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析的名词解释(精选9篇)
rù dǎng
1、犹入伙。
2、经过一定手续,得到某政党组织批准而成为该党之成员。亦特指加入中国共产党。
2、相关信息
他们的入党介绍人:
周恩来同志1922年由张申府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朱德同志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毅然放弃在国内的高官厚禄,赴欧学习。1922年冬在法国巴黎经周恩来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同志19在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时,经同学罗亦农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瞿秋白同志1922年经张太雷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蔡和森同志1921年在法国勤工俭学学生中领导革命斗争,被法国政府驱逐回国,同年底经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彭德怀同志1928年1月经段德昌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贺龙同志一九二七年在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时,经周逸群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若飞同志1922年9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经越南胡志明同志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後经中共中央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林伯渠同志1921年经李大钊同志和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左权同志1925年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经陈赓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3、入党条件
入党条件
⒈年满18周岁以上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 分子;
⒉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⒊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
⒋执行党的决议;
5、按期交纳党费。
4、入党程序
入党程序
⒈个人申请;
⒉组织培养(入党对象培养考察期为一年以上),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⒊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
⒋支部审查,支部大会讨论作出决议,报党委;
⒌上级党组织谈话了解、审批(预备期一年以上);
⒍入党宣誓;
⒎预备期;
⒏支部考察预备期,提出能否转正意见,并报党委;
⒐党委审查,合条件的转正,不合条件的延长预备期;
⒑转正:个人申请;支部大会通过;报党委审批;
⒒延长期:支部考察延长期,提出意见,并报党委审查,合条件的转正,不合条件的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⒈什么人可以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
党章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这个规定,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⑴年龄在18周岁以上;⑵本人必须具有中国国籍,是从事劳动而不是剥削他人劳动 的人;⑶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不只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有决心和行动;⑷愿意参加党的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这是列宁主张的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问题。只有全体党员都坚决执行党的决议,才能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党才有战斗力;⑸愿意按期交纳党费。这是党员关心党的事业,有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
⒉28岁以下没有入团的青年可否直接入党?
共青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般情况下,28岁以下的青年入党,应当从共青团员中发展。使共青团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
⒊入团时间不长的青年可以入党吗?
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培养、接受优秀青年入党。有些青年入团以后,作为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确实具备了党员条件,就应该及时地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因此,团员入党不受入团时间长短的限制。
⒋可否在高中学生中发展党员?
党组织对高中学生中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培养教育,帮助他们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提高对党的认识,明确怎样申请入党和如何争取成为一名和格的共产党员。对个别确实具备党员条件的高中学生,也可以吸收他们入党,但一定要做到坚持标准,严格掌握。
⒌临时工、合同工能否申请入党?
临时工、合同工可以申请入党。在一个单位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临时工、合同工,均可以向现工作单位党组织申请入党。党组织应持欢迎态度,并认真做好对他们的培养、教育、考察,对确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
⒍归侨、侨眷能否申请入党?
党组织对待积极申请入党的归侨、侨眷,应和国内其他要求入党的人一样,要按照党章规定,积极进行培养教育,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对于他们在国外的历史、家庭和社会关系都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他们能否入党,主要看其本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和实际表现是否具备党员条件。
⒎外出务工经商的人申请入党,应该如何提出申请?
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申请入党,若其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单位或地点,应向现工作单位或经商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否则,应向其原所在单位党组织或其户口所在地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其原单位党组织或其户口所在地党组织要热情接收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入党申请,并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经常督促他们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他们在外出期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开展批评教育,当他们具备了共产党员条件后,及时将他们吸收到党内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也要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积极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⒏被招工或招聘到乡镇企业或机关工作的农民要求人党,应向哪里的党组织提出申请?
农民被招工或招聘到乡镇企业或机关工作,虽然户口没有随之迁移,但如果时间超过一年,应向现所在单位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党组织培养、教育和考察,其中确已具备党员条件的,经征求其户口所在地乡(镇)和村党组织意见,可以发展他们入党。但要特别注意,无论由哪里、办理其入党手续,双方党组织都有责任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并主动沟通情况,积极开展工作。
⒐长期借调的人员申请人党应向哪里的党组织提出申请?
长期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申请入党,如果借调时间在一年以内,应向原工作单位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由原工作单位的党组织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如果借调时间超过一年,则可以向借调单位的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由借调单位党组织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经过培养、教育和考察,对确实具备了党员条件的,经征求原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意见,由现借调单位党组织负责发展其入党。
⒑公派出国人员要求入党有哪些规定?
公派出国工作或学习的人要求入党,在国外期间应向其现在国外有关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对表现突出、符合党员条件的,可由有关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入党手续,并报上级党委(中国驻外使领馆党委或驻外劳务公司党委等)批准。其预备期满后,如在国外期间,因党员比较分散,无法及时集中讨论的,也可待学习、劳务或工作期满回国后,根据本人表现和国外党组织的鉴定,由回国后工作单位党组织办理转正手续,具备正式党员条件的,可按期转为正式党员。
⒒城镇个体劳动者能否入党?
以个体劳动为主,或请一两个帮手,带少量学徒的城镇个体工商业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他们提出入党申请,党组织应认真对待,加强培养教育,确实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可以按照党章规定吸收入党。
⒓待业青年如何申请入党?
待业青年如果具备党员条件,也可以吸收他们入党。由于待业青年归街道管理,所以,待业青年应向其居住地的街道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由街道党组织负责对其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
⒔残疾人是否可以申请入党?
