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扶助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奖励扶助(精选13篇)

奖励扶助 篇1

“两扶”事项半结承诺:每年1月15日前,个人申报,2月15日前,村级评议公示。3月15日前,乡级初审公示。3月31日前,区级审批确认。4月30日前,信息录入和变更。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基本确认条件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就是我省城镇和农村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合法夫妻:

(一)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

(二)女方年满49周岁。

(三)只有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

(四)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其他说明

(一)违法多生育子女或违法收养子女的,一律不得纳入扶助范围。终生未生育也未收养子女的夫妻,不得纳入扶助范围。

(二)申请确认扶助对象资格的,须有湖南省户籍,并向户籍所在地申报。没有户籍或非湖南户籍的,不受理其申报。

(三)扶助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审核(再婚夫妻在女方年满49周岁前提以下以个人为单审核),扶助对象应同是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四)扶助金发放以个人为单位按月计算,一年发一次。扶助对象已超过49周岁,从确认扶助对象资格时起发放扶助金。

奖励扶助 篇2

今年上半年,国家着手对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试点地区之一的青海省,用奖励“少生”代替惩罚“多生”,进而获得“少生”、“快富”两个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推动贫困地区走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困境的有效措施,该项制度将极大地调动农牧民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推动农牧区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缓解当地计划生育家庭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特殊困难,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一、奖励扶助对象的条件和确认办法

奖励扶助对象的条件是: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生育;现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儿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年满60周岁。

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由本人申请,村民委员会审议并张榜公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公示、上报,经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公布、确认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二、奖励扶助的基本标准

对符合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确定合理比例共同负担,纳入专项资金预算。

三、奖励扶助金的发放

奖励扶助资金将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账户,实行专账核算、直接拨付的办法,直接委托有资质的相关机构进行社会化发放。

以年为单位计算,每年发放一次。由省财政部门根据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报送的奖励扶助对象人数,每年9月底将资金拨付到委托机构安排发放,发放机构12月底以前将资金发放给奖励扶助对象。

四、奖励扶助金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奖励扶助对象进行严格审查,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奖励扶助金或以扣代罚及其他搭车收费行为。

严禁用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任何形式的营利性投资、融资活动,不得将奖励扶助金抵扣个人贷款、抵交农业税等款项。

五、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统一政策,严格控制。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直接补助,到户到人。健全机制,逐步完善。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财政部门负责奖励扶助资金的管理和发放。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篇3

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一般分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特别扶助政策,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又分为国家奖励扶助政策、区奖励救助政策、市奖励扶助政策、县奖励扶助政策。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一、国家奖励扶助政策

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年满60周岁的夫妇,每人每年给予720元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

二、区奖励救助政策

(一)奖励类

1、依法生育的农村双女户家庭,在产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500 元。

2、除双女户以外的依法生育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在产后六个月内自觉主动落实结扎措施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200 元。

3、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依法生育一个男孩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一次性发放奖励金1000元。

4、符合生育二孩条件,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一次性发放奖励金2000元。

(二)救助类

1、农村独生子女未满18 周岁,因意外伤残经设区的市组织医学专家鉴定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每年发放600元的救助金,直至其年满18 周岁止(农村独生子女母亲年满49周岁,独生子女伤残达三级以上的,纳入特别扶助)。

2、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救助金,直至年满60周岁止:

(1)独生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农村独生子女母亲年满49周岁的纳入特别扶助)。

(2)农村计划生育双女户家庭,一个或两个女儿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3)除双女户以外的依法生育两个子女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子女全部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

(三)其他

1、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报考普通高中、中专和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时,按照分数线总分降20分录取。

2、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独生子女考生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生,报考普通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时,按照分数线总分降10分录取。

三、市奖励扶助政策。

(一)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家庭,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落实结扎措施之日起至子女年满18周岁,每年春节期间由政府(管委)组织慰问,每户每年给予慰问金500元。

(二)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家庭的子女,从该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落实结扎措施之日起至子女年满18周岁,由政府(管委)按当年现行价,为其购买爱心保险。

(三)对农村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的夫妻,从其落实结扎措施之日起,由政府(管委)按当年现行价,为其购买养老保险。

(四)农村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女儿升入公办高中就读的,由政府(管委)给予每人每年助学金900元的资助。

(五)农村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女儿考上大学(二本以上)的,由政府(管委)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资助2年学费。

(六)在征地拆迁补偿中实行公寓式安置的,在原有补偿安置标准上,按政府的优惠价格,给予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家庭每户增加购买10平方米的商铺。

(七)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独生子女户和已落实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的计划生育双女户年满50周岁的夫妇,每人每年给予720元奖励扶助金至59周岁(年满60周岁的纳入国家奖励扶助)。

四、县奖励扶助政策

1、农村依法生育一个孩子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一次性发放奖励金200元,每年发放保健费120元至子女年满18周岁。

