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林声的红树林,你从课本中了解了关于红树林的哪些知识? 二:复习
课文的条理非常的清晰,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红树林? 理清思路:远观,近赏,繁殖,精神 三:汇报第二自然段
过渡:让我们同作者一起走进这梦幻般的海上森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涨潮时红树林是什么样子?退潮时,作者怎么写? 2 : 远观红树林,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能不能用文字 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
2,学生汇报:
涨潮时,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红树林? 密密麻麻,青翠,浮荡
潮退了,红树林露出了他本来的样子,是什么样呢? 图片出示
“绚丽多姿”这个词语中有什么呢? 色彩和姿态
这里有哪些颜色,什么样的姿态? 师生合作朗读,读出这片红树林的绚丽多姿 四,汇报第3自然段:
远观红树林绚丽多姿,那么你们想走近红树林去看一看,摸一摸它的树干吗?
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小船慢慢滑进红树林深处。请一位同学读读下面的句子:
ppt我乘着小船慢慢划进红树林深处。这简直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世外桃源,你想象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这时用红树林形容世外桃源,可见作者走近了一个{神秘,神奇}的地方。那么这个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继续往下看;ppt出示 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红树林的树干有什么特点?这造型怎么样,想象一下,你能画出来吗?(学生现场作图,理解盘根错节,纵横交错)怎样才能织成一张绿色的网呢? 4 穿行其中,你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 红树林是这样的美,她有美得姿态,还有淡淡的花香,难怪作者会说“我被………..”
播放 视频 同学们,你被什么陶醉了?
6红树林不愧是海上奇观让我们和着乐曲,有朗读再现这片幽静神奇的红树林。
五 汇报第四自然段: 正当作者陶醉其中的时候,听到了树枝上啪啪的声响。这声音是什么呢? 红树的这种繁殖方式叫什么?“胎生“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 3 你能从他的繁殖过程感受到什么? 六 汇报第五自然段: 红树林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赞美。所以作者在开头就说到了“我爱这片海上的森林“。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一起赞美红树林。正是由于他的默默奉献,海南人民视他为“保护神”“风水树”“生命之树”,他给海南岛人民带来了幸福和安宁,让我们来怀着赞美之情来歌颂红树林吧。七总结: 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红树林一样吗,默默奉献的人们呢?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无梁楼盖
1 工程概况
红树林(橘园洲A、B、C地块)位于风景优美的乌龙江畔[见图1],西侧与乌龙江湿地公园只有一路之隔,东侧为私家归属的滨园景观路,北临浦上路,南侧为规划河道。本工程分为A、B、C三地块;总建筑面积约 63万平方米,其中B区高层住宅面积为22.846 万平方米。B2区A-11#、A-12#、A-13#、A-14#楼为34层住宅,其余为31层住宅,A-1#~ A-11#为纯塔式住宅楼;A-12#~A-14#楼为排式住宅,每栋中间设抗震缝断开;主体结构总高度99.9m,底层局部架空,局部为住宅门厅,配电及设备用房;二层为住宅,局部架空,三层及以上为住宅;A-11#、A-12#、A-13#、A-14#楼下布置有B2联体地下室,面积22949平方米,层高4.0米,地下室结构主楼范围采用现浇钢筋砼梁板式结构,地下室人防按核6级和核5级设防,按平战转换功能设计平时作为车库;室外顶板采用预应力钢筋砼无梁楼盖。
2 地基基础设计
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5s,场地卓越周期为0.42~0.46s,场地地质岩土自上而下分10个岩土层:
(1)冲填砂或杂填土-1:层厚约0.8~7.5米;
(2)中砂(局部夹有-1淤泥):层厚约6.4~33.8米;
(3)淤泥:层厚1.00~16.9米;
(4)粉质粘土部分粉土或粉砂:层厚0.8~14.3米;
(5)中砂部分下卧淤泥质土:层厚0~4.4米;
(6)中砂:层厚0.3~22.4米;
(7)淤泥质土:层厚0.7~5.7米;
(8)卵石:揭露层厚0.8~9.7米,分布于整个场地;
(9)中砂:层厚4.3~12.9米;
(10)残积粘性土:层厚1.1~4.4米;
(11)强风化花岗岩:揭露层厚0.70~11.00米;
(12)中风化花岗岩:揭露层厚0.50~2.30米。
根据地质资料,基础采用施工进度快、造价较低的PHC管桩,桩长约28~31米,桩端持力层均选用 (8)卵石层,按常规方法主楼下布置PHC500-125AB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2450kN;单层地下室大部分采用PHC400-95A管桩及部分PHC500-100A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600kN及2200kN。参照该小区已建好的别墅区的桩基沉降结果,通过沉降计算调整主楼与单层地下室沉降差。设计中采用设置多条后浇带、加强带及控制封带时间作为控制沉降差异的措施。由于联体地下室只有一层地下室,上层没有建筑物,结构自重不满足抗浮要求,故单层地下室部分PHC管桩兼作为抗拔桩;工程中单桩抗拔承载力以桩身所受的拉力抵消PHC管桩预压应力为原则来设计,同时为了保证PHC管桩的抗拔承载力,加强PHC抗拔桩的节点及构造。
3 超长地下室结构设计
3.1 裂缝控制措施
本工程地下室结构长约372米,宽约94米,室外部分为总体道路及花园,顶板覆土厚度0.8米,整个地下室不设永久缝,图2为地下室顶板平面布置图。超长结构尤其是地下室顶板,需考虑温度、收缩产生的应力。混凝土收缩是一种随时间而增长的变形,初期发展较快,三个月完成80%,一般两年后趋于稳定。环境的温度变化也在结构中产生温度应力,结构在后浇带、加强带闭合前可认为各分块自由变形,因此不考虑闭合前各单元的温度应力。目前采用的主要措施:①采用低收缩高防裂混凝土,控制混凝土入模塌落度及入模温度,注重混凝土养护措施及拆模时间;②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以减小施工阶段温度降低和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拉应力,但剩余的混凝土收缩的温差仍会在结构构件中产生一定的拉应力,会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③添加外加膨胀剂,是控制温度收缩裂缝的常规作法,但效果受膨胀剂质量及施工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④掺加抗拉纤维,虽然有效但造价较高;⑤采用预应力技术,是抵抗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的较成熟且有效措施,在众多超长工程实践证明是抵抗混凝土温度变形及裂缝有效措施之一。本工程设计中采用设置多条后浇带、加强带,室外顶板采用施加无粘结预应力和掺加膨胀剂相结合方法来综合解决这个问题。
