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精选16篇)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篇1

这是一个温馨得让人心酸掉泪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外国小女孩,她美丽的妈妈病倒了,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圣诞节来临前,小女孩到药店给妈妈买药,路过一()商店时,她看见橱窗里摆着一款漂亮的黄颜色假发,她就想:“这假发多像妈妈的头发呀,如果我把它作为圣诞礼物送给妈妈,那该有多好啊!”

于是,这小女孩就溜进商店,找到那个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用这条项链换这项假发可以吗?”大胡子老板看了看她的项链说:“孩子,你这项链最多值两块钱,而这假发要卖15元呀。”

小女孩红着脸窘住了,她恳求老板千万别卖掉假发,她一定会再找些东西来换。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女孩想尽了一切办法去赚钱,但直到圣诞节的头一天晚上,她才赚了1元5角钱。她拿着这钱,带着费尽心机在山上采的野蜂蜜,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再次来到商店。她找到大胡子老板说:“叔叔,我妈妈真的很需要这顶假发,她病得头发都掉光了。”大胡子老板看着她手臂上的伤痕和手上的一把零钱,沉吟了一会儿,遗憾地说:“真抱歉,假发已经卖出去了。”这女孩一下呆住了,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塞了她的心。她没有哭,一言不发地回到了家。

第二天早晨,小女孩一睁眼,妈妈对她说:“孩子,刚才有人送给你一()包裹。”小女孩打开包裹一看,上帝呀,正是那顶假发!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有一()纯洁的心,孩子,这是给你妈妈的礼物,也是给你的一()礼物。祝你快乐。”

落款署名是:圣诞老人。

1、把下面的量词填入短文合适的括号内。份 颗 个 家 张 位

2、“这女孩一下呆住了,风暴般的愤怒和忧伤充塞了她的心。”女孩愤怒的原因是什么?

3、“她没有哭,一言不发地回到了家。”此时女孩心里在想什么?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篇2

就说那本《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吧, 一个失落的角, 孤独地停在路边, 等待一个缺了角的圆经过这里时将它带走。经过的家伙还真是不少, 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不是太小就是太大, 要么不懂配合, 要么根本就不知道将它放在哪里。最后终于等到了一个合适的, 它们结合在一起, 向前滚动, 可失落的一角却发现自己意外地开始长大, 直到无法再与另一半共同滚动, 只好又重新回到路边。后来, 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不缺角的大圆满, 它对失落的一角说:“你或许可以自己滚动。”失落的一角不相信自己能够向前滚动, 很长一段时间就待在原地。后来, 它试着慢慢地站起来, 结果重重倒下, 再站起来, 前倾, 再倒下……渐渐地, 它的棱角开始被磨掉, 它的形状开始发生变化。它由一个有尖的角, 逐渐变成了一个可以滚动的圆。它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但它并不在意, 一直向前。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 感觉它像一本爱情寓言, 书中那失落的一角, 就像一个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另一半的人。在寻找的过程中, 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看似合适的, 却又因不能共同成长而最终分手。最后, 它意识到自己可以独立成圆, 便磨掉棱角, 与大圆满共同前行。

后来, 我又联想到一个人的成长, 觉得这原本就是一本励志的书。难道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失落的一角, 由最初的依赖别人, 渐渐学会自己滚动。尽管成长中有数不清的摔倒, 但每一次摔倒之后, 我们都顽强地站起来, 在不断的磨砺中, 我们成熟、成长, 最终能够独立前行。

我把这本书拿给朋友们看, 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出新意来。有人说:“靠人不如靠己, 心动不如行动。”有人说:“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过去适合自己的东西未必永远合适。”也有人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就亲手创造机会。”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别人的时候, 就努力改变自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无论哪种解读, 那失落的一角寂寞地等在路旁和它最终执着地站立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仿佛我自己就是那人群中孤单失落的一角, 曾几何时, 我也希望自己的人生由别人来填补, 因此而放弃努力一味地被动等待, 却在不知不觉中虚度了许多光阴。终于有一天, 当自己得到了那些想要的东西, 却忽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 因为长大而不得不丢弃一些不再适合自己的东西。于是, 人生就在这相遇与离别、得到与失去的轮回中, 终于走上自我圆满之路。

每个人都是“托儿” 篇3

美国有一个知名的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曾经在纽约的繁华街道上,做了一个大家熟知的实验,他准备了一些“托儿”,让这些人站在路上,然后抬头看着马路对面大楼的6楼,这个怪异的举动,心理学家们想了解对经过的路人有何影响?“托儿”共分为6组,分别是1,2,3,5,10及15人一组,实验的结果,当“托儿”为1人时,只有4%的人会受到影响,一起抬头看“托儿”所凝视的方向;当“托儿”的人数慢慢增加时,停下来的路人比例也增高了;当变成15人时,有40%的路人会停下来;而“托儿”越多,停下来的行人比例会直线增加。因此在卖场里,当我们看到有一群人聚集,我们也会忍不住凑上前去,想看看这里面到底在干啥?

