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精选8篇)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篇1

伊滨区诸葛双语实小

2013年7月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我校针对今年来制定的《关爱特殊群体活动实施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旨在增强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对外来务工子女、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学生给予关爱。让他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沐阳光雨露,让他们身心快乐、健康成长,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鼓励他们积极上进,健康成长。结合目前我校开展的特殊群体学生关爱行动,从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等方面全方位地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注重活动的延续性、广泛性和实效性。

一、工作成效

1、启动关爱特殊群体学生主题教育,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学校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为特殊群体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了学生与家长的感情。结合校教务处开展的“教学管理月”辅导学生活动,在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同成长”为主要形式的结对互助活动,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不但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更培养了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2、各班教师通过与特殊群体学生谈心,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与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3、通过举办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树立了遵纪守法意识、了解了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让学生保持身心都健康。

4、组织班级学生和特殊群体学生举行庆元旦文艺汇演,并优先让特殊群体学生参加,通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特殊群体学生过度了一个快乐的节日,让他们更加体会到集体的关心和温暖。

我校动员各方力量关心特殊群体学生,通过我们系列活动的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全面发展,争做一名优秀的学生,来报答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家长对于我校的做法纷纷给予好评,我校的教师积极响应,主动地投身到关爱行动中,希望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形成了一股关心特殊群体学生生存情况的浪潮。

二、经验总结

关心和保护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我校要继续把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服务范畴,让所有学生共享一片蓝天,进一步采取措施,广泛宣传,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状况,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伊滨区诸葛双语实小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篇2

当前的局面,无疑令人遗憾。

那些扯起横幅的家长们的心情,我们不难理解。他们担忧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和学习环境,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涉事的那名叫阿文的初中男生及其家长,同样承受着很大的痛苦。众多家长“条幅立校”这一方式,值得商榷,因为这很可能引发如下结果:本就性格敏感的阿文会因此更受刺激,他的家庭也会进一步被推向痛苦的泥潭。

这些发起抗议的家长的孩子,也就是阿文的同班同学,可能会受自己父母这一行为的影响,产生畸形的处事思维———生活中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或者与他人产生争执和矛盾,“把事情不封顶搞大”的烈性手法最有效。同时,家长们的这一行为可能导致自闭症群体的负面特征被夸大,甚至可能被戴上“害人伤人”的粗暴标签,这显然对自闭症患者不公平。

因此,无论这些抗议家长的苦衷如何之深,单就解决手段而言,他们的行为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

但是,阿文的家长同样有需要反思的地方。据报道,阿文与同学及老师的冲突早已不是第一次,校方与家长也进行了多次沟通,而阿文家长曾经以死相逼抗拒学校做出开除处理。问题是,阿文本身的病情已经得到了医院的医疗鉴定,作为家长,无论多么难以接受,都必须承认阿文患病的事实。家长应该明白,对阿文来说,尽快治疗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拖着病体上学,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更不利于他未来的健康成长。

校方在此次事件中的处境无疑是尴尬的。不但两方家长均不满意,如今事情被媒体曝光,也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学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显然值得怀疑。矛盾激化到家长们扯横幅的地步,说明之前三方的沟通,并未获得效果。

相关报道也谈到,阿文自开学之后就开始出现异常行为,但校方似乎一直纠缠在“开除与不开除”的泥淖之中,好像要解决问题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唯有把涉事学生开除才能了事。校方这样的思维未免过于简单。

自闭症这类特殊少年儿童的确应该受到照顾,受教育权也不应被剥夺。但如果这些特殊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其他同学甚至教师,干扰了正常教学,学校是否应当果断采取一定措施,拿出足够的勇气,阻止事情持续发酵和恶化?

校方如果只是维护了一个学生的权益,却让更多学生的权益受到损失,特别是类似阿文这种情况,他的有些过激举止已经危及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时,这样单方面的“人文关怀”是否也有失允当?应该说,校方的优柔寡断,以及解决问题上的消极被动是造成如今局面的主要原因。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解决的方法却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其中并各负其责,任何一方“逃责”或“不作为”,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特殊教育需要细节支撑

近几年,类似事件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自闭症孩子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而社会保障与支持体系的不健全,更使其在成长路上举步维艰。

实现教育公平、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在我国法律法规中有明确阐述,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1994年制定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就学咨询,对其残疾状况进行鉴定,并对其接受教育的形式提出意见”。但这些法规条文一方面缺少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另一方面属于倡导性条文,缺乏刚性约束,所以在具体执行中,学校及家长遇到具体困难时,往往各执一词。

