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精选5篇)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篇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它是在批判和扬弃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特别是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成熟起来的.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为不同的革命斗争服务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国家政权.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不可能有人民的民主,没有人民的民主,也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作 者:常宗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6(3) 分类号:A811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人民主权思想   民主   政治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篇2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文本阐释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思想家们所试图揭示的一个重点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已有一些哲学家们对此做过多种多样的解释,有些虽未必科学,但也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提供了理论借鉴,比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自然观以及李比希和达尔文的生态思想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提供了理论素养。在批判地继承前人自然观和生态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解生态危机的正确途径,形成了他们的生态思想体系。

(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统一体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反复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其次,人类的生存只需来自于自然界。人类虽然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财富,但是没有自然界提供物質基础,什么也创造不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除了通过繁殖再生产自身以外,并没有创造任何物质”“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因此,必须树立对自然界怀有“感恩之情”的理念。

最后,人与自然之间要进行和谐的物质变换。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均处于自然环境当中,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活动时,一定要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物质交换”,只有如此,方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不能一味地强调向自然界索取生存之需,一味地强调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恩格斯特别注重人对自然的态度,他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我们。”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发现,在自然经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怎么紧张,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在逐利目的的驱动下,资本必然会不择手段地掠夺资源,进而也会破坏环境,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自然界成为资本逐利的牺牲品,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他们关注到很多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生态问题,诸如英国河流污染状况、曼彻斯特周围的工业城市上空弥漫的煤烟、西班牙农场主焚烧古巴山坡上的森林等,这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看,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危机的制度归因的判定是十分正确的,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向度是破解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既然资本主义制度是反生态的,那么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为此,需要对我们目前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也就是说,只有以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认为未来社会具有生态文明发展向度,其依据在于:一是未来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人们能够理性地对待自然;二是未来社会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引发的人与自然关系对立的可能性;三是共产主义社会具备“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同自身的和解”的制度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当代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所证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困扰,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成果。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摈弃传统自然观,树立生态自然观

传统自然观在对自然界认识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听命于自然,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对自然界有着某种天然的恐惧和敬畏,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二是对自然边界有着过于乐观的认识,认为自然界的物质财富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生态容量是无边界的,这样的认识导致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无法克制自身的冲动,最终酿成生态危机的悲剧。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属于生态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看到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客观性,也认为人能够能动地面对自然,带着自己的目的和需要而改造自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科学地认识自然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走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进入工业化時代以来,在对待自然的理念方面,“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主流,该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不是平等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界不过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已。在“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支配下,人类几乎以贪婪的方式开发使用大自然,虽然从自然界获取了财富,却埋下了生态危机的祸根。面对生态危机,西方生态主义思想家们主张以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价值尺度,这固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如果把握不好尺度,有可能走入“自然中心主义”的误区。“自然中心主义”强调尊重自然的原始性,拒斥工业化,是一种浪漫主义的主张,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这种理念也一度主宰了我们的发展方式,使我们也面临生态问题的考问。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科学理念,在解决我国发展与生态之间的难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超越传统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藩篱,建立绿色发展和消费观念

资本主义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和个人利益至上基础之上的,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问题。工业革命以来,这种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渐居于支配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也带有明显的印记,对财富贪婪地追求以及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享乐主义生存方式正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态环境。针对生态困境,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生态文明观,摈弃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绿色发展和消费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这种新的生态文明观对推动人类生存方式的生态化转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魅力。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4-ZD-076)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探析 篇3

马克思恩格斯的全球化思想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提出了全球化的思想.认为全球化是以商品经济规律为基础,以生产力发展为动力的;它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具有客观性、掠夺性、集中性、统一性和国际性等特点;全球化主要包括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以及精神生产和产品的全球化;其进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其前景是共产主义在全人类的实现.