另外一种实验的方式是路人并没有停留下来,但却边走边注意“托儿”所注意的方向,这时当“托儿”的人数是1人时,有42%的路人会注视;“托儿”3人时是超过60%;“托儿”5人时,有达86%的高比例会与“托儿”一起看大楼;但与停下脚步的路人相比,后者后来即使“托儿”的人数继续增加,却保持一种稳定的比例。

根据此实验的结果分析,心理学家想了解到底多少人聚集最有效果呢?答案出来了,是3人。也就是有3个人的共识或具体行为,就会产生推波助澜的结果。“3”这个数字很有趣。比如“曾参杀人”的故事,曾参的母亲在第三次听到此消息后惊恐万分,立刻丢掉织布的梭子翻墙而逃;另一则故事成语“三人成虎”的由来,一样是众口铄金的例子,一样也跟“3”有关。

知道这种人性的特质后,也不用太紧张,因为人生都是一场戏,时而当观众,时而自己也不知不觉成为角色的一部分,那伫立在街头看着对面大楼的路上,对新来的路人而言,不也是个活生生的“托儿”吗?

(青青芳草摘自《做自己的贵人》)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 篇4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今日,有幸拜读了一代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甚为感慨,尤其对书中提到的“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这一观点感触颇多。

作为管理者,试图去管理别人,但实际上我们更应该管理好的是自己,当今社会是组织化机构形成的社会,在所有的组织运作中,即使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能为组织作出突出贡献,每一位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如果管理者都卓有成效,整个组织就会成效显著。一群平凡的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天才总是少之又少,但有效性却是一种后天的习惯,反复的实践可以让普通人获得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即卓有成效是可以被学会的。管理是一门技巧,虽然并不是一本书可以阐明说透,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学习掌握的,但是德鲁克无疑为我们每个人照亮了一条路。

书中重点阐述的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五个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的领域,以及善于做有效地决策。

首先,时间对每个人来讲是生命,是财富,是资源,是人生最大的资本,它不能增减,不可贮藏代替,这就决定了一个管理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抓住明确的目标,合理划分时间的使用,条理而有计划的行事,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以消除不必要的浪费。

而说到贡献,管理者需要做到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及与他人关系上做出贡献。眼光朝上,是积极的工作朝向目标,加强组织内部沟通和团队合作来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所谓用人之长,要求管理者根据工作中时刻变化的形势知人善用,合理授权,及时沟通,这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集中精力是卓有成效的秘诀,管理者应选择自己的方向,确定目标的优先顺序,有目的的放弃一些事情,集中资源于核心重点才是最有效的。

最后一点讲到了决策,决策是为了改变。将现有的资源投入到不确定的未来都是有风险的,管理者此时起到的作用就是理智的判断正确的方向,并合乎情理的作出决策。书中所提到的五个要素可谓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细细想来,确实也是切中要害,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关键因素和企业内生力量的源泉,他们思考和运用的知识最终影响组织的成果,更广义的来说,每个工作者在工作中都在处理和思考各种事物,无论对人亦或是对物又何尝不是一种管理,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在提高工作效率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需要知识和技术来成功的完成手术。

每个人都是雪花初一作文 篇5

从小,我就想成为一名警察,除恶扬善,声张正义,有这样一个梦想最初的原因都要归功于我父亲。父亲是一个警察,已经年过半百,但身一体却依旧健壮有力,受父亲的影响,再加上从小就听着花木兰的故事长大,外加关于奥特曼的动画片看多了,所以养成了对这个职业的敬仰,也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这种受人尊敬的警察。

父亲几乎每天都给我讲他是怎样制一服歹徒的,那原本惊险刺激的打斗过程在父亲眉飞色舞的演说下,却变得幽默有趣。听完之后,增多的不仅是对父亲的敬仰和崇拜。更多的.是一股苦而酸涩的情感,久久的荡漾在心里。父亲马上就要退休了,却仍旧在伸张正义的第一战线,这万一要是有个闪失,那可了不得呀!

这样多年过去了,父亲又多了几根白发。我看在眼里又无处可说。

一天吃饭时忽然发觉父亲的门牙上缺了个小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好奇心驱使我去寻问父亲,但令我没想到的是,父亲头一次露出了严肃的面孔。他长叹一口气,慈爱的摸着我的头,目光深遂地开了口:“这是在一次例行巡逻中,被一把刀给磕下来的。”从父亲的话语中,我理清来龙去脉。在巡逻的时候,父亲那一队人正好遇上了三个身怀藏刀的西藏人想图谋不轨。父亲他们上前抓捕,不曾想这三个藏人也是身手了得,弄的双方是僵持不下。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亲瞄准了一个破绽,挺身而上,终于合伙抓住了藏人,而门牙上的一小块儿就是在藏人挥舞着藏刀的时候被磕下的。我沉默不语,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在我的认知里,世界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和谐的,哪怕有几个例外,那也是少数的。渐渐长大后,这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随着这个故事消失不见。

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许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就会有一些暴力的事件发生。这种破坏了美好的凶手是谁?不是那些主使、帮凶,也不是国家人员,而是我们的心。自从女娲补天造人以来,经过了千秋万载,华夏古国经历了太多太多,从三国争霸到甲午战争,哪个不是结局惨重,死伤无数?但究竟是谁造成的这一切?要我说,从大到小,从国家到人民,他们拥有的,是一颗永远的心。

