可是,这瀚海坚冰,万里凝云,虽然愁惨,但不萧瑟、凄凉,而是浑厚、沉郁,这正是岑参边塞诗歌奇峭的艺术风格的特征。正是在这漫天皆白,寒气袭人的时候,中军设宴,饯别归客。一时胡琴、琵琶、羌笛齐奏,伴着塞外风光,自是别有一番天韵。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读 篇10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军中主帅帐内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悠扬的曲子缠绕着塞外的孤烟,婉转,坚韧,悲凉。然而始终化成一个盘旋的空洞,让人晕眩。跳舞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地掩盖了我浊重的呼吸,我问过一个来自遥远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笼罩在一片绯色的烟雾里?”她底声说道:“这里永远都没有牡丹花,大人,就像这里永远没有春天一样。”

这时我突然回忆起什么,可又立刻忘记。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我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会儿,便纷扬落雪,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的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连风都无法牵引。

此时此刻的长安城内,正值牡丹花开的时节,我仿佛还能想象出车水马龙的繁华的大街小巷。干净,透明的长安城上一方恒久不变的天空,远远观望长安城,氤氲在一片美丽的姹紫嫣红中。

剽悍的白驹上武公子身披重裘,英气逼人,那一双闪烁着炽热的星眸仰望那一抹阴云惨淡久久凝聚不散的苍穹,似心驰辽远 我知道有个南方以南的都城牡丹年年盛开,于是绯色的烟雾年年升起。

我在北方以北思念长安,日夜思念长安。

武公子即将归京了,终于要会到那个四季温暖如春花丛锦簇的长安城。他将看到,长安的八月是如何隐匿在一片璀璨的嫣红中,热烈儿澎湃。眼眶微微湿润。

初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 篇11

关键词: 新课改 古诗词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欣赏古诗词,就需从诗词意境入手,“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境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何为意境?简言之,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主观(意)与客观(境)的审美统一,现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为《白雪歌》)为例,进行赏析阅读。

《白雪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表现送友惜别深情的歌行体诗作。诗歌前十句咏白雪,后八句述别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飞雪,风卷草折,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内地还是秋高气爽,边地已是鹅毛飘飘,劲风凛凛,南来诗人的惊异之情不言而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因地制宜,随物赋形,信手撷取了边塞常见的冬雪压枝之意象,发挥奇特的`想象,以大写意手法,将朔方冬雪比作南国春花,比喻新颖贴切。这冬雪压枝的奇景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描摹出了塞外风光的壮美俊丽特色,给予人无限新奇之感。使塞外严寒透露出融融春意,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真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颇富浪漫色彩。这是盛唐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描绘成春天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才会幻化成一片温馨的春光,审美对象(满树雪花)的壮美俊丽与审美主体(诗人自己)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毕竟是异域送客东归,对在内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雪景,又对遍野梨花习以为常的关中诗人来说,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故乡生活的眷顾,咏颂雪景中寄托着诗人送客东归而引起的对家乡故土和家中亲人的思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殷切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湿”从细处着笔,体物入微,场景也由帐外移到了帐内,风吹雪落,冷寒潜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高度不平等之下,将军、都护身穿狐裘,夜拥锦衾尚且冷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翘首盼望征袍的广大士兵,他们身受的酷寒自然不言而喻。这从侧面写出边塞雪野的酷寒,但这还不止表现自然威力的美和伟大,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反衬人们在与自然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最终征服和掌握其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在卫国战争中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从而反映出盛唐时代中华民族的雄大魄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阅雪景的美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浩瀚的沙漠浓云密布,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给人一种苍凉厚重的感觉。夸张的笔墨,互文的手法,“愁”、“惨”又语带双关,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又使我们体味到了离愁别绪。“天犹如此,人何以堪”?

正是在这阴云密布、寒入肌骨的氛围中响起了音乐声,诗歌自然由咏雪转向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置办酒宴,饯别归客,自然少不了音乐。“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举,而不谈音乐本身,借代手法告诉读者,入目的全是胡器,入耳的尽是胡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离别之外另有一番滋味,“越鸟巢南,狐死首丘”,更何况诗人是一个家中还有老母妻儿的活生生的人。描写音乐堪称武侠小说中的“重、拙、大”之至高境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至辕门,时已黄昏,看到的除了矗立在军营中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外,就全是飘飘扬扬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一片雪漠,给人一种清冷死寂的感觉。唯一能给人带来一丝亮色、一点暖意的,就是那冰天雪地中的一面红旗,但它却在吹折白草的劲风中硬硬地垂落着,丝毫也不能翻动。可想而知,旗帜上的冰凌是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酷寒。雪中之红更构成凄美的情调。朋友却要在这样的冰雪天地中连夜赶路,“长路关山何时尽”,朋友能平安到家吗?绵绵情思正如那茫茫白雪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不羁、意气勃发的盛唐人的杰出代表,他以盛唐人特有的豪壮气概,在冰天雪地的离愁别绪中寄激情和热烈于玉砌世界一点红中,在凄冷境界中加入了一点暖意,使送别的愁苦中蕴含一丝喜悦,真可谓妙手回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难舍,但“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然而大雪封山,朋友旅途会顺利吗?惜别中暗含着对朋友的隐忧和关照之情,不言情而情深义重。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辽阔的背景中,峰回路转,朋友已消失在视线之外,而诗人仍然呆呆地凝望着面前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若有所思,若有所失。他在想些什么呢?有可能是为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担忧,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漂泊无定、归期未卜而感慨,也许是为送别友人后 “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惆怅,也许是念叨着家中“母老家贫子幼”的艰辛,还有可能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瘠苦。悠悠情思正如那一头乱发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这句与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此诗咏雪中送别,感怀中咏雪,把塞外的雪景描绘得壮美俊丽,同时抒发了因送友进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苍茫边塞雪野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盛唐边塞诗选.西北师大胡大浚主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 篇1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岑参及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难点】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岑参(约 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他是( )代的(“ ”)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释题:

3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岑参( ) 散入( ) 狐裘( ) 锦衾薄( )

瀚海( ) 阑干( ) 羌笛( ) 风掣红旗( )

(二)课内探究:

1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分层?

2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

3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1)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4重点语句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个比喻新颖贴切?

5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三)拓展延伸

积累其他送别的古诗名句

(四)训练检测

1、你最喜欢哪两句?写出你喜欢的原因。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雪上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和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范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