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精选7篇)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篇1

今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讲话中习总书记提到了“为官不为”这一现象,同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指出: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这些情况,过去也有,为什么当前表现得比较突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的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讲话中提到三个“区分开”,即要把严格管理干部和热情关心干部结合起来,既要求干部自觉履行组织赋予的各项职责,严格按照党的原则、纪律、规矩办事,不滥用权力,违纪违法,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了;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官不为”,是指一些领导干部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该尽的职责,是非面前不表态,矛盾面前不敢上,风险面前不敢闯,失误面前不担责,歪风面前不敢斗的行为。

自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以来,“脸难看,事难办”的机关作风大为改观,吃、拿、卡、要,胡作非为之风大幅收敛。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钱不拿了,事却比以前变得更加难办,甚至不办了,推诿扯皮,情况多了。应该说是新形势下出现的的新问题,如不解决,对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政风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中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

“为官不为”还概括为:一是在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怕触及利益得罪人,宁肯不干事,也要不出事。二是精神状态萎靡,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平时敲钟和尚,遇事当甩手掌柜。三是对新常态下适应比较慢,不学习,不钻研,开展工作不得要领。四是该拍的板不敢拍,想当“老好人”、“太平官”。五是对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还有观望,看看形势再说的错误思想,能拖就拖。六是管得严了周身不舒服,以往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现在既不拿好处也不办事,是一种消极对抗。

习书记提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为官不为”者人为把“守规矩”、“干事业”对立起来,说白了是患上了综合性疾病,包括缺乏理想信念的“软骨症”,高压从严治党下的“焦虑症”,保守陈旧的“依赖症”,迷恋官本位的“成瘾症”。

“为官不为”现象直接影响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事业发展,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具有极其严重的危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因此,要深挖病根,找准病灶,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综合施治,对症下药,根治“为官不为”毒瘤。

中央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广大党员领导面对的是一个重大考验期,也是从政理念,从政方式的转型期,调整期。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其位谋其政是本分。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是准则。为官须有为,不为须问责。干事但不干净的要处理,干净但不干事也要问责。“法定职责必须为”。要强化责任担当,心里时刻装着人民,装着事业,夙夜在公,忠诚履职。只要有利于党的事业,有利于人民利益,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就要全力以赴去干,真正干出成效。

为官不为心得体会 篇2

党性修养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或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 而需要终生努力。党要管党, 首先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上;从严治党, 也首先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从严要求上。一位出了问题的领导干部说, “平时不管我, 一管就把我关起来了。”这话听起来像自我解嘲, 但细想极其沉痛。

《荀子·大略》云:“岁不寒, 无以知松柏;事不难, 无以知君子。”秦朝商鞅变法, 是从城门立木兑现承诺开始的;刘邦进咸阳治理关中, 是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 伤人及盗者抵罪”起步的。党的十八大后, 中央“打老虎”的铁拳, 锤落一批重量级高官;八项规定成为铁律, 规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正在拆除干部群众间的那堵“墙”。

不可否认, 面对社会转型期, 改革深水区, 发展攻坚期, 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处理各种矛盾的难度确实很大。领导工作的确不好做, 可干事创业又何时容易过呢?特别是变革的时代, 正在加快从“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型。“做人民公仆”不是一句空话, 为官者必须厘清身份, 清除特权思想, 不忘当初誓言, 真正执政为民。

权力的本质是责任, 权力的本色是为民。“为官不易”更要铭记宗旨, 不忘担当使命。党员姓党, 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在群众心中铸就永远的丰碑, 就在于他始终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党性宗旨, 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对待事业、带动群众。

官德如风, 民德如草;风之所向, 草之所从。光说不做, 人民是不会买账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 职位重要, 身份特殊, 是党的事业的中流砥柱, 必须带头加强党性修养, 面对功名利禄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 面对荣辱得失不能太执着于自我。既为官, 就要守得住清贫, 抵得住诱惑, 经得起考验;就要严于自律, 勇于担当, 敢作敢为。一切迷惘迟疑的观点, 一切及时行乐的思想, 一切贪图私利的行为, 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 如尘土阴霾, 都是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格格不入的。

“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耕耘者和开拓者, 必须带头弘扬大无畏精神, 做到矛盾面前不绕道, 问题面前不畏缩, 困难面前不低头。身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 就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 就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 一切交给实践、群众和历史去检验。