党组织对待要求入党的残疾人,应当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只要本人积极要求入党,具备了党员条件,能够发挥一定影响和作用的,党组织就可以吸收其入党。
⒕被劝退和自行脱党、退党的人可否重新入党?
被劝退和自行脱党、退党的人,要求重新入党,党组织应持慎重态度。他们中的有些人经过党的长期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对自己的过去表现检查认识深刻,可以重新接收其入党。
⒖受过开除团籍处分的人能否入党?
曾受过开除团籍处分的人能否入党,要根据其所犯错误的性质、本人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现实表现来确定。如果经过党组织较长时间的考验,证明确已改正了错误,本人积极要求入党,经党组织严格审查,认为确实具备了党员条件的,可以吸收入党。
⒗有宗教信仰的人可否入党?
共产党员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因此,信仰宗教的人和有浓厚宗教感情的人不能入党。在信教比较普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党员时要注意区分政策界限。要把在思想上能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为了不脱离群众,在生活中尊重和随顺参加带有宗教色彩的民族风俗活动的人,同笃信宗教和有浓厚宗教感情的人区别开来;把拥护党的主张,积极为党工作,愿意服从党的纪律,但尚未完全摆脱宗教影响的人,同坚持有神论,怀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区别开来。笃信宗教和有浓厚宗教感情的人同宗教实行彻底决裂,真正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经过组织考察,认为已经具备党员条件的,才能吸收入党。
⒘重新入党的党员党龄如何计算?
重新入党的党员党龄应从重新入党后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其前一段的党龄不计算在内。
⒙什么样的人可以追认为党员?追认手续和程序是什么?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些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为党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为表彰他们的英雄行为,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党组织可以有选择地追认他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追认党员是一项十分严肃、慎重的工作,必须严格掌握。只有那些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事迹突出,生前曾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要求,一贯表现好,符合共产党员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的人,方可追认为党员。
追认中国共产党党员要由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讨论决定,逐级审查后,报省级党委审批。追认党员需要呈报的材料有:①本人生前入党申请书(口头提出申请的需要有党支部证明材料);⑧本人先进事迹材料;②党支部培养、考察其入党情况的有关材料;④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履行追认党员手续的材料
《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可以向你工作单位的党组织书面申请,然后一般他们就会按程序考察你,找你谈话、
贝拉里亚曾说过“刑事法官对刑事法律根本没有解释的权利, 因为他们并不是立法者”, 但是法官解释法律却成为了不能够在争辩的事实。法律条文的抽象和法律适用的具体因为这种解释而从中架起了一座富有生命力的桥梁。笔者将会在本文对刑法司法解释的含义、刑法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及刑法司法解释的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二、判断刑法司法解释明确性的依据
明确性的判断标准是较为容易实施明确性原则论证重要的原因。美国是最早确立明确性原则的国家, 他们认为, 如果普通人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法律的意思, 并且在生活使用时有不同的见解, 那么这条法律就是不够明确的。了解相关的法律判断学说, 应从三方面对法律判定的明确性进行考虑:首先法律是否合理的将可能犯罪受到处罚的规定进行公布;其次法律是否做好了对法官随意擅断和在歧视的情况下执行案件的保护措施;最后要尽量的采用限制宪法中的公民基本人权处罚制度严格的定界原则[1] 。
三、刑法司法解释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容易引起歧义的过于模糊刑法司法解释语言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骗取出口退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当中, 便存在着许多不明确的规定, 例如“以其他手段骗取出口退税款的”和“其他虚构已税货物出口事实的行为”及“情节较为严重的其他情况”等规定的内容, 明确刑法条文上的内容应该是司法解释所给予的, 但是, 这些不明确的内容通过司法解释便又重新恢复了不明确, 使其产生了循环解释的问题, 导致司法解释的功能性作用发挥直接受到了影响。
(二) 刑法条文的理解不同, 致使做出的解释有所冲突, 导致刑法解释的结果不够明确
在实施刑法不长的时间, 最高人民检察院所颁发的《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所颁发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 在将罪名数量级犯罪内容确定后存在着很明显的冲突, 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刑事司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混乱, 直到《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下达后者之间的矛盾才结束[2] 。因此, 通过实证可以看出, 如果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间的司法解释在内容上如果有了冲突, 一定会导致有不明确的司法解释。这样不仅会使国家法律的统一性和基础的准确适用性受到损害, 还会给司法部门的夏季带来困惑, 让大家不能够理解, 使办案的效率及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 有些司法解释的内容是由类推解释出现的
虽然法律解释中严格禁止明确性的原则被类推解释, 但是我国的刑法司法解释当中, 依旧存在着类推解释事件。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将倒卖订购车票凭据和倒卖卧铺签字及坐席的行为, 解释成了犯罪行为是倒卖车票, 这便是属于类推解释。类似上面的案例, 背离了刑法司法解释的明确性原则, 会直接影响到刑事法的建设, 给其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刑法司法解释实现明确性的相应对策
如何能够将刑法司法解释的明确性实现, 有以下三点相应的对策。
(一) 必须坚持严格的刑法司法解释原则
在刑法司法解释的过程中, 只有司法权坚持刑法解释的严格的原则, 才能够将明确性的原则实现。如果某些行为只能够用法律唯一的刑罚制止并将一个人的自由限制, 那么法官不可以对其进行托词解释, 也不能够自主的对犯罪人增加处罚行为。如果刑法的规定不是很明确或者能够做出多种的解释, 这时候, 司法机关就要对立法者的原意加深理解, 刑法解释时要尽量的遵循立法者的原意, 这也是对罪行的法定原则贯彻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对刑法司法解释时, 不要将立法的原意曲解使解释越权, 如果这样直接会致使罪刑法定原则的违法, 解释的结论不够明确。所以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二) 所解释的法律条文内容一定要符合一般人的判断能力
为防止司法机关对公民的专横和擅断, 保证刑法对公民的知情权是刑法司法解释的明确性原则, 因此, 必须要以普通判断能力人的程度作为标准。在进行司法解释实践时, 不仅要对刑法解释语言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注意, 还要对规范用语普通化和普通用语规范化间的关系时刻注意。为了能够更好地将刑法解释明确性实现, 随意的创造刑法解释的用语是不被允许的。
(三) 改革后现存有的司法解释体质, 个案解释的机制建立
我国的刑法司法解释体质与西方国家区别最大的特征是双重主题制, 即为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具有刑法司法的解释权。
五、结束语
结合本文分析, 从新兼从轻是刑法司法解释的原则, 首先, 刑法司法解释能够无条件的适用于任何问题, 它是某一个问题的唯一且特定的解释, 极具有溯及力;其次, 当新旧刑法司法解释涉及到是否能够有利于犯罪人时, 就要选择对犯罪人有利的刑法司法解释;最后, 如果案件已经判决, 被告人不论司法解释是否对其有利都将不会在适用, 从而使得法律的严肃性得到维护。
摘要:最高司法机关自刑法实施以来, 制定了许多司法解释。本文将会对刑法司法解释的含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刑法司法解释明确性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刑法司法,解释,明确性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祖书.反思与前瞻:刑法司法解释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1 (03) :114-117.