3.2 无梁楼盖板的设计
3.2.1 设计参数
单层地下室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板柱体系,顶板厚度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有效地降低梁板高度从而减低层高,有明显的综合经济效益。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砼无梁楼盖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高强低松弛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规格为UϕS15.2,σcon=0.70fptk=1302N/mm2,κ=0.004,μ=0.09,fpy=1320N/mm2。普通钢筋采用HRB400,fy=360N/mm2。预应力筋按正反四段抛物线布置,其反弯点设在0.1L处。
3.2.2 设计原则
综合考虑在无粘结预应力板柱结构施工受力全过程的各种荷载作用情况,取各阶段最不利的工况进行组合:(1)正常使用工况:均布5.0kN/m2,主要考虑人流和普通汽车以及绿化荷载,此组合用于验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裂缝、挠度;(2)特殊情况工况:均布16.0kN/m2,主要考虑消防车作用,此组合用于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抗弯、抗剪、冲切验算;(3)施工阶段工况:覆土及面层荷载作用前,结构自重荷载较小,预应力张拉施工后会产生不利的反拱,设计中应考虑该阶段工况的承载能力和挠度裂缝验算;(4)由温度变化及收缩产生的次拉应力,会增加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应予以充分考虑。
3.2.3 设计方法
板柱结构总体计算采用PKPM系列软件中的SATWE软件进行整体分析,本项目中考虑将柱之间的暗梁体系按虚梁考虑,平板选用弹性板单元,参与整体刚度计算,按总刚分析方法,使模型更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柱子的配筋可直接计算得出,但主楼范围内的地下室框架柱配筋,仍需按考虑地震及风力的模型计算;并且在荷载输入时,不存在双向框架梁叠加区域的折减,可直接输入板的实际荷载,简化了输入过程。
顶板结构裂缝控制要求,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2004)表4.1.2:(1)标准组合下混凝土拉应力限值σctk,lim≤1.0ftk;(2)准永久组合下混凝土拉应力限值σctq,lim≤0.4ftk(板底)和≤0.2ftk(板面)。
3.2.4 预应力筋配置估算
根据结构根据结构类型和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有效预加力值Npe,可按下列两个公式进行估算,并取其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undefined
经计算柱上板带配筋为UϕS15.2@200,跨中板带预应力筋选为柱上板带的一半为UϕS15.2@400。预应力配筋经核算各阶段的抗裂均满足σck≤[σctk,lim],σcq≤[σctq,lim] 要求;各阶段的抗弯承载力满足要求;挠度、抗冲切验算均符合要求。
4 结构体系与结构分析
本工程主楼为高层住宅,均采用现浇钢筋砼剪力墙结构体系,利用分户墙、楼电梯间墙及卫生间隔墙设置剪力墙,有利于户内空间灵活使用。剪力墙全部落地,剪力墙抗震等级均为二级。高层建筑的高宽比是对结构刚度、整体稳定、承载能力和经济合理性的宏观控制,根据建筑户型及总平的要求,本工程主体结构的进深18.4m,高宽比为5.5,在规范的推荐值6范围内。
本工程主体结构高度99.9m<100m,采用多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和风荷载最不利情况,考虑偶然偏心及双向地震扭转效应,整体计算结果(以13#楼为例)见表1~4。
注:T3/T1=0.70[0.75]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结构平振第一自振周期T1在2.06~2.6之间,T1=0.074~0.085n(n为计算层数),结构抗侧力刚度较为适宜。结构的主振型以平动为主。
结构第三周期T3为扭转阵型,且T3/T1分别为0.70/0.75,小于《高规》0.9的限值,说明本工程结构抗侧力构件平面布置较为合理。
5 结语
目前类似住宅工程较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供,对建筑要求也不尽相同。通过本工程高层结构及无粘结无梁楼盖的应用,满足了业主的对使用空间、建筑外观等要求,是当前高层建筑较为适用的形式,其应用前景甚为广阔。本工程已施工完成,顺利交给个业主使用,结构状况良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分析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红 树 林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读出自己的感受。
2、培养学生浏览课文和精读课文的能力。
3、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通过学习,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学重点:
体会红树林的美丽景象及具有的精神。教学难点:
体会出红树林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红树林》一课,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红树林的吗?
2、课件出示红树林的图片 说一说,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2-5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试着列出提纲。
2、合作探究:
3、课堂交流:
完成自学提纲1,请个别学生用文中词句回答问题,明确答案。课件出示
(二)学生发言-----师引导点拨:红树林是秀美的谁能用课文的一个词来形容。除此还能用一个字能形容吗? 点名学生回答:世外桃源 奇
师点拨红树林的奇在哪些地方得到了体现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走进远看红树林的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归纳本段可以从两方面来写?
2、合作探究:
(1)学生回答从两方面
一、涨潮时。
二、潮退后。课件出示两幅图片欣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红树林的美。
“一会潮退了,红树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啊,我的眼前变成了一片绚丽多姿的世界。海风吹来,绿浪翻滚,欢迎我这来自北国的远客。”(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红树林的美)
(2)点名读,小组读。小结:远望红树林这样的美,大家想不想走进红树林去看看呢?