另外,人们对特殊儿童接触不多,普通学校教师对于自闭症、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读写障碍等知识也了解不够,因此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及支持。对这些特殊儿童,人们往往只看到外显的问题行为,并纠结其中无能为力。同时,对自闭症儿童等特殊人群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往往放大了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而在教育康复中,忽视或违背了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必须认清,自闭症儿童首先是一个儿童,其次才是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在他们的身心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可分离,需共同作用。因为他们社会化能力有所欠缺、学习方式与普通学生有些不同,因此更需要呵护帮助。

新闻中提到的学生阿文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在其他一些学生身上可能也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因为是自闭症学生,他的行为被格外关注,大家容易在缺少理性判断的情况下,把他的各种问题行为都看作自闭症带来的。其实,学校、教师如果能对自闭症学生多一些包容、耐心、等待,多了解自闭症学生不愿换座位反映出的刻板,及社交沟通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行为观察,注意行为分析,就能发现真正的原因,也就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导致矛盾冲突升级。

在自闭症学生的求学路上,家长往往经历过各种坎坷,他们担心学校老师知道孩子是自闭症后会怠慢、放弃孩子,他们担心自闭症的标签会让孩子失去融合环境,于是,他们像锁闭的蚌,在坚硬的壳里,滋养创伤。很多自闭症学生的家长同病相怜,相互取暖,不到最后时刻不会站出来。他们更多的是迫不得已,不管孩子是否具备接受普通教育的能力,选择了隐瞒、回避孩子的实际情况。这样,学生的特殊需要得不到重视,缺少相应的支持和服务,问题行为必然增多,学生及家长与学校、社会的冲突也就难以避免。

特殊学生要得到合适的教育,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作出努力,往前一步,尽力实现教育公平带来的共享共赢。

立足本校实际,关爱特殊家庭学生 篇3

关键词: 特殊家庭 德育对策 不良情绪 跟踪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形势下,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家庭。有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非常贫穷、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进入学校,无疑给学校的教师带来德育上的一些新问题。因此,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漳州五中地处漳州老城区,是一所初中、高中、职高三合一的学校,学校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因素,学校的生源很多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离异家庭、问题家庭。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重视教育中和家庭的沟通。但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学习惰性严重,内心自卑,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存在抵触和反感情绪。经过调查,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特殊的家庭。

何为特殊家庭,以笔者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观察看,大致有五种家庭:一是教育上的简单粗暴;二是放任不管,任学生自由发展;三是宠爱甚至于溺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都予以满足;四是父母外出务工,小孩留给隔代的老人教育;五是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

针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我们以学校的班级为单位,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摸排调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通过大量的了解,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特殊家庭学生感受到老师真挚的爱,使他们在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经过调查研究,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淡化特殊家庭的“特殊”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特殊家庭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人格都是平等的,渴望受到平等的对待,那么教师在对这些学生实施教育时,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尊重他们的人格,感化他们的心灵。从心理上要关爱他们,重视他们,关注他们,厚待他们,重视启发式教育,采取他们内心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总觉得和别人有较大的差异,但同时他们自尊心极强,容易对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所以老师和这类学生沟通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很容易使师生关系陷入僵局,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平等原则,放下教师架子,和学生进行朋友式、谈心式的教育,切忌对特殊家庭的学生采取特殊简单的方式,不宜把他们从班级中孤立起来管理,而应把这种教育默默融于平常教学和管理中。

二、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特殊家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但又不知如何排解,不相信老师,不愿意和老师倾诉,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用情感拥抱他们,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知道爱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深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捕捉教育契机,尊重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这些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对他们无私的爱护和真挚的关爱。

三、用沟通架起信任的桥梁

这些学生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长期的环境和各种因素下产生的,老师应深入仔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时和学生个别沟通,忌直接批评、开门见山,忌用“屡教不改”、“不可救药”等语言伤害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登门家访,忌上门“告状”,高高在上,“得理”不饶人,直捣“黄龙府”。要赏识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潜力,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四、开展圆梦帮扶行――学生成长导师制

漳州五中以机制为先导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式的“圆梦帮扶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小组;首先选拔合格导师与班级的困难学生“结对子”,并要求导师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对学生反馈问题的及时帮助解决;与受帮扶学生家长进行联系,适时进行家访等。通过实施师生结对子这一策略开始,结对教师坚持对结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学业上进行辅导、心理上进行疏导、生活上进行指导,并对优秀生进行培优,对中间生实行激励推进,对后进生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制,使他们从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对特殊学生进行跟踪管理

