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推荐7篇)

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 篇1

(红色字样为正确答案)

一、是非题(每题5分,共5题)

1、运动障碍是肢体障碍者最主要的障碍表现,所有肢体障碍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5分)

□是

□否

2、学习障碍是一种遗传疾病()(5分)

□是

□否

3、学习障碍具有内隐性,学习障碍是大脑功能出现异常,大脑不能直接观察到,人们能直接观察的是学习成绩、行为特征。()(5分)

□是

□否

4、既然自闭症学生有很多是智力低下,那么在普通学校中就读意义不大。()(5分)

□是

□否

5、患有视野狭窄症的个体所看见的景象,就好像他们是透过长管子看东西似的()(5分)

□是

□否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10题)

1、肢体障碍的特征包括()(5分)

□心理障碍

□运动障碍

□大小便控制受限

□运动障碍、大小便控制受限、心理障碍和其他障碍

2、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难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这一概念包括:()(5分)

□听力和语言功能完全丧失(又聋又哑)

□听力丧失而能说话或构音不清(聋而不哑)

□单纯的语言障碍,包括失语、失音、构音不清

□严重口吃

3、学习障碍儿童干预训练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从单一技术干预到()干预□多项

□综合□针对性

□早期

4、学习障碍的实质是:()(5分)

□智力发育迟缓

□学习不用功或不得其法

□学习能力的缺损与失调

□厌学

5、下列哪一个是属于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鉴定标准之一:()(5分)□有攻击性行为

□有学习困难

□除在学校外,至少在其它一个情境中显现适应困难者

□有不适当行为

6、某学校一年级新生李某,进行入学体检时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规定标准,侧得两眼裸眼视力分别为:0.05 与 0.1,属于。()(5分)

□视力正常

□一级低视力

□二级低视力

□二级盲

7、美国电影《叫我第一名》,中’布拉德科患有妥瑞低症,妥瑞低症属于下列一种障碍?()(5分)

□智能障碍

□自闭症

□自闭症

□听觉障碍

8、近视是指由于眼球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过长,造成屈光不正,影像的焦点投射在视网膜。()(5分)

□上面

□前面

□中间

□后面

9、班级经营是为特殊学生创造一个支持性环境融合学习的重要手段,班级经营包括:()(5分)

□同学关系经营、物理环境规划、亲师沟通、班级团辅

□物理环境规划、亲师沟通、班级团辅、多层次教学

□同学关系经营、物理环境规划、亲师沟通、班级团辅、多层次教学

□同学关系经营、物理环境规划、多层次教学10、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肢体随碍等级分为()(5分)

□三级

□四级

□一级

□二级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5题)

1、肢体障碍儿童接收教育的形式大致有()(5分)

□随班就读

□特教班

□特殊学校

□在家学习

2、肢体障碍儿童除了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之外,需要在()能力方面扩充相关知识。(5分)

□运动技巧和灵活性

□自理技能

□社交情绪调整

□心理健康

3、为了满足智力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学校的调整包括:(5 分)□调整学生

□调整学习环境

□调整课程

□调整教学策

4、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鉴定、安置与辅导流程包括哪些步骤()(5分)□筛选;转介

□资料搜集与建立

□鉴定

□诊断

□处遇教学与辅导

□安置

5、情绪与行为障碍的成因包括有()(5分)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 篇2

教材的适用对象是刚刚接触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他们对这个专业有着一定的兴趣, 但缺少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成书的目的就是“试图把刚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引入汉语国际教育的殿堂, ‘走马观花’地展示汉语国际教育的广阔场景”。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秉承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分为八章, 分别是:教育心理学及语言教育理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教材、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概论、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这八章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小章节, 它几乎涵盖了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各项技能以及文化知识。所谓必须也就是最基础的专业知识。这与教材编写的基础性相吻合。但由于这本教材属于专业引导教材, 所以每章都只是“简要概述本章的问题所涉及的基本领域, 勾勒简单的历史, 概括几个主要的领域成果成效”, “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基础性的内容, “走马观花”式的编排, 以引导为宗旨的《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它存在的条件就是后续有与各个章节相关的独立课程的设置。但本科期间的课程安排主要还是以本体知识的学习为主, 二语习得和评估测试等方面的课程并非重点, 教育学方面的只是也很少单独开设课程。没有更深入的学习, 只是停留在了解层面的话, 那“学汉语不如中文系的学生, 学外语不如外语系的学生”这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得到上解决。有了引导性的教材后, 还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深化才能达到本书出版的真正目的。

原典阅读一直是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特有的培养模式。文新学院自己编排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沿用这一方法。原典阅读的好处在于我们能接收到第一手的资料, 而不是几经翻译、引用的二手资料, 原典保存了它的权威性。同时我们也能更直接的了解原典作者的意图。所谓原典一定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这方面的经典著作, 就像让小孩子从小读名著一样, 原典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一开始就接触这个专业最经典前沿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

但原典的选择是编者学术观点的体现, 所选原典是否能代表学术界最受认可和权威性的观点呢?而且原典阅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能真正落实。以我个人经验而言, 老师往往不会将原典作为上课内容, 而是让同学们自己下课去看。这种没有硬性的规定很难在学生中落实。专业性外文原典阅读对于本科生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水平基本都很高, 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将水平不够的同学考虑进去。

