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doc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情表教案doc(精选8篇)

陈情表教案doc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所陈之情,欣赏陈情艺术。

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道德。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李密,不是瓦岗寨的李密。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二、背景分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 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李密的《陈情表》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可见此文感染力之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向谁陈情?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2)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分析课文

(一)、齐读第一段。2、译本段文字。1)、实词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夙婴疾病 2)、古今异义 不行 至于 成立 3)、通假字

闵—悯 蓐—褥 零丁—伶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4、学生对照板述试背第一段。

五、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教学过程: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 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

(二)1、学生齐读第二段。

举臣秀才 寻蒙国恩 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

李对晋 陈情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催臣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 “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通译第三段;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有所希冀 人命危浅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 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教师范读第四段。

臣之辛苦 听臣微志

第四段明确提出“愿乞终养”,表示要先尽孝后尽忠,以期感动武帝达到陈情目的。

“报国恩”跟“徇私情”只有为时极短的矛盾,稍稍从长远着眼就根本没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决尽忠跟尽孝暂时发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据。

6、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一)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可引导学生讨论: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 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李密 “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二)融情于理

李密《陈情表》中的“理”据何在?

李密陈情的理据,就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他还举出了“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普遍事实为论据。司马氏集团标榜纲常名教本属虚伪,但李密一本正经地援引来为自己“辞不赴命”辩护,却不失为最有力的武器。

(三)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四)陈辞婉曲,屈伸适宜。

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作业:

1、练习册题

《陈情表》教案 篇2

高二语文备课组 2016年10月10日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

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背景介绍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

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四、题解

陈——陈述、禀报

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隐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表——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

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正音。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1段:凄苦,悲凉;

第2段:感激,恳切;

第3段:真挚,诚恳;

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如何“陈情”?

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

“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七、研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1段

1、提问: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明确: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1段。

2、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父死母嫁)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孤苦多病)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内外无人)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刘婴疾病)

3、提问: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李密是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明确:相依为命。

4、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5、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请大家预习课文第二、三两段,我们下节课再讲。

6、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二)分析课文第2段

1、提问:第2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3、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4、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层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5、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6、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提问: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2、提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3、提问: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明确: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态度,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再次强调自己的处境,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4、提问: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明确: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

5、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6、朗读第3节,品味语言特点

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明确: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7、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四)分析课文第4段

1、提问: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提问: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节”“报养”——“忠孝两全”。

3、提问:本节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六)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八、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九、拓展探究:

1、提问: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明确:回答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提问: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明确:①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再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②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③、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3,如何理解“孝”?我们怎样对父母行孝?

中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家。但是孝有大孝和小孝之分。通常所说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孝,这只能算是小孝。而大孝,应是对天下父母的孝,也就是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或者是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人。

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5、语言生动形象,自然精粹。

五、课堂总结: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六、作业:1,结合本文,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

2、背诵全文

七、附:板书

《陈 情 表》

李 密

陈情于事 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 晓之以理

《陈 情 表》

李密

1、言家境之惨,叙祖孙之情(孤苦之情)

2、表感恩之切,诉内心苦衷(两难之情)

3、喻孝道大义,陈区区心声(感恩之情)

陈情表 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评论导入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书课题《陈情表》,并让全班自由朗读,注意重点字音。

二.文学常识及作者简介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

提问: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明确: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晋初散文家。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三.合作探究,具体分析。

(一)第一段:

1、指定一个小组朗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共同翻译,并归纳重点字词。

以:连词,因为。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副词,代我(见谅,见弃)

夺:强行改变。(今义:争先取到;强取)不行:不能行走(今义:不可以)

成立: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息:子(今义:呼吸)外、内: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里面。

吊:安慰。(今义:悬挂)婴:缠绕(今义:婴儿)

蓐:同“褥”,垫子。废:停止(今义:没有用的,不再使用)

形影相吊:形容孤单无依。

2、问题串讲

(1)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

学生讨论,明确:夙遭闵凶

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横的方面:(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感情基调:凄苦,悲凉。

(二)第二段

1.指定一个小组朗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共同翻译,并归纳重点字词。

逮:等到(今义:捉拿)沐浴:蒙受(今义:洗澡)察:选拔,推举。举:推荐。秀才:优秀人才(今义:科举考试最低一级考中者)以:因为。

寻:不久(今义:寻找)除:授予官职(今义:去掉)以:介词,凭着。

微贱:形容词做名词,微贱的身份。上报: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于:介词,比。奔驰:赴任(今义:飞跑)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告诉:申诉(今义:对别人说)

