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精选8篇)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篇1

班级---------

姓名----------

学号------------完成下列阅读题目

(一)敲雪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

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 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

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分析选

‛的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桐花声里燕子飞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 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最后一段文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文章这样结尾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挚爱无痕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那天,狂风夹带着雪花,提前送来了寒冷的夜晚。鲁兹太太开始费力地关店门。自从丈夫鲁兹走后,她独自经营着这个零售店已经十多年了,只要她想,她总能在这屋子里看到鲁兹熟悉的身影,仿佛他从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她实在是舍不得把这个小店盘兑出去,尽管她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有个年轻人急促地闯进来,递上五十美元,说要一份热狗和一杯牛奶。在摩挲那张钞票的一瞬间,凭经验鲁兹太太断定那是张假钞,在黑市用五美元就可以搞到。她瞟了年轻人一眼,他低垂着头,神情怠倦,衣着单薄,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这该是一个失业的流浪汉,鲁兹太太在心里暗自思忖着。“能换一张吗或者给我零钱?”鲁兹太太不动声色地问道。年轻人开始紧张慌张起来,脸上泛起了红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头垂得很低,窘迫、羞愧得不知所措,他犹豫了半天说:“没有,太太,我只有几美分,我„„我很想要一份热狗,我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是一个还没有丧失羞耻感的孩子,鲁兹太太在心里这样评判着眼前的年轻人:能害羞,说明他知荣明耻,才会内心不安于心不忍,或许是失意让他暂时迷失了自己,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顿吓更有震撼力。想到这儿,鲁兹太太不再迟疑,马上找零钱。

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当口,鲁兹太太忽然大叫一声,手捂着胸口踉跄了几下,年轻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扶着老人。“快!”鲁兹太太把五十元的假钞塞到年轻人手里:“到盛大诊所买药,就说鲁兹太太病了。”年轻人走后,鲁兹太太麻利地抓起电话,打到那个诊所,那是她弟弟开办的。鲁兹太太在电话里说:“如果有个年轻人来给我买药,给他三四十美元的药好了,另外,他手里有一张五十美元的假钞。”如果他是个善良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他就一定能回来。鲁兹太太默默地祷告着,她真的不希望他“走”得太远。一会儿,诊所的电话打过来了,告诉鲁兹太太年轻人已经拿着药走了,没有用假钞。鲁兹太太长吁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她禁不住喜形于色。那个夜晚,年轻人不离左右地陪伴着“病中”的鲁兹太太。天亮后,鲁兹太太感激年轻人,恳求他帮她照看几天零售店。几天过去了,几年也过去了,那个小零售店变成了小超市,小超市又有了子超市,而年轻人也一直陪伴着鲁兹太太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随着小超市星罗棋布地展开,那个年轻人的名字也渐渐地被人所熟知,他就是在美国靠零售发迹的怀特。

鲁兹太太临终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其实怀特知道,不仅是善良,更是鲁兹太太富有智慧的爱,牵引了他的心,让他感恩至今。那个风雪之夜,鲁兹太太用心智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契机,用善意的谎言让他体面而又不失自尊地接受了她的帮助,她用善良给予了他生活上的温暖。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这个年轻人仍是一个善良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是假钞,为什么没有揭穿他?鲁兹太太是怎样一步步的挽救这个失足的青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说说这句话“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真正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讨厌说谎,鲁兹太太的谎言却值得我们赞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谎言,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善意的谎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敲雪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 敲下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5.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即可)

(二)、桐花声里燕子飞 参考答案:

1.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

2.燕子每年都要迁徙一次,“我”家的梧桐树成了它们归来的家;“我”长年奔波在外,故乡的家是“我”能够停歇的地方。3.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梧桐树花期之迟,令人难以察觉。4.写出了燕子迁徙归来后在梧桐树上兴奋和鸣的情景。表达作者对这些活泼燕子的喜爱之情。

5.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作者运用想象,再加上深情的询问,表达了对燕子的关切,也含蓄的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同事也起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三)挚爱无痕

参考答案:

1.鲁兹太太用善意的谎言挽救了一个因贫穷而失足的青年。

2.其善良:(1)换钱时紧张,脸泛红晕,垂头,羞愧、(2)说话犹豫(3)用真钱替鲁兹太太买药(4)陪伴“病中”的鲁兹太太(5)照看零售店

3.通过语言、神态看出这是一个因贫穷或失意而暂时失足的善良青年,鲁兹太太想挽救他。先借换钱来打探年轻人心理,借买药来试探其真心,最后装病托管小店挽救青年。4.鲁兹太太用善良挽救了失足的青年,自己也幸福的离开人间;青年用善良打动了鲁兹太太,托管、继承小店,并将善良发扬广大。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篇2

记人散文

写人散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类散文。这类文章,因人抒情,其主旨即作者对所写之人的情感。

亦慈亦让沈从文

(1)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2)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3)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4)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1)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5)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

【注释】(1)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

1.细读第(2)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

2.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3.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3分)

__________

4.细读第(3)自然段,完成下列读书卡片,了解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2分)

参考答案

1.(2分)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自“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

2.(3分)“照我(我;或者作者;或者沈从文)思索,能理解‘我’(你;或者与“我”相对的个体;或者读者);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或者社会中人;或者他人;或者人们)。”

3.(3分)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如日月星斗光被人间,洗从文先生的人品亦慈亦让令人如坐春风,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所以,能够“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凡是能扣住文学创作方面的崇高地位,突出“星斗”之意和表现不求名利,谦逊让人的品格两方面来回答的,均可得分。内容有缺失和表达不准确的相应扣分。)

4.(2分)创作题材: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只答前半句的亦可。)

创作主题:主要凸现了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只答后半句的亦可。)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1)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2)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成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3)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4)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5)}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叉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6)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7)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8)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9)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10)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叉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著.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请阅读选文(3)—17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2.选文第(3)段在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

3.请简要回答选文第(4)段划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6)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

5.请简要回答选文第(10)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

6.选文中母亲具有坚强、细心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4分)

______________

7.“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我用母亲的头巾捕鱼B我终于找到来寻找我的母亲

2.承上启下(过渡)

3.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4.“非常快”的意思,表现出母亲找到“我”之后放心和急于继续劳作的心理。

5.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6.(1)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2)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7.(1)线索。(2)形象地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3)表现“我’对母爱的理解。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1)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2)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3)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4)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5)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6)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7)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8)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9)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10)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3分)

__________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9)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3分)

____________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6分)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分)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1分),显得亲切自然(1分),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1分)。

2.(3分)(1)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2)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3)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1)(2分)“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

(2)(2分)“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1)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2分,感情1分,简析1分,下同)(2)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2分)(3)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2分)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常常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来传达意。阅读这类文章需要掌握一定的术语,结合对文题画面、主题、语言的理解与感悟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实现阅读能力的飞跃。

绿

(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络;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1.文章开头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紧接若却用了一大段文字写梅雨瀑。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2分)

______

2.“这时偶然有儿点送人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一句中“钻”字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_______

3.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评论朱自清时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选文第(2)段朱自清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描写景物?抒写出了怎样的内心感受?(3分)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是为了刻画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绿的原因,衬托梅雨潭令人惊诧的绿。

2.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花以生命,写出了水花的轻盈可爱,富有情趣,更显出了我的喜爱之情。

