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鉴赏课教学设计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诗歌鉴赏课教学设计(精选8篇)

英语诗歌鉴赏课教学设计 篇1

for Poetry Appreciation Class

< A Perfect Day >

Wuxi NO.3 Senior School Grade Two

By Wu Yan

A Perfect Day

When you come to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And you sit alone with your thought, While the bells ring out with a carol gay, For the joy that the day has brought Do you think what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Can mean to a tired heart, When the sun goes down with a flaming ray, And the dear friends have to part? Well, this is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Near the end a journey too;But it leaves a thought that is big and strong, with a wish that is kind and true.For memory has painted this perfect day, With colors that never fade, And we find at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The soul of a friend we’ve made

英语诗歌鉴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感受英语诗歌及英语语言的优美,掌握英语诗歌中出现的感情基调、体裁、意象和韵脚等。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诗歌,完整表述诗歌内容。情感目标: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及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学会正确面对人生,积极应对人生中的悲欢离合。

教学目的:复习:Unit 4 A Garden of Poems

鉴赏:分析诗歌的体裁、韵律和节奏,了解诗歌体裁的特殊性,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从而感觉到英语语言的优美。

巩固:讨论诗歌的感情走向,复述诗歌的内容

教学原则:由简到易,循序渐进 教学媒体:电脑多媒体

教学内容:SEFC 2A Unit 4 A Garden of Poems 诗歌: A Perfect Day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诗歌所反映出来的情感因素能充分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情感目标)

对诗歌的结构、意象、体裁和韵脚等有一定的了解(能力目标)教学步骤:Revision / Lead-in / Listening and Practice

Reading and Practice / Analysing and Consolidation Assignment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Enjoy English poems and have a basic knowledge of poetry, such as images, rhyme and limericks.Ability Aims: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oem and make a goo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Also retell the poem in students’ own words freely.Moral Aim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a poem.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have a sense of aesthetic judgement.Teaching demands and requirements: Revision: SEFC 2A Unit 4 A Garden of Poetry Apprecia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Practice: * Ge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the cont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oem.*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riter’s moods.*Get the students to give the correct feedback to the teacher.Teaching principle: Going 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 and advance step by step.Teaching methods: Asking and answering, listening and reading, discussion, group work, etc.Teaching Media: Multimedia Teaching content: Review Unit 4 < A Garden of Poetry> A poem < A Perfect Day >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 points: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emotional elements displayed in the poem.(Moral aims)*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poetry, including the structure, the rhyme and the limericks of it.(Ability aims)Teaching Procedures: Revision Lead-in Listening and Practice Reading and Practice Analysing and Consolidation Performance Assignment Step 1: Review the content of Unit 4 1.Last period, we learned a unit.What is it about?(A Garden of Poetry)2.The function of poetry to call up all the colors, feelings, experiences and curious images of a dream world.3.The feature that all good poetry shares *important forms: A.the number of lines B.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each line *special patterns of rhythm and rhyme Step 2: Lead-in 1.Reading poetry in English, you are supposed to focus on the themes of the original work.Generally speaking, what are the themes of a poem? Love versus Hatred Life versus Death War versus Peace Anger versus Delight Loneliness versus Sociability Friendliness versus Revenge 2.Now we will read a poem and try to find the theme of this poem.Step 3: Listen and practice 1.First deal with some new words.carol: a religious song of joy and praise flaming: burning brightly fade: to lose color or freshness, etc 2.Listen to the tape.Question: What is the theme of this poem?(Loneliness versus Sociability)Step 4: Read and practice 1.Read the poem by yourself and get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Questions: 1.What happened in the day? 2.What was the writer doing at the end of the day? 2.Listen to the poem with books closed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hrases that appear in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a perfect day/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3.Listen to the tape with books open and find the images in the poem.1.Explain what images are in a poem.2.Find images related to a perfect day and those related to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A perfect day: a carol gay, the chimes/ the sun/ the flaming ray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a tired heart, the sun which goes down, the end of a journey 4.Read the poem after the tape sentence by sentence.Comprehension questions: *What was the writer doing in the day? How about his feeling? *What was the writer doing at the end of a perfect day? How about his feeling? *How is the writer’s mood developed? Why?

