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的法律渊源(共9篇)
关键词:法律渊源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行政规章 国际条约 1 法律渊源的内涵
法律渊源,一般是指法律的效力或约束力的来源,具体而言,是指国家或社会所形成的,能够成为法官裁判依据或人们行事准则,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规范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的解释具有多样性,如法的历史渊源、法的理论渊源或思想渊源、法的本质渊源、法的文献渊源、法的学术渊源和法的形式渊源等,总之,只要探讨法律规范从何而来的问题,就涉及法律渊源。
奴隶制时期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其中部分习惯法后来被制定为成文法第一文库网。封建时期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习惯法、法律、帝王诏令、官府公告、判例等。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宪法、法律、条约、习惯和判例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成文法,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判例法。社会主义国家法律的渊源主要是成文法,其中法律和宪法居于主导地位。一般而言,法律渊源主要有习惯法、判例法、制定法、协议法和学理法等五种形式。
2 法律渊源的研究概述
法律渊源的研究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引起我国法学研究者的关注。冯心明(1993)研究了我国香港地区的法律渊源,认为香港的法律体系从渊源上看,是以英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为基础,结合英国的成文法、香港的条例和附属立法、中国的习惯法和其他相关国际条约的混合体。熊命辉研究了清末的法律渊源,认为清末法律渊源以清末法制变革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者以中国传统法律为主,后者从立法的角度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大纲为核心,包括宪法大纲、全国性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近代法律渊源体系。
除了对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我国清末的法律渊源研究之外,一批研究者涉及了欧美国家法律渊源的探讨。黄海、黄亦楠(2007)研究了欧盟的法律渊源,认为欧盟法律渊源包括第一级法律渊源和第二级法律渊源,前者包括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通过多边谈判和协商而达成的关于欧盟共同体和欧盟的基础条约和后续条约,后者是指由欧盟的主要机构制定的各种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包括条例、指令、决定、建议和意见等。陶钟灵(2007)研究了美国的宪法制度和其法律文化渊源,认为美国宪法秉承了人类文明中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但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某些偏执性和局限性的影响,并认为美国宪法的法律文化渊源包括雅典宪法、自然法、基督教、英国的宪法文件和普通法。万玲()研究了苏格兰地区的法律渊源,认为苏格兰地区是世界上仅有的少数混合法系之一,兼具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的特点,体现了法律渊源的多元化,即成文法和司法判例都
是重要的法律渊源。刘璐()研究了新西兰的法律渊源,认为新西兰的法律渊源有宪法、制定法、国际条约和判例法,强调新西兰更期待从北美而不是从英格兰去寻找立法渊源。胡珍珍(2010)研究了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渊源,认为加利福尼亚州的法律渊源包括联邦宪法、联邦法律、联邦行政法、联邦判例法、加州宪法、加州法律、加州行政规章和加州各级行政法令和法规等。田凯晋()研究了弗吉尼亚州的法律渊源,认为弗吉尼亚州的法律渊源包括联邦宪法、弗吉尼亚州宪法、联邦法律、弗吉尼亚州法律、联邦判例、弗吉尼亚州判例、弗吉尼亚州上诉法院的报告和巡回法院的意见、条约、习惯等。
关键词:习惯,民法法律渊源,非正式渊源
一、法律渊源的多层次分析
我国将法律渊源分为正式的法律渊源和非正式的法律渊源, 是根据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的分类所作出的。在他的书里, 他明确的提出了一个关于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的划分, 书中有一段话:“将法律渊源划分为两大类, 就是我们所称为的正式法律渊源以及非正式法律渊源, 看来是恰当的和可行的。”[1]
在我国, 从广义的法律渊源的角度思考, 习惯可以被纳入法律渊源的范围中。但习惯只能是非正式渊源, 因为其不具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效力。但是从古至今, 习惯对我国的民事法律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作为法的非正式渊源的习惯是指社会习惯, 不包括各人的习惯。社会习惯是指特定共同体的人们在长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是人们事实上的共同情感和要求的体现, 也是人们的共同理性的体现。
二、剖析习惯的含义
(一) 民事习惯的定位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逐步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可而用以规范人们行动的智慧结晶。由于习惯能够作为权威的判案依据和可论证的实质性规范, 因而其具有法律渊源的地位。按照当今法治发展的通说认为习惯仅仅是在显示出一种隐性的作用, 但其作为法律渊源的支流, 其隐性因素的作用也对司法判决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操作作用, 填补了法律渊源的空缺, 与其他法律渊源共同推进着法制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习惯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法律有多种的表现形式, 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 “在没有成文法可循的情况下, 长久的习惯往往被当做法和法律去遵守。”[4]尤里安也认为, “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根深蒂固的习惯当做法律来遵守。事实上, 我们遵守习惯仅仅是因为人们决定接受它们, 在无成文法的情况下人们所接受的东西, 当然有理由被所有人遵守。”[5]习惯作为一种有惯性的传统资源, 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为人类群体普遍认可和反复践行的, 具有一定社会强制力和公认性的社会行为规则, 与国家法发挥着不同的功用, 有着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因此, 习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二) 习惯法的定位
从人类学、法史的角度来看, 习惯法是法律的最早渊源形式, 它先于国家的存在而存在。最初的法律基本上都是对习惯的记叙、记载, 故叫习惯法。习惯法是构成法律最初形态的原始范围。到现代社会, 法学界对于习惯法的认识大概有三类:第一种观点认为, 习惯法是国家认可的法。著名的法理学教授孙国华就是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 习惯法属于传统的习惯规范。坚持这种观点的多为法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伟大的法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 现实中的一切“习惯法”都是法学家法, 他将习惯法称为“半神秘概念”。第三种观点也是近年来习惯法学者的观点, 认为, 习惯法是一种介于习惯和国家法之间的民间行为规范, 其具有强制性。我国著名民法学者史尚宽认为习惯法是依照社会的中心力惯行社会生活的规范, 虽然承认习惯为法的规范, 却强行使之不成为法。
三、研究作为民法法律渊源的民事习惯的意义
研究民俗习惯或者习惯法本是社会学的课题, 却成为了当前法治建设中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 纵观我国的法律发展史,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法律移植”的模式来实现法律的现代化的, 如今我国的法律已经相对完善, 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 最需要解决的是移植来的法律制度与我国国情不能融合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移植的现代法律制度与我国的传统民俗习惯、法律文化冲突, 其本质是民俗习惯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法律既要是普适性的知识, 又要是一门地方性知识。“法律应该与居民的风俗、贸易、人口、财富、癖性、宗教、习惯相适应……并同国家的自然状态相关……”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德国的萨维尼认为, 世界各个民族都在各自的生活模式中形成了某些传统和习惯, 通过对这些传统和习惯不断的运用, 习惯逐渐变成了法律规则。现代的民事习惯作为影响民事法律的隐性因素, 在对法律产生影响的同时, 必然会与民事制定法发生冲突, 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了习惯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 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413-414.
