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个案分析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个案分析(精选13篇)

小班个案分析 篇1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24

文章录入:陆燕 ]

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入园第一个月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分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不合群,家人因心疼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去。入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很强,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

片段一:第一周

事件:入园的前几天,嘟嘟情绪相当低落,虽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号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任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座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勉强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于肯回座位坐下。

片段二:第二周

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虽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自言自语“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每天都是老师喂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有些羡慕别人,所以才会自言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于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段三:第三周

事件:已经玩过了好几次滑梯了,可嘟都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去试试。嘟摇摇头不肯去。第二天又玩滑梯,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手舞足蹈,却不敢上去。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其实,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该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抓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去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抱上滑梯,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片段四:第四周

事件:这些天,嘟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于融入了集体之中。午睡了,老师到处找嘟,原来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小班个案分析 篇2

1. 与化工行业飞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今一个保证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的标志有三:一流的供应链、产品创新的领导者和卓越的现场管理。而卓越的现场管理, 可以让客户真实感受企业的管理水平。而该公司多年来没有建立有效地管理机制, 作业现场物品凌乱, 设备备品备件随意放置, 部分设备锈蚀严重, 跑冒滴漏现象比比皆是;办公区域内, 文件柜内物品、文件摆放凌乱, 未作归类和标识;无用物品、失效文件待清除等。现场管理的缺失极大影响了产品质量以及客户信誉度。

2. 与上级公司精细化管理要求不符

该公司两年前被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收购。上级母公司精细化管理已覆盖至各主业工厂。而该化工公司由于加入时间较短, 对于精细化管理内涵的认识欠缺, 在历次精细化管理考核中成绩均不理想, 急需通过提高现场管理水平来助推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鉴于此, 该公司先后组织了6S管理内训, 并派遣管理人员赴国内先进同行学习交流, 旨在通过培训拓宽各级管理人员的思路和眼界, 认识到与先进行业的差距, 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同时, 为使6S管理真正实现软着陆, 又引入专业咨询公司进行指导,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打造卓越的现场, 来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 从而提高公司的发展质量。

二、某化工公司实施6S的具体措施

1. 前期准备

前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推行6S的成功与否。该公司从2013年3月开始筹建6S工作小组。2013年4月19日, 正式启动6S管理项目, 专门出台了《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执行方案》, 明确了推行6S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具体的推行计划和日程。

2. 建立6S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

最高管理层的支持是任何管理方法推行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最高层的支持, 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有可能让以前所有的努力白费, 甚至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夭折。因此, 该公司成立了6S管理机构, 由公司总经理直接负责6S管理活动领导小组, 成立了6S管理活动推行办公室, 下设五个专业组, 直接对各生产厂和部室6S管理小组进行领导和监督, 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3. 全员开展6S学习和宣传

为使6S管理文化尽快建立, 该公司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宣传造势, 多次外聘知名讲师讲授相关知识, 分批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 印发《6S知识宣传手册》, 在内网设立6S推进专栏, 在车间悬挂宣传横幅, 橱窗出版6S宣传板报, 向全体员工解释说明实施6S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相关内容。

4. 推选试点单位

决定实施6S后, 公司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去完成一个个既定目标。6S管理的推行, 需要各部门在方方面面都要落实到位, 没有强大的执行力,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公司通过对现状进行诊断和评估, 推选P1厂和V3厂为试点单位。试点单位管理基础好、生产现场具有代表性。一旦推行成功, 将有利于增强员工信心, 调动员工积极性。公司在试点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明确责任区域、开展定点摄影、红牌作战、目视管理等, 有条不紊逐项实施。

5. 试点单位组织整理整顿, 按6S手册开展整改

试点单位历经五个月, 分四个阶段工作展开,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公司组织非试点单位参观学习, 为全面推行奠定基础。

6. 在全公司范围内正式推行6S, 并开展日常6S检查和评比考核工作

试点结束后, 自2014年2月开始, 公司全面推行6S管理活动。在6S推行初期实行周检月评的考核办法, 考核得分与当月绩效考核挂钩, 后期采用月检月评的考核办法。

7. 进入持续改进及巩固阶段

PDCA循环是6S管理的最佳补充, 不断的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 实现6S管理螺旋式上升, 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后续工作, 公司不断考核、总结、改进、检讨与奖惩。同时通过开展全员提案改善活动, 进一步消除污染源, 巩固活动效果。