英语诗歌鉴赏课教学设计 篇2

1. 情境呈现, 激发了学生对诗歌形象再创造的兴趣。

诗歌鉴赏教学, 如果就诗论诗,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时借助运用信息技术就会融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 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声形并茂、情景交融、美轮美奂的景象, 不仅为学生提供可以试听的感性材料, 而且可以创设诗歌形象再创造的情境, 让学生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从而“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这样教师能轻松地教, 学生也能愉快地学, 变抽象枯燥为生动灵活, 大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2. 人机交互, 拓宽了诗歌鉴赏知识的新视界。

如今的诗歌教学中, 学生大多面对的是教师枯燥的解析, 高中生平时积累少, 阅读面窄, 在遭遇诗歌鉴赏时往往无所适从, 想象思维难以打开。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 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 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广度与深度拓展, 开拓诗歌教学的空间, 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我在执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时, 让学生借助网页提供的超文本阅读材料, 听读音、理解意思, 抓住意象体味词的情感, 结果学生热情高涨, 教学效果很好。这样人机交互活动, 既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又不失语文教学的本质。

3. 化静为动,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操陶冶。

对诗歌的鉴赏感悟, 其核心就是对诗歌形象的审美感知, 由于诗歌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需要读者走进作者的世界, 触摸文脉, 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诗歌赏析时, 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诗歌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审美。

二、信息技术提高诗歌鉴赏课有效性的策略

1. 披文入情--用信息技术触发幽幽情愫。

可以结合信息技术,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诗歌阅读中深入探讨, 对诗歌形象再创造, 帮助他们带着强烈的感情, 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 从读到想, 从想象到感悟, 从感悟到理解, 从内心深入从而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呵, 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 学第一节时我展示多媒体, 让学生观看“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在观看过程中学生深深震撼, 触摸到作者的心灵。

2. 涵泳体味——用信息技术挖掘隽永内涵。

诗歌鉴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反复阅读, 才能理解诗歌的内容, 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品读时我们可以用信息技术呈现画面, 辅以音乐, 让学生沉浸其中涵泳体味。

3. 情动辞发——用信息技术轻叩诗的门扉。

诗歌鉴赏不但动脑、动“口”, 还需要动手,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诱导学生张扬激情与灵性, 碰撞出真情与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鉴赏中获得语言感悟, 从而实现“以美赏美, 以情写情”, 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笔触倾吐出来。

三、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课上运用的冷思考

当然,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得好, 诗歌鉴赏课生气盎然, 精彩纷呈, 文思飞溢, 情动辞发, 教学是高效的;如果运用不好则舍本逐末, 喧宾夺主, 冲淡主题, 当一阵喧嚣过后, 学生得之甚少或无所得。因此, 我们不能趋之若鹜, 更不能因噎废食, 要追求最佳整合点, 让信息技术对诗歌鉴赏教学提供最有效的辅助作用, 尽可能减小负面印象, 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价值取向。

1. 把握好“主”与“次”的辩证关系。

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 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 更不是教学的全部。所以, 我们的诗歌教学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 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要给学生提供对诗歌语言逐字逐句仔细咀嚼品味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嚼出诗味, 嚼出诗意, 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情境, 从而获得对诗歌意蕴的深刻理解和审美感受,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进而完成形象的再创造。

2. 把握好“多”与“少”的辩证关系。

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鉴赏主体即学生的想象, 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要注意“度”, 防止重复过多地播放画面, 诗歌鉴赏课就成了观看录像课, 教学重点不突出, 学生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失去了应有价值。

3. 把握好“取”与“舍”的辩证关系。

诗歌赏析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领悟感受能力, 只有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手段, 才有存在的价值,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 要注意对整个课堂作有效的监控, 该使用时适时适量呈现, 该教师讲解时, 教师需用得体的教态, 优美的解说来吸引学生, 让学生通过教师这一道感情桥梁, 进入诗歌的美的境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之, 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中诗歌鉴赏教学时, 要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 用它来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涵咏顿悟, 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课的质量。

摘要:诗歌鉴赏的过程是再创作的过程, 运用传统教学方式, 很难使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 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 把单纯的文本知识向广度与深度拓展, 拓宽诗歌鉴赏教学的空间, 提高诗歌鉴赏课的效能。本文主要浅谈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在高中诗歌鉴赏课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提高诗歌鉴赏课有效性的策略, 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课上运用的冷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诗歌鉴赏,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史利群.绿叶衬红花, 相得益彰——信息技术在古诗鉴赏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08) .

