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精选12篇)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

雁江七小

陈玉英

2012年10月12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数学观摩活动。我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了黄爱华、张齐华等全国等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专家们的讲座(包括新课标的变化,我们老师都人手有一本,这儿就不作介绍了),他们的精彩演绎,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一共听了六节课。这六节课都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问题,不是直接批评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也不是让其他孩子去帮助他,而是大家一起来研究,探讨,得出结论。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黄爱华老师上的《相交与垂直》和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

黄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他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教态,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他先用谈话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理解“互相”一词的意思。然后提出“互相垂直”,问孩子们:“你觉得是指什么?”(老师干净利落地将视角从生活场景转向数学教学,没有拖泥带水,没有所谓的情景创设,也没有帮弄玄虚似的慢慢道来,而是承接前一环节的“互相”事件直指核心概念,确保了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精练和教学环节的有序。)学生得出是指两条直线时,老师直接出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垂直,垂线,垂足。与孩子们一起书写三个“垂”,其实是老师的板书。并把三个概念完整的出现的屏幕上。让孩子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互相交流,不会的还可以问老师。之后学生提问题,尽量让学生解决,教师稍做提示。这时,老师讲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叫互相垂直时,先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重要的,好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直角,有的说互相垂直,有的说两条直线,然后让孩子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划一划等表演,让学生感受每一个词语。他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建立数学概念。最后老师小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是简单的教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叫互相垂直,而是放手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圈一圈,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感悟,思考,从中加深印象,真正建立概念,让学生学有所获,展现学导 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时老师设计学生自已来学,并且由学生到黑板上扮演做老师,并引导学生怎样做好一名好老师。比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怎样来说明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手指一指垂足并板书等。他的课堂,给我们诠释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学导课堂的内涵。

然后听了黄爱华老师的专题讲座——《聆听花开的声音》,令我非常震撼,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如果说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那么听他的讲座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教育的领悟。这一次,黄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爱华故事汇。黄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灵敏的教学机智、高尚的人格魅力不时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每一则小故事都让我受到不小的启示,让我真正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他以几个故事《孩子不愿意逛商店》,得到的启示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成和孩子一样高;你才可能了解孩子;而且一定有新的发现。通过《童童吃冰淇淋》和《周立波与孩子的对话》得到启示:哄孩子也要专业化的教学原理。说什么话孩子会听。说什么话孩子喜欢听。他说:课前我们认真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课中要抓现场,随时观察,倾听,调和。课后要认真反思。(我看过网上黄老师以前讲《垂直》这一节的视频,在那一节课,他讲的与这次在成都讲的很多地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一样)说明黄老师每上一节课后都要去反思,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得到的启示:

1、把握对话时机。

2、用话题引导思维。

3、话题最好是孩子喜欢的。

4、适时评价孩子的表现。这些小故事,电影片段,都是我们熟悉的,看过的,见过的,听过的,只不过是我们没想过的。黄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慧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孩子,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用“诚心,专心,耐心,用心和真心”真诚接纳孩子;与孩子建立友好关系,蹲下来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及时赏识激励孩子,走近孩子越深入教学就会越成功。他给了我们三点思考: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然后就是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带来的《认识负数》一课。张老师语言亲切、表情丰富、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干净利落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课的开始,张老师用他幽默的语言缓解孩子

们的紧张情绪,等孩子们差不多都处于自然的状态时,则开始进入了他的课堂。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入手:对于负数,学生并不是一概不知。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负数的感觉。张老师用了这句话“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或看到过负数?”作为开篇,唤起了孩子心目中对负数的初步感觉。学生举例后,张老师通过几张数字卡片-

1、-

2、-

5、0、+

3、+

5、+8、12、100,让几个孩子分别拿着卡片站到讲台上,先让孩子们观察,再把拿负数的孩子找出来,孩子很快就找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为什么它们是负数的理由(因为它们带减号,老师更正为负号)。找正数时,出现问题,有带“+”的,有没带“+”的,学生判断说出现由,有一孩子特别聪明,他说:应该都是正数,“+”可以省略的,如在计算几加几时,写成几加、加几,太别扭了,所以把“+”省略。在0什么数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由,一孩子说:0是虚空的,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线。之后,张老师还是通过这一组数,让孩子排队,并在里面插入练习。把问题都解决了。负数表示的不同意义,老师只用了一个题:-2,张老师汽车停在-2楼;我的银行卡还剩-2元,我儿子的身高是-2米,某盆地海拔高度约为-2米,北京某天气温-2度。让学生选择一种说出意义,教师引导。在整节课,对于每一种问题,解释权又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团队合作自己解决。听完课,让我意犹未尽。我相信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且对于正数、负数他们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的教学形式丰富,语言精炼,更贴近孩子本身。我记录了一些课堂中话语:

1、孩子们,你们的机会来了!

2、够诚实吗?

3、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懂,你看明白了吗?

4、谁还有补充?

5、谁先来,先来的是最容易的哦„„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2

大师不愧是大师, 他们的课堂在我们看来已是浑然天成, 无可挑剔,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水到渠成;一切都是那么巧妙, 不见一丝修饰过的痕迹。支玉恒大师, 一位头发花白和蔼可亲的老师, 小学语文界的传奇人物, 在他的课堂上,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帮孩子, 就是教师的全部天地与情怀, 知识在那里流淌, 智慧在那里碰撞, 快乐也从那里蔓延开来, 使人心情舒畅, 豁然开朗。贾志敏、武凤霞、窦桂梅、王崧舟等大师一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课堂, 台下掌声雷动, 甚至, 老师们的眼里有东西在闪烁, 是啊, 孩子们感受到的, 大家都感受到了, 这样有教育意义, 对人生有启迪的课堂, 难道不值得所有人去思考、去学习吗?哦, 明白了, 明白了, 真正平等的师生对话原来是这样的:看, 孩子们跟老师交流的那份自信与喜悦;哦, 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读, 老师真的可以跟播音员一样棒;作文可以这样教, 呵呵, 是既要教, 又不要教, 老师应把握怎样的度去引导帮助;这是上课还是聊天?哦, 这不就是刚刚走上讲台时我的追求吗?天真可爱的活生生的孩子们, 要真心去爱他们, 不要为难孩子, 一定要快乐学习, 他喜欢你才会喜欢这门课……还会想: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童年生活、求学生涯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又是怎样的?难道教学也要靠天赋?不排除有这方面的因素, 但付出和回报绝对是成正比的, 这也是真理。孩子如此可爱, 老师如此可亲, 教学如此美妙, 这简直就是艺术的殿堂。

聆听名师的课堂, 让身为人师的我们感到光荣、自豪、幸福, 那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呢?一个词, 天壤之别!我们也在努力备课, 精心设计, 巧制课件, 认真上课。可是, 在看似不乏“精彩”呈现的课堂后面, 隐藏的真相:唯恐学生不懂不会, 于是, 舍本逐末, 烦琐分析, 无效提问, 就像贾志敏老师说的“把课文讲‘肿’, 将学生问累, 到头来, 只是‘教过’而已, 学生依旧不会读, 不会写”。孩子们学得无趣, 老师教得费劲。我们该如何从这些示范课中汲取营养, 获得成长呢?