对“为官不为”说不 篇3

百度贴吧对“官”字作了这样的解读:“官”字,上面一个宝盖,要求为官者要为民做保护伞;官字下面两个口,要求为官者不夸大吹嘘,因而上面的口字要小;要求官员要为民说话办事,声音必须要大,所以下面的口字大。若为官者一只口用来发号施令,吆三喝四;一只口用来饮食营养,大吃大喝,那他终将被人民孤立,成为关在“棺”中的官。

做官何为?勤政为民

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再通俗点讲,“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官吏尚且如此,共产党的干部应有更高的境界。我们常讲,“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自身硬”,就是为了更好地“打铁”,为了更好地给老百姓办事。不去“打铁”,不“为民做主”,“自身硬”又有何用?所谓“打铁”,就是要敢于为民请命,敢于啃硬骨头,做到平常时爱人民、关键时为人民、危险时护人民。

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个体,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为官必为”就是必须安于自己的官职,勤守自己的官责;反之就是“为官不为”,就是放弃做官应尽的责任,这是渎职。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沦为“无责的社会”。

为官不为,怕负责怕担当

“为官不为”是个老问题,为什么现在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与惩治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很多官员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有关。目前,反腐斗争正如火如荼,官员“不敢腐”业已成为主流。整治“乱作为”取得明显成效,“不作为”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并且也应及时提上整治日程。此外,在反腐败形势之下,一些官员也萌生出“拿得少了,干得也该少”的心态,工作之时,精神萎靡、松松垮垮、推诿扯皮、得过且过,本该推进的项目暂停了,本该完成的工作搁浅了,本该达到的标准降低了。因此可以说,“为官不为”者至少在理论上存在数量上升的态势。

的确,在当前官场有少数官员,他们似乎没有贪贿收受,也没有违法乱纪,但是这样的官员却得不到人民的爱戴,因为怕出事,他们宁愿不做事,殊不知,这样的“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軟腐败。俗话说得好“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干部职位越高、权力就越大,理应有所担当,“为官不易”,但是切忌“不为”,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理应懂得的道理。其实,“为官不为”事出有因,因为怕出事,不想担责任。但是,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搞清楚、想明白,既然当了官,就理应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能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既然当了“公仆”,就要习惯于在公开透明的态势下执政,就要习惯于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公众的检视。

如今,“为官不为”是一种重症,理应开一副良药来医治。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需有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思想上增加改革的自觉性,还要从制度层面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领导干部敢于为官做事,只有让领导干部“当官敢为”,才能彻底治好“为官不为”这个心病。“为官不为”不仅危害干部队伍,更祸害社会,破坏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为良好的党群关系是建立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础上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是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困解难而积淀形成的,因而,维护良好的党群关系,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必以官员们“勤政为民”为己责。相反,“为官不为”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为官之道,凡事以说为能,以装样子、摆架子、做形式为要,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问题本身,凡事拖延、应付。所以“为官不为”一旦泛滥,不仅破坏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形象,而且将从根本上损害人民利益,危害国家,阻碍社会健康发展。

为官有为,强化考核问责

“我在基层调研时注意到,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为官不为’的现象,一些政府官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了事。”李克强说到这儿加重了语气,“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对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坚决问责。“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干部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总理说,“对于忽视民生、为官不为的‘庸政’‘懒政’,要‘动刀子’‘出重拳’公开曝光,坚决追责!”

面对“为官不为”必须重拳出击,铁纪治理。应建立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要以制度的方式,强化对干部“所作所为”的监督和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日常行为考核和工作业绩考核,以系统化、数字化、科学化的考核体系,全面直观地考核干部工作实绩,并让群众广泛参与监督和评判,真正把干部的实际付出、工作实绩与晋升提拔挂钩,有效克服论资排辈下的磨洋工、耗日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的干部有平台、有面子、有位子,从根本上杜绝干部“为官不为”。

加大对“为官不为”问题官员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将整治“为官不为”问题纳入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干部“为官不为”问题的检查、整治和问责力度。组成由纪检、组织、人事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对“为官不为”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对群众举报、新闻媒体曝光以及督查考核、绩效考核、民主评议中反映的“为官不为”问题进行认真核查,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太平官”“逍遥官”进行严格问责,做到不换精神就换人。同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评机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干部考评可由上级考变为下级评,由年终考变为平时评,增加群众评价比重,把裁判权交给群众,让管理服务对象来监督管理者,使权力真正行使在阳光下。凡群众评议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评优评先,不得提拔使用;凡群众评议为不满意者,应当清退出公务员队伍,实行末位淘汰。

