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篇1

一、社会腐败心态的基本状况

通过1227份书面问卷、254位网民无记名投票的随机统计分析,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可以大致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

(一)“过街老鼠”型:“坚决排斥”,对待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占 75.4%。认为“腐败是一种反社会、反法律、反道德”行为,“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其中以共产党员、公务事业人员、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愈高,对腐败的容忍度愈低。他们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二)“酸葡萄”型:“看具体情况”,腐败就像树上的葡萄,自己吃到了是甜的,吃不到才是酸的,占17.2%。立场摇摆不定,像是“墙头草”随风倒、两边摆。这部分人一方面恨得牙痒,一方面渴望与贪官“联姻”;表面上对腐败深恶痛绝,内心却羡慕无比。他们或是可以容忍在小范围内个别地存在;或是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难以容忍,对失职渎职等“不入腰包的腐败”网开一面;或是对“外地”的腐败能够“理解”,对“身边”的腐败坚决反对,以自我利益为选择标准。

(三)“打酱油”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占3.8%。有的是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观念。腐败行为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如果让沉默的“酱油男”成为大多数,对腐败行为不愤恨、不检举,做冷漠的观众,就会纵容犯罪,由此导致更大的侵害。

(四)“臭豆腐”型:认为“情有可原”,当前体制下腐败是可以原谅的,占2.1%。臭豆腐尽管闻起来臭的,但没有厌恶不快之感,吃起来蛮香,有机会还是喜欢吃两口的。有的认为腐败像“金币”,具有正反两面性;有的认为腐败像“厌氧菌”,适度繁殖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的认为腐败就像昆虫的“保护色”,太清廉会被孤立。这些人的认同心理占了上风,廉洁观念被吞噬。这种对“臭”味的嗜好,像猪流感一样具有传染性、变异性和致命性,极有可能成为“苍蝇”们“腐败有理论”的拥蹩粉丝,成为腐败的推手。

(五)“苍蝇”型:坚持“腐败有理,假如有机会我也想腐败”,占1.5%。这是一群“逐臭之夫”,以贪为荣,荣辱颠倒,是非不分。哪里有臭味,就往那里奔,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大粪和鸡腿一样成为追逐的目标。他们唱着“腐败难免论”、“影响稳定论”、“功臣论”等怪调,信奉“有权堪用直须用,莫待无权空叹息”,认为“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把腐败利益当做“唐僧肉”,恨不能多分“一杯羹”。不仅自己有所作为,还引诱、怂勇他人作为。“苍蝇”猖獗之处,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必然形成对廉洁正派干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对党的事业是极为有害的。

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呈现三个倾向:一是尽管“对腐败现象坚决排斥”、“清官是值得敬佩的”分别占75.4%和80.5%,但是当您得知上司的腐败线索时,您的第一选择是“痛恨至极,坚决举报”的仅占23.1%,表示“与己无关,保持沉默”的占33.5%,表示“想举报,但怕举报没有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42.2%。群众举报积极性下降、腐败线索匮乏是制约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瓶颈”。二是尽管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但是,群众对“近几年反腐倡廉建设的评价”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仅占37.6%,对“机关领导干部的廉洁状况”表示“大多数人廉洁”的仅占26.2%。认为“腐败黑数”(指的是确已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发现,或虽经调查但未惩处,因而没有计算到腐败案件统计中的腐败公务员占所有腐败公务员总数的比例)在“50%以内”的仅占16%,在“90%以上”的高达23.8%。可见,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在反腐败斗争“三项格局”中,尽管对查处大案要案的满意度名列前茅,达43.7%,但是仍然有35.6%的群众认为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运气不好而已,在现行体制下这样的腐败分子还多着”,更有一些群众认为是“小题大做,这些领导干部多数是“功臣”,反腐败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笑贫不笑贪”的价值取向和“能腐就腐”的腐败心理在部分干部群众中蔓延。如何降低社会对腐败现象的容忍度,是取得反腐败斗争全面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当前社会腐败心态的成因分析

我县群众面对腐败的主流心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认识误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社会腐败心态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是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使国民对腐败有较高的宽容度。漫长封建社会中,“升官发财”是天经地义的,咿呀学语的儿童就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学而优则仕”的道理。赵普、萧何曾轮番上演“你腐败、我放心”的历史闹剧。封建官场从此变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意场。陈独秀曾对这种“升官发财”观念痛加指斥: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有“升官发财”四个大字。长期的小农经济也培养了人们自私自利的心理习性,只要不侵犯到自己头上,即使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也默然处之。人们对于腐败现象的容忍,客观上构成了一个纵容甚至鼓励职务犯罪的情境。腐败亚文化衍生畸形的崇腐羡腐心理,发酵“官场潜规则”,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种余毒一旦遇见社会转型,腐败就成为社会现象。

二是特殊历史时期,造成国民评价标准“二元化”。当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是一个灰色基调浓厚、腐败易发多发的转型社会。伴随着“四个深刻变化”,出现了某种程度人文精神和信仰迷茫缺失的“真空期”,加速着社会人文道德分解和重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在无限制地膨胀,“逐利原则”愈来愈主导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不少人出现评价标准“二元化”倾向,对腐败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取舍存在自相矛盾的心态,说起腐败几乎是无人不恨;然而腐败却又是那么“深入人心”。32.2%的人热衷于“跑关系托人情”,或者给领导买礼品、给医生送红包,脸上笑得比蜜还甜,心中骂得比蜂蜇还狠。评价标准“二元化”,导致反腐败实践中的尴尬。