2、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结扎户家庭成员每年可享受免费健康体检一次。

3、依法生育一个孩子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政府为其逐年代缴交基本养老保险至男60周岁,女55周岁。

4、只生育两个女孩已落实结扎措施的夫妻,给予一次性奖励金1000元(符合区奖励产后6个月内结扎一次性奖励1500元的除外),同时,在自愿的前提下,政府为其逐年代缴交基本养老保险金额的50%至男60周岁,女55周岁。

4、按政策生育了两个孩子并落实结扎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奖励500元(符合区奖励产后6个月内结扎一次性奖励1200元的除外)。

5、依法生育一个孩子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双女结扎户家庭,政府逐年帮父母代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为其子女逐年代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至子女满18周岁。

6、依法生育一个孩子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双女结扎户家庭成员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期间,因病到镇级医院住院的医药费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7、持有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或二孩生育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产妇住院分娩,属顺产的每胎次补助300元,属剖宫产的每例补助1000元。

8、依法生育的独生子女(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政府一次性补助1万元(适用所有人群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包含非农业、农业、干部职工、农民等)。

特别扶助政策(适用所有人群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包含非农业、农业、干部职工、农民等)

1、只生育过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孩子,孩子死亡后,独生子女死亡,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且夫妻中女方年满49周岁的,对父母由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200元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

2、独生子女伤、病残后(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不再生育也不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年96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凡户籍在本县内的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的家庭,给予如下奖励扶助:

(一)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家庭,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落实结扎措施之日起至子女年满18周岁,每年春节期间由政府组织慰问,每户每年给予慰问金500元。

(二)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家庭的子女,从该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落实结扎措施之日起至子女年满18周岁,由政府按当年现行价,为其购买爱心保险。

(三)对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的夫妻,从其落实结扎措施之日起,由政府按当年现行价,为其购买养老保险。

(四)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女儿升入公办高中就读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年助学金900元的资助。

(五)独生子女和双女结扎户女儿考上大学(二本以上)的,由政府按每人每年5000元的标准资助2年学费。

(六)在征地拆迁补偿中实行公寓式安置的,在原有补偿安置标准上,按政府的优惠价格,给予农村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双女结扎户家庭每户增加购买10平方米的商铺。

全面落实奖励扶助对象复查工作 篇4

打通镇全面落实奖励扶助对象复查工作本报讯(通讯员 李学智 张万群)为全面正确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充分发挥利益导向政策激励作用,近日,打通镇组织计生办工作人员和12个村(社区)计生专干克服高温天气,进村入户,对全镇的32名奖励扶助对象开展一次全面的复查。据了解,该镇根据上报资料组织工作人员逐一到村仔细核查,详细询问了对象本人及熟悉本村情况的人群,主要调查了奖扶人员包括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并启用信息共享平台,与公安数据进行比对,采取村与村对调检查等方式扎实开展信息核查,确保数据精确无误。此次走访调查,确保享受对象100%符合政策条件,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错”,有力地提升了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度。

奖励扶助 篇5

关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修改的通知

各市、州人口计生委:

根据国家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2004年和2005年试点工作情况,参考外省、区、市的规定,对《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试行)》(吉人口字[2005]13号)做如下修改,请各地以修改后的规定审核确认2006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

一、删除的内容

《确认条件》“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中“

(一)符合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数量生育的子女有生育行为后死亡的,该死亡子女计入现存子女数”一条删除。

二、修改的内容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中“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的“2.单身(未婚、离异、丧偶者)收养子女的”,改为:“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4.夫妻一方为城镇居民,现离异无配偶的”,改为:“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增加的内容

在“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的“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中增加“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附: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修改稿)。

二○○五年十一月七日

吉林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

(修改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21号)和国家人口计生委《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的政策性解释》,结合我省试点地区经验和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政策规定,本着从严把握的原则,确定本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条件如下。

一、奖励扶助对象的基本条件

夫妻及丧偶现无配偶者同时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一)为农业户口,有承包责任田,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2001年12月29日(不含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前,没有违反本省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数量生育行为。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者两个女孩或者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1933年1月1日(含1日)以后出生,年满60周岁。

二、特殊情况的确认条件

(一)符合基本条件,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也应当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现为农业户口的农、林、牧、副、渔场不再领取工资的原职工,有承包责任田(山林、牧场、水面等),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2.承包的责任田被征用,夫妻双方仍为农业户口,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3.聘用、合同干部、工人仍为农业户口,没有退休金,未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

4.无子女的,与符合奖励扶助基本条件一方结婚,有生育条件而未生育的。

5.夫妻生育的子女(含子女死亡现无子女)与合法收养的子女合计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

6.夫妻离异现无配偶的。

7.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的夫妻离异,非农业户口一方再婚,农业户口一方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

(二)属于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享受奖励扶助待遇:

1.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子女的。

2.单身(未婚的,离异、丧偶未生育的)收养子女的。

3.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生育的当事人。

4.夫妻一方为非农业户口,现离异,双方均未再婚的。

三、有关情况处理办法

一)送养的子女与现存的子女合并计算。

(二)再婚夫妻(包括2001年4月28日[不含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颁布前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稳定婚姻关系,属于事实婚姻的)再婚前后生育的子女合并计算。