2.问题串讲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2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明确: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3.感情基调:感激,恳切;

(三)第三段

1.指定一个小组朗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共同翻译,并归纳重点字词。

伏惟:俯伏思量。伏,俯伏;惟,想。矜:怜惜,动词。

矜:自夸,夸耀,动词。薄:迫近。无以:没有办法。

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远:形容词做动词,远离。

2、问题串讲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A、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3)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A、“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感情基调:真挚,诚恳。

(四)第四段

1.指定一个小组朗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共同翻译,并归纳重点字词。

有:通“又”。于:介词,对于。

辛苦: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见:看见,动词。

庶:或许。卒:终。拜:奉,上,动词。

补充结草衔环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续齐谐记》: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有一天夜里黄衣童子衔着四个白环来报恩,意思是杨宝子孙洁白,而且四代都会做三公。后来用结草衔环表示报恩,至死不忘。

2.问题串讲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感情基调:忠诚,恳切,期待。

四、自由讨论。

1.李密究竟为什么执意“辞不就职”?

明确:A.要供养日薄西山,朝不虑夕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祖母;

B.李密实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感情,故国被灭刚刚四年,难免有感伤之情,而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并不了解,难免有戒心。

2.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A、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B、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梳理课文结构

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愿乞终养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职

四段:提出先尽孝、后尽忠。

六、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

七、字词整理

1.通假字:闵,蓐,有

2.古今异义:

废,吊,成立,夺,婴,息,逮,寻,除,告诉,区区,辛苦

3.一词多义:

以,见,亲,日,当,薄,行,夙,拜,矜,于

4.词类活用:闻,日,闵凶,未见,诚,终,卒,远,外,内

5.文言句式

A.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C.倒置句: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结构后置)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八、布置作业

陈情表教案 篇4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一,检查背诵:背诵第一段:陈述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文章一开始,作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总摄全段,它总提了: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背诵第二段:写朝庭对自己的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叙州、郡、、朝庭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背诵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了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孝祖母和报国之间的两难选择,首句即言以“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的纲领。言外之意是孝祖母虽然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也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提出了理论依据。然后说自己出仕蜀政权是“本图宏达,不矜名节”,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难以远离出仕)

背诵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岁,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的。表达自己对朝庭“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全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且细致慎密,读来确实悲恻动人。不愧为写亲情之至文。

二、梳理文言知识:(分组让学生到黑板梳理)

(一)通假字

1、闵: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零丁苦辛(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有: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

4、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子)

(二)一词多义

1、行: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自夸)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介词,凭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①慈父见背(代词,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①当侍东宫(动词,任,充当)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三)词类活用

1、躬亲: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2、日: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3、闵凶:夙遭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4、微贱:猥以微贱(形作名,卑微低*的身份)

5、诚:愿陛下矜悯愚诚(形作名,诚心)

6、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7、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8、远,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作名,远的地方)

9、进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动作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10、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四)古今异义的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

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

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

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五)特殊句式

(六)常用成语:

本文语言精美,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脍炙人口,许多词语固定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皇天后土、天地共鉴、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七)句子的默写和理解

三、集体背诵

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在我们复习偷懒的时候,想想父母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不要忘了他们在我们身上寄予的殷切希望。

四、作业:

一、最近找时间给自己的父母打一次电话,向他们问候一下,告诉他们最近你为自己理想又作了做些努力以慰藉他们的付出。

二、背诵全文、整理文言知识。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 篇5

李密上《陈情表》后的经历及后人: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臬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钱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赐字宗石,少能属文,尝为玄鸟赋,词甚美。州辟别驾,举秀才,未行而终。兴字隽石,亦有文才,刺史罗尚辟别驾。尚为李雄所攻,使兴诣镇南将军刘弘求救,兴因愿留,为弘参军而不还。尚白弘,弘即夺其手版而遣之。兴之在弘府,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中华书局出版)

二、课文赏析

感天动地赤子情

――《陈情表》分析

魏家俊

《陈情表》这篇文章一点都不讲究构思,作者把自己的困苦处境不厌其烦地从幼年的生活经历说起,而把要说的真正的意思,也就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这句请求的话,放到文章的最后,完全是平铺直叙。但是,这里却表现出作者写作时颇费思忖。他需要在这篇上奏给新王朝的皇帝的表文中,委婉地推辞皇帝的征聘,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忠和孝的关系;二是情和理的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请求站得住脚。

