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培养方案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培养方案(精选9篇)

行政管理培养方案 篇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具有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事务管理、行政协调以及秘书、档案、人事管理等工作和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依托我校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综合发展的优势,突出经济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熟练掌握管理学原理与实践,跨经济学与法学的应用型人才。

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系统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3.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动作方式和基本规律;

4.具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

三、所属学科与主要课程

所属学科:管理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制度史、行政思想史、政府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地方政府学、公共组织学、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监察概论、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等。

四、学制与学位

行政管理培养方案 篇2

对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而言, 我们可以将其目标确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经济和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 掌握财务管理相关专业技能, 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 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各学院也可以本着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 制定较细化的培养目标。如有的院校将其细化为:以“奉献和创新精神强、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强”为人才培养目标, 在系统传授专业理论的基础上, 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 因人施教, 分层次教学, 构建适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财务管理教学体系。而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可以分别从基础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拓展能力来设计。

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应在保证基本理论课程体系的前提下, 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合理配比理论和实践教学, 构建兼具开放性和多元化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兼具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优质的质量监控体系是设计良好的课程体系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因此, 设计优良的质量监控体系就成为保证具有高水平的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控制手段了。

(一) 构建原则。按照段琳 (2010) 指出的湖南M学院构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分级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思路, 学院的专业建设组应积极参与并坚持全员管理的原则来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工作。事实上, 一个良好的质量监控体系应该包括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监控, 并具备对监控反馈信息及时应变迅速进行调整和纠错的能力。其中, 全过程的监控至少应包括教学过程监控和后续过程监控。全方位的监控应要求该体系提供包括学院、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相关部门和人员实施和反馈的监控结果。

(二) 构建思路。为了实现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学院应建立严格的教学过程监控和后续过程监控两个子体系。为了完成教学过程的监控, 应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备课和教案的规范撰写以及指导学生预习等工作。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依据事先制订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 并力求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全面理解。课后教师应注意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 并及时予以解答。所谓后续过程监控主要是指对学生利用教师所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指引和监督, 并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深入理解程度进行跟踪和评价, 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引。

为了实现对人才培养的全方位监控, 需要学院从不同的维度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工作, 包括学院对基层工作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 (包括毕业生评价) 和用人单位评价等, 汇总相关评价反馈的信息, 结合教学研讨、教学改革等工作, 促进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参与评价的各维度中, 毕业生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应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 因为二者都是从知识需求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 包括对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分析、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评价以及实习与各类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理顺问题、各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 这些反馈信息更能反映市场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状况, 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依据市场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适时合理的调整, 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必备工作:

(一) 以科学的培养目标为起点。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再强的团队如果在错误目标的指引下也必将走向灭亡, 因此必须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确立正确的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配以优秀的团队加以实施, 才能确保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真正落实。

(二) 以夯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如果我们仔细对比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复合型及综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相比, 通识 (公共) 基础课程和学科 (专业) 基础课程涉及的广度并不差, 但是其深度却远不及后者。因此, 教师应着重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在实践中有应用价值的理论基础知识, 确保学生在学习阶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专业时间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三) 以过硬的实践技能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根本特征。因此, 培养方案的设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包括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应该加大对实践技能培养的倾斜力度和程度。

(四) 以优秀的师资和创新的教学方式为依托。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为了保证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学校应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具体来讲, 可以通过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到各类优秀院校或企业实践学习等各种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与实践能力。

教学模式和方式的改革也是促进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教育部的教学改革也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所以具体实践中, 教师应改变以往灌入式的教学模式, 注重对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中,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建立通畅的信息互动平台,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知识渴求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五) 以完善的考评制度为保障。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考评既包括对教师的考评也包括对学生的考评。所谓完善的考评制度, 要求对教师的考评制度不仅要注重教师课堂上的各种形式表现, 更应该关注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这些内容可以以基层领导和学生双主体的对教师的评价为依据。对学生的考评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的高低,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根据学生平时的专业活动以及各类假期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对学生进行考评, 并据以对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应该明确的是, 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非是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成不变的, 而是应该高度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各方面变化, 从而在市场导向下, 顺应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和修订, 提高基于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摘要: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仅有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远远不够, 还需要有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能顺利实施, 从而提升财务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能力,财务管理,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四清.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计[J].会计之友, 2010.6.

[2]段琳.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1.4.

[3]殷俊明, 杨政.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财会通讯:综合 (下) , 2011.12.