统计好各年级的特殊家庭学生,并建立档案,做好各年级各学科的特殊家庭学生跟踪,在档案上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及本阶段工作取得的成效。通过对他们的跟踪,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反思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总结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方便制订下一步的计划和措施,努力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工作。

总之,通过立足本校实际,探索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德育对策,可以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到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让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相信老师,化敌对排斥为友好,使特殊家庭学生在漳州五中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广生.问题的背后——中国“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经历述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制度 篇4

为加强我校部分“特殊学生”的安全管理和关爱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特殊学生”关注、关爱制度。

一、指导思想:

建立我校“特殊学生”的关爱工作机制,发挥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隐患,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达到建设和谐、文明校园的目标。

二、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特殊学生”的界定:

“特殊学生”一般指:

(1)有智力、肢体、听视力、心理障碍的学生;

(2)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子女;

(3)监护人中有精神病史的学生;

(4)留守儿童;

(5)孤儿;

(6)实施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在校学生;

(7)家庭经济特困的学生(包括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8)监护人中有服刑、劳教或者刑释解教人员的子女;

(9)有先天性疾病(如心脏病、食物过敏等)的学生;

(10)其他特殊学生等。

四、工作要求:

1、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对自己班级摸底排查,了解班内特殊学生的基本情况。

2、班主任经常要和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有效地进行帮扶,同时做好每次的谈话记录。

3、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对学生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起来。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班主任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疏导。

7、校长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村委会、监护人、反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级大网络。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都要对本学期情况进行总结,记录。每学年结束后,各班主任上交班主任工作总结,便于下学年进行跟踪教育。

五、完善保障机制:

1、特殊群体摸底制度。学校要求各班级开学前两周内认真摸清班级内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学困生、心理困境生等特殊学生的人数。

2、思想优先交流制度。强化思想交流活动,要求教师依据特殊群体学生思想特点,预先做好交流预案,优先与这些学生进行沟通,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3、学习优先辅导制度。在特殊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将辅导责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的身上,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辅导计划,为他们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辅导措施。

4、生活优先照顾制度。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状况,要求教师加大对他们的日常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感到学校的人性化关怀,体会和谐校园的温暖。

5、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特殊学生关爱工作制度 篇5

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工作的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 “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根据遵义市教育局的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龙坪小学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落实“快乐教育,全效教育”思想,依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实施教育和教学,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等对待特殊群体学生,以崇高的师德和深深地关爱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化解学校“特殊学生”可能引发的各种矛盾,达到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二、领导小组: 组 长:陈万松

副组长:毕大华 王于章 陈寿江 成 员: 廖中义 罗晓涛 朱正钬 王瑜 三、八类“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1)家庭贫困学生;(2)学习困难学生;(3)单亲及孤儿学生;(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留守儿童;(6)随班就读残疾儿童;(7)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8)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四、工作要求:

1.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每学期初,各班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班级全体学生摸底排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汇总上报德育处。

2.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找特殊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和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做好每次的谈心记录。

3.每月通过观察、家访、与学生谈话等方法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跟踪教育,并将教育策略、教育效果、经验与教训及时记载到《班主任工作手册》上,学校将定期组织相关的“班主任交流会”。

4.班主任要经常向任课教师、学生了解特殊学生在课上、课后以及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情况,征求任课教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共同关注、教育特殊学生的氛围。

5.班主任要经常与特殊群体学生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表现情况,争取监护人的支持。

6.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要唤起班级全体学生的爱心,让这类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平等的力量,并有计划地帮助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

7.实施个性化教育。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在学习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选课走班制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促进他们的成才和成长。

8.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心理课,或者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构建体现包容、平等、关爱等全纳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用学校的容雅文化感染和塑造学生。

9.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特殊学生家长(监护人)座谈会”,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方法交流,家校共同寻找有效策略。

10.每学期结束时,班主任要对一学期以来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详实的教育典型材料。

五、完善保障机制:

1.加强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指导特殊群体学生的能力。

2.完善评价措施。对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在特殊群体学生关爱和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和教师优先评优并进行表彰。若出现对特殊学生的歧视、偏见或者不当教育方式造成不良后果的班主任和教师,取消评优资格。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篇6

思南县特殊教育学校

周燕(565100)

摘要: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能力的不足,造成认知、感知方面的障碍,导致学习、沟通、表达、肢体上的缺陷,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智力障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都需要特别的康复教育,使之将来能够自理、自立,融入社会。本文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对智力障碍学生关爱,即“关爱干预”,提出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爱方法,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关爱教育