三、某化工公司实施6S管理的经验

该公司6S管理活动覆盖全公司, 推行效果较理想, 基本达到6S管理要求, 为后续实施6S管理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主要有:

1. 准备充分, 高层重视

这是该公司取得6S管理成功的首要前提。准备时间有五个月, 而且公司高层领导十分重视, 使得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6S活动符合正常的规律

该公司6S管理推行十分注重结合本公司的自身实际情况, 首先推选试点单位做实验, 在实验成功后结合实际, 总结了一套办法, 才在公司实施6S, 一切都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和正常的规律, 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成功。

四、影响6S管理实施效果的几个难点

1. 执行力度不够

作为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单位, 本身的公司文化制约了6S的推行。6S管理与原有习惯发生冲突, 执行力度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6S管理的执行效果。

2. 对细节的重视不够

对细节的把握是6S能否成功推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企业对事情的要求往往差不多就可以了。正是这种思想造成了中国企业推行6S管理画虎类犬的窘境。

3. 不能持之以恒

6S管理是培养员工做事情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形成标准化、制度化。6S管理的推行一定要持之以恒, 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 6S管理才能取得预期结果。

6S管理是一个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是培养员工执行力、节约意识等一切优秀品质的基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一样, 但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该公司推行6S管理的经验证明:6S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摘要:本文对某化工公司实施6S管理过程进行了全面跟踪和分析, 对6S管理实施难点和启示进行了专题研究。

关键词:生产现场,现场管理,6S管理

参考文献

[1]夏丰, 杨谦, 刘长军.化工物流企业的6S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7) :6-7.

小班个案分析 篇3

关键词: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31-01

小班新入园幼儿在与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中,必须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形成有关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遵守集体生活必需的初步的规则规范,这一过程成为小班新入园幼儿的适应过程。小班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其适应过程的顺利与否将为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本研究试图从“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了解、分析目前有关小班新入园幼儿适应性情况。

一、个案描述

我班小(5)班 幼儿欣欣,男,2010年6月11日出生,2013年9月入小班,在家情况比较稳定。未读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外婆带领,刚入园时则表现出极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性格孤独、内向,不愿与同伴交往,总是一个人无助地哭泣,寻找一切机会想跑出教室。

个案教育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个案总教育目标:能够适应集体生活,喜欢班集体,喜欢教师和小朋友们;能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感受到乐趣;愿意与人主动交往,使自己性格开朗、活泼;学习一定的自我服务的技能,提高自理能力。

9月1日—9月7日

欣欣刚来园时总是哭泣,不肯让外婆离去。老师劝走了外婆,带着哭腔的欣欣在幼儿园里散步并经常抱抱他,希望能够让他感觉到老师象妈妈一样,让她逐渐从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

9月10日—9月14日

欣欣因为发烧,已有三天没来幼儿园了。今天外婆带欣欣走进教室时,欣欣看见我却没有和我打招呼,只是往外婆身上挤,外婆要走时他忍不住想哭,我抱起他转身对窗外说:“欣欣,你看外面有没有小鸟?他抬头看看,摇了摇头。“对了,小鸟都到学校去了,所以欣欣也到幼儿园来了,对吗?” 欣欣点点头,于是她就跟着我走进了活动室。

9月17日—9月21日

早上入园时欣欣又边哭边嚷:“我要外婆,晚上早点来接我。”我走过去,蹲下身对欣欣说:“哟,欣欣今天穿新衣服了嘛!”他抽噎着看着我,忽然抬起脚对我说:“我穿的鞋子也是新的。”我忙说:“对,这双新皮鞋真漂亮。” 欣欣听了,忘记了哭泣。和我一起打理身上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我又乘机说:“我们让小朋友也看看你的新鞋好吗?”她听了跟我回到教室。这周欣欣来园时稍微哭一下,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较快的和同伴一起做游戏。

二、个案分析

1、孩子的发展特征

从整个个案的过程看,欣欣对外婆有着明显的依恋关系,不愿和其分离,并用“大哭”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表明自己的反抗意识。依恋行为是人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必然表现为对熟悉事物的依恋和对陌生事物的排斥。欣欣正是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就欣欣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属于娇惯溺爱型,外婆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已经超过一般的限度,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过分强烈的依恋关系,孩子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娇纵,缺乏独立性。