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是纯洁的,他们生下来就是一片雪花,有纯洁的心灵。他们的心经过了多少事,就会变成什么样。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重要的是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心。社会是由千万个人组成的,家园是由千千万万个心构成的,心美了,这个家园就是美好的,这个社会也是美好的。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篇6

主人公陆焉识是一个优秀到无以复加的人才,却有着荒诞到匪夷所思的人生 :愈是追求自由,愈是为自身所设的牢笼所困而不得自由。他明辨是非,却缺乏反抗的决心和勇气。他费心费力地敷衍着身边各种人,“为了不让别人为难,常常做别人为难他的事,做别人要他做的人”[1]。同时,陆焉识又是清高和固执的。他处处以自己的原则作为行事指南, 始终在严苛的政治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处世原则与人格独立。但是,陆焉识作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复杂深刻的, 他在固执、软弱、犹豫的同时,又正直、善良、赋有反思精神。他为自己曾经对冯婉喻的感情背叛而痛苦。在冯婉喻失忆的日子里,他不离不弃地陪伴着她,跟她一起等待着她心目中那个陆焉识。残酷的劳改生活,使陆焉识也学会了“收敛”自己。他不仅没有怨怼梁葫芦,反而为自己不能救一个孩子的命而感到难过。对于儿女的不理解,他也并无过多怨怼, 而是为自己给家人带来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歉意。而失去记忆的冯婉喻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则给了他一种启发,让他终于明白 :真正的自由,只能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二、爱的囚徒:冯婉喻

严歌苓是一个绝望的理想主义者。即使在那个最艰难的年代,她也始终坚持对美好的书写,而冯婉喻就是这种美好的所在。陆冯之恋从一开始就不是公平对等的。冯婉喻始终是以仰慕崇敬的姿势,把陆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一方。而陆焉识则把冯婉喻看成是枷锁和牵绊,更谈不上爱。早年陆焉识出国留学,在外风花雪月,归国后又长期身陷囹圄。无论是精神上的安慰,还是现实生活中实际意义上的陪伴,陆焉识都不曾给过。她心里从未有过怨言,也始终未曾放弃过守候。孩子们怕受到牵连,逼迫她和陆焉识离婚,她签了字,但是仍然没有放弃等待。直到临死,她都没有放弃希望,更不忍苛责。执着的爱使她在心灵上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婉喻只是一个平凡的存在,但却可以为了一份空缺的爱,为了一个空缺的爱人不离不弃,至死不渝。这个人物似乎被神化了, 她善良,知足,隐忍,忠诚,无私,宽容,坚守。如果说爱是牢笼,冯婉喻坐的甘心知足。

三、亲情的囚徒:梁葫芦

梁葫芦在很幼小的时候就杀了人。原因是在食物极度匮乏的灾荒年代,母亲跟相好吃掉了家中唯一的口粮而不顾孩子们的死活,母亲的行为使梁葫芦对亲情非常失望。他自从成为死囚后就拒绝承认自己有父母,但对老几却格外的信任和依赖。他把他偷窃的东西,十之八九都藏到了老几陆焉识的口袋中,老几是梁葫芦最理想的储赃仓库,塞进来什么都像上保险似的牢靠。凶残的葫芦那双害火眼的眼睛总是给祖父另一种目光 :他老几老几地叫着,可以把它做姥爷、大伯听。为了替陆焉识偷回那块白金的欧米茄手表,惯偷梁葫芦几乎被谢队长整了个半死 ! 梁葫芦对老几有种骨肉的亲近,把老几孝敬成了大爷,而老几,尽管被捕以后失去了信任人的功能, 但对于梁葫芦,还是有那么几分亲近和怜悯。应该说,梁葫芦服刑三年来对于陆焉识的好,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打动了陆焉识 : 老几还说,梁葫芦这三年对他的好,值得他老几在剩下不长的余生里怀念。而梁葫芦为陆焉识所做得一切,也是出于对老几亲人般地依恋,是一种亲情缺失的弥补。

四、私欲的囚徒:恩娘

恩娘是一个只有八个月新婚生活的寡妇 ,她聪明,年轻,美丽又能干。她年轻守寡,被封建礼教剥夺了人身自由,是一个不幸的人。同时,“恩娘自从被焉识留在了陆家, 就像一个大蜘蛛,吐出千丝万缕,要把焉识缠住。”[1]她不仅用自己挣的微不足道的薪水给陆焉识添衬衫、西裤,让他当零花钱花掉,而且还把侄女冯婉喻许配给他。而这一切, 在陆焉识看来就是温柔的陷阱,她用眼泪、叹息、柔情,尽力从继子那里榨取一点不伦不类的温情,却非真正出于无私的爱。为了确保自身的位置和安全感,她剥夺了继子的自由, 使陆焉识的人生与自己一样陷入困境。继母一次次用无声的眼泪将焉识击倒,获得自己所需的利益。婚后,她对儿媳也是无中生有百般刁难,以一种近乎报复的心态破坏年轻人的爱情自由。恩娘是不幸的,但她却并没有因为自身的不幸而去慈悲地成全他人。而是让身边的人陷入同样的不幸以平衡内心,以索取和控制来满足私欲。