要想干好一件事, 必须要明白不打无准备之仗。要做好一名专业的语文老师, 除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尽职尽责外,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自己的语文功底要扎实, 听说读写, 样样都不差。差了怎么办?赶紧补啊, 饭后茶余, 听广播, 看电视, 读专著, 查典籍, 怎么能解决问题怎么来。正如赵志祥老师说的:“想办法录课堂啊, 怕丢人了拿回磁带关上门, 悄悄自己听呀, 读的课文吓死人!”原来名师也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呀!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把握, 再根据学段目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深入浅出, 让孩子们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这样成长起来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才能培养出一拨又一拨的好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 教有成效, 学有提高, 这才叫好课。好教师的一切努力, 都着眼在学生的长进和提高上。

大师们看似平凡, 但平凡中投射出不平凡, 他们才是生活、教育的真正有心人。世上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优秀, 《伤仲永》中的仲永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天才们离开了学习尚且如此, 何况咱们这些芸芸众生?听着大师们的课, 我想得最多的是课前或平时大师们在想些什么, 干些什么, 怎么干的?为什么他们的课堂孩子们如此喜欢, 如此有收获, 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甚至就是投其所好。为什么大师们能知孩子之所需, 并能顺其自然地与之对话, 助其成长……他们在课后的功夫绝对不比任何一位普通老师差。我了解到《教师月刊》采访窦桂梅老师时, 窦老师说:“现在有的教师啥问题?拿过来一个教材当一片叶子, 不研究这片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 是白桦树还是柳树上, 不管这些。我的方法是必须知道这个叶子是长在哪棵树上的, 还要知道这棵树是长在什么林子里的, 是热带丛林, 还是北方大兴安岭里面的。这靠的就是后面大量的阅读。这里当然还有个问题, 就是这么多资料你怎么提取、提炼, 它不仅是一种组合, 还得通过合理的组合生成出新的东西。这个功夫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就是这种被窦老师成为“高贵自修”的学习, 奠定了她“特级教师”的高度。

听讲座时, 我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说, 她要做一节课, 自己先拿出了方案, 然后拉老公和女儿去听, 数遍之后, 老公“逃逸”, 女儿也极不情愿了。然后她就想啊, 为什么我的设计吸引不了女儿呢?在问题的引领下, 她不断推翻设计, 多次修改, 把自己关在门里反复练讲, 最后终于拿出了一节孩子们满意, 自己满意的课堂, 也以此为契机, 渐渐打造出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这位老师对工作的执着认真令人钦佩。成功, 往往青睐那些勤奋的人、有心的人, 我愿向名师看齐, 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锲而不舍, 实现教育理想。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3

一、注重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我们知道,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执教观摩课的教师都注重了对题意的理解。如滨州的高春霞老师、德州的孙静老师、我们莱芜的张霞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相遇问题》时,都注重了对“同时、相对、相遇、相距”等的理解,特别是高老师利用了多种方式: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充分理解了题意。

张丹教授说“教会学生会思考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

二、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次研讨会上,共聆听了13节观摩课,这十三节课取材不同的版本,采用不用风格的演绎,但在教学中都注重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江苏徐斌校长执教的《倒推》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列表、画示意图、文字等策略分析题意,然后利用倒推来解决问题。再比如:《相遇问题》中,学生对“相向而行、同时、相遇、相距”理解有点困难,很多老师都采用了现场模拟、画示意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解决问题》中,王占霞也采用了画一画的方法来理解比多少的问题,而杜珂珂却通过拨珠、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他们引导选择的策略不同,但结果都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三、重视信息的整理

出示情境图后,下一个环节就是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孩子们看到情景图,往往是看到一句说一句,特别凌乱,再提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不能提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来提,也就是说呈现的信息在孩子的大脑中没有“成块”,像一盘散沙,如何才能训练全体学生整体审题呢?如《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有的老师所用方法很精彩:老师引入情境图后,问: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孩子就是看到什么就什么,往往就是一个孩子一句,孩子说完所有的信息。在说的过程中,有个别孩子还重复说了别人已经说过的信息。主要就是因为孩子不能有序观察,当时我就特别着急,没想到老师一句话就改变了一种景象:就这些信息你能按内容分为几类?学生:两类,一类是鸭蛋的信息,一类是鸭子的信息。让孩子分别说了出来,这时候老师再用电脑呈现,让孩子提问题,解决问题。当时我听完这里,暗暗地佩服这个老师的机智,心里也松了一口气,从整体出发,培养孩子有序观察,筛选信息,分类整理,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一种完整的意识,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多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中给出的条件,以及要求什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训练学生的这种反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研讨会中,徐斌老师就专门讲了这样一节观摩课,叫《倒推策略》,他就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一杯果汁,第一次你喝了60毫升,第二次你又倒进去80毫升,现在杯子里一共有240毫升,求原来杯子里有果汁多少?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倒推法来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题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很多的题目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倒推法来解决。

五、学习方式的回归

自新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最流行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上公开课,动不动就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但这次的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热闹的场面,有小组合作学习,但每节课中最多只有一次,并不泛滥。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多,这样的课堂显得比较简约、扎实有效。比如,来自浙江的朱德江老师的课堂就体现了简约、扎实有效的特点。他执教的是《速度、时间、路程》,在课上,朱老师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知道速度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速度产生的需要,并体会速度表示的实际含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接触过速度吗?让学生举例,然后来了解常见的速度。接着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速度:闪电和雷声。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道理。很自然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感知速度的意义,真实、有效、具体,这些都远比让学生小组讨论到底速度是什么更能使他们理解。