三、指导策略

1、加强家园联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积极主动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教师根据欣欣的情况和家长在教育上达成共识,为了使欣欣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师及时找到了欣欣的父母,跟他们进行了多次的交谈,并推荐给他们一些育儿的书籍,提高他们家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以此做到家园共育,促进孩子人格等各方面良好、健康的发展。

2、满足合理的身心需求,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首先,老师要始终在幼儿身旁细心照料,让幼儿感到时时刻刻有老师关照,这样他们会感到安全一些,幼儿早期触觉较为敏感,多与幼儿肌肤相亲,都让幼儿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其次要用最温柔、最亲切的语言劝导幼儿。另外,教师应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并在其行动中尽量能给予表扬和鼓励,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

3、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

老师要适当地进行教育,教给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学到本领。此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多开展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又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活动转移幼儿想家想父母的情绪,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生活、学习。

从欣欣的个案看,教师体现了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育不是个别教育,它是在集体教育的大环境中顾及到每个幼儿,并使每个幼儿在集体中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让每个幼儿在幼儿园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走近新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

小班个案记录与分析措施 篇4

开学前我们对每个孩子逐一进行了家访.到天天家时,小家伙双脚盘坐在沙发上正在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饭菜掉得到处都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顽皮.从这次家访得知:和我们班大部分孩子一样,因为爸爸妈妈在昆山工作,天天就随爷爷从老家一齐到这边来上学了.和天天聊了几句,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要上幼儿园的愿望,这让我们感到很高兴.

开学了,孩子们一个个满心欢喜的来报到了,但天天却愁眉苦脸的不愿意上学,非要爷爷在幼儿园门外陪着他,才肯进教室.一个上午天天的注意力就在教室外,看不到爷爷的身影就不高兴.

爷爷在门外呆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回家了.第二天怎样劝说天天都不肯来上学,他说爷爷说好了陪他的却走了,爷爷说话不算数.没办法妈妈只好请假送他过来上学,他抱住妈妈的腿又哭又闹的不放手,我们强行将他拉了下来.

趁我们不注意他“逃”出活动室,向幼儿园门外冲去,幸好门警及时拦住了他,两个教师和门警三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带回了教室.就这样连续两个星期每一天早上来园时天天总会哭闹一番,家长无计可施时干脆就不来上学,家长很是苦恼,说实在不行就只好退学了.

此刻天天已经上大班了,按理应当不会闹这么大的情绪.为了尽快稳定他的情绪,也为了能让家长安心的工作,为此园领导和我们一齐分析原因,一齐想办法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首先我们发动全班的小朋友都来关心天天,都来做他的好朋友陪他一齐游戏.白天在学校时天天的表现十分好,我们及时对他表扬和奖励.中午天天不想睡午觉,就让爷爷把他接回去,午时来时天天情绪会很好.

每一天离园前教师都要与他沟通,预防第二天发生哭闹情绪.但小家伙第二天还是会旧戏重演,虽然这样我们并没有放弃对他的关心和鼓励.就这样一向持续了两个星期.

个案分析小班幼儿的早期阅读 篇5

对小班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幼儿的阅读行为适时指导。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来讨论如何对小班班幼儿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案例 洋洋三岁没有阅读看书的习惯家长曾为其订阅过幼儿读物但多数是由父母讲给他听洋洋自己很少独立看图画阅读。洋洋看见几个小朋友在阅读区看书也主动走进来直接拿走别人正在看的《婴儿画报》。他随手翻到一页大声说“不好看。”又翻到其他页随便看看随手又丢在一边。老师拿起书故意倒过来递给洋洋他就倒着看。老师问“书应该怎么看呢’’他看看书不说话。老师问“小熊的头是不是倒过来了怎么会这样呢”我递给他倒过来的书时他不会自己调整。我让他把书上的故事讲给老师听时他讲的语无伦次。分析 可以看出洋洋是被阅读环境以及其他幼儿的阅读行为吸引过来的翻阅时随意翻书没有从封面开始阅读的习惯。洋洋说不出“书倒了”有可能是还未能注意到画面的细节也有可能已经发现但不会用语言表达。尽管在老师的引导下洋洋发现“小熊倒了”但仍不会调整。读书时习惯不好不知道按顺序阅读书籍对书上图画内容也表达不出来。为此我采取了如下的指导策略