三是“腐败”概念宽泛化,掩盖了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矛盾。一般而言,腐败是国家权力行使者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但是,社会上对腐败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存在无限宽泛化的趋势。调查中能够比较准确界定腐败概念的不足43.5%,宽泛化理解的占56.5%。有的认为“不管有没有职务影响,只要公务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老百姓的期望,有损政府形象的,如赌博、嫖娼、吃喝玩乐、办事拖拉等问题都是腐败”,把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象不佳统统装入“腐败之筐”。有的认为“现在学校里抄袭论文的学术腐败、班干部收受同学礼品的低龄腐败、教师收受学生鲜花等也是腐败”,连出租车司机绕道行驶也是“交通腐败”。宽泛化的理解容易让人们感觉腐败越反越多,“反腐复反腐,腐败何其多;天天喊反腐,万事皆已腐”,丧失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四是受西方不良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改革开放的窗子打开了,吹来了清新空气,也引来苍蝇蚊子。受冷战思维影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采取“双重标准”,借腐败问题攻击和污蔑我党,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之癌”。花花绿绿的西方价值观,容易误导年轻人、网民的价值判断,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产生不满情绪。如: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执政”比我们先进;认为西方搞财产公开,资本家比共产党做得好;宣扬腐败排行榜“中国倒数第几”,给人以“有罪推定”的心理暗示。

五是反腐倡廉宣传乏力。虽然树立了像孔繁森、王瑛这样的党员楷模,但是与铺天盖地的腐败负面新闻相比,正面典型太少,正义声音太弱,给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错觉。当前“网络反腐”风起云涌,网络的两面性不容小觑。特别是曾锦春、王治业、王华元等一批纪委书记被查处后,一些网络肆意传播有悖于反腐倡廉建设信息,“纪委书记成为腐败重灾区”的论调喧嚣网上。一些群众看不到反腐败取得的巨大成果,看不到反腐败斗争的前途和信心,看不到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取得反腐败胜利的可靠保证,从而产生模糊认识和思想误区。这种“网络恶搞”让不少群众无所适从,有意无意之间干了一件让“廉者痛、贪者快”的蠢事。

三、惩防并举、多管齐下,为反腐倡廉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腐败心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诚如贪官景治忠的忏悔录所写“对社会腐败现象,是从痛恨、冷漠、麻木,转而认同、羡慕直至参与的”。针对社会不良腐败心态的成因,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设廉政文化,营造崇廉氛围。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对官员的腐败疾恶如仇,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腐败就不可怕,终有清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清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芬兰通过长期的廉政教育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崇廉文化氛围,使得贪污腐化行为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没有生存空间。要开展“敬廉崇洁”主题教育,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整合社会资源,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重视官员的廉洁心理教育,着力培养廉洁从政的意识,消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内驱动因,营造崇廉、敬廉的文化氛围。

(二)加大宣教力度,注重舆情研判和引导。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反腐倡廉以66.8%的关注度名列榜首。调查显示,群众对腐败问题的看法来自于“媒体和互联网”的占34.9%,“听周围的人说起”的占32.8%,亲身经历的并不多。要改进宣教方式,以人为本分类施教,找准党风廉政建设与干部思想实际的交汇点,少讲普通话,不搞千篇一律。要着意树立“意见领袖”,有效引导舆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天在网络上“行走”的人不计其数,廉政宣传教育不能忽视规模世界第一的2.9亿网民。搞好网络正面宣传,既能鞭挞腐败弘扬正义,又能解疑释惑澄清谣言。要办好网上会客厅、阳光热线等互动节目,落实署名举报优先办理答复机制,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建立网络舆情直报点和反腐败信息研判机制,对散布在网络中的、可能隐含有反腐败线索的网络舆情,应当成为纪检部门关注和分析的新的“视觉”。

(三)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很多群众认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严重违法犯罪的腐败分子是极少数,一尘不染、清正廉洁的干部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有或轻或重的不洁行为”。这些多数属于作风不正的问题。党性与党风是互为表里的:党性是魂,党风是形;党性决定党风,党风体现党性。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提升反腐败信心。调查显示,认为形成不良腐败心态的主要原因是“惩处腐败的力度不够,腐败者存在侥幸心理”的占73.6%,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占75.4%。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严厉惩治腐败作为纪检监察机关“一号工程”抓紧抓好。加快建设案件线索信息库,提高案件检查的科技含量,增强发现、揭露、查处腐败的水平。尽力降低“腐败黑数”,让腐败的“老鼠”们无处容身,致病的“鼠疫”才不会传播扩散。

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篇2

一、关于高校腐败问题成因的调查与分析

(一) 导致我国高校腐败问题主要因素的调查

探索导致高校腐败问题的主要因素, 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是解决高校腐败问题的关键。作者利用参加广东省高校财务人员继续教育的机会, 设计问卷, 对各高校财务人员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在会议现场共发放问卷57份, 全部回收, 有效问卷52份。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选项中的各种因素根据已有文献研究的结论进行筛选。

表1数据表明, 导致我国高校腐败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为高校掌握资源迅速增多、资金支配权利集中缺乏监管及内部财务监督不足。下文将针对这三个因素进行讨论。