心理操练

挫折教育

特殊教育

研究

一、引言

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特殊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智力、能力的不足,造成认知、感知方面的障碍,导致学习、沟通、表达、肢体上的缺陷,得不到大众的认可。智力障碍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上都需要特别的康复教育,使之将来能够自理、自立,融入社会。本文通过对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对智力障碍学生关爱,即“关爱干预”,提出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社会层面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关爱方法,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

二、智力障碍概念描述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主要特征是智力低下,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且尤以妊娠前三个月的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智力低下不但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类世界性疾患,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5亿智力低下患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智力问题已倍加关注。有关研究者们对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因素之探讨也日益深入。

·

三、智力障碍学生主要特征

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上因成因不同导致身体发育差异性大,身体素质差,身体机能差,身体形态明显带有痴呆特征,体现在: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

四、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一)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智力障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智力障碍教育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力障碍人士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智力障碍人士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差。如:王某,女,34岁,脑瘫,伴有癫痫。一家三口人住几十平米的平房。父母退休在家,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一月700多的退休金加残疾补助。有的家里是“两残一体”,即一家有两个残疾人,全家靠吃低保和残疾补助生活。如街道的张大爷一家,70多岁的张大爷看起来显得格外的苍老,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智力障碍患者,脾气还特别的暴躁,家里有陌生人来就会大吼大叫,平时只可以帮忙往楼下扔扔垃圾。小儿子由于常年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现在患有轻度抑郁症,快30多的人到现在也没有工作,至于以后建立家庭就更加困难,现在就在家里帮张大爷照顾智力障碍的哥哥和一位70多岁了的植物人妈妈。像类似这样的我们在调查中碰到的不只是一两家。

2、家长过分溺爱,观念落后。

我们家长对孩子过于的爱,把他们牢牢地保护了起来。家长怕孩子被送出去后“受罪”,感情的不能割舍,造成了许多智力障碍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没有机会接受特殊的教育。如:街道的一位43岁的女性,因脑瘫,生活不能自理,现在每天在床上度过,开始母亲还锻炼她拿勺吃饭,拿杯子喝水等等的,但时间长了,母亲看到孩子动作的艰难和吃饭时那着急的表情,慈爱的母亲心里就不忍了,最后干脆给女儿喂,时间长了,女儿长大了,身体的发育渐渐成熟,骨骼的发育也已定型。现在她的手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可以说是四肢无力,如今的她两手连一个手绢都拿不起来了,吃饭、喝水完全靠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养她。就是在广大的智力障碍家庭里存在着过度的爱,才使许许多多的智力障碍孩子在爱的呵护下完全失去了最基本的行为动作。

3、培智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其功效和作用。

学校教育内容普通化,没有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特点创造地改革教材,有80%的培智学校自理教育,肌肉训练和感觉综合课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学校对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管理模式松散,有的更是将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看管,随班就读则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4、专业教师的缺乏。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性人才贫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很多是普通院校毕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刚刚启动,教师专业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面临的困难

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国大陆现有智力障碍儿童约5136.6万人,0-14岁儿童少年智力低下的患病率为1.07‰,农村为1.46‰,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不足0.33‰。由此可见,我国13亿人口,有多少智力障碍儿童少年没有接受过教育。

我国现在总体的智力障碍教育面临以下困难,智力障碍人群基数大、经济落后、专业教师的缺乏严重、培智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没有发挥其功效和作用造成许多智力障碍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环境。

·

五、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关爱层面

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学校智力障碍学生是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他们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些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踌躇不前。这时学校教师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

(二)家庭关爱层面

家庭是儿童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他们各自的家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诸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现实的、巨大的。家庭关系、家长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殊儿童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因为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残疾,这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正常人交往时往往难以融洽地沟通。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比任何人更能理解他们,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对其以后的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对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反之,则会给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温暖的爱和充分的理解,在这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安全感和温暖感,有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人格的发展,相对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父母不能理性的面对孩子的特殊性,对孩子过度溺爱、保护、过分干涉,会导致社会生活技能低下,若是对孩子不管不问,甚至打骂、呵斥、厌弃,常常采取惩罚、威胁、冷漠、拒绝等养育方式对待孩子,一方面会使得孩子变得胆怯懦弱,不敢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情绪得不到适当宣泄,容易造成压抑和焦虑的心理。另一方面,孩子可能从自己父母的严厉惩罚方式中通过模仿学习,形成对人苛刻的性格,或者学会攻击他人,进而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使其人际交往等社会障碍问题增加。