《陆犯焉识》在中西方文坛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严歌苓以祖父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环境。同时围绕这个中心人物,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众生相,更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在严歌苓看来,不论地域几回流转,朝代多少变迁,“人都是殊途同归那点事儿,写来写去,无非都要正视和承受人间悲苦,挖掘和敬畏生命能量。”[2]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堡 篇7

她本来是请了假去陪父母的,可游客点明要求她带团,她也没再坚持。

告了别,她带着十一个游客上了路,目的地是汶川。一路上,她为游客们精彩地讲解着汶川的历史典故,不时赢来阵阵掌声。

中午十二点,他们在都江堰的旅店里用完午餐,继续上路。

她忽然觉得心头堵得慌,可她没料到,一场大灾难会不期而至。车还没出友谊隧道,就急剧地晃动起来。两边的路面上到处是飞溅的石头,她敏锐感觉到是地震来了。

为了活命,她呼喊司机加快车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塌方带来的厄运。

两分钟后她发现,手机已经失去了信号,更为糟糕的是,天空飘起了雨,周围的泥石流也猖獗起来。

恶劣的环境再加上食物的短缺把他们推到了绝境。此时,无助的她知道,当下的情景,除了自救,他们已经找不到其他办法了。

为此,他们不得不顺着河边徒步往回走。路滑,她就牵着大家的手一步一步慢慢走;缺粮,她向附近的村民借了两斤米,熬粥吃。仅有的几个小时睡眠时间内,她找来一块薄膜,让妇女儿童睡在里面,自己和男同志围在外面,挡风遮雨。

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跋涉中,他们却收获了搏击灾难的快乐。与肆虐的泥石流争分抢秒,与倾盆的大雨周旋,与频繁发生的余震搏斗。虽然,预计完美的旅行变成了一场逃难,但他们仍然表现得自信和快乐。

最后的危难,在路过紫屏铺水库时再次降临。强烈的余震使水位暴涨,暴雨又挟裹着狂风打来,好几个游客都跌进了湍急的流水中,生命悬于一发。她立刻让其他人脱下衣裳,卷成一跟绳索。没有人会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如此镇静,还如此心向着大家。然而她做到了,所有的人都获救了。

他们成为了距震中最近,逃难里数最长,也是零伤亡的团队。回到重庆后,她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有记者问及她此行的感受,她只说了一句话:“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堡,连起心来,就能不断创造爱的奇迹。”

每个人都是天才高中作文 篇8

每当学校光荣榜上出现我的名字,每当我在舞蹈比赛中拿了名次,每当我在舞台上主持演讲,引来阵阵掌声……众多场面,却是同一句话:“看看人家,简直是天才!”每每听到这句话,我便面红耳赤,挤出微笑:“没有没有!””但每当看到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及老师信任赞许的眼神,一种说不出的不自在在全身的血液中流淌,令人坐立不安,那时,一个清晰的声音在耳畔回响:“我不是天才!”

世上或许没有天才,至少我不是。我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自己的付出,努力与艰辛,可在众人眼中一个全能的自己却让我足够无奈。

登上学校光荣榜的那一刻,是我的无数努力换来的,是我在道道难题中悟出来的,是我在张张试卷中写出来的,是我在拼命英语课文中背出来的,使我在殷红跑道上一步步跑出来的……是我付出努力才有的收获。

舞台上落落大方,富有感情的演讲主持,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见到背后是我日日夜夜的准备,是我在家中一次次循环往复的读背,是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的模拟,一次次的改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不是全能的人,我的一切都是奋斗出来的。

舞蹈比赛的优秀名次是我在一轮一轮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更是我在练练功,始终使浑身解数的练习,重复的做着一个动作,挥洒下滴滴汗水……

我不是天才,曾记得,我无数次地想放弃,却止于心中的不甘。我也失败过,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不过那心中从头再来的勇气使我站了起来。我始终记得,我也曾用羡慕的目光盯着某个人,我也为那些比我优秀的人鼓掌,我也曾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我没有大家所言的幸运和过多的天赋。每个人的天赋是有限的,我的形象是自己的努力付出堆积起来的。

回忆随笔: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篇9

记得二十天前,我们上午开的放假大会,下午就有三位同事赶往首都机场开始了快乐之旅。陆续地,越来越多的同事开启了全球各地各个方向的自由之行,感谢微信,让我在家中就可以随时领略朋友圈中各地的风光。说实话,我的心也是蠢蠢欲动的。总有一天,我也要带上家人一起去玩耍。

欣赏着朋友们分享的照片,深切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之美,进而想到人生也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力求丰富多彩。年少时梦想着追求成功,想着成功的方式应该高度专注,而不应该三心二意,记得多年以前有过一段时间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件事情上,坚持一段时间,哪有不成功的。现在想来,这样的想法真得是很幼稚的,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过度的专一必然是乏味的,是枯燥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看看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五彩斑斓,形形色色。