马克思早在《德法年鉴》(1844年)里就已提出政治及其历史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的思想。恩格斯也在《论住宅问题》中认为,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哲学、宗教和政治都应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自己的历史著述中分别对暴力、革命、阶级、国家等一系列历史现象作了具体的经济解释,并分别得出结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条件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从18世纪以来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发生过商业危机和金融危机。”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正是由于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共同利益才不得不采取国家这种与全体利益和单个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重视历史的经济解释,历史经济解释既是他们唯物史观的本质内涵,也是他们历史解释的基本维度。那么,历史为什么要经济解释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专论,但在他们关于唯物史观的著述中,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零散却全面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与人类史的不同在于人类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里的“人类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上的历史,所以历史是人的启示,而不是“神”的启示。
既然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无疑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那么这些有生命的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就应该是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诚然,人与动物在肉体组织所决定的基本需要方面是一样的,但不同的是动物只是单纯地利用自然界,而人则可以支配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的手段无疑是劳动,是生产。因此,人一旦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就开始区别于动物了。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有满足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资料。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首先必须生产能够满足吃喝住穿的物质生活本身,这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且是人们自古至今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历史地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都是任何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现实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做其他事情。可见,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中的前提,有生命的“个人”也是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当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存在物,然后才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但是,从人类的生存角度看,改造自然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才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任何历史观首先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应有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予以应有的重视。①否则就不会为历史提供世俗的基础,更不会孕育出真正的历史学家。比如,法国人和英国人在这方面就比从未这样做过的德国人强得多,因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但他们毕竟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从而做了一些为历史编篡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
事实上,经济的物质生产不仅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也是世代交替、历史延续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经济的物质生产就没有人类历史。这里所说的生产实际上有其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与前提一旦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东西,上一个时期生产的历史结果就是下一个时期生产的自然前提。这种前提和结果的不断交替的过程就是历史。所谓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指人们在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并非随心所欲地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因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大量资金、环境和生产力,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所有这一切都对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作了预先规定。②也就是说,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以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为其全部历史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才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才形成人类的历史。
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管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还是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离不开经济的物质生产,因为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所以他们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不过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不过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所有历史记载都应该从这些自然的物质基础及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变更出发。
恩格斯在1894年的一封信中指出:作为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就是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在有分工的条件下彼此交换产品的方式。可见,经济关系主要是指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证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就意识到家庭、宗教、国家、道德、科学、艺术、法等,都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受其普遍规律的支配。恩格斯在曼彻斯特时也发现,往往在历史著作中不太起作用的经济事实,却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扮演着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因为正是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阶级对立的基础,在工业比较发达的英国,阶级对立又是政党形成、党派斗争、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明确指出: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物质生产中而不在天空的云雾中。他们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论述了国家、思想、观念、意识等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他们认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产生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而思想、意识、观念的生产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直接交织在一起的。在这里,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也都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市民社会”即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上层建筑的基础”的思想。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从作为历史前提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面,来论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但他们的论述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将历史的发源地由“物质生产”提升到“市民社会”,又将“市民社会”提升到“上层建筑的基础”的层面,并进而将他们的历史观概括为:从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解释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市民社会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国家的活动以及意识的各种理论产物和形式,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③可见,这种历史观的进步性在于是从生产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形态出发来解释实践。