本次培训让我们既收获了课堂的实践经验,也让我们收获了能提升我们专业素质的指导,如老教材的“归一”问题,现在新教材中不再出现这类词语,而是根据乘法的意义让孩子理解“连乘”;速度单位的写法,要写复名数;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读法;重视课堂上要及时进行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4

2014年 4月 24日至 25日,我有幸参加了省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 短短两天的时间里, 观摩了 12节小学数学历届获奖教师优质课。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了 12位名师 的课堂教学, 不同的理念, 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真实感受到他们的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同的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同样的精彩。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虽然使用教材不同, 但执教老师能根 据学情制定了详细的,符合厦门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 进,最终呈现精彩的课堂。可见,调查学情,充分挖掘教材对于上好一节课是多么的重要。

这 12节课给我印象较深的有沙县教师进修学校林俊禄《周长》、邵武市实验小学李萍《交通 与数学》、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李鹏 《找规律》、宁德市福安韩城一小阮志强 《分数的意义》、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张德强《圆的认识》 等。其中林俊禄老师他以独特的风格,幽默诙谐的 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林老师先带学生做了个传话筒找不同的小游戏, 通过游戏活动, 唤醒学生 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明确活动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接着,林老师又 让学生猜我和刘翔沿操场边线赛跑谁会赢?学生说,刘翔。林老师说,不对,我赢,不信你看,让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刘翔和林老师同时绕操场跑, 林老师没沿边线跑很快回到了起点, 刘翔沿操场 边线跑但没回到起点。让学生理解“沿边线”与“回到起点”这两个本质属性。林老师接着问:刘 翔赢了吗?为什么?这时学生找到刘翔和林老师赛跑的不同,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为了让学 生感受周长,林老师问:看来这场比赛,老师和刘翔都没有赢,怎么办?学生回答,再跑一次。这 时课件演示:刘翔和林老师同时跑出,都沿边线跑,都能回到起点,刘翔先跑完,林老师后跑完。在整节课中,他不是纯粹地让学生玩,而是在玩中思,在玩中学,不断掌握着新知。体现学生 的主体性,让整个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听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鹏《找规律》是一种享受,这节数学课内容看似简单,老师却能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课堂, 数学的生命可以延伸到不同学科延伸到课外。李老师让学 生在人和动物、大人和小孩、伸左手和伸右手图片中找规律, 到相同圆片不同颜色排列变不同平面 图形不同个数排列中找规律、延伸到数字找规律, 再延伸到声音规律和动作规律相结合起来, 成健 身操。让学生在变与不变、动与静之间感受规律,然后通过不断总结让学生会用语言表达规律。这 种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5

5月20日——21日,我参加了全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报着向上观摩课的老师学习的态度,认真听了老师们的作文课,课堂中的许多亮点让我感想颇多。

体会一:上实实在在的作文指导课。在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公开课的表演成分,追求热闹课堂的形式主义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课程改革走过了七年的今天,再看我们老师的公开课,表演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老师在把一堂堂实实在在的作文课展示给我们看。就拿老师所上的《一双手》来说,老师由诗歌导入开始,激起学生对手的研究,然后到学生说手的功能用途,再到学生评议老师的下水文,最后一曲《一双小手》升华情感,学生在情感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去写作文,怎么会无话可写。这堂作文指导课环环相扣,老师上得非常沉稳,没有一丝形式的浮华,是一堂非常常规的朴实而规范的作文指导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堂作文知道模式。

体会二: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作文。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真实的感受,是写不出作文来的。当学生走进了作文的情境之中,用心去感受了,那么他们就能有话可写,有话想写。今天的每一堂作文课,都把学生带进了生动的情境当中。例如,老师给学生们上的《写给亲人的一封信》,就让学生在把自己写在纸上的亲人一个个划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亲人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学生在这个心理测验中有了心灵的顿悟,正如学生自己所说受到了心灵的洗礼,一次心理测试让他们有了太多想说的话。而《家乡的特产》更是让学生当堂现场观察李广杏和枸杞;《小猪变形记》、《纸飞机》让学生在快乐的玩游戏和比赛中去观察体验。学生在观察体验后马上作文,写作的热情当然是高涨的。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后作文,自然能写出自己的发现。

体会三: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组织者,课堂是全体学生的,优生是主角,其他的学生一样是主角,他们不是观看老师和优生表演的观众。所以,在课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进来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那中老师和优生一问一答后进生只能看着、听着的课堂是不该倡导的。今天的作文课,我看到了老师们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这一点上印象最深的是徐双老师的《纸飞机》。徐老师在让学生说自己想飞机作用的时候不是直接指名汇报交流,而是让所有学生先在下面自己练说,这就给了每一个学生说的机会。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徐老师分别给说和听的同学都提出了要求,有意识地告诉了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任务的。而在学生互相听说的过程中,老师也提出了听者和说者的要求,这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去交流合作。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下到每一个小组去听,便有了辅导后进生的机会。总之,在整堂作文课中,老师让每一位学生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全程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这节课没有一个旁观者,学生自己说,自己交流,老师把课堂还给了每一个学生。体会四:关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无处不在。在这些课堂中,总是能从老师的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中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例如田老师在她的作文讲评课中,老师对学生的爱已经流露在她对学生的一句句赞美、一句句鼓励中了,这是一个对学生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老师。她在课堂的一开头就表扬了榜上有名的同学,同时也不忘鼓励榜上没名的同学,足见她对每一位 学生的关爱。当学生在台上给同学们念作文的时候,她的手是那么自然的就扶在了学生的腰上,这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鼓励,让学生能很自信地把自己的文章读好。而当一个女同学很紧田老师鼓励了以后她都不敢当众读自己的作文时,田老师又给她出主意让她的好朋友来帮她读自己的作文,这个建议不仅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爱,也体现了她无尽的教育智慧。总之,一个爱孩子的老师,在她的一言一行中,在她的每一个微笑中,学生都能感到她浓浓的师爱而更喜欢她和她的课堂。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6

参加“第十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的xx,草木青翠,繁花盛开。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倍感清新怡人。应景而生的是第十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的召开。虽然之前曾几次来xx观摩会议,也有幸深入到一线语文课堂学习,但是xx的小学语文教学总会带给我不一样的精彩和心灵的冲击,所以这一次,我和初到xx的同事一样,充满期待!