首先看忠和孝的关系。中国有句古语,叫“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来说,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要用对祖母的孝,来掩饰对已经被晋王朝灭亡了的蜀国的“忠”和不能去为这个被视为篡夺了正统王位的晋王朝尽“忠”,所以,作者就要把自己需要尽孝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不能引起新王朝的皇帝的反感。因此,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理由:祖母年老多病,无人照料,自己尽孝就是无可置疑的了。这样,从第一段的“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第二段里的“刘病日笃”,再到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和第四段的“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主线分明,一气贯穿,而且经过这样的反复强调,也让人觉得情真意切,容易赢得皇帝的同情。

其次,是情和理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说理不是主要的内容,因为只有把感情表达得充分了,才能让皇帝由情的感动而产生对理的接受。而文章里要说的“理”,无非就是那句“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由于有了前面对祖母年老体弱的描述,使人已经对作者的困境有了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这里的“理”也就很自然地可以接受了。所以,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以情说理、融理于情、情动理明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十分成功的样本。

(选自《名作欣赏》XX.8)

三、诗文荐读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待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如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幼而孤,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

(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生动地写出了自己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辛勤抚育,以及父亲为官处世,正直忠厚、表里如一的态度,并真切地表达了作者为官做宰能坚持操守,不苟合于世,完全有赖于父亲的遗训和母亲的教诲。文章不事藻饰,感情真挚缠绵、催人泪下。

四、鉴赏方略

戏剧的阅读与鉴赏之九:话剧与戏曲

话剧在欧美各国统称为戏剧,传入我国后,为了同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戏曲进行区别,特称之为话剧,话剧是说话的艺术,以说话和动作为主要表演手段,和我国传统戏曲有异也有同。

首先,从它们的发展来看,两者既相似,又有着不同,西方戏剧的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伟大的希腊人民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戏剧艺术,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诗人和戏剧理论家,它同样也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劳动,和古老的宗教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虽然它的发端要比中国戏曲晚一些,但它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古希腊戏剧的形成和成熟却要比中国古老的戏曲早约16XX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一步步在综合其他艺术的特点上逐步提高和完善的,它的成熟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提倡、文学作家的参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西方戏剧诞生的同时,也出现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这为它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结构上,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大同小异,西方戏剧一般分幕,幕中有场,中国戏曲则分为“折”和“出”。话剧有过场,戏曲有楔子,基本过程都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不过,西方戏剧较中国戏曲简洁明了,一般没有前面的敷演剧情,而是直接入戏。

话剧艺术的表演重在说话和动作,以写实为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布景的使用力求逼真,道具也必须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生活,演员在表演时,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无论是刻画人物,展示剧情,还是表达主题,都要靠剧中人说话来完成。所以,话剧的语言更接近于生活,而中国戏曲对于布景的设置则不作更具体的要求,常常是一桌一椅,至于各种效果的演示,则全靠演员的虚拟动作来进行。程砚秋先生曾在闷热的夏日演出《六月雪》,朔风起时,则全身颤抖,而脸上却不见一粒汗珠。至于人物性格的完成,主题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唱词加动作,包括虚拟、夸张的脸谱、服装来体现。例如屋子的设置,话剧则要在舞台上用布景做成屋子的形状,摆上床、桌、椅等实景,而中国戏曲舞台上则空无一物,开门、关门、躺、卧、吃、睡等都是用虚拟动作来体现。但是,话剧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戏曲共同发展,自然也互相融合,互相促进,话剧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些虚拟动作,来增强对人物的刻画,中国戏曲也吸收其布景的艺术,增强了直观性。话剧也引入了唱词,用歌唱的形式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中的“双飞蝶”。戏曲艺术也吸收其说话艺术,对道白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接近于生活,尤其是现代戏,则不再使标志性的化妆和脸谱、固定的服装来夸张人物的性格,更进一步地贴近生活。

《陈情表》优秀教案设计 篇6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险衅、夙遭闵凶、见背、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夙婴疾病、乌鸟私情”等文言词语。

(3).积累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零丁孤苦、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保卫危浅、朝不虑夕等。

2、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2).鉴赏哂文直抒真情、不加雕饰又用词得体的写作技巧。

(3).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3、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体味本文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3.把握文 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四、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二年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自主学习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行文思路。

五、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要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再结合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参考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本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点拨法。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苦情、孝情、和因进退两难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诵读法。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3、质疑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讨论,培养思考提问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工具书,课内资料 课外查阅有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里多媒体打开 学生分组坐好

