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共12篇)

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 篇1

写童年生活的古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长干行》

李白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6、《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8、《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9、《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0、《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 篇2

一、瑶族石刻档案编研中所反映的传统民间组织形式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前,虽然历代中央政权都试图将势力深入到瑶族地区,但由于瑶族聚居地地处偏僻、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加上瑶民风俗习惯独特,使得统治者鞭长莫及,因此,瑶族地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民间组织——瑶老制。

1. 社老组织。

社老组织是瑶老制中的一种。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立的《金秀白沙两村石牌》中就记录有社老向社民的料话:“一料:二村齐意位(会),何人争山场,不得锁人,请老人降(讲)道理,不得锁先,犯二村法律”;“二料:二村齐位(会),何人争田地,不得锁人。请老人分断。何人乱锁先,犯众二村法律”;“六料:二村齐位(会),何人有事,要请老人,……同听老人分断,不得乱打乱作,犯二村法律”;“七料:二村齐位(会),何人有大事小事,二村老人分断不明白,何人不得上下老人来做,上下犯二村法律”。[1]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六眼村蒋老大家还保存有一份《春秋二社“料话”规条》的抄件。“料话”是社老在春秋两社日祭社时向社民宣布的生产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公约,向社民料话是社老的职责之一。前面所说的石碑内容和抄件不仅证明了瑶族社会中社老组织的存在,而且还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时期社老组织在瑶族社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社老组织因社内成员共祭一个社庙而得名,一般由血缘关系的同姓宗族组成。社老是社老组织的领导者,由占卜产生,也可由最先来建寨的住户老人担任。社老除负有料话责任外,还负有定期到社庙烧香祭神、择定播种和收割日期以及处理社内纠纷的责任。

2. 石牌组织。

石牌组织也是瑶老制中的一种, 它其实是由社老组织演变而来的, 由地域相邻的若干村寨构成。石牌头人由村里能说会道、有胆识、有威信的人来担任, 可以是村民自然选择产生的, 也可以由老头人刻意栽培。他对内的职责是制定并维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对外职责是处理与其他石牌的纠纷, 防御外敌入侵。石牌头人主持会议或是调解纠纷时的讲话会被记录下来刻在石碑上, 向群众公布, 要求石牌内的全体群众共同遵守,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珍贵的瑶族石刻档案中的一部分, 俗称“石牌律”。此类石刻档案一般以立碑石牌组织的名称来命名, 如:六十村石牌、班愆石牌等;有的则是直接以村规民约牌来命名, 如广西全州东山瑶族乡白岭村1946年所立的《村规民约牌》;也有的以所处理的纠纷主题内容来命名, 如《争山界石牌头人料话》;还有的将历代石牌头人的姓名刻于石碑之上, 如《荔波瑶麓历代石牌头人名单》。虽然名称各异, 但这些石碑向我们证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那就是, 在瑶族社会组织中, 石牌组织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石牌律”实质上就是瑶族人民自创的一种社会习惯法条文, 内容涉及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则是为了保护瑶族人民自身的利益。

3. 社老组织与石牌组织对比。

虽然说,石牌组织是由社老组织演变而来的,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少差异。社老组织是由血缘村寨的社老作为领导人,产生方式由最先来建寨的住户老人担任或占卜产生,职责是祭神、料话、择定播种等的生产日期。石牌组织是由地缘村寨的石牌头人作为领导人,产生方式自然选择或老头人栽培,职责是对内为石牌群众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生产顺利进行;对外调解处理石牌之间的纠纷,防御外敌入侵。

二、由传统民间组织到政府组织、传统民间组织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运动的展开和政策的实施大大削弱了传统民间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例如:土地改革运动将农村土地平均分到了农户手里;人民公社运动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文化大革命使大批头人遭到批斗;一大批瑶族青年被政府培养、选任为乡村干部。但是,在遇到重大传统节日和宗教、祭祀等活动时,由于青年对传统了解不深,人们还是需要寻求社会组织头人的帮助。而且,在有些时候,民间的纠纷更倾向于请族内头人调解,而非“报官”。1951年8月28日所立的《大瑶山团结公约牌》上就写到:“今后大家必须互相谅解,不计旧怨,共同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亲密团结,并订立团结公约六条,共同遵守。”“以上公约,如有违犯或纠纷,由各族各阶层人民选出代表成立各级协商委员会调处,并会同各级政府按情节轻重处理。凡住在我大瑶山人民(包括汉人),均须遵守。各乡各村可依本地情况另订具体公约,但不得与本公约相违背。本公约修改权,属于大瑶山各族各界代表会议。”可见,此时在瑶族乡村管理中,政府有很大的权威,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公约牌本身即为石牌组织中的石牌形式。改革开放后,国家政治环境的改善,使得传统民间社会组织渐渐复苏,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继续发挥作用。当前的瑶族乡村,政府管理占主要地位的同时,民间社会组织也在影响着瑶族人民。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中共中央与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瑶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步摆脱了落后的状态。但是,传统的民间组织也并未完全消失,它与政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着瑶族的发展进步。瑶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管理为主,传统民间组织与政府权威共存的社会组织形式。传统民间组织与政府组织两种不同形态的组织,由于产生的时代背景、促进机制不一样,因此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传统民间组织由头人采用习惯法管理,优点是熟悉族人的传统风俗习惯,更方便开展工作;缺点是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和糟粕,不利于法制化建设。政府组织由政府官员采用法律法规管理,优点是使乡村建设法制化,改变瑶族地区相对封闭的现状;缺点是官员对瑶族传统民俗风情了解不够,难以开展工作。