作 者:曹天禄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刊 名:学习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TUDY年,卷(期):2002“”(10)分类号:A811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全球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篇4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异化观的收官之举.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就很少再提及异化概念.在<形态>中他为这一观点作了最为科学,最为详细的解答.他在这篇文章中对有关异化的产生、前提、根源等问题的解答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以此来考察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作 者:余波 李勇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8(4)分类号:B0-0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 前提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意蕴 篇5

【关键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宫崎骏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总结了前人关于生态理论的优秀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一般生态系统是由人——社会——自然所组成,而且重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了无论从精神上还是从肉体上人靠自然界生活的生态思想。“……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即“人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思想,人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不能脱离于自然界,我们的衣、食、住、行,其中的任何一样行为,如果离开了自然界,都是无法进行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规模扩大,对大自然的依赖愈发显著。所以,如果外界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将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界,正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

2人必须尊重自然马克思认为,在适应自然的方式上,人和其他生物有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并不能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它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在自然面前却是一种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作用于自然,驾驭环境,从而改造自然,有选择和创造自己命运的自由。人类适应自然体现了人类的受动性,改造自然体现了主动性,二者有机统一不可分离。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绝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在《手稿》中非常明确的表明“它(人)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这说明了现实中的人,并非是什么神奇的存在,只不过是拥有意识的、高级的自然界。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以尊重和理解自然为基础,不能仅凭自我意识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和理解自然,实质上就是尊重和理解人类自己,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不是一般人意识中的简单的外部世界,而就是人类本身,就是人的存在。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然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就更应该对自然界产生敬畏之情。我们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点,恩格斯曾借用数起人类破坏自然后自食恶果的事件,阐发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思想。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对此也有他独特的见解:自然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外在性的资源库与垃圾场,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形式,就是另外一个人,就是人本身。这不仅是在理论上,更是在感性活动中人的感性地展开的真理。既然自然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把自然当做人本身来对待,而不是斯宾诺莎所说的与人无关的实体,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生态思想中,二人科学地回答了何为人的本质,精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首先,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其次,人对自然也存在能动的改造。人和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应成为我们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更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对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人类过度的破坏自然界,无节制开采资源、污染环境,最后只能导致人类自己承担所带来的无法想象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适应自然,建立有利于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还要顺从自然,尊重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并在其所允许的范围内获取自由。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宫崎骏作品中的体现

作为日本动画创作领域的顶级代表,宫崎骏所创作的作品以在儿童喜欢的同时也受到成年人欢迎的、具有独特思维观点和深刻教育意义的动画片而扬名国际。宫崎骏的作品中也渗透着浓厚的生态意识,在他的作品中,从开始到结束,无一例外地表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认为,人类只有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

1人必须依靠自然才能生存

动画作品《天空之城》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借用了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为大背景,男女主人公在一个意想不到的环境下相遇并一同寻找女主人公的故乡——飞在天空上的国度——拉普达的故事。

女孩儿希达随身携带的飞行石是一种蕴藏在大自然中,自身携带着能使人翱翔天空的超强能力的石头。但是,这种奇特的石头一旦被开采出来,自身所携带的超强能力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除非拥有高度的科技力量,否则根本无法将其制成人工晶体,更不要说借用它的超强能力在空中翱翔。而雷帕特人曾经成功实现了这一梦想,他们的成功,使其在雷帕特岛上建立起了高度文明。在影片中,曾经显赫一时的雷帕特城再次出现时已是已经变成了难以想象的废墟,人们只能遗留在废墟中的飞行石和机器人,以及堆积如山的财宝来回忆昔时的盛世之景。很显然,虽然宫崎骏花大手笔在介绍雷帕特文明产生与发展,但是他的本意却并非如此。他希望的是通过盛世文明與……废墟之间的强烈对比来震撼观众的心灵。影片结尾的地方宫崎骏借女主人公希达之口道出:“我终于明白拉普达为什么会亡国了,……无论他们有多么强大,只要离开了土地就无法生存。”