(二) 导致我国高校腐败问题主要因素调查的讨论

一是高校掌握资源急剧增多, 提供滋生腐败的外部条件。从资金的供给来看, 2012年以来, 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 高校可控制的资金数量快速增长。从资金需求来看, 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 在校生快速增加, 各高校基建需求快速增加, 教学实验设备、科研设备等投入也随之增长。在此背景下, 高校掌握的资源急剧增多, 相关决策者有了腐败的机会。如何对庞大的资金和各类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防止腐败发生, 是对高校高层管理人员的重大挑战。

二是高校资金支配权力集中于主要领导, 但缺乏有效监管措施约束。现阶段, 相对封闭运行的高校体制导致权力集中, 少数高校领导因缺乏监管、或摆脱监管, 牢牢控制着资金分配权和项目审批权, 将集体领导变为个人专断, 滋生腐败。典型的腐败案例常发生于基建采购这类资金涉及量较大、高校领导审批权较集中的领域。高校在招生录取、联合办学、经费使用、机构设置、设备物资采购、干部聘任和奖金分配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权力也随之增大, 在财务监管不够完善的体制下, 也给相关人员提供了腐败的机会。

三是内部财务监督不力是导致腐败问题的直接原因。投资人应该对资金运用进行严格监管, 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院校。如果这种监管不够规范严格, 决策者可能利用掌握资源的优势进行寻租式腐败, 但这种理念并未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得到有效体现。针对这类腐败问题, 我国已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但在高校管理实践中, 仅依赖外部制度并不能有效抑制腐败的发生, 还需要一套高效的内部监督制度来防止腐败发生。我国多数高校为公办性质, 主要由国家出资举办, 政府是高校产权持有者。但政府对高校进行投资之后, 并没有设置专门人员代表政府负责财务监督工作, 投资者利益保护角色处于缺位状态。高校管理者拥有独立的管理职权, 政府并不能严格地对高校的资金预算及使用进行有效监督, 部分资金使用的决策者便有了利用权利进行腐败的机会。

二、总会计师在预防高校腐败中的作用

(一) 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

现阶段, 部分高校领导班子中缺少精通财务专业知识的成员, 未建立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 内部财务控制不严, 导致财务管理混乱, 典型的表现为以下几种: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出现合同隐患问题, 内部资金管理出现明显漏洞, 对外盲目投资,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失控等。这些情况可能是决策者腐败而导致的结果, 也可能为决策者的腐败提供条件。推行总会计师制度有益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内控制度, 并在实际运行中监督执行, 有助于对内强化资金和固定资产管理, 在财务运行上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防止腐败发生。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对于一些决策者在管理上无意过失可以及早发现、及时纠正, 起到防范经济风险的作用。

(二) 实施总会计师制度有助于加强高校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核算对预防腐败有重要作用, 但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却常被忽视。高校领导普遍认为会计核算是会计人员的工作, 并不关心会计核算是否正确、合理、合法、合规, 在面临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时, 较少接触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领导, 也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是财务部门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如果主管财务的校领导不具有财务方面专门知识, 不熟悉会计核算工作, 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可以完善高校会计核算工作, 预防腐败发生。

(三) 总会计师制度有益于强化财务预算监督作用

编制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对合理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 促进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会计师可以严格审核预算方案, 对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施全过程管理, 可以通过强化资金收入和支出管理, 保障财务预算得到合法、完整执行, 预防腐败事件发生。

三、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调查与分析

(一) 我国高校会计师制度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并不令人满意, 至今为止, 已推行总会计师制度的高校占比仅为1%左右, 已推行总会计师制度的学校, 也因为名种原因导致成效不佳, 为讨论高校实施总会计师制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本文对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表明, 我国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分别为岗位落实不到位、专业人才不足及总会计师职责权限受限制。

(二) 关于调查中反应的主要问题的讨论

一是组织实施不力, 岗位落实不到位。多数高校没有设置总会计师的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只停留在文件号召, 而没有实际推进。按现有规定, 设置总会计师后必须取消与总会计师职权重叠的副校长。我国高校领导编制和职数一般由上级部门确定, 多数高校编制都是满的, 其中一位副校长分管财务。这种情况下, 在原有编制基础上多设一名总会计师, 意味着要调整和修改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若用总会计师接替原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一职, 也存在很多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二是能够胜任高校总计师职务的专业人才不足。2011年《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详细提出高校总会计师的任免等条件, 但从近年公开选拔的人员资料来看, 高校总会计师人才数量和质量储备方面, 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广东省2013公开选拔的10所高校总会计师人员中, 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仅有2名。高校总会计师人选, 应当是学校财经管理工作专家, 又要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副校级领导干部。我国能够胜任副校级总会计师职务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 这是高校总会计师制度推行困难的一个重要原。

三是职责权限受限制, 总会计师职务在高校的地位总体偏低。高校财务部门往往不能得到应有重视, 一些已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高校, 也没有按照有关制度规定赋予总会计师相应职权, 不能有效发挥总会计师的作用。有的高校实行折中处理的办法, 由财务处长兼任副总会计师职务, 但副总会计师仍属于学校中层领导干部, 不能全面参与学校经济管理和分析决策活动。现行法规对于应当设置而未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高校没有处罚规定, 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总会计师但却未能进入校级领导班子。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置初衷, 是通过总会计师的作用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最终目标是完善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在我国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下, 包括财务大权在内的决策权掌握在行政一把手手中, 审批签字权在校长, 而总会计师被放在执行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如果一把手或校长与总会计师在这些方面意见存在分歧, 那么总会计师的相应责权就会受到限制, 作用难以发挥。