事实上,任何社会生产都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市民社会”或“交往形式”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市民社会或交往形式就是后来所说的生产关系。但真正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与历史的关系展开论述的却是马克思1849年写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他说: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就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联系和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对自然界的影响,也才会有真正的生产。④简言之,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那么,这个前提与社会历史又是什么关系呢?马克思接着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且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而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标志着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⑤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又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在这里,马克思尽管没有提出经济基础的概念,也没有进一步揭示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但毕竟把对经济关系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论证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系统阐述,是马克思在他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完成的。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而经济结构上面又树立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适合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也就随之而来。只要经济基础发生变革,上层建筑迟早也会发生变革。总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总是制约着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⑥这个阐述不仅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与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变更之间的关系,而且进一步阐述了经济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也是对历史经济解释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又对这一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概括,指出:以往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都是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具体产物;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便形成现实基础,而每个历史时期的所有上层建筑,终归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⑦这个概括不仅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与阶级斗争理论联系起来,而且更加强调历史经济解释的必要性。
另外,经济关系就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所以恩格斯晚年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认为,经济关系还应包括地理基础、外部环境、人口和技术在内。首先,地理基础这一自然的重要因素能为生产提供各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对象的种类,并且由于有利或不利的气候条件会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其次,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外部环境即国际经济环境、对外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一种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经济关系。再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也是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生产本身就包括人自身的生产,人本身的生产质量也无疑会影响物质生活生产,影响着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容积和质量,所以恩格斯说“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至于技术,恩格斯明确将其归入经济关系之列,并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进行了论证。他说:这种技术,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氏族社会解体后它也决定着阶级划分,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就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而言,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则更依赖于技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就会比十所好的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比如整个流体力学就是由于当时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⑧这里恩格斯既强调经济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加强调经济关系内涵的丰富性。这就提示我们历史经济解释一定要注意经济因素的多样性,尤其地理基础、人口和技术恰恰是历史经济解释中常常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出于反驳论敌的需要,不得不强调被否认的经济决定历史的方向这一主要原则,而对参与相互作用的其他因素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以至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甚至有的学者竟把马克思的理论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所谓“经济唯物主义”,就是把经济说成是历史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而否认相互作用。鉴于此,恩格斯在他晚年的几封通信中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必要的澄清,同时也是对历史经济解释的进一步解释。
第一,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1890年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信中明确指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就归根到底而言,是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在这里有人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那它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荒诞无稽的空话。⑨简而言之,经济归根到底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这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若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即历史必然性来看,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权力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经济发展总是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方面最显著的例证。再比如,一切政府归根到底都不过是本国经济必然性的执行者。政府可以通过好的、坏的或不好不坏的方式来执行这一任务,它们有可能加速或延缓国家的发展,可是它们最终还是要遵循这种发展。但若从历史表现的形式即历史偶然性来看,经济因素未必是决定性因素。比如,勃兰登堡在北德意志的许多小邦中,成为一个体现了南北部之间差异的强国,并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必然性,而首先在于勃兰登堡卷入了波兰事件这一非经济因素。因此恩格斯进而指出:经济状况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影响并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这一斗争形式的,还一定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⑩其实,这里的“归根到底”本身既意味着经济因素具有根源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它不具有唯一性,起作用的还有其他因素。
实际上,经济因素和上层建筑因素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是一种决定作用,如果什么也决定不了,那也就等于没有作用。所以,这两种因素缺少哪一种都不可能引起历史的发展。既然如此,那么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有哪些,它们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经济因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在恩格斯看来,上层建筑包括宗教、哲学、政治、法、文学、艺术等,它们不仅以经济为基础,而且它们本身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譬如,国家权力对经济的发展既可以促进也可以损害;继承法的基础是经济,但也直接影响财产的分配。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有反作用的。当然,这并非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积极的,而只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相互作用。⑪这就启示我们,历史经济解释要注意辩证法,不要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
第二,经济因素并不直接、自动地发生作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最终是经济,但经济因素并不直接、自动对历史发挥决定性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历史是人创造的,但并不是按照人们共同的意志创造的,而是从许多个意志冲突所形成的合力中产生的,其中每个意志,又都是由许多特殊生活条件决定的。可见,经济因素是以各个人的意志为中介而间接决定历史发展的,但最后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就是一种自然过程。正因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中,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表现和补充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而,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终归依然是经济的必然性。⑫