正是由于在工业社会中,人类不是利用工具来认识并谐和自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违背自然规律,脱离自然,破坏自然,在对抗中以达到自己财富的增长,使自然资源不断耗尽。大自然是无私的,她赐予了人类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材料,可是人类往往是贪婪的,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对自然采取的无节制掠夺,正是人类在发展道路上给自己设置的最大障碍。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数百年前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开始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资本主义生产在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物,给自然带来了不可恢复的伤害。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的经济带了巨大的前进,但是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肥沃的土地贫瘠化、苍翠的山林荒芜化、丰富的矿藏枯竭化……这些无一例外都是人类脱离自然而带给造成的重大的自我伤害。

1自然界需要人类的尊重和理解

在影片《幽灵公主》中,看着主人公阿席达卡努力寻求人类和山林和谐相处之道时,我们不禁感慨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努力求得和谐共存,这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人类与自然,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是无法割裂的关系。在作品的结尾,死一般寂静的山林在清脆的伴奏声中渐渐苏醒,眼前展现一幅到处充满生机的画面,虽然看似一切都回复了原貌,但实际上大家都面对着一个已经被改造过的世界。阿珊惋惜地说:“虽然复原了,但是这里已经不再是麒麟神的山林了。”而宫崎骏却表明了不同的想法:无论怎样,让我们勇敢的生存下去。自然如母亲一般孕育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灵,我们对待母亲应该像个孝子,而不是欺凌压榨母亲成为逆子。影片的最后,女总督说:“我错了……”——这句“我错了”,给人们带给了一线希望——即使是旧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可能在对世界进行重新建设的过程中得到改善。

对于此点,马克思曾引用彼得罗·维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人对自然改造只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而“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2人与自然平衡发展

影片《风之谷》,又是一部以工业社会为背景的作品。曾经无比辉煌的现代工业社会,在一次被称作为“七日之火”的灾难中遭到了彻底的破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七日之火”恰恰是人类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创造出来、原本作为用来侵略他族的工具,却没有想到最终遭受灭顶之灾的却是人类本身。因为“七日之火”带来的破坏,“腐海”散发出的剧毒气体充斥着整个世界,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带着防毒面具才能抵御剧毒气体的伤害。但是,风之谷确是一片远离毒气的圣地,因为山谷中的一切事物的动力之源都是风力,由于海风的吹拂,“腐海”产生的有毒气体无法进入山谷中,人们得以在这里快乐的生活——人类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过着幸福简单的生活,重新回到了与自然和平相处的境地。

作为风之谷的公主,年轻的女孩娜乌西卡一有空就驾着飞翔机在山谷和森林上空翱翔。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找到让人类能够活下去的途径,寻找消失了的美丽的世界。将来的人类必然会为今天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承担后果,为了种族的延续和后代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要不断地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在这种反思中去重新认识自然,然后去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根说过“人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

当娜乌西卡发现,被人类认为是污染来源的“腐海”却是自然的守护者,而真正的污染源头却是人类自己,这样的结果无疑给了自以为是的人类当头一棒,人类在感觉到无比讽刺的同时去又夹杂着一丝恐惧——人与自然一定要相互残害吗?真的没有办法友好相处吗?“腐海”默默地承受着人类带来污染与破坏,还要忍受着人类无端的猜忌与诬陷,却把最美好的世界沉淀在底层。在影片的末尾,受到人类友好对待王虫利用自己的触须发出一片耀眼的光芒,在这一片“金色草原”上,失去生命的娜乌西卡重新复活!这样的一个喜剧结尾,没有给大家带来悲观和绝望情感。宫崎骏以此来寄希望于人类文明的再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可否认,在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支配自然”或“統治自然”,但是,自然不等同于奴隶,人类不等同于主人。我们应当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要把自然与人类放在同等的高度,将自己真正划归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结语

上一篇:专题三学习讨论发言稿下一篇:约定的诗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