(三)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未达到间隔规定生育的、1988年7月31日(含31日)以后早育的、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的,推迟一年发放奖励扶助金。

(四)夫妻双方户籍不在同一地的,分别在本人户籍地申报。

(五)年龄计算以本人户口和身份证登记的出生时间为依据。每年的奖励扶助对象为当年12月31日(含31日)以前年满60周岁的人员。

(六)是否有超过数量生育行为,要按照同时存活过的子女数量计算。

(七)最后一胎为双包胎或者多包胎的,按只生育一个子女确认其是否超数量生育。

四、法律规范和政策适用要求

(一)1974年4月28日(不含28日)以前生育子女的数量是否符合规定,以1974年4月28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作好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吉革发[1974]39号)的规定为依据,确定为每对夫妇生两个孩子。

(二)1974年4月28日(含28日)以后的生育行为是否符合生育数量规定,以各个时期有效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予以确认。

(三)1992年4月1日(不含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视为合法收养子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以后,未办理收养手续收养子女的,视为违法收养子女。

爱,在挫折与扶助之间 篇6

惩罚已经不再是体罚,惩罚是对体罚的扬弃和质的提升。当惩罚在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时,对规范学生行为、充分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和社会化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惩罚用教育性的方法磨砺了学生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化生存做一定的心理储备。但是对惩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却面临着各种质疑和审问。这种质疑和审问突出表现为对惩罚与教育、惩罚与学生成长相契合的问题,这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正确对待惩罚性质、惩罚功能、惩罚目的、以及惩罚形式与实质矛盾等的双重性问题。

一、“惩罚实施与否”的根本分歧

教师惩罚行为实施与否的观点,主要表现为对惩罚性质、惩罚目的和惩罚功能双重性的割裂,尤其是对惩罚性质双重性的割裂。割裂了惩罚性质的双重性,由此产生的对惩罚功能双重性、惩罚目的双重性的割裂是“惩罚实施与否”观点争论的集中表现。

1.对惩罚性质的割裂

在惩罚性质上,有的认为,惩罚的主要目的是教育,惩罚的实施必须考虑教育性的发挥,有的认为,惩罚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对等关系,具有主体不对等性和管理强制性的特点。具体说来,一种观点认为,惩罚与尊重学生并不矛盾,“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不是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所以越要惩罚,越要尊重。”“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可见,惩罚并不意味着否认教育性,惩罚与对学生的人格尊重、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并不矛盾。另一种观点认为,惩罚本身就会对受惩人身体造成损伤,而且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康,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产生焦虑,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和消沉,这是由惩罚强制性的特点所决定的,这个观点潜在的意思是惩罚根本不会有真爱、不会有教育效果。

2.对惩罚目的的割裂

关于惩罚的目的问题,有的把惩罚目的直接界定为阻止错误行为的发生或改变。“惩罚可能被用来达到各种具体的目的:阻止错误行为的发生、改变或重复;组织完成其目标和防止失调”。“惩罚是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行为,它可以使受惩行为作出回避、退缩、改变的反应,削弱受惩行为的动机,达到改正的目

的”。还有一种类似的观点也认为“惩罚是维持学校纪律、维护教师尊严的有效措施之一”,“惩罚有利于课堂整体秩序的形成,从而以实现教学目的”,把惩罚当作维持课堂秩序、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由此,惩罚的目的在于阻止违规行为、注重惩罚对学生行为的矫正和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体现出倾向惩罚的强制性目的。

但有的观点认为,“教师惩罚的目的在于使儿童把正确观念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师就是通过惩罚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运用惩罚的目的在于造成个体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使个体的态度向管理者要求的方向转变”,“使用惩罚是要唤起孩子内心的良知,使他们知道社会的准则、自己行为的后果,用惩罚来唤起羞愧和内疚,可以有效地用来塑造孩子的道德行为”。这些观点主张,运用惩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良知、明白错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体现出倾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3.对惩罚功能的割裂

有一种观点认为,课堂教学中的惩罚,真正价值在于界定情境,惩罚让学生知晓在复杂的课堂中允许与不允许的界限、对与错的区别,以便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行动。课堂教学中惩罚的另一功效是在群体中隔离“违规者”,让违规者体验到课堂情境的严酷与苛刻,使违规者很难成为学生效法的榜样,惩罚的功能在于明善恶,在于道德上的约束和教化,在于塑造良好的道德和社会行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肯定惩罚的矫正功能和管理功能,确立惩罚在学校德育、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管理地位,体现出对惩罚强制性功能和惩罚教育性功能的肯定。