想想求学之路,才知道为什么在小的时候要全面发展,不会过早地分出专业门类来,因为年少时知识越全面,越扎实,将来才可能越健康,越有高度。即便只看一门学科,以数学为例,也不是单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分支越来越多,小学的数学教材是从数、形、统计三方面螺旋式前进的,初中阶段依然是从这三方面进一步加深,高中时总得来说再进一步加深细化,经过十多年的积淀,有的同学在数学方面有兴趣,到大学时就会在某一分支上继续深入学习,开拓研究。

回到我们每个人,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可逆潮流而动,智慧就在身边,要尽可能地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决不可孤陋寡闻,决不可坐井观天,要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都说五个手指没有一样长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只有一个最长的指头也是不可以的,每个手指都有自己的作用。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也要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记不清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想,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如此,我们可以确信:既不要孤芳自赏,骄傲自大,也不必刻意效仿他人,我就是我,一个独立的我。既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就要相信自己存在的理由。

写着写着,感觉自己有点偏激了,但是写了就写了,就这样吧。

一种心情的流露,仅此而已。

境随心转,心也会随境转,谁说不是呢。

不完美乃真完美,总想自圆其说,却发现,自圆其说也很难呢。

每个人都是残缺的 篇10

尤瑟芬妮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作为表演学校的学生,她不出众、不漂亮、不争强好胜。著名导演卡斯帕前来挑选话剧演员,准备复排名作《卡蜜儿》,所有学生拼命表现,尤瑟芬妮却在舞台的沙发上睡着了。校长对她大加奚落,没想到导演却选中了她担当女主角。

尤瑟芬妮在话剧中所要出演的角色卡蜜儿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的反面:火热、放荡、对外界充满攻击性。卡蜜儿挂在嘴边的名言是“性对于我来说就像吃蛋糕,我永远也吃不够……”导演卡斯帕让尤瑟芬妮进入卡蜜儿的角色,模仿她的放纵与自伤。

镜头从光鲜的话剧舞台扭转进尤瑟芬妮的真实生活:她有一个外表坚强,内心却早已溃败的母亲、一个脑瘫的妹妹和一个只听过名字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她只能在妹妹吼叫、流口水和摔东西的间隙背诵台词,生活的重压之下,尤瑟芬妮不可能成为卡蜜儿。

但导演卡斯帕似乎早就看到了真相,在他心中,尤瑟芬妮与卡蜜儿之间有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她们都有残缺,而且都在拼命掩饰。前者用逃避的方式,后者则用夸张的方式,以攻击性隐藏悲伤。

正式彩排开始了。封闭的空间和充满仪式感的舞台让这场排演实际上幻化成了一次心理治疗。尤瑟芬妮与卡蜜儿成为了时而对抗时而合谋的诡异混合体。屡次无法进入角色的尤瑟芬妮决定将卡蜜儿带入现实,她戴着艳丽的发套,念诵着如同咒语般勾人的台词勾引邻居,编造自己的身份,假装卧轨……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坚持将一切推向极致。尤瑟芬妮决定再多剥下一层伪装,向自己血淋淋的内心靠近一步。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愤恨中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那个笼罩在她身上十数年的壳终于松动了。她开始有些明白导演的用意,她逼问卡斯帕,到底为什么选择自己?导演终于坦陈,“因为你有残缺。”尤瑟芬妮终于望见了自己内心的深渊,深藏的本我、一直被隐匿的欲望、黑暗与毁灭,她选择了划开自己的手腕,亲手为自己的壳划开了口子……

被救治过来的尤瑟芬妮决定重新回到舞台。她将绑着纱布的手腕伸向导演卡斯帕的时候,她与之前的自己已经分道扬镳。此时,她敢于面对自己的残破灵魂,敢于与内心对望。她走上舞台,幕布拉开,前方光芒万丈。

年轻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乔夫在一个残酷的故事内植入了一颗治愈系的心脏。将一幕舞台剧搬上银幕是一次讨巧的设定,仪式感的排演、真实与幻想的交错实际上是一次催眠般的诊治过程,更是一次对灵魂的救赎。

我们能否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听起来烂俗却尖锐得令人躲闪的提问。我们被带到这个世界,别无选择,之后我们被外界环境一点点塑造,但总会有一个精灵在内心悄悄生长,为了应对这个世界,我们选择了壳。可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尤瑟芬妮一样将自己的壳撕开一道裂缝?影片的结局充满希望,但现实却绝非如此,有时那个壳与肉身早已合二为一,当我们选择从壳中蜕出,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自己。

影片推荐

与《壳中裂缝》题材相近的影片

《十一月的孩子》

母亲安娜把自己的女儿英加留在了东德,自己逃往西德。英加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以为自己母亲淹死在波罗的海。直到英加长成年轻姑娘,她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她在文学教授的帮助下横跨德国寻找母亲。

《卡米诺》

10岁的小女孩卡米诺生长在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家庭,周遭的亲人和朋友让卡米诺的世界幸福洋溢。但一场灾祸向这个纯真烂漫的小女孩袭来,她罹患了罕见的疾病且逐渐恶化。卡米诺无时无刻不在向耶稣祈求,但结局却是死亡。