3、读第三自然段归纳:这一段写出了红树林什么样的特点?(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猜词语出示语段“一株株红树纵横交错,褐红色的树干弯弯曲曲,盘根错节,形成一座座立体栅栏,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树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来米,东扯西拉联织成一张绿色的网。”
(2)、学生读进行评价。板书: 幽静
神奇
(3)、小结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思考:红树林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4)、小组交流你知道的红树林的品质。
(5)、课件展示:红树林的精神: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地奉献,为人类造福。
(6)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谈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教师充分引导鼓励。)
2、总结:奉献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希望咱们班的同学能有像红树那样顽强的生命力,能有像红树那样服务人群、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畅所欲言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像红树林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用上“既不要„„也不要„„”的句式来夸夸它。课件出示和红树林一样拥有奉献的植物沙漠中的红柳、沙漠美誉的玫瑰、胡杨林„„ 师小结:人类生存的家园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红树林一样的植物不但无私的为人类做贡献不求索取,而且为大地带来了斑斓色彩,有了它们我们的家园不在是空洞的黑白色。
五、拓展训练:
1、不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丽的山河;
2、看看钱塘江大潮,就不能说看过人世间最壮美的景象;
3、不看看红树林,---------------------。
六、堂清检测:
1、这篇课文从()、()、()、()来介绍红树林的。
2、请你用两个成语来概括红树林的精神。
板书设计:
红树林
散文 绚丽多姿(远观)
世外桃源(近赏)
胎生繁殖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S版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设计理念
以读悟情,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人物感情的主要方法;直奔主题,围绕课文题目,抓住重点文段和重点词句,朗读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
复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用舒畅、快活造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质疑课题。
读了题目,爱动脑筋的孩子脑子里必定会闪过一些疑问。(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见一见昨天认识的生字朋友)
3、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板书)
指名读句子,体会一生最喜欢。
师:读了这句话,爱动脑筋的孩子此时又会产生疑问了,请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细读感悟。
到底这树林和唱歌的鸟凭什么魅力而成为父亲一生的最爱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树林里的鸟吧。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个段落描写了树林的鸟?(提示:默读时动眼、动脑、动手画。)
2、学生汇报,指导学习第十自然段。
师:谁能把这一段话读正确、通顺、流利?(指多名学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鸟的什么特点?(鸟有气味)
师: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每一只鸟才张开呼吸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随机指导理解舒畅一词:你用什么办法理解这个词?
小结:查字典、换近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鸟儿的欢快舒畅,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谁能用舒畅来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美好的黎明、多么快活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快活吧――齐读一至四句。
4、这是鸟特有的气味,非一般人所能闻到,那如何才能闻到?读第十段最后一句,用刚才的办法,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或者两个词语,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理解:你怎么理解用心一词?(换近义词:专心,认真。)我们平常闻气味都是用鼻子闻,可父亲却说要用心闻,那么,怎样闻才是用心地闻呢?你能联系前文,找到文中的的话来解释吗?
5、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前面的问题。
6、学生汇报,随机指导理解用心地闻。
突然,父亲站住了闻了又闻?(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体会父亲仔细看、用心闻。)
我茫然地望着兀立的父亲。指导朗读,体会父亲静静地用心地闻、仔细地观察。
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父亲是()地站在那。
7、一旁茫然的我,这时心里想什么?(哪有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请位父亲来回答。
8、指导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用心爱护鸟的感情以及父亲对鸟的熟悉。
9、父亲这么仔细观察、用心地闻鸟味,再次读文段,读到父亲的心里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爱鸟――读第一段)
10、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
11、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六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
1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结合课件指导朗读。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想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看课件。
理解群鸟齐鸣,指导朗读第十一段。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指导指导朗读句子,体会快活,并用快活来说一句话。)
鸟儿歌唱着要飞上天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却不知它面临的危险――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所以,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看,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
13、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1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我心情为什么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15、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拓展。
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爱鸟)
看
鸟动
闻
鸟味
听
鸟歌
知
快活与危险
教学目标
复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爱,激发学生爱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并用“舒畅”、“快活”造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体会父亲的爱鸟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我”的心情变化: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教育学生懂得爱鸟、保护大自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质疑课题。
读了题目,爱动脑筋的孩子脑子里必定会闪过一些疑问。(学生说)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见一见昨天认识的生字朋友)
3、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板书)
指名读句子,体会“一生最喜欢”。
师:读了这句话,爱动脑筋的孩子此时又会产生疑问了,请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三
细读感悟。
到底这树林和唱歌的鸟凭什么魅力而成为父亲一生的最爱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树林里的鸟吧。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个段落描写了树林的鸟?(提示:默读时动眼、动脑、动手画。)
2、学生汇报,指导学习第十自然段。
师:谁能把这一段话读正确、通顺、流利?(指多名学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鸟的什么特点?(鸟有气味)
师:哪句话最能让你了解到小鸟有气味?
随机指导朗读句子“每一只鸟才张开……呼吸着”。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
随机指导理解“舒畅”一词:你用什么办法理解这个词?
小结:查字典、换近义词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鸟儿的欢快舒畅,可以加上动作读。
师:谁能用“舒畅”来说一句话?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美好的黎明、多么快活的小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快活吧――齐读一至四句。
4、这是鸟特有的气味,非一般人所能闻到,那如何才能闻到?读第十段最后一句,用刚才的办法,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或者两个词语,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结合学生的汇报,随机指导理解:你怎么理解“用心”一词?(换近义词:专心,认真。)我们平常闻气味都是用鼻子闻,可父亲却说要用心闻,那么,怎样闻才是“用心地闻”呢?你能联系前文,找到文中的的话来解释吗?