三、瑶族社会组织变迁的原因分析

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瑶族社会组织变迁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当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瑶族社会由社老组织到石牌组织的变迁,正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了,人们需要联合更多的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活动相对于以往来说,不仅规模扩大了,内容也变得更加复杂了。因此,也就需要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来加以规范和管理,石牌组织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 国家政治环境的转变。

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政治环境的变化对其组织形式的变迁也有重要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紧张的政治环境弄得人人自危,头人在政治运动中大受打击,为民出头办事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传统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也被削弱。而改革开放以来,轻松的政治氛围又使得这些传统社会组织逐步复苏,与政府组织共同促进瑶族乡村建设。

3. 瑶族自身发展需要与外界同化双重作用的结果。

瑶族是一个迁徙性很强的民族,在我国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份都有瑶族聚居区,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美国、法国等国也都有瑶族的存在。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促使瑶族人民有必要建立起一种特有的适合本族的组织形式,通过这个组织管理自身,进而与外界交流,于是传统的瑶老制便应运而生。同时,尽管瑶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相对封闭,但它并不是绝对的孤立,外界民族尤其是汉族不断地将自己的文化渗透进去,瑶族也为了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吸收外族的先进之处,这就使得传统的社会组织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瑶族石刻档案作为民族档案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对瑶族石刻档案的研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由社老制到石牌制,由传统组织到以政府组织为主,传统组织与政府组织共存的转变。

摘要:本文通过对瑶族石刻档案的研读, 初步探讨了瑶族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组织变迁并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瑶族,石刻档案,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邓达宏.论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J].档案学通讯, 2002 (1) .

[2]饶旭鹏.民族文化变迁研究20年[J].贵州民族研究, 2005 (4) .

浅探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篇3

一、从艺术的起源看: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对象

例如两万五千年前产生于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中的一幅壁画——《受伤的野牛》,画中的野牛被箭射伤后翻倒在地,姿态十分生动逼真。壁画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手段的社会生活情景。又如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大量画有彩色图画的陶器,其中有的画着鱼、鸟、鹿等动物形象,表现了当时人们在狩猎生活中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二、从艺术的表现内容看:艺术的题材无限广阔,艺术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

1.描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在戏剧、电影和报告文学中,就有很多是根据真实的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创作的。假如没有小刀会起义的英雄事迹,就无法创作舞剧《小刀会》;没有林则徐禁烟的历史事实,就拍不出电影《林则徐》;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生活,也就不可能写出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在这一类纪实性的作品中是不可胜数的。

2.人物和故事是虚构的作品:阿·托尔斯泰曾说过:“没有虚构,就不能写作,整个文学作品都是虚构出来的。”但虚构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不朽典型阿Q,就是他以家乡的一个短工阿桂为主要原型,凝聚了自己对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刻观察而创造出来的。这一例子说明了艺术的虚构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遵循生活发展的内在规律,经过想象来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

3.描写自然现象的作品:如山水诗、风景、花鸟画等,艺术家在描写这类景物时,往往都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中寄寓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毛泽东同志的咏梅词相比,一个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文人的伤感情绪;一个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坚贞不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胸怀。艺术中的自然景物总是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和理想,作为一种“人化的自然”,它往往是社会生活比较曲折的反映。

4.描写超现实事物作品:如神话、童话及科幻故事为题材的各类艺术作品,这类作品的内容反映,不是直接的、写实的反映,而是通过人的幻想,对现实作了曲折的、夸张的、变形的反映,例如“夸父逐日”、“羿射九日”,反映了远古时代干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要征服天灾的愿望。这类作品中的“幻”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映,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习俗为依据,而不是凭空虚构的。

从艺术的表现内容来看,凡是具有广泛意义的都是这样那样的社会生活反映,或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曲折隐蔽的反映。为了创造出优秀作品来,在有专业技术基础上,必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掌握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达到准确的艺术再现生活。