但有的观点认为,惩罚不仅不能呈现正功能,而且还出现零功能,甚至还会出现负功能,“如果被惩罚的行为没有相应的替代行为,学生可能会出现‘无反应’或‘退缩’”,“惩罚有鼓励学生逃避的倾向,最严重的是,惩罚只是消极地阻止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彻底去除不良行为的总倾向和成因”,“惩罚使学生心理上难免形成双避冲突的困境,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康,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惩罚会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焦虑、憎恨”,“惩罚会导致学生过度焦虑,强烈的挫折感会阻止其进一步学习,而且此种联结可能泛化”。这些观点体现出对惩罚强制性功能和惩罚教育性功能的否定。

二、惩罚行为双重性的博弈困境与运用

惩罚,是学生违反规则的结果,是对违反规则的学生予以痛苦或挫折体验并以矫正的行为,呈现出不合理行为被制止的强烈挫折感和痛苦感的表征。但这只是惩罚内涵的前提,并不是惩罚的所有内容。无论是惩罚的性质,还是惩罚的目的和惩罚的功能,强制性与教育性的对立统一是惩罚行为双重性的博弈困境。遗憾的是,上述所有观点的症结就在于对惩罚的认识存在单一化的倾向。

1.惩罚的性质是强制性与教育性的对立统一

惩罚既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又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关系。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充满着爱和尊重,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决定了惩罚的主要目的是教育,惩罚的运用主要在于发挥惩罚的调适功能和发展功能。后者则揭示惩罚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以违规行为为客体的强制性关系,决定了惩罚的主要目的是惩处、矫正违规行为和维持课堂教学的秩序,惩罚的运用主要在于发挥惩罚的管理功能与矫正功能。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关系出发,发挥惩罚在课堂教学上的功能,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矫正学生的课堂违规行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调适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合作求得共同发展。由此也决定惩罚的形式应该是既要体现对学生违规行为纠正的强制性特点,又要体现对学生行为的限制应本着利其教育、促其发展的目的。

过去认为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正面功能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仅仅是一种管理关系,仅仅认为惩罚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可以凭借依附的权力对学生实施不人道、没情感的压制,甚至可以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这种界定固然有合理的成分,但如果把惩罚建立在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或者是建立在师生教育关系上的管理关系的惩罚,就不会只看到惩罚的强制性、而看不到惩罚的教育性,就不会只看到惩罚的矫正和知错原则、而看不到惩罚的尊重和爱护原则,就不会只看到惩罚的矫正功能和管理功能、而忽略了惩罚的调适功能和发展功能,从而片面理解了惩罚在教育教学上的价值。对待惩罚的性质,不能割裂惩罚的双重关系,既要肯定惩罚的教育性,也要坚持惩罚所具有的强制性特点。惩罚的教育性以强制性为前提,没有强制性这个固有特点,惩罚就不能发挥其教育性,但惩罚更多的是要发挥教育性。

2.惩罚实质与形式的统一是扶助与挫折的统一

合理的教师惩罚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一种表面形式与实质内容相背离、原因与目的不对称的特殊交往形式。惩罚在表面上表现为师生的冲突、对抗,但无论是形式还是原因,并不能掩盖其实质是爱、扶助和理解,惩罚既是予以关心的、合理必要的,又是不平等、给予挫折的、万不得已的。认识惩罚,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看到惩罚给予了学生痛苦、挫折的事实,而更应看到,惩罚实质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爱和扶助。

具体说来,如果惩罚是对违反规则的活动主体予以痛苦体验、予以矫正的行为,那么不管是违规行为还是惩罚行为,都没有取得双向沟通、双向理解的效果,这种行为凸现出主体间冲突、对抗的表征,因此惩罚是一种不协调、有冲突的交往行为。但是惩罚的实施,则是基于活动主体间“双向理解”的交往作为起点,是一种目的在于达到主体间合理存在和发展的活动,它力求达成人的本质理解和人本质的生成,这样的行为又具有调适、融合的特点。这样,惩罚的两个特点显现出惩罚自身在性质、功能上的矛盾,即惩罚既是一种主体间的教育关系又是一种主体间的管理关系,教师对学生既予以痛苦又给予爱护。既有强制性又有教育性的矛盾和困难,既涉及到惩罚实施的教育性问题又涉及到如何保证惩罚的严厉性和威慑性的问题。

3.惩罚的功能是矫正功能和发展功能的统一

惩罚的功能来自惩罚的性质。惩罚具有管理功能,是因为惩罚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惩罚的教育功能,即矫正功能、调适功能和发展功能却来自惩罚的教育性。当然这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课堂教学上实施惩罚,是为了矫正学生课堂上的违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要克服哪些错误行为,但实施惩罚,同时也是

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也就是说,惩罚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矫正功能和管理功能。更主要的是,惩罚是一种契约行为,蕴含着现代宪政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教育领域中强调依法治教的现代教育思想,因此它可以用来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交往质量、增进师生课堂的合作和发展,充分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和社会化功能,即惩罚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

