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方案(精选8篇)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需要不断的更新、成长。通过前阶段的学习,课余时间我在网上课堂、国培讨论及每天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和专家、同时交流研讨,现提出以下预设性二点解决方案: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良好的学习兴趣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必定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数学学习中更需如此。试想,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还注重情感的投入,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爱护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孩子们也仿佛知道我的用心,很好的反馈给我,对数学课堂感兴趣了,专心地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我的每一次提问,成绩也有小突破。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讲故事或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的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上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燃,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2、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美术潜能.。
3、学生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点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正确引导,就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但不盲从,对方法的别出新裁又不随心所欲。
二、调节课堂气氛,首先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数学这样的的抽象性强,逻辑性高,推理性严密,我们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随着学生们的年龄增长,数学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的话,后面的教学如何进行,后果可想而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和“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打开了沉闷我心中已久的问题,如何活跃数学课堂,增添数学课堂气氛,爱上数学,人人学数学,叫他们学以致用,学有用数学。
1、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2、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美术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数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图形。如此以境生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4、让学生有足够的提问空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5、精心计划,主预防,防微杜渐。
大量的事例证明,若不注意防差转差,一个班级的后进生就像割韭菜一样,去掉一茬又冒出一茬。因此,必须精心计划,以预防为主,防止后进生产生,否则班主任就疲于应付他们,分散精力。
我们要将预防工作做在平时。经常用身边发生的学生能感受到的又能产生共鸣的正反面事例教育学生,防止他们的行为和学习出现偏差。利用各种主题班会使学生自我教育。
6、多家访,多联系,齐抓共管。
后进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家长、科任教师必须协同教育作战。学生‘成人感’日渐强烈,但因是非不明,常故意违抗师长。随着其独立性增强,就减少与师长的交流,增加与伙伴的交往,认为能得罪师长,决不能失去伙伴的信任和友谊,因此他们常拉帮结派,采取统一行动。”基于以上特点,班主任必须多和任课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与任课教师联系,还可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打好整体战,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7、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各种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要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另外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有耐心地去培养他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养成勤动脑,责疑问难的习惯。经常使用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索、讨论,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再进行多次反馈的“探索点拨法”。课中允许学生提问,特别是鼓励后进生责疑问难。学生长期通过“探索”训练,掌握了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攫取知识的本领。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时刻明确我们肩负的责任及使命,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让孩子们学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孩子们快乐、轻松、高效地学习,这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况。根据教学纲领,我们要用数学的思想指导教学,应用已有的经验改进课堂教学,利用高科技通讯如手机、网络视屏、电视等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热情,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尝试研究数学。
第二次作业教学设计的(方案)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需要不断的更新、成长。通过前阶段的学习,课余时间我在网上课堂、国培讨论及每天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和专家、同时交流研讨,现提出以下预设性二点解决方案: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说“良好的学习兴趣就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一个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他必定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数学学习中更需如此。试想,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一种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成绩下降。
一、让学生爱上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还注重情感的投入,时时处处关心、尊重、爱护孩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孩子们也仿佛知道我的用心,很好的反馈给我,对数学课堂感兴趣了,专心地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我的每一次提问,成绩也有小突破。
1、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讲故事或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形象的故事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集中到学习上来。学生的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上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点燃,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2、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美术潜能.。
3、学生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学生点滴的闪光点,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并正确引导,就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但不盲从,对方法的别出新裁又不随心所欲。