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秘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日益成为参与企业管理方面的特殊助手,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文秘在当前的企业当中,不但要对企业领导进行辅佐管理一些日常工作中的琐碎事情,而且还得根据需要参与到别的部门的一些管理当中去,文秘在企业当中有纽带的作用,所以他跟其他部门之间所产生的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因此,企业要注重对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其成为企业发展必备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

一、培养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文秘行政管理的能力可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对文秘行政管理能力进行的培养,可以使文秘人员了解和掌握到更多的行政管理方面的技巧,文秘工作人员能够把这些行政管理技巧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相比一般的工作人员而言,文秘往往只是简单地被看作文职工作人员,而未能获得相应的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往往使得文秘的工作多以基础性工作为主,不利于文秘工作效率的提高。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文秘工作人员获得多种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提高文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培养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可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文秘人员在其平日的工作过程中,有大量的书写工作要做,对日常的行政、经营等管理参与度不好,所以一般文秘人员在写作方面理论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书写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践性和具体指导性。通过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多参与行政、经营管理过程中,则能够帮助文秘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相应的提升,进而增强文秘的书写能力。在文秘行政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文秘可以运用这些通过培养获得的各种知识与技能,开展相应的书写工作,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书写内容的实践价值体现出来。

二、培养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措施

(一)对文秘人员进行行政管理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

培养文秘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企业可以把文秘人员在企业中实际的工作情况结合起来,加大对行政管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理论知识的培训,使得文秘人员的行政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进而提高文秘人员的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采用课堂式的培训方法为文秘开展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文秘所在的单位可以制定专业的行政管理知识培训课件,进行理论式培训工作,将行政管理知识通过培训课堂传授给文秘,从而通过这种课堂式的培训方式帮助文秘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采用轮岗制的培训方法培养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文秘所在的单位可以选出一些行政管理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作为培训人员,并制定轮岗培训计划,由这些行政管理能力突出的管理人员为文秘培训专业的行政管理知识,通过这些专业行政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文秘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二)把相应的行政管理技能方面的平台给搭建起来

对文秘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培养,不仅仅只有培训这一方式,还能够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来加大对文秘人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行政管理技能实践平台的方式培养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通过建立行政管理技能实践平台,可以让文秘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行政管理实践,从而达到培养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目的。一方面为文秘提供行政管理实践岗位,通过技能实践的方式培养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让文秘人员多参与企业内部会议,通过会议掌握各方面信息,通过对领导、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能力的知晓、熟悉,通过内部交流增加信息沟通,潜移默化增强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三)构建行政管理有关的经验交流体系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法,对文秘人员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有关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人员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来进行。工作人员通过经验交流能够帮助文秘在宽松的经验交流环境中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行政管理经验交流机制,让文秘通过经验交流来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四)确定文秘行政管理应有的职责

确定文秘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职能,对于文秘来说,大家都注重的是文职工作,职责的发挥还存在欠缺,文秘人员长期服务于领导,工作中想法、顾虑较多,主动履行其他职责的积极性不高。在文秘行政管理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对文秘的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明确定位,以此来实现对文秘的行政管理能力培养的目的。一方面要给文秘一定的权限让他去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设定文秘行政管理绩效奖,这样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三、结束语

文秘工作对于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要,企业健康的运转离不开文秘的工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要重视对企业文秘行政管理能力的培养,使文秘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文秘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聂飞. 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44-47.

培养后备管理人才方案 篇4

培养、选拔、储备大批优秀后备管理人才,既是集团的要求,也是企业兴旺发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必须建立和健全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制度,使新老管理人员的交替有雄厚的后备力量。

一、选拔后备管理人才的原则和依据[文秘

114网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

选拔后备管理人才的原则: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选拔后备管理人才的依据:德、能、勤、绩。

挑选时要注意掌握:①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开创新局面的胆识和才干。②思想意识健康,作风正派,联系群众。③眼界宽阔,思想解放,有综合分析能力,勤奋好学,知识面较广,有创见,有干劲,并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工作成绩突出。④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二、后备管理人才的年龄结构

后备干部的年龄要形成梯形结构,车队、车间后备干部年龄一般为30岁左右,分公司和公司本部处室负责人后备干部年龄一般为40岁左右。

三、后备管理人才的选拔方式

1、组织推荐、职工推荐、个人自荐;

2、对外公开招聘;

3、车队、车间后备管理人才由分公司组织选拔;部室、分公司后备管理人才由公司组织选拔;

4、选拔方法,可采用书面考试、面试、群众座谈测评、组织考察等多种形式。

四、后备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办法:

1、公司、分公司都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后备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统一安排实施;

2、培训后备管理人才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到外部先进企业挂职锻炼(见习);

②先担任拟任职务的助理,经考察合格后再提拔;

③脱产学习专业管理知识;

④专题培养:公司交给后备管理人才一些重要课题,要求他们下去调查研究,并写出报告;或者指派他们负责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每个后备人才在提拔之前,至少要完成几件这样的任务。根据每个同志的不同情况,给他们规定必读的书目,并写出心得、体会或论文。

3、在管理人才的选拔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竞聘;

4、各管理人才在任用前实行公示制,广泛客观听取群众意见;

5、建立对在岗管理人员和后备管理人才的考核机制,每年对以上人员全面考核一次。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工作实绩以及思想、作风、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考核后,根据考核的结果同相关人员谈话,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今后提拔管理人员,除特殊情况外,都应从后备名单中挑选。

二00六年四月十二日

2010年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篇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方面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研究工作及政策咨询工作的专业精英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教育学习,应能主动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专业思想,基本形成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的行政观念;

2、掌握系统的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

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4、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5、了解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具备一定的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能力,包括:以电子化、自动化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处理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分析、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组织和策划的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计算机的操作能力等;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的学习、研究能力;

8、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学科相关外文书籍。

三、培养措施

1、在教学目标上,着眼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竞争力强,能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程设置上,在强化学科专业基础训练基础上,立足于专业特色,优化组合专业模块课,突出学生个体差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在强化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增设学科专业概论性质课程,使学生尽早接触学科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应用课程。

3、在教学形式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采用研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

(1)强化学习创新,通过研究型课程、教案型课程、讨论型课程和学科前沿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科研,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原著翻译、科技项目获奖或设计可行性方案被学校以上政府部门采纳的情况,经过专业教师评议可折抵相关课程学分。

(3)改革考试方法,部分专业课程采用课程设计、小论文、面试、开卷等形式进行。

(4)实施3到8年弹性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提前旁听高年级的课程,符合提

前毕业条件的可以办理提前毕业手续。

(5)注重因材施教。从第五学期开始,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形成“导师——学生”的稳定师生组合,使学生及时得到专业指导并可以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自主与教师联系,做教师的科研助手。

(6)学院、学科将不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政界领导人及其它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开拓学生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

(7)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在教学手段上,推行多媒体和电子情景模式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全方位开放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课堂研究讨论、学生研究小组、管理模拟、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专题论坛、政策辩论等,实现“教”“学”互动原则。

5、在实践环节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社会参与意识、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注重学生专业思维的培养,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在课程学习中组织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三年级(第六学期)完成2学分的学年论文一篇。

(2)建设固定的实习基地,开设“学生事务管理”、“处长助理实习”、“社区岗位实习”、“政府机关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3)要求学生完成“五个‘一’工程”。即在四年的公共管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读一本领袖人物传记,研究其领导艺术并形成论文;担任一个全校性学生团体的主要职务;开展一项政府热点问题的社会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写出调查报告,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策划并组织一次在校内外有影响的全校性活动;担任一个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领导的实职助理。

(4)组织学生参加相关学术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6、在就业环节上,加强对学生就业辅导与必要支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层次。

(1)逐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形势预测,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

(2)加强各种就业辅导,推行诸如模拟面试、公务员考试辅导等措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专业特色

以培养有理想、思维活跃、能力出众的行政管理专业精英人才为己任,在优化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行政管理专业思维,同时把“五个‘一’工程”、政府机关实习等环节作为重要抓手,强化专业能力训练,实现学生知识、思维、能力三维一体的和谐发展。

五、主干学科

政治学、行政管理学。

六、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财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应用统计、社会调查方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七、主要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实习、政府机构实习、公共管理素质拓展。

八、双语教学课程

社会学,心理学。

九、计划学制

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四年,弹性学制三至八年。

十、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最低学分为169学分。

十一、授予学位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培养方案 篇6

一、培养目标

南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专业化的需要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学习,使MPA研究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能够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比较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从而具备专业化地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

二、培养对象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历)并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

三、学制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期限为3年,在学时间最短2年半,最长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业余时间,周末集中授课;二是每学期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在校学习时间的总和不少于半年。

四、培养方式

(1)采用学分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按规定修满39学分,其中,核心课21学分,方向必修课8学分,选修课6学分,品牌课1学分,社会实践3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2)采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提升研究生应对和解决复杂公共事务的工作能力。在采用课堂讲授、小组研讨、情景模拟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同时,强调案例教学,突出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的形式,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