[2]桑德罗, 斯奇巴尼选编, 黄风译.民法大全选择:正义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63.
[3]谭丽丽.我国法律渊源中的习惯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D].山东大学, 2011.1.
[4]魏徳士, 丁晓春, 吴越译.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103.
关键词:国际贸易惯例;国际经济法律渊源;合理性
一、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历史的产物,是在商品交换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具体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里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得到各国普遍承认和实际运用的习惯做法和规则。
国际贸易惯例具有众所周知、内容详细确定、公平合理和反复适用的特点,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国际贸易惯例本身并不是国家制定法或判例法,也不是国家的经济贸易条约,但國际贸易惯例具有准法律性质,可以对特定的当事人产生约束力,与其他的强制性法律规范相比,国际贸易惯例具有独特的可选择性和变更性。
二、国际经济法律渊源
法律渊源或者法的渊源,简称法源。它是指那些来源不同、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法律渊源主要在三种语义上使用:历史渊源、实质渊源(效力渊源)、形式渊源。本文中法律渊源的内涵指的是形式渊源,形式渊源是指法规范的创制方式或外部表现形式。应该明确:先有法律渊源,后有法的形式和内容,法律渊源是法律的来源或者根源。
三、国际贸易惯例作为国际经济法律渊源的合理性
在国际贸易领域,国际贸易惯例发挥着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难以实现的规范功能,伯尔曼曾指出,“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的法律最终都依赖于习惯和管理。”可见,国际贸易惯例作为国际经济法律渊源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际贸易惯例特定情况下具有法律约束力
国际贸易惯例是否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是其能否成为国际经济法律渊源最为关键的问题。严格地说,国际贸易惯例并不是法律,但它具有准法律的性质,属于任意性惯例,因而国际贸易惯例对当时人并不当然的产生法律效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任意性惯例仍然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类比法律,法律中也含有任意性的规范。在以下的三种情况,国际贸易惯例会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
1.通过合同或协议约定按某项国际惯例办事
作为国际经济法统一体系的分支部门之一,在贸易法领域内,更多的强调的是“意思自治”,当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适用国家贸易惯例时,则该国际贸易惯例对双方当时人产生法律约束力,其约束力来自于当事人的约定。
2.司法或仲裁实践中引用国际贸易惯例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发生争议,司法机构或者是仲裁机构通常会引用国际惯例来处理争议,在不另外提起其他救济时,国际贸易惯例对当事人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其约束力来自判决或者裁决。
3.国内法、公约或者条约准用国际惯例
(二)国际贸易惯例具有指导性
国际贸易惯例作为一种习惯做法和规则,虽然被广泛采用,但其本身是不成文的,但是,一些民间组织,例如国际商会,为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将实践中反复使用,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不成文惯例加以规范性的认定、完善、解释,编纂成文,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给国际贸易的交易双方的行为进行指导,为不同国家的当事人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提供了一个供选择的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是初次从事国际贸易的当事人,也因此有规可循。
国际贸易的指导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进行海上运输时,双方当事人经常会就保险、运输、风险转移这些繁琐的事项持续长时间的协商,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中,买卖的标的物的长时间的跨国运输,会导致更多方面问题的产生,而国际贸易术语为行为人提供很好的指导,它将不同的情况分别列出来,供当事人选择,大大的简化了交易过程中繁琐的程序,提高交易的效率。
(三)国际贸易惯例具有普遍适用性
由于国际贸易惯例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经过长期反复实践而逐步的自发的形成的,因而得到了普遍认同。在适用范围上,它是在某一领域或者是某一行业普遍适用的,可以说国际贸易惯例具有国际性。不同于由各国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内法以及通过各国直接协商而达成的条约,国际贸易惯例的形成过程不受国家的控制和制约,它打破了法律的局限性,传承了商人自治法传统,避免了适用国内法产生的冲突亦或是适用条约对非缔约国的限制。
在国际交往中,各国国内法总是倾向于保护本国利益,所以国际贸易当事人一般都不愿意适用对方的国内法律。而国际贸易惯例更多的是建立在平等的保护双方的利益的基础上,不至于使双方的利益极度不平衡。由于国内法自身适用上的缺失,国际贸易惯例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四)其他
除了上述国际贸易惯例具有法律约束力、指导性、普遍适用性是国际贸易惯例作为国际经济法律渊源的合理性方面外,国际贸易惯例还可以填补法律空缺和立法不足,在某国国内尚无立法又无国际条约协定的情况下,惯例就是一种参照执行做法。
参考文献:
[1]鲁世平:《论国际贸易惯例》,《商场现代化》2007年07期
[2]李楠:《国际贸易惯例以其运用和作用》,《理论学刊》2006年07期
[3]王宁,任昱:《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属性》,《中国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3期
[4]庞春祥:《国际贸易惯例的法源属性探析》,《法制与社会》
2013年9月(上)
作者简介:
于明玉,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1、什么权利是物权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权利。
答:所有权
2、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必须经过哪个程序才能发生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答:依法登记。
3、动产产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什么时间发生效力,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答:自交付时起。
4.所有权人对于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享有哪些权利?