二、调节课堂气氛,首先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数学这样的的抽象性强,逻辑性高,推理性严密,我们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随着学生们的年龄增长,数学课堂越来越沉闷、无味的话,后面的教学如何进行,后果可想而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学说”和“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打开了沉闷我心中已久的问题,如何活跃数学课堂,增添数学课堂气氛,爱上数学,人人学数学,叫他们学以致用,学有用数学。
1、创设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安全感,都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创设宽松自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2、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美术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数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3、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图形。如此以境生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4、让学生有足够的提问空间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5、精心计划,主预防,防微杜渐。
大量的事例证明,若不注意防差转差,一个班级的后进生就像割韭菜一样,去掉一茬又冒出一茬。因此,必须精心计划,以预防为主,防止后进生产生,否则班主任就疲于应付他们,分散精力。
我们要将预防工作做在平时。经常用身边发生的学生能感受到的又能产生共鸣的正反面事例教育学生,防止他们的行为和学习出现偏差。利用各种主题班会使学生自我教育。
6、多家访,多联系,齐抓共管。
后进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班主任、家长、科任教师必须协同教育作战。学生‘成人感’日渐强烈,但因是非不明,常故意违抗师长。随着其独立性增强,就减少与师长的交流,增加与伙伴的交往,认为能得罪师长,决不能失去伙伴的信任和友谊,因此他们常拉帮结派,采取统一行动。”基于以上特点,班主任必须多和任课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家庭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多与任课教师联系,还可增进感情,增强凝聚力,打好整体战,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
7、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各种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要养成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另外我们应有计划、有目的、有耐心地去培养他们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养成勤动脑,责疑问难的习惯。经常使用先创设情景,让学生探索、讨论,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再进行多次反馈的“探索点拨法”。课中允许学生提问,特别是鼓励后进生责疑问难。学生长期通过“探索”训练,掌握了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思考,攫取知识的本领。
一、预设性教学
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 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预设性教学的实质即为追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 使教学活动按其内在的规律来进行。自古以来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教学规律的探寻, 也都通过教学原则、教学环节等来体现教学活动的可预设性。预设性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标导向性、内容封闭性、过程控制性、方法程序性等方面。
预设性教学的两面性:第一, 课堂教学具有目的性, 其中预设是课堂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同时也是确保教学质量以及教学进度的关键。因此, 教师在上课之前, 一定要先明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第二, 课堂上也应当按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开展,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效率性和计划性。从教师的视角来看, 根据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教学任务完成, 至于学生真的改变、进步以及提高与否, 显得无足轻重。从实践来看, 预设性教学要求的按教学基本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想法,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范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从教学效果上来看, 该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对学生进行了限制, 尤其是支配权、自主性的抑制,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是事先规定好了的, 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和机会。简单的说就是, 预设性教育过分强调所谓的预设和教学方案的设计, 导致课堂教学非常的机械、教学氛围沉闷, 甚至程式化, 过于死板、缺乏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 只能使学生成为最忠实的听众, 教学难见成效。“预设性教学只是教学活动属性的一个方面, 它是教学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教学活动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即教学的生成性, 这是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二、生成性教学
对于生成性教学而言, 实际上就是基于生成性思维的一种教学形态。其中, 生成性思维下的事物、本质, 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 而非在发展前就存在。生成性教学, 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互动状态等, 对教学思路、方法和行为进行及时调整的一种教学形态。实践中可以看到, 生成性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 具有表现在:第一, 教学主体、内容以及情境不确定;第二, 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开放性以及情境性;第三,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生成性以及趣味性。生成性教学, 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生成,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尊重学生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们具有的权利并非教育的恩赐, 更多的是他们所应当得到的东西原本就属于自己。
三、预设性教学与生成性教学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之间是一对辩证统一关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既需要预设, 也要生成, 二者是课堂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内容。其中, 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充分尊重, 而生成则更多的是对学生们的尊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学习效率, 而且还要注重生命体验过程。基于此, 应当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将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预设和生成之间也存在着对立面。其中, 预设追求的是结果性、显性的目标实现, 而生成则更加重视隐性的、个人性化的过程性的目标实现与否。实践中可以看到, 如果预设过度, 则会忽略生成, 甚至挤占生成的空间和时间;相反, 如果生成过多则会影响预设目标能否实现, 教育教学方案和计划能否有效落实。对于一些有价值的生成而言, 实际上都是对预设的否定, 或者是随机的神来之笔。