汉语国际教育从其名字当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专业需要与国际密切接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则是从编者开始就做到了这一点。编委中不仅包括了四川大学的许多优秀老师, 还有韩国又松大学的甘瑞瑗老师, 以及美国圣十字学院的何宝璋老师、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愈志强老师。他们为这本教材的国际性视野提供了保障。教材内容也体现理论其国际性。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不仅收录了中国大陆的教材, 还分别说了美国、法国的汉语教材情况。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就从北美学生、欧洲学生、亚洲学生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学生的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的情况分别描述。第六章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概论则从美国、法国、意大利、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更具体的谈论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情况。

这也是我觉得这本教材最精彩与实用的部分。因为这本书的教学对象是大多数未来都会成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现状和特征在实践中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到他们。

下面我就从教材的第三、五、七章的简要分析来说明这本教材如何秉承基础性、原典性和国际性的。以及我对这些章节的一些看法。

第三章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这章所涉及的知识是一个合格的汉语国家教育老师必须熟练操作的范围, 分别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计算机辅助、文化教学几个方面。这些知识也是汉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要素。第一节汉字与词汇教学”。本节概述中字、词、字与词三个视角对待初级学者的教学。列举了先文后语、先语后文、语文并进等“第一节课”路线, 然后选择了教常用字的中间线路和先认知的策略, 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区分教学对象是汉字文化背景还是拼音文字背景这样的观点。第二节“听力教学”在文末强调了听力的创新性、创造性和预听活动。预听活动成为一种语言交际的前提, 涉及到了文本知识与语言环境, 甚至语体的问题。可以说是听力教学中一开始就需要予以重视的。让理解不再成为听力的终点, 而扩展为实际环境中的、对言外之意的考察上。

这一章的原典选择也很好的体现了基础性原则。如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石峰《汉语语音教学笔记》其中都有很所实用的方法和例子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汉语语音教学笔记》就是基于长期的汉语一线教学和实验的语音研究成果。阅读这篇文章有利于教材使用者运用汉语拼音进行汉语语音教学。

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从教学客体, 即汉语学习者的方面来写的。不是用传输, 而是从反馈的角度写的。其中包括“学习者的母语、目的语、中介语, 学习者普遍性的认知规律与习得方式, 以及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 将来可能面向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 掌握第二语言习得一般规律, 有利于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这一章分别从北美学生、欧洲学生、亚洲学生的汉语习得情况阐述了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语音、声调、汉字、语篇等方面的特征和偏误。原典选文《主题突出与汉语存现句的习得》、《欧美学生汉语介词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中大量使用统计学的知识从事实验和文献综述的工作, 能让教材使用者了解更多科学的学术研究方法。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论文写作, 课堂研究有会有很大帮助。

在原典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这本教材的国际性视野。原典不仅包括国内的优秀期刊、著作, 还有许多外国学者的论文著作, 如Samovar, Porter and Mc Danie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选读、Jo l Bellassen, A Key to Chinese speech and writing选读、孟亿柱:《韩国汉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选读。

第七章评估与测试。评估与测试是汉语教学效果监测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能通过反馈促进教学发展。从这一章的概论中我们可以知道有关汉语的水平测试和等级标准的制定历史较短, 正在不断的完善中。西方国家的外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的制定相对比较完善, 在规范性、科学性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 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也有一定影响。但在这一章中却只简单提到了加拿大汉语水平测试的分级。所以我认为可以选择一个现在西方的、国际公认的较完善稳定的外语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 让教材使用者对比一下我们现有的水平测试和等级标准与西方国家的不同。

对于以上三章的建议和理解, 我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 而并未从老师的角度来理解。所以得出的结论有些还是有失偏颇。总的来说, 我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对于推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有着一定的作用, 能让对着个专业没有全面认识的学生深入了解这个专业。这与该书的目的相契合, 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不易。

参考文献

[1]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基础教材的编写问题.语言教学研究, 1999.

[2]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世界汉语教学, 1994.

[3]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语言文字应用, 2002.

[4]郑通涛, 方环海, 张涵.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海外华文教育, 2010.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评估 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教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评估教材的好坏,认识教材编写的本质,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明确教材的定位,把握适当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挑选到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材料。

一、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及其模型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McDonough和Shaw的教材评估理论主张从教材使用者的角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前者主要是检验教材本身告诉了教材使用者什么基本信息,后者主要是检验教材内部所体现的交互性是否适合自主学习的模式。为了尽量简化评估的程序和标准,McDonough和Shaw还设计了具体的教材评估模型,主张教材分析从教材外观的总体评价(impressionisticevaluation)和内部的深度分析(in-depthevaluation)进行,主要由外部、内部及综合三个阶段组成。

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评价

(一)教材外部评价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四川大学2014年出版的本科生教材,是集体探索而编写的成果,教材的编委包括美国的何宝璋、俞志强,韩国的甘瑞瑗、金孝真、来自意大利的莉丽(ValeriaPetrone)博士,中国的翟汛、邓时忠、魏红等学者以及四川大学的编写团队。《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立足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之名称由“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精神,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其对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是突出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通过浏览教材的封面、封底、绪论、目录,我们得到教材的总体信息大致如下。

1.封面。

(1)具体内容。

正面: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成果

背面:四川大学原典导读系列其他教材的名称,如《中华文化》(曹顺庆)、《现代汉语》(杨文全)等。

(2)评价。

教材封面上的内容明确了该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以及使用对象,有助于教材使用者了解教材编写的本质和适用的对象。