3.(1)两个观察点:一是山边,二是亭边。(2)抒写出了惊诧、赞美、神往之情。

海市

(1)穿越戈壁滩时,你会忽然觉得,世界原来竟是如此单纯。

(2)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悠悠白云飘来,丝丝缕缕地绕在头顶,天幕有如巨幅浮雕。地很平,一马平川。视线里弥漫着黄褐色的沙地,从车轮下一直通向地球的尽头,眼里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粗糙的沙滩散落着碎石般的沙砾,精细的沙丘上刻着一圈圈年轮般的波纹;日月凝聚而成的沙岗,如长堤般延绵伸展;路边掠过废弃的村落,断墙残垣仍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灰黄……偶尔有远远的山,卧龙似地蜿蜒着。如黑黢黢的树根纠集、缠绕在一起。皱折却整齐而光滑,透着西北的苍劲。峰顶的积雪分外鲜明,蓝莹莹地闪烁,像一双双苍茫而忧郁的眼睛。

(3)旋风突然就出现了。风夹裹着黄沙,像一只只倒扣的金钟,呈U字形,底部紧贴着戈壁滩,任意地旋转舞蹈着。那是一页奇妙的图景,大漠上凝固的黄色成为一块巨大的底版,与游弋的黄色旋风浑然一体。镂空的风柱又似一支急促的喷泉,安慰着沙漠里的行人。再没有更多的颜色了。戈壁只有单纯得近于单调的金黄。

(4)出凉州、经张掖、过酒泉,漫漫长途,古城的绿洲与绿洲之间,没有河,没有泉,也没有井。黄沙古道,掩埋了多少流放者饥渴的白骨和焦灼的灵魂。真的没有绿树也没有河流么?苍天在上,谁能拯救这荒茫死寂的戈壁?

(5)昏沉沉的困倦中我睁开眼。如闪电掠过黑夜,我的眼睛为之一亮——那是海么?灰蓝色的水波洋溢着,弥漫着,悬浮于沙洲之上,宁静而安谧。水上横一道长长的湖堤,堤上有树,清晰而精致的树影,一棵棵生动地排列着,像故乡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更奇妙的是,水面上还映着绿树的倒影,水墨画一般,朦胧得柔美。在沙漠的骄阳和干旱中,那水,想必是清凉又甘甜的。

1.(2)(3)两段文字精写戈壁滩景物,主要突出了什么特点?对描写海市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

2.笔下的海市美丽诱人,第(10)段中却为什么说“有一阵寒颤从心头摊过,不敢再看海市一眼”?(4分)

____________

3.第(5)段画直线的句子描写的海市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谈一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画面的,(4分)

_____________

4.结合对生活的认识,谈谈你对文中第12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写出了戈壁滩的荒茫死寂,突出了它的单纯与单薄。为下文撰写海市作铺垫以烘托

2.美得充满诱惑的海市会让人迷失自己,甚至会摧残生命,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是一个骗局、陷阱。作者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因此,对海市失去了兴趣,不愿再看到那害人的幻景。

3.这段文字描绘出了水的宁静安谧,树影的清晰而精致,水墨画一般,描绘得柔美。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注重色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画面。

4.美丽的海市积聚着的飞虹都是虚幻的,不现实的,对虚幻的东西不能抱有期望,要面对现实,只有踏实地去做,才能达到目的。

清秋书简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3分)

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表明古人对秋虫之鸣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进行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3分)

2.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和陶醉。(4分)

3.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3分)

4.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6分)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就是“因事缘情”,作者的情感常常曲折的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之中。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

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

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1.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父母因车祸受伤,——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

_____

(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____________

3.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4分)

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忧郁漠然(孤单悲伤);无动于衷(每空2分,意对即可)

2.(6分)(1)(3分)“晃”和“昂”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绝不低头的情景(2分,“晃”“昂”两字分别回答,意对也可);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坚强(故作坚强)(1分)。

(2)(3分)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2分),特别开心和自豪(1分),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3.(4分)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致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李想的表现2分,老师的自责2分)

4.(4分)第一种:原题更好,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且形象生动。第二种:“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好,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考。(任选一种,意对即可)

享受高考

1994年夏天漫长而奇热,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

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哪,社会就已经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了,学校召开家长会,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天天是高考、高考,开讲座,设专栏,将学生该怎样复习,怎样应考,怎样调节自己的心理。对考生家长讲的就更多了,要照顾好考生,给他们做好处的,增加营养,又不要让孩子感到是专为他们做的,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千万不要给考生施加压力,家长不得老谈高考的事,要劝孩子多休息,多陪他们外出散步,缓解紧张情绪。社会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地动天。

这一年我们家是“高考户”……

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考生们必须自己上阵,别人无法替代。老天可怜,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变阴,稍微凉快一些了。学校嘱咐过,不能让考试吃得太饱,喝水太多,以免考试中途去厕所。早饭要精致,营养丰富,水分还要少,这并不难做到。

考场离我的家甚远,骑自相车大约要半小时,我提出要送女儿去考场,在家长会上她的老师也是这样要求家长的,怕自行车万一出点问题,耽误考试。女儿起初不同意,我平时上学比去考场更远,您为什么不送?为什么不担心我的自行车出问题?这就不怕增加我的心理负担?

我说,你心里无负担,我给增加一点也无妨。她笑了,笑得很甜,很可爱。我检查了她的准考证、文具盒,没有准考证是不准入考场的。

我和女儿穿好雨衣,用塑料袋把她的准考证和文具盒裹好。刚出家门天上就开始掉雨点,好像我们的脚蹬子连接着播雨机,越往前蹬,雨点越大,越蹬得快,雨点越密。行至中途,已是倾盆一般,许多骑自行车的人都下车躲到商店廊下去避雨。我和女儿仍旧骑在车上,且有点兴致勃勃。

我问她感觉怎么样?

她说棒极了!

对,的确棒极了,你属龙,我也属龙,两条龙一起出动奔考场,就该有大雨相随,这叫雨从龙。好兆头,预示着你的高考必定顺利,旗开得胜。你敢不敢大声说三句:我一定能够考好!

女儿说这有什么不敢,果然大喊三声。

我哈哈大笑,周围一片哗哗的雨声。我觉得心里轻松多了,我想女儿也是如此。

这大雨还真有点专门护送我们爷俩的意思,到了考场雨就变得小些了。我原以为我们来得够早的,想不到考场外已经站满了家长,我估计里面有多少学生,外面就有多少家长。学生进了考场,大部分家长并不离去,还站在雨里等着,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考试中出问题,比如:晕场了、生病了、忘记带什么东西了。我对女儿有信心,就说,我先回家,两个小时以后再来接你。放心大胆地考,考砸了也没关系!