四、二者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相遇, 生成教学智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型的课堂教学范型倡导生成教学,有人就误认为教学要从预设性教学转向生成性教学了,于是乎,预设性教学有种种弊端,成为批判的靶子,生成性教学有种种优点,成为效法的样板。其实提倡生成性教学是因为过去我们的教学中只重视预设性,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的生成性特点。提倡生成性教学并不是要批判预设性教学,并不是要将二者对立起来,并不是要将教学活动从预设性转向生成性,而是要辩证地处理教学“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预设性教学是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进而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的一种教学活动。生成性教学是在一定的预设目标与内容下的创造与完善。预设性教学体现了科学性,而生成性教学体现了艺术性,二者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相遇,生成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前瞻式准备会与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变化相适应作出灵活的顺应,即预设与生成的相遇。精彩的预设强调教师通过理解教材与了解学生来反思与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案;精彩的生成立足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感悟、理解、体验、知识联动、问题驱动,以及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实质是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当精彩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相遇时,课堂教学智慧就产生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就随之提升了。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上,从知识重心转向学生重心,通过精心的教学准备与情境设计,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唤醒学生內心的情感体验,身心投入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应把握学生总体的思維动向,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使学生的思考有深度有意义,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诸多成长感悟。在教学内容上,不仅重视静止的教材文本,也重视动态的“人”的文本,如学生、课堂气氛、教师的语调、手势、眼神、举止、感情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给教学内容预留足够大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不抑制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引导,引导那些“旁逸斜出”的东西为教学中心、主题服务,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主体作用发挥上,生成性教学注重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反思,教育智慧即教育情景中的智慧性行为,是教育的实践语言,是教师对教育情景的即刻的投入,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情景中能够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从情感上,从反应上,由衷地行动。具体到教学中,教师要知晓作出预设或生成行为的意义及理论假设,反思教学环节中一切细节,小到乃至和同事、学生交流,汲取可反思的东西及利用反思的结果进行再反思,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具体分析,并结合教育教学智慧,确定有开发价值的问题生长点,合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重要意义
xxx乡xxx村是羌族最原始最古老的羌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神秘的释比文化和羊皮鼓、口弦等一系列的原生态、舞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之一;同时xxx村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各类野生动植物和特色中药材、野生蘑菇等);再者我xxx村还拥有独特的旅游环境和丰厚旅游资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世外桃园。对xxx乡xxx村打造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是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xxx乡人民政府、xxx村两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理县、活力理县、和谐理县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理县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理县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好理县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xxx旅游休闲度假村(以下简称“xxx度假村”)
2.发展定位
以理县享誉四川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文化情趣为一体的具有省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四川、阿坝州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省级知名、州内前茅的旅游目的地;创造特色乡村和集现代化旅游规划建设的州级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理县旅游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理县城乡总体规划,符合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相结合,景区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相结合。
(二)发展规划
将xxx旅游度假村建设成为州级前茅的旅游休闲度假村,使之成为带动理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乡村增长极,进一步彰显理县的城市魅力,提升理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开放度,成为理县建设省际性现代特色乡村旅游的重大示范工程。
1. 规划格局
xxx旅游度假村将主要依托xxx坪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原有丰厚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xxx略微改建完善使之成为能留住游客的圣地。
(1)xxx下寨古羌原址进一步修善。
(2)将xxx村所属xxx坪的草坪改建成为小型人工湖泊,在人工湖泊旁修建羌式木楼用以接待游客,作为供游客赏玩的娱乐的场所。在xxx坪西面修建一处商贸居住区,用作游客居住和当地农民使用的商贸展销点。
(3)在xxx坪西北方向有很多斜坡地,利用这些土地种植青草,作为滑草场。
(4)在xxx坪的北偏西有一座山,此山山势斜缓,山上有一条河流,到了寒冬时节便大雪掩河,我们将此处作为滑雪场。
(5)在xxx坪正北方向三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我们将其中两条河道可用作漂流.(6)第三条河流将其改道至北偏东的山上流下,依就原有地形顺势而下形成较为宏大的瀑布。
(7)xxx新寨背后500m处便另一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我们将其围建成为猎场,如金丝猴、野猪、野兔、野鸡等,可供游客赏玩。
(8)在xxx村正东方向岔路口便有一座羌碉,在羌碉前方有一条小河,我们将修建一座木板桥(情人桥),在河对岸是一座圣山,通过情人桥,沿悬岩石梯而上变可上山许愿求神。另外我们将计划开展一年一次“转山会”,此“转山会”融合羌族释比祭山活动和原生态舞蹈,感受羌寨魅力、感受羌寨风情、感受浓郁的羌风特色、感受古羌文化的传承,游xxx品别味风情,使游客能参与更多的休闲娱乐的项目。
2.投资建设平衡分析
经过测算,xxx度假村前期开发总投资约500万元,预计XX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3.实施步骤
xxx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XX—XX年),完成xxx旅游度假村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规划。在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可能地谋求招商引资,完成各项建设资金的筹备。
第二步(XX—2014年)全面展开起步区内道路、河流改道、房屋修建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起步建设区域内的征地拆迁,完成滑草场、滑雪场、漂流、人工湖泊和瀑布、草场围栏等各项基础建设。
小二班