1、故意用倒的书通过问题逐步引导他仔细观察画面发现画面倒了

2、引导其观察同伴的阅读行为让他知道书要正着看

3、每次阅读时都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引导洋洋阅读多讲其他故事让他发现有趣的地方让他也喜欢读书

4、带领他一起阅读封面用手指读书名让其知道什么是封面封面上有什么要从封面看起一页一页地翻并在集体和小组阅读时巩固练习这些阅读技能。个案研究的反思

一、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入手。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我园设置了专门的幼儿阅览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购置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图书幼儿可在室内自由选择、取放自己喜爱的图书。在游戏活动时间老师针对性地给幼儿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二、从习惯培养入手注意幼儿阅读方法的指导

1、教会幼儿看书的方法。认识书名。每次更换新书我首先向幼儿介绍书并让幼儿反复指字、认读。学会翻书。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信手乱翻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帮助幼儿理解图书的内容。首先把书中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一遍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凡是老师讲过的书幼儿都争着看而且边看边自己讲。这说明幼儿只有理解了才能产生兴趣。

2、对阅读有困难的幼儿进行指导个别、集体和小组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要相互结合。在本案例中以个别指导为主要形式因为只有在个别指导时教师才能观察到洋洋的个性问题如倒拿书的问题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指导和帮助。

小班德育个案 篇6

时间:2015年10月 观察者:

观察对象:一个爱捣乱的孩子的转变

林云舒小朋友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从不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每天总是不停地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扰乱了正常地教学秩序。镜头一:

每天一来园,他便是从这个区跑到那个区,从那个区跑到这个区,并不时地故意弄倒椅子,故意推一下别人,抢走别人手中的玩具,使活动秩序大乱。镜头二:

语言活动上,全班幼儿在念儿歌,念到一半时,林云舒忽然提高声调,发出了怪声,立刻有四、五名幼儿参与到这场“新游戏”中,活动室里顿时乱成了一团.镜头三:

午餐时,孩子们在吃得津津有味时,会突然听到:“老师,林云舒把不吃的菜丢到我的碗里。”或听到“铛铛铛”敲碗的声音,原来又是林云舒在捣乱。

(一)案例分析:

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造成他“捣乱”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忽视了他的心理需求是导致他“捣乱”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在活动中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幼儿心理需要不尽相同。因此,在主持活动时很少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尤其像刘辰阳小朋友这样的特别希望老师关注的个别幼儿的需要,至使他在活动中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促成了他“捣乱”行为的产生

2、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加剧了幼儿的“捣乱”行为

林云舒的家长在家时总会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准玩,那也不准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这些轻规戒律与孩子无拘无束、活泼好动的天性是格格不入的,必然的引起了他的反抗。导致他远离家长到幼儿园后,就表现出更强烈的好动、好奇、不守纪律等特征,使他在家中和幼儿园中判若两人,当他父母看到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后,往往是难以置信。

(二)教育策略:

1.用爱心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对于林云舒这样爱“捣乱”的幼儿,我尊重他的个性特点,允许他暂时犯一些错误,对于他

犯的错误,不会立即批评,而是给他申辩的机会,了解他行为的生成原因,循循善诱的去引导他,从根本上去改变了他的“捣乱”行为,平时还多引导他为班级、为别人做好事,如摆桌椅,整理玩具图书等,让他在大家的赞许中感受到旁人的关心、体会到同伴的友爱和教师的关爱,从而在内心产生融入班级活动的要求,消除“病根”。2.仔细观察进行针对型交流。

征对林云舒小朋友捣乱行为,我总是满怀爱心地仔细观察他的具体表现,根据他产生“捣乱”行为的原因和实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谈话、眼神传意、身体触摸、微笑等,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消除“捣乱”动机;老师还经常与家长联系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家园教育的协调统一。3.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要求他遵守集体的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还通过游戏来培养他的自我抑制能力,例如请他扮演军人、警察等角色,让他模仿守纪律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用角色的行为规范来促使他的自我约束,遵守游戏规则。