七、课时安排:

3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2.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字词,深入理解文意,理清思路,熟读背诵。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初中语文陈情表教案优秀 篇7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苏轼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

二、了解文体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篇》: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三、通读文本,落实字音。

四、了解背景。

李密以一纸文书将皇帝已决的心意转圜,无论他背后的原因有多么复杂,至少,他的文章情感真挚,打动人心,是篇难得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五、精读文本

文章写了那么多文字,最重要的是想写哪一句话?(原文回答)前面用了三段进行铺垫,主要是写什么内容?(我有苦衷。)怎样进行描写其中的苦衷,我们来细读文本。

(一)诵读文段一

(二)自行解释字词

(三)教师辅助

1、文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按照什么顺序写?六月——四岁——九岁——成立

3、介绍家族情况,家门情况。目的是为了什么?

4、文段最末一句“而”字转折。这个字不仅意味着转折,更强调提醒了看的人,重点来了。

(四)学生整理落实

1、将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摘抄出来,请同学起来总结。

2、复习文本重点重点字词、句式。

3、整理背诵思路。

4、背诵。

(一)诵读第二段

(二)教师辅助理结构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文段中,作者一共推辞了几次,用原文回答。(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3、为什么前者是赴命,后者是就职?

辞不赴命 察 孝廉 举 秀才

辞不就职 拜 郎中 除 洗马

4、陈情表是第三次推辞,为什么第三次推辞,就是直接给皇帝写表。

春秋时,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晋文公退让了三次才接受了封策。这就形成了习惯,推让的表文以三次为限。《文心雕龙·章表篇》说:“昔晋文受册,三辞从命,是以汉末让表,以三为断。”

(三)学生整理落实

1、将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摘抄出来,请同学起来总结。

2、复习文本重点重点字词、句式。

3、整理背诵思路。

(一)诵读第三自然段

(二)教师辅助理结构

1、本段的目的是想表达什么?原文回答。

2、分层。但为界限。第一层再分层。伏惟……况……;且,少……今……。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情况特殊,对朝廷忠心耿耿。第二层,先描绘祖母的生命垂危,再强调祖孙的相依为命。所以,最终的不做官,不是不想做官,还是无法做官。

(三)学生整理落实

1、将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摘抄出来,请同学起来总结。

2、复习文本重点重点字词、句式。

3、整理背诵思路。

(一)诵读第四自然段

(二)教师辅助理结构

1、相较之前文的痛哭流涕,磨难重重,这一段写得最为理性,最为克制。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画出文段中表示语气的词语。“愿乞”“愿矜愍”“ 听臣微志”“愚诚”

(三)学生整理落实

1、将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摘抄出来,请同学起来总结。

2、复习文本重点重点字词、句式。

3、整理背诵思路。

六、总结

1、整理文章结构。

2、补充历史结局。

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面对皇上的征用美意,竟敢拒召陈情,辞不赴命,这是须有胆略的,因为弄不好就有性命之忧。然而表彰上达后,晋武帝竟不怪罪,且允其所求,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其祖母。取得这样的结果,虽可能另有隐衷,但表章写得合情合理恐怕也是个重要因素。

陈情表教案doc 篇8

陈情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成语。

3.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4.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2.通过讨论、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李密散文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陈情的思路及妙处,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的要义,进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鉴赏本文,体会李密的言外之意,即对封建统治者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切情感。

2.把握文意,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义,即:苦情、亲情、忠情。体会作者融情于事的巧妙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总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封建社会之所以能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究其原因与它的“忠”“孝”思想不无关系,因此流传下来的有关“忠”“孝”的文章也很多,而这些文章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常说的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这两篇千古佳作。我们已经在初中学习了《出师表》,领略了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今天我们来学这篇被人誉为美文的《陈情表》,感受李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密(公元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司马炎建立晋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2.文体介绍

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述实情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初通文意。

1.听读。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体会文章的节奏感和文中抒发的感情。

2.诵读。再放录音,学生跟随录音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句间停顿,读出关键词的韵味来。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险衅

闵凶

门衰祚薄

期功

应门

强近之亲

床蓐

陨首

猥以

微贱

逋慢

优渥

茕茕孑立

拔擢

盘桓

矜育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2)解析以下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解析以下划线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词类活用:

夙遭闵凶:名,忧患,不幸的事

察臣孝廉:动,作孝廉,为孝廉

臣之进退: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举臣秀才:动,作秀才,为秀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动,远离