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思路方法;诗歌特点;艺术形象;思想感情

近年高考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有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针对学情,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一致的,写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二、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与潜信息的契合点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反馈之,感悟之,审视之,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合而为一,将浓缩为数字、数十字、数百字的众多内容充分调动开来,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沿着思维的逻辑穿越诗歌的时空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由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上下纵横,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杜甫《登楼》中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其中“锦江”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玉垒”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浩荡时空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可见,诗歌的广阔的艺术时空不仅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潜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艺术殿堂中瑰丽的色彩。

高考诗歌鉴赏公开课教案 篇4

诗歌鉴赏“分析意境”题型规范化答题训练(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 熟悉“分析意境”题型的提问方式以及几种提问变体。 熟练掌握这种模式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二、思路点拨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或者: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3、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练习讲解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高三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讲义

2、(2008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四、实战演练

1、(2005辽宁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2004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歌鉴赏 正侧面描写课稿 篇5

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

(一)基本概念:

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

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析】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二)考试重心

高考主要在正面描写的几个角度上命题。

(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

1、虚实结合

(1)定义(虚实的内涵)

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分类说明:

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虚”的三类内容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例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3)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①相反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②相辅相成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典型例题】

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内容。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4)“虚”与联想、想象

“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不会太难,因此,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

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2、动静结合(1)

基本概念

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

灵感,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例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

例2: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既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例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既有自然风景图,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例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山林不见人影,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用了衬托,也用了对比。

例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以动衬静。

3、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例2:杜甫《蜀相》:由诸葛亮的祠堂写到这位蜀汉贤相的一生事业。其颈联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之所以显得格外厚重,就是因为它所包容的内容异常丰富:前一句,抵得一篇《隆中对》,后一句,抵得两篇《出师表》;从三顾茅庐到白帝托孤,他与先主刘玄德的君臣遇合,从七擒孟获到六出祁山,他治蜀的政绩和北伐的功业;“天下计”言其宏图,“老臣心”表其忠贞。类似这种手法,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4、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尝鼎一脔”“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

例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2: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析】此诗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嗟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例3:“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析】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例4:“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张佑《咏内人》)【析】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

例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析】通过“燕子”的细节,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

例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析】此诗表现的是行客思念故乡的常情,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眼看此诗在平庸的叙述中失掉了艺术的光辉,然而,最后结出“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逼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可谓是“平中见奇”,“点铁成金”,致使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推崇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例7: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析】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例8:“城南倒社下湖忙,阿老龙钟七十强。犹有嫁时尘埃镜,东涂西抹不成妆。”(陆游《阿老》)运用细节使诗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气息,大有奇趣;

5、色彩的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例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例3: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鹅》)【析】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例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析】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诗人用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附:渲染的相关范畴——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

高考考察诗歌的描写手法时,还经常就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命题,因为许多描写都是有层次性的,要由远而近或由下而上,出题者的提问方式一般是“诗人是如何写景的?”等。例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例2: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3:“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析】诗的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7、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白描作为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组合,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修饰点缀。即所谓白描手法。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例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析】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例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析】此诗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例4:“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彻上人》)

【析】 此诗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8、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例1:“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此诗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析】此诗四句,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9、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例1:“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燕蘸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徐 虎《春游湖》)

【析】

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新英语诗歌鉴赏 篇6

Another day has gone

I am still alone

How could this be

You are not here with me

You never said goodbye

Someone tell me why

Did you have to go

And leave my world so cold

Everyday I sit and ask myself

How did love slip away

Something whispers in my ear and says

That you are not alone

For I am here with you

Though you are far away

I am here with you

Though you are far away

I am here to stay

But you are not alone

For I am here with you

Though we are far apart

You are always in my heart

But you are not alone

Lone,Lone

Why,lone

Just the other night

I thought I heard you cry

Asking me to come

And hold you in my arms

I can hear your prayers

Your burdens I will bear

But first I need your hand

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鉴赏本体论 篇7

借用“评价标准”中的几个关键词, 换句话说, 诗歌鉴赏就是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 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以兴起“感情的共鸣”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形象和意境”是对象, “想象和联想”是方法, “理解和感受”是过程, “感情的共鸣”是结果。这几个关键词既是诗歌阅读教学的立足点, 也是诗歌鉴赏命题的控制点, 对课改后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 来探索适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形式, 探讨提高诗歌鉴赏命题有效性的几个原则。