当然,惩罚的首要功能在于规范、矫正学生行为,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性,促使师生互动的有效存在,其次才是发挥调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功能。理由很简单,如果课堂教学无序、师生关系紧张或对立,师生关系的协调和师生共同发展就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惩罚的调适功能、发展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矫正功能、管理功能的发挥。再者,惩罚功能有直接功能和根本功能之分,惩罚的根本功能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和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而要实现惩罚的根本功能,必须首先实现惩罚的矫正功能和课堂管理的功能。至于,有的把惩罚功能定位为矫正功能和管理功能或者认为惩罚只有负功能,笔者的观点是,之所以造成对惩罚功能的种种不正确解释,这些解释与过分注重惩罚的管理功能、矫正功能而忽视惩罚的调适功能、发展功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使用时,更多的是发挥惩罚的协调功能或者侧重发挥惩罚的发展功能,就可以有效避免惩罚的消极影响。

于是,教师惩罚行为双重性的博弈困境,使教师的爱,总是在给学生以挫折和扶助之间得到诠释和实现。

注释:

[1]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7

参考文献:

[1]戴本博主编.外国教育史(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留古寺镇奖励扶助工作汇报材料 篇7

2012年我镇奖励扶助工作,严格按照“制定方案,调查摸底,宣传培训,对象申报,资格确认,资金组织,资金发放,监督保障”的程序精神组织,规范操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2012年我镇新增确认奖励扶助对象14人(其中国家奖励扶助12人,半边户家庭2人,)至4月底,奖励扶助各项工作全部按程序落实到位,全镇奖励扶助所有对象的资金发放率均达到10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严格监督管理

2012年是奖励扶助在我镇实施的第年,为了准确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

户,首先我们按照省市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奖励扶助政策的精神要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了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层层落实工作责

任,为奖励扶助政策的全面落实提供了主要的组织保证,特别在核审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指定专人对奖励扶助对象的审批,资金发放到位的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确保奖励扶助对象准确率达到了100%,同时对确认对象进行维持两个星期以上的内容公示,并在公示栏中设有举报电话,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有效地保证了奖励工作的质量,我们还把奖励扶助工作开展的情况纳入镇目标责任制

考核内容,从组织上确保对象,一个不漏,一个不错,一个不假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二、强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

2012年奖励扶助优惠政策,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新的政策:半边户,国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的奖励扶助

优惠政策事的不断扩大,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农民群众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

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了使这一新的政策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以宣传为主,努力营造计生工作顺利开展的舆论氛围:一是各行政村利用广播喇叭进行广播宣传,二

是宣传资料几千余份,发送到每一群众户,真正使广大农民都知道党的各项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能享受到党的政策的关怀。

奖励扶助 篇8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确保全镇干部群众对奖励扶助制度人人知晓。

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对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的一种补偿,是一项民心工种、德政工作,为此,我镇围绕“让每个家庭了解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的目标,开展三项措施宣传奖励扶助制度:一是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在宣传工作中,我们力争做到“三有”:做到空中有声音。镇村广播每天进行早中晚三次宣传,连续二十天。墙上有标语。镇村张贴宣传标语300余条,镇在要道口悬挂横幅3条,每个村居在要道口悬挂横幅1条。手中有资料。镇印刷奖励扶助宣传资料1万余份,通过集市、村组下发到每个群众手中,确保户均一份。二是举办讲座。

二、召开层层会议,落实会议精神,全面理解贯彻会议精神。

8月18日上午,镇召开了由全体镇委镇干和各村支部书记、经管员、计生专干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会议,会上,镇党务书记***同志对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工作意义、要求及步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要求,会上要求各村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领导和指导,明确了支部书记为这一工作第一责任人,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漏,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错,确保将党和政府这项“德政”工程惠及符合条件农村家庭。我镇还针哉庀罟ぷ魅绾闻挪榧澳男┓咸跫亩韵蠼辛司咛甯ǖ迹⒍越刂?5日前开展这项工作具体步骤进行了说明。最后,镇长***同志对开展这项工作提出了要求,要求当前,农村工作要以计划生育工作为中心,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实施奖励扶助工作为中心,确保将这项民心工程做到位。8月18日下午,计生办还召开了计生专干和经管员培训会议,开展奖励扶助制度工作进行了具体业务辅导,并印发了各种表格,计生办人员从19日开始全部分到村居,到各村负责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进行业务辅导,帮助排查符合条件的对象,确保对象一个不漏和一个不错。

三、成立组织,强化领导,确保奖扶工作有序进行。

镇成立了以党务书记***同志为组长,纪检办、宣传办、财政所、广电站以及计生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单位要各自发挥作用,及时推进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各村也相应成立了以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还成立了服务组,帮助部分对象完善相关材料,并且要求各村组长干部全力以赴抓好符合条件对象排查,确保一个不漏、一个不错。