4、发现、利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他身上的“闪光点”,用其自身的“闪光点”来激发幼儿,帮助他克服和消除“捣乱”行为。例如,好奇心引发了他的“捣乱”行为,但他又是学习、探索、获取知识的动力。我就对孩子感到好奇的事物作出解释,并交给他最简单的学习方法,让他会学习,让他在好奇心所驱使下,能运用科学方法积极主动的探索,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捣乱”行为也就逐渐减少了。

(三)教育成效: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特点个案分析 篇7

一.个别学生成长节选案例简要陈述

周灿灿:学习表现及主要学习风格:倾向于活跃型, 从平时情况来看, 他在小组活动中很积极, 只要是自己懂的总是抢着说, 常说的是“这个问题, 我会”, “看我的”, “让我来”。虽然反应快, 由于欠思考, 出错率相对偏高。成绩中等略偏上, 习题或测试中出错的题目大部分能自己订正出来, 在考试中多因粗心或答题要点不全而被扣分。

转化过程及所采取的策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 笔者找他谈了几次话, 将他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他进行了交流, 建议他保持目前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发言或答题前思考再全面一些, 他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表示会按笔者的建议去做。

教育效果:经过几次调整, 周灿灿的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 到期末成绩基本稳定在中等偏上。

周春梅:学习表现及主要学习风格:典型的偏科, 文科学得较好, 理科则较差, 经常不及格。上课时复习旧知类的问题回答得相当好, 但学新课时老师的提问则大部分回答不出。对物理试卷上的探究实验和其他学科探究发现类的问题尤其感到茫无头绪, 对试卷中出现的老师未讲过的题目有畏惧心理, 遇到这类问题总是空着不做。就这些表现来说, 属于感悟型为主的学习风格。平时成绩波动较大, 主要看数学物理试卷的难易程度。

转化过程及所采取的策略:根据她的实际情况, 笔者建议她平时多记录一些有用的心得体会。继续发扬自己做事实际和仔细的优点, 多与同学讨论, 多做题, 克服对新题型的畏惧心理, 理科学习时多去思考某种可能性和事物间的关系。另外与数学和物理老师进行了联系, 请他们平时多加关注, 着力提高她对这两门功课的兴趣。

教育效果:经过几次调整, 特别是专门和她进行了一次关于偏科的危害及克服对理科的畏惧心理的谈话之后, 她明显在数学物理上花的时间多了, 有不懂的也能主动问同学和老师, 遇到新题型也不再是空着不做而是能自己先进行思考分析, 实在不会的留着。目前数学和物理的进步相当明显, 数学已能考及格, 物理则能保持在70分以上了。

二.案例体会

面对这两名同学的改变, 我更加认识到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风格对学业水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学习风格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它受性格、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各种学习风格都有其各自的长处与缺点, 要扬长避短。每个人也不一定就完全是哪一种学习风格, 只是偏重不同罢了, 以上两名学生只是众多学生中学习风格比较明显而突出的两人。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 老师要多观察细分析, 综合思考, 提供因人而异的解决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就我们教师而言,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效。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了学生的现状与需要。

除了个体学生之外, 对于学生整体来说, 要教育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查互查相结合, 发现并力争自主解决自己学习问题上的短板。教师要改变的也不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策略, 还有自己的教学策略。

除了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各门学科的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既可以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又可以形成教育合力, 提高效果。

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家长要配合学校, 督促孩子制定好短期及长远的目标并加以监督, 另外应配合老师针对孩子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学习风格多种多样, 以上两例还不包括视觉型、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等。因此我们的教育和研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对于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来说, 在小组活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不相同的, 让各小组的学生学习风格互补应该比同一风格类型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要更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当然, 这是本案例分析中未涉及到的也应该是接下来的研究中所应关注的。

三.结束语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8

分析:

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中,十分重视幼儿阶段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培养安全感、时间概念、自理本事、自制本事和职责感与自信心。文章认为,教师能够从规则的制定、规则的执行和家园联系等方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此刻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父母好吃的、好玩的,一切好东西都给了孩子。这样,无形中养成了孩子“一切好东西都是我的。”这种思想。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看见好玩的都想要。在本个案中,黄俊杰就是因为想要对方的玩具才发生争执。这是因为帅帅不懂得交往的规则。不懂得向别人借东西、要东西要主动协商请求,征得别人同意后方可借用。帅帅不懂这样的交往规则,不懂协商也不会协商。在教师的引导上,帅帅在成长。