上午的考试快结束的时候,我从冰箱里拿了一瓶矿泉水,又回到考场外面等候女儿,在考场的大门外面家长们排成两行长长的厚厚的人墙,等待着自己的孩子从考场内出来。家长们此时的心情格外敏感,看到最前面出来的考生脸色沉重,有位家长禁不住说,看来题够难的,孩子们没有考好。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在紧张地根据考生的脸色猜测题目的难易程度,猜测自己的孩子能考得怎么样。有个女孩阴沉着脸,来接她的可能是她的姐姐,一出考场她就对姐姐说,你安慰安慰我吧……不等另一个姑娘说出安慰的话,她竟呜呜地哭起来了。

我的女儿出来了,她也看见了我,远远地向我招了招手,笑了。女儿的笑清纯而灿烂,令我们夫妻百看不厌,她平时的一笑都能解我的心头百愁,此时这一笑,不管她实际考得怎么样,我的心里立刻也阳光灿烂起来。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哭和闹都没有用,就应该咬牙坚持下去。我的女儿在考后能有这样美丽的笑容,即使她考不上大学,我也是满意的。我拧开矿泉水的瓶塞,让她喝个够,她此时需要补充水分。看着她喝水的样子,我有一种幸福感。

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她,无论上午考好了,还是考得不太理想,都忘记它,不能沉浸在上午考试的兴奋里,赶紧让脑子进入下一门要考得功课。

就这样我每天往返考场四次,把女儿送进考场,她出考场后把她接回家,她不再拒绝,反而觉得这样很方便,我成了她的同伴,她的管家,她的保镖。平时我们各忙各的,虽然父女关系也算亲密,但不像这样同甘苦共患难,有一种父女加战友的情谊。加上口试三天半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我很怀恋女儿高考的这段时间,因为,我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

1.作者在最后说“享受了平时享受不到的许多快乐”,请具体说说作者享受到哪些快乐。(4分)_______

2.文章开头说“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请解释“爆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2分)

__________

3.“很快就到了7月7日,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作者为什么说“真正意义”上的高考开始了?(2分)

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段落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作用是______

5.文章倒数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详写了女儿的笑,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

6.针对社会、学校、家长的这些做法,任选一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共4分)(1)女儿更加成熟,更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能从容乐观地面对高考;(2)父女关系更加亲密;(3)家庭生活更加温馨和谐;(4)拥有了宝贵的经历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每点1分,答三点满分)

2.(共2分)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或者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地动天)

3.(共2分)因为之前是社会、学校、家庭为高考作准备,

7月7日才是学生正式参加考试,才是高考真正的开始。

4.(共4分)描写(1分)。写出了家长们紧张焦灼的心理、小女孩的难过脆弱,侧面写出了“我”的紧张、担忧,反衬出女儿坦然乐观的心态。(每点1分)

5.(共3分)女儿的笑饱含着对父亲的理解、体贴、安慰,也张扬着自信和坦然,缓解了我紧张、担忧的心情,让我拥有幸福感,享受到了女儿高考带给我的快乐。(意思对即可)

6.(共4分)围绕“社会、学校、家庭给学生造成的压力”“高考只是一次人生经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八岁,一个人去旅行

她一直看着我,凹瘪的嘴一直不停地嚼着什么,让我有点不自在、有点害怕起来。于是,我只好转身跪到椅子上,面对车窗假装看风景。可是火车一下子开进了三貂岭和牡丹之间那段超长的隧道,风景不见了,窗户上又反射出那个老婆婆的身影。也许是因为车厢里白白冷冷的灯光,她的脸显得有点吓人。在轰隆的车声中,我忽然听见她出声说:“囝仔!”

我回过头去,看见她正向我招手。

刹那间,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婆婆好像察觉我的犹豫,伸手从空空的菜篓子底捡起两三个小小的、有点熟过了的芭乐说:“来,这给你吃!”

我只好慢慢走了过去,低着头,慢慢地接过芭乐。

不过,就在那一瞬间,我却再也不怕了,因为她身上有着跟祖母一样的味道,那是擦在头发上的苦茶油的幽香。

她把我拉到她身旁坐下,一边说:“这没人要的,你吃。”

一直到我咬下第一口芭乐之后,她才问我:“你一个人要去哪?”

我说宜兰。

她似乎一点也不惊奇,笑着说:“这样,阿嬷就有伴了!阿嬷要到罗东,你下车的时候刚好可以叫我一声。”然后,好像很放心似的,把手上吃剩的半个芭乐放进口袋里,又交代我一声:“要记得叫阿嬷哦!”随即便轻轻地、舒服地靠向椅子,闭起眼睛睡了。

我有任务在身当然不敢睡,其实,也睡不着。因为我的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期待。

我知道过了三貂岭的隧道,另一个更长的隧道就在石城附近。每当火车穿过这个隧道,天地彷佛就开阔明亮起来,无边的海洋会一下子蹦了出来,出现在车窗外,于是我将会看到湛蓝、起伏不停的海,看到船,看到远远的一个小岛,看到缓缓扇动着翅膀慢慢掠过海面的鸟群……对一个山上的孩子来说,这是一幅令人期待的风景,一个始终眷恋的记忆,绝对没有放弃的理由。

那天,我便跪在座椅上,一口一口慢慢嚼着芭乐,一个人同时拥有好几扇毫无阻挡的车窗,满足而感动地重温那样的经验,要多久就多久,没有人会叫我下来坐好。阳光很强、很热、而且刺眼,但我一直面对车窗,拼命装载眼前的风景,开心地想唱乱七八糟的歌。

忽然,我感觉好像有人慢慢靠近我,最后甚至整个人都重重地倒在我跪着的腿上。低头一看,是老婆婆!她歪倒在椅子上,头靠着我的腿,而全身却正滑向地面。我想拉住她的手臂,想把她往椅子上拖,可是拖不上来。她灰白夹杂的头发下的脸青白青白的,像夏天晚上常闯进屋子里的一种大蛾,连嘴唇也一样。

我忽然想到:她会不会死掉了?因为她的脸几乎是冰的。我想叫她,可是,却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在这同时,我已经听见自己的声音叫着:阿嬷!阿嬷!

阿嬷没有反应,我用力摇晃她,她还是一动也不动,我急得想哭,忽然又想到村子里矿坑出事的时候,总会有人喊:救人喔!救人喔!然后全村人立刻像被水浇到的蚂蚁群一样冲过来的情形。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胆怯地喊道:“救人!救人喔!”

这一叫,有用了。一堆人全过来了,一边问说:“怎样啦?怎样啦?”

我说:“阿嬷好像死掉了!”

众人一阵大乱,我被挤到一旁去,听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没见过她呢,谁认识啊?这么老了,还带孙子出来做生意!”我真想跟他们说:我不是,我不是她的孙子!可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有人在帮阿嬷抓痧,用力捏着她的肩膀和背脊。她始终闭着眼睛,被人家翻来翻去,像布袋戏偶一样,我忍不住哭了出来,只是背过身去,不敢出声。

人声依然嘈杂,有人说:“喂,谁有万金油还是白花油?”

我毫不迟疑地说:“我有!”立刻从口袋里掏出万金油,递给从人群里伸出来的一只手。

这时,有人发现我在流泪吧,有一个女人说:“不要哭,不要哭,阿嬷没事,傻囝仔!”她拉我到阿嬷面前。阿嬷眼睛睁开了,有人正用我的万金油在帮她擦额头和太阳穴。那女人跟她说:“阿婆,还好你带孙子出来,不然,你昏死到苏澳还没人知道!孙子这么聪明、孝顺,你很有福气呢!”

我又急着想跟他们说:我不是她的孙子……但还是没有机会,因为我看到阿嬷一边笑着频频点头,一边眼泪却从她眼角流了下来。

“阿嬷要照顾好哦!回去跟你爸爸妈妈说,阿嬷这么老了,不要让她挑太重、跑太远,记得哦!”人们叮咛着,我和阿嬷一样,流着泪,频频点头,静静地看着他们慢慢散去。

在火车规律的摇摆和“喀答喀答”声中,海,看不见了。

我知道,下一站就是宜兰。

阿嬷没说话,一只手里捏着什么,另一只手把我的手拉过去。

我感觉到她塞给我好几个铜板。

“我不要,我妈妈说不能乱拿别人给的钱!”