(作者系上海市纪委正局级纪检专员)

编辑:施杨 shiyang0915@126.com

关于为官不为的心得体会 篇4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为官不为也是过。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肩上肩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不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就是失职,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为官不为、缺乏责任担当的干部仍有不少,怕得罪人、回避矛盾的领导依然存在。有的拖拉懒散,蹲着茅坑不拉屎,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满足现状,得过且过;有的推诿耍滑,明哲保身,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问题就推诿;有的当好好先生,互相捧场,为人圆滑,互不得罪;有的看风使舵,玩权术,玩心计,心思不是用在工作上,而是成天用在猜忌算计别人上;有的拉帮结派,争权夺利,搞内耗,互相拆台,不讲团结;有的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凌架于群众之上,不干实事;有的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工作停留在搭花架子上,满足于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务虚不务实。凡此种.种,都是为官不为的表现。

为官不为的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干部身上长期存在,究其内在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怕出错,不敢为。怕工作失误,怕担风险,怕担责任,以致在工作上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二是没利益,不想为。干事没利益可捞便不想做,于是不求进取,无所事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三是有抵触,不愿为。对上级的批评有抱怨,对自己的待遇有意见,等等,都会造成个人情绪的低落,做事没有激情。四是缺本领,不会为。由于不懂政策,不熟悉业务,不会结合实际主动开展工作,以致消极怠工,敷衍塞责。五是图应付,不做为。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没有一心一意为民谋利益思想,以致工作只图应付上级,做做样子,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

为官不为的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身上,但危害极大,既损害党与政府的形象,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抵消作风建设的正能量,又有失于干部用人上的公平正义,同时还将成为阻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对党的事业发展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官不为的现象必须遏制,为官不为的歪风必须纠正。

做事是干部的天职,担当是干部的使命。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个党员干部难免也有自身的不足,难免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不干事、不作为是最大的缺点。人民群众痛恨贪污腐败,也同样痛恨尸位素餐、为官不为。当官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为官不为是官之耻辱,为官有为才是做官的本分。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是没有资格为官。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与青年学子交谈时告诫学生:“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

为官不为平生耻,在位更需有担当。什么是担当?担当是勇于担负起社会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是一种迎着风险上、克服困难走、不为绝境惧的大无畏精神。担当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正义、维护真理;在改革发展面前,担责履职、敢作敢为;在急难险重面前,克难攻坚、冲锋陷阵;在不正之风面前,坚守原则、敢于斗争。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有所作为,敢于担当,有克难攻坚的勇气,有积极作为的锐气,有廉洁奉公的正气,有干事创业的朝气。唯有如此,方能认真履职,有所作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盼。

让为官不为者无位读后心得体会 篇5

“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当代部分落马高官时兴的一种“错爱”.荒诞的“事迹”被披露之后,无不成为坊间笑柄。比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长期烧香拜佛,并在办公室内放置了“保一辈子不倒的靠山石”;广东亿元____书记陈弘平用公款给自己修建阴宅风水工程,将风水意识灌输到揭阳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妄图靠风水来实现地区发展“赶超进位”的目标;曾制定三个“万元”贪污计划、被网友戏称为“最有理想贪官”的广东省韶关市公安局原局长叶树养,案发前一晚,还在找“大师”问卦。

事实上,作为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只能信仰马列主义,只能是唯物论者,只能是无神论者,绝不能烧香拜佛、迷信鬼神,这应是公职人员的基本信条。然而,层出不穷的“鬼神梦”却在不断腐蚀着党员队伍,表面上,官员信佛、信道、信阴阳、信风水、信星座、信血型,其实目的大多都为了升官发财。痴迷权力是官员们心中的“鬼”,他们可以更能直接得从这些虚无的“神秘主义”中获得心理的安慰感和精神满足感或是神明给予的“指点迷津”.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很多领导干部走向____,表面上看是不信组织信个人,不热衷于干事创业,却痴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实质上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人一旦没有了信仰,就会成为“行尸走肉”,长期浸淫于求神拜佛,心理颓废、斗志丧失、道德滑坡也就在所难免,有的干部甚至将手中权力异化为私____杖、生财工具,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有钱有作为、无钱无作为。不管是机关大楼回避4、13、14这样的楼层,还是干部案头摆放石兽,这样的妄念逆流充分暴露了官员价值观混乱和价值底线的坍塌。