5、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九段,思考前面的问题。
6、学生汇报,随机指导理解“用心地闻”。
“突然,父亲站住了……闻了又闻?(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体会父亲仔细看、用心闻。)
“我茫然地望着……兀立的父亲。”指导朗读,体会父亲静静地用心地闻、仔细地观察。
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父亲是()地站在那。
7、一旁茫然的我,这时心里想什么?(哪有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请位父亲来回答。
8、指导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用心爱护鸟的感情以及父亲对鸟的熟悉。
9、父亲这么仔细观察、用心地闻鸟味,再次读文段,读到父亲的心里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爱鸟――读第一段)
10、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
11、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六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
12、学生汇报学习结果,随机结合课件指导朗读。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想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看课件。
理解“群鸟齐鸣”,指导朗读第十一段。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指导指导朗读句子,体会“快活”,并用“快活”来说一句话。)
鸟儿歌唱着要飞上天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却不知它面临的危险――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所以,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看,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
13、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1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我心情为什么“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15、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四、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令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了解与喜爱。)
2、将题目的顿号换成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读一读。(爱)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写作方面:先概括再具体的表达方法。
内容感悟: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鸟儿们常常欢歌笑语,喜欢自由飞翔,它们也有自己的欢喜忧愁,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关爱鸟儿,让它们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拓展。
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爱鸟)
看
鸟动
闻
鸟味
听
[片段一]
开课:
教师板书课题, 读题引导学生质疑。
生1:父亲、树林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2:为什么要用“父亲、树林和鸟”做文章题目?
师:同学们针对文章题目所提的问题很好, 就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
结课:
师:“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父亲爱鸟, 不会伤害鸟。
师: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个猎人, 他经常打鸟, 为此, 那个小朋友写了一首诗劝他的父亲不应该伤害鸟类。
(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诗歌《爸爸, 我恨死了你的猎枪》)
师:请你也写一首爱鸟的诗歌或一则广告吧!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笔来准备写, 许多学生面露难色, 无从下手。不久下课铃响了, 老师出示了两则爱鸟的广告, 学生齐读, 下课。教师只字未提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
[片段二]
开课与第一位教师大致相同。
结课:
师:从树林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 是鸟儿最快活的时候, 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看看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父亲此时非常担忧鸟的安全, 因为这时鸟儿的翅膀潮湿, 飞起来很沉重, 很容易被猎人打中。
生2:我还体会到父亲此时内心很矛盾。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父亲这时内心很矛盾?
生: (思考片刻) 我从“过了一会”看出父亲内心十分矛盾, 他希望鸟儿快乐, 同时又担忧鸟儿被猎人击中, 所以停了好一会儿才说话。
师:你的体会很好。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多么热爱小鸟的父亲呀!乐小鸟之乐, 忧小鸟之忧。试试看, 能读好这部分吗?
(学生先自由练习读, 然后教师指名读, 读得非常到位。)
师:读到这里, 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点什么呢?
生1:你真是一位保护生态环境的专家, 对鸟这么了解。
生2:你真是一位护鸟的好父亲, 我们应该向你学习。
(部分学生笑了起来。)
师:请你说一说, 你听了他对父亲说的话, 为什么笑了?
生:文章并没有讲父亲是怎样护鸟的。
师:哦, 是吗?
生: (迫不及待地站起来) 我说的没错, 父亲这样懂鸟、爱鸟, 为鸟高兴, 为鸟担忧, 他怎么可能不保护鸟呢?
(不少学生听了频频点头。)
师:你的体会合情合理。难怪课文一开头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会唱歌的鸟。”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能从课文中找到有关句子来证明吗?
生:我从父亲为鸟儿担忧读出了他对鸟儿的喜爱。
师:说得真好? (板书:因为爱……) 因为爱, 父亲才会如此为鸟儿担忧。其实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个“爱”呀!你还可以说———
生1:因为爱, 父亲能从摇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因为爱, 父亲能从前方的林子里闻到鸟味。
生2:因为爱, 父亲能从鸟的叫声中听出快乐来。
生3:因为爱, 父亲说话才这样轻声, 生怕惊动了树林中的鸟。
生4:因为爱——
(学生动情地读着, 说着, 同时也被感动着。)
师:是啊, 这是爱, 这是真正的爱!作者就是通过描写父亲对鸟的真切了解, 道出了鸟儿是父亲一生的最爱, 现在你们明白文章为什么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了吗?
生1:现在我明白了, 文章以《父亲、树林和鸟》为题, 是为了突出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
生2:这也是为了吸引读者去探求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师:是呀!通过学文, 我们在了解父亲、敬佩父亲的同时, 不禁为他爱鸟的真情所感动。同这位可亲可敬的父亲相比, 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以后不捉鸟了。
生2:我以后不戏弄小动物了。生3:我再不吃野生动物的肉了。……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 如果我们也像父亲爱鸟一样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景, 那么在尊重他 (它) 们, 了解他 (它) 们, 接近他 (它) 们的过程中, 就能得到种种快乐与启示, 得到真正的朋友。
分析与思考:
上述两种结课同是围绕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展开, 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怎样结课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产生“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呢?