经过两个学期的观察记录,黄帅帅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开始的小学大进而发展到如今的大帮小,虽然时时还需要教师的提醒与帮忙,但他已经积累了一些和同伴相处的经验。我们相信,在教师、家长有意识的培养之下,帅帅在今后的交往中,必须会养成许多良好的品质的。

小班个案观察记录 篇9

分析:

黄帅帅刚从托班升入小班,以前是哥哥姐姐照顾他,此刻他还没有照顾弟弟妹妹的意识,所以常常忘记拉叶子涵的手,当他发现以后,赶快去弥补,可是叶子涵俩人正玩儿的高兴,所以不愿意去,于是黄帅帅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和她俩一齐玩儿,解决了难题……

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儿童做人。教育要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

有关家庭教育的个案分析 篇10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 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 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 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 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 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 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 本人情况。

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 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 不爱多说话, 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 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 除非有事, 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 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 事情的起因:

(1) 在学期伊始, 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 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 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 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2) 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 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 母亲劝其学习不听, 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 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 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 被父亲吵了一顿, 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 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 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 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 家长辛苦为她操劳, 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 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 家长很伤心。 (3) 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 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 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 说不到点子上, 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 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 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 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 教育观念落后。

(1) 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 “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 (2) 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 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 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 教育方式不科学。

(1) 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 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又忙于工作, 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 没有实质的帮助。 (2) 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 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 (3) 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 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 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 您多费心, 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 您多说说他。”

3. 教育水平低下。

(1) 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致使教育水平不高, 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 (2) 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 教育能力差。 (3) 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 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 家长层面:

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 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 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 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 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 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 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 家长对孩子要民主, 主动倾听他的意见, 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 学校层面:

(1) 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 (2) 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 以家长会等方式,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 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 从单一到多元, 从单向转向互动。

3. 政府层面:

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 应该加强政府领导, 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 改进了教育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 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 方法失当, 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 本文通过对开心 (化名) 的个案分析, 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小班个案分析 篇11

小班幼儿个案行为观察:小庄打人事件

地点:盥洗室门口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自由地去喝水、去小便。在盥洗室门口,我猛然看到小庄两手左右开弓正在打小逸,我赶紧走过去拉开小庄,看他气呼呼的样子,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也说不上来。小逸说:“我要帮他拿杯子,他就打我了。”

分析:

我总以为在班上小庄是“弱者”,因为他不会表达,走路不稳。我总怕哪个孩子欺负他,或是他又摔了、碰了。今天看到他还会“凶狠”地打小伙伴,我着实吃惊不小,领教了他也会使用爆力的“强势”。我想,发脾气是每个人都会的本能,特殊孩子也不例外。现在问题是小庄误解了小逸的本意,这可能跟他不会用口语表达有关。

措施:

我马上把小庄和小逸叫过来,让小逸重述一遍他的想法,让小庄明白小逸的好意。并告诉他,小逸帮了你,你要向他说“谢谢”。再让他对刚才的打人的行为向小逸道歉。“谢谢”他马上说了,但道歉就是不肯说,我耐心地引导他:小逸没有打你,你却打了他,他被你打得好疼啊。在我的不断启发、要求下,他终于学着说“对不起”了。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小伙伴以后要帮他时要先说明白,他才不会误会。

中班个案分析 篇12

班里有个叫辰辰的小朋友,一直以来,都让我很头疼。每天都有好多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而且“罪状”也是十分齐全,有打人,骂人,抢小朋友玩具,弄小朋友衣服、头发,上课影响其他小朋友等等,而且,已经有好多次,在小区内碰到爷爷,爷爷都在找辰辰。我感觉,每天在耳朵里,都总是听着姜煜辰的名字,晚上放学走在小区里,都会替爷爷提心吊胆。我尝试很多办法来教育他,谈心说服,严厉批评,让他转换角色,体会其他小朋友的心情都没有什么明显效果。我尝试和他的家长多交流,找出原因。经过几次谈话,感觉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示无能为力,而且基本已经放弃,认为孩子是无可救要的。我意识到,原因就在于此。家庭、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对他的排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也对自己放弃了。一个对自己不报希望,心里没有爱的孩子,又能期望他有什么表现呢?我抛弃了自己先前对他的所有认识和评价,开始关注他,重新了解他。