“你真傻呢,妈妈问你,你就说是阿嬷给你的,阿嬷不是别人啊!”

后来,我拿了阿嬷的钱。一直捏在手里,一直到下车。然后,我站在月台上,看着火车关上了门,离去。最后一眼的阿嬷是笑着的。

当我走出火车站,向附近的姨婆家走去,一边把手上的铜板放进口袋的时候,才发现,我忘了把爸爸给我的万金油拿回来了!当姨婆惊讶地看到我一个人出现在她家门口,大呼小叫地骂起爸爸的时候,我还在想那半盒万金油的事。

想,它现在会在哪里呢?

回程的火车上虽然没有万金油,我还是没打瞌睡。

最后,当我背着雨伞和姨婆送的五斤青蒜回到已经昏暗的村子,远远地看到在路口不知道已经等候多久的祖母的身影时,忽然发现,她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

怎么会?

我很急地跑向她,并且大声地叫着:“阿嬷!阿嬷!……”

注释:(1)阿嬷(mó):对老年妇女的称呼。(2)囝(jiǎn)仔:指小孩或孩子。

1.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情节?(3分)

___________

2.文中众人抢救阿嬷,提到“在流冷汗呢,可能中暑了!”从文中找出表明众人判断正确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

3.“因为我看到阿嬷笑着频频点头,眼泪却从她的眼角流了下来。”请用几个词语概括阿嬷此时复杂的心理。(3分)

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

5.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她(祖母)的脸怎么变成了火车上那个阿嬷的脸”,为什么写这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主题?(4分)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阿嬷送芭乐让我提醒她下车;阿嬷中暑我叫人救她。(共3分,答对一点得1分,两点全对得3分)

2.“阳光很热、很强,而且刺眼。”(2分)

3.幸福(满足等)、遗憾(难过等)、感激(感动、感谢、感恩等)(共3分,每词恰当得1分,意思到即可)

4.运用比喻的手法,形容人多的情形,表现了村里人在危险、困难时相互关爱的精神。(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古代叙事散文选篇训练与讲解 篇3

书山东河工事

张惠言

嘉庆二年,河决曹州,山东巡抚伊江阿临塞之。伊江阿好佛,其客王先生者,故僧也,曰明心,聚徒京师之广慧寺,诖误士大夫,有司杖而逐之,蓄发养妻子。伊江阿师事之谨。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出则招纳权贿,倾动州县,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河工调发薪刍夫役之官,非王先生言不用也。不称意,张目曰:“奴敢尔,吾撤汝矣!”其横如此。

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王先生广慧寺之徒也,以母忧去官,游于山东,伊江阿延之幕中,相得甚,奏请留视河工,有旨许之。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僧道士绕坛诵经者数十人,巡抚日再至,蒋学士、王先生从。及坛,蒋学士北面拜,巡抚亦北面拜。王先生冠毗卢冠,加沙①偏袒,升坛坐。学士、巡抚立坛下,诵经毕,乃去。如是者数月。河屡塞。辄复决。其明年正月,王先生曰:“堤所以不固,是其下有孽龙,吾以法镇之,某日,当合龙,速具扫②。”巡抚曰:“诺。”先期一日,扫具,役夫数百人,维扫以须。巡抚至,王先生佛衣冠,手铁长数寸,临决处,呗音诵经咒。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三投,举手贺曰:“龙镇矣!”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明日,水大甚。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扫下,数百人皆死。居数日,王先生又至,投铁者又三,扫又下,死者又数百人,堤卒不合。

张惠言曰:余居江南,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及来京师,杂询之,多目击者。呜呼!佛氏之中人,至此极哉!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王先生既蓄发,名树勋,以资入待选通判。本扬州人,或曰常州之宜兴人。当其为僧时,故有妻子也。僧号嘿然。嘿然者,亦其未为僧时号。伊江阿谪戍伊犁,王先生送之戍所。闻其将归谒选③云。

[注释] ①加沙:即“袈裟”,佛教徒的法衣。②扫:通“埽”,治河工程中用以护堤和堵口的器材,预先以柳、草等捆扎而成,大者杂以土石。③谒选:去吏部等候选派。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母忧去官忧:担忧。

B. 伊江阿延之幕中延:延请。

C. 手铁长数寸,临决处临:来到。

D. 辄闻山东河工事,未审审:明白。

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巡抚伊江阿昏聩无能的一组是( )

①伊江阿好佛 ②王先生入则以佛家言耸惑巡抚 ③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 ④巡抚择良日筑坛于公馆之左 ⑤巡抚合掌曰:“如先生言。” ⑥巡抚命下扫,众皆谏,不许

A. ①②④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③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先生过去当过和尚,曾经因为诖误了一些士大夫而被驱逐,但巡抚伊江阿却十分相信他,对他像对待老师一样恭谨。

B. 蒋学士本是王树勋的徒弟,后来被伊江阿请来治理黄河,师徒二人互相勾结,不但没治好黄河,反而使好几百河工枉送了性命。

C. 伊江阿由于昏聩无能,听信王先生和蒋学士的耸惑,多次治理黄河无功,因而被贬谪戍伊犁,但当王先生送他去时又听说他将要回来等候吏部选派。

D. 本文叙事简洁,选材精当,略写王树勋的出身及其专横表现,详写其故弄玄虚用所谓佛法治黄河的丑态,使文章的讽刺意味大大增强。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官吏之奔走巡抚者,争事王先生。

(2) 良久,投铁于河,又诵又投。

(3) 书其事,使来者有所儆焉。

《书山东河工事》,写的是清代时治理山东黄河决堤的事,揭露了清代统治者凶残任性而又昏聩无能的丑态。文章叙事简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昏聩而又专横的山东巡抚伊江阿和他的帮凶王树勋的丑恶形象。文章先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山东巡抚伊江阿,接着马上揭出伊江阿好佛的特点,以引出另一主要人物王树勋。在重点介绍王的耸惑巡抚和专横之后,又带出第三人蒋学士。主要人物全部登场后详写他们治河的事,把王先生和蒋学士、伊江阿的丑态尽显纸上。最后作者又直接站出来写几个人的结局,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还使读者对清朝政治的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1. A(这里的“忧”是“居丧(多指父母丧)”之意)

2. D(①的“好佛”和②的“筑坛”都不是“昏聩无能”的表现,⑥表现的是专横)

3. C(文中是写王先生将要回去等待吏部选派,而不是伊江阿回去等待吏部选派)

4. (1)要巴结巡抚的官员,都争着侍奉王先生。(关键词:奔走、事、定语后置)(2)过了好久,将铁片丢到河中,接着又念诵经咒,又丢铁片。(关键词:良久、又诵、又投)(3)我记下这件事,使以后的人有所儆诫。(关键词:书、来者、儆之)