《兔子洞》

霍维和贝卡夫妻恩爱,儿子丹尼乖巧伶俐,但是一场车祸夺去丹尼的性命,也彻底摧毁霍维夫妇的生活。贝卡偶然遇见那个导致儿子死亡的高中男孩,她开始有意识地去接近他,同时,孤独的霍维,似乎也正在寻找另一个心灵的安放之处。

《亲密治疗》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美文摘抄 篇11

“传播光明之道有二,身为蜡烛或身为镜子,后者比较好,因为自己不牺牲。”这是台湾学者李敖说过一句话,虽说得有些“势利”,因为没有光源, 做镜子再鲜亮,也不会发光的。

这话又说得很“实际”,对于我们这些整天为“生计”而奔忙的小民来说,做不成蜡烛,做面尽责的镜子,不是坏事,绝非易事。

关于蜡烛的话题其实由来已久。李商隐写“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是一句情诗,后来慢慢地就有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意思。近年来,对“蜡烛”的讨论陡然多了起来,比如一个小学生为了保护8元班费,结果把手给“牺牲”掉了。

众人议论纷纷,一种意见认为这样做固然伟大,但毕竟不够现实,就好像光天化日下点蜡烛,浪费了成本,又不见什么成效。

众人对蜡烛话题的议论,虽然计较成本,但不能算是堕落。人的生命有限、资源有限,除非像尼采说的那样是太阳,能无限给予,在“燃烧自己、照亮别 人”这个问题上谨慎一点,是人之常情。何况蜡烛精神之所以崇高,在于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如果谁都能达到那种高度,“崇高”这样的行为实在没什么存在意义。----读者文摘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镜子,这就是所谓的镜子效应。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一种坏的观念经过无数面镜子的折射,会一传十,十传 百,进而形成一种坏的社会风气。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在树典型方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努力,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在坏的观念已形成一定基础的背景下,社会 的镜子对崇高的理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疲劳。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抱怨他的孩子慢慢学坏了,都是学校和老师的错。对这种“学校教坏学生”的看法我是不敢苟同 的,因为老师何尝不把真善美的东西教给学生,但老师教得再好也不如社会风气的教坏来得快,所谓言传不如身教,也许孩子的坏还有你的一份“功劳”呢。

光明之道的传播,需要蜡烛的燃烧,也需要镜子的`反射。只有通过无数面镜子产生的反射效应,光明之道才能被传达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清澈的 风气。遗憾的是,我们都未能尽到做好一面镜子的责任。胡适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此话含义是可以类推的。做无私奉 献的“蜡烛”不是谁都能做到,而做面尽责的“镜子”,或许还能为社会、为后代做点有益的事。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篇12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信的教育。

2.学习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的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教学准备

1.查找刘墉的资料

2.查找名人成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老师最欣赏的现代散文家是谁么?(刘墉)是的,他的才华,他的幽默,他的潇洒,他的风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能介绍一下么?他的成功和一个人有关,想知道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词语并理解在文中的意思:浓眉大眼、斑白、翻版、璀璨、按摩、逃避、叛逆、闯祸、大发雷霆、捣蛋、感慨、狂傲、编辑、笔墨纵肆、气韵、脚踏实地、诧异、宝藏、别有风骨、沾沾自喜、

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

三、指导熟读课文

学生读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基础。

四、作业

查阅古人成才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读课文,看文中讲了几个人成为天才。

他们成为天才的条件是什么?

我把王鼎钧先生说的哪句话称为“金言”?为什么?

读读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1. “没有好的家世,只要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学校,只要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只要有上进的志气!”

2.你要相信上天给每个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个角落,等着你的老师或是你自己把它发掘出来。

三、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看你是否发现并努力去展示它,发掘它。

四、拓展与运用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天才,你发现了么?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五、作业

1.把名人成才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听写书后词语

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 篇13

试问,假如你都是生活的导演,哪一类剧本会为你采用?是琼瑶阿姨擅长的言情,还是金庸先生擅长的武侠,是《奋斗》式的乌托邦情结,还是《浮尘》式的正能量隐喻?选择很多,但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你的人生由你主宰,想要活得精彩、过的漂亮,就得自己动手,发展剧情——决定这样做吗?不如从现处的居家环境开始,让个性与奇妙挤满你的house。

在进行房屋的“再设计”和“再创造”时,千万不要让过去划定的“规则”绑架了你的思维,否则,你很可能只会得到一个中规中矩的“花瓶”,却看不到一个有故事、有想法的“世界”。比如,客厅不一定要由沙发、茶几和电视围合而成,加一个按摩椅,气场都会大不一样,书桌不一定要放在书房,与床结合,又有什么不可以?

本期,我们将介绍来自国内外不同品牌和设计师的家具作品,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读后感阅读:每个人都是伟大的 篇14

我情不自禁的翻到那一页,未曾想到原来是个凄惨的故事。

远山,有个孤独的女孩叫流篱,她身边的亲人只有奶奶。有一天,独臂男孩达儿认识了她,并与她成为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达儿哥要上大学了。可名牌大学不接收残疾人,最终,他外出打拼,再也没有回来。流篱每天看着远山,想着达儿哥......