答:占有、使用、收益、处分。
5、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如何处理?
答:不予受理。
6.某甲在上班路上将一台手提电脑遗失在一辆出租车上,发现后,他迅速与出租车公司取得联系,并得到证实。该电脑己被出租车司机乙拾到。当某甲提出要回电脑时,乙以公司有相关规定为由索要1000 元及电脑价值10%的报酬。请问,乙是否可以要求甲支付报酬?
答:不可以,因为双方没有约定。
7.甲在家将一件内藏5000 元人民币的旧大衣仍到垃圾堆,后被拾荒人乙拾取,并发现了此钱。后甲闻讯前往乙家要钱,未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
A.甲已抛弃了衣服和钱
B.乙依据先占原则得到了衣服和钱
C.乙应将钱返还给甲,仅仅保有衣服
答:C
8.《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这一规定体现的是哪个原则?
答:协作履行原则。
9.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其依据是什么原则?
答:诚实信用原则
10.赠与合同中,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时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多长时间内?
答:一年内。
11、吴某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期间发生了人身伤害事故;后发现该次旅游是挂靠在该旅行社名下的陈某组织的。对于吴某的损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哪一个?
A、吴某仅能请求旅行社承担责任
B、吴某仅能请求陈某承担责任
C、吴某可以请求旅行社和陈某承担按份责任
D、吴某可以请求旅行社和陈某承担连带责任
答:D
12、张某与某旅行社签订了旅游合同,但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期一天,导致某些景点未能前往,张某请求旅行社退还部分旅费。对此,以下有四种说法
A、旅行社是否要退还费用,要根据合同约定来确定
B、旅行社须退还部分费用,因为天气原因导致部分费用实际未发生
C、旅行社不须退还部分费用,因为天气原因属于不可抗力
D、旅行社不须退还部分费用,因为旅行社没有违约
正确的是哪一个?
答:B
13、某栋建筑物上突然坠下一个花盆,导致路人受伤。现无法查清究竟是何人以及是哪一户的物品,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A、全楼住户
B、二楼以上的所有住户
C、物业服务企业
D、全楼住户及物业服务企业
答:B
14、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父母出资购买的房屋,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该房屋的所有权属于谁?
答:出资人子女。
15.甲乙于2001年结婚,2002年,甲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款10万元购买商品房一套,夫妻共同居住。2005年,甲乙离婚。甲向信用社所借的钱,离婚时应如何处理?
答: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
16、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购买、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是否可以追回该房屋的?
答:不能。
17、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权为由请求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是否支持?
答:不支持。
18.遗失物自发布招领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如何处理?
答:归国家所有。
19.因物权的归属、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什么?
答: 确认权利。
20.同一顺序的继承人有二人以上时,遗产分配的比例应首先坚持什么原则?
答:均等分配原则
2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哪几类人?
20法硕大纲总体来说变化不大,只有一些细微的修改,民法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今年民法大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在人法制度方面增加了“合伙企业”这个知识点,虽然只是小的修改,但是这个知识点考查的可能性会很大,在代理制度上增加了“表见代理产生的原因和表见代理制度的法律结果”这一知识点。在知识产权方面,删除了知识产权的含义和种类,还有在继承法上增加了“被继承人债券范围、清偿原则和清偿办法”的知识点,除此之外,没有知识点的改变。民法在法律硕士专业的考试300分中占75分,它是由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法条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这几种固定的题型组成,由于法律硕士入学考试已经趋于成熟,他的考试题型是不会变化的。但是,民法的考试难度在不断增加,所以,在分析解读09年法律硕士联考大纲的基础上,我们来深入全面的分析一下今年的大纲考点,在分析今年大纲的同时,我们首先看看历年真题高频知识点:
一、历年真题的高频考点
在复习考研的过程中,历年真题能不说是一把锐利的武器,因此要利用好历年真题。那么,现在来看看历年真题的高频知识点:民事法律事实中事件和行为的判断、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的后果、法人类型的界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等。表见代理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其条件的法律特点、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的区别善意取得的含义与条件、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最长诉讼时效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担保物权的种类、权利质权的成立、留置权的适用范围、无因管理的认定、不当得利的认定、债的消灭原因尤其是混同、提存的效力、要约和承诺的认定、定金与违约金的适用、租赁合同的期限、知识产权的保护期及其起算点、名称权、代位继承、遗嘱的形式、过错推定责任的适用、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等,重要的法条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关于共同共有和善意取得的规定、《民法通则》第83条关于相邻关系及其处理原则的规定、《合同法》第67条关于先履行抗辩权的规定和《民法通则》第130条关于共同侵权行为的规定、《民法通则》第62条关于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合同法》第49条关于表见代理的规定、20《民法通则》第93条关于无因管理的规定〈合同法〉42条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等,在民法的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合同法的相关知识点是考试的半壁江山,也是考生取得好成绩与否试金石。
二、民法学的重要知识点
从今年的考试大纲中我们不难看出,民法学的知识点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有小小的四处变化,考生在把握好考试大纲的变化过程中,要注重重要知识点的学习和深刻理解,现在我们就结合大纲看一下民法重要的知识点:
(一)根据09年考试大纲,看民法中的黄金知识点。