猥以微贱: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凡在故老:名,年老之人

谨拜表以闻:使动,使皇上闻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则刘病日笃:状,一天天地

(4)成语:

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句式:

1)判断句: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疏理内容。)

明确:(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寻荣国恩,除臣洗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劳的愿望。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感人至深。

(解说:理清课文的思路,才能对课文有个整体的认识。本题在思考过程中应尽量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初步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作者融情于事的思想特点)

五、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六、课堂小结:本文的关键是体会李密融入字里行间的“情”即悲情、苦情、亲情,而诵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本课应以诵读为主,读出文中的感情,读懂作者蕴含其间的用意。

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孝”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赏析构思艺术。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基础知识检测题,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补充后,引入新课。

分男女生读课文。

二、具体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1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

2.提问: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起?下面哪些内容都属于“闵凶”?(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正是基于这四个原因,故不能“废远”。

3.小结:作者通过对不幸家境的动情叙述,意在说明自己孤苦零丁,家族人丁不兴,父亡母嫁,祖孙相依为命,刘氏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而如今刘氏疾病缠身,常卧病不起,自己侍弄汤药,不曾离开。那么,既然“未曾废离”,后文出现的“不能废远”就不显突兀。此处实际上是为后文埋了伏笔。

4.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二)研习第2段。

1.学生集体读课文。

2.提问: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二层:叙朝廷征召之殷;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3.提问: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就职(赴命)”?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并思考、讨论后,指定一学生回答。)

明确: 按时间顺序

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解释、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4.提问: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点拨: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5.小结:朝廷多次征召而自己却辞不就职,作者自然会想到自己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于是本段一开头便歌颂皇帝,以使其平息心中之火,“逮奉圣朝,沐浴清化”,接着便具体地列举了“沐浴清化”的事实,说明郡县和州司“催臣上道”“急于星火”的紧急之情,自己也“欲奉诏奔驰”赴王命,但因“刘病日笃”,家中无人侍奉刘氏,自己是她惟一的亲人,无法远行。在封建社会里,“忠”“孝”同样重要,而自己又不巧处于既想“报国恩”又想“顺私情”的“忠”“孝”两难全的境地,感叹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句句在理,处处合情,令人无法不信,这自然使皇帝减少了对自己不仕的疑虑。

6.学生自由读本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好能熟读成诵。

(三)研习第3段。

1.指定一学生读课文。

2.学生思考: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展开的?

(学生讨论,指定一学生回答。)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1)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2)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3)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①本段首先提出了晋朝“以孝治天下”这个治国纲领,这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态度坚决,更是为下文铺设道路。“凡”是故旧遗老,都还蒙受怜悯养育,“况”自己孤苦零丁,尤其厉害,那就越发应当而且必须“蒙矜育”了。(合理)②作者很坦率地说出自己是亡蜀之臣,是只为功名不为名节之人,“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不想为亡蜀尽忠守节。而武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以“过蒙拨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效命,回报皇帝的知遇之恩。(合情)③然而刘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自与祖母相依为命,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残年,因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即使今天的读者读时都要为作者的亲情、苦情感动得热泪盈眶,自然也能使皇帝完全消除疑虑,同情李密这个“忠孝”之臣的。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义?

(学生思考后回答。)

(1)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

(2)“凡”是指一般,“况”是指特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是指当时的一般情况,“况臣孤苦,尤为特甚”特指自己的特殊处境。孝既已及于一般,对特殊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词承首段,又为下文“臣之辛苦”张本。

4.品味2、3层,看本段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主品味后,自由发言。)

点拨:

(1)“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2)“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5.学生自由读本段。

(四)研习第4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思考下列问题。(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1)本段中哪句话是表文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明确:“尽节”“报养”——忠孝两全

(3)用语有什么特点?

点拨:“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

(4)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原因是什么?

点拨: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3.提问:作者是怎样为两难境地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学生思考,教师点拔。

点拨: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想“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要求呢?

4.学生自由读本段。

三、探究阅读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迴指导。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点拨:表现:

1. 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 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今天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态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未过时。

四、课文总结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文章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李密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暂时不能应召赴任的衷情,言辞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学习本文,我们既要学习作者融情于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为“亡国贱俘”对新朝国君陈情时的谨慎、得体,恰如其分的语言;既要读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领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早读晚练》。

板书: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上一篇:农业和林业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来年工作安排下一篇:开卷有益辩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