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输血过程的操作规程与观察护理(精选2篇)
摘 要 输血治疗在现在临床应用较为常见,护士在输血的过程中,既是直接操作者,又是最后责任人,安全输血是护理最重要的工作。本文就输血过程中的操作规程与观察护理做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输血 操作规程 观察护理
输血是治疗各种急、慢性失血的重要手段,也是目前治疗某些血液疾病的惟一手段,输血可以改善循环,增加血容量,增加细胞的携氧能力,提高血红蛋白,起到拯救生命、治疗疾病的作用。现在,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如果忽略输血的安全性,就会产生不良及严重的后果,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在输血的过程中,既是直接操作者,又是最后责任人,所以说,在临床输血治疗中,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仔细观察护理,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安全输血是护理最重要的工作,输血的不良反应在输血全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最常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分钟,而且输血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输入血液的剂量有关。某些不良反应与输入血液成分种类及输入速度有关。因此对输血患者的全程操作与护理,能够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可以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害,预防和避免重大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有效。
在输血前和输血过程中,患者保持平稳安全的情绪,认识并理解和配合输血治疗,有利于临床安全输血的进行。
输血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每个输血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复杂,有一定的心理压力。①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和各种需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良好合作。②对精神高度紧张和对输血有顾虑的患者,应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和陪伴,使患者了解输血的目的作用和输血治疗的全过程,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在心理和身体上接受输血治疗。③创造安静舒适的输血环境,避免高声讲话,动作要轻柔,避免不良刺激,使患者焦躁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增加对输血治疗的信心。④输血过程中各项操作要严肃认真,技术操作熟练准确,反复巡视病室,观察患者,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输血前的操作及护理
血液的领取:在血库领取血液时与发血者共同核对血液的质量是否良好,血袋管口是否密封,血型和交叉配血报告有无错误,血袋标签、相容性标签的字迹是否清晰完整,还有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及血液外观质量、准确无误时,方可签字取回。
科室的核对:血液从血库取回科室,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血液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由两名护士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要输入的血液之间的信息是否有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ABO和RHD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号码、血液成分类别及血量等。
输血时,仍由两名护士在患者床前与患者一起共同核实上述内容,确认一切信息相符时,方可为受血者输入。
血液从血库取回时,在室温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血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然振荡,否则红细胞会破碎、溶血,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库存血不得加温,以避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不可直接输入冷库血,一般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不可过长,以避免引起污染。
一般治疗性输血注意以下事项:①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冲洗输血管道。②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血液成分时,前一袋输完后,要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输注下一袋。③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盐水。④输血时,多种成分输血,先输入血小板,其次为冷沉淀FFP,再次为先输入保存期短的血液,后输入保存期长的血液。⑤常温下,全血和红细胞应在4小时内输完,1单位FFP和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应在20分钟内输完。
常用血液成分和输注(成分输血)
红细胞,其输入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采用双头输血器,一头接血袋,一头接生理盐水,用大号针头选用较粗的静脉。②常温下输注1单位红细胞一般不超过4小时,洗涤红细胞须在制备后尽快输入(24小时内)。③红细胞粘稠度较大,输注时需要反复倾倒血袋,轻轻摇动使红细胞混匀,必要时向血袋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来稀释红细胞,当发生阻塞时应更换输血器,切不可强行挤压血袋和输血器管道,以免造成血管栓塞。④红细胞内禁止加任何药物,特别是乳酸林格液、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盐水等,否则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凝固和溶血。
血小板,其输入方法与注意事项:①血小板应在20~24℃振荡条件下保存,严禁放入4℃冰箱,严禁静置或剧烈振荡,避免血小板聚集、破坏。②血小板从血库取回,必须立即输入可用常规输血器。③输入速度越快越好(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80~100滴/分。④因输入速度过快,输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和护理,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⑤同时输入几种血液成分应优先输入血小板。⑥因血小板制品较昂贵,应完全输入,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⑦一般应ABO血型同型输入,必要时,也可进行相容性输入。
血浆及血浆制品,输入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凡冰冻制品(血液)需解冻后再输入,血浆、冷沉淀必须用带滤网的输血器输注。②凡冰冻血液制品须在37℃水浴中融化,不得在室温下自然融化,不得在超过37℃环境下融化。③完全融化后尽快输注一次输完,10℃环境中不得超过2小时,4℃环境中不许超过24小时,且不可再冰冻。④血浆为半透明淡黄色液体,凡变色或凝块(包括其它血液制品)严禁输入。⑤血浆输注速度按医嘱并结合患者的病情,严格掌握(一般速度5~10ml/分)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物融化后要立即使用,应在30分钟内输入完毕。