1.结课要与开课相互呼应, 真正体现学生从质疑到释疑这一过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浓缩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像圆圆的靶心, 吸引着我们走进文本的深处。两位老师开课时都引导学生就文章的题目质疑, 这很好。然而第一位教师开课引导学生质疑, 结课却未释疑。第二位教师, 结课时以学生的疑问为契机, 抓住中心句回归文本, 引导学生用“因为有爱”巧说句子, 使学生历经整个解疑的过程, 实实在在理解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正所谓“涉深水者观蛟龙, 涉浅水者观鱼虾”。
2.结课要回顾全文, 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受到思想教育。艺术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教育离不开爱, 教学情为先。”是的, 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片段一, 结课时老师“另起炉灶”, 让学生朗读与课文联系不紧的诗歌和写广告。学生与文本似乎隔着一堵墙, 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 无法理解“父亲”爱鸟的痴情, 自然也不可能受到情感熏陶, 思想教育犹如贴标签。片段二, 结课时教师照应开头, 回顾全文, 引导学生抓住“过了一会”这个词, 结合上下文, 使学生体会出“父亲”对鸟儿的担忧, 悟出“父亲”一生最爱鸟这一中心, 然后围绕这一中心句, 用“因为爱”这一句式说句子, 并用煽情的语言创设情境, 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 爱“父亲”之所爱, 忧“父亲”之所忧, 使爱鸟、护鸟不再是口号, 而是深深植入学生心中的意识。
大观完小蒋霞收集整理
18《我爱在树林中漫步》
承启学校
执教者:邓木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焕、氧、碳、囱、嚣“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爱在树林中散步的原因。
【能力目标】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爱在树林中散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四、教具准备:
学校小树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堂堂网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1、展示本校小树林的照片,提问:猜一猜这是哪里?你喜欢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学生发言交流)
2、老师知道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在树林里面散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文《我爱在树林中漫步》,看一看他为什么喜欢在树林里散步!(板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要求: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欢在林中散步?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大观完小蒋霞收集整理
2、堂堂网播放情景朗读
3、学习生字
精神焕发
二氧化碳
烟囱
喧嚣
(1)检查预习效果
齐读(无拼音——有拼音——组词)——点多生读(2)游戏操练——一闪而过
迅速读出课件中出现的词语
(三)读课文,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展示思考题:(默读)
①说说“我”为什么爱在林中散步?
2、检查整体感知情况。
(1)生找出原文句子,再请生进一步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板书)齐读。(2)引导分析句子
①课文向我们介绍“我”爱在树林中散步的原因。(引导体会)
1)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划出嫩绿、碧青、苍翠这些词语,了解这些词语写出了大自然丰富的绿色,再读中感受到这浓淡深浅的绿太美了,在这诗一般的境界里,人们能松弛神经,消除积累的疲劳,这是作者爱在树林中漫步的第一个原因。(板书:丰富的绿色)
2)学生自己找到第二个原因:树林中空气新鲜、清香,让人感到头脑清爽,精神焕发。让学生重点理解“精神焕发”的意思。(书:新鲜的空气)
3)引读:我爱在树林中漫步,欣赏哪——(重重叠叠、郁郁葱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大观完小蒋霞收集整理
葱、姿态万千)树冠,树冠如同——(一把把保护伞),那茂密的枝叶——(把有害的微粒层层挡住。)
“重叠叠、郁郁葱葱”在这里是写什么的?写出了树冠的什么特点?(板书:茂密的树冠)
4)找一学生学着老师样引读:我爱在树林中漫步,静听那——(鸟啭和虫鸣)没有——(耳的噪音),没有——(城市的喧嚣),所以——(我爱在树林中漫步)
(板书:鸟啭和虫鸣)
找学生归纳作者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四个原因)
小结:文章前四个自然段分别从四个方面想我们介绍了作者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这四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它们与第五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5)学习第五自然段:明白第五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板书:身心舒适)
②小结过渡:全文按分—总的结构安排向我们介绍“我”爱在树林中散步的原因。为了进一步向我们向我们说明“我”爱在树林中散步的原因。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请找出相关句子划上波浪线,并写一写其说明方法。(课件)(生讨论出答案,课件展出重点语句分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A、近百年来,工业越来越发达,工厂越盖越多,数不清的烟囱向空中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少科学家产生了忧虑,担心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会给人类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举例子)
B、如果每个人平均有10平方米的森林,就可以保证空气中的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大观完小蒋霞收集整理
二氧化碳不至于继续增多,人类有足够的氧气可供呼吸。(作假设、列数字)
C、1.5公斤炸药爆炸发出的声音,在空旷的地方,能传播到4000米远,而在树林中,400米以外是听不见了的。(列数字、作比较)
D、怪不得人们常常用绿色来粉刷房屋,以获得宁静和凉爽的感觉。(举例子)
E、我更要感谢它们,它们默默地保护着我们人类。伸张着的树冠如同一把把保护伞,那茂密的枝叶,把有害的微粒层层拦住。对这样的优秀的义务清洁员,我怎能不怀着深深的谢意!(打比方)
a、“优秀的义务清洁员”指的是什么?