反映祖国历史文化的古诗词 篇4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忆江南》――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望岳》――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8、《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0、王维《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1、《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2、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4、《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6、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7、《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8、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9、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0、《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22、《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4、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诗句 篇5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杨万里《舟过安仁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反映社会现实的故事:项链** 篇6

客房保洁艾云脸上流露出略带谦卑的微笑,麻利的收拾着。收拾到电脑桌前时,看到新雅冲泡茶水水渍溅在桌子上,就习惯性的用抹布去抹,并顺手把新雅放到桌上的一条项链往一边挪了挪。新雅对着镜子正用心的画着妆,从镜中看到身后艾云的动作:“哎,那边你就不用管了,把垃圾倒一下就可以了。”艾云职业性的点了下头,简单的打扫后就出了房门。

女人花费在化妆上的时间,永远不嫌多。这次新雅从千里之外的威海赶过来,是恰逢同学聚会。新雅本就丽质天生,经过一番精心的收拾,从镜中望去,连自己都满意的点了下头。手机的彩铃声在床头响起,新雅走过去,一看号码,原来是老同学张琴打来的:“我的公主大人,你好了没有,老班可是特意叮嘱我前来接驾。”新雅一边迭声的答应着,又向镜子里端详了自己一下,这才带着自信的笑容走向房门。

一下楼,就看见张琴站在一辆出租车前等着。新雅调侃的问:“怎么了,阿琴,车被老公没收了。”张琴轻轻地捣了新雅一拳:“去你的,他还没那个胆,同学聚会,今天肯定要喝酒,我可不想酒后驾驶被交警逮住。”张琴和新雅坐进了出租车,一边打打闹闹,一边催促出租车司机,向聚会的地点赶去。

聚会的场景不必描述,也能想象出那热闹场面。阔别十年后的重逢,岁月在每位同学身上或多或少的留下了痕迹,只不过新雅身上又多了一份优雅,似一朵白荷,静静地绽放,花淡香清。

最令新雅莞尔的是,在热烈的气氛下,有几位男同学借着酒劲诉说当年对新雅的暗恋,引起了其他女同学起哄的嘘嘘声。

真诚的聚会永远是短暂的,在和各位同学的依依惜别中,新雅又被张琴打的送回了酒店。

张琴有点喝高了,被她老公接走了。新雅也有点不胜酒力,但聚会时的那种兴奋劲还没消散,竟觉不出累来。冲跑了一杯浓茶,卸完妆,端坐在镜子前,重新打量着镜中的自己。一张白净的脸,皮肤细腻的都看不出微小的毛孔,眼里闪着奕奕的光,趁着两腮的淡淡红晕,连新雅自己都感谢岁月的留情。下意识中,新雅的目光停顿在自己的脖子上:“项链呢?咦,项链怎么不见了?……”

新雅拍了拍自己的额头,试图让自己静下心来。说实话,几千块钱的项链,丢了新雅倒不是有多心疼,但是那项链上的钱袋形状的小吊坠,是新雅和老公刚恋爱时候,老公送的,当时还说以后家里的财政大权就都归女掌柜保管了,特别有纪念意义。就这么不小心丢了,确实心疼。

“咦”,新雅重新理了理思路:“今早上酒店保洁员打扫卫生的时候动过,是不是趁我不注意……”新雅越想越觉得可疑,最后自己直接可以断定,就是那保洁员偷走的,新雅气愤又带点委屈的拔通了酒店前台的电话。

站在客房经理的面前,保洁人员艾云怎么也忍不住委屈的泪水。不错,今天早上给那位女客人收拾房间的时候,确实动了那项链一下,当时心里确实也产生过羡慕的想法,但是只不过是挪动了一下位置,至于后来怎么会找不见,和自己又有什么关联呢?客房经理略带严肃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来:“艾云,你再好好想一下,客人已经投诉了,我们酒店可不能背负这种名声,想起来抓紧告诉我,一定要好好想啊,否则闹到老总那里,就更难收拾了,我也保不了你。”艾云就是再老实,也能听出客房经理为什么一直强调,让自己好好想的含义。但是,自己确实没拿,又该怎么想呢?……

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 篇7

宋代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1]由此可见,歌咏爱情是《诗经》创作的重要主题。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真实、细腻、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里有男女互相爱慕的诉语;有相爱男女之间的热烈、激情;也有恋爱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先秦时期礼教初设,礼教的兴起使得伦理道德思想开始占据人们的思想,在这样一个充满禁锢的社会环境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自由的。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留影响尚存在,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间的风俗之上,略微宽松的社会环境也给予了男女感情发展的土壤。