发现一:区域活动结束后,辰辰收拾好玩具后,看到地上有纸屑,拾了起来。我立刻在“小星星时刻”,向全班小朋友介绍了他维护班级卫生的好行为,让全班给他鼓掌。在为他贴小星星时,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这样做,还亲切的抱抱他。

发现二:早晨,辰辰通常来园很早,帮助老师整理图书,从大到小整理的井井有条。我决定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他。我选他做班级里的小小图书员,负责班里所有的图书的整理、发放和保护,他干的可认真了。而且通过图书的桥梁,与小朋友交往的也十分愉快。

分析与思考:

通过辰辰这件事,我深深感受到,教师正确的看待每个孩子有多重要。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幼儿教育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现在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就意味着孩子的启蒙教育重任落在了幼儿教师身上。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要善于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

作为老师,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人施教。当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机遇,充满竞争的世纪,要将孩子培养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任重道远。我们要努力探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怎样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茁壮成长,早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小班个案分析 篇13

近几年来这种评选制度遭到了普遍质疑,如顾明远教授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流于形式,不仅失去了鼓励先进的作用,还产生了许多弊端[3]。学界甚至出现了关于“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的废立之争。本文通过调查了解了某小学“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体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提供一些建议。

一、“三好学生”评选的现状调查

笔者以六年级四班的46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向他们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1 份。问卷主要是为了对“三好学生”评选状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主要是从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标准、过程等几个维度进行问题设计。学生从“5- 非常同意、4- 比较同意、3- 不知道、2- 不太同意、1-非常不同意”几个选项中进行选择,最后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另外,以六年级(四)班班主任作为主要访谈对象。班主任于老师(化名)年龄大约五十多岁,教学经验丰富。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后,笔者进行了录音,并作了分析。

1.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起决定作用

关于“评选主要是班主任决定的”这一问题,有41.5%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22%的学生比较同意,只有14.6%的学生不同意。所以,可以看出班主任是评选主体,评选的决定权主要在班主任手中。这种结果也反映了学生自荐或投票选举的权利较少。另外,也可以看出其他学科的教师对评选更是没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既然班主任决定着评选名单,控制着评选大局,那么笔者就想深入了解班主任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来决定“三好学生”的。

访谈中,于老师谈到:“说实话,在我们班评选基本还是我决定的比较多。有的时候直接指定,有的时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有70%左右是学生投票选出来的。对于这些学生,我最后把关,看看应不应该评上,其余的都是我根据自己的观点选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呢?学生还不够成熟,可能会乱选,选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学校要求,必须要班主任最终决定”。

既然评选要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和学校要求,那么这个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呢?

2.没有明确的评选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教育质量要求的具体规定,也是一定时期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反映。针对“三好学生”评选有没有比较公开、明文规定的标准这个问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9.02%的学生非常同意没有公开的、 明确的评选标准,24.39%的学生比较同意,9.76%的学生不同意。

对班主任的访谈也表明,一直以来都是班主任自己根据学生成绩排名和对学生的整体印象进行评选。“三好”往往变成了“一好”,即成绩好。据一些调查显示,有10%的中小学生、20.9%的大学生和17.6%的教师认为“三好学生”是学习成绩好的,13%的中小学生、32.55%的大学生和18.5%的教师认为是“学习成绩好、听老师话的”[4]。

3.“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简单,有形式化倾向

“三好学生”评选过程是怎样的?会不会只是一种形式?怀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对班主任于老师进行访谈,他说道:“每学年结束,考完试后,学校会给班里几个指标。比如,下来10 个名额,我会拿出六七个,让学生自己投票,然后在班里公开唱票。然后剩下的三四个名额主要是我来决定。而且学校催得急,只要往上报结果,怎么选的也不会管。”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比较简单,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学校对于班级评选过程缺乏管理和监督,只要结果。有研究认为,“三好学生”评选中,学校老师包办代替,发扬民主成了一句空话;扼杀学生个性,给学生造成等级的压力,伤害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5]。

4.评选存在拉关系、贿赂的问题

对于评选存在靠关系、贿赂的情况这个问题,31.7%的学生非常同意评选中有靠关系、贿赂的情况,26.8%的学生比较同意存在这种现象,也有2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7.3%的学生不同意。