饮水思源: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

诗歌鉴赏应该是基于诗歌本体特质的审美活动。所谓“饮水思源”, 就是要观照诗歌存在的三个逻辑过程———创作、主体和接受, 就是要运用传统诗论和现代文论来剖析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

北朝齐梁时期的重要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由于四季冷暖 (“气”) 不同, 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和草木鸟兽的形态 (“物”) 也各有不同, 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外物的这些变化而生发出种种联想与想象, 从而引起写诗的感动。能引起写诗感动的外物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物象”, 如陆机在《文赋》中说的“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一类是人事界的“事象”, 如钟嵘所说:“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 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 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 杀气雄边;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 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 再盼倾国。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是诗歌的创作论, 主要关注“诗人为什么感动”的问题。

毛注是《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注本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注本, 其中《关雎》的序最长, 起着总论的作用, 所以叫做《大序》。《毛诗·大序》说:“诗者, 志之所之者。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孔颖达在《左传正义》里也说:“在己为情, 情动为志, 情志一也。”可以说,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就是诗人的“情志”在心中活动, 这种活动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就形成了诗。这是诗歌的主体论, 主要关注“诗人注入了什么感情”的问题。

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 其《诗辨》一章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接受美学和符号学有一个“显微结构”的概念, 是说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关键要看诗歌中各种细微的质素传达出多少效果和功能。好的作品都蕴藏着很丰富的“潜能”, 潜藏着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接受美学进一步认为, 一篇作品是不能由作者单独完成的, 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 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 才有了意义和价值。周振甫在《论语译注·引言》里把“诗可以兴”的“兴”理解为“感发志意”。可以说, “兴”就是引起读者内心的兴起和感动, 是读者给作品注入生命的过程。这是诗歌的接受论, 主要关注“读者有怎样的感发”的问题。

概括的说, 我们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要把握它三个方面的本体特质:一是《诗品序》所说的引起写诗感动的外物是“物象”和“事象”;二是《毛诗·大序》所说的诗歌是“情动于中”的结果, 以抒“情”言“志”为主要内容;三是《沧浪诗话》所说的诗歌的无穷之“意”能引起读者内心的“感发”。换句话说, 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搞清楚诗人为什么感动, 诗人注入了什么感情, 读者有怎样的感发。这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根本, 也是诗歌鉴赏命题的核心。

追本溯源:古典诗歌教学的三点关注

诗歌课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课程。在诗歌教学中, 对诗歌传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感受和感发是鉴赏诗歌的重心, 对引发诗人创作的形象和引起读者接受的形式的探究是鉴赏诗歌的途径。我认为, 古典诗歌这三个方面的本体特质就是诗歌鉴赏的“本”“源”。

李商隐的《锦瑟》是新旧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但是对该诗的解读却五花八门。这种理解的“多义性”也正是这一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下面, 将从古典诗歌的三个本体特质入手, 对《锦瑟》进行“非主流”的鉴赏。

一.关注“诗人为什么感动”

“锦瑟无端五十弦”, 诗人以“锦瑟”起兴。“锦瑟”给人的感受, 一是它装饰得非常漂亮, 是美好的事物;二是它是中国传统中“知音”的媒介, 能传达内心的情意。传说素女弹瑟发出的悲哀声音使听者泣不可止。“五十弦”所传达出的就是那最繁复、最悲哀、使人不能忍受的感情, 每一根弦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对过去的“年华”的深沉追思。

李商隐这种幽微的情感不仅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诗歌的文字本身也是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无端”, 无缘无故为什么要这样?锦瑟无法选择“一弦一柱”的悲声, 李商隐也无法选择他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力, 这种感情也就无法回避, 这就带来了一种宿命般的深刻的悲哀。