b、把第3句话变换一种说法,使意思不变。
c、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指导读好这一句)
(三)总结拓展: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绿色的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树冠的作用及绿色消音器等知识,让我们知道了“我”爱在树林中散步的真正原因。树木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同学们应该爱护树木。我也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写说明文时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板书设计:
* 我爱在树林中漫步
丰富的绿色
清新的空气
亲近自然,身心舒适
茂密的树冠
本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阅读它,仿佛自己也会回归到一个孩子。更喜欢的是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享受童思的飞扬,童言的奇妙。今天,教学《父亲、树林和鸟》,随着文本,我们来到了一个雾蒙蒙的树林。很安静。有“我”,有“父亲”。“我”看不见一只鸟飞也听不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有不少鸟。“神”的是父亲刚说鸟要唱歌了,果真就听到了鸟的歌唱。父亲还说鸟有鸟味,父亲还知道鸟最快活的时候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在“我”的眼里父亲真是鸟的专家,鸟的知音,鸟的爱好者。
阅读这样的文本,犹如温习着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每一个字符中流淌的是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相融的片片情愫。之前听过别的老师说这是一片难上的课文,有些高年级课文的味道,作为三年级的孩子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引领大家反复诵读,用心体味。我并不在于挖掘的意蕴有多深,而在于情感的流露有多真。
在听完课文录音后,我板书了“父亲
鸟”,要求中间加一个词语。孩子们说出了“父亲爱鸟。”“父亲喜欢鸟”。“父亲关心鸟。”点着头,表示着我的满意。这时,骆思佳举起了小手,“我觉得可以加了解,父亲了解鸟。”“了解!真是一个好词!”。于是,我们牵着“爱”的情脉,踏上“喜欢”的林荫,去寻找一份“关心”,一份“了解”。孩子们的世界就是多姿多彩,一经打开心窗,清新的小花便会探出头来,惹你喜爱不已。如下面一段文字的品读: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父亲在观察叶子的动静中就知道林中有鸟儿,说明他很关心鸟。”“我从话音很轻,看出父亲非常非常爱鸟。如果大声会吵着了鸟儿。”“我从生怕惊动了鸟儿,看出父亲很了解鸟。因为现在是雾蒙蒙的清晨,也许小鸟还在睡觉呢。”
“父亲那么的爱鸟,又是那么的了解鸟,父亲一定知道此刻的鸟儿正在做什么。你们能猜想一下吗?”“也许鸟妈妈鸟爸爸刚刚醒过来,正伸着懒腰呢。”“也许鸟宝宝还在甜甜的睡梦中,与花蝴蝶嬉戏,呵呵„„”“也许刚起床的鸟儿正在梳理着蓬松的羽毛。”“也许„„”
“哦,为了不打搅鸟儿的梦,为了不惊扰鸟儿的安闲,所以父亲的话音这么的轻轻。来,谁会读好父亲的话?”无需多讲,朗读的时候,孩子们的声音很轻柔很投入很动情。在品闻“鸟味”时,有孩子说:“鸟味是树上飘下的一根羽毛,还带着淡淡的体温。”“鸟味是晨雾中飘来的一股暖流,只有父亲一样的鸟的知音才会闻得到。”在感悟“快活”时,有孩子说:“鸟儿唱歌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候,那么父亲是鸟的朋友。朋友才会快乐着朋友的快乐。”在研究“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时,有孩子说:“如果父亲是猎人的话,那么他一天就会打中许许多多的鸟儿。”“我真高兴是因为父亲那么的爱着鸟了解鸟。”“我真高兴,传达的是这个小男孩也是那么的爱鸟。”„„
“是呀,我们相信‘我’不仅仅是一个爱鸟者,还将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一位鸟的知音,鸟的朋友。”
课快结束了,孩子们纷纷表达着心中的想法。“星期天,我要和小伙伴们到树林里听小鸟唱歌。”“我要买一些鸟的书来看,来了解鸟的习性。”“树林没有了鸟儿,天空没有了鸟儿,这个世界不再美丽了。”“我们可以成立红领巾护卫队,解救受伤的小鸟„„”
大气中CO2浓度的持续增长及其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等问题促使全球碳循环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热点[1]。土壤有机质 (SOM)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同大气CO2间的碳交换非常密切。SOM的碳输入主要以凋落物和根系及其分泌物形式进行, 速率约为60Pg/yr;碳输出主要是通过分解作用释放出CO2来实现, 速率也约为60Pg/yr。上述交换速率约为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排放碳速率的10倍。由此, SOM碳库的微小变化亦可引起大气中CO2浓度的显著变化。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及IPCC等均将SOM的碳库动态及相关机理列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根本性科学问题之一[2]。而在整个SOM动态的研究领域中, 位于海陆交错带的红树林由于相对较少的分布, 对其林下土壤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有机质沉积快、群落生产力高和土壤呼吸释放慢等特点, 因而红树林土壤可能是潜在的长期碳库, 具有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人工碳的碳汇的巨大潜力[3]。一般地, 异质性的SOM的组份碳周转率从少于1年, 几年到几十年, 到好几百年, 跨度很大[4,5]。SOM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13C) 分析有助于更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 (SOC的周转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6]。目前, 涉及全球不同地点红树林SOM的13C的报道还相当少见[7]。对不同红树林SOM的碳动态的定量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理解。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三种天然红树林群落SOC含量和SOM的13C的垂直格局, 探讨控制格局的主要生态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受人不干扰极少的天然林群落内。表1列举了各取样点的植被分类、群落优势种及表层20cm土壤属性。其中, 桐花树和白骨壤为先锋种;木榄和秋茄为演替中后期种。