参考译文

嘉庆二年,黄河曹州处决堤,山东巡抚伊江阿亲临堵塞河水。伊江阿性喜佛教,他有个宾客叫王先生,是过去的僧人,名叫明心,聚集着一批徒弟到广慧寺,因贻误了一些士大夫,被官府杖责之后驱逐,于是蓄发娶妻生子。伊江阿像对待师傅一样很恭谨地侍奉他。王先生经常用佛家的言语怂恿蛊惑伊江阿,并且招聚小人,贿赂权贵,他的权势影响着州县官员,要巴结巡抚的官员,都争着侍奉王先生;那些调集河工、发放薪资粮草的官员,没有王先生的话就不能任用。如果哪位不称王先生的意,王就瞪眼说:“你小子敢这样,我撤你的官!”他就这样蛮横。

内阁侍读学士蒋予蒲,是王先生在广慧寺时的徒弟,因为母亲去世离开官职,在山东游学。伊江阿把他招到幕府,和他很合得来,并上奏请让蒋留下管理河工,皇上下旨应允了这事。巡抚伊江阿选了个好日子在公馆的左边筑了个祭坛,几十个和尚道士围绕祭坛念诵佛经,伊江阿每天到两次,由蒋学士和王先生跟着。到了祭坛,蒋学士朝着北边跪拜,伊江阿也朝着北边跪拜。王先生戴上毗卢帽,穿上袈裟,露出一边臂膀,登上祭坛坐着。学士和巡抚站在坛下,诵读完经,才离开。像这样搞了好几个月。黄河堤岸堵塞了多次,总是屡次决堤。第二年正月,王先生说:“河堤之所以不能牢固,是它的下面有条孽龙,我用法力把它镇住,河堤一定能合龙,赶快准备护堤和堵口的器材。”巡抚说:“好。”在规定期限的前一天,器材准备好了,几百河工用绳索系着那些器材。巡抚来了,王先生穿戴着佛的衣帽,手里拿着一块几寸长的铁片,走到决口前边,口中念诵经咒。过了好久,将铁片丢到河中,接着又念诵经咒,又丢铁片。丢了三次后,举着双手庆贺说:“龙被我镇住了!”巡抚合掌说:“果然像先生说的一样。”第二天,河水大涨,巡抚命令投下护堤和堵口的器材,大家都劝谏,巡抚不允许,器材丢下去,几百人都死了。过了好几天,王先生又来,又丢了三次铁片,又丢下护堤和堵口的器材,又死了数百人,河堤最后还是没有合龙。

张惠言说:我住在江南,总是听人讲到山东河工的事情,不知道真实情况。等后来到了京师,各方面的询问,有很多目击者。哎呀,从事佛教活动中的人,居然有到王先生这种地步的啊!我记下这件事,使以后的人有所儆诫。

王先生蓄发以后,名叫树勋,用钱买得一个待选通判。他本来是扬州人,有人说他是常州宜兴人。在他做僧人时,就已经有妻儿子女了。他的僧号是嘿然。嘿然也是他未做和尚时的号名。伊江阿被贬谪到伊犁防戍,王先生送他到防戍之地。听说王先生将回去等候吏部选派。

06散文阅读训练 篇4

一、鄂南高中2011级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菜花

孙犁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⑨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⑩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⑾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贮.存(chǔ)B.水盂.(yú)C.挣.来(zhēng)D.剥.掉(bō)

2、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春来处处绿如海下联:

3、文中描写了几种“菜花”?根据原文,概括它们外在的共同特点。在描述中,作者赞美了菜花的什么内在品质?(不超过15个字)答:

共同特点:内在品质:

4、“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其意是:。(不超过10个字)

5、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菜花毫不起眼,没有欣赏价值,只能供人们产生对往事的回忆。

B.第五节写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恶劣,是为了反衬作者看到菜花的惊喜。C.文章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如菜花的无奈和伤感。D.本文主旨在于借菜花赞赏“在平凡中蕴蓄着平凡美”的人生。

6、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写父亲? 答:

7、文题“菜花”,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起了什么作用?它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文章主旨是什么? 答:

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①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含义:

②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含义:

二、鄂南高中2010级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一 窗 山 海 吴韦材

①人的生活目标,往往决定他对风景的看法。

②然而人人看法有异。就如有朋友说,山海只是属于假期的,是一种遥远的风景。③还有些朋友,当看到某些挂历上的遥远之处,就会向往住在那里的人们,说他们幸福,能世世代代拥有好空气、天然的水、无污的宽阔土地,还有真实又自然的食物。但假如那时真有一位能神给予法力让他眨一下眼就梦境成真,我打赌他眼睫毛都不敢动一下。并非风景遥远,而是,向往只不过是都市人一种用来松弛身心的精神瑜珈,尤其在冷气房里,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那种都市人常有的习惯性风景幻想,就会变成虚拟场面。

④我想,对于风景我是绝对执著的。风景的虚实其实都在于那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不满15岁就向自己许下承诺,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一番事业闪烁峥嵘不可。这么美好的理想也真叫人动容,只可惜35岁之后再去找回这些人,就知道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黄粱影子。

⑤也有人,或许很早就向往另端无边的宽阔,这有时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早熟的诗人或灵气浪漫的画家。可惜预告片虽多,真正上演的机会甚少;有也是快上快下,大浪冲几回,社会出入口处只有整齐的队形。

⑥现实就是如此。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该重新衡量环境的选择时,身边的种种现实,早已架构成层层阻碍。况且,人一出世就有许多等着接收的附赠品,宗室籍贯、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不能脱身的责任与承诺,通常都是在人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编剧之前就纷纷而至的。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除非大限突至。就算年轻人向往翅膀,年幼少小也无可奈何,只得渐渐投入现实,不久也就同而化之。什么当年看法,什么第三种角度,统统置于脑海底层,要它重浮见光,恐怕真要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才有机会了。

⑦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世界不会因谁的离开把头扭转一下。我们从小就向往的风景,也一直都处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关键只是“可有勇气接近它”。我想人人都该清楚这个事实:“我活着的价值就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甚至不是我的神。”就凭这点,谁都可以重新编剧并设换场景,这片不行,只要还有勇气,当然,还要有条件,就该速换速决了。就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说的:“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⑧真要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除了你自己,真的,没人能给你。(原文有改动)

1、文中的“风景”具有双重含义,请给予解说。答:

2、文章开头说,对于风景“人人看法有异”。文章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请梳理层次,列点陈述每一层次的内容。答: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在第⑦段中又说:“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一窗山海”的风景作比喻,贴切、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最后一段作者用自己的认识印证了这一观点。

B.“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烦躁不安的心理。

C.没能觅得“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是不幸的,“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回想起来,就难免有“少小无成老大悲”的况味。

D.“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作者给塞万提斯这句话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含义,表明了缺乏勇气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道理。

E.文章采取随笔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表现了对人生之“风景”的思索与追求,读之妙趣横生而又含义隽永。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

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答: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答: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答: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答: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答: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答:

2012年春语文培优训练散文阅读

一、鄂南高中2011级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菜花

孙犁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⑨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⑩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⑾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B)

A.贮.存(chǔ)B.水盂.(yú)C.挣.来(zhēng)D.剥.掉(bō)

2、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春来处处绿如海下联:夏至时时炎似炉【秋至阵阵冷如冰、冬去茫茫云似雪】

3、文中描写了几种“菜花”?根据原文,概括它们外在的共同特点。在描述中,作者赞美了菜花的什么内在品质?(不超过15个字)答:白菜花、萝卜菜花、油菜花。

共同特点:色彩单调、味淡、平常朴素。

内在品质:朴素、美丽、生命力顽强(或在平凡中呈现生命的美丽)

4、“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其意是:事业。(不超过10个字)

5、下列关于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BD)

A.菜花毫不起眼,没有欣赏价值,只能供人们产生对往事的回忆。

B.第五节写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恶劣,是为了反衬作者看到菜花的惊喜。C.文章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如菜花的无奈和伤感。D.本文主旨在于借菜花赞赏“在平凡中蕴蓄着平凡美”的人生。

6、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什么要写父亲?