父母和子女间有着特殊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引起子女强烈的反应,从而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水平对其子女的行为问题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相处的情境更多,因此在智力障碍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现、矫正和效果巩固上,家长有着独特的优势。但若他们自身有一定不良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则不能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而智力障碍儿童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其家长不健康心理的症状表现,从而造成儿童自身的行为问题,若家长心理应激不当,比如将其子女当作“出气桶”,或将生活的所有问题归罪于受他们拖累等等,都会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促成他们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也会习得父母不良的应付方式,进而在某些情境下构成自身的行为问题,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来自个人与家庭、终身照顾和保护子女方面。这些压力会影响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从而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如,家长因生育了智力障碍的子女而在家族中抬不起头,从而不愿意带智力障碍子女走亲访友,就可能会造成其子女的社交障碍。或家长害怕自己孩子由于智力障碍而无法自理,从而样样顺从、事事包办,就可能造成其子女社会适应不良,不能有效的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子女的焦虑增加,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三)社会关爱层面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特殊教育发展趋势,也将对正在发展中的我国智力障碍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尽管我国的智力障碍教育发展得较晚。许多先进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成教育的实践和行动、但面对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大潮,传统的智力障碍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其内在的缺憾与不足,这样才能奋起直迫,迎头赶上。智力障碍教育工作者也需重塑其教育工作的信念,找回迷失的自我,才能做到愿任,敢任、能任和胜任智力障碍教育工作.以愉快的心去迎接孩子并悦纳自我。希望在人们的关注下,智力障碍教育能够越来越完善。更多的智力障碍人士能得到教育的机会,使他们的生活能够越来越好。

·

六、结论与讨论

(一)讨论

针对不同程度智力障碍儿童特殊教育需求的巨大差异,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应是弹性的、多元的,教育课程与教学策略也有多元化的选择。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并非普通儿童学习的“慢镜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应有所考虑。一是受教育的环境讨论,普通教室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特殊学校即培智学校、特殊班以及送教上门。二是教育上和医学上的讨论,目前令家长困惑的是,到底是去医院给儿童开药来矫正注意力障碍,还是去有关教育机构进行训练?医生和教育专家对此持有不同立场。医生们认为,注意力症状是大脑功能的缺陷引起的,必须用药物来治疗。药物能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从而缓解注意力障碍,治疗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药又称心理刺激类药物,因为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增进或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或“警觉”能力。如果正常儿童服用了这类药物也会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唤醒程度。

(二)结论

不管家长选择医学还是选择教育的矫正,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具体情况:对于注意力障碍特别严重的儿童可以考虑药物,连三分钟都集中不了,或者你在他眼前督促他都走神,用药是必要的选择。如果孩子的注意力障碍不太严重,则可以选择教育的矫正。一般来说,家长可以遵守先心理教育矫正的方法,后医学治疗的原则。也就是说,先选择教育矫正,如果效果不好,再选择医学治疗。而且别忘记,医学治疗的同时也必须进行心理教育的矫正,特别重视关爱教育。通过实践和研究发现对智力障碍学生关爱教育是很好的措施方法:

1、必须做到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批评;

2、做到宽严有度;

3、做到让他接受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他们自理能力为重点; 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关爱教育,特殊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雷江华.中国特殊教育学学科论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45-46

[2]李其维,金瑜,简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PASS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04):32-33 [3]阳晓林;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02):8 [4]孟万金,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II)[J].中国特殊教育.2007(08):19-22 [5]王顺妹.游戏在弱智儿童心理康复与行为矫正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27):35 [6] 汪海萍.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中国特殊教育,2006(05)18-19

[7]苏雪云,张福娟.品行障碍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02):11-13 [8]傅丽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认知过程特点及其缺损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22-28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总结 篇7

一、建立传爱教育基金会, 帮助孤儿解决经济困难

因家庭受到创伤, 经济困难成为所有孤儿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学第一学期, 在五年级一班就读的孤儿李菊花的姑姑向班主任提出让孩子转学, 原因是生活费和交通费增加了她们的经济负担。得知这一情况后,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向李菊花同学捐款, 帮助其解决这一难题, 使她继续留在了思源。我们十分清楚: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暂时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孤儿为代表的弱势学生群体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转学的问题, 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思源学校的兴办,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教育扶贫政策”, 实现学校均衡发展, 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像城市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另一方面, 也是言爱基金会无私捐助的结果。思源的兴建, 体现的是以言爱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爱, 是大爱。学校成立以后, 这个爱心接力棒就交到了学校中, 为了让言爱基金会和各级政府的爱心得到传承和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以孤儿为代表的弱势学生群体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失学的问题, 让学生进得来, 留得住, 同时也为了让孤儿得到关心、照顾和发展, 让他们享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012年6月份, 学校向民政厅申办了旨在奖学助学的传爱教育基金会, 并做了大量的工作。