民法在法律硕士考试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重点恒重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全面深刻的把握民法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将会给考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09年大纲,归结一下民法中的黄金知识点: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理解,能够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种类;民事权利:要知道什么是民事权利;它包括的三种可能性是什么;民事权利的类型,给出一种权利能明确它的种类;了解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的条件、方式;民事法律事实:记住什么是民事法律事实,重点是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标准以及如何界定事件和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知道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为行为人合格、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内容合法、行为形式合法,对每个条件要理解,要能判断一个行为是不是民事法律行为;表见代理:知道什么是表见代理,构成表见代理需要什么条件,表见代理产生什么后果;所有权的取得:知道所有权的取得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还要知道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各有哪些方式以及这些方式的具体情况(含义、构成要件、更具体的分类),可能出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法条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债的发生:知道债发生的原因,债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对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要重点理解,理解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概念、构成条件以及它们的效力;合同的订立:合同的订立需要要约和承诺两个步骤,知道什么是要约,要约应具有的条件,要约失效的情形以及如何区分要约与要约邀请,知道什么是承诺,承诺需具有的条件,承诺失效的情形;合同订立的特殊法律要求:知道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有什么条件以及格式条款的效力;了解一下拍卖、招标投标、合同的审核与批准;缔约过失责任:知道什么是缔约过失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哪些,要重点把握一下;
合同的效力:知道合同的效力是什么,合同效力的不同情况,合同的成立与生效的区别,重点把握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合同的效力,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订立合同的效力、无权代理人和表见代理人所订立合同的效力、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越权订立合同的效力、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所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之债的保全:理解记忆代位权和撤销权的含义、成立条件及法律效力;合同的解除:知道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又分为哪几种情况;合同担保:知道合同担保是什么,知道合同担保的种类:约定担保与法定担保;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知道它们的含义和效力;保证:知道什么是保证,保证具有的特征,设定保证的条件,保证有哪些方式及保证的效力如何;转移财产权的合同转移财产权的合同主要掌握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和租赁合同;代位继承与转继承明确代位继承的概念和成立条件,明确转继承的概念,重点把握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这些知识点之所以叫做黄金知识点就是从历年真题和在民法中的地位可以看他的地位和分量,一般会在历年的考试中出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左右。
(二)通过大纲提取民法学中的白银知识点。
通过今年的大纲,在有限的变化中,结合历年的考查情况我们来看看民法中的具有白银特点的知识点,这一部分考查到的可能性相对也很大,对这一部分的全面深刻把握考生会得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分数,千万不能忽视它的作用它会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分数,结合今年大纲,可分析到的白银知识点:宣告死亡:知道宣告死亡是什么概念,宣告死亡应具有什么条件,如何进行,需要经过什么程序;宣告死亡有什么后果一定要清楚;另外,宣告死亡判决在什么条件、什么程序下可以撤销;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注意理解什么是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延长适用于哪几种时效,在什么条件下适用,它们的期间如何计算;债的消灭:知道债的履行、债的解除、债的抵销、债的提存、债的免除、债的.混同是引起债消灭的原因,要理解它们的含义、条件、效力,其中重点掌握一下抵销、混同、提存的效力;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有什么一定要知道,每个原则的内涵也要理解,这个知识点可能出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法条分析题;物权的变动;首先应该知道物权的变动包括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和动产物权的变动,其次还要更深入地知道不动产物权和动产物权的变动情况;这个知识点可能出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地役权:地役权是今年的新增内容,所以在复习时也要重点把握,要明确什么是地役权,地役权有哪些特征,地役权的设立以及地役权包括哪些权利;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记忆担保物权的概念和特征,可出选择题、简答题;担保物权的种类:知道担保物权有哪些,可出选择题;法定继承知道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有哪些特征,法定继承适用于哪些情形,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其中注意子女中的养子女和继子女的继承权,知道法定继承人的两个顺序各有哪些继承人及他们的继承顺序;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明确遗产债务的范围,记忆理解遗产债务的清偿原则,重点把握遗产债务的清偿办法;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知道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重点把握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抗辩理由以及它具有的责任类型,重点把握特殊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特征及有哪些类型,这些类型的处理方式一定要记忆清晰,它们经常在考试中出现,重点把握侵权行为人在哪些情况下承担精神损失赔偿责任;考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重点把握重要的知识点,利用好真题!
