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忙教研
几年来,我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全校领导和教师真抓实干,使我镇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机构建设日趋完善。
我校于2003年建立了学校教科室,全面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并配有独立的办公室及适应科研信息化需求的办公设备,同时还征订了关于教科研工作的报刊、杂志等。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开展教科研工作所需的财力、物力,学校领导给予有力的支持。学校还责成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
二、充分发挥管理职能。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场”,使所需管理的项目(包括人员、课题、时间、信息等)一进入这个“场”,就能运转自如,“低耗高效”。我校从2005年起就开始制订有关教科研工作的规章制度,并逐年修订、补充、完善一系列的规范管理制度。现在已形成完整的一套符合学校实际、行之有效的《新万发镇小学教科研管理办法》。内含:•教科室工作职责;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条例;教科研学习制度;物资及经费保障;教科研成果奖励等。这些管理规范确保了我校科研工作有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检查、总结和考核资料齐全,存档有序,从而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有序运转。学校教科室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等制订了科学的学校教科研工作发展规划。每学期初都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科研工作计划,学期末能够积极反思,客观、真实地总结教科研工作,并形成了教科室学期初布置、研讨,学期末交流、汇报的例会制度。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我校坚持科研、教研一体化,借助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开展,从而有效地推动校本研训。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每学期初由教科室向全体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让教师自由阅读,每两周由教科室向全体教师下发阅读文章集体阅读并写出读后感言上交,教科室将一些好的内容筛选后上传到学校网站与大家交流。从检查情况看,每位老师都能认真阅读,按时上交率达100%。通过分散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教师们自觉地把教育科研看作是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部分,看作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表现出对教育科研的热情,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请进来、走出去”也是我们学习教科研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如2007年12月,我们就组织了一次大型活动:全校教师集中阶梯教室,围绕《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研究》这一总课题,由张双宝校长对全体教师开设了公开课,并作了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广大教师发挥自身作用的信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科研成果实效明显。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教科研工作切实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由于客观存在的教师水平不平衡,所以我们对每位教师的具体要求是有区别的:对于一般老师,重在抓好学习,组织听取教科研讲座,印发有关科研学习资料,阅读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使其认识教科研的重要意义,掌握一些教科研的方法,而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带领下,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实践。在研究中可以是一堂课,一种教法,研究范围尽可能小些,研究流程只要基本符合科研要求就行,让教师们在“下水”中学会“游泳”;对于骨干教师,则给任务,压担子,承担主要课题或担任课题组长,使之能成为产生辐射效应的科研核心群体,依靠他们去聚合一批人,培养一批人。到目前为止,我校“十五”期间共申报各级各类课题6个,其中3个已结题,3个属于滚动课题,正准备结题。“十一五”期间共申报各级各类课题14个(国家级课题1个,市级2个,县级11个),其中第一期2个市个人课题已顺利结题,其他课题均在按计划进行着。学校骨干教师参与教科研比例在60%以上,领导还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力争使自己成为领导科研工作的内行。领导的率先垂范使学校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编辑了校本课程《乡音》,供三~六年级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多次研讨修改,效果良好,校本课程得到开发,实验在引进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教育科研对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目前,我校有县级学科教学带头人2名,县级优秀青年教师6人,校级学科教学带头人11名,校级优秀青年教师5人,在她们的带动下,学校其他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评比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年教师论文的参评率不低于50%,论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每年论文的获奖篇目占参评数的比率不低于60%,高水平的论文也越来越多,初步形成了科研兴师的校园氛围,进入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良性运行机制。
忙忙碌碌中,一个又一个学期过去,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我们将不断改进,争取开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编者按:基层教学单位的建设近来不断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如何发挥系级教学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近年来,经管学院会计系加强自身建设,搭建多种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期刊发的“立足实际搞教研真抓实干显成效”,对经管学院会计系建设发展工作进行了概述,以期引起大家对基层教学单位建设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10月6日,是经管学院会计系教研活动的固定时间。会计系主任张月玲教授正忙着思考修订教学大纲的工作,今年学校第一次按大类招生,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作了新的修订,下午的教研活动,她与系里的十几位教师一起研讨修订教学大纲问题。
会计系是学校历年教研活动的先进单位,其教研活动已经常规化、制度化。每年、每学期系里都有统一计划,每次都有固定的专题,如本学期确定的几个专题有“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修订讨论”、“研究生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讨论”、“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这些计划和专题都提前在宣传栏里公告,并打印分发给每一位教师,相关教师都要围绕专题进行调研、分析,并在周二的例会上集中进行研讨。
会计系这样的研讨很有成效,它不仅解决了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增进了教师间的交流,而且由问题研讨引发的深层次理论思考,大多又成为教师的理论成果。