这个结果意味深长,给人深深的思考。尽管品学兼优的达儿哥求学心切,但事实就是残酷。小小年纪就外出打拼,更突出了他不畏艰难,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同时,小流篱的悲惨命运也没有打倒她自己,这难能可贵。

文中写道:“她静静地向远山眺望,会看到那座雕像依然不可动摇地坐落在峰巅之上,翘首凝望着云霞飘流的天空。”这座雕像其实就是流篱心中的达儿哥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伤痛使你更坚强,眼泪使你更勇敢,心碎使你更明智。所以,感谢过去吧!它会带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正是艰难,它虽是涂满毒药的利刃,同时也是救人生命的良药。只有勇敢面对,它才会不攻自破......

读完了这个由曹文轩编写的纯美故事,我不禁被震撼了。不单是唯美的语句,还有真情的流露。故事最后的省略号,目前是没有结束的象征,还是曹文轩叔叔在写作时感同身受后的无奈。

这正如著名作家海伦,虽然双眼失明,但是不消极,不埋没自己,并且用汗水浸泡过的双手创作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自传。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尝试和努力。

每个人都是圣诞老人 篇15

小区的花坛中有一棵桃树,这是几天前我才知道的。那个乍暖还寒的清晨,我裹紧上衣,低着头一路小跑奔向学校,思绪却还在同昨晚的一道数学题搏斗。突然,不知从何处飘来一缕沁人心脾的香气,顿时令我神清气爽,顺着这香气寻去,我的目光被一树粉红浓艳的桃花所吸引,竟无法移开。她芬芳馥郁,像一位华美端庄的仙子,因它的存在,整条路都像浸在童话般的梦境中,几个调皮的孩子你追我赶,争相捡拾飘落的花瓣。

这里什么时候竟有一棵桃树?当我向父母宣告这一“伟大”发现时,母亲告诉我那是前年植树节时就已经栽下的。我有些诧异:一棵在我每天上学必经之路上生长的树,一棵在我的视线内默默伫立了那么久的树,竟然才被发现。而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它开花了!

看着在树丛中“脱颖而出”的桃树,潮水般的回忆涌了上来。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晚上了一年小学,但学习仍然很吃力。那时,每周五都有语文听写,全对的学生周末没有默写作业。减作业对小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啊!从此,周四晚上就成了一周中最忙的时候,往往是写完作业就背字词至8、9点。但尽管这样,第二天听写时我还是欲哭无泪。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拿到

满分时,我只能低下头,默默把错改一遍,再改一遍。在别人百般红紫斗芳菲时,我便是那棵不起眼的小树,枝叶残,满地伤。

看着同学背着书包步伐轻盈地向家跑去,我只能背着书包朝家的方向艰难挪步。回到家向母亲哭诉,母亲总是慈爱地拍着我说:“不要气馁,继续努力,要记住:每个人都是一棵开花的树。你也会开花,只是你的花苞比别人的大,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开放。”我颤抖着叶子,透过乌云寻找阳光,慢慢地,一个硕大的花蕊正在我的枝头酝酿。

于是,在平日作业中我游刃有余,在演讲比赛上我侃侃而谈,在篮球场上我挥汗如雨,让青春的花朵尽情绽放。那次作文训练,题目一出,四野寂静,每位同学都皱着眉头苦思冥想,显然都有些无从下手。我也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沉思,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的很重的忽而有些轻松了,因一丝灵感像一缕阳光穿过黑暗迸射出来。我抓起笔把它汇聚到笔尖,顿时风雷滚滚笔走龙蛇„„我知道,我的生命之花已经盛放。

我和桃树一样,都坚信自己是一棵开花的树,不断努力,就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朵。但我和桃树又不一样,桃树上有几个芽眼,便能长出几个花苞,开出几朵花。而我不同,我知道自己能开出更大更绚烂的花。

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一棵开花的树。

每个人都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没有谁比谁更加高贵,也没有谁比谁更加卑贱,只是花期不同、形色各异而已。奇异的叶瓣,五彩的色泽、清幽的芳香,都承载着大自然雨露的恩泽,阳光的滋养。你什么都不必顾虑,只管努力生长,直到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在朝阳下,在月色里,在旷野上,在清风中,馨香馥郁、婆娑起舞、浅吟低唱!

青蛙小时候是蝌蚪,小小的黑色身体,细长的尾巴。当它逐渐长大,尾巴消失,然后长出四条腿,换上翠绿的新装。很多人不能接纳自己的过去,我告诉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像青蛙一样,曾经是一个黑色幼虫,拖着黑色尾巴在水中游动,那是人生的必然,不要对过去的幼稚和错误耿耿于怀,谁小时候没有尿过裤子?又有谁为此寝食不安了?没有!因为大家接纳这个事实。经历蜕变,才能从丑蝌蚪变成绿青蛙。接纳自己是健康生活的前提!