三、利用资料 掌握方法
正如我们在解析一种所说2011年的大纲相比于2010年而言并无太大变化,民法学更是如此,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民法理论博大精深,既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各个具体制度的内容之间盘根错节,具有比其他部门法更为明显的严密体系。也正因为如此,民法成为大部分考生最头痛的科目。
根据跨考教育专家的观点,学习民法,在掌握各个具体制度理论精髓之基础上,应当务求贯通各项制度之间的联系,既能从体系上整体把握民法理论,又不乏对具体制度的探微见幽。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自相矛盾的歧途。下面就由法硕考研专家带领大家一起去分析一下2011法硕考研的重难点和复习方法:
民法的知识体系
(一)民事主体
1、自然人: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对此的法律规制主要见于《民法通则》。
2、法人
(1)企业法人:这又分为公司企业法人和非公司企业法人。
(2)非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法人。
3、其他组织:法人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组织,其中后者又分为合伙企业和
其他合伙组织。
在民事主体部分,《民法通则》做出的是一般性的规定,特别是在法人和其他组织方面,比如,对于公司企业法人由《公司法》予以调整,合伙企业由《合伙企业法》调整,个人独资企业则由《个人独资企业法》调整,非公司企业法人则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等调整。故而,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只要能掌握一般性的规定即可,对本部分重要知识点的梳理详见下文,此处不多述及。
(二)民事权利
1、人身权:主要是身份权,包括配偶权、亲属权、亲子权、荣誉权等。
2、人格权
(1)一般人格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人格平等(宪法、民法通则)
(2)具体人格权:姓名权/名称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肖像权、隐私等
3、继承权(继承法)
4、知识产权:著作权及邻接权(著作权法)、专利权(专利权法)、商标专用权(商标法)
5、财产权
(1)物权
A、所有权:不动产(土地、房屋等)、动产、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
B、占有
C、他物权
a 用益物权:地役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典权、特别法上的用益物权等
b 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押权、留置权
(2)债权
A、合同之债
B、单方允诺之债
C、缔约过失之债
D、侵权之债:一般侵权、特别侵权
E、无因管理之债
F、不当得利之债
在民事权利方面,毫无疑问,主要知识点和重点集中于物权和债权部分,在这两个部分
又以《物权法》和《合同法》为重点中的重点,这两个法律和《民法通则》加上与它们相关的司法解释就构成民法学部分中的核心。在这个核心之外,继承、婚姻家庭和知识产权部分每年也都有考查,相比较之下,继承和婚姻家庭部分知识点集中、重点突出,比较容易掌握,而知识产权部分则显得比较零散。所幸知识产权部门所占分数不多,对重要知识点予以掌握既可。
前已述及,民法博大精深、知识点众多,而且民法总则、物权法、合同法作为民法的核心部分处处是重点,所以下面所梳理的知识点都只能是相对的,跨考教育建议考生对于前述的总则、物权和合同(起码对合同总则部分和重点合同类型)部分全盘掌握,不留空白。
复习建议
对于民法这么一个理论知识的海洋,掌握一种有效并且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是赢得考试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将民法当作一个整体来学习。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发生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换句话说,民法就是调整我们生活中所发生事情的法律,把民法所有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发现各项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即使民法的知识点再庞杂,只要按照一定体系去理解,学起来还是会有条不紊,提高效率。在民法学系重要好好把握民事法律关系这个主线,在这个主线的贯穿下把每个知识点深入的把握。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主要由三要素构成即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根据这一主线来梳理民法的知识结构和相关重要的知识点就会感到清晰明了!
其次,在具体的方式上,笔者认为考生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掌握基本概念,比如对于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无权代理、表见代理、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抵押、质押、留置、代位继承、转继承等等,一定要将其概念烂熟于心。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以《考试大纲》为准背诵这些基本术语的含义,一般来说,掌握了其基本的含义也就能从中得出其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了。比如《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无因管理的概念是“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两句其实就是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最后一句规定的是其法律后果。所以,一定要掌握基本的概念。背诵《考试大纲》和相关法条中与基本概念有关的内容。
在掌握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要做的是掌握住各个制度的具体规定,比如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对其一一细分,找到其不同于其他制度的特点所在。要知道,民法所考察的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某一个具体制度本身如其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的考查,二是对分析比较两个不同的制度,考查其两者不同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或者对二者进行辨别。毫无疑问,答好这两方面问题的基础都是对具体制度的完全把握!
新中国成立后,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国有经济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社会事业领域, 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行业原有的民间组织全部收归国有, 自上而下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 从而摒弃了新中国成立前多元主体举办社会事业的格局。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末, 非营利机构逐步被政策研究者和决策制定者视为改革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一种替代性选择。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 多元主体举办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教育、卫生和科技研究领域是三个最明显的例子。由此, 除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之外,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也参与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提供。起初, 对这类机构没有确切地法定概念, 一些规范性文件按照事业单位的逻辑称之为“民办事业单位”。后来, 国务院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次以立法形式较系统地规定了相关制度, 标志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正式诞生, 成为一类新的组织出现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特征
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特征, 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 观点基本一致, 并没有出现争议点。第一, 民办非企业单位只能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第二,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本质特征在于“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的本质特征并不意味着它不从事营利活动。即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 可以收取服务费用。通过“营利”行为获取的利润, 不能分配给任何投资者或组织成员, 只能用于社会公益服务事业。第三,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一个独立性的组织。第四,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范围覆盖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 以为社会不特定公民服务为目的, 承担了广泛的社会责任。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事主体困境
我国《民法总则》规定了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这四种类型的法人。然而, 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却难以归入这四种类型的法人之中。首先, 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显然不是企业法人, 因为营利性是企业法人的本质属性, 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非营利性为本质特征。其次,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归入机关法人。机关法人是依法享有国家权力并因行使国家权力的需要而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力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而法人有公法人和私法人之分, 诚然, 机关法人属于公法人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不拥有公权力的私法人。再次,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最后, 民办非企业单位难以归入社会团体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一般指研究会、商会、行业协会等团体。社会团体法人主要为本团体内部服务, 而民办非企业单位所开展的活动则是面向社会。
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定位
既然民办非企业法人都难以归入《民法通则》规定的四种法人类型, 那么, 在即将制定的民法典的民法总则中, 应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民事主体留有一席之地, 而不是由《民办非企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一部行政法规创造这一类型的法人, 应以民法这一基本法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作出法律定位。
笔者认为, 民办非企业单位在民法总则中应定位为财团法人这类型法人民事主体。理由如下:
第一, 财团法人以独立的财产为中心。民办非企业单位之日常运行归根于财产的集聚, 财产是法人存续下去的基础。而且, 民办非企业法人也不是“人的联合”, 它并不具备社团法人这一本质特性, 与行业协会等社团以成员为成立基础不同。所以,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财产的集合体, 以独立的财产为中心, 属于财团法人。
第二, 财团法人以公益为目的。财团法人, 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助的财产, 以从事慈善、社会福利、教育、科学研究、文化、医疗、宗教等特定公益事业为目的, 依照法律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来说, 民办非企业单位与财团法人在以公益为目的这一特征上具有契合性。
第三, 财团法人有自己的组织。非营利性社团法人的意思机关可以根据意思自治而修改章程, 而财团法人若要修改章程则需要相关主管机关批准且经过法律程序修改。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言, 其也有自己的意思机关和执行机关, 并且, 章程的修改也需要公权力的介入, 从而确保设立人公益目的之实现。
五、结论
在未来民法典的制定中, 我们或许可以在民法典的民法总则里将民办非企业法人这一民事主体列入财团法人的具体规定中, 从而以民法这一基本法确立民办非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地位。而与民办非企业法人有关的具体问题可以由行政法规、规章等下位法来作出规定。
参考文献
[1]税兵.非营利法人解释[J].法学研究, 2007 (5) .