深圳湾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4℃, 1月份气温最低, 月平均气温14.1℃, 最低温度为0.2℃, 7月份最高, 月平均气温28.2℃, 最高气温38.7℃。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mm, 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500~1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全年日照时数约2000h。夏秋多台风, 年受台风袭击2~4次[8]。
1.2 土壤取样
野外取样过程如下:每个取样点, 在退潮1h后用直径6cm的PVC管垂直插入土壤至100cm深度, 将取样管小心挖掘出后水平放置。根据红树林的根系和土壤特点, 现场对土壤特性做描述后分层取样:表层20cm内每2cm一层;20~50cm内每5cm一层;50~80cm内每10cm一层;80~100cm为一层。采集到的样品立即送至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碳同位素实验室冻藏待分析。
1.3 碳分析
先将冷冻样品从-26℃解冻至室温。剔除肉眼可见的根系及碎石后, 每份样称取20~35g, 并在CHRIST冷冻干燥机内冷冻干燥48h, 干样研磨后过1mm孔径的筛子。取1g处理过的样品用2M HCL煮沸约10 min去除碳酸盐, 再用去离子水清洗数次到中性。再将样品放入烘箱90℃下烘24h后取出自然放置至室温, 装袋待用。
取0.5g样品装入石英试管, 混入适量氧化铜和银丝, 接到测样真空系统中, 在1×10-3mm Hg条件下抽真空30min。将石英管密封后在马弗炉860℃反应2h。所产生的CO2经干冰和液氮冷井 (-100℃) 去水汽纯化, 收集至真空玻璃管。将充满CO2的玻璃管装入Cracker管, 在Finnigan MAT-251质谱仪上测定13C, 误差为0.2‰。13C表示为:13C=[ (13C/12C) sample/ (13C/12C) standard-1]×1000通过反应产生的CO2量与原始样品质量之比计算得出SOC含量。碳库 (Mg/ha) 为SOC含量、容重和土壤厚度之积。
2 结果
图1、图2和图3分别给出了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随深度变化的垂直格局以及这三个指标它们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
2.1 桐花树剖面
在表层20cm, 桐花树剖面SOM的13C基本不变, 在20~70cm呈现随深度增加趋势, 到70~100cm随深度减小。整个剖面SOM的稳定碳同位素值介于-29.4‰至-25.9‰之间 (图1a) 。
SOC含量从表层的5.4%增加到6~8cm的6.4%, 然后在8~70cm呈现随深度减小趋势, 在70~100cm又随深度增加 (图1b) 。
土壤含水量从地表的54.6%减到60~70cm的34.6%, 在80~100cm再折回增至52.6% (图1c) 。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的垂直变化格局, 均在70cm附近存在趋势变化的分界深度。此外, 上述三个指标它们两两之间均显著相关 (图1d-f) 。
2.2 木榄+秋茄剖面
在整个木榄+秋茄剖面中, SOM的13C除了表层20cm有微小的1‰以内的波动, 其余深度上均保持相对稳定 (图2a) 。
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曲线呈现出相似形状。两个指标的最低值都在50-60cm (图2b-c) 。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现显著相关性, 自然对数方程的R2高达0.8 (图3f) 。相对比之, SOM的13C与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弱 (图2d-e) 。
2.3 白骨壤剖面
白骨壤剖面SOM的13C的垂直格局可以分为三段 (图3a) :地表SOM的13C为-26.5‰, 在整个表层20cm13C较稳定。18~20cm至20~25cm, SOM的13C从-26.9‰增到-25.4‰, 并保持随深度增加的趋势到50cm。最后, 在50~100cm随深度减小。
表层18cm的SOC含量介于1.8%至2.3%之间。除70~80cm的2.2%波动外, 在18~100cm之间SOC含量保持相对不变, 约为1.0% (图3b) 。
土壤含水量首先从地表的50.6%降至60~70cm的30.1%, 再增至70~80cm的39.9%, 然后减至80~100cm的37.3% (图3c) 。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三者间两两显著相关 (图3d-f) 。
2.4 三个剖面对比
三个剖面SOM的13C的垂直格局相互迥异。如图2-3所示, 所有剖面SOM的13C介于-29.4‰至-24.1‰, 指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C3植物。另外, 各个剖面SOM的13C在70~80cm附近均汇至约-26.6‰ (图1a, 2a, 3a) 。
在表层30cm, 桐花树剖面的SOC明显比另两个剖面的含量高。地表至100cm土壤碳库, 桐花树剖面为673.2Mg/ha, 木榄+秋茄剖面371.9Mg/ha, 和白骨壤剖面325.2Mg/ha。
三剖面的土壤含水量基本呈相似的垂直分布, 且均在70~80cm深度汇至约41.0% (图1c, 2c, 3c) 。
木榄+秋茄剖面SOM的13C在整个剖面保持相对一致, 导致该剖面SOM的13C与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相关性弱, 除此之外三个指标在其余剖面均呈现出显著相关 (图1d-f, 2d-f, 3d-f) 。
3 讨论
3.1 SOM的13C垂直格局的影响因素
诸多研究表明, 除泥炭沉积剖面外, SOM的13C均随深度呈富集趋势[6,9,10,11]。在桐花树剖面的表层70cm和白骨壤剖面的表层50 cm, SOM的13C的垂直格局基本遵从该趋势。
造成SOM的13C随深度富集的趋势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6,9,10,12]:首先, 由于含低13C (约-27‰) 的化石燃料不断排入大气, 近200年以来大气中CO2的13C已经亏损了1.3‰[13]。因为大气中CO2的13C的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植物13C的值, 植物通过凋落物和根系及其分泌物等输入有机质至土壤中, 导致处于深层的SOM比地表的SOM其13C应相对富集。其二, SOM的分解作用可导致13C富集3‰。SOM是植物成份、分解者成份和他们的代谢产物、和腐殖质成份的混合物[14]。一般来说, 分解者如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要比其食物的碳的13C相对富集, 因此土壤呼吸作用总体上导致土壤中13C富集。深层SOM先形成, 所进行的分解作用时间也相对长些, 相应地也应具有相对富集的13C[10]。其三, 根系相比其他植物组织的13C富集约13‰[15], 因此主要来源于根系的深层SOM要比主要来源于凋落物的地表SOM的13C相对富集。
本研究发现, 桐花树剖面的70-100cm和白骨壤剖面的50~100cm的SOM的13C随深度亏损。这也许可以通过土壤选择性保存木质素的现象来解释[16]。由于木质素通常较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单糖成份分解慢且其13C相对亏损可达5~6‰, 因此在植物组织转变为SOM的过程中, 选择性保存的木质素具有改变SOM的13C的可能[10]。
3.2 土壤碳动态变化的生态学过程
除上述因素外, 潮间带的生态学过程也可能影响到三个剖面的碳垂直分布格局。例如, 不同的群落演替阶段对碳动力学的影响。桐花树和白骨壤均为先锋种, 而秋茄和木榄为演替中后期种。相比较于先锋群落, 木榄+秋茄群落更发达的根系[17]阻止了周边有机质输入到群落内部沉积, 加上其地表凋落物的高沉积速率, 促成整个木榄+秋茄剖面SOM的13C保持相对稳定。在木榄+秋茄剖面, 100cm深度可能还未到达其SOM的13C值发生较强变化的分层深度, 为揭示该剖面完整的SOM的13C的垂直格局, 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挖取更深的土壤剖面。