2.编委。

(1)具体内容。

ValeriaPetrone(四川大学)、傅其林(四川大学)、刘颖(四川大学)、邓时忠(西南财经大学)、邓文斌(西南民族大学)、范水平(江西师范大学)、何宝璋(美国圣十字学院)、金孝真(韩国又松大学)、翟汛(武汉大学)、朱其智(中山大学)等一共37位编委成员。

(2)评价。

编委成员主要来自国内外18所高校,其成员的丰富性体现出教材内容涉及的广泛性,体现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培养人才所要求的全面性。而编委成员都是国内外高校中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与教授,其组成体现出该教材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师能力的培养极大的重视。

3.目录。

(1)具体内容。

绪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理论、第二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第三章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第五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第六章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第七章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第八章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

(2)评价。

教材的目录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初步的专业定位,了解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具体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对该专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也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4.绪论。

(1)具体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立足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之名称由“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精神,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其对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是突出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

(2)评价。

教材的绪论介绍了教材在内容编排、设计理念等方面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而通过教材的封面、编委、目录、绪论的外部评价可以看出,该教材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基础性是编写理念的核心思路之一。既满足本科生初级阶段的接受心理特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内部评价

外部评估提供了教材的总体直观印象,内部评估则需深入到教材的细节内容,检测各个环节是否体现了教材外部评价以学生为中心、以阅读为基础、以专业特点为指导的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的原则定位。

1.教材是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编写理念。

首先,该教材从学生对象角度出发,适用于刚进入大学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既体现本科生初级阶段的接受心理特性,又提供专业基本知识与能力的概览,切实做到了基础性。

其次,由于汉语国际教育该专业特点的特殊性,涉及的学科范围比较广,在一本教材中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有一定困难。该教材一共八章,在章节内容的安排上很好地做到了重点突出、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最后,该教材的每一章节展现的概述很好地彰显了教材名称中的“导论”含义。教材每一章首先是简要概述本章的问题所涉及的基本领域,勾勒简单的历史,概括几个主要的领域成果成效,章节安排合理。

2.教材是否体现了“以阅读为基础”的编写理念。

一方面,原典性是该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其突出表达的创新之处。教材每一章每一节在概述之后都有该领域的一篇与章节概述很好结合的代表原典文献。切实做到了以阅读为基础。

另一方面,教材的章节安排也很好地体现了以阅读为基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章节总体概述,小节概述,小节原典选文,建议阅读书目,思考题。章节安排以递进的方式呈现了以阅读为中心的编写理念,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3.教材编写是否体现了“以专业特点为指导”的编写理念。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国际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名称的调整也意味着对专业内涵的重新定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的编写应抓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个学科的特点,始终贯彻“针对性、实用性、国别化”等方针。《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做到了贯彻方针内容,切实以专业特点为指导来进行教材的编写。

(三)综合评价

通过对教材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可以看出该教材确实发挥了导论的作用,是一本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量身定做的基础性教材。纵观《汉语国际教育》教材全篇,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教材特点鲜明,教学对象针对性强。

教材编写适用对象特点十分鲜明,紧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结合刚升入大学的本科生知识需求与心理认知,在内容的选取上充分地发挥了“导论”作用。

2.教材章节安排层次分明,部分内容顺序可做调整。

教材在章节安排上是比较合理的,先从基础专业知识入手,有了知识装备后再进入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国别化介绍,最后阐释了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与等级标准以及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基本上涵盖了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3.教材内容涉及比较全面,可适当增加部分内容。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专业化涉及众多学科,所以该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做到了全面。而在具体阐述国别化的四五六章中,由于近年来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学发展的十分迅速,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增加上泰国汉语教学以及汉语习得的情况介绍。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对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等概念的简单介绍,增加学生对这些专业名称的了解进而增加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总体来说,《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教材编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刚升入大学的本科生对专业了解的需求以及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教材切实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为指导,突出了四川大学原典阅读的创新之处,章节内容的安排清晰合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该教材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庶英.试析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材体系的架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2]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3).