四、严格把好资格确认,做到公正透明。

凡1946年1月1日前出生,年满60周岁,符合江苏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格条件的对象,本人申请,实行“三评、三审、三公开”,即:村(居)协会理事会评议,村(居)民代表大会评议,村(居)两委调查评议;镇计生办初审,镇审核小组调查审核,报县级审核;进行三榜三轮公示,村报镇前,镇报县前,县审核后都公示到镇村组,每轮10天时间,对公示无异的对象确定批准为奖励扶助对象资格人。全镇共摸底目标人群57人,经县审核调查,全部符合条件,准确率达100%,受到县领导肯定。

五、实行奖扶补助到户到人,扩大政策影响。

奖励扶助 篇9

10月初,行政长官崔世安带领一众政府官员到澳门各区,实地了解社区居民的民生营商环境,並探访部分残障人士的生活情況。所到之处,居民热烈地支持拥护,並踊跃向特首崔世安建言献策,表达各方面诉求,崔特首对居民的诉求表示高度重视。这也是第三届特区政府了解市民实际生活,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的具体表现。居民反映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民生营商环境、卫生医疗、治安问题、居民就业及支持弱势人群等方面,他们希望政府不要抱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理念作为施政方向。有多位居民向《澳门月刊》反映,希望政府能帮助弱势人士提升“自助造血功能”,“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其自食其力学有一技之长,有利解决其人生的未来前途。对此,《澳门月刊》近期有针对性地访问了25位澳门中小企业负责人和11位残障人士,在这36位受访者中,有28人认同回归后本澳经济发展,民生得到改善,居民积极参政议政,自由民主度高,身为澳门人感到自豪。但对某些政治团体基於自身的政治选票目的,刻意过分地要求政府加大投放“养懒人”资源,变相怂恿部分“懒人”有工不做,等待政府发放所谓的失业金,这种现象让真正勤劳的市民觉得不公平。他们建议政府应投放资源为弱势社群,特别是残障人士提供“自助造血功能”的帮助,並引导弱势人士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自信心,争取自食其力,提升自我价值观。激励弱势人士自强不息,勇於学习敢於创业。推行社会关爱慈善事业风尚,扶助残障人士学习一技所长,从根本上解决残障人士的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其中21位受访者表示,建议政府扶助残障人士学习的平台,为其自食其力学一技之长给予支持,这样不仅能改变弱势群体的人生价值观,也是澳门特区的文明体现。他们希望政府努力兑现扶助弱势群体的承诺,树立社会公益新风尚,逐步解决各种民生深层次的问题,促进澳门社会的和谐进步持续发展,並提高澳门特区的整体文明形象。

奖励扶助 篇10

财教[2011]6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人口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人口计生委:

根据《财政部 人口计生委关于建立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的通知》(财教[2011]622号)规定,经研究,决定自2012年1月1日起调整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以下简称奖扶标准)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标准(以下简称特扶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奖扶标准从现在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

二、特扶标准(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从现在的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35元,特扶标准(独生子女伤残家庭)由现在的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10元,特别扶助(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标准暂不调整。

三、调整标准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照现行规定分别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各地财政、计生部门要落实地方应负担资金,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保证及时、足额按照调整后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资金。

财政部 人口计生委

奖励扶助 篇11

XX镇关于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宣传活动总结

在我省开展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群众中得到了认同,对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为了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奖励制度主要内容的知晓率,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决定在全省范围广泛地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宣传活动,我镇现就开展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我镇在收到上级文件后,迅速就文件内容召开了会议,传达了有关的文件精神,并定于7月9日利用镇市场墟日之机开展以“支持计生,给予奖励”为主题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宣传活动。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和群众影响力和达到更好的宣传目的,在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活动中,我镇编制了10000册有关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宣传资料,在全镇范围内利用宣传车进行巡回流动宣传、在显眼地方张挂横幅、利用有线电视等宣传媒体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7月9日当天,适逢墟日,我镇采取现场咨询的形式,开展大型咨询活动,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提供最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优生优育方面的常识以及现场派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宣传资料、《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炭步镇流动人口宣传资料》,通过活动给我镇育龄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在这次活动中,服务群众达到1000多人,派发《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条例》、法规等资料2000多册,避孕套187盒,免费发放药品23人;充分体现了活动的经常性和群众性。

通过这次宣传活动,我镇群众的婚育观念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政策的理解和知晓程度逐渐提高,稳定了我镇低生育水平,宣传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为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XX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奖励扶助 篇12

邻里帮扶孤寡老人

现年49岁的顾小姝,是某车辆公司的职工,与吴永华老人既是同事,又是邻居,更是多年的好朋友。

吴永华老人终身未婚,无儿无女,虽不愁吃穿,但时常感到孤单。顾小姝十分同情吴永华,常常上门问候,家中只要做了好吃的,也会盛上一碗送给老人。逢年过节,顾小姝不但提前为老人准备好节日礼物,还抽时间陪老人唠家常。多年的付出使顾小姝深得吴永华的信任,也让吴永华对顾小姝有了一些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永华的年龄越来越大,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加之体弱多病,生活上更需要有专人照顾。吴永华与顾小姝商量后,决定让顾小姝送他到福利院安度晚年。