输血中的操作与护理
首先建立顺畅的输血通道,我们常用的是静脉输血,由于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最暴露,最容易穿刺,是输血最常用的静脉,其次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为了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为手术及创伤部位流失,凡是头颅部、上肢手术及外伤时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其次,输入细胞类血液成分时可用成人18G针头,静脉较细或儿童输血时可用较细的23G针头,当需要大量输血时应选用较粗的针头。选用标准的输血器;所有血液成分输入时应要求标准输入器,连续输入成分时,输血器应在5小时更换1次,或每输入4单位全血或红细胞时更换1次,以减少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发生阻塞时需要更换输血器,不可挤压血管,避免将血栓挤入导管至栓塞,需要加压输血时,用专用输血器和血泵或其它方法。
在整个输血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参与到输血的护理中,因为很多患者的自身体验症状出现在生命体征改变之前,护士是无法观察到的,告知患者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如寒战、发热、皮肤潮红、瘙痒、胸闷、腰痛、呼吸短促、焦虑不安等,出现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妥善处理。①每袋血开始输入时应先慢后快,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及出血情况调整输血速度,开始输入的15分钟内,或最初输入30~50ml/分,护士在患者床边观察其输入的速度、患者的反应,并记录其生命体征。②在整个输血的过程中要保持血液输入的顺畅,防止输血管道的扭曲受压、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肿胀,若针头出现脱落、移位、阻塞时应及时处理。③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观察患者,倾听他们的主诉,当发现患者有任何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值班医生。④对于意识不清、手术麻醉、病情不稳定、有多种疾病的患者,输血中更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每20分钟测量并记录1次生命体征,因为这些患者不能主诉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反应症状,准确地监测和护理更加重要。⑤在巡视中重点观察并记录急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寒战、面色潮红、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或异常升高、胸闷、腰痛、恶心、呕吐、尿的颜色等,及时发现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减少输血反应对患者的损害。⑥如果大量输血患者应注意防止其它并发症,如肺水肿、凝血功能异常、枸橼酸纳中毒、低血钙等,尤其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者。
输血后的操作与护理
血液输完后:①应用静脉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及管道,然后拔针,用无菌棉球或创可贴压迫止血。②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③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记录反应症状、当时输血的速度、时间、处理过程及患者恢复情况,并将原血袋保存,以便查其原因。④输血用的血袋、输血器、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封闭袋中由专人送回血库,至少保存24小时后,再按相关规定处理。⑤护士应将与输血有关的化验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同意书放入患者的病历中永久保存。⑥在输血结束后的1~4小时内,每隔1小时都应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倾听患者及家属的主诉的症状改变状况。
输血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每个输血的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复杂, 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1) 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和各种需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良好合作。 (2) 对精神高度紧张和对输血有顾虑的患者, 应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和陪伴, 使患者了解输血的目的、作用和输血治疗的全过程, 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 在心理和身体上接受输血治疗。 (3) 创造安静舒适的输血环境, 避免高声讲话, 动作要轻柔, 避免不良刺激, 使患者焦躁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增加对输血治疗的信心。 (4) 输血过程中各项操作要严肃认真, 技术操作熟练准确, 反复巡视病室, 观察患者, 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输血前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血液的领取:在血库领取血液时与发血者共同核对血液的质量是否良好, 血袋管口是否密封, 血型和交叉配血报告有无错误, 血袋标签、相容性标签的字迹是否清晰完整, 还有共同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配血试验结果及血液外观质量, 准确无误时, 方可签字取回。
科室的核对:血液从血库取回科室, 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血液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 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由2名护士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要输入的血液之间的信息是否有误, 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ABO和RHD血型、交叉配血结果、血袋号码、血液成分类别及血量等。
输血时, 仍由2名护士在患者床前与患者一起共同核实上述内容, 确认一切信息相符时, 方可为受血者输入。
血液从血库取回时, 在室温中停留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摇匀, 避免剧然振荡, 否则红细胞会破碎、溶血, 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库存血不得加温, 以避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 不可直接输入冷库血, 一般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 不可过长, 以避免引起污染。