但也要注意,上层建筑因素的偶然性作为经济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往往都有相对独立性。比如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具有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所以,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和后来的德国,在哲学上却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但是,无论在法国还是在德国,哲学和普遍的学术繁荣一样,也大多是经济高涨的结果。⑬当然,政治、法律和道德对哲学直接影响最大,而经济的影响多半是在它的政治等的外衣下起间接作用。所以,我们的研究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考察的时间越长、范围越广,我们就越是发现正是经济构成一条贯穿始终且有助于理解的唯一红线,并在归根到底意义上具有决定的意义。⑭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经济因素从归根到底意义上决定历史的发展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发展都能从经济上找到依据。比如,经济上的需要无疑是对自然界认识不断进展的主要动力,但要给原始状态的愚昧从经济上寻找原因,那就太迂腐了。又比如,要从经济上说明那种贯穿整个德意志裂痕的高地德语音变的起源,也很难不闹出笑话来。⑮所以,尽管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其中经济运动是最有决定性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经济解释的解释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历史需要经济解释。因为经济生产是历史的前提,经济关系是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第二,历史需要辩证的经济解释而不是片面的经济解释。因为历史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把历史的经济解释绝对化,否认其他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就会把复杂的历史过程简单化,从而也就不能科学地解释历史。事实上,只有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经济因素才制约着历史的发展,一旦具体到某个历史事件,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引领、甚至决定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结果。第三,如上所述,即便是“归根到底”意义上也并不是所有历史都能够经济解释。因此,历史经济解释只是历史解释的一种,尽管相对其他解释,这种解释是最为根本、最为有力的,但并不是无条件的,否则便是夸大真理走向谬误。
注释:
①②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1页,第544页,第544页。
④⑤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724页。
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1页。
⑦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9页。
⑧⑪⑫⑭恩格斯:1894年《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667页,第668页,第668页,第668页。
⑨⑩⑮恩格斯:1894年《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591页,第591页,第592页。
载体机制规范简称的解释说明
四议两公开:是中央总结推广的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做法。“四议两公开”就是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该工作法由河南省邓州市率先提出,中央总结后在各地推广。
六步决策法:是天津市为规范村级事物决策程序,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结合农村实际而提出的村级组织决策方法。“六步决策法”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必须实行六个步骤:村党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征求意见形成议案;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党委、政府对议案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审查;村民会议、户代表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通过;限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整个决策过程由村民代表负责监督,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由村委会组织实施。该工作法最早由天津市宝坻区提出实施,然后在全市推广。
一定三有:是基层党组织为提高基层班子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建立的基层干部关怀和激励机制。“一定”即:定权责立规范;“三有”即: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一定三有”工作机制最早由河北保定市提出实施。
三推一定:即发展党员要坚持全体党员推荐、群众代表推荐、群团组织推荐,并经党员大会讨论确定。
[jīng shén huǎng hū] 恍忽:糊里糊涂的样子。形容神思不定或神志不清。
唉声叹气
[āi shēng tàn qì]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舒眉展眼
[shū méi zhǎn yǎn] 神态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
怅然若失
[chàng rán ruò shī]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像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胁肩谄笑
[xié jiān chǎn xiào] 耸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奉承人、巴结人的丑态。《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谄(chǎn)。
温文尔雅
[wēn wén ěr yǎ]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英姿飒爽
[yīng zī sà shuǎng] 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态;飒爽:豪迈矫健。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焕发的样子。
冥思苦想
[míng sī kǔ xiǎng] 深沉地思索。也说冥思苦索。
金刚怒目
[jīn gāng nù mù] 形容面目威猛逼人。怒目:也说努目。金刚:佛教传说里保卫佛的武士。
哄堂大笑
[hōng táng dà xiào] 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他一句话把大家逗得~。
形输色授
[xíng shū sè shòu] 指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桃李精神
[táo lǐ jīng shén]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泥塑木雕
[ní sù mù diāo] 见〖木雕泥塑〗。
神清气朗
[shén qīng qì lǎng] 1.形容人心神清爽。
抚掌大笑
[fǔ zhǎng dà xiào] 抚:拍。拍手大笑。形容非常高兴。
容光焕发
[róng guāng huàn fā] 脸上的光彩四射。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扼腕抵掌
[è wàn dǐ zhǎng] 用手握腕,击着手掌。表示很激动、振奋的神态。
戟指怒目
[jǐ zhǐ nù mù] 竖起食指和中指指着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形容怒骂时的样子。
声音笑貌
[shēng yīn xiào mào]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诚惶诚恐
在1月31日召开的青岛形势分析会上,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陈智远提到了目前中国棉花进口所实行的滑准税参考了“欧盟差价税”,本网在此对“欧盟差价税”做出解释如下:差价税(variable levy)又叫差额税,欧盟对从非成员国进口的农产品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同类的进口商品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就叫差价税。由于差价税是随着国内外价格差额的变动而变动的,因此它是一种滑动关税(sliding duty)。对于征收差价税的商品,有的规定按价格差额征收,有的规定在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另行征收,这种差价税实际上属于进口附加税。
其税额是欧盟所规定的门槛价格与实际进口的货价加运保费(cif)之间的差额。门槛价格是欧盟根据欧盟境内谷物最短缺地区公开市场上可能出售的价格(境内谷物最高价格)减去从进境地到达该地区市场的运费、保险费、杂费和销售费用后所规定的价格。门槛价格是计算差价税的基准价格,外国农产品抵达欧盟港口(地)的cif价格低于此价时,即按其差额征税,使税后的外国农产品进入欧盟的市场价格不低于欧盟同类产品的价格。征收差价税是欧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一项主要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促进欧盟内部的农业生产。所征差价税款作为农业发展资金,用于资助和扶持内部农业生产的发展。征收差价税的农产品包括粮食及其制品;生猪、猪肉、家禽、蛋、动植物油、脂、奶制品、糖、食糖及糖浆等农畜产品及其制品。对使用部分农产品加工成的制成品。除按进口税则征收工业品的进口税外,还对其所含农产品部分另征部分差价税。在欧共体成立之初,各成员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也曾使用过差价税,使其各成员国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拉平。1968年取消了内部的差价税,建立了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使欧盟成员国成为世界农产品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地。
欧盟征收差价税的办法。欧盟征收差价税的办法比较复杂。例如,对谷物进口差价税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由欧盟委员会对有关谷物按季节分别制订统一的“指标价格” ( target price)。该价格是以共同体市场内部生产效率最低而价格最高的内地中心市场价格为标准。其次确定“入门价格”(threshold price),即从“指标价格”中扣除把谷物从进口地运至内地中心市场支付的一切费用所得的价格。最后是确定差价税额。它是由有关产品的进口价格与“入门价格”的差额所决定的,这个差额的大小决定差价税的高低。
菲涅耳公式是我们解释半波损失问题的理论基础, 它给出了反射光和折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振幅及位相之间的关系, 其本质上是表示了光波中的电矢量在介质两侧满足的边界条件。
根据电矢量的边界条件及反射定律, 得:
对于磁矢量, 根据边界条件, 可得:
则由电磁波的理论可知
其中 (4) - (7) 式即为菲涅耳公式[1].
2 正入射半波损失的分析与讨论
2.1 光从折射率较小的光疏介质射向折射率较大的光密介质
2.2 光从折射率较大的光密介质射向折射率较小的光疏介质
参考文献
[1]姚启钧.光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53-258.