教学活动具有着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精心的预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孩子,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是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教材具有普遍性,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同时,根据孩子的实际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度的调整。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是二期课改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小班幼儿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同伴之间的交往较多以应和的方式,而主动提出问题,大家一起讨论的现象较少,孩子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以下,是我从教学中体会到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日常生活中注意捕捉孩子的热点与兴趣
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味的关注教学计划如何实施,教学目标如何完成,而应该时时关注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并且及时的加以引导,鼓励孩子进行讨论,探索,从而促进主题的产生。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但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有的孩子胆子小,就将这些可能成为主题的火花熄灭了,不禁让人为之惋惜,而有些话题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样不能产生主题,也令人着急。这天入园时,马俊翔带来了一辆小汽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看着,龚梓轩说:“我家也有玩具汽车,是爸爸在我生日时买的警车。”朱晗飞说:“我家有赛车。”洪云阳说:“我还有一辆遥控汽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一时间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都想看一看玩一玩马俊翔的车,而马俊翔却把车抱的紧紧的,惟恐被其他小朋友拿走。这时龚梓轩说:“我爸爸是开车的,我让他开车到幼儿园来,我们一起看我爸爸的车。”这时,我就及时满足孩子的兴趣需求:“倪老师带你们一块儿看车去好不好?”“好!”约十分钟后我带着孩子们出发了,我们在马路上看车,由此“汽车”主题活动产生了。其中,使我认识到选择这一主题活动进行预设的价值所在:这是一个孩子生成的活动来源与孩子本身的热点所在,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是二期课改的理念之一。
二、努力创设与之有关的、丰富的活动环境 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探索性主题活动的开展往往与环境材料密切相关,环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探索活动中,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小班
幼儿,各方面的知识经验都十分的欠缺,要让他们自发生成主题好象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景,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孩子寻找资料,组织参观访问,让孩子制作和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能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汽车的主题形成后随着幼儿们探索的不断深入,他们一不满足对现有的进行探索。有一次,陈天翊说:“我的车会飞!”“我的车会变形!”„„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造出更有本领的车,于是他们画的画,剪的剪,涂的涂,刘畅说:“这是我的双层汽车,下来是可以玩滑滑梯。”韩锦雯说:“我的车可以飞,有翅膀的。”连能力较弱的徐睿阳制作了一辆汽车,他高兴地喊道:“看,老师,我的车!”活动中,教师材料的提供环境的创设和预设的一些活动保持了幼儿持久的探究兴趣与愿望,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孩子们会生成许多教师没有预先计划的学习内容,并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活动。
在实践中,小班的主题开展应当浅显有趣的,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形式应以幼儿喜闻乐见为主。我们觉得幼儿的生成和教师的预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截然分割的,孩子的生成来自于其自身的兴趣,需求,知识经验的积累,来自于教师精彩的预设,比如丰富的环境刺激,有趣的探索主题,循循善诱的引导,来自于教师的分析、观察与捕捉,而捕捉孩子的兴趣及时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是二期课改对教师提出的必备要求。满足孩子们探索的需要,提升生成活动,使教师和幼儿都成为课程的主动建构者。
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基础,有合理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保证。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本身的不足,教材挖掘不到位,没有把握好教材意图;教师自身学习不够,教学理念未能完全适合新课程的要求等等。因此,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预设,已经成为了我们每个老师要探讨的问题所在。
预设性生成性教学在于在备课中设置恰当的问题, 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 能在备课过程中预设好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成性教学方案, 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好由预设而生成的问题。教师重视预设性生成性教学, 就会对全体学生的主动求知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
预设性生成性教学的问题源于教师既往教学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就是说过去的、他人的自发性生成性问题转化为预设性生成性教学问题。设置预设性生成性教学的问题就是为学生搭设舞台, 让学生畅谈教材的理解, 袒裸真实的心灵世界。
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 谈谈预设性生成性教学的问题的设置。
一、从教材的争议处设置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预设性生成性教学的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学过的内容, 也是高中教学中常被教师忽视的内容, 有的甚至一带而过, 这导致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基本停留在初中的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 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呢?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有教师根据既往教学的经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已经知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为什么还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为此, 我们在这里设置了如下预设性生成性的问题: (1)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否一定是因为力的作用呢? (正如我能做某事, 但某事不一定是我所做, 有可能别人也会做) (2) 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为什么要去研究没有力作用的运动呢? (力与运动的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对此, 我们不妨以退为进考虑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如果没有力的作用, 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以退为进难道不是一种值得向学生介绍的思维方法吗?!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预设性生成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促使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从教材的抽象、空白处设置让学生更愿意参与相关问题讨论的预设性生成性教学的问题