【关键词】道统;和谐教育;渊源;发展
一、道统的内容
“笼统的说,道统是对道的传承,但细而言之,道统与道的关系却比较复杂。具体来讲,当我们讲道统的时候,多是概括笼统的说它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或者说,它囊括了天道和人道”。从学派学术上讲,“道统”是一个儒学史上的基础性观念,从天地人关系上来看,道统是天地人三才关系的总和,即天地人和谐共生。
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人的发展由教育来完成,这样才能求得与天地同发展共生存,而教育的内容则来自由天地人共同作用生成的道统,最终是道统促进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完成了“以文化人”“化性起伪”“化民成俗”。
二、和谐教育的内涵
在教育过程中,和谐的实质是人的教育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动态发展的机制和状态。“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活动”和谐教育还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和谐教育至少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的和谐。
1.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上和道德涵养上的发展,智力的发展需要养,而道德的发展需要教,这样人发展的第一个层面就是教养,而教养的方式和内涵是道统,包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恭、宽、慧、敏等等,这些内容都在一以贯之的传承着一个道统,和谐。所以个人自身需要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谐;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为人处事、人际关系。这是人生存发展的第二个需求,从这个需求中渐渐产生个人伦理和社会伦理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处事方法。三是个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它包括处世(空间上)哲学,是人的能力、人与他人全面后的最终归宿,要求人与自然全面发展。
2.人的和谐发展
因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不能完全处理好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关系,导致全面发展不和谐,所以全面發展之后要求用和谐发展来处理全面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人的和谐发展也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包括心理和谐,生理和谐;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即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和谐相处;三是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继个人自身和谐,个人与他人和谐之后的更高和谐层面。发展的途径必须经过教育,而教育要循规律,这种循规律的教育就是和谐发展的途径,循规律就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人与物之间的不平等。
3.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
当人在全面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就会考虑到人不仅要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和谐发展。可见,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和谐发展。这样我们在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就要既全面又和谐,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可以和谐,和谐是合理处理好全面发展的结果,发展是打破和谐又重构和谐的过程。因此,人类到今天总体上得到了全面发展,比如文化、科技、政治、经济。但这种全面发展的后果是以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滥伐,伦理道德的缺失,价值取向的扭曲为代价的。但无论人怎么发展,终究不能忘记依天时托地理就人情,只要做到这三点,人的全面发展就能转化为和谐发展。
三、道统下的和谐教育要求
第一,教育要因天施教。天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因天施教绝对不能抽象的进行。它包括的意义很广,可以是规律、客观自然界、人的性情、感官、心智水平等。天还与时相应,和谐教育的开展还要讲时,这是因为“天行有常”“四时之数”,孔子曰:“获罪于天,则无所祷也”,所以和谐教育要因天施教,否则就会产生问题。
第二,教育要因地施教。各个不同的地域,就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尊重当地地理、乡土情怀,开发适合当地实际发展的人地资源,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的教育因地缘不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才能体现公平,体现和谐。
第三,教育要因人施教。人是教育的主体,因人施教就是依照个人发展的不平衡性施教,比如认知能力、移情水平等。亦同古时的因人而异而教。和谐教育的构造均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
四、总结
《结合基层立案工作实际谈我国“立案难”问题的成因及改革途径》
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量在急剧增加,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在基层法院立案庭的工作中得以最直观的体现,大量纠纷涌向法院,甚至不同程度上的出现了“诉讼爆炸”的局面,基层法院及法官因为沉重的案件量甚至都有些不堪重负。法院在如此尽心竭力的受理案件、解决纠纷,为什么人民群众还是反映“立案难”呢?立案难到底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如何解决“难”,显然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对五常法院近三年来立案数及立案工作情况的调研分析
五常市是黑龙江省的一个省辖县级市,哈尔滨市代管。总面积7512平方千米。总人口仅有88万人(2010年),辖11个镇、10个乡、3个民族乡【1】。五常市法院立案庭负责五常全辖区范围内的案件受理工作。在这样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县级市,2011年共审查受理各类案件4216件,年收案总数较上年增长12%;2012年共审查受理各类案件5189件,年收案总数较上年增长23%;2013年共审查受理各类案件7821件,年收案总数较上年增长50%;2014年截止4月末,共审查受理各类案件2733件,预计今年总收案数至少会突破9000件。就近三年我庭的受理案件数量来看,案件受理总数呈逐年上升态势,平均年递增率达到28%。2011年至今,我庭立案差错率为零,立案变更率为零,实现了案件立案审查准确率100%。【2】
就近三年多来的工作而言,五常法院立案庭一直是在努力提升法院立案庭工作水准,全力服务和保障民生,为市域经济发展司法环境严把窗口关做着积极的贡献。
(一)努力提高立案工作效率,保障立案工作质量
立案工作不仅关系到法院形象,而且关系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因此,做好立案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五常法院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和省市两级法院有关立案工作的制度和规定,依法开展立案工作。
一是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作出立案决定。对于较为常见、案情简单的离婚案件、民间借贷案件我们基本上能做到受案当日完成全部立案工作,对于相对较复杂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工伤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合同纠纷案件等,虽然法律规定立案审查期限为7日,但是该院基本都可以做到3日内合议并通知当事人是否立案。