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恋和相思,是《诗经》中爱情诗最主要的部分。如《邶风·静女》中就描绘了男女相会的恋爱场景:“静女其殊,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写了相恋的男女幽会的场景,从男方的视角表达了对女子美好的德行以及美丽的外表的称颂,使得一位活泼善良的女子形象跃立于前。而诗中也句句体现了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表现出男子沉浸在爱情的美好之中,整首诗都透露着热烈欢快、真挚动人的情感。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男女情投意合的美好,也描写了在相恋过程中的矛盾与惆怅,如《郑风·遵大路》中就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矛盾。“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诗作刻画了相恋多年的男女,男子反目离开,女子抓住男子的衣袖苦苦哀求他留下的场面。整首诗没有头尾,只刻画了这么一个场面,但却活灵活现,仿佛就能看到这样一对男女正在路边拉扯,大片的留白寄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使这首诗有着意味绵长的风韵。《诗经》中的爱情诗丰富多彩,除了以上的内容,还有许多优秀的篇章。如《周南·关雎》表露了男子对一个“淑女”的日夜思念;《王风·木瓜》体现了男女之间对对方深情的心意的报答;如《曹风·候人》反映了女子苦苦的单相思等。《诗经》中的丰富多彩的爱情诗,生动的再现了先秦时代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质朴而又自由的民风,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精神文化发展初期的面貌。

然而先秦时期礼教初设,伦理思想的禁锢一定程度上桎梏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诗经》时代的青年男女的感情,已经开始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压迫,少有能自由择偶的权利了。如《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首诗表达了女子对心上人“仲子”的劝告,担心这样的幽会会被父母兄弟及邻里发现,受到他们的指责和社会舆论的压迫。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开始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禁锢,也使得千百年以来,青年男女逐渐直至完全失去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但《诗经》中还描写了受到压迫的青年男女们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发出的反抗,如《鄘风·柏舟》中,女子对于不能自主择偶,嫁给心上人而喊出了反抗的呼声,“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更有写那些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下幽会甚至私奔的篇章,如《鄘风·蝃蝀》中讽刺了一位不顾母命,携郎私奔的女子“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这些都是爱情诗篇中最具有思想价值的诗篇,表达了人们不畏强权的自由抗争思想。

二、婚嫁诗

《诗经》中的婚嫁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婚嫁场景的描写,表达对新婚者的祝愿与礼赞,二是表达婚嫁时的喜悦、快乐以及之后的失望、怨恨等情绪。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诗篇来描写嫁娶场景。《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一纳采。采择女也。二、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吉凶。三、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四、纳徵。使使者纳币以定婚。五、请期。告婚期。六、亲迎。往迎妇。[2]男女婚嫁的“六礼”在《诗经》中就有体现。如《邶风·匏有苦叶》中“雝雝鸣雁,旭日始旦。”中记载的就是男人带着嘎嘎鸣叫的大雁,赶往女方家“纳采”的情形,再如《卫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反映的就是“问名”后占卜的情况。其余几礼在《诗经》中均有体现。通过《诗经》的这些婚恋诗,我们更能清楚的了解《诗经》时期人们严守“六礼”的思想,体现了人们对礼的尊崇。

除了婚嫁仪式外,《诗经》中的婚嫁诗还包含了祝愿礼赞之诗,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中以灼灼动人的桃花来比喻新嫁娘的美貌,以果实丰硕、枝繁叶茂来表达对新嫁娘会给家族带来人丁兴旺、家业兴盛的祝愿。此外,如《郑风·女曰鸡鸣》中记载了男女和睦美好的婚后生活;《唐风·绸缪》中描写了男女成亲时的喜悦满足;再如《齐风·东方之日》中写道新郎对新娘的赞美以及新娘对新郎的依恋等。然而婚姻生活并不一定全是喜悦和快乐,尤其是对女子而言。如《邶风·燕燕》中就描写了新娘远嫁,兄长依依难舍的送别,想到从此与家人离别万里,无论是新嫁娘还是亲人都有说不出的惆怅。同样,《邶风·泉水》也是描写了女子远嫁他国,怀念亲人与家乡,郁郁不得的感伤之情。

婚嫁诗在《诗经》中占有较大数量,一方面它让我们深层的了解了那一时期的婚姻习俗及其社会意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婚嫁诗独特的内容以及高超的艺术手法,至今惠及着后代的文学创作。

三、弃妇诗

《诗经》中还有大量描写了婚姻不幸甚至破裂的诗,并成为后代同题材诗词散文的典范。《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3]于是,婚后夫妻感情的破裂,往往使得女性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如《邶风·柏舟》中就描写了女子对于自己不幸婚姻的哀叹。然而即便如此,女子也摆脱不了如此痛苦的婚姻,获得自由。婚姻破裂最坏的结局就是女子被弃,表现这一现象的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由于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作为弃妇的命运实为最悲惨的。《诗经》中最典型的弃妇诗就是《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忠厚老实的样子骗得了女子与他成亲,但当他取得了女子及她的财物时,就显出了原形。而婚后女子不嫌弃“氓”的贫穷,还任劳任怨的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的负心、虐待最后甚至抛弃。这首诗以叙事展开抒情,生动地表达了女子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的痛苦不堪,也展现了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幸。如《邶风·古风》中描写了女子婚后辛苦操持家庭,而男子却喜新厌旧,最后甚至把女子赶出家门的不堪现实;又如《小雅·谷风》中女子唾骂男子的无情以及对他的怨恨;再如《王风·中谷有蓷》中女子反复咏吟“遇人之艰难矣”“遇人之不淑矣”,感叹自己遇人不淑,不幸被弃,追悔莫及的痛苦等。从这些诗中,都表达了被弃妇女的悲惨命运,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当时社会女子地位的低下以及对女子的压迫与残酷。