五、专业方向设置

设置8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城市管理、国际事务管理和社区管理。每个专业方向的选择人数需达到15人方能开设。今后还将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师资力量调整或新设专业方向。

六、课程设置

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分为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根据工作背景和职位要求,选择一组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

1.核心课(所有MPA研究生必须全修,共21学分)

A01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2学分

A02 外国语 4学分

A03 政治学 3学分

A04公共管理学 3学分

A05 公共经济学 3学分

A06公共政策分析 3学分

A07 社会研究方法 3学分

2.品牌课(所有MPA研究生必修,共1学分)

D100 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与实践

1学分 3.方向必修课(每个MPA研究生任选其中一个方向的4门课程,每一方向必修课同时可以是其他方向选修课。共8学分)

(1)政府管理方向

B101 中国政府与政治 2学分

B102 社会转型与政府发展专题 2学分

B103 政府组织行为与组织管理 2学分

B104 政府领导方法 2学分

(2)公共政策方向

B201 政策学理论专题 2学分

B202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2学分

B203 公共政策的政策和组织分析 2学分

B204 公共项目评估 2学分

(3)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B30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学分

B302 现代组织理论 2学分

B303 组织中的领导 2学分

B304 现代政府理论专题 2学分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

B401 当代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专题 2学分

B402 比较社会保障体制 2学分

B403 当代社会福利理论 2学分

B404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2学分

(5)教育经济管理方向

B501 教育行政与管理专题 2学分

B502 教育政策与评价 2学分

B503 教育经济学 2学分

B504 教育心理 2学分

(6)城市管理方向

B601 城市政治学 2学分

B602 城市规划与发展 2学分

B603 城市经济学专题 2学分

B604 都市治理专题 2学分

(7)国际事务管理方向

B701国际形势分析

2学分

B702国际事务管理专题

2学分

B703国际谈判

2学分

B704大国关系与对外交流

2学分

(8)社区管理专题

B801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专题

2学分

B802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2学分

B803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

2学分

B804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发展经验

2学分

4.选修课(每个MPA研究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向,可选择少量其他方向的选修课,其他方向的必修课可作为选修课。每个研究生须至少修满6学分。每门选修课的选课人数需超过25人才能开课)

(1)公共管理类

C101 现代政府理论

C102 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

C103 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政府管理

C104 中国公共财政管理

C105 中国政治思想史

C106 公共行政伦理

C107 比较公共行政

C108 应急管理

C109 信息技术及应用

C110 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C111 市政管理

C112 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政治

C113 政府公共关系

C114 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

C115 现代民主理论与政府管理

C116 城市管理与地方财政

C117 项目管理

C118 农村公共管理与公共财政

C119 乡村规划

C120 政府管理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C121 冲突管理

C301 中国古代行政思想

C302 西方公共行政理论

C303 应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C304 公共部门薪酬管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C305 中外公务员制度

C501 中外教育管理比较

C502 德育论

C503 教育管理案例分析

C504 当代教育管理前沿问题

C505 教育法规

C506 教育技术学

C507 教育管理思想史

2)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类

C201 经济、产业与就业政策

C202 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

C203 环境与资源政策

C204 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

C205 民族政策

C206 公共教育政策

C207 城市发展与规划

C208 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C209 公共卫生政策

C210 土地使用规划

C211 人口和家庭政策

C212 公共事务的协商与争端解决C213 决策统计分析

C401 养老保险制度

C402 失业保险制度

C403 医疗保险制度

C404 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

C405 老人问题及服务体系

C406 儿童问题及儿童服务

C407 住房政策

C408 高级社会统计

C409 贫困问题及社会救助

C410 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

C41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C412 C413 C414 C415 国家公务员犯罪心理分析

社会福利行政研究与案例分析

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案例研究

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2学分

七、专题讲座

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领导人、校内外专家、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专业人士为MPA研究生作专题讲座,形成相对固定的讲座系列。

八、社会实践及研讨

所有MPA研究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社会调查与实习,根据学生个人的不同情况,在职人员可以在工作单位进行实践调研,也可以在学校指定的或个人联系的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和实习。

九、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实际。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高水平的调研报告或个案研究报告。论文应体现MPA研究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量为半年。

十、论文答辩

行政管理培养方案 篇7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 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 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 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4) .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 2007, (3) .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 .

[4]吕巧灵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 .