二.关注“诗人注入了什么感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 当诗人梦为蝴蝶的时候, 是那么美丽、自由、快乐, 他完全耽溺在这种美好的感情之中。可是这种感情, 如同破晓时候的梦一样, 短暂易逝, 只留下短暂的幻影。

“望帝春心托杜鹃”, 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是短暂的, 是无可奈何的。就是死去了, 也像望帝一样的多情, 一样的魂牵梦萦。那追求向往美好事物的心, 变成蝴蝶, 变成杜鹃, 都不会消失。

“沧海月明珠有泪”, 这么圆润、光洁的珍珠, 每一粒上面都带有晶莹的泪点。“蓝田日暖玉生烟”, 陕西的蓝田山据说是产美玉的, 当暖日晴明的时候, 山上总是有一层迷蒙的烟霭。李商隐把最美丽的东西和最悲哀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无论何时何地, 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完美的东西, 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和悲哀和失落结合在一起的。

《锦瑟》列举的四个景象都是李商隐对自己“年华”的回忆。诗人说, 这些触动我心弦的情事可是要等到今天成为回忆的时候才使我怅惘哀伤吗?不是, 在当时我就已经怅惘哀伤了。

三.关注“读者有怎样的感发”

一首诗中的形象、语言和结构都可以给读者直接的感发。可是, 有很多传统的读者认为只说感受是不够的, 一定要用理性去说明。于是, 对于《锦瑟》主题的解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 怀念他死去的妻子;有人解说这首诗说的是党争, 李德裕被贬死在崖州 (“沧海”)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李商隐和幕府主人家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感慨自己仕途不遇。

其实, 给《锦瑟》一个狭隘地理性说明只能局限了读者的感受空间。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和他的很多《无题》一样, 表现的正是他内心深处潜在的意识和感情的活动, 很难用显意识明确地表达。

《锦瑟》虽然在理性上难以说明, 但是在感性上可以探寻到诗里面的情感的本质。李商隐的诗所表现的一个基本情调就是怅惘哀伤。“怅惘”就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寻的一种感情:也许你曾经有过, 现在找不到了;或者你想追寻, 但一直没有追寻到。这种执着却不可得的追求和向往, 这种即使得到了也无法保全的、永远的失落, 这种在追寻和哀悼之间的怅惘, 就是我们要体悟的最深沉的感发。

正本清源:诗歌鉴赏命题的审美观照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 它既是教学的终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教学的起点。因此, 诗歌鉴赏命题就应遵循诗歌的审美规律, 观照诗歌的本体特质, 正本清源。

细数2008年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 从体裁上看, 18套试卷20首诗歌中, 宋诗8首, 唐诗5首, 宋词3首, 元散曲2首, 金诗1首, 清诗1首。仅看其中的几首近体诗, 宋诗多于唐诗就未能体现文学史的特点。宋诗之中诚然也有佳作, 但已少有“魏晋风骨”“盛唐气象”等近体诗的典型风格。“唐诗过后是宋词”, 话虽简单, 却蕴涵着文学样式发展演进的必然规律。不按常规命题, 会让学生不注意归纳诗歌的体系和流变, 知识缺乏系统性, 学生缺乏整体观念。

从作者来看, 考生熟悉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等9位, 不熟悉的有10位。命题人的用心也可谓良苦, 为了防止师生押题, 就去选择“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于是, 试题中的很多作家和作品没有引起历代诗评家的关注, 却深受命题人青睐。试题选用的某些作品因缺乏审美价值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其实, 哪怕我们找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 用恰当的形式或角度来命题, 也可以避免“宿构”, 考出学生的水平。

从知识点的分布来看, 除文学常识、风格、形象、意境外, 近年来主要考查炼字 (语言) 、情感、内容和手法四大方面。一首好诗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诗人的才情和感悟, 是一种自然的感发。命题人忽视作者和读者对形象和情感的感受, 就不能深入诗歌的感情内核, 鉴赏诗歌成了单纯的解构, 而不是深层的审美。语言和结构只是诗人抒情言志的途径, 过于重视形式就是本末倒置。观照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 就应把形象、主题和感情作为基本考点, 而把对语言和结构 (包含手法) 的考查作为解读以上三点的途径。