纵观《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整部《诗经》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部分之一,它们在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的同时,有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值得当代人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与思考。

摘要: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诗经·国风》中,三百零五篇中它就占据了大约五十首。它不仅数量多,且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的恋歌,也有描写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赞歌,还有反映了不幸婚姻给古代妇女造成巨大痛苦的弃妇诗。《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的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表现了古代人们质朴、真挚的感情。

关键词:《诗经》,爱情,婚嫁,社会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作文要回归生活并反映生活 篇8

一、减缓坡度,让学生轻松上台阶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写的大作文不如小作文好,而小作文不如日记好。一些平时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同学,日记却能写的像模像样。这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仔细想一想,日记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写日记时不必受平时写作文的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写作内容也不受题材的限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记中的事情是真实可靠的,感情是有感而发的。而写命题作文时会受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这对缺乏写作素材积累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生而言就有很大的难度了。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从最基本的日记抓起,通过写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文章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事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中学阶段是指导学生写真人真事、抒发真实感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以后写作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降低作文要求,使写作要求尽量贴近学生。笔者将写作要求归纳为:写实事,吐真情,注意本次作文的目的要求。一句话就是关注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发生了生么事。同时,笔者还提倡学生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人生阅历。以上要求让学生感知到,写作就是对情感的表达,把对事物的认识、自己的喜怒哀乐、是非判断融入作文当中,就是所说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压力减少了,空间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还怕学生写不出佳作吗?

二、重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叶老的这段经典论述,生动地揭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辩证关系。有鉴于此,教师在课中、课下,应尽量指导学生用规范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每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活动中,做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训练并重。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中富有创意、充满情趣的精彩语言,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鼓励学生用通畅的语言表达,叙述自己的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教育学生热爱写作,自觉认真地练习写作,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解除思想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在跃跃欲试的心态下写作,增强写作训练的动力,提高写作质量。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无论语言还是思维都不同于成年人,稚嫩、浅显、天真和单纯是学生作文的特点,也是优点。对此,我们要精心保护,从他们的写作中找到一些好词、好句,通过批注、口头表扬、推荐范文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起“我要写、我能写”的自觉训练意识。

四、引导积累,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当前,造成学生在写作文时无内容可写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会观察;二是不注意积累;三是经历过少。为此,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主要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积极练笔

平时学校开展什么活动,笔者会及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充实的生活,作文才会有丰富的材料,在班会、团会活动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参观、义务劳动等活动,指导他们选择一天中最有意义的事,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记叙下来,使学生能够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2开阔眼界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电视、网络媒体等,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大事,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育学家认为,具有动感特色的电视画面,对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文来自于生活,如果仅仅让学生关注学校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学生的思维空间必会受限。所以,在学生学习之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看新闻联播,或从网络上收集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真人真事、精彩画面,既是视觉上的感受,又是头脑中的思考、心灵上的震撼,他们留给学生的个人感受应该比单纯的说教更有用。

例如,笔者看到两篇文章,分别是《瑞恩的井》和《阳光皮肤》,深受感动。于是从网上下载了《缺水的非洲》、《贫困的非洲》让学生观看。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干枯的河流、枯瘦如柴的儿童、等待死亡的孩子……每个学生的神情都那么专注:有的同学发出抽咽声,有的同学偷偷抹去滴落的眼泪……几分钟的视频,感动了每一个观看者。此时,如果让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写出的文字怎能会空洞无物呢?“多让人心痛的画面。那一双双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在向世界乞求‘救救我吧!救救我吧!给我水!给我吃的!”“我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漫过嘴角,我这个做错事被爸爸狠狠教训都没有流泪的男子汉,留下了心痛的泪。这泪水不是懦弱胆怯的泪,而是我对饱受饥饿、贫困威胁的非洲孩子所留下的深深同情之泪”。“帮帮他们吧!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这都是善良的孩子真情的诉说和发自内心的呼唤。

3积累素材

一篇精彩的文章,其中必有一段或几段是文章的灵魂。这几段描写使文章变得有血有肉,极具活力。对于写作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缺乏体验和积累,再加上对写作的畏怯,总是三言两语后就不知如何下笔了。这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写一些小片段。同时,也可设置一些场景,让学生通过听、看、触去发现、去感受。就如同电视、电影当中的“特写镜头”一样,通过对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表情、动作、变化等观察,写一些小练笔。这种片段作文,因为短小,故而写作内容集中,很容易出彩,学生写起来没有心理负担,兴趣也浓厚。这样长期坚持、不断积累,学生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写作自然不会出现空洞无物的现象。

反映现实生活的微小说:红包 篇9

媳妇层层气恼地走进来,劈头一顿训斥:“叫你少喝点,就是不听。这下喝美了吧!”