一、精彩前情:9节语文名师课堂+3场专家报告

l 个性化的语文教师

为时一天半的会议,共安排了九位xx名师执教的语文课堂。对于这些教师的名字,我一点也不陌生,有的甚至是耳熟能详。首位上课的孙xx老师——几年前就在网上观摩过她的多节语文课例,也拜读过她的个人专著《复调语文》;王欣香老师——身材修长、诗情画意,2014年烟台龙口会议上,她执教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和唯美、深情的课堂告白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际;谭娜老师——薛炳群老师曾推荐我阅读过她的文章《亦喜亦乐,庄庄其士》,非常喜欢她那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清新淡雅的文笔;还有大家都熟知的毕英春老师——1+X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者,她的研究专著《双整体整合教学的智慧》一书,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人手一本,研读学习„„

其实不仅是这些会议上的执教教师,在xx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中,可谓是高手云集,名家辈出: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张云杰老师的“三元色阅读教学”、赵红老师的“自主过关教学”„„

卓越的研究成果、独特的教育思想、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灵魂的语文课堂,虽然这样的概括未必全面、准确,但的的确确是我最近几年接触、了解xx小学语文名师最真切的感受和收获!

l 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孙xx老师执教的整合主题阅读课《朋友》,把《论语》带入了三年级孩子们的语文课堂,通过 “友”字引入《论语》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听着孩子们在课堂上高声吟唱着我们的国学经典,感觉这样的语文课很温暖!特别是在“阮恒、孙叔敖,谁的行为更接近于‘仁’”的讨论环节,孩子们更是引经据典,对两种观点进行辨析。三年级的孩子能做到对《论语》的论述头头是道,信手拈来,这是一种深厚的国学底蕴的积淀,千余名与会教师无不为之震撼!

从拿到会议手册开始,我就对《会唱歌的石头》一课的教学设计充满好奇。创境——入境——出境——开境,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楚、明晰。我好期待,王欣香老师会怎样演绎这堂课的精彩?“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几个神话故事因“石”被巧妙串联在一起。从有关于石头的神话故事到中国石文化,从破石而生的石猴到青埂峰下顽石偈,从《西游记》到《红楼梦》,孩子们的思维穿越了千古轮回!这样的语文课怎能不让人惊喜?

《紫藤萝瀑布》和《我看外国文学》这两节课的展示,我感受到了xx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在于学敏、谭娜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侃侃而谈、口若悬河,也没有学生的神情紧张、眉头紧锁。五六个孩子围为一组,读书讨论、思路整理,他们脸上充满了阳光,他们的阐述神采飞扬!“我来讲”、“我纠正”、“我要问”、“我补充”„„这样的课堂,舞台属于学生!精彩属于学生!

l 多维度的理念引领

会议期间,除了九节xx名师执教的语文课堂,还安排了三场精彩的报告,从“教师的成长、校长的视野、专家的引领”三个维度向我们阐述了xx小学语文十年变革取得的丰硕成果。

付晓萌老师的名字曾多次在薛炳群老师的文章及著作中读到过,作为薛老最早期的得意弟子之一,她以做一个具有阅读情怀的优秀语文教师为追求,博览群书、执着阅读,教师的阅读不仅成就了自己,也丰盈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xx乃至省级名校的xx高新区北海学校,就有一位同样具有阅读和教育情怀的汤善香校长。她创建的北海和雅阅读课程体系,阅读四环节五课型的研发和落实,阅读活动措施五坚持(坚持晨读暮思;坚持盘活图书资源;坚持师生、亲子阅读;坚持阅读考级制度;坚持为学生发放稿费),校长、教师、学生三级聊书会等一系列读书活动的整体推进,成就了北海学校,成就了北海教师、也成就了广大的北海学子。

在xx会议观摩学习期间,最令我期待的就是恩师薛炳群的报告,终于又可以聆听他的教导!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薛炳群老师是在2013年。两年多的时间,薛老师一路指导,一路鼓励,我被带入了一片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当我坐在台下,听着薛炳群老师在台上那么自由、从容地讲述着他所挚爱的小学语文,历数着xx小语的十年变革,我的心底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从青春岁月到知命之年,他始终怀一颗纯净之心热爱生活、痴迷工作,他唤醒了一代人的教育梦想,也创造了xx小语的辉煌!我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一个人的灵魂和力量竟然可以这样强大!

二、深刻启示:阅读,是破译xx教育成功经验的密码

xx学习回来之后,我总想写一写自己学习的收获,可是又迟迟不敢动笔,因为感觉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反复地回味、琢磨。透过九节名师课堂和三场专家报告,静心思考:xx的教育到底在向我们传达着一种怎样的信息?那就是阅读!

l 阅读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

我们学校入职不足一年的范凯老师曾经告诉我,他在班级内进行过这样的一个测试:根据座位的编排自然把班内同学分为两组,一组同学用20分钟的时间阅读一组以春为主题的文章,另一组同学则没有任何阅读的体验。20分钟之后,让两组同学都来描述自己眼中的春天。有过阅读体验的孩子,他们的描述大多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另一组则反之。一个非常年轻的教师以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方式给予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解释!

l 学生的阅读量应该有多少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至少达到课本内容的5倍以上,才会形成语文能力。也就是说,一本语文书的学习至少需要五本以上文本之外的阅读来充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六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当然,这是一个阅读的底线。而在xx,薛炳群老师在报告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学生一个学期的课内阅读就达到了100万字,等同于《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的阅读量。一个学年课内阅读量200万字。

作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发源地,xx的语文教育正是秉持大量阅读的核心理念,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入口,以阅读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为追求,不断地研究、反思、总结,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引领和启示!

l 大量阅读如何在课内实现

由于受家庭环境、个人阅读能力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千差万别。课外阅读的效率难以提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想要依托课堂学习主阵地,实现课外阅读的课内化,教材如何处理,是首要问题。薛炳群老师总结提出的六大教学策略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好的帮助。即:先学后教;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方法;讲运用。三不讲:学生能自己看懂的不讲;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会的不讲);及时矫正反馈;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迁移提高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超过合理限度的作业);创设有效问题途径;删除无效教学环节。以六大策略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一定可以做出理性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调整。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课堂1/3的时间教教材,2/3的时间拓展阅读。作为此项实验的新加入学校,我们目前还处于一个尝试、探索阶段,还没有达到这一理想的教学状态。即使这样,通过一篇课文带一到两篇课外读物的学习方式,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阅读量的增加带给我们课堂和学生的可喜变化,我们应该沿着这样的思路,灵活运用六大教学策略,逐步向“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理念靠近。