诗歌鉴赏的选材和命题, 我们最好选择能反映诗体演变进程的代表作家, 选取能反映诗人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品, 命制能引起读者审美感发的开放式题目。

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鉴赏本体论 篇8

借用“评价标准”中的几个关键词,换句话说,诗歌鉴赏就是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以兴起“感情的共鸣”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象和意境”是对象,“想象和联想”是方法,“理解和感受”是过程,“感情的共鸣”是结果。这几个关键词既是诗歌阅读教学的立足点,也是诗歌鉴赏命题的控制点,对课改后的诗歌鉴赏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来探索适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形式,探讨提高诗歌鉴赏命题有效性的几个原则。

饮水思源:中国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

诗歌鉴赏应该是基于诗歌本体特质的审美活动。所谓“饮水思源”,就是要观照诗歌存在的三个逻辑过程——创作、主体和接受,就是要运用传统诗论和现代文论来剖析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

北朝齐梁时期的重要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由于四季冷暖(“气”)不同,所以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和草木鸟兽的形态(“物”)也各有不同,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外物的这些变化而生发出种种联想与想象,从而引起写诗的感动。能引起写诗感动的外物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物象”,如陆机在《文赋》中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一类是人事界的“事象”。如钟嵘所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官;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人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是诗歌的创作论,主要关注“诗人为什么感动”的问题。

毛注是《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注本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洼本,其中《关雎》的序最长,起着总论的作用,所以叫做《大序》。《毛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孔颖达在《左传正义》里也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可以说,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诗人的“情志”在心中活动,这种活动如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诗。这是诗歌的主体论,主要关注“诗人注入了什么感情”的问题。

南宋诗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是谈诗的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其《诗辨》一章中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接受美学和符号学有一个“显微结构”的概念,是说评价一首诗的好坏关键要看诗歌中各种细微的质素传达出多少效果和功能。好的作品都蕴藏着很丰富的“潜能”,潜藏着很多使读者产生联想的可能性。接受美学进一步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周振甫在《论语译注·引言》里把“诗可以兴”的“兴”理解为“感发志意”。可以说,“兴”就是引起读者内心的兴起和感动,是读者给作品注入生命的过程。这是诗歌的接受论,主要关注“读者有怎样的感发”的问题。

概括的说,我们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要把握它三个方面的本体特质:一是《诗品序》所说的引起写诗感动的外物是“物象”和“事象”;二是《毛诗·大序》所说的诗歌是“情动于中”的结果,以抒“情”言“志”为主要内容;三是《沦浪诗话》所说的诗歌的无穷之“意”能引起读者内心的“感发”。换句话说,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搞清楚诗人为什么感动,诗人注入了什么感情,读者有怎样的感发。这是古典诗歌教学的根本。也是诗歌鉴赏命题的核心。

追本溯源:古典诗歌教学的三点关注

诗敢课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课程。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传达出的内容和感情的感受和感发是鉴赏诗歌的重心,对引发诗人创作的形象和引起读者接受的形式的探究是鉴赏诗歌的途径。我认为,古典诗歌这三个方面的本体特质就是诗歌鉴赏的“本”“源”。

李商隐的《锦瑟》是新旧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是对该诗的解读却五花八门。这种理解的“多义性”也正是这一作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下面,将从古典诗歌的三个本体特质入手。对《锦瑟》进行“非主流”的鉴赏。

一、关注“诗人为什么感动”

“锦瑟无端五十弦”,诗人以“锦瑟”起兴。“锦瑟”给人的感受,一是它装饰得非常漂亮,是美好的事物;二是它是中国传统中“知音”的媒介,能传达内心的情意。传说素女弹瑟发出的悲哀声音使听者泣不可止。“五十弦”所传达出的就是那最繁复、最悲哀、使人不能忍受的感情,每一根弦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对过去的“年华”的深沉追思。

李商隐这种幽微的情感不仅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诗歌的文字本身也是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无端”,无缘无故为什么要这样?锦瑟无法选择“一弦一柱”的悲声,李商隐也无法选择他与生俱来的敏锐感受力,这种感情也就无法回避,这就带来了一种宿命般的深刻的悲哀。