其实,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者的信仰迷失说到底就是精神缺了“钙”,得了“软骨病”.笔者认为,问责官员不作为,还需解剖迷失的信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如果 “缺钙”就会碌碌无为、无所作为,就会淡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误入歧途,走到人民的对立面,走上歪路、邪路、死路。因此,要用理想信念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为官不为 篇6

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现实中,这种“为官不为” 的干部,不仅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也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习近平还强调:“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把情况搞清楚

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毛泽东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一点,应当引为全体同志的教训。”摸清楚干部“为官不为”的具体情况,是有效解决这个难题的前提。习近平指出:“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不能为”是能力问题。这类干部是因无能力而不知“为什么”、不知“怎样为”或因本领恐慌“不敢为”。一是根本不知道做什么。除非上级交代得十分清楚的事情之外,这部分干部就不知道再做什么了,上级没有交代时就在等着,好像算盘珠子一样,上级拨一下就动一下,不拨则不动。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处下嘴。一些干部不学无术或学习不积极不认真,对发展新阶段认识不到位,对新常态缺乏正确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成为常态。三是明知自己本领不行做不成事,不做事还能滥竽充数,真做事了反而马脚立现。所以选择“不为”做南郭先生。四是因本领不佳而害怕做错事做砸事,缺乏“为”的自信,所以不为。

“不想为”是动力问题。一是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缺少精神动力,是“缺钙”型干部,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这类干部“在岗却不在状态,在位却不在谋事”,既虚度自己年华,又贻误党和人民事业。二是安于现状,缺少进取精神,是安逸型干部,所以不想为。在工作中不求“过得硬”,但求“过得去”,缺乏创新意识、进取意识,甘居中游。“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怕苦怕累,缺少奋斗精神,是享乐型干部,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习惯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混日子,熬年头,寄希望于按资排辈、组织照顾。四是奉行中庸主义,想做“老好人”,想靠人脉取胜,怕作为了得罪人,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工作上躲躲闪闪,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总强调客观因素,不尽主观努力,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对基层需求无动于衷,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五是怕“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想“韬光养晦”,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摆作风漂浮、光说不练,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照搬照套,不求实效,以会议贯彻上级会议部署,以文件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会议讲空话讲套话,调研走形式凑天数。六是怕做事出问题,影响以前已经取得的“政绩”,所以不想为。这类干部想靠“吃老本”赢得机会再上位。

“不敢为”是担当问题。这类干部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情怀,缺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之志,缺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一些干部改革时代不敢冲,创新时代不敢进,缺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勇气,担心冒风险、得罪人,把不出错作为准则,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有的干部怕“惹事”,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有的干部怕“出事”,搞所谓“稳定就是搞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妥协就是和谐”。有的同志怕“树敌”,息事宁人,奉行“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面对大是大非态度暧昧,对错误思潮听之任之,尤其对那些会告状的恶人、会办事的能人、有交情的自己人,无原则迁就,无底线退让。所有这些现象,说到底都是缺乏担当精神,缺乏政治担当、责任担当、事业担当。“为官不为”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机会主义、好人主义等在作祟,归根结底还是宗旨意识、党性观念、进取精神退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轨,不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而且还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庸政懒政同样是腐败。李克强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担当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一种能力。

二、把症结分析透

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官不为”作为老问题,当前又出情况。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原因,也有现代原因;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干部个人因素。习近平指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一是干部个人因素。部分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党性意识滑坡,责任意识下降。某些党员干部觉得“理想太远,生活太近”,理想的激励作用下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念动摇。表现在工作上,对个人名利看得重,将社会利益看得轻,热衷于工作内外对物质财富的追索,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和民生问题总是不感兴趣。在市场经济中,某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重私利,轻大义,忘记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所应承载的责任与使命。部分干部为官动机不纯。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权力本位的官场思想一直在腐蚀着、侵害着一些干部的价值观念。在主观上,一些干部在当官和用权问题上没有树立正确的公仆意识。有的甚至认为,当官就是要捞好处。在党中央大力度反腐重压之下,有些想贪的干部工作积极性倍受打击,失去了工作动力;有些干部产生了只要不吃不拿、不违法乱纪,不干事也没事的“不作为”思想。部分干部能力跟不上新的形势。他们因循守旧,再学习能力较弱,在社会的快速变化面前不能迅速调整自己,难以跟上时一代发展的步伐,从而陷入了“本领恐慌”。对于许多问题缺乏预见性,不能做到有备无患;面对新问题缺乏信心,不敢干、不敢闯,凡事等上级指示,看同级,推下级,处处落后且心安理得。