答:由物到人:父亲像菜花一样,生活平凡却有着生命的美。

7、文题“菜花”,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看起了什么作用?它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什么?文章主旨是什么?

答:作为文章线索;

象征平凡而美丽的事物;

借菜花表明自己对平凡而美丽的事物的赞颂和对往事的回忆。

8、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①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

含义:人生丰富多彩,有着广阔的空间,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施展才能。②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含义:人生能像菜花那样,在平凡中呈现生命的美丽,同样有价值。

二、鄂南高中2010级实验班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一 窗 山 海 吴韦材

①人的生活目标,往往决定他对风景的看法。

②然而人人看法有异。就如有朋友说,山海只是属于假期的,是一种遥远的风景。③还有些朋友,当看到某些挂历上的遥远之处,就会向往住在那里的人们,说他们幸福,能世世代代拥有好空气、天然的水、无污的宽阔土地,还有真实又自然的食物。但假如那时真有一位能神给予法力让他眨一下眼就梦境成真,我打赌他眼睫毛都不敢动一下。并非风景遥远,而是,向往只不过是都市人一种用来松弛身心的精神瑜珈,尤其在冷气房里,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那种都市人常有的习惯性风景幻想,就会变成虚拟场面。

④我想,对于风景我是绝对执著的。风景的虚实其实都在于那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不满15岁就向自己许下承诺,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一番事业闪烁峥嵘不可。这么美好的理想也真叫人动容,只可惜35岁之后再去找回这些人,就知道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黄粱影子。

⑤也有人,或许很早就向往另端无边的宽阔,这有时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早熟的诗人或灵气浪漫的画家。可惜预告片虽多,真正上演的机会甚少;有也是快上快下,大浪冲几回,社会出入口处只有整齐的队形。

⑥现实就是如此。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该重新衡量环境的选择时,身边的种种现实,早已架构成层层阻碍。况且,人一出世就有许多等着接收的附赠品,宗室籍贯、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不能脱身的责任与承诺,通常都是在人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编剧之前就纷纷而至的。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除非大限突至。就算年轻人向往翅膀,年幼少小也无可奈何,只得渐渐投入现实,不久也就同而化之。什么当年看法,什么第三种角度,统统置于脑海底层,要它重浮见光,恐怕真要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才有机会了。

⑦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世界不会因谁的离开把头扭转一下。我们从小就向往的风景,也一直都处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关键只是“可有勇气接近它”。我想人人都该清楚这个事实:“我活着的价值就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甚至不是我的神。”就凭这点,谁都可以重新编剧并设换场景,这片不行,只要还有勇气,当然,还要有条件,就该速换速决了。就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说的:“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⑧真要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除了你自己,真的,没人能给你。(原文有改动)

1、文中的“风景”具有双重含义,请给予解说。

答:⑴优美自然景观。⑵美丽人生所追求的生活理想、目标。

2、文章开头说,对于风景“人人看法有异”。文章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请梳理层次,列点陈述每一层次的内容。

答:⑴先写自然风景,有的人所向往的风景,其实仅是一种虚拟的幻想。

⑵再写人生风景,有的人目标远大,但终究被现实环境和自身文化背景所同化。⑶后写作者看法,只要有勇气能及时调节,就能摆脱现实束缚,实现人生目标。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在第⑦段中又说:“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答:不矛盾。⑴前者说,人们常借口现实束缚而无法摆脱(结果往往是被现实所同化)。⑵后者是说,(只要有勇气,能及时调节,)人们还是能够从现实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D)

A.文章以“一窗山海”的风景作比喻,贴切、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最后一段作者用自己的认识印证了这一观点。

B.“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烦躁不安的心理。

C.没能觅得“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是不幸的,“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回想起来,就难免有“少小无成老大悲”的况味。

D.“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作者给塞万提斯这句话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含义,表明了缺乏勇气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道理。

E.文章采取随笔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表现了对人生之“风景”的思索与追求,读之妙趣横生而又含义隽永。【(A.第一段内容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说“开门见山”有误。D.塞万提斯这句话本身就含有深刻的哲理,并不是作者赋予的;这句话中的“迟疑徘徊”照应的是“勇气”和“速换速决”(果断),而不仅仅是“勇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

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

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答:“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答:C。

【这是考顺序的,前一句的“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是选择答案的关键提示语。后句也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答: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

【此考点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答: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

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

【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答: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此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七年级散文阅读训练(一) 篇5

(一)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她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的组成成分——词语就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挖掘出其中的隐含信息。

3.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思考: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质朴明朗等方面思考;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人物、环境、景物场面、细节、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解题思路:

1、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2、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文找。

3、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先把人物的身份归类,再加上性格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句子往往是表现人物的某种心情或性格特征

让我看着你(13分)

○1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2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3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4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5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6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

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7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8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概括要点→记叙要素)(共2分)

时间:某一天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1分)结果:(1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6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词句品味)(3分)

3.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内容理解)(2分)

4.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代词指代内容)(2分)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形象归纳)(4分)

解题思路:

1、分析题目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2、开头的作用:(1)引出下文(2)为下文做铺垫(3)引起读者兴趣

3、写作特点(表现手法):①象征②对照(对比)③衬托④欲扬先抑(先抑后扬)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⑥托物言志

心底的照片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

那是一群贫苦交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我的摄影家朋友略微懂得一些非洲语言,所以争取到了随同新华社的记者去索马里难民营采访的机会。他一直有那样一个愿望,要用相机记录下难民们一个个水深火热的日子,唤醒全世界的善良来拯救这样一群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他们有黑色的皮肤,有褴褛的衣衫,有在贫苦中依然闪亮的眼睛„„

那是一个怎样的居住地啊,像城市里某个垃圾处理场,臭气熏天,尘土飞扬,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饱受了上帝揣在口袋里的所有苦难。

在那里,他摸到了儿童们瘦如鸡爪的手,听到了老人们临终时的哀嚎和呻吟,看到了妇女们惊恐的眼神„„这些都在他的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那里的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死去。一粒药片比一粒金子更珍贵,一次小小的感冒引发的高烧就会将人推下生命的悬崖,死亡就像很随便的一

堆篝火的熄灭一样,平常得已经不能让人感到伤痛了。

但让他无比惊讶的是,在他决定给他们照相的时候,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们,都纷纷去洗脸梳头,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似乎是要赶赴一个节日一样。他想:再贫苦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向往之心的。

其实,他们是在为自己守着那最后一点尊严,让全世界都尊重的,非洲的心。

我的摄影家朋友倾其所有,为他们照满了整个口袋里的胶卷。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跑过来拽住了他的胳膊,央求他为她照张像。他看到她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她的胸前,竟然还戴了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她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惊讶,笑着对他说了项链的秘密。原来那是她用泥巴搓出来的一个个泥球,然后用花粉涂在外面,串成了项链。

就为了做这个“项链”,她才耽搁了照相。

他拿着相机的手在颤动,他不能告诉她相机里已经没有胶卷了,他不能让这朵开在人世间最苦难之地的花在瞬息之间就凋谢,那是一颗真诚地热爱着生活的心啊。

她对着他的镜头绽放着灿烂的笑,他也不停地摁着谎言的快门,用一个个闪光灯骗过了她的期待。非洲女孩黑黑的脸和灿烂的笑,在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摄影家的灵魂里,再也剜不掉。回到大使馆后,我的摄影家朋友想尽办法向工作人员要了几个胶卷,他的心很乱,迫不及待地要求再回到难民营一趟,他想为那个女孩补照几张照片,前后辗转约有20多天。他不知道,这20天,一个满怀期待的生命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她纤细的生命一直在飘飘荡荡,一次简单的感冒,就让她永远地睡着了。

小女孩躺在母亲的怀里,已经离开了苦难的人世,胸前的那串项链依然镀着阳光的色彩,刺得人的眼睛有种无法回避的疼痛。

那母亲说,这20天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她每天都在盼望能看到她的照片,看到自己在灿烂的阳光下,像花一样开放。

那母亲说,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还在问:中国叔叔来了吗?