二、关注“诗人注入了什么感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当诗人梦为蝴蝶的时候,是那么美丽、自由、快乐,他完全耽溺在这种美好的感情之中。可是这种感情,如同破晓时候的梦一样,短暂易逝,只留下短暂的幻影。

“望帝春心托杜鹃”,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是无可奈何的。就是死去了,也像望帝一样的多情,一样的魂牵梦萦。那追求向往美好事物的心,变成蝴蝶,变成杜鹃,都不会消失。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么圆润、光洁的珍珠,每一粒上面都带有晶莹的泪点。“蓝田日暖玉生烟”,陕西的蓝田山据说是产美玉的,当暖日晴明的时候,山上总是有一层迷蒙的烟霭。李商隐把最美丽的东西和最悲哀的感情结合在了一起。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完美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和悲哀和失落结合在一起的。

《锦瑟》列举的四个景象都是李商隐对自己“年华”的回忆。诗人说,这些触动我心弦的情事可是要等到今天成为回忆的时候才使我怅惘哀伤吗?不是,在当时我就已经怅惘哀伤了。

三、关注“读者有怎样的感发”

一首诗中的形象、语言和结构都可以给读者直接的感发。可是,有很

多传统的读者认为只说感受是不够的,一定要用理性去说明。于是,对于《锦瑟》主题的解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怀念他死去的妻子;有人解说这首诗说的是党争,李德裕被贬死在崖州(“沧海”);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李商隐和幕府主人家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感慨自己仕途不遇。

其实,给《锦瑟》一个狭隘地理性说明只能局限了读者的感受空间。李商隐的这首《锦瑟》和他的很多《无题》一样,表现的正是他内心深处潜在的意识和感情的活动,很难用显意识明确地表达。

《锦瑟》虽然在理性上难以说明,但是在感性上可以探寻到诗里面的情感的本质。李商隐的诗所表现的一个基本情调就是怅惘哀伤。“怅惘”就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寻的一种感情:也许你曾经有过,现在找不到了;或者你想追寻,但一直没有追寻到。这种执着却不可得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即使得到了也无法保全的、永远的失落,这种在追寻和哀悼之间的怅惘,就是我们要体悟的最深沉的感发。

正本清源:诗歌鉴赏命题的审美观照

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它既是教学的终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教学的起点。因此,诗歌鉴赏命题就应遵循诗歌的审美规律,观照诗歌的本体特质。正本清源。

细数2008年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从体裁上看,18套试卷20首诗歌中,宋诗8首,唐诗5首,宋词3首,元散曲2首,金诗1首,清诗1首。仅看其中的几首近体诗,宋诗多于唐诗就未能体现文学史的特点。宋诗之中诚然也有佳作,但已少有“魏晋风骨”“盛唐气象”等近体诗的典型风格。“唐诗过后是宋词”,话虽简单,却蕴涵着文学样式发展演进的必然规律。不按常规命题,会让学生不注意归纳诗歌的体系和流变,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整体观念。

从作者来看,考生熟悉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王维等9位,不熟悉的有10位。命题人的用心也可谓良苦,为了防止师生押题,就去选择“一流作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于是,试题中的很多作家和作品没有引起历代诗评家的关注,却深受命题人青睐。试题选用的某些作品因缺乏审美价值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其实,哪怕我们找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用恰当的形式或角度来命题,也可以避免“宿构”,考出学生的水平。

从知识点的分布来看,除文学常识、风格、形象、意境外,近年来主要考查炼字(语言)、情感、内容和手法四大方面。一首好诗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诗人的才情和感悟,是一种自然的感发。命题人忽视作者和读者对形象和情感的感受,就不能深入诗歌的感情内核,鉴赏诗歌成了单纯的解构,而不是深层的审美。语言和结构只是诗人抒情言志的途径,过于重视形式就是本末倒置。观照古典诗歌的本体特质,就应把形象、主题和感情作为基本考点,而把对语言和结构(包含手法)的考查作为解读以上三点的途径。

诗歌鉴赏的选材和命题,我们最好选择能反映诗体演变进程的代表作家,选取能反映诗人典型风格的代表作品,命制能引起读者审美感发的开放式题目。

上一篇:天涯海角游记作文下一篇:宜宾市就业服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