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老师进行了访谈。

于老师:“我知道学生投票时可能存在跟谁关系好就选谁。六年级了嘛,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说实话,家长请客、送礼也尽量给孩子一个名额。(笑)这是事实,给老师好处,自己的孩子得不到荣誉,就会找事,有这样的家长。”在被问到其他班级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吗?”这个问题,于老师这样说:“据我了解,都差不多,大家都这样。具体评选过程学校也不管。”

因此,“三好学生”的评选存在一定的拉帮结伙、贿赂等不良现象。学校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师生是社会人,极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研究也认为,由于“三好”名额有限而许多师生家长又过于重视,使评选本身出现了许多弊端:家长求情送礼、学生请客拉票、教师诱导作弊等[6]。

二、“三好学生”评选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师持有传统的学生观

我国自古以来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地位。荀子曾提出天地君亲师,主张师云亦云,维护教师权威。现在很多教师秉持着传统的、片面的学生观,认为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想简单,于是教师便包办一切。其实,学生是有情有义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观,放权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

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张扬,其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极其优越,成为学生评价的单一主体,学生评价的主体没有形成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有效共同体[7]。长久以来,教师持有的传统师生观导致了班主任包办一切,决定着评选结果。

2.学校对评选缺乏规范和监管

评选“三好学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推行“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是从学生中选拔出一些符合国家教育目标的优秀学生,以便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然而,由于学校对“三好学生”评选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出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严格的文件,对评选过程也没有实施监督和管理。这就出现了教师决定评选结果、学生拉帮结伙投票、家长贿赂老师等不良现象,造成了评选的不公平和校园的不和谐。

3.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奖状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普遍追求分数至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成绩好就是上学的目的。孩子到底懂不懂得孝顺父母?有没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被经常忽略。

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拿回家的奖状、班级排名等,因此才不惜代价贿赂教师、拉关系。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所取得的荣誉证书、奖状,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和平时表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三好学生”激烈的竞争和评选过程的不公平。

三、规范“三好学生”评选的策略

“三好学生”评选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仍有存在的价值。“三好学生”对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励、引导和发展的正向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三好学生”评选,对现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制度不断予以规范和完善。结合以上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规范三好学生评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平等参与的多元评价格局

随着教育评价多元化格局的出现,“三好学生”的评价也应该走向多元化。笔者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格局。一般情况下,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主要的。在评价中让学生具有发言权,注意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另外,针对班主任评价的片面性问题,学科教师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的意见也应该被尊重和考虑。只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才能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2.建立合理、明确的评价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8]因此,为完善当前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

学生评价必须有合理、明确的评选标准和依据。只有事先明确合理、科学的评选标准,并依照实行,形成规范有序的评价体系,“三好学生”评选才会有价值。“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可以参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内涵要体现出时代变化,关注生命教育、环境教育、良好素质的培养等。综合考虑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标准,灵活实施,不断提高学生评价的科学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3.规范评选过程,建立健全监管反馈机制

在评选过程中要避免班主任“一言堂”,要在自评、互评以及相关任课老师共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加强对评选过程的监督,提高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外要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能感受到鼓励与重视,从而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向上, 真正发挥“三好学生”的激励作用[9]。

首先,班主任让学生根据一定标准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班级内民主评议,再由班主任初步确定人选,征求科任教师的意见后再填表报学校等。在评选的过程中力求民主,避免走过场或包办代替,增强评选的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情。在“三好学生”评选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监督反馈机制,组成监督小组,对违规操作现象给予相应的惩罚。

总之,“三好学生”评选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要对其进行适当变革,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目标,要符合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赵伟.基础教育领域“三好学生”评选制度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

[2]刘志军.还三好学生评选的本真面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0).

[3]顾明远.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5(4).

[4]评价标准一元走向多元,家长和社区参与评选[N].中国青年报,2003-1-3(2).

[5]朱开群.三好生评比:虽说爱你不容易,却也未到下岗时[J].上海教育科研,2005(2).

[6]李晓华.“三好”未必好—小学“三好学生”激励制度评述[J].教学与管理,2005(2).

[7]田友谊.我们该如何评价学生?—由“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存废之争引发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上一篇: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初探下一篇:暑期电视台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