行政管理培养方案 篇8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029-02

1引言

研究生教育从培养方式上分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就读不脱产的在职学员。我国从1985年开始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在培养规模和培养方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在职教育在规模、质量、制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培养过程中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何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各高校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2在职研究生的主要特点

2.1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1)学员成分复杂。在职学员大都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包括企业、机关、个体工商户等。各学员社会地位也相差很大,有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公务员、教育工作者等。

(2)学员学术水平良莠不齐。学员年龄差距较大和个人社会经历不同,造成学员间学术基础差别较大。

(3)学习目的不同。一部分在职学员不仅为了提高学历层次,还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满足工作需要。一部分学员仅是为了升迁或某些利益需求攻读研究生学位。

2.2工学矛盾突出

在职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承担单位工作任务,学习往往会受到工作的影响,学习时间和精力无法得到保证。到课率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3职能部门的管理难度加大

在职研究生是单位和学校两头跑,不住校,且大都不在同一个单位,对于培养阶段的各种通知和任务很难及时传达给他们。管理制度难以落实,有时不得不放松对他们的要求,造成课程学习、论文等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规范化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3.1控制招生规模和严把生源质量

目前,国家对在职研究生班招生规模没有限制,学校出于经济效益等原因,一般也不会限制招生人数。招生规模盲目扩大,对培养质量、学校声誉都会造成影响。如何做到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学校利益和谐发展,这是值得深入研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在职研究生班学员不用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入学,因此应加强资格审查阶段的考核,主要审查学员是否符合报读条件。条件允许的还应增加笔试和面试环节,进一步了解和考核学员的专业素养。

3.2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1)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研究生培养侧重于“研究”,研究生授课应着重于采取共同研究讨论的方式,所以应尽量避免大班开课。

(2)课程设置。首先必须遵循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满足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基本课程要求,其次可以根据在职研究生特点,开设实践性和针对性更强的选修课。如与某领域单位合作办班,可针对该领域的工作特性,开设个性化的专业课程,解决学员实际工作问题。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学员学习关注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3)教师队伍。研究生课程一般要求具有副高职称的人员才能授课,但由于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某些学校存在安排副高以下职称老师授课的情况,可能会造成讲授内容与本科课程相似,甚至相同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测评体系和奖励机制十分必要。

(4)教学手段。可采取“弹性学制”的培养方式,规定学习年限为2年~5年,在此期间,学员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修课时间,缓解在职学员工学矛盾。也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在线辅导,网络课堂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

(5)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推广课程学习和研究论文相结合的模式。在美国,教师通常在每次课上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阅读任务,每门课都要求撰写1篇~3篇论文,且对字数和参考文献都有明确要求。这种模式可以培养研究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不拘泥于笔试。任课老师针对无法正常上课的在职研究生,采取额外增加作业和撰写论文的方式考核,鼓励学员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6)高校应提供或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加强学员间的学术交流,与时俱进,跟紧社会热点,更新专业知识。还应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讲座,活跃学术氛围。

3.3学位论文环节管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学习成果表现。学位论文的优劣直接影响和综合体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所以要严格抓好学位论文撰写环节。

(1)导师负责制。可采取双向选择制,实行导师和学生互相选择制度,有效调动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学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审查和监督。

(2)论文开题。开题报告是撰写论文重要的起步,导师应该认真指导学生正确选题,避免走弯路。开题报告内容格式要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撰写。开题时要成立由导师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开题报告进行审议,确定是否通过开题和是否可以继续进行研究。

(3)预答辩。论文送审前,模拟答辩流程预先进行答辩,争取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论文修改好后再正式送审。

(4)论文送审。采取“盲审”形式,保证评审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评审意见一般分为4个档次:A认定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B符合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C基本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但需修改部分论文并通过认定后,才能进行答辩;D论文没有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需要进行较大修改,重新评审。

(5)论文答辩。为保证答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答辩委员小组由不少于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校外和申请人单位以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組成。申请人导师不能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获全体委员2/3以上同意,方可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童玉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王海燕、谷贤林.英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及启示[J].北京高教,2005(5)

3 张 立、胡新喜.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 宋文红.规范化管理: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3(6)

5 范玉辉、周先进.对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Standard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 Raises

the Management, Guarantee Raise Quality

Huang Yun

Abstract: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 raises has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sis how standard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 raise the management, improves on-the-job graduate student’s raise quality.