2010年10月21日,吴永华作为“住养方”、顾小姝作为“送养人或本市担保人”与福利院签订了《住养协议书》,约定由福利院为吴永华提供住养服务并按照标准收取相应费用。2010年10月27日,顾小姝与吴永华在福利院签订《委托书》,载明:“本人年老独身无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今后的养老问题,特委托朋友顾小姝作为我的监护人负责我的生活事宜,包括安排我入住养老机构、缴纳养老费用和后事。”

此后,顾小姝还是十分惦记着吴永华,经常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家,还把老人家的生活所需全都安排妥当。对此,福利院工作人员深有体会:“顾小姝每周来两三次,对老人的态度始终如一。”

顾小姝为吴永华所做的一切,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也都看在眼里,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12年10月,吴永华因心脏骤停死亡。吴永华病逝后,顾小姝履行了对吴永华生前的承诺,为吴永华操办了火化、墓地选择等后事。

吴永华去世后,车辆公司从次月开始,在顾小姝的工资里扣下吴永华所租单位公房的房租每月16.6元。

留下遗产引发纷争

顾小姝知道吴永华有一些财产在公司里,包括约4万元的住房公积金及吴永华所住公房今后拆迁的补偿款。顾小姝便以其对吴永华尽了抚养义务为由,向公司提出了继承吴永华遗产的要求。顾小姝为吴永华所做的一切,公司表示肯定和赞赏,但是,公司认为这并不能成为其继承吴永华遗产的理由,因为顾小姝既不是吴永华的直系亲属,手上也没有吴永华的遗嘱,因此拒绝了顾小姝的要求。

2014年10月28日,在与公司多次交涉无果后,顾小姝来到法院,将车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继承吴永华的全部遗产。

顾小姝诉称:“我与吴永华是老邻居,吴老因生活不便,生前与我签订了委托书,指定我为监护人,并表示其去世后遗产由我继承,但由于我们疏忽,不了解相关规定,两份材料都没有用明确的文字说明遗产由我继承,导致我与公司发生了遗产继承纠纷。现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由我继承吴永华的全部遗产,包括应由公司支付的住房公积金约4万元及吴永华所住公房今后拆迁的补偿款。”

车辆公司认为,顾小姝不是吴永华合法继承人,不享有继承权,除非顾小姝是以受遗赠的方式接受吴永华的个人合法财产。可是,吴永华授权顾小姝的只是负责生活事宜、安排入住养老机构、繳纳养老费,授权内容明确,并非是对顾小姝进行遗赠的意思表示。顾小姝与养老机构签订的住养协议书完全是出于吴永华的授权行为,不能以该住养协议将顾小姝归类为与吴永华签有遗赠抚养协议的人员,更不能据此认定顾小姝是吴永华的遗产继承人。顾小姝起诉公司,没有任何事实根据,也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因此,公司对顾小姝的起诉不予理会,不但没有提出答辩,经法院传唤,也没有派代表出庭应诉。

精神善心可否讨回报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顾小姝与吴永华系朋友关系,并非吴永华的法定继承人;吴永华生前未写遗嘱或作出遗赠的意思表示,亦未与顾小姝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故顾小姝不具有合法的继承人资格。

顾小姝提交吴永华住在福利院期间的收费票据及其丧葬费用票据、住养协议书、委托书等证据,用以证明顾小姝对吴永华尽了赡养义务,应当继承吴永华的遗产。对此,法院认为,顾小姝提交的证据不能证明吴永华的各项费用均为顾小姝支付,且吴永华系车辆公司职工,其退休前后都有固定的收入及医疗保险,具备负担自身生活和医疗的经济基础,顾小姝在庭审中亦认可吴永华的退休工资均用于缴纳福利院的费用。综上,顾小姝无充分证据证明其对吴永华尽到了赡养或扶养义务,故顾小姝要求继承吴永华遗产的请求,没有事实及法律依据,不予支持。车辆公司经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视为其放弃诉讼权利,应当承担由此导致的不利法律后果。

2015年2月11日,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二条、第五条、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作出了一审判决,判决驳回顾小姝的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顾小姝不服,提起了上诉。

在上诉中,顾小姝称,其虽不是吴永华的法定继承人,但对吴永华尽了主要扶养义务且两人都签署了住养协议书及委托书。由于他们当时不懂法,所以不知遗赠扶养协议的具体格式条款,以为简单地写一个委托书和住养协议就可以了。顾小姝还认为,不能只看经济上的付出,其对吴永华劳务上和精神上的付出也要重视。且车辆公司在吴永华去世后实际上已经把其当作吴永华的继承人来对待了,吴永华的丧葬费用也是由其领取的,吴永华去世后,车辆公司还从其工资里扣除了吴永华承租公房的房租。综上,自己尽到了扶养义务,按法律应适当分得遗产,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车辆公司将吴永华的全部遗产支付给自己,包括住房补贴约4万元和17.4平方米公房今后拆迁的补偿款。