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吴高波告诉记者,学院非常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系级组织建设,选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党员做支部书记,将支部活动与系级教研工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院长王新华说,我们学校具体的教学、科研等工作,重点不在学院,而在系,加强以系为核心的基层教学单位建设,早已摆上了学院党政的管理日程,并从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学院将部分资金划分到系,为教师外出调研、开会等提供便利。
如何抓好系级教学单位的建设?经管学院会计系的做法是从文化建设入手,以组织和制度为基础,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教学论坛”、“财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瞄准国内国际前沿领域,聚合全系力量,激发大家的主动性、创造性,建设国内知名的会计学科。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办学历史久远,前身可追溯到1964年的经济系,是经济管理学院最早的系科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会计系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统。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等方式,会计系的文化建设又有了新的内涵。据张月玲介绍,会计系将“以德治系”作为系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自强、耕耘、向上”的系风,深挖文化建设的内涵,强化认真、严谨、务实的教风和踏实、认真、仔细、勤奋、积极向上的学风建设,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归属感和对会计学专业的认同感。
开展基层教学单位建设,离不开组织和制度保障。在组织建设上,经管学院根据会计系实际,在院设会计系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又组建了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会计信息化4个教研室,进一步完善了系级教研组织。在制度建设上,会计系制度涵盖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部分,基本准则对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日常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具体准则对教学、教师进修培训、教学、科研、创收、学术活动、学生活动等工作进行具体规范。一系列的组织制度建设,为会计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教师水平的提高渠道很多,手段也很多,但立足实际、结合岗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渠道和手段。藉此,会计系总结并发扬过去开展教研活动的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实际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教研活动这一实践载体焕发了活力,收到了实效。
张月玲告诉记者,会计系的教研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立足大纲搞教研。在教研活动中,会计系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专业大纲,研究同类课程大纲标准,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程大纲,然后根据大纲确定每一步应达到的标准。二是立足教材搞教研。选什么教材、用什么教材,教研室集体研究并征求学生的意见。确定了教材,再研讨如何活用教材,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研讨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整合和深加工,将教材的知识激活。三是立足课堂搞教研。教研中,大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汇总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集体“会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立足反思搞教研。要求每一位教师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形成创新性见解。五是立足学习搞教研。会计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学习式教研,走出去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请进来优秀教师示范讲解。请进来讲解的不仅有外校的优秀教师,也有本校的优秀教师,甚至请本教研室的同事讲解,大家取长补短,共同研讨,共同提高。而这种本教研室教师互相讲解、互相交流学习的做法,更切合实际,也更有实效。
会计系开展教研活动,并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时间。尤其是搬迁到新办公楼后,学院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和工作环境,为方便教研,会计系倡导老师坐班,这样,更多的老师养成了在办公室备课、改作业、研究问题等习惯,使信息的传达、交流、沟通更加方便。
开展教研活动,离不开系统广泛的专业资料。会计系注重专业资料建设,在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图书资料的前提下,会计系广开渠道,充分挖潜,通过购买、捐赠等方式积累会计学科资料。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会计系的教授们带头将个人订阅的报刊资料奉献出来,供大家使用。目前,会计系已经拥有中国会计报、中国教育报、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会计之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预算管理与会计、新理财等各种报刊资料及各大出版社赠送的图书上百种。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会计系搭建了一系列平台。
创办“财会论坛”。2006年,会计系创办了“财会论坛”,至今已举办39期。论坛以“交流、启迪、创新”为宗旨,积极为财会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和研讨,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理论创新成果,浓厚了学术研究气氛,丰富了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了同学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设立“教学论坛”。2008年,设立了以系级教学改革与实验改革立项为主题的“教学论坛”,鼓励教师从事教研活动,是学校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目前,第一批10个项目已结题,并且自筹资金对已经结题的项目给予资助,第二批7个项目顺利启动。“教学论坛”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年轻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成效凸显,系级立项成果大都孵化为省级和校级课题。
成立“会计协会”。2008年,发起成立了学生学术团体———“会计协会”,吸纳了广大会计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和我校会计爱好者参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会计协会开通了会计学习网站和博客,每年组织知识竞赛、校外现场参观、考研考证经验交流等活动,既丰富了同学的专业知识,也为教师和同学的交流提供很好的渠道。
创办 “会计科技活动月”。每年5月作为 “会计科技活动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组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学术报告、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会计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会计科技素养,对宣传会计法规准则等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以文会友。为扩大会计系的知名度,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会计系鼓励教师以文会友,参加学术活动。同时与著名高校与企业建立友好联系,先后与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会计系建立了友好联系,与长沙蓝色因子数码科技公司建立了友好联系,在我校建立了长沙蓝色因子财务软件全国十大“高级会计实验示范基地”、“高级会计实验研究基地”。