四、发挥总会计师作用预防高校腐败的对策与建议

(一) 制定专门制度, 在执行层面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当前, 高校财务监督在防范腐败中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重要原因是总会计师制度未得到落实。在法律、法规层面上, 我国对高校实施总会计师制度已有明确规定, 但在执行层面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没有强制性要求。因此, 应当明确要求高校必须设立总会计师岗位, 应有实施的具体时间表规定。建议国家对《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明确公办普通高校必须设置总会计师职位。

(二) 提高总会计师地位, 发挥其财务监督、预防腐败作用

通过总会计师制度防范腐败的前提条件, 是总会计师应该拥有相应地位和职权。凡是属于总会计师的职责和权利, 应当全部授权由总会计师负责执行, 改变总会计师只能涉及会计领域和财务管理的落后思想, 让其独立发表专业意见, 真正参与学校全面管理决策。

(三) 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 保障总会计师预防腐败职责的履行

总会计师防范腐败作用的体现, 要求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及监督的有效性, 否则将无法发挥财务监督功能。因此, 高校应当根据《总会计师条例》规定, 明确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 从制度上明确总会计师主要职责权限并监督保障实施, 给予总会计师充分权力。由总会计师牵头, 对重大经费开支进行内部专项审计, 对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和物资管理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对检查出的问题应明确相关责任并监督改进。

摘要:以问卷调查为基础, 分析我国高校腐败问题成因、以及总会计师制度在预防高校腐败中的作用, 结合对我国高校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提出推行高校总会计师制度预防高校腐败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校腐败,总会计师,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刘东.论中国公办高校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J].会计之友, 2013 (12) .

[2]廖开锐.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探析[J].会计之友, 2012 (12) .

[3]王荣琦.高校总会计师制度作用及有效性分析[J].财会通讯, 2012 (5) .

[4]李丽.论我国高校总会计师队伍的建设[J].会计之友, 2013 (3) .

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篇3

1.对贪污腐败现象,你持什么态度?()

a.无所谓,这是国家的事

b.必须严肃对待,这与我们利益相关,加强监督

c.侵犯了我利益的就要严厉查处

2.如果你发现了身边的贪污现象,你会怎么做?()a.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b.少管闲事为好

c.先留意留意,看他是怎么个贪污法

3.你觉得现在的社会廉洁吗?()

a.一点都不,贪官污吏很多

b.还算可以,只要抓好查处力度c.很好

d.其他——

4.你平时有关注贪污腐败问题的新闻吗?()a.一点都不关注,不感兴趣

b.偶尔看看c.刚好电视上正在播放的就看

d.专门查看报纸等有关资料e.其他

5.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贪污腐败现象的?()

a.通过新闻,报纸等媒介知道b.听身边的人传说 c.微博,博客等非官方媒介d.其他

6.你觉得政府有没有做好防腐工作?()

a.政府的防腐制度形同虚设,没起到什么实际作用 b.实抓实打,贪污现象确实收敛了许多

c.一般,有待加强和提高d.不了解

7.你了解或知道国家关于反贪污腐败,廉洁建设的政策吗?

a.听说过一些b.非常了解

c.知道d.不知道

8.你认为当代青年对于反贪污腐败,倡廉洁的知识需要提高吗?知道怎么做吗?

a.非常有必要b.有必要,但没有行动

c.随便,只要国家做好工作d.不想管闲事

9.你认为我们了解防贪污腐败的政策和有关知识能起到什么作用? a.可以减少贪污腐败事件的发生

b.能监督身边的执政人员的行为,使其廉洁执政

c.提高个人素养d.其他

10.加入让你当选班里的班长或某社团的干部,你会如何为自己拉票?

a.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身边的人都有目可睹

b.叫身边的朋友一起帮忙拉拢其他人为自己投票

c.给同学们送一些小礼品,以示自己的亲切和友好

*被调查人姓名:(可填可不填)

*性别:○男○女

微腐败自查报告 篇4

一、加强领导

成立由局长王宇雄任组长,纪检书记张仁海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审计干部积极参与各项专项整治的工作格局,建立起由分管领导、各股室负责人和具体工作经办人构成的责任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确保责任到人。

二、狠抓宣传

利用观看四风问题相关警示视频、制作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宣传展板、张贴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在局网站开辟专栏等方式加强对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宣传力度。在8月17日召开全局干部大会,向全体审计干部传达《关于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三、开展自查自纠

针对文件要求的9个方面在我局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结合我局实际情况,着重针对审计监管和审计执纪执法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了检查。在纪委打虎拍蝇的高压态势下,全局审计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目前未发现违纪违法现象。

四、建章立制

微腐败个人自查报告 篇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功底不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首先是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认为学习是“软指标”,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的系统性不强,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其次是学习坚持的也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性工作较多,缺乏持之以恒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的精神。然后是学用结合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在理论体系把握上和“融会贯通”地运用理论学习成果去指导实际工作上不适应,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导致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对待理论学习,只满足于片面地了解个别原理,而不能有效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群众意识不强,为民服务的宗旨不够

虽然我一直在基层工作,但工作积极性不强,只注重了解与自己相关的劳动保障工作,未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关心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三)、工作作风不实,求真务实的精神不够

一是欠缺创新意识,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做什么,未能积极思考,大胆进取。二是对有关的政策法规研究不够,工作方法较简单,与同事之间的思想交流不多。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政治理论修养不到家