三、我们的再思考:“目标教学”与“语文主题学习”的融合

也许有人会说,xx的教育有它特有的大环境和教育制度,而且,我们今天看到的是xx小学语文十年改革的成果,站在这样一个较高的基点,再来审视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拿来主义是肯定行不通的。的确如此,在此次学习返回的列车上,我问同事们学习的感受,我听到的除了有感动和震撼、也有惊讶和惶恐。如何结合自己的校情和学情,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之路,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也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问题。

l 基于“目标教学”的“语文主题学习”理解

自2015年,我们学校分别邀请了华东师大胡惠闵教授和山东省教科所张斌博士来校指导,在深入教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标准的目标教学”(简称:目标教学)这一研究思路。

“基于标准的目标教学”特别强调“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一致性,这四个要素的确立分别对应的是我们教学中最需要考虑和解决的四个问题:目标——我要带学生到哪里去?内容——我们需要凭借哪些基本的素材或活动?实施——我怎样带他们去?评价——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了哪里?其中,目标的确立是基础和重点,而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难点。我们知道,当前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的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没有规定固有的知识要点,这就为我们灵活使用语文教材提供了一种依据和可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再来研究我们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这样几个问题:①主题单元多从人文方面进行设计,单元的语言学习目标不够统一。②每个单元中课与课的主题过于牵强,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③教材的语文味缺乏,思想性较强,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灵活使用和整合语文教材。而要实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所提倡的“大量阅读”的核心理念,也需要实验文本与课外阅读的整合。我想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结果。

l 从实践出发进行“整合教学”的初步探索

尝试“1+X”教学。即:以一篇精读课文带一到两篇略读课文,或者以一篇文本教材带几篇丛书阅读材料的整合。通过精读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习得方法,拓展阅读重在实现学法的运用和迁移。这是最初尝试整合教学的老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选取适合文本表达特点的整合点是教学关键。

践行“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我们从识字、朗读、写字、运用四个维度开发了单元整体随文识字课、单元整体归类识字课、朗读指导课等七种课型。而中高年级,我们则从阅读理解、领悟表达、群文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四个维度开发单元整体预习课、精读悟法课、群文阅读课等六种课型。

探索同一篇文章不同版本的整合。2015年12月,毕英春校长推荐我,为河北廊坊的网络研修录制一节观摩课,当是给定的题目是冀教版《唯一的听众》。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校语文团队教师一起研究了冀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四个版本教材。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同一篇文章,在四个版本教材中不仅保留的内容不同,而且所承担的单元训练重点也有很大差异。在冀教版中,《唯一的听众》所处单元重点体现链接策略的运用;在沪教版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转化人物角色,创造性地讲述故事;而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单元的训练点分别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和感悟人间美与丑。这一次的研究,也打开了我们的一个思路,把不同版本的同一篇文章放到班级内的不同小组,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展开学习并汇报,学生就会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收获。这样的研究真的很有趣!有兴趣的老师也可以进行尝试!

其实,这些规律只是为初步尝试整合教学的老师提供一点借鉴和帮助。真正的整合教学是不拘泥某一种模式的。其中的精髓,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总结。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7

一、会议时间、地点:2014年12月18-21日 (周四至周日) , 17日 (周三) 全天报到深圳

二、研讨特色:

(一) 展示缤纷成果, 欣赏百花齐放。

(二) 创新一线课堂, 见证课改成果。

(三) 直面教学困境, 现场互动答疑。

(四) 专家现场引领, 指导成果落地。

三、拟定活动内容 (如因特殊因素需要调换专家和课程, 敬请谅解。)

(一) 专家引领: (5场深度评析、4场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3场专题学术报告)

周德藩国家督学, 江苏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崔峦人教社编审, 小语会名誉理事长。

郑明江全国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培训专家组核心成员。

唐宝成深圳市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白莉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语文教研员。

高乃松深圳市南山区小学语文教研员, 曾荣获全国观摩活动一等奖。

陆恕主题阅读实验首席专家。

李亚娜佛山市佛山实验学校校长, “生本趣味联想识字”项目主持人。

宋鹏君深圳市科苑小学校长, “八岁能读会写”实践者。

张立济南市育秀小学校长, “诵读识字”发起人。

(二) 研讨课观摩与学术交流 (9节现场研讨课、5个微报告)

1. 江苏南京“科学认读·潜能识字”实验研讨;2.广东深圳八岁能读会写实验研讨;

3.广西河池“识字阅读说写”三线并举教学研讨;4.山东济南诵读识字教学研讨;

5.广东佛山生本趣味联想识字研讨;6.广东深圳低年级识字与阅读示范课;

7.湖北武汉低年级识字与阅读示范课; 8.内蒙古呼和浩特诵读识字助力阅读研讨;

四、研讨费用:会务费、资料费:580元/人 (食宿、交通等费用自理, 收款方式:银行转账或其他)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西丽支行户名: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所

账号:4420 1622 6000 5251 2309附言栏内请注明:** 学校深圳语文报名费。

五、报名办法:

电话报名:0755-28773933 13802237528 18138876001周老师邮箱报名:450190837@qq.com

个人微信手机号13632668001网上报名:http://www.dnjy.org/

六、其他活动 (课件下载请实校实名加识字联盟QQ群347236681)

(1) 11月20-22日济南诵读识字高级研修班暨特色学校文化建设现场学习会。

(2) 11月27-29日深圳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培训。 (3) 第四届全国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与阅读观摩活动录相课与经验论文评选活动。

扫一扫官方微信号, 关注“东南教科所”, 了解更多详情。

主办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所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8

宣威二中 高一英语备课组

2011年11月18日,学校组织高一各学科组一名教师到曲靖参加曲靖市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主题是:“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民中1525和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我们在曲靖民中听取了一节山东昌乐二中石万秋老师高质量的观摩课(8:35-9:15),9:25-11:25进行课例研讨互动交流,进一步阐释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特别强调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来构建高效课堂;要多写、多看、多总结、多交流,通过研究、总结、深化、提升来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我认为这次活动给我们一线老师明确了努力地方向,给高效课堂的构建带来了活力。下午2:30-5:30在曲靖师范学院听民中刘平校长、曲靖教育局两位领导的发言和山东昌乐二中副校长郭宗庆的主旨专题讲座,深刻认识并领悟了271高校教学模式优越性。通过此次观摩、学习、听课活动,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外面的课堂真的好精彩;同时也认识推进课堂改革、创建高效课堂已势在必行。