教材中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阐述过于简单, 使学生觉得亚里士多德“不怎么的”, 亚里士多德理论竟然忽悠了一千多年, 我们的先人似乎很傻啊。针对学生潜在的这一认识, 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要驳倒亚里士多德是非常困难的,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 我特别制作了亚里士多德当年的“虚空理论”的动画,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并将亚里士多德的“虚空理论”设置成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虚空理论”, 这样特别的安排, 不仅让学生品尝了失败的苦果, 更充当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探究者”。参与相关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很难回答, 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方法, 所以人类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弄清楚。”通过这样的探究, 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物理知识, 更让学生感受科学结论得出的艰难历程, 并感悟科学之美, 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情感、情绪的变化处设置促进学生情感价值升华的预设性生成性教学的问题
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原型是单摆实验, 而非现在课本所呈现的情况, 岂不一石激起千层浪!以原貌的形式展示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 不仅充分说明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 更使课堂营造出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的热烈而有序的气氛, 使师生的课堂活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讲完伽利略“理想实验”后, 学生会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 而非伽利略定律呢?牛顿高明在哪里呢? (这样的问题不仅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疑问, 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不是简单地取了个惯性的名字, 而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总结和提升。将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这种现象上升为物体的一种性质, 将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上升为一种规律, 这是牛顿大大超越前人的地方, 通过这样的问题不仅消除了学生心里的疑虑, 更促进了学生情感价值的升华。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境;非预设性;前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式”教育已成了全球华人关注的焦点。千百年来,尊师重教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思索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中,我国大多数民众始终坚信不“教”则无功,于是教育的形式也更加倾向于重教而轻学,“教”者更多的将自以为是的观点传达给学生,从而忽略了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然而又有人指出,非预设性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语境的展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语境的一种应对行为”,诚然,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理念的科学性值得肯定,但实用性却值得思考。当前,我国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下的学生全部的生活内容只围绕两个重点展开:一是家庭,二是校园。也就是说,基础教育阶段下的学生是在学习理论与学习实践两个环节中成长,而非预设性教学也不应当仅限于教师与学生对语境的应对,还包括学生与家长、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社会角色的语境的应对。
一、实施非预设性教学的前提
非预设性教学虽然是一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个重要前提,即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所谓非预设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预设教学目标,而是顺应学生的个性成长。诚然,这与我国的应试教育背道而驰,但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在现代教育中实施非预设性教学是可取的,并且是科学的。当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实施非预设性教学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但前提是教师能够灵活应对学生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求教师对教材分析透彻,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非预设性教学不等于漫无目的的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求教师充分构想学生可能从哪个方面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且在没有学生发言的情况下,教师应当怎样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应变能力的不足。
二、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当前,许多人推崇西方教育方式,甚至有的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如此发达,是由于教育造就了人才的结果。这是一种不了解历史的表现。作为一名中国教师,尤其是中国的语文教师,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美国强盛的根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策略。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质性的对话,又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对话。而语境也随之产生。
综合前文所述,非预设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自此,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一目了然。笔者现以《孔乙己》一课为例,再次加以论证。
略读课文,导语:体会意境。
精读课文,导语:找出文中的关键词。
分析课文,导语:体会课文中心思想。
分析课文,导语:“孔乙己”值得同情吗?
事实上,这是一种预设的目标,也是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但凡事没有绝对的,如下所示。
师:通过阅读,同学们都能够体会出这篇课文的意境,但目前关键词却不是统一的,一方以“我”为关键词,一方以“笑”为关键词,现在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语境的形成)。
学生代表1:以“我”为关键词,因为课文的事发经过都是从“我”的角度观察,说明了“我”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现状。
学生代表2:以“笑”为关键词,因为孔乙己是以“笑”引出,并且课文也是在“取笑”中结束,从“笑”中可以反映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师(非预设性):同学们说得很好。纵观课文,全文没有一个“悲”字,也没有说明当时的社会现状。然而,大家却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出了相同的课文意义。那么,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分组讨论)
生(结论统一):从孔乙己的角度分析,课文反映出了封建教育对文人的毒害,从“我”的角度分析,反映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旧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师:想一想,与文中的“我”以及孔乙己相较,你们的优越性在哪里?并回答,孔乙己值得同情吗?
学生代表1:孔乙己不值得同情,因为他“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好吃懒做的人是永远没有好下场的。
学生代表2:孔乙己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并且乐于教人,他的悲惨下场是旧社会所造成的结果。
师(非预设性):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正如大家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统一认识。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而反思的内容又是什么?