二是体制机制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目前就总体而言,中央对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的顶层设计、改革思路十分明确,各类政策也相继出台。但对地方或部门而言,部分领域仍然处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时期,旧体制没有完全废除,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体制机制和规划政策上,许多领域还处于“真空”“断档”状态,致使一些干部思想上迷茫,行动上缺少遵循。习近平指出:“从我们工作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对干部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到位,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调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

三是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近年来,在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纪委的高压反腐态势下,党风政风为之一清,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但同时必须看到,每当有“大老虎”落马或恶性负面事件时,部分新闻媒体为吸引眼球,特意高度聚焦,过度解读,有的甚至恶意炒作,故意引导网民推波助澜,不仅引起公众的误读,也增加了干部的困惑。习近平指出:“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是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 新闻媒体必须具备政治意识和社会担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为干部干事创业营造良好氛围。习近平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习近平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社会上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在找机会利用一些问题激化或放大“官民”矛盾,让不少干部处于“惊弓之鸟”的状态,他们也在“不敢为”之列。

三、把对策想明白

当前,“为官不为”的消极影响和危害逐渐显现,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党委应高度重视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将其列入重要日程,坚持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从思想上、制度上、组织上、舆论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这一问题解决好。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就要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 对动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强党性教育。切实解决一些干部思想上的“贫血”、精神上的“缺钙”以及行动上的“乏力”。习近平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 首先,要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其次,要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习近平指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干部要时刻铭记自己的公仆身份,使用权力为民办事。

对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加强学习教育,对不可教或不让教的干部要立即请他们让位。解决“本领恐慌”、信心不足、胆气不足问题,就要加强业务素质教育,提高再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性。通过强化业务知识培训、加强业务经验交流等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尤其要加强新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基本理论的学习。要鼓励干部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通过职务调整、晋升等引导干部边干边学、干中学、学中干。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的理论培训、政策培训、科技培训、管理培训、法规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加兴奋点、消除困惑点,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信心和能力。”

对不敢担当问题,在加强教育的同时还要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教育,使干部具有强烈为国为民情怀。二是将“为官不为”现象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相结合。把“敢于担当”标准贯穿于选拨干部的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任用的全流程。让“为官不为”者不仅做不了“官”,而且更不会被提拔。三是拓展职级晋升通道,健全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打破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职级与工资待遇挂钩,拓展干部职业发展通道,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稳定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优化工资结构,着力解决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探索建立以实绩考核为基础的弹性工资制,适度拉开薪酬距离。同时,提高薪酬激励的灵活性、时效性,奖惩结合,使薪酬最大限度地反映干部的实绩。习近平指出:“对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敢于担当。”

“为官避事平生耻”,对于党的干部来说,“避事”不干事,“躲事”不问事,在其位不谋其政、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才是干部应有的表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劳致富、艰苦奋斗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习近平指出,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各地区各部门认识不断提高、主动开展工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许多地区研究制定了综合性方案和专项方案,成效逐步显现,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有些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

要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要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作用,一方面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各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都要勇于担当,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要突破重点难点,坚持重点论,集中攻关,以点带面。

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有针对性制定政策、解疑释惑;具体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盯住看,有人管,马上干。

要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注意减少风险隐患。

习近平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

必须弘扬勤劳致富精神,激励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

必须强化人力资本,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着力把教育质量搞上去,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发挥好企业家作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化解困惑,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 必须加强产权保护,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感。

哲学社科工作者要立志做真学问

习近平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习近平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习近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国外治理为官不为的对策 篇7