高俊不好意思地解释道:“爸要出院了。住院费朋友们也给凑够了。我高兴。也是为了感谢他们。不觉得就喝多了。”

“你还记得你都干了些啥?”

“他们几个把我送回来。我过意不去,就给群里发了个红包。”

“你知道你发出去了多少钱?”

“三十个人,五十块,不算多。”

“五十?你个人看看,到底多少?”

高俊接过媳妇递过来的手机一扫,嘴张大了。“这——,晕了。多点了个零!”

层层斜眼瞪着他:“正等着用钱,你一下子发出去五百!你才去给他们要回来。”

高俊坐起来,想想说:“这咋要?算了吧。”

“算了?算了医院我也不去了。你一个人去接爸去!”

层层气呼呼转身而去。刚出门,高俊的手机“咯当咯当”响了起来。高俊高兴地喊道:“回来了!他们把钱都退回来了!”

层层疾步返回,夺过手机一一点开。九十七的,两毛三的……算算还少一个:“还有小辉呢。他一个人抢了一百零六。他家比咱还可怜。盖房子的帐还没还完呢。他肯定不会退的。”

已经起身下床的高俊说:“不退算了。这已经很差不多了。快收拾收拾,咱走吧!”

层层道:“饭是现成的。你吃点吧。”

“肚里难受。不想吃。”

反映社会语录 篇10

2、女人没魅力才觉得男人花心,男人没实力才觉得女人现实。

3、生活把我逼得像个汉子,如何叫我再去小鸟依人。

4、我可以带你混的风生水起,也可以让你声名狼藉。

5、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回来等着你的就是一段吃土的日子。

6、不爱你的人,比你想象中的还不爱你!

7、你的感情路不顺吗?很顺啊,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

8、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住在罗马。

9、只要你肯努力,没有什么是你不能搞砸的。

10、女生的冷暖自知什么的,在长的好看的面前都弱爆了。

11、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剩下的一二是特别不如意。

12、你可以像猪一样的生活,但你永远都不能像猪那样快乐。

13、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会很舒服的哦!

14、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5、只有人欣赏你的成功,没有人计较你的手段。

16、不要说生活伤害了你,生活连你是谁都不知道。

17、上帝创造你是他的创意,你能继续活下去是你的勇气。

18、别没事总是拿出手机装看时间,没人找你。

19、自己不做出点样子,人家想拉你一把都不知你的手在哪里。

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师;审美能力;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20-01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和周围的一切事物,是新世纪对人类的一种要求。因为人类迈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在这种环境下要想适应社会进步的速度,也需要不断发展,不能及时的调整自身来紧跟时代步伐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就要求美术教师首先在教育观念上要顺应人的发展要求,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调整教学思路。现代教育对美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上的提高不仅仅体现在学历上,还体现在作为一名教师他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上。美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仅仅靠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师所培养出的学生是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们首先必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才能胜任这一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

具体应作到以下两方面:

一、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面

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作为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内在修养,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开展教育科研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更新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需求。

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比课程深得多的美术学科知识和美术学基本技术,而且要理解课程内容的体系和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内容,而不会随着课本亦步亦趋。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用充满爱意的眼神、和蔼可亲的语调、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爱上你这个人之后,自然而然学生就爱上你所教的科目,就有了对你所教课程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尚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面。比如,上课时,适当的时候一句英语或一首古诗或俗语或妙趣横生的简笔画,一句美妙的歌声或一则最引人注目的消息,一个故事都可穿插在授课中,当然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不可牵强附会。它就好像菜肴中的调味品使美食者美美地享受了一餐。教师既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使课上得精彩而有趣,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这决不是卖弄,故作风情。

美术教师还应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世界多元化文化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都要有所了解。对本专业的其它方面既一切与美术相关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甚至有所涉足,比如:教绘画的教师也应当懂得纸笔颜料等绘画工具的一些相关知识;教授基础美术的教师应该懂一些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教国画的教师应该懂得一些西画的知识;还有像文学、音乐、表演这些艺术领域的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这对提高一名美术教师的修养十分重要。

还有道德方面的自身修炼也十分重要,这也是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应该重视的,特别是艺术教育工作者更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人品有多高,艺品才能有多高,人品修养不高,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目标的任何艺术活动就都不能很好进行,人品不高,艺品就很难达到较高的境界。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还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够更好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便于把知识以最好的方式方法传授给他们。