[3]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教育管理学导论 篇4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我在他的一个学术视频上看到过本章,他谈的标题: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使命。书上的第一章和视频上的内容大体吻合。本章旨在阐明:教育管理学是一门认识和理解教育管理现象,谋求教育管理改进之道的社会科学。1.1教育管理特殊矛盾性说及其矛盾,一,对毛泽东的《矛盾论》的深入分析,进行再认识;二,教育管理学不能仅仅以效率、效益为追求,指出特殊矛盾性的片面性。1.2教育管理问题说及其问题,问题有三:(1)研究如何界定和理解‚教育管理问题‛;(2)似乎存在将教育管理学研究对象过度泛化的缺陷;(3)教育管理问题说具有无法克服的‚技术性‛倾向。1.3教育管理现象规律说及其争论,对于争论,有这样几点:(1)这是一种由演绎语意界说派生而出的定义;(2)存在某些逻辑学与语义学方面的问题,其定义项‚属‛的选择不当,外延过宽;(3)将现象与本质并列作为研究对象不合适;(4)教育管理现象纷繁复杂,教育管理学无法研究所有的教育管理现象,只能研究部分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规律说的主要表现:(1)都宣称揭示规律;(2)都用二元的视角来透析教育管理现象,即把现象区分为表象和本质;(3)在预设了‚事实与价值‛分立的基础上,强调研究事实,用事实反价值,用事实研究反价值规范研究;(4)对教育管理现象采取一种简化和纯粹理想化的思维方式;(5)都异口同声地标榜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1.4教育管理现象的属性分析,黄兆龙先生认为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孙绵涛教授主张共性和个性;陈孝彬教授和吴志宏教授分别对特殊性进行了概括。张新平教授认为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既不能满足于过于抽象的哲学分析,也不能停滞于过于具体的特征列举。探究教育管理现象,至关重要的是要确立一种‚中观‛的视野以及整体的联系的态度。1.5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理解性和批判性及其关系,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分物质实在性和精神实在性。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之所以不同于我们所说的纯粹客观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教育管理现象的人为性。与自然现象的实在性相比,教育管理现象的实在性也许还表现在更容易为人们直观感知等方面。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包括:(1)由于教育管理现象实在性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因而相应地可有侧重其一般性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侧重其特殊性的人类学实地研究。(2)在教育管理现象一般性问题上,由于存在重客观分析和重精神建构、演绎这两种不同的倾向,因而可相应地开展侧重其客观方面的实证研究和侧重其精神方面的思辨研究。张新平教授在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实在性时所倡导的科学研究,与在逻辑实证主义等思想限定下的科学研究不是一回事。研究教育管理实在性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涵盖了原有科学研究的大科学研究,这种科学研究不仅重视普遍性问题,也重视个别性问题;不仅重视探讨有形的物质问题,也探讨无形的精神问题。这些研究由于都是基于实在性的研究,因而都是科学研究。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个体基于其个人整体性的社会背景、社会经验、社会阅历、人生信念、生存期望、发展需要等而生成的看待教育管理现象的个体主动性。教育管理现象只有在与个体产生关联后才有意义,也只有在与个体发生关系后才存在。关系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领导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问题。从教育管理现象的理解性层面看,教育管理学不仅要从管理的角度来探究教育管理问题,而且甚至更多地要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管理问题。关于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批判性严格地说是指教育管理现象的可批判性。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是由教育管理现象的否定性决定的。否定性是教育管理现象本身所固有的而非外力添加的一个特性。误解:(1)将批判完全等同于摧毁;(2)将批判完全等同于情绪化的抵制和拒斥。教育管理现象的批判性不仅赋予了人们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也向人们的创新意识、批判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性、理解性、批判性是教育管理现象的三种属性,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教育管理现象布雷岑卡的‚三型说‛,实际上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事实与价值、规范并不是分离的,也不是能用分离的眼光认识的了的。1.6教育管理学的新构想:大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要从根本上防止这种‚片面性深刻‛,而教育管理现象的‚三性‛观大致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探究的立足点和分析框架。‚大教育管理学‛不同于传统教育管理学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所秉持的‚科学观‛较之以往任何时候的教育管理学都更加综合,更具包容性。这种新型的教育管理学能够也更善于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汲取营养,并将它们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一种从未有的崭新综合水平。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种‚大教育管理学‛在科学观上较之以往的教育管理学,势必出现5种变化。‚大教育管理学‛在批判反思传统教育管理学的过程中,不再视描述、解释为根本任务,也不视预测、控制为教育管理学的核心追求,而是以一种整合的视野来重新理解和定位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表现在研究任务和实践活动上。第二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与关联 2.1关于教育管理学性质的不同认识及其简要评论 观点之一:教育管理学属于教育学科,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不同看法:(1)研究的视野要进一步拓宽,论证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2)要弄清教育管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系统深入地研究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和办学治校实践,由此入手来认识、思考和构建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来组建教育管理学。(3)将教育管理学划归教育学科之列,并未真正指明其性质。观点之二:教育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科,是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方面,确实具有较充分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正如说教育管理学是一门教育学科存在缺陷一样,主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管理学科的观点并未从跟不上回答教育管理学的性质为何这一问题。观点之三:教育管理学属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或者边缘学科的说法虽然能帮助研究者暂时摆脱在某个确定的学科领域做出明确选择的烦恼,甚至有可能推动人们从科际整合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但是,它也可能导致研究者停留于这些不同学科的表面而不愿深入下去,甚至迷失方向,从而从根本上忘却追问学科性质这一敏感而重要的问题。观点之四:教育管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实践科学。黄崴、安文铸、孙绵涛、萨乔万尼等都有理由反对。观点之五: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综合科学。一方面,教育管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管理学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教育管理学就不能简单地被置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中。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教育管理学的综合性并不是其根本属性,而只是其中的某一特性。2.2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理由有两点:一是基于历史的根据,二是源于现实的需要。先从国内外的历史谈教育管理学与社会学的渊源,然后谈社会学的发展。再从社会学的角度,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1)1951年至1975年前后,教育管理学开始大踏步地迈向以逻辑实证论、逻辑经验论为理论基石的社会科学阶段。(2)1976年至1990年前后,教育管理学在观点纷呈的社会科学研究背景下开始走向范式多元阶段。(3)自1991年前后开始到现在,教育管理学在走向开放、温和、综合的社会科学的影响下,进入了一个创建新型的‚大教育管理学‛阶段。考察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从中的出了五个结论。2.3教育管理学的关联,通过分析整理,我国大陆研究者经常提及的学科有25门,我国台湾学者论及的学科有9门,而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管理学家所讨论的相关学科有13门。我国教育管理学及其研究还相当封闭:一是我国的教育管理学研究者至今仍然主要来自教育学领域,具有其他学科训练背景的高学历人员进入教育管理学领域的渠道尚不畅通;二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性教育管理学学术年会很少有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参与,教育管理研究似乎还是在重复着‚往日的故事‛。