更新施政理念预防为官不为

行政道德建设是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体系的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治理为官不为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道德、习俗等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通过更新行政文化,推进高效政府建设,促使公职人员树立勤政、廉洁、高效、务实的行政理念,加强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引导和制约,形成预防为官不为的“软约束”。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隐含在政府效率提升及公共行政制度建设之中,英国著名行政学家伊顿在《英国公务员考试》一书中就提出:公务员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且应当作为国家道德风尚和政治公正的检验和标志。治理为官不为还体现在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之中。美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席卷全球的治道變革运动中,倡导建立“顾客至上”的价值理念,通过调研了解公众对于政府的需求,要求政府像企业那样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听取公众对于政府的不满,“让顾客满意”的理念在美国的历次政府改革中逐渐确立起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确立了“以民为本,心系群众,关怀草根”的“亲民”理念,以“亲民”理念服务于全国人民,成为亚洲国家乃至全世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典范。

创新管理工具防范为官不为

为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绩效,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工具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服务信息化和管理扁平化,加强对为官不为问题的监控和干预力度,筑牢预防为官不为的技术防线。另一方面在现代政府管理中汲取企业管理的绩效评价和科学管理方法,大力推行绩效管理技术创新。美国政府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国家绩效评审委员会”,该机构研究表明美国政府绩效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职员的懒惰无能。美国人事管理署在2005年的抽样调查中显示,超过4%的公职人员处于低效状态,表现为执行力弱、低产出率、积压工作、差错不断及屡遭投诉等。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部分城市将原先用于商业机构的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制度进行了优化,将其引入到政府绩效管理当中。经过修正的平衡计分卡制度分为顾客服务、管理资源、业务运转和员工发展等四个方面,对公共服务绩效测量指标进行了细化处理。通过运用这一管理工具,政府把组织战略和公民需求分解成为具体的、分阶段的、可操作的运作目标,把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和组织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对公职人员的行为形成了制约,可以有效预防为官不为行为的出现。

强化内外监督减少为官不为

强化监督是预防治理为官不为问题的重要手段。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强化对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的内外部监督,有效减少了为官不为问题。从内部监督机制建设来看,美国在政府机构内部建立了包括政府道德办公室、功绩制保护委员会、检察长办公室等自我监督控制的专业机构,对官员的日常工作及道德标准进行监督,对官员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此外,韩国的“国民请求监查制度”、新加坡的廉政监查制度等,都从政府内部建立起监督官员和减少为官不为问题的“防火墙”。从外部监督机制建设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系统全面的新闻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体系,舆论监督在许多国家已成为揭露懒政问题的主要方式。加强公众监督、“以权利制约权力”也是一些国家减少为官不为问题的有效途径,很多国家形成了全民监督的氛围,比如在瑞典官员懒政和腐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事情,公民有权对任何为官不为行为进行批评揭露和曝光,使各级官员处于严密的监督之下而必须严格自律。

通过问责机构制约为官不为

早在1921年美国国会就建立了专门负责问责的机构——总审计署,总审计署于2004年更名为政府问责办公室,目前其监督范围几乎覆盖了联邦政府的一切行政活动。政府问责办公室通过公民满意度调查、政策绩效评估和政府项目审查等方式,对政府官员的行为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通过监督降低政府运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进而达到预期政策效果。瑞典在议会中设有监察专员公署,公署专员经过议会选举产生,任期四年且可连选连任。公署当中有50多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监督为官不为等行为。韩国实行了国会监察制度,国会下设16个常设委员会,除议长外的所有议员都隶属某一常设委员会,负责对政府部门实施对口监督。同时,韩国国会还下设长期及临时两类特设委员会,负责对特定事项进行监督。

加强制度建设惩治为官不为

发达国家通过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织就了严密的“防护网”,以“法治、理性、责任、效率”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为其治理为官不为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有《公务员法》《彭德尔顿法》《职位分类法》《文官制度改革法》及《政府绩效与效果法》,法国制定了《公务员总法》《国家公务员地位法》及《地方公务员地位法》,英国有《文官守则》和《富尔顿法》,新加坡制定了《公务员守则和纪律条例》,这些法律对为官不为问题有明确的惩戒制度或纪律处分规定,官员或公职人员如果不能履行职责义务或出现失职违法行为,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制度建设对为官不为行为进行预防治理,体现了发达国家法治化治理行政不作为问题的理念,为从源头治理为官不为问题建立了长效机制。

(摘自《学习时报》)

上一篇:2024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下一篇:在商会年会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