1. 建立健全基金会组织和管理制度

(1) 建立基金会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任理事长, 以副校长任副理事长, 办公室主任任秘书长, 出纳、团委书记任理事的理事会。理事会这样配备的初衷是将理事会工作与学校工作合二为一,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开展基金会工作。理事会下辖宣传、财务、接待、爱心行动四个工作小组, 具体负责基金会的宣传、联系、发动、善款筹集和爱心行动等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以民主党派人士任监事长, 学校工会负责人及家长代表任监事的监事会, 监督理事会做好相应工作。

(2) 健全基金会管理制度。为规范基金会的管理, 传爱基金会在借鉴其他一些运作成熟的基金会常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根据本基金会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捐赠财物公示制度、捐赠善款的使用情况向捐赠人汇报制度、受捐赠人联系捐赠人制度和财产管理等各项制度。

2. 组建爱心教师团队

传爱基金会成立以后, 经理事会分析研究, 决定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这一有利的资源优势, 成立爱心教师团队。在理事会爱心行动小组的发动下,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班主任团队、生活教师团队和部分任课教师率先加入到爱心教师团队中来。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 学校所有教师都已加入到这个爱心团队之中。从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到爱心团队教师, 全都是自愿义务劳动, 没有任何报酬。

3. 建立孤儿和贫困生档案

(1) 对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进行家访。2012年7月至12月份, 理事会四次组织爱心教师团队120人次, 深入苗村黎寨到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生活状况, 贴近孤儿的内心世界, 了解第一手材料。每次家访结束, 理事会都要召开情况碰头会, 会上有很多教师都是哽咽着介绍学生的生活状况, 家访震撼了爱心教师的心灵, 进一步唤起了他们关爱孩子的动力。从家访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看出:这57名孤儿有的和爷爷奶奶一起相依为命, 有的跟叔叔阿姨住在一起, 有的与外公外婆在一起, 有的姐弟相依为命独自生活, 有的在福利院居住。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和关爱。

(2) 组建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档案。在对孤儿和单亲家庭学生家访的基础上, 建立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档案, 从家庭、学习、生活、存在的困难到学生的在校表现, 个性特长及教师家访情况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有的放矢的为组织爱心人士对学生进行结对帮扶作好铺垫。

4. 加强舆论宣传

(1) 建立基金会网站。继2012年6月份传爱教育基金会成立以后, 理事会又申办了基金会网站, 以此为窗口加强了基金会的对外宣传工作。

(2) 利用媒体宣传。在“爱心天使”杨利女士的指导、策划和关爱下, 基金会先后在南海网、海口电视台、海南日报、儋州电视台、今日儋州等媒体上对孤儿生活和生存状况进行宣传, 扩大了宣传面。

(3) 设立爱心行动宣传栏。基金会在学校主校道新增宣传栏两个, 开设爱心行动专栏, 从基金会成立的背景、运行情况到领导关怀、社会关注、学校关爱等方面展开宣传, 营造关爱孤儿的良好氛围。

(4) 制作传爱基金会宣传画册。以宣传栏宣传项目为主要内容, 制作了传爱基金会活动宣传画, 向爱心人士发放, 让他们了解基金会运作的情况。同时基金会的五位理事利用工作和周末时间, 找领导、跑企业、介绍和宣传传爱基金会的情况, 筹集善款。

5. 动员社会力量关爱孤儿

在基金会几位理事和学校爱心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 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在关注和帮助我校孤儿:海口龙哥哥爱心社、海口家乐福超市、海南旅行社导游团、佛教人士、澄迈部队、浙江爱心家庭、儋州鑫宝莱酒店、飞豹传媒周老板等社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 默默地向这些孩子倾注爱心。在2013年4月11日举行的传爱教育基金会揭牌仪式上, 省人大副主任陈海波、香港言爱基金会驻大陆总干事张曼年、干事杨利、儋州市政府市长林东、常务副市长铁刚、教育局局长周春声等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并向基金会捐助善款, 在省市领导的带动下, 飞豹传媒、校服厂等校安工程的多家企业纷纷向基金会捐款共计38万元。4月16日, 浙江籍画家房企遐向基金会捐赠价值4万元的山水画一幅, 并有多位爱心人士表示愿意对孤儿进行结对帮扶, 每人每月提供一百至二百元不等的生活费。基金会收到的善款, 除按照捐赠人的意愿资助贫困学生以外, 还对品学兼优的师生进行奖励。