第三章 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论 3.1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的内涵和根本问题,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与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论并列,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教育管理学方法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与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论事实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彼此相通和联系的一面,又表现出差异和不同。3.2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论研究的现状与缺陷,我国理论界对方法论的关注和讨论,对陈孝彬教授、黄云龙教授、安文铸教授、史根东、张新平教授、李保强教授、贺乐凡教授、孙绵涛教授的观点进行呈现和分析。叶澜教授指出:人们简单化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直接构成教育研究方法论,而且是唯一的。这一观念,使当时我国的研究人员不可能产生有关‘方法论’的问题意识,更谈不上深入研究。陈大超教授将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把主观信仰当成客观真理;二是把辩证法作为思维定势的简单理解和刻板应用;三是简单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用以解释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演进。教育管理研究要突破长期以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毫无疑问,方法论的创新已成为一个重要选择。3.3学校组织观及其隐喻,逐个分析了‚学校是工厂‛、‚学校是家庭‛、‚学校是戏院‛、‚学校是官僚机构‛、‚学校是政治斗争的场所‛、‚学校是社会-生态系统‛、‚学校是松散连接的体系‛、‚学校是人类的发明‛。3.4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伦理取向,教育管理研究者的界定:只能是指那些在大学、学院或者教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学科的教学、科研的专业人员。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立场上受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1)在代表谁的利益问题上;(2)在价值伦理取向上。不过,教育管理研究并不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纯粹偶发的随机性行为,相反,它是一个具有一定规则的受多种力量综合影响的多向度的社会建构过程。

第四章 教育管理研究的典型方式 4.1教育管理研究的思辨研究方式,思辨研究是哲学认识的一种基本方式。进而论述‚思辨‛,然后论述思辨研究,它是一种充分体现思辨特性的研究类型。从历史的角度看,思辨研究不仅比教育管理学的实证研究和实地研究出现得更早,而且甚至可以说,正是思辨研究催发了教育管理学的诞生,推动了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思辨研究之所以能在教育管理学中长期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思辨研究方式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矛盾思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具体与抽象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的方法。这五种方法是思辨研究最常采用的方法。教育管理研究中的思辨研究方法是一种强调运用这五种方法,通过概念操作、抽象推理和逻辑论证来获得结论、认识事物和揭示本质的研究类型,具有沉思、重思和否思等引人注目的特征。思辨研究方法本身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研究者有可能陷入自我思辨和‚独白‛的泥潭,有可能因孤芳自赏于自身经验而成为‚井中之蛙‛。4.2教育管理研究的实证研究方式,作为实证研究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自其产生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第一代经典实证主义到第二代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第三代操作性实证主义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奠基在这种哲学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在理论主旨、研究假设和规范等方面,也随之出现了调整和修正。实证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法国哲学家孔德是这一时期实证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作为实证主义第二代的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培育成功的。它一方面接受了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另一方面又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态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这主要体现在:(1)进一步彰显了证实原则。(2)强调逻辑证实和间接证实。(3)力图建立一套理想的人工语言,从而实现统一科学之目的。实证主义的第三代操作性实证主义主要是在美国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实证主义,也称实用性的实证主义。我国有研究者曾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原则概况为八个方面。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卓越贡献表现在,它为教育管理学搭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实证研究的理论标准和体系。主要包括:(1)在理论的定义和功能上,实证研究坚持理论既不是价值论也不是常识,而是‚一组相关联的概念、假定和通则,它们有系统地描述和解释教育组织行为上的规律。此外,假设可得自理论,以预测这些概念在此体系中进一步的关系‚。(2)在理论的构成要素上,实证研究坚守理论主要是由概念和构念以及假定和通则等要素组成的。(3)在理论的优劣判定标准上,作为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指引的费格尔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提出的五大标准,成为教育管理学中实证研究的核心尺度。(4)在理论的特征上,教育管理学家伊沃斯和拉姆斯基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证研究及其理论具有三个基本特点。(5)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具有强烈的实证主义取向的美国教育管理学家希尔韦倾向于认为,‚理论在许多方面和实际是有关的,理论补充了每一个行政人员的习而不察的理论,并提供了共同的语言,使专业人员能互相沟通,相互学习。最后,理论若和实际导向的演绎研究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技术,以解决行政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实证研究的劣势在于:(1)忽视了个体存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2)机械地僵化地分离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3)过分渲染和突出通用性知识的重要性;(4)仅仅有限地研究那些能够科学地予以研究的问题。4.3教育管理研究的实地研究方式,与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方式不同,实地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脚踏实地‛,它高度关注和力求回答的不是所谓的纯理论问题和科学性问题,而是力图对现实中的管理行为和实践问题予以理性的反思和阐述。实地研究是指教育管理研究者离开自己熟悉、习惯和珍视的教学科研场域,较长时段地‚沉入‛到相对陌生的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去,采用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等获取资料的方法,系统详尽地描述、理解乃至批判和反思研究对象的物理及精神特征、思想信念与行动逻辑的相对松散的研究方式体系。实地研究与民族志、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质化研究方法的关系:(1)教育管理学中的民族志是在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研究的应然叙事、精致的量化分析和铺天盖地的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它旨在如实描述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教育管理现象,并试图从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角度对研究现象做出整体性的解释。(2)教育管理学中的行动研究是在试图消解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的二元分离症结,并承认教育管理实际工作者是合法的研究者和反思的管理者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3)教育管理学中的叙事研究是在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中生长起来的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它尤其钟爱以故事讲述、口述、书信、日记、访谈、自传和传记的形式来贴近和理解有关领导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实践。实地研究的主要特点和优势:(1)实地研究重视研究者亲临‚实地‛考察,重视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往对话来获取研究资料。(2)实地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研究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地研究者应将个人的风格与个性浸染于实地研究之中。(3)实地研究重视从整体的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4)实地研究强调从过程的和建构的视角来观照和阐释事件及其意义。(5)实地研究有利于将研究的重点从注重构建理论体系和形成严密科学,转移到注重探究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来。对关于实地研究的代表性、关于实地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关于实地研究中的理论提升进行简要讨论。