二是对于不符合立案条件的,认真做好释明工作。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法律要件上不符合,对于这类案件,该院立案庭法官会认真向当事人解释法律问题,让当事人能够明明白白的息诉止讼;第二类是政策要件上不符合,目前比较突出的案件类型是企业改制、动迁安置和土地纠纷类案件,在社会矛盾凸显时期,这些纠纷不宜进入司法程序解决,会采取预立案方式做好案件登记工作,然后认真说服指导当事人去相关部门处理解决。
(二)积极坚持“以人为本”宗旨,提升便民服务质量
就法院工作而言,立案工作是接触人民群众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部门。因此,立案工作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思想认识,通过优质服务让群众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温暖。
一是制定规章,从制度上严控服务质量。五常法院先后制定规范了立案工作职责、服务承诺、司法救助、立案公开等规章制度,组织立案庭干警认真学习贯彻并作出承诺,定期考核履职情况。立案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从咨询、审查、审批、开具受理通知书到领取交费通知、退费办理,都能在立案大厅的两个窗口办理完成。这种一站式服务的真正实现了高效便民。二是小处着眼,从细节上实现设施便民。五常法院立案庭自筹资金为立案大厅配置了便民休息椅、便民意见箱、便民小药箱(备有各种应急药物,及针线包、文具等物品),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满足群众切实所需,及时听取群众意见,让人民群众寻求司法公正的同时能感受到司法工作的人文关怀。
三是文明礼貌,从态度上表达亲民爱民。五常法院立案庭窗口接待法官坚持文明接待,使用规范服务语言、礼貌用语,做到“来有应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让来访群众能感受司法的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
四是体问民情,对生活上困难的、政策制度上规定可以减缓免诉讼费的群众主动照顾。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五常法院立案庭在立案咨询环节如发现来访群众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主动指导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办理诉讼费减交、缓交、免交手续,减轻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的诉讼负担。三年间,共为当事人办理缓交诉讼为110万元,用实际行动积极践行习总书记“绝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的指示。
二、“立案难”的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
用五常市法院2013年共新收立案件7821件的数量和五常市不足百万人口的居民基数进行对照,用法律规定的7日内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规定,和五常法院立案窗口80%以上的案件都可以完成3日内立案甚至是当日立案的工作效率进行对照,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较为宏观的结论:立案不难!基层的立案工作开展情况,也并没有大家奔走呼吁的那么糟糕!可是为什么媒体和人民群众仍在喊立案难呢?这个问题的原因应该从人民群众期待的个体司法公正和法院立案工作面对的实际困难问题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一百减一等于零” 司法公正是法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标,后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体公正与个体公正的关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价值定位和取向。【3】从法的制定和法的实行角度,执法者更看重的是整体公正,因为法是由人制定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制定的法律永远无法前瞻性的穷尽所有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此外法也是由人执行的,由于执法者对于法的理解存在差异再加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必然导致在不同的地区会发生同案不同判。所以以公权力维护法点,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保证政体公正。但从社会个体而言,他们将自己的纠纷诉诸法律,已经是在寻求最后的权利救济,并且从社会民众的角度而言他们的纠纷是唯一的,如果他们在这个纠纷中没有感受到司法公正,那么他们对司法公正的否定就是全局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一百减一等于零”,我们的执法者极尽所能的维护了99件案件的公正,但是因为一件案件没有做到让群众满意,再加上一定程度上的媒体扩大宣传,对整个社会的负面效应就是全局性的。
(二)立案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以五常法院为例,近三年间受案总数已达到19959件,案件数量逐年激增是法院立案工作面临的最实际的挑战。案件基数的增加直接导致矛盾问题的凸显。
第一、人民群众的维权期待与法院审判工作局限性的冲突问题 作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纠纷当事人会根据法律的规定按照自身利益的需求选择相应的纠纷解决方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以及司法的最终救济效力,使得大量人民群众都直接选择法院作为维权途径,可法律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涵盖性和适用性毕竟是存在局限性的,尤其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异常复杂激烈,各种矛盾均涌入法院,法院不但无法承受更无法解决,当个别人民群众通过诉讼维权的期待受阻后,就会大呼“法院立案难,法院不作为”,事实上我们法院立案庭的工作绝对是以立案为原则,不立为例外的,这从三年来的受理业务量及增幅也可见一斑,对于所谓的“立案难”,法院也有法律实行和行政管理方面的难处。
1、法律规定门槛高,司法解释政策限制多,具体操作缺少地区性细化规范 首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明确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讼要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法院在实际立案工作中常常遇到原告不是本案利害关系人要求立案的,原告无法出示本人身份证明的,原告无法提供被告真实姓名,送达地址的,原告不向法院提供证据材料的,原告诉状中诉讼请求不明确收案人提示修改拒绝的等等情况。立案庭是对当事人提供的诉讼材料进行程序性审查的业务窗口,法官的任务是指导告知当事人提供符合法律规定、满足诉讼需求的有效的材料,但是当事人本身不配合、拒绝配合直接导致了很多简单案件的立案困难。但如果没立上案,当事人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直接认为是法院在难为他!法官对当事人的遭遇是理解同情的,对其维权的想法也是支持帮助的,可是执法者能做的只是依法审查,退回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材料。
其次,一些司法解释和文件规定了一些案件法院不予受理。司法解释规定不予受理的案件主要涉及土地和企业改制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5]6号)第一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就用于分配的土地补偿费数额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12月3日 法释〔2003〕1号)第三条规定:“政府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类案件不予立案主要是因为这类案件通过诉讼很难实现维权效果,反而会给当事人造成诉累,因此不宜通过诉讼解决。此外上级法院出于政策问题的考虑,下发了一些法院不予受理案件的文件,如城市拆迁纠纷开发商“五证”不全的,无法办理产权证书,不属于法院民商事案件主管范围。这些规定涉及的纠纷当事人到法院维权法院不予立案。