我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缺乏对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刻理解,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另外,理论与实践隔离,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只满足于记住重要论断、记重要讲话,缺乏系统性、经常性地深入学习,不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不具备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群众工作经验缺乏,宗旨观念有所淡化 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意识。在工作上群众观念淡薄,为群众服务缺乏真功夫。

(三)、改造主观世界不够自觉主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自于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增强党性锻炼。这些年来,自己并不重视党性锻炼,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考虑个人的事情多了,考虑群众的利益少了。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今后改进措施与努力方向

(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

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成效为落脚点,要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强群众意识,树立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共产党员应该把维护和实践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要保持思想道德的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忙群众之所需,同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同时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消极思维、模糊认识,戒骄戒躁,知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群众服务水平。

(三)、要进一步务实创新,增强工作实效

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实现学习方式、工作理念和工作手段的创新,最终达到工作成效的不断提高。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经验,提出新思路、新方案,拿出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始终围绕我市的长远发展和中心工作,认真贯彻和落实上级党政各项决策和部署,严格执行,尽职尽责做好自己本职工作。

(四)、要进一步保持清正廉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在目前还存在腐败现象情况下,要有战胜自我的胆识和魄力,要抗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坚决抵制歪风邪气,自觉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

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621例, 其中, 男性287例, 占46.2%, 女性334例, 占53.8%, 平均年龄 (38.15±12.78) 岁。已婚者290例, 占46.7%, 未婚者274例, 占44.1%, 离婚或丧偶者57例, 占9.2%。单身独居者71例, 占11.4%, 和家人同住者550例, 占88.6%。

1.2 病种

精神分裂症606例, 占97.6%, 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病者15例, 占2.4%。

1.3 方法

1.3.1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由精神科医师与患者或监护人进行面对面访谈, 了解患者或监护人对免费服药政策的满意度和服务需求。

1.3.2采用《国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服务登记表》, 由精神科医师根据患者个人的基本信息进行填写 (包括:病种、病情、服药情况、服药方式、治疗的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家务或工作能力、学习和社交能力) 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需求、给药方式和满意度情况, 见表1、2。

2.2 病情控制情况

稳定期395例, 占63.6%, 波动期151例, 占24.3%, 慢性残留, 75例, 占12.1%。

2.3 服药情况分析

注:增加药物与维持原药治疗P<0.05, 送药方式P>0.05

注:总满意度和不满意P<0.01

见表3。

2.4药物不良反应

有药物不良反应380例, 占61.2%, 无不良反应241例, 占38.8% (P<0.05) 。

2.5 患者的社会功能分析

见表4。

3 讨论

政府施行对贫困精神病患者的免费服药政策, 解决了贫困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治疗, 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有效降低了复发率和住院率, 同时, 也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但在实施这项政策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3.1 增加送药品种,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目前, 免费服药政策提供的23种经典药物普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毒副反应, 调查发现, 有38.8%的患者出现各种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肥胖、肝肾功能损害、嗜睡、便秘等症状。嗜睡导致运动减少, 引发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也是造成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之一。调查提示有62.9%的患者或监护人明确要求“增加送药品种”, 因此, 建议政府部门增加送药品种, 让患者与医师有足够的选药余地, 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2 开设心理疏导门诊, 减少未婚者的发病率

在621例患者中未婚者274例, 占44.1%, 临床观察其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调查提示未婚者的发病, 除了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外, 主要与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关, 各种精神压力的增加导致发病率的增加, 特别与就业、就学、婚姻等方面的受挫有明显关系, 应引起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建议:有条件的社区居委会开设心理咨询室, 邀请专业医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疏导, 及时化解矛盾, 减轻心理压力, 减少未婚或已婚者的发病概率。

3.3 加强社区管理, 调整送药流程

资料提示:63.6%的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 36.4%的患者病情处于非稳定期, 49.3%的患者服药依从性差, 需要由他人帮助给药, 或采取强制、暗服、注射给药, 对于这类患者必须加强社区管理或收入病房治疗, 政府应加强对专科医院的投入, 改善住院条件, 提高收治率。同时要及时调整送药流程, 应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精神科医师负责送药, 并通过现场病情的判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达到有效控制, 提高治愈率。

3.4 加强体能锻炼, 促进疾病康复

国内外有关资料提示, 精神科患者的总体社会功能低下, 尤其在学习、劳动、社交等方面较为严重, 因病致残的现象也十分明显,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另有研究提示, 对该类患者坚持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对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预防和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3], 其观点与本中心的另一研究课题一致。本课题研究认为对于稳定期的患者, 除了坚持药物治疗外应及早进行体能锻炼和生活指导, 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及时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正平, 徐光洪.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免费供药治疗工作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9) :825-826.

[2]沈志红.622名免费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残疾水平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9 (18) :74-75.

免费纸巾质量调查报告 篇7

免费纸巾质量调查报告

眼下,在大型餐饮店中,人们使用餐巾纸的频率已经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湿纸巾和湿毛巾,但是大多数的街边店、小餐馆里,折成一叠叠的餐巾纸仍然有着巨大的市场。

在饭店吃完饭后,消费者往往会问服务员要几张餐巾纸。可是不少消费者发现,一些小饭馆里的餐巾纸擦嘴时感觉很硬,有的用了还会皮肤发红。

有消费者问:小饭馆免 费提供的纸巾,会不会不卫生呢?