二、美术教师应懂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课上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使之逐渐获得美感能力。这种美感能力由少积多,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不断地加深。在欣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首先是中外人物画欣赏。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不同的学生不仅在审美感受能力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方面存在着性质上的差异。我搜集学生当中有代表性的明星画片和课本上的人物画相比较。问学生:画片上的人物美还是课本上的人物美,有的学生单从人物面部五官来判断,认为画片上的明星美,我耐心地启发引导学生:平常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美,不能单从脸面身材着眼,还应注意人的神态、表情、姿势、气质是否美。同样,欣赏人物画,除了看画面单个人是否符合美的特点外,还应注意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否美。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欣赏积极性。首先是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发现美。校园中的建筑物、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等无不充满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校园环境中的美能够激发他们爱学校、爱老师、爱生活的感情。选择能激发学生绘画兴趣和激情的写生对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美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公园虽然算不上高级,但也有许多美的地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一片小草,几簇小花,长得那样茂盛,充满勃勃生机,正是一种自然美。

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 篇12

一、服务社会是中国大学的重要职责与必然选择

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发表了著名的“仰望星空”即席演讲,指出大学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谈到对大学的希望时,提出首先“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就是要把学校的命运,每一个老师和同学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利的时候,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同舟共济,都要为国家和民族学习和工作。”2)总理言简意赅、至情至理地阐明了我国大学及其高等教育肩负服务社会的历史性使命。

纵观世界现代大学的发展,大学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承载着影响与反哺社会的存在价值。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责更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大学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社会是我国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有大学的参与,大学集聚着雄厚的技术力量与人才储备。例如,两院院士作为我国最有科学技术成就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1955~2009年当选的来自高等院校的院士就占到了院士总数的40.92%。3)另外,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截止2009年,高等院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获奖数,分别占授奖总数的52.3%、37.0%和30.9%,其中:2009年度国家三大奖通用项目全国高校获得198项,已占到授奖总数的68.5%。4)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学校仍将是我国科技人才聚集的高地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牵引。

长期以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办学目标,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国家与社会需要的时候,总能身体力行,以智慧与热情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第一时间组织队伍赶赴震区,在4天内完成了40多个乡镇所有过渡房的规划,在两个月内完成了100多处城乡临时板房安置点的选址和建设规划。在历时两年多持续不间断的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中,共完成各项灾后重建规划与设计40余项,其中包括在受损最严重的北川县城进行的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在上海市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承担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壹街区”综合商住区设计以及在震中地映秀镇完成的详细规划与住宅设计等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项目。

在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的申办、策划、规划、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中,更是处处能看到学院教师的全面参与。在规划阶段参与工作教师占到学院教师总数的85%以上,在其后设计、施工直至开幕前的各项工作中,始终有众多团队奋战在与世博相关的各个领域中。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世博园区夜景照明总体策划总负责人等均出自学院。学院教授主持或参与完成建设工程项目30余项,承担国家部委、上海市科委、世博局等委托的各类研究课题21项,出版相关专著、编著18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6篇,举行世博相关讲座逾120场。当然,在贡献世博、参与世博的同时,也为学院自身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强化学科方向、锻炼学术团队、提高专业水准、完善国际合作,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服务社会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导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所设的建筑、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等学科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学科的知识核心均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种学科知识作支撑。然而作为以人居空间环境设计与研究为根本性任务的学科,它无疑具有鲜明的工学特征,并有极强的应用性与社会属性。基于学科认识所确立的服务社会的学科发展基本导向,决定了学院的专业定位、学术取向与关注重点。

服务社会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从学科特征出发、贴近工程实践、贴近社会、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定位与专业观念,它揭示了学科与社会的直接关联与互动。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同济大学金经昌教授在为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寄语时,提出:“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要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5)规划与设计作为建设活动的先导,不应高高在上,应不唯权贵,更多深入实际,体察民情民意,为民服务。多年来,同济师生积极投身于国家与地区的建设之中,一切着眼于客观实际与学科规律,践行着服务社会的专业理想。在学院院史馆,存放着三册1950年代末同济师生在江西现场规划的图纸影集,当时为响应国家建设的需要,40余位师生分组编队,走遍了江西80多个城市与乡镇,深入实地踏勘,克服了生活与工作条件的困难,与江西省建设工程局合作,完成了一大批城市及县、镇、乡等各种层次的规划,为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时代性的贡献,这可以说是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深入社会实践、以专业知识服务于民的集体行动。