每个人都是一颗开花的树

当你走近,请你仔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容《一颗开花的树》

始终觉得它是一首哀婉的诗。有杨花落尽的零落,有杜鹃啼血的凄鸣。字面上是那么的云淡风轻,而暗地里却是波涛汹涌。似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叩击着你的心门。此刻是震撼,是惊羡,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旖旎。

时间的轮回,穿梭在记忆的光影中。每个人的生生死死,都是一首谱不完的歌。每一世的沧桑,浸透在黯然的等待中。

我悄悄地伫立在你必经过的街角,看着槐花落满了你的肩头。再忐忑不安地装作与你不经意地邂逅,然后回眸,满城春色尽收。这是少女的心事,你从未猜透。

前世,在等待与你擦肩而过中匆匆溜走。岁月雕刻了我憔悴的面容。总希望,十五岁的那个月夜能再回来,在古老的岁月里,演绎过往温柔。多希望,那一刻你能回首,可是我们终究还是陌路相逢,行色匆匆。

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我怀念你的字句。我抱着对你的回忆,在同个季节里,陨落天际。

你还是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痴傻的我。

今生,我跪在佛前。错过了五百个春秋,终于求得再见你的机会。尘缘未了,欲休难留。只希望能让你看见最美的我,惊鸿。于是,我化身做那棵槐树,守望在你的路口。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企盼。我臆想着你的惊喜,你的激动,唯独漏想了你毫无感受。对外界的别无所求,使你再次与我擦肩而过。没有停留,没有惊艳,有的只是我满地,凋零破碎的心。一个等待了百年的灵魂,在莺歌燕舞的季节偷偷地哭。时光蹉跎而过,我却欲罢难休。曾想做你此生最美的风景,却不知道你早已成为我最美的风景。

那等待却零落了一地的心,舞动了最美的忧愁。这,是我们最后一次邂逅。在草长莺飞的日子里,唱给你的最后一首歌:

当你走近,请你仔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我在你身后飘零

朋友啊,我终于对你

彻底死心

不堪夜阑独醒

我是一棵开花的树,为了等待,开出似锦的花朵。当我最终凋零,你依旧不曾看我。但我不会后悔,在蓦然回首的痛楚里,婷婷出现的你是我的韶华。

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我们都会遇见那样一个人,为了他甘愿做一棵开花的树。有时的等待,寄托了太多的美好,还未

每个人都是一缕圣火 篇16

六岁时,他已经不能用手吃饭了,他开始感到绝望,拒绝进食,母亲不知安慰过多少次,他不听,反而一次次问:“妈妈,我的手呢?我的手在哪里?”母亲难过地转过身,她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孩子。接连的不幸,把他推到了绝境。此时,无助的她深深地明白,当下的情景,除了自救,他已经找不到其他办法了。

一个周末,母亲带着他去了郊外的墓园。在几个孩子的墓前,他们停了下来,她轻轻念着上面的文字,念着念着,儿子的眼睛就湿润了。她摸着儿子的头,问,你有什么感受吗?儿子感到很震惊,在他看来,这是很平常的反应,他转过头看着母亲。她没理会儿子,接着问,和他们相比你觉得自己幸运吗?儿子开始不说话,接着重重地点了点头。

儿子恍然大悟,终于接受了现实,他开始学着用牙齿咬筷子,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从没放弃。努力不会白费,一周后他不需要母亲喂他吃饭了。两周后他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附近一所重点学校就读。他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残疾人。

因为有母亲的期望和鼓励,他克服了自卑,他表现得异常努力,由于没有双手,很多事情他都是靠牙齿和双脚来完成的,一张简单的试卷,同学们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他却要花一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的时间,尽管如此,他却从没放弃。期末考试,他次次都能拿到奖学金,他甚至报名参加了全市的创新作文大赛,因为时间的限制,他最终没能完成,但他心满意足了。

他一直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画家,可是这项连常人也颇难驾驭的艺术,何况是一个失去双手的孩子呢。他征询母亲的意见,母亲义无反顾地支持他,看到母亲脸上信任的微笑,他自信地笑了。他想跟本市最著名的一位画家学艺,可这个画家要求很严,母亲几次去恳求,画家都答复,只能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他有些丧气了,一度想到放弃。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考核,母亲请假呆在家里,专程协助他作画。一天,两天,三天,他的牙齿都咬出血了,可还是不像个样子。母亲只好无奈地说:“明天你什么也不管,你的心里只装着作画。”儿子半信半疑地点点头。

第二天,前来面试的人很多,画家只会从中挑选三个。轮到他上来的时候,下面有人发出了笑声。想想也是,一个双手都没有的人来学画画,不让人笑掉大牙才怪。可是他没理会,那一刻他的心里只有画,就这么静静地画着。当他把画完成的时候,全场的人都静了下来,没有了嘲笑声,只有惊讶和佩服,片刻后场中掌声雷动。

2008年6月20日,他参加了奥运圣火在重庆的传递,他的出现被认为是众望所归。他就是梁晓庆,著名的残疾人画家。现在他在重庆办了一个残疾人画班,他立志要让所有喜欢画画的残疾人都实现这个梦想。

圣火传递之后,他受到了不少人的贊美,当有记者问他圣火传递的感受,他说了一句最能代表全中华同胞的话:“在奥运面前,每个人都是一缕圣火,连起来,就能不断创造生活和生命的奇迹。”

上一篇:2024-2025学年上学期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朋友的友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