关键词:刑法;司法解释;完善;途径
所谓的刑法解释,实际上就是将法律中所提到的书面文字内容与现实的案件结合起来,并且在案件的处理以及对法律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以此作为依据的过程。根据目前我国的现行法律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以及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对刑法进行解释是合理且合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对刑法进行立法解释,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则需要对其进行司法解释。通过不同的分工,共同促进我国法律的完善,使得刑法在我过得实际现实应用过程中,真正的实现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与强制性。
一、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的必要性分析
1.有效改善刑法以及刑法解释的滞后性
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司法解释实际上可以改善刑法以及刑法解释自身的不完善性。因为社会在不断发展,而法律的制定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同时刑法以及刑法的司法解释也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很容易导致其出现滞后性。故而刑法以及刑法立法司法解释本身往往缺乏与时俱进的特点,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实社会要求。即便立法解释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但其只能依据刑法以及法律原则来进行刑法的解释,所以即便刑法在法律精神的指导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其也依旧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速度。故而要想解决现实社会中许多千奇百怪的犯罪现象,往往还是需要司法解释来进行与辅助完成。
2.避免刑法以及刑法解释过程中对其模糊性概括性的描述
在刑法以及刑法解释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解释的概括性和模糊性,因为本身文字语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多种意思。加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字在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必然会和现实生活有所出入,所以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就不足为奇。故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借助司法解释对实际的案情进行解释,这样才能化复杂、模糊、抽象的法律条文为实际具有操作灵活性和适用性的內容。
3.改善刑法不够全面的现象
法律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起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国家安全的责任,但是法律本身的覆盖性以及其本身的适用性也相对有限,不可能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外人的认知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将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所以立法者本身即便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与人生阅历,也很难将所有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立入法律当中。因此这就说明法律本身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故而需要司法者在实际的案件处理过程中,利用实际情况对法律作出最为科学的解释。
4.有利于促进刑法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当今世界是法治的世界,同时我国也不断提出要建立建设法治国家,这就需要我国不断促进刑法法制化的过程。即便现代刑法已经较从前而言有了一定的变化,并且提倡人道主义原则,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对其有明确的规范。在实际的司法案件处理过程中,只有切实了解了案件情况,才能判定应该如何利用刑法对案件嫌疑者进行处罚,目的都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犯罪者利益,进而确保我国国家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有效实现刑法司法解释完善的途径与方法
1.规范司法解释主体,避免与杜绝违法解释
刑法司法解释的最高解释权不应该是检察院,所以最高检察院应该有意识地在司法解释过程中退出,这样才能逐渐清晰且明确解释主体。因为检察院本身就是法律监督者,同时又是控制的一方,这样会让检察院自身赋予两种角色,有失公允。故而要求最高法对刑法解释必须要赋予正确严格的法律规定,不可以随意对法律条文进行应用与阐述,同时也不可以随意修改与扩充,必须在司法解释的过程中秉承公平公正原则,站对政治立场以及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刑法司法进行解释,进而高效的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某一案例为:被告人胡XX在株洲县白关镇至大京风景管理区路面改造工程及株洲县通乡公路雷三线1.8公里路段修建工程中,违反招投标的相关规定,滥用职权,致使国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共计976232.88元。这时进行司法解释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秉承公平原则,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以滥用职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对司法解释程序进行规范制定
针对目前我国司法解释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该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保障,所以司法解释从最初的立项、调研乃至起草和审议都需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当司法解释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检查之后,才能够进行发布。如若没有通过审查,那么就说明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只有修改之后且通过审查才能进行发布。此外,为了有效避免审查机关徇私舞弊,就需要利用责任制牵制起每一位工作人员,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才能确保司法解释过程的公平、透明、合理。
3.对刑法司法解释进行系统化与规范化要求
首先,司法解释的结构以及形式还存在不完整的现象,尤其是会出现文件编号错误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司法解释的极大不完善现象。所以需要国家对司法解释进行结构方面的统一规定,对其编号以及具体文件名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可以提升司法解释职能,也可以在内容上更为科学合理。
其次,在司法解释文件内容里,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便与工作人员应用,同时也便与公众遵守。在司法解释内容编纂时们应该全面、及时、科学,对原有刑法司法解释不完善的内容要及时修改和补充,从而减少分歧,提高刑法司法解释水平。
4.建立监督审查制度
通过建立监督审查制度,可以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定的监督特权,对不够合理且落实方面存在问题的司法解释酌情处理。同时还可以设置相关的专门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对不正确或者不良的刑法解释严格追查,绝对要实行责任到人的方式,发现违法司法解释,严肃处理,甚至追求其刑事责任。如司法解释明确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三、结束语
针对刑法司法解释进行完善,有利于我国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与团结,对我国法律水平的制定以及我国刑法落实过程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值此司法解释公布之际,为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该《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蒋志培就《解释》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解读。
解读一:何为技术成果
技术成果是一种无形财产,是技术合同的重要标的,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财产内容的技术性和特殊性,我国曾以专门的技术合同法予以调整,统一后的合同法也将技术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同类型设专章予以规范。
如何精确界定技术成果的概念,直接涉及到技术合同法律规范的适用范围。《解释》在承继了原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关于技术成果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技术成果的一般类型,规定“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就本质而言,作为技术合同标的的技术成果应当是一种技术方案,不包含技术内容的其他劳动成果,如一般作品和商标不能够成为技术合同标的。技术成果与知识产权是两个既有交叉而又不等同的概念。大多数技术成果享有知识产权,但并不要求技术成果必须能够或者已经依法取得知识产权,如技术服务合同的标的技术就可能是公知技术。
原技术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明确技术成果的一般类型,只是把技术成果分为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成果;合同法也仅提到了专利和技术秘密这两种技术成果,没有明确提及新出现的一些知识产权类型,如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对于申请专利但尚未授权特别是处于专利临时保护期的技术,既不属于技术秘密又不是专利,是一种处于特定阶段的有特殊法律意义的技术成果。为了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法律提供明确的指导,《解释》以开放式的规定列举了前述六种技术成果。