6. 争取政策扶持

舆论的宣传和基金会揭牌仪式的举行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市委书记张琦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并和孤儿一起共度“六一”儿童节, 同时为孤儿带来了每人每月600元的孤儿补助政策、全校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的生活费补助、每人每学期200元的交通费补助“三补”政策;市教育局党委也给予我校免学杂费、免住宿费、免作业费、免课本费的“四免”政策;在此基础上, 我校对孤儿实行送校服、送保险的“两送”政策;同时, 社会爱心人士对孤儿的结对帮扶也达到了全覆盖, 有的甚至出现二帮一、多帮一的现象。“四免、三补、两送、一帮扶”政策的落实, 使57名孤儿生活费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学校做到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 建立了让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长效机制, 实现了学生受教育权的平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塑造孤儿健康阳光的心理

自卑、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是孤儿群体的又一典型特点。为解决这一心理问题, 我们进行了多种尝试:

1. 实行心理干预, 矫正孤儿心理

针对孤儿、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受过伤害、承受能力差、自卑、自闭的心理特点, 我校组织心理教师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思路,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1) 让他们面对现实, 正确认识自己。 (2) 让他们感受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同学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关爱和关心。 (3) 定期举办心理问题讲座, 有针对性解决孤儿存在的普通问题。 (4) 开设心灵交流渠道, 解决孤儿存在的个性问题, 让孤儿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2. 以活动为平台, 让孤儿学会交流和沟通

美国科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多种。新课改理论也明确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的开展, 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潜在的智能, 另一方面还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同时, 也能够让学生回归自然、返回童真、找回失去的自信, 从而脱掉自卑的外表、打开自闭的心扇、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1) 上好艺体等活动课。按照艺体等活动课的学科课程标准, 认真组织学生上好每一堂活动课,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2) 开设活动选修课。以课外活动时间为平台, 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开设活动选修课。内容包括:以弘扬民俗文化为主的竹竿舞、儋州调声、乡土文化等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的舞蹈、绘画、排球、篮球、乐器、制作等校本课程;群众性的团体娱乐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以趣味学习为主的英语角、图书角等学习活动。

(3)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科、安全节、生活节、文学社团、有效教学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特长, 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活动为载体, 寓教于乐, 让每个学生都精彩。使学生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学的开心、玩的快乐、住的安全、走的留恋, 在毕业时对学校有美好的回忆。

(4) 与爱心人士共同组织关爱孤儿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爱心奉献、童看世界”、“爱在行动、情满思源”、香港、海口夏令营等多项活动, 活动节目的主持和演员全部由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担任, 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幸福、慢慢改变自己的个性。现在, 我校57名孤儿一个个都变得活泼开朗, 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有时候他们还会跑到校长室去, 问一问杨利姐姐什么时间才来呢?

三、培养自主管理的能力, 教育孤儿学会自强自立

帮助孤儿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 从长远看还只是权宜之计,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儿今后的诸多问题。孤儿特殊的家庭状况决定了学校必须全方位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让他们尽快学会自立、走向自强、养成良好的习惯, 爱心教师陈若芝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陈若芝老师经常说:一句赞美的话语, 一个激励的眼神, 一丝会心的微笑, 都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气力, 但对于渴望得到关爱的孩子来说却是弥足珍贵的。在宿舍管理中, 面对孤儿这个特殊的群体, 陈老师给予了超乎母亲的关爱:四 (3) 班陈金兰和五 (1) 班陈金菊这对姐妹就是我校57名孤儿的典型代表, 平时姐妹俩轮流住在亲戚家。刚到校时, 从不合群, 独来独往, 特别是妹妹陈金兰, 相当任性、孤僻, 特别不讲卫生, 同学们都很讨厌她。学校的围墙还没建好时, 她曾经三次出走校外溜达一天, 晚饭时间才回校。每次她外出回校, 陈老师都没有骂她, 而是耐心地与她聊天, 了解原因。得知她们的家庭情况后, 陈老师的心情很难过, 她觉得孩子太需要家的温暖和母爱, 需要帮助和关怀。从此, 陈老师特别关注这个孩子的一举一动。在生活上, 无微不至的关怀她, 教她讲卫生, 教她学会宽容与同学相处, 教她学会生活自理, 告诉她有什么事或心里话就找陈妈妈。陈老师的关爱得到孩子的信任, 孩子开始与她亲近, 开始把心里话告诉她, 老师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孩子的性格开朗起来, 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始改变, 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 同学不再嘲笑她, 孩子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心里充满了阳光。教育需要爱, 孩子渴望关爱, 陈老师以一颗慈母的爱心, 实现了“学校是我家, 学生就是我的娃”的诺言, 用无私的爱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田。在以陈若芝老师为代表的爱心教师团队的精心呵护和培养下, 57名孤儿中已经培育出十几位像陈金兰、陈初娥这样的班级或学校自主管理方面的骨干、好帮手, 他们已经学会自立、正逐渐走向自强。