这就是生命。在那最贫苦的地方,一颗苦难的灵魂涂抹上阳光的色彩,变成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对美的向往之心,让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1.请根据全文内容解释文章标题“心底的照片”的含义。(文题理解)

2.有人说本文的开头写得很好。请说说它为什么好?(文段结构)

3.文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语言进行概括。(50字以内)(要点概括→内容概括)

4.文中写的是摄影家与小女孩的故事。为什么在此之前要写蛇马里的人苦难生活?(手法作用→分析表现手法)

5.试析“项链”在文中的多种表达作用。(要点概括→分析作用)

(一)一顿午餐(11分)

亲爱的孩子:

我将于下周四进城来,你若能陪我去某处吃午饭就太好了。

你的姨妈:诺拉

诺拉姨妈是我母亲的姐姐,母亲生病时,她就把我当做子女照顾。她对我们要求很严,但从不做愚蠢的限制,只要我们不影响他人,对自己也没有危险,我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相信她相当富有,可是她却居住在乡村的农舍里,只有一个女佣照顾她,帮助她料理家务。一年中她进城一两次,买衣服或者是看表演。

这次是在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我父亲有一个大家庭,我每月只有5镑钱做生活费,这本该够用了,可是我却时常感到拮据。有时同学邀我参加聚会,我只好说“行”,即使那意味着第二天我的午饭没有着落,也很难说“不”。实际上,收到姨妈的来信时,我只有20先令了,还得维持到月底呢,可是我无法拒绝呀!我知道一家合适的小饭店,在那儿可以一人花3先令吃顿午饭。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剩下14先令用到月底了。

“哎,”姨妈说,“我们上哪儿去呢?午饭我从不吃得太多,一份就够了。咱们去一处好点儿的地方吧。”

我领着她朝那家小饭店的方向走去,突然她指着街对面的那家“大皇宫”说: “那儿不是挺好吗?那家餐馆看上去不错。”

“嗯,好吧,如果比起我们要去的地方您更喜欢的话。”我这样说了。

我们去了那家“大皇宫”,她要了一盘最贵的法式炸鸡块,一大盘上好的鱼子酱,一杯葡萄酒,又要了奶油蛋糕。我付了帐,只剩3先令了。

这时侍者又端来一些水果,她肯定该吃一些。当然,还得喝些咖啡,尤其是我们在吃了这么好的午饭之后。没有啦!甚至准备给侍者的1先令也没有了。

账单拿来了:20先令。我在盘里放了20先令,没有侍者的小费。姨妈看了看钱,又看了看我。“那是你全部的钱?”她问。“是的,姨妈。”“你全用来招待我吃一顿美味的午饭?你真是太善良了——可实在很愚蠢。”

“啊不,姨妈。”“你在大学学语言吗?”“对。”“在所有的语言当中,哪个字最难念?”“我不知道。” “就是‘不’这个字。随着你长大成人,你得学会说‘不’——即使是对女士。我早就知道你没有足够的钱上这家餐馆,可是我想让你得个教训,所以我不停地点最贵的东西,并且注意着你的表情——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给了我5镑钱作礼物。

“天啊,”她说,“这顿午餐差点撑死你可怜的姨妈了,我通常的午饭只是一杯牛奶。”

9.文中说“我无法拒绝”的原因是什么?(2分)

10.诺拉姨妈说“太善良了”,“我”的善良表现在哪里?(2分)

11.诺拉姨妈又说“我”“实在很愚蠢”,你赞同她的看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4分)

《乡村铁质》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6分)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他们)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答案:

1.BE

2.①是我永远的家园。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答出3点就可给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3.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②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能够挺直脊梁的。②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高昂豪迈,不要被烦琐深奥的说教束缚。③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B作者并未对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同时描写地也不是“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E作者对缺少铁质的城市的确有所批评,但不能上升为厌恶和批判,“处处批判”的断语更是不准确的。

2.试题分析:题干中已经提示了答题范围“结合全文”,因此答题区间必须是全文,否则答案必然是不全面的。本题的关键是把全文的结构搞清楚:①/②-⑤/⑥/⑦全文从4个角度写出了乡村的意义。

3.试题分析:①联系前文,“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很显然这里的“种子”是希望的种子,希望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期待开花结果,期待着梦想的实现。

②联系前文,“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说明农民们的生活是充实的。

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 功在细 篇7

一、热爱生活——告诉学生这是“真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任何一部文学作品, 都是用不同的问题和表达方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 作文也是生活, 也源于生活。但有些学生, 尽管立足于生活, 也用心地去观察生活, 但为什么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紧锁呢?这与他们的生活范围狭小有关, 也与他们不精想细思有关。“学校——家庭”两点一线, 社会活动视野远远不够, 所以, 大多数学生的目光总是锁定在送伞、抓鱼、上树等满天飞的现象上, 至于生活中的真、善、美, 学生根本不去光顾, 试想:送伞, 雨中有真情;上树, 树上有哲理;唠叨中有父母之爱;眼神中藏世人艰辛;鄙视中含世态炎凉……想想看, 这些内容都能成为精妙的作文题材。我们只有去引导、帮助学生去发现, 他们才能做到“无限风光笔下生”, 自然, 作文也就真实有味了。

二、写好片段——告诉学生这是“精彩”

写整篇文章固然重要, 但费时较多, 因此, 若想把叙事性文章写得感人、打动他人心房, 那么常写片段是一种好方法。所谓“片段”就是文章中的一段或几小段。要求集中完整, 这对写好整篇文章是有极大帮助的。

怎样写好作文片段呢?就记叙文而言, 我觉得应这样要求学生:

1. 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集中完整, 不能漫无目的地游离中心。

2. 要真实。

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观察所得, 不能脱离生活, 编造离奇的故事。

3. 要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 不能空洞无物。

4. 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段一定的思想意义。

5. 描写景物要细腻, 刻画人物要生动、形象, 给人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文片段的水平, 我们以两个班为实验研究班, 结果发现, 他们的写作能力明显增强, 精彩片段不断涌出。现在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 学生不是害怕作文了, 而是喜欢作文了。如:宁波同学的《感受幸福》《把微笑带给生活》;张灿同学的《星光漫步》《藏在心中的鲜荔枝》等片段, 内容十分精彩。类似的真实具体、细腻感人的片段数不胜数。因此, 学写作文, 第一步还是从片段写作开始练笔, 它选材范围广泛, 自由灵活, 既能提高观察能力, 有话可说, 又能为写大作文积累素材, 对提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运用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鲜活”

描写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摹和刻画, 使读者对描写对象有了更加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如果运用得好, 就能达到使“其面目精神, 跃然纸上, 勃勃欲生”的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边实验边总结。比如, 训练前, 学生作文中, 经常出现类似“春天到了, 一些新芽就冒出来了”“秋天刚到, 一些黄叶就落了下来”的平庸之语。训练后, 让我们惊喜地读到“春天带来了风和日丽、带来了莺歌燕语, 一些新芽焦急而兴奋地探出头来”“秋天刚到, 一些性急的黄叶毅然回到了母亲的脚下”诸如此类的创新之句在我校学生的习作中安家落户了。可见, 要写出鲜活的好文章, 哪能与“描写” (含修辞句的运用等) 失之交臂呢?