解读二:技术秘密又有新解释
《解释》参照TRIPs协议的有关规定、对技术秘密的构成要件重新予以界定,即“技术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实际上这是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和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所确认的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中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 的要求统一规定为“具有商业价值”。这种规定更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有利于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加强对包括技术秘密在内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解读三: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界定
对职务技术成果与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界定,首先要尊重当事人的约定。《解释》根据合同法体现的合同自由原则,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其职工就职工在职期间或者离职以后所完成的技术成果的权益有约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约定确认。”修订的专利法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的权属作出约定,对执行本单位任务完成的发明创造的权属当事人能否约定,未作规定。《解释》的这一规定补充了适用专利法有关规定的不足。
其次,要界定个人完成的技术成果是否属于“执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解释》规定,职工离职后一年内继续从事与其原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岗位职责或者交付的任务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仍属于执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的“离职”应当理解为包括退职、退休、停薪留职、开除、辞退等各种原因离开原单位的情形。
再次,要看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是否系“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与过去有关规定相比,《解释》更加侧重考虑技术成果的技术性贡献因素,进一步弱化了物质贡献因素,要求不仅是要“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而且需要“这些物质条件对形成该技术成果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方可认定为职务技术成果。
解读四:关于技术合同的效力
在维持合同有效性上,根据《解释》的规定,对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科研组织签订的技术合同,主要是判断其责任的承担,而不要轻易以主体不适合而将合同无效;《解释》明确规定未办理生产审批或者许可证等不影响技术合同效力,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不影响在先许可合同的效力;对于以欺诈手段就已有成果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和就同一开发课题重复签约收费问题,以前是按照无效处理,《解释》对此按照合同法关于欺诈行为的规定予以处理;对于当事人一方以技术转让的名义提供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或者在技术转让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标的技术进入公有领域,但是技术提供方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技术知识,为对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符合约定条件的,《解释》规定要按照技术服务合同作有效处理。《解释》还规定不以就专利申请技术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为由,认定合同无效。
在防止权利滥用方面,《解释》根据TRIPs协议、参照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参考国外的一些立法和判例,以开放式列举了“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这一合同无效事由的六种具体情形。在执行中要注意,因具有这些情形而导致技术合同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解读五:对侵犯技术秘密的合同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解释》规定“侵害他人技术秘密的技术合同被确认无效后,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善意取得该技术秘密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在其取得时的范围内继续使用该技术秘密,但应当向权利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并承担保密义务。”原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并无“善意”的要求;已废止的司法解释仅增加了“善意” 的条件,并未限定仅“可以在取得时的范围内继续使用”。
解读六:因技术成果出资而引发的权属纠纷的处理
《解释》依据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等法律的立法精神,考虑到技术出资毕竟不同于资金和实物,并顾及交易习惯,原则上确认技术出资就是以技术的整体权利投入受资体,但也规定“技术成果价值与该技术成果所占出资额比例明显不合理损害出资人利益的除外”。这里的但书主要是指出资额过分低于技术成果本身的价值。《解释》还规定,当事人对技术成果的权属约定有比例的,视为共同所有,其权利使用和利益分配,按共有技术成果的有关规定处理;当事人对技术成果的使用权约定有比例的,视为当事人对实施该项技术成果所获收益的分配比例。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财产,不可能实行按份共有,但可以在利益分配上体现当事人关于比例约定的真实意思表示。
解读七:关于技术开发合同当事人实施技术成果的权利
对技术开发合同当事人实施技术成果的权利。《解释》的规定既有从严限定的一面,也有从宽的一面。《解释》将“当事人均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限定为当事人均有不经对方同意而自己使用或者以普通使用许可的方式许可他人使用技术秘密并独占由此所获利益的权利。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技术秘密转让是指技术秘密成果的整体权利的让与,技术秘密使用是指自己使用和许可他人使用,在同一研究开发项目中形成的技术成果只能有一项转让权,但可以同时存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使用权,对同一开发项目产生的同一技术秘密,不可能由当事人作一次以上的转让,即使是许可他人使用,如果是独占或者排他许可,也必然会与其他共有人行使同样的权利发生冲突。因此,只能将这种权利限于自己使用和普通实施许可。
《解释》规定技术开发合同当事人自行实施权利,但因其不具备独立实施条件,以一个普通许可方式许可他人实施或者使用的,可以准许。作这种相对从宽的解释主要是考虑一些当事人不具备自己独立实施的条件,影响到技术的转化、应用和推广,所以将一个普通实施许可视为其自己实施。
解读八:关于技术合同纠纷案件审理的程序
《解释》对程序问题的规定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在管辖上,与其他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原则一致,一般以中级以上法院作为一审法院,以经指定的基层法院管辖为例外;对具有技术合同内容的混合合同纠纷,只要涉及到了技术合同争议,就应当由具有技术合同纠纷案件管辖权的法院受理。二是在技术合同案件审理中发现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合同无效事由时的处理问题。《解释》规定,一方当事人以诉争技术合同侵害他人技术成果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或者法院在审理技术合同纠纷中发现可能存在该无效事由的,应当依法通知有关利害关系人,其可以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另行起诉;利害关系人在接到通知后15日内不提起诉讼的,不影响法院对案件的审理。这样规定,是为了能够及时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解释》还就案外人主张权利时的合并审理与中止诉讼等问题,依据民事诉讼法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1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5次会议通过)
法释[]20号
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35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04年12月16日
为了正确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现就有关问题作出以下解释。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技术成果,是指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
技术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第二条合同法第三百二十六条第二款所称“执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包括:
(一)履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岗位职责或者承担其交付的其他技术开发任务;
(二)离职后一年内继续从事与其原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岗位职责或者交付的任务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其职工就职工在职期间或者离职以后所完成的技术成果的权益有约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约定确认。
第三条合同法第三百二十六条第二款所称“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资金、设备、器材、原材料、未公开的技术信息和资料等。