四、实施爱心建设工程, 培育孤儿仁爱感恩的情怀

家庭的悲剧造成了孤儿爱的缺失。作为学校, 就要想方设法弥补这一缺失, 让孤儿在关爱中培育感恩的情怀。鲁迅先生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师有了爱心, 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1) 以“爱”为核心打造校园知识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走廊文化、餐厅文化、围墙文化、路灯文化及景点文化均围绕学校办学特色—关爱教育进行布置,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受到熏陶, 培养学生的爱心。 (2)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以“具备一颗爱心, 争做两个示范、养成三种良习、力争做到四爱、树立六种精神、遵守八个规范、做到十个不准”为目标加强师德建设,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充满爱心的教师团队, 传递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爱心, 使学生不论在路上、在宿舍、在校园、还是在教室,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老师的关爱, 营造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弥补孤儿亲情的缺失。 (3) 关爱学生从点滴做起。对寄宿生来说, 生病就医是常见的事情, 更是经常遇见的困难。全校1800多名学生, 时不时总有头疼脑热、急诊急救的情况出现。我们常常看到爱心教师朱其文在夜里骑着电单车送学生到医院看病。有一次在夜间例行检查中, 朱其文老师发现五年级一班孤儿陈声硕发高烧, 到值班室量体温已经达39度, 当时已是凌晨一点四十分。朱老师把值班工作交代妥当后亲自把学生送往医院治疗, 并为学生垫付了医药费。回来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半, 尽管学生已经打针吃药了, 朱老师仍不放心, 还把学生安排到值班室里睡觉。那一夜朱老师整宿未睡, 直到天亮学生好转了才放心。正是这种温暖的关爱, 帮助孤儿走出困境的同时, 也指引着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一心向善。 (4) 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以感恩主题教育为切入点, 开展感恩教育家长会、爱心一日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孤儿和全体学生在知恩的基础上, 学会感恩, 最终能够报恩, 用爱心回报社会, 让世界充满爱。

商业险何时关爱老年群体 篇8

事实上,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行列。据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面对人口高龄化这一趋势,如何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解“老”之忧,使老年人平稳、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就紧迫地摆在各级政府面前。

实际上,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发出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企业在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把企业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这表明,我国政府正着手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3个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家只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要进一步提高养老待遇则必须通过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去解决。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养老保险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培育得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老年人普遍体质较差,属疾病多的群体,死亡率也高,风险系数大,开发老年人险种盈利甚微,甚至亏本经营。除中国人寿外,其他人寿保险公司成立时间较短,风险观念较强,逐利观念至上,只对开发那些风险系数小的险种,对这些风险系数较高的险种心存疑虑,不敢问津这一潜力巨大的领域。

其二,老年人经济条件一般,无力承担高额保费。此前,一些保险公司曾试图为老年人度身订做养老保险套餐,但由于费率较高,让一向比较节俭的老年人感到难以接受,问津者较少。因此,保险公司对老年人险种的开发信心不足,觉得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投资于此不符合公司发展的要求,导致商业养老保险乏人问津。

其三,产品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997年之前,一些保险公司甚至不惜代价,借银行降息之机打“降息牌”促销高预定利率养老保险,背上了沉重的“利差损”包袱。在经历银行连续7次降息之后,保监会规定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使固定利率的传统养老险种较过去变得十分昂贵,销售难以为继。

可喜的是,面对老年群体的责问,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认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非传统型投资分红养老保险产品,激活了沉寂的养老保险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团体养老保险更是被业内人士称为走进投资新时代。继个人养老保险赋予分红、投资连结、万能等新概念之后,今年团体养老保险也是热点频繁。3月份,平安保险在上海推出了团体退休金投资连结保险,引起了市场巨大的反响。之后,中国人寿又推出“国寿团体年金保险”(分红型),并创下了一份创纪录的保单,即中国人寿北京市分公司与北京铁路局签订了一项首期3亿元的大保单,为该局36万名员工提供团体年金保险。紧接着,太平洋保险又研究开发了团体万能寿险产品,进军这一潜在的市场。综观这类产品,彼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使传统的团体年金保险有了保值增值的功能,使投保人可以分享保险公司的投资成果或经营收益。

上一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个人的心得下一篇:如火如荼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