不柔软但还算卫生

我们从市场上抽取了6种品牌的纸巾,据批发商介绍,这些纸巾都是目前杭州市内餐馆饭店普遍使用的产品,是批发市场上的常备货品。经销商们介绍,小饭馆与快餐店的进货量挺大。

我们委托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对这6种品牌的纸巾进行了完整的检测,结果有4种不合格。不合格的原因,其中1种是尺寸偏差及没有生产日期,其余3种产品的不合格原因更涉及到白度、柔软度、抗张强度、尘埃等指标,而这些是检验餐巾纸质量优劣的主要指标。

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轻工机械质量检测中心的王琳工程师解释说,柔软度是纸巾纸产品的一个重要指标,好的纸巾给人柔软舒适的感觉,而几种不合格的纸巾明显让人感觉又硬又糙。抗张强度说明纸的拉力大小,好的纸柔韧不易破损,而质量较差的纸轻轻一拉就撕裂了。尘埃多、洞眼多也是说明造纸的原料很差。

比如一款“洁乐”牌面巾纸(宁夏银川中源纸业有限公司生产,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在“尘埃度”检测中,国家标准为:1.0-2.0平方毫米大小的尘埃,每平方米应该小于等于4个,而测试中超标了2倍,每平方米检出的尘埃达到了12个,而2.0平方毫米大小的尘埃,国家标准规定不许检出,而实测为10个/平方米!她分析,造成这种情况,说明所用的纸张原料卫生状况较差,至少不是用原生木浆为原料,因此纸浆中的灰尘较多。

有些回收纸做成餐巾纸

9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下发了《一次性生活用纸生产加工企业监督整治规定》,其中规定:生产纸巾纸,只可以使用木材、草类、竹子等原生纤维作原料,不得使用任何回收纸、纸张印刷品、纸制品及其他回收纤维状物质作原料。

现在某些劣质餐巾纸,却是用回收纸做的。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很多伪劣餐巾纸及卫生纸是废书、旧报、香烟盒纸、废卫生纸等回炉加工成的。

要把脏兮兮的回收纸变成洁白的纸巾,工序并不复杂,主要经过脱墨、漂白两道流程。脱墨,是把回收来的书刊报纸去墨迹,因此收购废纸品时,颜色越深的越不值钱,因为厂家要花更多的成本进行脱墨。脱墨后还有漂白,只要在漂白池里浸泡过,再是颜色黑、棉絮状的废纸,在漂白的粉溶液的反复漂洗作用下,一样可以变成洁白的卫生纸。

肯定会有人担心这些纸张的卫生问题,不过厂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现在的制作工艺中少不了高温消毒,有的厂家还会加入消毒剂,虽然纸张质量差些,但是卫生指标基本还是能合格的。只有地下加工厂,因为工艺水平低、设备差、节约成本,才会出现卫生不达标的情况。

这次送检的6个批次的纸巾,虽然物理指标有很多不合格,但均没有检出菌落超标等卫生问题。当然,在餐馆折叠、摆放的过程中,也不排除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好的餐巾纸抖了没有灰

许多消费者购买餐巾纸时,首先看中的是外包装,却很少过问餐巾纸的.原料。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一些生产厂家采用草类浆或废纸回收重新加工成卫生纸,这种纸的外包装做得很漂亮。

中国造纸化学品工业协会秘书长夏华林说,国内出于保护林木和环保的考虑,木浆生产企业已经很少,浙江省目前仅留存两家生产特种纸纸浆的企业。原生木浆几乎全部来自进口,而且都是漂白过的原生木浆,在制作纸张的过程中,几乎不用再进行漂白。

杭州某造纸厂的一位专家,跟面巾纸打了8年交道。他在看了记者带去的6批次的纸巾后说,用原生木浆造的面巾纸为白色或稍带黄色,市场上被染成红、绿、黄色的面巾纸,中间可能掺有二手浆或者草浆,染色可以起到掩盖掺入的二手浆和草浆杂质的作用。

同时,专家也介绍了几个识别面巾纸好差的简单方法:如果抖一下纸张,纸张周边有明显的灰尘(这是因为加了大量的滑石粉以分离油墨),很容易撕裂,裂口边缘很光滑(因为原料的纤维很短,可能经过回收再加工),纸张表面有明显的洞眼和黑点;出现这些情况时,就是质量较差的面巾纸。

“微腐败”问题个人自查报告 篇8

经过学习教育和深入思考,我个人对开展整顿纪律作风暨基层“微腐败”专项整治工作这一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对照工作实际,作如下剖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开展整顿纪律作风活动中,片面地自我满足,自认为工作好、表现好,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自查自纠。对此次活动认识片面,存有偏差,态度不够端正。

2、服务意识不强。虽然自己在社区日常工作中做得也不错,但为社区整体工作的大局做得较少,未有很好地为社区出谋划策,没有针对实际情况想办法、解难题,因此工作上起色不大。

3、业务知识不够精通。表现在:对待工作满足于完成上级和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未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不注重业务知识的全面性,等到问题出现再想办法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有时会采取逃避的方法,不是自己积极力求寻找对策,而是单一等待办法自己出现,缺乏一种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主观因素所造成。在这段时间,对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也多次进行认真反思,深刻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与危害,从主观上查找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学习不够,政治素养不高。对理论学习没有深刻地领会,钻研不够,联系实际不够,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形势。

2、实际工作知识钻研不够,没有深刻意识到工作知识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工作能力要有提高,必需要对工作钻研,而自己在工作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指示,我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缺乏一定自信。