生(结论统一):反思个人的缺点,以及在新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综上,通过案例表明,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既是不同的个体,又是相同的且可以相互结合的教学概念。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只有首先强化阅读,让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对话,其次才能达成师生间的对话,并形成语境,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并通过不断的加强学习,优化自身素质,转变教学思想,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能仅从某些国家的角度去评价我国的教育,而是应当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制定长远的计划,为我国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茂如.也谈阅读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12):37.
珲春市教师进修学校
张艳兰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一个快信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水平。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要求我们要通过更为主动、高效的学习来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利用的能力。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而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验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一)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的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提升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实践意义
第一,拓展性阅读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进行拓展性阅读,我们就要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通过拓展性阅读,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通过拓展性阅读,教师课内教给方法,提供范例,课外组织有计划的读书积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和健康的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拓展性阅读中学生不断实践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读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三、课题的界定
拓展性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围绕自己判定的研究专题,通过收集与专题相关的各种信息重构文本语境。在重构的语境中进行扩展与延伸、联系与比较,发现与创造,并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拓展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就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拓宽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学习流程。
拓展性阅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对初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拓展性阅读的预期效果,我初步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
(1)明确拓展性阅读的内容、方向,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2)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3)在教师指导下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整理。
(4)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加深对拓展性阅读主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归类。
(1)资料的收集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报纸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填写“拓展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收集的资料有全面的了解,以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交流。
(2)资料整理归类
在学生收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进行指导。
3、检查落实
给学生制订读书计划,设计“拓展阅读卡”,里面要填写的内容:阅读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并且在阅读量、质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每日安排一篇文章阅读。篇幅:低年级300字左右,中年级800字左右,高年级在1000字左右。文体安排:低中年级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为主,高年级逐步扩大范围。
低中年级学生课外读物可由老师指点或推荐,高年级可慢慢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通过定期检查“阅读卡”,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
4、展示成果
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的课外阅读成果,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学困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固定园地,让学生展示成果。例如:古诗擂台、美文点评,中外名人,知识集装箱、身心保健、先看后说等。这样,既激发学生开展拓展阅读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其课外阅读的意识和习惯。
(二)实验的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小语拓展性阅读研究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实践、边调整,摸索出符合拓展阅读的新模式。
3、经验总结法:在运用过程中,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三)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新路子。
2、具体目标
(1)使学习者在拓展性阅读过程中,可以广泛收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信息,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实现阅读文本语境的重构,实现学习者认知、观念、经验的重构。
(2)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就某个特定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拓宽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3)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五、实验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5月):准备阶段
搜集理论材料,确定研究方案,确立实验学校,成立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1月):实验阶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语拓展性阅读的实践与研究,开题立项,研讨、完善、发展,阶段总结;
第三阶段(2007年11月——12月):总结阶段
整理总结有关材料,进行归因分析,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写出结题报告汇编相关成果。
六、实验课题的组织机构
顾 问:李焕珍 黄元胜 杨兆奎 唐玮 李淑玲 组 长:张艳兰
副组长:董丽红 刘春霞
成 员:张世花 郝丽媛 宁玉参 尹富霞 张桂艳 罗晖 实验学校:珲春市一小。
七、课题研究条件及成员分析
1、条件分析
珲春市一小作为本课题的实验学校,曾被吉林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确定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学校几年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多次承担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拥有一个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并且全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查阅书面资料非常好的渠道。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电脑课,经过几年的学习,四、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也已配有电脑,为学生的资料收集提供了便利。
2、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承担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实施以来,多次组织全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培训及研讨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进程。2004年,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研员。
参研人员中,张桂艳老师是教师进修学校教务处副主任,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董丽红、刘春霞2位教师不但是学校的教学研究管理人员,而且是省级骨干教师。张世花老师是州级名师,郝丽媛和宁玉参两位老师是州级骨干教师。她们都是我市小学语文教学骨干,是善于潜心钻研的科研型教师。
八、保证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组织机构。
2.定期召开例会,研讨,听取实验教师汇报。3.按时培训实验教师。
4.实验教师按时写教学反思,积累资料,及时获得信息及反馈。
九、预期成果及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 2.阶段总结报告
【教学设计的预设性方案】推荐阅读:
函数奇偶性的教学设计05-30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07-13
随堂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10-25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拓展性练习的设计10-07
浅析教学目标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06-25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09-24
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问题浅探09-19
对问题性教学的探索06-19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06-26
画的教学设计方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