四、与时俱进——告诉学生这是“创新”

翻开文学书籍, 追忆名人业绩, 无不闪耀着与时俱进的创新色彩。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创新;清代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的《春词》是创新;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散文《落叶》是创新……他们的作品流传千古, 称得上是时代的真正佳作。当然, 也都富有各自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珍品, 没有个性就称不上创新。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都要鼓励引导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 努力追求、锐意创出新意。

这几年来, 语文作文试题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那么若想获得理想的分数, 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让自己的个性表达赢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为此, 我们在实践尝试过程中重在对叙事性散文的写作进行了全方位辅导, 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尝试:立意的个性张扬, 选材的个性寻觅, 构思的个性探求, 语言的个性表达, 还有文题的拟定、如何写好开头或结尾等比较规范的练习, 可以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备课、讲解到合作、总结都认认真真地去尝试, 学生创作欲望很高。比如, 以“自然”为话题的作文, 我们实验班就出现了像《植物王国大罢工》《嫁不出去的白天鹅》《地球和月球的约会》等新颖的主题内容, 布局更是丰富多彩, 令人赏心悦目。

另外, 在叙事性散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也要用好范文, 因为恰当地运用范文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会一些写作技巧,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如周作人等编著的《 (中国卷) 最美的散文》和刘海涛主编的《阳光的味道》等都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 值得细细品读。还有, 教师若能给学生写些“下水文”, 再好不过了。

现实生活中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需要我们富有敏锐多感的心灵, 富有聆听自然, 体察人间冷暖、洞悉世态炎凉的能力, 分美丑, 辨善恶。当然, 文章要蕴含时代色彩, 即关注焦点、热点、敏感话题。如果这样,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会妙笔生花, 也一定有用武之地。

叙事散文阅读训练 篇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原文略)

15.理解下列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参考答案】李家本无罪,(1分)但因出身(租房、雇工)致祸。(1分)

(2)风停雨霁

【参考答案】“文革”(的风雨)已经过去,(1分)生活又回到“常轨”。(1分)

【学生答案1】①人家没有罪,但当时是文革时期,总有些人会安莫须有罪名加以定罪;②一切风雨过去,泛指灾难过去。(0分)

【学生答案2】①李家并没有罪责,却因是大户人家就遭受牵连;②十年文革动乱结束了。(2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1的答案是没有结合两词语所在的前后文具体语境,没有找关键词的意识;学生2的答案,结合前后文具体语境,但在答题时用词不准,如“牵连”,关键词未找全,如“霁”未在答案中表达。

要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首先要先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原意:“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原意指百姓本无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风停雨霁”指风雨已停止,天放晴了。接着,圈出这两个词语中的关键字眼:“匹夫”、“璧”、“风雨”、“霁”。最后,结合前后文具体语境,分析这几个关键字眼的文本含义,即“匹夫”指李家,“璧”指李家的家世,即上文所写的雇佣、租房。“风雨”结合第八段可知是社会环境的风风雨雨,即文革带来的风风雨雨,而“霁”指文革停止,人们又可以正常的生活了。这样,答案就清晰呈现了。

16.文中用哪些事来表现汪大娘的“正气和憨气”的?试概括。(4分)

【参考答案】①身为帮佣却毫不见外,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②主人家都怕她,敢打主人家淘气的孩子;③管其他住户家中的事;④文革时不入圈套说实话。(每点1分)

【学生答案1】①过日子勤快,永远不闲着;②李家的食物她全权负责;③我肠胃出问题,不吃饺子,她也管;④她年高离去时,人们都舍不得她,还让孩子带她去名胜玩。(0分)

【学生答案2】①她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②李家人都怕她;③门户家有事,她也管;④文革时期不颠倒黑白,救了李家。(3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文本的内容要点。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1的答案是没有找准答案区间,如①④点,提取精要不准确,如②③;学生2的答案,找准了答案区间,但在答题时没有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导致部分内容要点遗漏,如:①②。

【答题指导】“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全文或段落)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而汪大娘的“正气和憨气”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一些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确定答案区间。如:将题干所给“正气、憨气”代入原文寻找类似词语,可确定答案区间在3-6段。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如:3—4段分别有两个要点,要注意找全并整合;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如第6段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提取,自主归纳。此外,归纳时要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语句。

17.文章第④段写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侧面叙写。(2分)借大少奶奶之口,(1分)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1分)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1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1分)

【学生答案1】侧面描写,通过张玉婷的话,更加突出汪大娘的正直。(4分)

【学生答案2】①通过当事人的话,让文章更富有真实性;②更能写出汪大娘的正直;③写出李家对佣人周到,并未因为他们身份卑贱而轻视她们。(3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本题6分,实改抽样均分为3.78分,从学生的答案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①两生的答案都考虑到了对张玉婷之言的理解,但没有结合上文,导致理解有遗漏。如“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都未答出;②答案角度不全面,或无中生有,脱离文本。如学生2的第③点。

【答题指导】特殊段落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和结尾段,或是叙述中的插入段。分析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同位置的段落有着不同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②营造气氛,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结尾段的作用:①總结全文;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思考;④呼应开头。

中间段的作用: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衬托(正衬和反衬);③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④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明确段落的位置和相应的作用后,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分析,围绕题意来回答就可以了。

18.文中说“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文末又对读书可以明理提出质疑,试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参考答案】①汪大娘虽未读书,但能明白为人常理,恪守人生正道,突出人物形象;②贬斥为私利而颠倒是非、丧失良知的读书人,警醒人们读书不要违背了“明理”的初衷;③忧虑“文革”给国家带来的动荡、给人性带来的扭曲与戕害。(每点2分)

【学生答案1】①表现出作者对文革中迫害读书人的罪恶行径的强烈控诉;②表现了作者对在文革中受牵连的读书人的同情;③表现作者在黑暗社会下对真理的追求。(2分)

【学生答案2】①汪大娘不识字,躲过了文革的祸患,作者为她感到庆幸;②“读书明理”意思是读书多了,明白的道理就多了,可是汪大娘不识字却能通晓世间的理,表达了作者对汪大娘的赞美;③结尾提出质疑是因为社会中有人识字却不明理,表达了作者呼吁识字的人更要做一个“明理”的人。(4分)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学生答案来看,问题有:①学生1的答案答题角度单一,导致答案重复;②学生2的答案,相比较而言就显出高下了,读懂了题干,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忽视对写作背景的考虑,导致第①点的作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上一篇:彻底失望的简短句子下一篇:信息宣传科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