3、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工作事情方法比较简单,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把工作作为负担,未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三、今后的整改措施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今后我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文件精神,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增强纪律意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加强党性煅炼,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2、要积极开拓进取,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加强自己工作能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思想意识和党性意识的学习,一定要提高对党性修养和党员先进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夯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牢固树立党群意识,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身边的同志请教。

免费的腐败调查报告 篇9

一、教师:“应付了事”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常听到乡村教师说这样的话:“现在有谁还在好好教书、上课?谁不是应付了事,站完一节课的45分钟就算完成任务了。”虽然这话不能反映所有乡村教师的工作态度,但至少可以概括大部分乡村教师的教学心态。正如一位年轻教师对我们说:“也许,只剩那几个快要退休的老教师还在兢兢业业地教书,也只有他们还有那种园丁精神。要是我们哪个年轻老师也像他们那样,别人会说你傻,说你没本事。”为什么大多数乡村老师不再热爱教育工作,不再有奉献精神了呢?

调查的解释是:首先,相对而言,乡村教师的“待遇”太差,钱太少了。在Y县,刚毕业的乡村教师每月工资为600元左右,具有高级职称、有20年教龄的教师工资约为1000元,其中,每个月会被县财政以“修路、造林、保险、城市安全支出”等名目扣掉几十或上百元。2006年该县教师按月份扣掉最多达400元,几乎占了月工资的一半。对此,教师们无不怨声载道:“就这点钱,谁认真教书?现在的社会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无论与哪个单位相比,我们都不如人家有钱,虽然基本工资一样,但人家的福利就是我们一年工资的好几倍。而我们除了那点死工资,什么也没有,还总是东扣西挪。”与城里的教师相比,乡村教师认为,无论是待遇、福利水平还是其他机会都有着天壤之别。城里的教师除了学校发的高福利外,可以兼职做几份家教,假期还能开设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等。在乡村学校,即使教师有这样的想法、路子,也招不到学生,因为家里有钱的乡下学生都到县城里就读去了。(Y县县城的各大中小学校旁的出租屋内,住着大量的由乡下来陪读的妇女或老人,她们专门照看从乡村学校转到或借读于县城学校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属于在外打工挣得起钱的人,是乡村中的富裕人家。)与当下的农民相对照,乡村教师心里也不是滋味:现在农民种田不用交纳税费,在外打工又能挣钱,他们一年的收入也比乡村老师的收入要多不少。如此一对比,乡村教师觉得他们连“臭老九”都比不上了。“待遇”的相对低微使广大乡村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无心把精力放在教学上,更无意将关爱撒在学生身上。

其次,乡村老师们普遍认为自己地位低下,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乡村教师们的这种感觉,不仅是通过比较得来的,更是他们自己亲身体验的总结。相对于其他单位,乡村教师的社会关系要弱的多,几乎没人求他们办事,反而总是要求他人办事。相对于其他具有执法或行政处罚权的单位,乡村教师“属于没人请吃饭的,没本事的人。”既然没本事,办不成什么事,自然就没人会求你,没人会看得起你。所以按照这样的社会评价逻辑,乡村教师实属地位最低的人。于是,乡村教师羞于搬弄教师的身份,惟恐他人耻笑,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跳出“乡村教师”的圈子,脱离“乡村教师”的身份。所以,能考公务员的就拼命地考,能上大学的走了就不再回头,能进城的就狠下血本、猛拉关系,剩下的就是没关系、老实本份却窝了一肚子怨气、整日愤世嫉俗的人,在他们心里就有了这样的失衡:“凭什么就该是我们留在乡下?凭什么我们就要好好教书?”那么,依靠这样的人,能维持乡村教育的正常运转吗?这是乡村教育的长久之计吗?

园丁精神缺失的更深层原因还在于:市场经济和货币理念瓦解了我们教师基本的价值理念和自我认同的标准。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它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的变迁,人们的社会言行也相应会出现差异。价值观的变迁使乡村教师寻找不到其作为一名教师的本体性与社会性价值的根基,他们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不再能够从他们的职业中得到体现,“教师”的称号不再神圣和崇高!教书、育人不再是教师为之奋斗的毕生事业和目标。因此,“会教书”不可能再为教师的自我认同与相互评价提供精神动力和客观标准,“有关系”和“会找钱”成为教师和学校全新的评价体系,“拿多少钱,做多少事”沦为教师职业的准则,而“好好教书的人都是些傻子!”至此,我们是否需要问一句:乡村教育,难道不再需要一点精神去维系,不再需要一份信仰去支撑吗?

二、留守家长:“我们是看牛的”