第四条合同法第三百二十六条第二款所称“主要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职工在技术成果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全部或者大部分利用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金、设备、器材或者原材料等物质条件,并且这些物质条件对形成该技术成果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还包括该技术成果实质性内容是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尚未公开的技术成果、阶段性技术成果基础上完成的情形。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对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约定返还资金或者交纳使用费的;
(二)在技术成果完成后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技术方案进行验证、测试的。
第五条个人完成的技术成果,属于执行原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又主要利用了现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应当按照该自然人原所在和现所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达成的协议确认权益。不能达成协议的,根据对完成该项技术成果的贡献大小由双方合理分享。
第六条合同法第三百二十六条、第三百二十七条所称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包括对技术成果单独或者共同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也即技术成果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人民法院在对创造性贡献进行认定时,应当分解所涉及技术成果的实质性技术构成。提出实质性技术构成并由此实现技术方案的人,是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提供资金、设备、材料、试验条件,进行组织管理,协助绘制图纸、整理资料、翻译文献等人员,不属于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
第七条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科研组织订立的技术合同,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授权或者认可的,视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订立的合同,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未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授权或者认可的,由该科研组织成员共同承担责任,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该合同受益的,应当在其受益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前款所称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科研组织,包括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的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转让等活动的课题组、工作室等。
第八条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依法须经有关部门审批或者取得行政许可,而未经审批或者许可的,不影响当事人订立的相关技术合同的效力。
当事人对办理前款所称审批或者许可的义务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由实施技术的一方负责办理,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当事人一方采取欺诈手段,就其现有技术成果作为研究开发标的与他人订立委托开发合同收取研究开发费用,或者就同一研究开发课题先后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委托人分别订立委托开发合同重复收取研究开发费用的,受损害方依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第十条下列情形,属于合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条所称的“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
(一)限制当事人一方在合同标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新的研究开发或者限制其使用所改进的技术,或者双方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不对等,包括要求一方将其自行改进的技术无偿提供给对方、非互惠性转让给对方、无偿独占或者共享该改进技术的知识产权;
(二)限制当事人一方从其他来源获得与技术提供方类似技术或者与其竞争的技术。
(三)阻碍当事人一方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合理方式充分实施合同标的技术,包括明显不合理地限制技术接受方实施合同标的技术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数量、品种、价格、销售渠道和出口市场;
(四)要求技术接受方接受并非实施技术必不可少的附带条件,包括购买非必需的技术、原材料、产品、设备、服务以及接收非必需的人员等;
(五)不合理地限制技术接受方购买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或者设备等的渠道或者来源;
(六)禁止技术接受方对合同标的技术知识产权的有效性提出异议或者对提出异议附加条件。
第十一条技术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技术开发合同研究开发人、技术转让合同让与人、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的受托人已经履行或者部分履行了约定的义务,并且造成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过错在对方的,对其已履行部分应当收取的研究开发经费、技术使用费、提供咨询服务的报酬,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因对方原因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给其造成的损失。
技术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履行合同所完成新的技术成果或者在他人技术成果基础上完成后续改进技术成果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当事人不能重新协议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由完成技术成果的一方享有。
第十二条根据合同法第三百二十九条的规定,侵害他人技术秘密的技术合同被确认无效后,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以外,善意取得该技术秘密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在其取得时的范围内继续使用该技术秘密,但应当向权利人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并承担保密义务。
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或者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另一方侵权仍与其订立或者履行合同的,属于共同侵权,人民法院应当判令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和保密义务,因此取得技术秘密的当事人不得继续使用该技术秘密。
第十三条依照前条第一款规定可以继续使用技术秘密的人与权利人就使用费支付发生纠纷的,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处理。继续使用技术秘密但又拒不支付使用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请求判令使用人停止使用。
人民法院在确定使用费时,可以根据权利人通常对外许可该技术秘密的使用费或者使用人取得该技术秘密所支付的使用费,并考虑该技术秘密的研究开发成本、成果转化和应用程度以及使用人的使用规模、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
不论使用人是否继续使用技术秘密,人民法院均应当判令其向权利人支付已使用期间的使用费。使用人已向无效合同的让与人支付的使用费应当由让与人负责返还。
第十四条对技术合同的价款、报酬和使用费,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处理:
(一)对于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根据有关技术成果的研究开发成本、先进性、实施转化和应用的程度,当事人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责任,以及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等合理确定;
(二)对于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根据有关咨询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质量和数量,以及已经产生和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合理确定。
【关于分析的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关于干洗店利润的分析05-29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分析11-12
关于考研十大热门专业就业的前景分析05-27
关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问题分析10-17
关于我国价格听证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06-06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06-24
关于村干部的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07-21
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09-16
关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分析报告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