一、一套制度
在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 (如, 教研组长周报制度、教科研工作制度、课题实施办法, 以及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制度等) 的前提下, 体育教研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 建立健全了体育校本教研制度, 进一步落实了体育校本教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总结与评价的工作。
为规范体育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习行为, 践行现行课程标准的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根据体育学科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体育教研工作目标和规范》、《体育课教学规范要求》、《运动队训练与管理规范》和《体育特色项目开发与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明确了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 并要求其努力发挥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 为组内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教研组的每位教师, 要根据学校和教研组工作目标, 填写《教师生涯发展专业设计》 (分近期和中长期) , 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活动,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组内教师之间要加强团结协作, 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二、一本好书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可以有效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增强教师的智慧,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校本教研活动前期, 教研组可以对全组教师进行“把脉”, 发现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向他们推荐一些关于课程改革、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 给每位教师都订阅一些理论性、指导性较强的专业杂志, 如《中国学校体育》, 并经常组织组内教师进行读书心得的交流活动。
三、一项课题
“只教不研则浅, 只研不教则空”, 根据体育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空余时间较少的特点, 学校教研组采用了“每周一题”的研讨形式, 即在每周一的上午, 要求组内教师每人都要提出当前体育教学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和困惑, 同时, 为了避免“空洞说教”, 教研组还要求组内教师将自己主讲的某节课叙述出来, 要求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决摒弃研究中的“作秀”现象。然后由教研组长选择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研讨的课题, 让全组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 然后利用每周五晚的教研活动时间对该课题进行交流、讨论, 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和提升。
为营造全组的学术研究氛围, 全组教师在顺利完成市级“十五重点课题”——《中学体育选项流动分组教学》研究的基础上, 又开始了市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 教研组积累了大量材料, 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四、一篇博客
传统的教研活动受到时空的限制, 一般只有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而博客的“四零条件” (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零形式) , 为每位教师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教学反思和教育故事提供了平台。
在教研活动中, 教研组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备详案, 在授课后, 要求他们在原有教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复备。并提倡教师每天写一页反思, 即将自己在一天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的形式写入自己的博客, 与其他教师一起分享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 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才会变得更加快捷、方便;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直接交流, 拓宽了学习途径和辅导教师的范围和级别;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资源。此外, 通过开展博客教研, 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五、一堂好课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教研活动中, 首先,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 教研组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会课活动, 如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同构异课等, 而且更加注重活动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授课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设计、说课和授课, 还要进行听课和评课。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会课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同组教师的出谋划策, 有会课教师的学习与交流, 还有听课教师的中肯点评与会课教师的自我反思, 会课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对于组内会课中的优胜者, 教研组积极推荐他们参加区、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和教学能手的评比活动。
其次, 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 往往会出现教学上的“高原”现象, 对此, 教研组采取了“视频案例”的方式, 即对一节课进行全程录相, 然后在集体备课期间, 进行“实况转播”, 请组内全体教师共同点评, 从课题的引入到提问的语言, 从教师的示范、讲解到学生的练习,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到教师的教学组织等多个方面, 一一加以“指手画脚”, 这种教研活动不仅可以帮助执教者解决困惑、克服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而且可以促使参与者获得提高。
【真抓实干忙教研】推荐阅读:
综合教研组教研计划10-05
科学教研组教研计划10-10
历史教研组校本教研计划06-09
政史地教研组教研总结09-06
学校教研室教研工作总结06-01
小学教研室教研工作计划09-27
县教研室教研工作计划10-12
幼儿园语言教研组教研计划07-14
艺术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活动计划09-22
综合教研组教研教改活动工作总结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