服务社会作为专业定位,也深深地影响着学科的学术取向。扎根于生活实际,尊重文化环境,尊重地域特色,在运用现代技术和学习民间传统中寻求灵感,成为同济追求创新的重要路径。1956年由李德华、王吉螽教授设计的同济大学工会俱乐部,从环境与建造出发的自由形体组合,强调流线与视觉感知的空间处理,以及突出使用活动的多重院落配置,设计体现了对借鉴民间建筑传统的深层理解,也以作品对当时对“民族风格”的片面追捧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民族风格本来就不应该仅从形式上着眼,而应该从各方面吸收,加以提取而融合到今天的建筑中去。”6)1960年代,冯纪忠教授在杭州花港茶室的创作中,将民居中双坡长短不一的屋顶用于公共建筑,创造了流动的室内空间和清新的建筑形象,成为现代空间塑造结合传统形式语言的一个经典范例。之后,在葛如亮教授等同济教师的多项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超越形式而又极具地域形式感的设计。

服务社会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院学科的关注重点,体现了聚焦社会、聚焦大众的民生思想,而由此产生的注重功能、注重经济、强调效益的理性设计策略,也构成了“同济风格”的核心要素。改善大众生存环境、提升大众生活品质,一贯是同济学科探索的重要方面,从学院承担的早期的众多校舍规划建设,到大规模的工人新村规划设计,再到1980年代初开始持续进行的旧城改建研究以及今天的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等,均是各个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量性建设的基本问题。学院的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总是针对每一时期最为普遍的社会建设问题,始终具有面向最为广大群众的特点,这也使得学院的服务社会重点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

三、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全面服务社会的理念,并不是单纯地体现为直接的社会服务行为,它包含于履行大学职能的各个方面。在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最为本位的工作中,作为建设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建筑规划教育必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应对专业发展趋势,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需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同济大学多年以来所倡导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也正是建筑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实际需要的基本要求。由此,学院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及社会意识等相关培养环节中的一切教学行为,都突出了这一根本宗旨。

知识结构与知识传授是教学标准与执行过程的两个方面。针对专业特征与职业特点,学院历来重视学生所应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在执行各自专业评估标准的基础之上,突出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前瞻性,并以设计、理论、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等分类系列课程的建设入手,强调知识间的层次性与关联度。通过多学科、多专业的整合发展,促进学院一体化教学公共平台建设,实现知识互补与课程共享,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扩大学生知识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除了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之外,还不断推进教学运作体系与组织机制的创新。1950年代,冯纪忠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收放有度的“花瓶式”教学模式,其主要精神是突出阶段性教学重点,既有放手培养学生设计创造力的环节,又有引导学生严格把握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客观问题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放和收的辩证关系,达到完整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随着学科的发展及专业的拓展,1980年代又进行了以“环境观”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探索,以及目前体现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相结合的全过程教学计划矩阵模型的建立,所有教学改革都在于寻求以更为规范的教学行为,更加合理地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以造就具有职业素养、适应社会需要与发展潜质的专门人才。

实践能力是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更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基础,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在实践中锤炼,在实践中创新,加强实践既是同济的教学特色,更是对接社会、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学院构建起一个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教学结合实践的形式与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在基础教学阶段,强化动手课题的设置,通过不同方式、不同规模的建造实验,加深学生对空间、材料以及建造方式与过程的感性认知。在实践性很强的高年级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学中,突出了选题与教学目标及效果的对应关系,结合各阶段的教学计划,尽量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真题,使教与学能围绕实际专业问题进行探究。最近几年,学院各专业毕业设计中具有研究价值的真题已占到全部选题的90%以上。此外,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出发,学院的本科实践教学正逐步从工程实践向经济、管理、社会、环境、文化等各方面拓展,实践课程的安排和内容的调整都开始向上述方向增补和转化。如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综合实践”侧重于政策管理方面,“历史文化遗产调查”侧重于社会文化方面,等等。

通过实践直接接触社会,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社会意识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无论是课堂教学安排或是课余活动组织,学院更为重视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的条件,在学习中服务社会、对社会重大关切与热点问题进行专业性思考,成为广大学生增强专业使命感与社会意识的重要方式。1988年南方特大水灾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事件发生后,学院各专业均及时组织了相关课题,学生们通过大量调研,提出专业应对措施与建设性方案,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感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大爱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在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历史街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建设等大量现实性专题的社会调研,不断加强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实际的自觉性与社会责任感。2006年由10多位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环境、医疗、教育等问题完成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红土地上洒深情》,获得了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称号,并赢得社会各方的广泛好评。

其实,服务社会是一个平凡不过的词语,作为一种普适概念,没有什么特指,也不是谁的专属。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服务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阐释,也予以其不同的地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服务社会为办学目标,这既是精神所见,也是行动所向。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史与精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百年校庆纪念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拓与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年教学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3]吴长福,钱锋.“多学科、重实践、国际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学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传承与探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百年校庆教学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上一篇:赏识你的孩子1下一篇:志愿者团队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