再次,哈尔滨市辖区内法院乃至黑龙江省辖区范围内的法院对立案工作缺少统一细化的操作规范,导致当事人立案困难。以较为常见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为例,法律规定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事故发生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当事人可以选择有管辖权的任一法院提起诉讼。但一些法院制定了内部规定,仅以这三者之一为收案标准,当事人会因为这些内部规定多次往返于几个法院之间,难免会觉得法院和法院在“踢皮球”。这样的规定往往是基层法院收案量太大的无奈之举,但对于当事人而言这确实是不应该有的艰辛。
最后,法院虽然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并不能包揽所有纠纷,许多纠纷是不具有可诉性的,有的也明确有法律规定不归法院受理,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的7种不予受理的情形:行政前置的、约定仲裁的、依法应由行政机关处理的、不属于本院管辖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不得重复起诉的、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婚姻案件已经调判在没有新事实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法院均不予受理。但是有些群众只要有纠纷就会想到上法院,也有些群众去了有关行政部门维权,但个别行政部门该履职的未履职,故意引导当事人走法律程序,这给法院立案工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2、行政评估标准严格、信访责任追究压力,导致部分案件立案审查时间较长
首先是因上级对基层法院法官工作的绩效考核目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年结案率,这一比率是以每年12月份末上级法院规定的年结算日为节点的,那么要保证“率”就先要保证总数上不新增。所以每到年底立案庭的工作形式就显得较为严峻,业务庭室不希望再有新增案件,可是老百姓不理解我们的考核要求要求立案,我们只能尽力与来立案的群众沟通暂缓立案。这种“年底立案难”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望各领导单位部门能够在考核制度上加以调整。
其次是因受信访追责机制的影响而导致的“立案难”。在我国当前信访机制的影响下,部分当事人认为法律并非解决纠纷的最后渠道,在通过法律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后,将上访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因此,有的案件不管是否立案,都会面临当事人上访的风险;而一旦发生上访,不仅是责任倒查,更是承办人直接包案息访。在这种情况下,即有可能会产生立案后不服裁判导致的上访重于因不立案导致的上访的思维,在这种“信访担责风险评估”的思维下,立案的风险直线上升,给我们立案工作带来了很多压力。
第二、基层立案庭室的法官配备、基础设施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要求
还以五常法院为例,立案庭现有7名干警,庭长一名,副庭长两名,助理审判员一名,法官助理一名,书记员两名。其中一名副庭长常年在北京接访,实际参与能够参与窗口业务工作的仅有6人,立案工作十分繁重。以去年为例,五常法院去年审查立案案件7821件,去年法定工作日为249天,也就是说立案庭干警去年日均审查受案数量为31.4件,并且据不完全统计我院立案窗口日均接待咨询20人次以上。尤其去年根据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要求全面使用数字办公系统之后,对每个案件的立案工作中又增加了扫描、上传、生成电子卷宗,电子审批、电子分案等大量的工作内容。此外,立案庭还要从事协助送达、诉前保全等多项,现在的立案庭人员配备严重不足。
就基础设施而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中规定,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总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分为侯访服务区、立案服务区、调解服务区、信访服务区和综合服务区5个诉讼服务区。目前,五常法院立案窗口面积小,办公条件拥挤,没有配备打印机、复印机等常用办公设施,当事人如果没有带齐复印件就需多次往返法院与复印社,这也不免使当事人产生立案程序上很困难的感受。
三“立案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立案是法院审判工作中的一项程序性工作,是入口,也是民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防线。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和个体工商户要求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往往也都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选,所以诉讼对于他们而言是决定权利是否会受到保护所能走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对于民众这种对于公平正义的最后一次努力,我们每一个法律人都有义务去保障他的实现。现实中的困难是实际存在,所以寻求解决办法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法院必须严格依法立案。法院立案庭必须严格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关于起诉条件的规定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不得制定内部规定掐紧案件入口、限制收案数量。对于当事人材料不齐的必须一次性告知,最迟七日内做出是否立案决定,并告知当事人。不得以收完案不通知交费、不对诉讼材料进行扫描上传录入等方式变相拖延审查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向当事人出具不予立案决定的书面材料。
二、上级法院对立案工作能够实行与工作性质及内容相适应的考核评估机制。首先,法院立案窗口除了法定节假日以外,肯定都是要对外开放的,开门办公就意味着随时会有新收案件。每年年底都是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集中到法院进行诉讼的时间,可是这一时间也是法院计算本新收案件及结案率的时间,如果立案庭大量新收案件转给业务庭室,而业务庭室年底前又无法办结该案的情况下,必然会直接拉低“年结案率”,这种拉低本身反映的情况是不真实不客观的,所以上级法院如果继续以年底统一计算“年结案率”的方式对法官进行考核,那么年底“立案难”的问题将无法解决。建议上级对法官工作绩效的考察能以办理案件数量和每件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间为参考依据。其次,立案本身就是程序性审查,但上级法院却要求严把立案关,建立信访评估机制,力争做到案结事了。所以在立案过程中,立案庭法官对被告是否适格、能否保证诉讼时效均需考察,甚至连原告是否能够胜诉,诉讼后是否会上诉上访都需要进行考量,这对于当事人立案是一种障碍,对于立案庭法官更是无法承受的任务。所以建议上级法院取消信访评估机制,因为个案由于当事人自身原因及其他各种可能发生的介入因素根本无法准确“评估”出上访上诉可能性,再说“案结事了”当然是执法者能追求的最好的办案效果,但是法院毕竟是专业的审判部门,定纷止争、裁断是非才是法院最主要的功能,所以不应政府对纠纷社会效果的追求强加到法官的身上。
三、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普法力度。如上面成因部分谈到的,现在有一部分“立案难问题的”
【论民法的法律渊源】推荐阅读:
民法典法律法规09-17
论海商法的法律思维07-02
论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06-02
论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0-30
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的法律冲突10-26
论法律概念06-02
论法律至上07-05
论法律事实10-07
论我国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11-15
论行业协会的反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规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