一般治疗性输血注意以下事项: (1)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2) 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血液成分时, 前一袋输完后, 要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再输注下一袋。 (3)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用生理盐水。 (4) 输血时, 多种成分输血, 先输入血小板, 其次为冷沉淀FFP, 再次为先输入保存期短的血液, 后输入保存期长的血液。 (5) 常温下, 全血和红细胞应在4小时内输完, 1单位FFP和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应在20分钟内输完。
常用血液成分和输注 (成分输血)
红细胞, 其输入方法及注意事项: (1) 采用双头输血器, 一头接血袋, 一头接生理盐水, 用大号针头选用较粗的静脉。 (2) 常温下输注1单位红细胞一般不超过4小时, 洗涤红细胞须在制备后尽快输入 (24小时内) 。 (3) 红细胞粘稠度较大, 输注时需要反复倾倒血袋, 轻轻摇动使红细胞混匀, 必要时向血袋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 来稀释红细胞, 当发生阻塞时应更换输血器, 切不可强行挤压血袋和输血器管道, 以免造成血管栓塞。 (4) 红细胞内禁止加任何药物, 特别是乳酸林格液、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盐水等, 否则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凝固和溶血。
血小板, 其输入方法与注意事项: (1) 血小板应在20~24℃振荡条件下保存, 严禁放入4℃冰箱, 严禁静置或剧烈振荡, 避免血小板聚集、破坏。 (2) 血小板从血库取回, 必须立即输入可用常规输血器。 (3) 输入速度越快越好 (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 , 一般80~100滴/分。 (4) 因输入速度过快, 输入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和护理,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处理。 (5) 同时输入几种血液成分应优先输入血小板。 (6) 因血小板制品较昂贵, 应完全输入, 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袋。 (7) 一般应ABO血型同型输入, 必要时, 也可进行相容性输入。
血浆及血浆制品, 输入方法及注意事项: (1) 凡冰冻制品 (血液) 需解冻后再输入, 血浆、冷沉淀必须用带滤网的输血器输注。 (2) 凡冰冻血液制品须在37℃水浴中融化, 不得在室温下自然融化, 不得在超过37℃环境下融化。 (3) 完全融化后尽快输注一次输完, 10℃环境中不得超过2小时, 4℃环境中不许超过24小时, 且不可再冰冻。 (4) 血浆为半透明淡黄色液体, 凡变色或凝块 (包括其他血液制品) 严禁输入。 (5) 血浆输注速度按医嘱并结合患者的病情, 严格掌握 (一般速度5~10ml/分) 冷沉淀、凝血因子浓缩物融化后要立即使用, 应在30分钟内输入完毕。
输血中的操作与护理
首先建立顺畅的输血通道, 我们常用的是静脉输血, 由于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最暴露, 最容易穿刺, 是输血最常用的静脉, 其次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 为了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因手术及创伤部位流失, 凡是头颅部、上肢手术及外伤时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其次, 输入细胞类血液成分时可用成人18G针头, 静脉较细或儿童输血时可用较细的23G针头, 当需要大量输血时应选用较粗的针头。选用标准的输血器;所有血液成分输入时应要求标准输入器, 连续输入成分时, 输血器应在5小时更换1次, 或每输入4单位全血或红细胞时更换1次, 以减少输血并发症的发生。发生阻塞时需要更换输血器, 不可挤压血管, 避免将血栓挤入导管至栓塞, 需要加压输血时, 用专用输血器和血泵或其他方法。
在整个输血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 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鼓励其参与到输血的护理中, 因为很多患者的自身体验症状出现在生命体征改变之前, 护士是无法观察到的, 告知患者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 如寒战、发热、皮肤潮红、瘙痒、胸闷、腰痛、呼吸短促、焦虑不安等, 出现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以便妥善处理。 (1) 每袋血开始输入时应先慢后快, 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及出血情况调整输血速度, 开始输入的15分钟内, 或最初输入30~50ml/分, 护士在患者床边观察其输入的速度、患者的反应, 并记录其生命体征。 (2) 在整个输血的过程中要保持血液输入的顺畅, 防止输血管道的扭曲受压、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肿胀, 若针头出现脱落、移位、阻塞时应及时处理。 (3) 在输血过程中要经常巡视观察患者, 倾听他们的主诉, 当发现患者有任何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值班医生。 (4) 对于意识不清、手术麻醉、病情不稳定、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输血中更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 每20分钟测量并记录1次生命体征, 因为这些患者不能主诉输血过程中的各种反应症状, 准确地监测和护理更加重要。 (5) 在巡视中重点观察并记录急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和体征, 如发热、寒战、面色潮红、心动过速、血压下降或异常升高、胸闷、腰痛、恶心、呕吐、尿的颜色等, 及时发现输血的不良反应症状, 减少输血反应对患者的损害。 (6) 如果大量输血患者应注意防止其他并发症, 如肺水肿、凝血功能异常、枸橼酸纳中毒、低血钙等, 尤其心功能不全, 年老体弱者。
输血后的操作与护理
血液输完后: (1) 应用静脉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及管道, 然后拔针, 用无菌棉球或创可贴压迫止血。 (2) 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 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做相应的处理。 (3) 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应记录反应症状、当时输血的速度、时间、处理过程及患者恢复情况, 并将原血袋保存, 以便查其原因。 (4) 输血用的血袋、输血器、注射器放入专用的封闭袋中由专人送回血库, 至少保存24小时后, 再按相关规定处理。 (5) 护士应将与输血有关的化验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同意书放入患者的病历中永久保存。 (6) 在输血结束后的1~4小时内, 每隔1小时都应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倾听患者及家属主诉的症状改变状况。
【护士在输血过程的操作规程与观察护理】推荐阅读:
临床护士输血流程06-24
输血科管理制度与规程11-17
基础护理学十三章静脉输液与输血习题07-09
护士基础护理操作12-31
成分输血和护理09-19
输血不良反应及护理06-20
产房护理的风险与管理护士护理论文01-05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12-06
医药学考试执业护士:细节与护理01-21
护士铺床的操作流程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