一、对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的认识

(一)感性认识

第一,时间划分“271”。

老师讲课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进行自学、讨论、展示和点评,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甚至在家里都能与家长展开对问题的讨论,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第二,学生组成“271”。

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等学生和10%的后进学生,按照AABBCC的方式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优生资源,通过小组讨论,尽量给B类和C类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而A类的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充分体现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使全班学生在协作、讨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既很好地掌握了课堂知识,又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第三,学习内容“271”。

20%的内容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学会的,70%的内容通过学生互相讨论可以学会,10%的内容是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学会的。课堂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分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进行讨论、学习,真正实现了高效率的课堂管理。

(二)理性认识

1、“满堂灌”“填鸭式”传统课堂是我们教育的顽疾,“271”高效课堂 ——让学生破瓮而出陶行知先生是上个世纪的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杜威:“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陶行知曾提出过教育的“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

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

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2、“271”高效课堂立足于三个改变

1)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

2)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3)教室功能的改变:“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

3、“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1)学习内容方面:

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优秀学生,70%学生——中档学生,10%学生——后进学生,3)我们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4、“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5、“271”高效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的主线和灵魂

1)学习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内容;

2)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切忌模棱两可;

3)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右上角,不能擦掉;

4)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6、“271”高效课堂的关键: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 ”

让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成为课堂高效推进的驱动力。

7、“271”高效课堂带给师生的收获

1)“271高效课堂” 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们如沐春风,教师们如鱼得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2)“271高效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成为享受,学习效益大幅提高;

3)“271高效课堂”,倡导民主、尊重、平等、宽容、欣赏、和谐、进取等现代理念,影响了学生思想。

二、对我校英语教学的反思

通过本次观摩交流活动,结合平时听课、评课以及相互交流,我发现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贯彻落实“一少、二多、三当堂、四为主、五让给”原则 一少:减少再减少教师讲的时间。

二多: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尽量多地增加学生动笔时间。三当堂:当堂训练、当堂纠错、当堂巩固。

四为主:一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攻,以训练为主线。

五让给:把讲台让给学生,把黑板让给学生,把时间让给学生,把讲授让给训练,把被动地看和听让给主动地说和写。

2.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3.认真学习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情况下,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还不足,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反过来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认真备课,尤其要认真备学生。平时自己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试想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5.认真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发现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这样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今后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6.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时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时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高效课堂可以一试,虽然不可盲目全抄,但可以采纳部分精华。一则由于生源问题相对较差,因此只有改变才有出路,提高本科率,突出一本率;二则通过高效课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即使他以后考不上好的大学,但对他今后的发展也是大为有利的,正如昌乐二中所言:高考只不过是素质教育的副产品,三则高效课堂也不会对教学带来太大的冲击,比如进度过慢的问题,可以通过老师的处理,对教材的灵活使用得到解决。另外,改革必然要经历许多困难,比如教改专项资金的投入、各班教室多媒体设施的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配套、师生理念的更新、大班授课等问题。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9

2017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语文“学段融通”高端论坛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参会期间,我先后聆听了王红梅、肖培东、陈延军、刘恩樵等全国知名语文专家的观摩课及杨再隋教授的课堂点评。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高超的教学艺术、激荡的人文情怀深刻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内涵。

回顾这场语文教学的视听盛宴,真可谓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他们以阅读教学为主线,循着十二年语文学段目标为突破口,努力打通学段界限,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也展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经过几天的积淀与咀嚼,现将学习教师的共性认识和浅见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要把握一个“慢”字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能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长期探索研究的结果。陈延军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肖培东老师挥洒自如的教学方法,王红梅老师简单实用的阅读习作技巧,刘恩樵老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语言和写满期待的笑容让人记忆犹新。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着他们苦心钻研的身影。作为师者,首先就应该静下心来,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慢慢来,慢慢教。毕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总是幻想学生能在短期内就实现自己的教学设想,但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我们总会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会等待,静待花开。孩子,你慢慢来,慢慢学。

二、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是以语言学习为本位的阅读教学。刘恩樵老师执教的《卖油翁》一课,单是读的训练就达十余次,其中包括“去掉标点读,竖版文字读,原版书法图试读,以不同主人公视角进行诵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读中感悟,以悟来促读,无形中使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深层理解。肖培东老师所讲的《植树的牧羊人》,也跳出了一般常用的教学模式,紧紧扣住故事的时间变化,真正教会的学生读小说的方法和通过这些动作细节描写以达到理解人物的性格与命运,条理清晰,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这节课,彰显了目标融通的教学目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后面的报告中,肖培东老师还给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一定要实实在在,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终极目标,进一步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学会表达的能力。二是碧波深处有珍奇。钱梦龙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质朴的金句是:教学生就是教会学生读书。是的,碧波深处有珍奇,要胜任语文教师这一角色,就得静下来,拿起书,沉下去。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教得上来。“洗尽铅华见本色”。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也是学习语文的法宝。三是当大家都致力于创新的时候,我回归常识;当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努力创新。今天,我们都在探索学教方式的转型,方式很多,路径也很多,但能做到形神兼备的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还不很多。所以,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转变理念,重新体味学为中心的内涵,从语言文字切入,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全体学生进入学习场,步步深入。当课改的声浪此起彼伏,创新的模式日新月异,语文教育专家提醒我们:老老实实,回归常识。三是为人师者永怀赤子之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三、课堂要留下一个“写”字

“读写结合”是本次学习者中共性认识的最重要的收获。所谓“读写结合”,就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的“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王红梅老师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课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关于母亲的句子,其次让学生自己写出

一、两句并交流,给学生一次自主写话的机会。在课堂上重点利用母亲、作者、护士之间的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并巧妙地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编写故事对话的练习。这一随文练笔既升华了文章的感情,又拓展了写作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四、学段要关注一个“通”字