行政管理培养方案 篇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西藏及其它省区管理部门、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科研、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并能将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实践之中。遵纪守法,热爱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昌盛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科学事业,具有强烈的现代科技意识,养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作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诚信敬业精神。

2.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具备从事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和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信息采集、分析、加工处理等基本技能。

3.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人才市场对大学生计算机等级的要求(必须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和二级)。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体育项目全部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学制、学位、总学时、总学分

学制:二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总学时:1100 学时 总学分:65

(四)相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运筹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

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网络等。

(六)实践教学环节

1.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管理、计算机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与信息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并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缩短专业工作的适应时间。

2.主要形式 以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必须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通过以上形式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课外实践环节表 实践项目 总学时 实验 上机 实践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考试 考查 毕业实习10 周 √ 3 4

实习报告 毕业论文 7 周 √ 9 4

毕业答辩 毕业教育 1 周 √

电子工艺实训 2 周 

2

 按电子工艺大纲执行

认知实习

 1 3

 利用暑假 ERP 实习1 周  1 2

 配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 实践创新

 3

注:认知实习第 3 学期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ERP 实习、电子工艺实训等不影响其他课程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在上课周数之内。

(七)

教学时间分配表(附表一)

附表一:

时 间 分 配 表

一 二 总计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第三 学期 第四 学期 上

课 17 17 17

试 2 2 2入学教育

军事训练

机动与生产劳动 2 1 2假

期 4 7 4毕业实习10 毕业论文(设计)7 毕业教育1 合计 25 27 25 18 95(八)各类课程设置比例(附表二)

附表二:

各 类 课 程 设 置 比 例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学时数 占总学时 百分比 按必修和选修划分 按理论和实践划分 必修课 学时数 百分比 理论 学时数 百分比 通识教育课 4 233 21 794 72

811 74 学科基础课 2 136 12 专业必修课 7 425 39 专业选修课 8 238 22 选修课 306 28 实践

289 26 公共选修课 2 68 6 总

计 23 1100 100

1100 100

1100 100 学 年 学 期 周 数 项 目

(九)专业培养计划进程表

教学进程计划表

课 程 编 号 课 程 名 称 授 课 总 时 数 学分 考核 学

期 备注 学 时 理 论 实 践 实 验 考 试 考 查 一 二 三 四17 17 17 A A

通识教育

A1110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4 34

1

A11100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51 51

1

A1110006 形势政策 12 12

1-2 6*

A0110009 英语 136 136

1-24

过级

计 233 233

4

B 学科基础课

B0931001 经济学原理

68

1

B0931002 会计学原理

68

2

计 136 136

4

C 专业必修课

C0931001 生产与运作管理 68 68

1

C0931002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51

33

C0931003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68

4

C0931004 财务与成本管理 51 51

2

C0931005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68 34

4 3

C0931007 Java 程序设计 68 514 3

C0931008 电子商务概论 51 343 3

计 425 238

187 25

7 11

D 专业选修课

D0915005 生产计划与控制 51 51

D0911019 科技论文写作 34 34

D0931003 统计学 51 51

D0931004 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34

2

D0912044 离散数学 51 51

D0911020 信息系统建模 51 343

D0911017 人工智能概论 51 343

D0931008 系统工程导论 51 51

计 238

170

9

修够14学分

E

公共选修课 68 34

4

共计4学分

计 1100 811

289 65

20 20

注:①各类课程中的实践学时为对应课程的上机与课程设计学时。

②专业任选课必须选够 14 学分。

任选课理论课时=所有任选课程理论总课时比例*238,任选课实践课时=238-任选课理论课时

③公共选修课修 4 学分;实践创新学分修 3 学分。

(十)主要课程简介

经济学原理: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学十大原理;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弹性及其应用;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赋税的代价;国际贸易;国民收入、生活费用的衡量;生产与增长;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金融体系;国民收入帐户中的储蓄与投资等。

会计学原理:以会计信息为核心,围绕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这条主线,系统阐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性质、会计信息、会计要素、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会计规范、综合案例等。

财务与成本管理: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制企业为对象,涉及企业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三大理财环节,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涉及的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成本计算等若干理财专题。为非财务管理、会计学科的工科类学生、企业管理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知识服务。

生产与运作管理:本门课程主要讲述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理论体系、目标和任务,工农业生产概论,生产与运作系统的选择与建设,生产和服务选址,生产和服务系统布置,生产与运作计划,计划信息系统,物资管理,质量管理,工期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设备管理,准时生产方式,石油企业生产管理概述,生产流程再造。

上一篇:体育馆给排水施工方案下一篇:英语专业应届生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