nlc202309031508

后来在二审审理中,顾小姝放弃了关于要求继承吴永华公房拆迁补偿款的诉请。因此,本案争议的焦点即为顾小姝是否有权继承吴永华遗留的住房补贴。

车辆公司答辩称:一、在本案中,住养协议书、授权书均未包含遗赠财产的意思表示,因此顾小姝与吴永华并未形成法律上的遗赠扶养关系。另外,吴永华作为本公司的退休职工,有固定的收入和医疗保险,具备负担自身生活和医疗的经济基础,在一审中顾小姝也认可吴永华在福利院期间的退休工资均用于缴纳福利院的费用。需要说明的是,吴永华晚年在福利院生活,顾小姝对吴永华在劳务上的帮助更多的是一些辅助性的帮助,是邻里之间的关怀,不能据此认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主要赡养义务;二、关于顾小姝所述的丧葬费和房租问题,公司认为,对于收取的房租,可能是由于公司的内部管理不够仔细,业务人员的业务技能不够熟练,没有进行仔细核查所致,但这并不构成对顾小姝成为遗嘱继承人认可的条件;对于丧葬费,确实是顾小姝领取的,是顾小姝拿着住养协议书和授权书去领的,授权书上明确授权顾小姝对吴永华的“后事安排”,所以公司认为顾小姝是有权利领取吴永华丧葬费的,但这并不代表公司承认顾小姝是吴永华的继承人。综上,顾小姝的诉请缺乏法律和事实依据,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中院经审理后认为,虽然顾小姝作为吴永华的“送养人”与福利院签订了《住养协议书》,且与吴永华签订了《委托书》,但顾小姝并不是吴永华的法定继承人,《住养协议书》或《委托书》的内容亦不能表明吴永华有将其财产遗赠给顾小姝的意思表示,故顾小姝不具有合法继承人的资格,顾小姝不能以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的身份继承吴永华的遗产,原审法院对此事实的认定无误。

不过法院还认为,对老年人的扶养并不仅限于财物的供养、劳务的扶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与抚慰,顾小姝作为独居老人吴永华多年的朋友,对其生活起居的帮扶及精神的慰藉应视为其尽了主要扶养义务,值得赞扬。顾小姝虽不是吴永华的法定继承人,但对吴永华扶养较多,依法可以分得适当的遗产。根据已查明的事实,吴永华无其他继承人,其应享受的老职工住房补贴经车辆公司测算约52070元,该补贴作为吴永华的遗产,由顾小姝继承为宜。

2015年12月28日,中院依据法律规定,作出了终审判决,判决撤销一审法院的民事判决,并判决吴永华的老职工住房补贴约52070元由顾小姝继承。

法官说法:

顾小姝不是吴永华的法定继承人,双方也没有遗赠抚养协议,法院最终判决顾小姝对吴永华的遗产享有继承权,基于的是顾小姝对吴永华生活起居的帮扶及精神的慰藉。法律鼓励邻里相助,点赞精神帮扶,这在法律上也是有据可查的。

有关法律人士指出,我国《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扶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法律对此规定,通常是针对被继承人的同事、朋友、邻居等,这类人确实对被继承人提供了较多的照顾。继承法设置该条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无抚养义务人的积极评价,鼓励邻里、同事、朋友间的相助行为。对于抚养较多的评价,除了用经济价值的尺度来衡量外,生活上的照料,尤其是对老人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慰藉,也应认定为尽了较多的扶养义务。

现今社会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可是邻里关系却日渐生疏。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本案中,顾小姝作为吴永华的同事、朋友,不仅多年来对吴永华老人的生活起居照顾有加,并且能时常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让其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安享晚年,实属难得。法院的最终判决,既肯定了邻里间的扶养行为,又传递了司法的正能量。(文中人名系化名)

奖励扶助 篇13

1、夫妻双方均为农业户口的。

2、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含以下情况:

(1)在1975年8月27日以前生育子女的,判断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以《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省发〔1975〕41号文件)的规定为依据(结婚年龄按法定婚龄规定);

(2)有活产生育史的夫妇,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合法收养子女(含1992年4月1日《收养法》实施之前收养的子女,已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后,现存子女合计数为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3)再婚夫妻双方均未违反过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规定,再婚前后生育子女数的现存数合并计算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夫妻;

(4)送养子女现存活的应计入其亲生父母的现存子女数;

(5)夫妻双方达到法定婚龄结婚生育的;

(6)二女户生育间隔:两个孩子生育间隔期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1979年6月15日以前生育的二女户间隔期按四周年计算;1979年6月16日至1987年12月31日期间生育的二女户间隔期按三周年计算;1988年1月1日后生育的二女户间隔期按四周年计算。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二女户再婚家庭或女方30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不受间隔限制。

3、奖励扶助对象不包括双方均未生育的夫妻。

4、出生时间按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年月日为准。

上一篇: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下一篇:初三期末考试复习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