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本次学习在探寻语文教学的学段轨迹,打通学段界限。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只在自己的学段、年段“埋头拉车”,却不曾思考跨越学段“抬头看路”。几位专家老师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清晰地诠释了语文学段目标的融通。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0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1年10月28日至30日, 在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举办了安徽省第四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蚌埠市教育局教研室、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蚌埠市第九中学等有关方面承担了本届活动现场展示任务, 并在组织接待、场地器材安排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保证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本次活动得到了全省16个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各级学校的大力支持, 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选拔, 共计报送18节优秀体育课进行展示, 其中, 小学课7节, 初中课5节, 高中课6节;教师的平均年龄为29.2岁, 教龄为4~16年;共计有1300多名一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观摩了展示课, 参加了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强化课堂教学细节, 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以研带训方式, 研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观摩全省优秀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形式, 交流课改以来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 分析当前安徽省体育教改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进一步明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逐步深入。

本届展示课教材内容涉及技巧、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跨栏跑、跳远、快速跑、接力跑、软式垒球、综合性的拓展练习等运动项目。活动集中体现了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与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多元化, 教学手段多样化, 组织形式特色化, 教学评价激励化, 佐证了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着力打造高效体育课堂的教学理念;观摩教师学习态度认真, 研讨积极、踊跃, 他们对展示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运用、师生互动、自主学练、鼓励创新等进行了认真观察与交流,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开展反思, 这对提升全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二、本届展示课的主要特点

本次展示课活动是对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检阅, 其展示的课例与前三届相比, 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贯穿“健康第一”的教学主线, 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本次展示课中, 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都较好地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明确地将认知、技能、身体健康、情感体验与学习行为的形成有机结合起来, 较好地体现了以技能教学为载体,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形式, 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实施教学。

2. 制订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任课教师能够认真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育人价值;合理设计单元计划、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并认真撰写教案。从他们提供的单元计划和教学设计上看, 大多数教师能结合单元教学计划准确地制定课时教学目标, 目标设置符合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 突出教材特点, 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切入, 明确达成目标的具体标准, 无论什么内容的教材, 在目标设置上都有较明确的认知、技能、身心健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要求, 体现了安徽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各学段教学目标要求的能力和把握的准确性。

3. 突出体育教学的核心价值观, 重视运动技能教学

任课教师能够以技能教学为载体, 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 做到运动技能主线突出、教学重点明确,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水平适当调整教材的技术含量和难度, 合理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行为,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如, 在小学的技巧 (前滚翻) 、高中的跨栏跑、初中的篮球等课上, 对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和负荷强度要求, 对知识点的确立、技能的传授都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又能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运动兴趣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4. 教学步骤清晰、合理, 教法手段新颖、有效

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有效的教法手段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本届活动的任课教师, 大都重视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 教学的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教法手段新颖、丰富、有效。如, 在小学三年级的“前滚翻”一课中, 教师采用了用头写“美、猴、王”三字的笔画的手段,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既达到了专门性准备活动的目的, 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5.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展示活动中, 多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材处理、组织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激励和评价等方面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通过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练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给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互相切磋,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 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运动体验和心理感受,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如, 在“各种姿势起跑和急行跳远”一课上,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采用多种教具, 利用场地队形引领学生学习;提出不同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体验哪种方法最能发挥成绩, 然后, 在小组讨论中制订个体的练习方法并进行展示;在学练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不同的标准要求, 启发学生在学练中思考采用哪种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使相关目标能得以实现。

6. 讲实际、求实效, 多种学习方式并举

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 采用挂图、卡片提示、口诀记忆等形式, 有目的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方式, 并与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等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恰当地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引导, 准确把握动作要点, 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使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如, 高二的一节跨栏课, 教师精心设计了学练方法, 并用语言引导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通过优美的示范与准确精练的讲解, 使学生牢记技术要点, 最终通过各种学习方法的设计, 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学习体验, 达到了完成过栏的完整动作要求。

综观本次展示活动, 令人欣慰的是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 他们的教学设计撰写规范, 知识点与技术的重点把握准确, 教法手段科学合理, 知识与技能传授时机把握恰如其分, 应变能力强, 能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与节奏, 体现了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观摩教师深有体会地说:本届展示课朴实无华, 返璞归真, 反映了体育教师的真功夫, 真正起到了展示课的引领作用, 仔细观察、反思, 越品越觉得展示的课有看头, 教学过程流畅、教法手段灵活、课的各环节过渡紧凑、自然无痕, 在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上完了, 看这样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三、存在的问题

1. 教师间的水平差异较大

展示课所取得成绩固然喜人, 但需要指出的是各地报送的课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其不足之处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些课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不够活跃;二是组织教法有待改进, 教学过程中有的课存在着收放不自如、时间把控不准, 甚至出现严重拖堂的现象;三是有的课教学目标制订过于空泛, 不明确、不具体, 难以进行检查评价;四是有的教案对运动负荷没有做出安排, 或预设的运动负荷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较差;五是个别单元计划和教学设计方面不规范、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单元过小、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不分明、教学目标太笼统、重点不突出、教学策略不具有针对性等。

2. 地区间的教研工作发展不平衡

学校体育教研工作在安徽省发展不平衡, 有些市、区 (县) 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学校的领导对体育与健康课改革工作重视不够, 体育教学改革实施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边远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和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课率不足, 部分体育教师对现行课程理念如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等。对此, 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意识, 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探索, 不断完善。

现行《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 课程理念给师生的教与学拓展了极大的空间, 怎样在有效的教学时数内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我们的体育教研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值得庆幸的是, 在《课标》实施的过程中, 安徽省体育学科在以老带新、互帮互学、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尽管如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然要不断探索, 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用客观的态度发现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11

石场乡中心完小 施鹏博

2012年9月14日——16日,我有幸去潍坊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在三天的学习中,先后聆听了5位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或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知名优秀教师的不同风格的示范课5节。被大师的独特而精彩的授课所感染、所震撼,他们演绎了一幕幕在新课程教育目标引领下践行课改的精彩历程,一堂堂凸现“原生态”、彰显窘异风格,“读”来令人振奋而情绪高涨。下面简单介绍我的几点体会:

一、毋庸置疑这些示范课,非常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新课改目标宗旨: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能力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凭借执教者的循循诱导,鼓动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质疑、思考,学生有了自觉的探究意识、探索言行,学习兴致被激活了,自然会充满灵动、活水荡漾,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真的觉得非同一般,鼓舞人心。我从中感悟很深,受益非浅,事实就该这样。课堂教学还其本来面貌,体现“原生态”教学特性,没有一点做作与拖泥带水;教学过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如此宽松、民主交流讨论协商、人文化的情境氛围之下思考、体验、探索、自觉学习,全体学生都在进步与成长,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崭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尤其敬佩这些在小学界堪称大师的特级教师们,他们有着精湛的驾驭课堂教育的组织管理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名不虚传,可见其平时深厚的教育功底与令人惊叹的教育睿智。

二、这些名师虽然他们和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但总是能很快地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了解他们,熟悉周围的环境,放松心情,自然轻松地过度到课堂。有时问的问题既激发孩子的兴趣,又很睿智的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润物细无声,没有娇柔矫作之嫌。特别刘德武老师在给孩子上课时,和他们是那么的亲近,对他们是那么慈爱,好象爷爷在给孙子讲生动有趣的故事一般,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课堂上,孩子是聪明的,老师更是睿智的。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有时有点出忽意料,老师们总是细心地呵护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同时又很有策略地把他们不知不觉地引回来,时时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三、深刻的把握教材,并融会贯通到教学中。听北京特级教师田立莉老师的课,你会感到她对教材了然于胸,并做到融会贯通,才达到对知识深入浅出的、有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理解。使我感到田老师有很深的课堂教学功底。

四、听课回来有一句话一直在耳边围绕:“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语言诙谐幽默,还伴着徐长青老师生动的肢体动作。他再鼓舞学生积极踊跃展现自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营造一种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处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我想上课的学生一样终身难忘,这节课让学生终身难忘之处就在于他们从中领悟到了知难而退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真谛。徐老师这节课后面的教学没有过多的教具演示和媒体展示,也无“精心指导”和“反复叮嘱”,但学生探究意识的效果就会那样的神奇。原因何在?是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学生思维中发挥了奇效。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探索活动中,展开想象、激活思考、享受成功的快乐,深刻地体验到了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作为现场学习的我庆幸能有机会参加学习,来此学习,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收获颇丰,我们有许多感慨、许多感动,却无以言表。一天的学习不足以吃透,我们只好把这些优秀的前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回来,慢慢琢磨、学习、研究,并与同仁共学同享,以此践行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孩子从此不再害怕学习。

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篇12

――毕达哥拉斯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滨州市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观摩研讨会,有幸聆听了10位优秀教师智慧与魅力结合的观摩课,让我这个因怀疑探究的操作性而不时停足不前的人顿悟-----教育不再是一种“告诉”,还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下面谈谈通过学习自己最大的感受和一点思考: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

不知为什么,听完这10位教师的课,“气场”这个词一下子就闪现于脑海。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只要往学生面前一站,那种“自信”、那种“亲和”一下子就会把学生的目光聚拢,然后当他们温和、风趣的话语一出,学生的激情就会跳跃。当课开始后他们的文化底蕴、语言表达及课堂的调控更是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最大化发散又集中。于是就想到了来学习前看到的他们的介绍,知道了为什么是他们成为了优秀教师。特别是在听王晓芳老师和高春霞老师的课时,我感觉这就是享受----享受智慧和魅力,享受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美的东西、为此我的笔记本上记录了“无章可循,因为这是魅力,魅力!!”的话语。

二、教师的课堂语言魅力

数学课堂语言讲求:科学、严密;准确、精练;形象生动、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应该说授课的老师都很注意这几点。

比如当学生面对很多的数学信息而准确提出“1毫米有多长”时,耿静老师说:“你能提出一个像他一样的问题吗”就是这启发性的话语让孩子们很快提出了“1分米有多长?”等课堂需要探究的问题。还有就是耿老师的过渡语言也运用的很形象生动,比如在出示练习前,她说:“孙悟空有一项最强的本领―七十二变,看,它变出了什么?”这样的用语,让学生在玩中就巩固了所学。还有庞玉波老师,当他让学生猜测自己是怎样的时,有一学生说“我曾猜你是女的。”“可我是什么的”就是这风趣幽默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说有用的话,不拖泥带水”是我一直追求的,可是无论如何实践,总不是那么顺畅。很多时候感觉不多说那么一句两句就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明白我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学习我知道这是我没有提前把语言进行锤炼的原因,更是自己素质需要提高的信号。

三、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魅力

“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我在备课时时常用学生的思维来思考,考虑他们知识的现状、心理的特点,然后再用老师的身份去设计。通过学习我更意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

比如无棣县的王晓芳老师,她充分考虑了二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先用课件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进而自己变出孩子们喜欢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孙悟空的金箍棒,还不时的让孩子们吹一口神气,就是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孩子们很轻松的接受了毫米和分米的知识。还有我喜欢的赵立芹老师,针对四年级的孩子在自己把握不准的问题就会沉默不敢发言时,她用和蔼的语气说:“不举手我就采访了。”一个“采访”不但让学生体验自己的重要,还能让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就是这样的心理的准备把握,学生还能如何不开口?

四、教学设计的巧妙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由6位教师执教,每节课都有想不到的惊喜。用我同事的话说“听了高春霞老师的课后其他的就很无味了”,我也比较赞同,因为听课中我多次被她的精巧设计而震撼。比如“师生对擂”环节,数的由易到难,既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体验成功,又能让其意识到自己知识经验的欠缺,而老师的既快又对的“诀窍”很是吸引学生,为接下来探究的必要性铺下路子。另外珠子和计数器的利用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各个数位”的探索,得出结论就成了显而易见。最后课件的形象演示阐释了结论的根底。记得我在听课时因为感觉设计的太美,老师对每个环节的设计处理、过度的巧妙而不能在笔记本上记录。

五、我的思考

我之所以很少上探究课,除了学生很多时候探索不出什么课堂想要的结果,还有就是上一节这样的课我得需要准备很多的东西---必要的学具、形象的课件。今天想来,自己就是在为懒惰寻找借口。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或许就是自己的这种懒惰,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知识,而创新的翅膀就很难成长。是时候放弃“告诉”的课堂了,给孩子们更多放飞希望的翅膀才是更重要的。也许一个学期实践不了几次,可是时间久了,效果应该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结合。通常在小组合作前我都会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因为我认为只有在自己充分的思考后才可能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吸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而在我所观摩的课中这一点似乎没有得到体现。

上一篇:食品安全宣传日下一篇:材料先进加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