乡村教育的另一方重要主体便是家长。当下的乡村教育中,“家长”的内涵已不再是父母亲,更多的是指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为了外出打工挣钱,父母们把小孩留给了老人看护。在Y县的农村,大多数老人带着三四个小孩,也有一些老人照顾着十几个孙子孙女,从幼儿园到初中各个年龄层次的都有。这些老人的主要职责便是为小孩做饭、洗衣服、接送等。“只要没生什么大病,出什么意外”,老人们就自认为完成了“看小孩”的任务,所以,小孩的生活、起居以及安全便是老人们的主要关注点。老人们自己也说,“我们是‘看牛’的,只要这些牛不丢、不生病就对得起他们的爹妈,至于其他的,我们也管不了这么多,也不懂得怎么管。”在老人们传统的育人观念和他们自身时代的生活体验中,小孩是个自然人,只要给他吃就能自然地成长。老人们总爱说:“我们那时候,又没人照看着,又没什么吃的!天天在地上爬着,还不是一样地长大了!”可是,老人们又认为现在的小孩与以前的小孩不同,因为时代不同了,且一家就这么一两个宝贝。“现在的小孩不愁吃不愁穿,天天还要吃零食。而且,打也打不得,骂又骂不得,因为一打一骂,就闹着不吃饭,不买零食就哭个不停,几乎每家的小孩都这样!”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些不同,老人们也知道不该用他们老一套的知识结构来应对这些新生一代的宝贝。可老人们的困惑就在于:除了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知识外,他们不知该用什么去教育这些新生代,又不知该如何与这些新生代相处、交流。所以“看牛”是最好的办法,只要不出事,小孩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一切顺着他们,依着他们。于是,留守儿童要看电视就得看,要吃零食就得给他买。而老人们总是无奈地叹声道“管不到!不听我们的。”

这些“看牛”的老人大多没读什么书,即使识字也不能理解现代的教育知识。所以对留守儿童学习上的监督,永远只是口头上的一句“做完了作业没有?”至于作业是否做了,做得怎么样了,他们也不懂。此外,老人们认为孩子只有读学校发的书,才是读书,孩子看课外书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调查过程中,有这么一个事情,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向奶奶要了八元钱从学校买了一本《西游记》,回家后识字的邻居说,这书是杂书,学校不会考,浪费钱。老人听后就大骂了一顿孙子,立即拉着孙子到学校,骂校长为了骗孩子的钱,卖没用的书给孩子,吵着要退书。在她的观念里,读书就是读学校里老师发的书,其他一切书都是没用的杂书。

“看牛”式隔代教育的重点是‘带”小孩而非“教育”小孩。所谓“带”就是带着小孩安全地长大,即是一种自然人意义上的生理生长。“教育”则是关注小孩生理与心理的健康、交往与学业的正常,即是一种社会人意义上的培养,即儿童社会化的过程。而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媒价之一,其担负的天然使命应该是“教育”出正常的社会化小孩,并非“带”出一个自然人式的儿童。可是,残缺的农村家庭结构所形成的“看牛”式隔代教育又何以能培育出正常的社会化儿童?我们又如何能安心地期望此种“看牛”式隔代教育对中国乡村教育的贡献?

三、留守儿童:“我不想上学”

“不想上学”,是众多仍未懂事孩子的心里话,毕竟读书、学习太累,并且孩子们尚未意识到学习对他们未来人生的意义。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我不想上学”的意义不在于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留守儿童的心理上总没有一种归属感,学业上也少有成就感,笔者所调查学校的留守儿童中,很少有学习成绩优秀的。所以,“我不想上学”的后面往往是:“要是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就想上学”;往往是“我不上学也没人会管”,是“我不想上学,想去打工挣钱”。

在家长“看牛”的逻辑里、在学校“应付了事”的态度中,留守儿童们的心灵往往缺乏一种安全的归属感,结果总是游荡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笔者所调查的学校,一个留守儿童因未做完作业,被老师罚款,小孩交不出钱,又不敢向其爷爷要,于是就躲藏到一个山洞里呆了三天三夜!(笔者无法想像,这三天三夜在一个幼小的生理与心理留下怎样的痕迹!)而恰恰在本次调研的第一天里,笔者发现存放于东家的书包里少了20元人民币,当时没在意,直到第二天又少了50元时,才开时注意寄居他家、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小男孩。小男孩读小学五年级,父母离异且都在外打工,被寄宿于外公家已有7年,一直由外公“带”着上学。事后了解,笔者所失的钱确属该小孩所“偷”。并且,他在一天之内就花完了这70元:到镇里上网、玩游戏,还请了几个“哥们”吃零食。发现后,老人非常惊讶其外孙“还有这一行为”,老人说这孩子“在家话很少,几乎不和谁说话,是个老实的孩子”。而老人只是每到吃饭时吆喝着孩子回家吃饭,平时根本不知道(也未过问)他这外孙在干些什么!

此外,一些家长和学生自己(特别是初中生),上完初中就去外面打工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不必言说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仅源于乡村教育的质量及其定位——只能教出几个大学生,“要是大家都去上大学,谁去种田呀?”;同时源于家长和学生对其自我人生或自我命运的认同——没指望自己能考上大学,成绩好就读,不好,上完初中就去打工去!农民及留守儿童的此种对自我命运的认同实际上是以对打工作为出路的认同替代其升学的梦想。而此种替代抑或转换又恰是源于农民对其所处社会结构的无能为力:第一,教育资源向城镇聚集后,农村小孩难以通过升学走出农村。第二,幸运考上大学的农村子弟,在其毕业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陷入了债务与失业的双重困境中;在加上,面对着一个畸形的就业市场时,发现自己在城市中无关系、无门路、无资本、无安身之处,最后依旧要从农村中的优秀者沦为城市中的贫民!依旧要生活在中国社会结构的底层!所以,农民们在对比与思量后,无奈地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打工——挣钱——起房——结婚——在农村安身立命!既然读书改变不了生活,就只能认同既有的生活,重复父辈的人生历程,成为行走于城乡之间的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

对于留守儿童,这将是一代在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被搁荒的孩子!这将是一代对既有社会结构进行再生产的孩子!这是一代无爱的孩子!

四、结语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试题下一篇:写秋天景色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