与其它陆地生态系统不同, 红树林生态系统生长于潮间带, 使得有机质的沉积受到潮水强烈的平均化作用影响。桐花树剖面相对木榄+秋茄剖面更靠近陆地边缘。这种潮间带的地理位置差异意味着在潮汐过程中所受潮水浸泡的时间的不同[18]。对于相对位于高潮位的桐花树群落来说, 其被潮水淹没时间相对最短, 受潮水的侵蚀时间相对最短、侵蚀强度也相对最弱, 这些均有利于其进行不受干扰的成岩过程。上述分析某种程度上吻合桐花树剖面的表层SOC含量高以及SOM的13C随深度富集等现象。虽然木榄+秋茄为演替中后期群落, 理应具有更快的有机质沉积速率, 然而由于受到强烈的潮汐侵蚀和平均化作用影响, 该剖面表层SOC含量相对并不高。另一方面, 相对长时间的潮水浸泡所形成的厌氧成岩环境可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进行分解作用的速率, 从而导致该剖面形成相对不变的SOM的13C垂直格局。招潮蟹和其他海洋底栖动物也可能影响到SOM的13C和SOC含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大量螃蟹生活在红树林土壤中, 他们具备沿水平或垂直方向搬运有机质的能力。另据报道, 招潮蟹的13C一般比周边植物的低[16], 它们的存在对于土壤碳的分布影响不可忽视。
3.3 SOM的13C, SOC含量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多种关联方式。例如, SOC含量和SOM的13C可能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但SOC分解是呈指数变化而非线性变化[14]。本研究采用1996年Balesdent和Mariotti[14]介绍的自然对数方程来表达两者相关性。该方程既能指示碳分馏过程初始状态时SOM的13C, 又能反映土壤矿化所致分馏作用的系数。也可以通过这种自然对数方程建立其他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些自然对数方程, 桐花树和白骨壤剖面的初始SOM的13C分别为-26.2‰和-25.4‰。由于木榄+秋茄剖面SOC含量和SOM的13C的自然对数方程的关联系数R2小于0.1, 所以由该剖面对数方程所指示的初始SOM的13C值-25.4‰在统计学上是无意义的。总的说来, 通过对比地表红树林的13C与对数方程指示的初始SOM的13C是否一致, 可以检验其是否为SOC的主要来源。此外, 桐花树和白骨壤剖面的分馏系数分别为-1.7‰和-1.6‰, 表明桐花树白骨壤剖面土壤矿化分解速率相对较快。
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土壤一般含固、液、气三相组份, 而红树林沉积物主要包含液、固两相[19], 这与湖泊沉积环境相似。前人对湖泊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含水量关系已做了一些相关分析研究[20,21]。本研究表明, 天然红树林先锋种群落的SOC含量和SOM的13C均与土壤含水量的自然对数显著相关。红树林土壤含水量是土壤受潮水淹没时间、土壤结构、土壤粘度和土壤中根系量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是反映潮间带沉积和成岩环境的重要指标。土壤含水量高, 意味着相对厌氧的微环境, 将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活性, 利于SOC的长期保存, 从而某种程度上控制着SOC含量。从上面土壤含水量与SOC含量的讨论可见, 相对高的土壤含水量对应着相对高的SOC含量, 意味着相对弱的同位素分馏作用, 从而间接影响着SOM的13C。
4 结论
桐花树群落、木榄+秋茄群落、和白骨壤群落地表100cm土壤碳库分别为673.2Mg/ha, 371.9Mg/ha和325.2Mg/ha。桐花树剖面由于受到较少的潮汐侵蚀和淹没作用影响, 其碳沉积过程受干扰也较小, 从而其碳库量较大。而潮汐的平均化作用使得木榄+秋茄和白骨壤剖面各个层位的SOC含量均较低。
三个天然红树林群落的SOM的13C垂直格局极为不同。相对于传统的陆地森林SOM的13C随深度富集的趋势, 桐花树群落和白骨壤群落下层SOM的13C呈现出随深度亏损的趋势。总的说来, 红树林SOM的13C垂直格局, 可以从大气CO213C的历史变化、土壤分解过程的同位素分馏作用、根系和凋落物的13C值的差异, 以及土壤对植物组织的选择性保存等方面进行解释。此外, 诸如不同的潮汐淹没和侵蚀时间、不同演替阶段以及生物干扰等均对碳格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除木榄+秋茄剖面SOM的13C与土壤含水量和SOC含量的自然对数相关性弱外, 土壤含水量、SOC含量和SOM的13C在三个天然红树林剖面均显著相关。通过作用于沉积成岩环境和土壤微生物分解过程, 土壤含水量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SOC含量, 并间接影响着SOM的13C。
摘要: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 (SOM) 的碳动态研究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对海陆交错带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本研究选取位于广东深圳湾的三个红树林群落土壤剖面, 测定了土壤有机碳 (SOC) 含量和SOM的稳定碳同位素比率 (13C) 等含量。结果表明, 地表100 cm土壤碳库分别为: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群落碳库量较大, 达673.2 Mg/ha, 而木榄 (Bruguiera gymnorrhiza) +秋茄 (Kandelia obovata) 群落为371.9 Mg/ha,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群落为325.2 Mg/ha。这三个剖面SOM的13C介于-29.4‰至-24.1‰之间, 指示其来源主要为C3植被。不同于传统的SOM的13C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桐花树和白骨壤剖面底层的SOM的13C随深度增加而呈现亏损, 而木榄+秋茄SOM的13C在整个剖面则基本稳定。红树林SOM的13C的垂直格局可能反映了大气CO2的13C的历史变化、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13C的差异, 和土壤对植物组织的选择性保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此外, 诸如潮汐作用、群落演替阶段以及生物干扰等, 也会对红树林土壤的碳动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还表明, 在红树林有机质沉积过程中, 土壤含水量通过作用于土壤分解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控制SOC含量, 同时间接作用于土壤同位素分馏过程而影响SOM的13C。
【红树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红树林教学课件03-26
红树林读后感10-02
莫言红树林读书心得03-09
红树林游记作文600字11-13
关于广东红树林导游词12-09
一种有效的红树根部总RNA提取方法07-03
树林的作文06-14
树林的深处01-26
作文:美丽的树林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