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 篇5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下列哪种软件可以被称之为工具软件中的效能工具()A.PhotoShop B.Word C.QQ D.IE 正确答案:

2.CSCL是下列哪个术语的简称()A.计算机辅助学习B.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C.学习管理系统 D.教学管理系统 正确答案:

3.常用的网页编辑语言是下列哪个()A.汇编语言 B.C语言

C.超文本标记语言 D.Basic语言 正确答案:

4.CAI是下列哪个术语()A.计算机辅助管理 B.计算机辅助教学 C.计算机辅助制图 D.计算机辅助跟踪 正确答案:

5.BBS是下列哪个术语的缩写()A.电子邮件

B.电子公告板系统 C.浏览器

D.文件传输协议 正确答案:

6.常用投影机的亮度用下列哪个指标进行衡量()A.像素 B.流明 C.带宽 D.吞吐量

正确答案:

7.LMS代表下列哪个术语()A.计算机管理教学 B.学习管理系统 C.计算机辅助学习D.计算机协作管理 正确答案:

8.下列哪个缩写术语代表局域网()A.LAN B.WAN C.MAN D. D.sicau.edu.cn 正确答案:

21.常用的网络连接线缆是下列哪种()A.电话线 B.双绞线

C.电线 D.铁丝 正确答案:

22.电子邮件系统的代称是下列哪个()A.BBS B.E-Mail C.QQ D.MSN 正确答案:

23.远程协议是下列哪个命令指代()A.ipconfig B.Telnet C.nslookup D.ping 正确答案:

24.BBS是下列哪个术语的简称()A.电子公告牌系统 B.电子邮件 C.及时交流工具 D.博客 正确答案:

25.FTP是下列哪个术语的简称()A.文件传输协议 B.超文本传输协议 C.邮件协议

D.传输控制协议 正确答案:

26.诊断性评价又可以称为下列哪种评价模式()A.形成性评价 B.教学前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定性评价 正确答案:

27.美国H·拉斯韦尔提出了下列哪种传播模式()A.3W模式 B.4W模式 C.5W模式 D.6W模式 正确答案:

28.HDMI代表下列哪个术语()A.内存 B.硬盘

C.视频展示台

D.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

正确答案:

29.EPSS是下列哪个术语的简称()A.计算机辅助学习B.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C.电子公告板系统 D.电子邮件系统 正确答案:

30.Collab是下列哪个术语的简称()A.网上协同实验室 B.虚拟实验室 C.计算机辅助学习D.学习管理系统 正确答案:

《教育技术学导论(本科)》16秋在线作业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下列哪些属于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A.数据结构 B.算法 C.数据

D.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2.比较完善的EPSS系统主要有下列哪些部分组成()A.超媒体信息库 B.专家系统

C.交互性训练系统 D.在线帮助/参考系统 E.效能工具 F.应用软件 G.监测系统 正确答案:FG 3.下列哪些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A.单元化 B.问题化 C.活动化 D.信息化 正确答案:

4.AECT‘94中界定的学习资源主要有下列哪些()A.教学材料 B.教学环境 C.教学后援系统 D.学习者 正确答案:

5.按照工具软件对学习者支持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工具分为下列哪几类()A.效能工具 B.认知工具 C.通讯工具 D.实践工具 正确答案:

6.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下列哪些()A.杜威 B.皮亚杰 C.斯纳金 D.乔姆斯基 E.祝智庭 正确答案:

7.下列哪些属于教学媒体()A.电子书 B.词典 C.PAD D.计算机 E.投影机 F.卫星电视 正确答案:F 8.学习中主要包括其中哪些活动()A.知识型教学活动 B.教益活动

C.研究型实践活动 D.随意学习正确答案:

9.WebQuest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下列哪些设计要点()A.介绍 B.任务 C.资源

D.过程描述 E.学习建议 F.评价 G.总结

正确答案:FG 10.学习资源环境可分为下列哪些环境()A.信息资源环境

B.教学受递环境 C.教学媒体环境 D.教学管理环境 正确答案:

1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特征主要有下列哪些()A.个别导授类 B.合作学习类 C.情景模拟类 D.调查研究类 E.课堂授导类 F.远程授导类 G.自主构建类 H.集成系统类 正确答案:FGH 12.教学模拟软件在教学中用法主要有哪些()A.演示法 B.实验法 C.探索法 D.体验法 E.游戏法 正确答案:

13.CMI系统按照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下列哪些子系统()A.学习监控系统 B.课堂信息系统 C.学习顾问系统 D.教育群件系统 E.教育计划管理系统 F.教学测评系统 正确答案:F 14.对工具软件的教育作用可以分为下列哪些()A.用计算机学习B.通过计算机学习C.学习计算机 D.学习实践 正确答案:

15.下列哪些属于信息资源系统组成部分()A.图书采编与流通管理 B.电子阅览与情报检索 C.教学资源库 D.课外教育系统 正确答案:

16.计算机支持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列哪些方面()A.计算机管理教学 B.教务管理

C.工作指挥

D.教育质量管理与决策支持 E.人事管理 F.总务管理 正确答案:F 17.教学系统主要由下列哪些组成部分构成()A.媒体环境 B.教学软件 C.教育者 D.学习者 正确答案:

18.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下列哪些组成部分()A.信息库 B.符号薄 C.构建工具包 D.现象呈现环境 E.任务管理者 正确答案:

19.下列哪些网站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A.万方 B.维普 C.知网 D.百度 E.谷歌 正确答案:

20.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下列哪些()A.以学为中心

B.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C.任务驱动,基于问题的学习D.强调协作学习

音乐教育导论 考试范围 篇6

1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由审美规律所决定的2音乐教学过程是亲历的知和学理的知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音乐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相统一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规律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音乐教学过程本质特征:

由于音乐学科性质、教学领域、教学内容、学生素质、教师素质和能力等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教学方法体系向复杂化发展;(3)音乐教学方法的直接价值形式由一维取向向多维取向发展;(4)音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由教学方法依赖教学手段向二者积极配合发展。

创造性音乐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音乐创作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1)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发展兴趣与爱好(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与发展(3)注重创造意识的培养(4)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5)是“原本性音乐”教育观念。教学策略:1创造性教学法的意义: 音乐创作教学的意义:(1)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思考力。(2)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3)鼓励并发挥学主动学习和积极创造的开拓精神,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4)促进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等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新教学的特说明:排序时不了解的,不接触的不参与排序

1对音乐所持的态度:(着迷喜欢无所谓不喜欢)

2喜欢哪一种类的音乐(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西洋古典音乐)不喜欢哪一种类的音乐(流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西洋古典音乐)3喜欢的音乐形式(声乐器乐)4常听的乐曲种类排序(港台、大陆流行歌曲中华民族乐曲、民歌及地方戏曲西洋古典乐曲歌剧及艺术因素不同教学过程也不可能相同因此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发展性、教育性、多样性。

实施音乐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2)音乐教学过程的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3)正确处理音乐审美与综合的关系(4)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组织教学(5)问题处理及偶发事件的应变 音乐教学模式类型:

一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音乐教学模式分类1情感模式1)参与—体验模式2)情境—陶冶模式2行为模式1)示范—模仿教学模式2)行为—辅助教学模式3认知模式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3)自学-指导教学模式4)探索—创造教学模式二以音乐美学理论观点为依据—审美哲学模式(操作体验模式,主体经验模式,文化体验模式)三以音乐学和教育学理论观点为依据—审美心理学模式、审美发生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音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1全面回归学生主体2注重目标全面性3教学程序具有灵活性4教学形式趋向个别化5教学手段多媒化 教学方法的分类

中小学常用音乐教学方法:(1)体验性音乐教学法 [音乐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3)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音乐教学方法未来发展趋势: 其特征主要有:(1)音乐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心向“过程研究”发展;(2)音乐教学方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向多

要体现多样性,提供选择性。创造性音乐教学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感受与鉴赏的教学方法与问题: 新音乐教材有哪些特点: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以音乐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激发学生兴趣于始终。1重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辟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展的园地2突出艺术的艺术规律,将发展学生音乐听觉放在重要位置3不再将识谱和视唱作为孤立的知识点,而是通过聆听,唱熟悉乐谱,降低了教材的难度4重视教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教学内容包括歌、舞、乐、戏、画。

分析与实践题:那三种教学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分为:1。体态律动教学方法该体系教学实践部分由三部分组成-----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与即兴演奏;该教学方法的步骤是:(1)音乐学习开始阶段-----对学生的初步训练和基本动作的学习(2)身体各部分动作的和谐结合(3)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 2。游戏教学法3。创作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具体手段有: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法,手势说明(以右手为例),节奏唱名法,字母记谱法,固定音名唱法。奥尔弗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方法:1。节奏朗读教学法 2。律动教学法 3。声势教学法 4。器乐表演教学法 5创作教学法(遵循探索----模仿---即兴---创作----表现的学习过程)奥尔夫最为著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就

点): 论述: 音乐教学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1。获取评价信息(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基本格式可以由说明。问答题目。结束语三部分组成)(2)测验法(包括能力测验和学力测验)(3)自评与互评法(可以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抽奏等方式进行)2。量化与定性分析评价信息:{1}。量化分析(1)评价信息数据的初步整理:统计分类、统计表(图)(2)描述统计 {2}定性分析

(二)对教师的评价 1。课堂音乐教学评价(教学水平、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师道德、敬业精神、人格品质)2。教师的自我评价。

课外音乐如何开展及组织形式: 学生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指导学校音乐活动是教师的职责,在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中音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中的音乐积极分子,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是他们的音乐特长得到发展和提高,音乐活动才能得到施展。形式:全校群众性课外音乐活动,如音乐会、歌咏比赛、各种音乐比赛、群众性教歌活动、音乐欣赏会、欣赏讲座还有音乐社团和兴趣小组、合唱团乐队。问卷调查法:

音乐问卷更适合于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和理解的调查、学生音乐基本水平等方面的调查。问卷的基本格式可以有说明、问答题目、结束语三部分组成。例如:

关于学生音乐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问卷:

歌曲欧美流行歌曲)

5你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学科是什么 6你希望进一步学习音乐吗

当今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结构 一音乐专业修养

1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音乐创作技能技巧 3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 二教育教学能力

1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备课的能力 2课堂教学的能力 3课外活动的组织辅导能力 三教育理论修养与教育研究能力 另一种答:1音乐教师的品质:生理、心理品质,思想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处理各种关系与矛盾,在红旗啊的人际关系中更好地做好音乐教学),语言要求、仪表要求、风度要求。

教育技术学导论题目 篇7

关键词:Web2.0,教育技术学导论,主动参与,团体协作

众所周知, 在当今世界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进入21世纪,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自2003年网络进入Web2.0这个凸显个人中心的时代以来, 自由、协作与分享日益成为人们参与网络活动的主要准则。那么如何利用Web2.0来改变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提高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教学效率, 使学习者对教育技术学导论有一个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 培养学习者对教育技术学的兴趣, 这是高校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也是本文的主要切入点和最终落脚点。

一、Web2.0简介

“处处是中心, 无处是边缘”, 这是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对Web2.0网络的思想的准确概括。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Web2.0, 至今仍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定义。人们比较认同的是互联网协会对Web2.0的定义, 它认为“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 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网络来发掘大众的智慧, 使普通用户真正融入到互联网中, 成为互联网的主人, 它突破了现实交流社会可触及的范围, 将处在世界各地的具有共同爱好的人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

二、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学习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一年级网络和教本班的学生的访谈, 了解他们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学习的状况, 对他们在教育技术导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教育技术学的认识比较模糊, 不知道应该学一些什么, 也不知道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毕业后应该干些什么或者是能干一些什么, 学习和就业方向比较迷茫。

2.学生的观念误差比较大。学生普遍认为教育技术比较偏技术, 学的关于技术方面的东西比较多, 主要是一些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 诸如网页制作、flash、Photoshop等, 从心理上对理论产生排斥, 认为学理论没有什么用处, 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了, 认识不到理论的重要性。

3.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但是整体基础还是比较差。

4. 教育技术学导论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 讲授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Web2.0在优化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1. Blog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Blog被人们誉为是“零门槛”的技术工具, 它既注重个人的思想表达也注重交流, 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Blog, 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去查看别人的Blog, 帮助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 建立自己的网络学习环境。由于教育技术学导论理论性比较强, 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 因此在讲授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前, 教师可以提前给大一新生布置一个任务, 让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博客, 用于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由于大一年级的新生对于新的事物有极大的探究心理, 并且Blog的使用简单方便, 因此, 学生在建立好自己的Blog之后, 可以并且会自觉的去完善自己的Blog, 使其丰富精彩, 同时他们还会浏览别人的Blog, 看看别人的优势在哪里, 主动向别人学习。与此同时, 教师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博客, 在自己的博客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公布一些好的文章、网址、公开课等,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2. Wiki促进学生团体协作。

由于大一年级的新生对于教育技术学的理解误差比较大, 只是老师的口头纠正, 很难从根本上矫正学生的理解偏差, 因此在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方向、研究方法之后, 教师可以以“我眼中的教育技术”为主题设立一个Wiki, 这个Wiki中主要包含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方向、研究方法四个模块, 然后依据模块内容, 将所在班级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编辑一个模块, 各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老师给的参考资料, 也可以依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来扩充和完善自己小组的模块, 之后每个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 (可以是其他小组负责的模块) 中的词条进行编辑, 将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查阅资料获得的信息, 或者是从别的渠道获得的信息均整理到这个模块或条目里面,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论, 把每次自己的新的收获都添加进去, 不断完善与丰富Wiki的内容。

3. RSS协助教师高效工作。

在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任务完成或学习进度、学习状况主要在自己的Blog中展示, 教师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 就必须依次访问每一个学生的Blog。在访问过程中, 还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即学生没有及时完成任务, 教师得多次查看学生的Blog, 才有可能检查到学生的任务, 这对于教师来说, 是一个相当费时的工作,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如果教师在自己的Blog上更新了教学内容, 而学生又没有及时访问教师的Blog, 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在这种状况下, RSS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上订阅每个学生的Blog, 这样学生的Blog有更新, 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界面上查看到学生的更新内容, 而不必盲目的去查看学生的Blog。学生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上订阅教师和自己感兴趣的同学的Blog, 还可以订阅一些经常访问的网站, 这样, 如果网站有更新, 自己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知道。

将Web2.0整合到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总之, 在Web2.0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教授, 能克服课程本身的枯燥性, 帮助学生树立起全面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也有助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怀, 沙景荣, 彭少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毛愫璜.基于Web2.0上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研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79) .

[3]陈冬玲.基于web2.0技术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 (2) .

[4]李馨.基于Wiki的跨学科知识共享[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4) :66-70.

[5]庄秀丽.Web2.0教育应用现状概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5-6.

上一篇:组织体系框架下一篇:《西游记》文化旅游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