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译文

2025-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柳宗元小石潭记译文(精选9篇)

柳宗元小石潭记译文 篇1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够长时间停留,于是我题下字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一同作为随从跟着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原文翻译

★ 小石潭记重点句子翻译

★ 《小石潭记》 练习题

★ 《小石潭记》全文鉴赏

★ 《小石潭记》课文感知

★ 《小石潭记》随堂练习题

★ 《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 语文课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 小石潭记重点词语解释

柳宗元小石潭记译文 篇2

关键词:《小石潭记》,柳宗元,情怀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上册的《小石潭记》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篇目。该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通常大家阅读时会将它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放在一起做比较。大多都认为后两者都表现了范仲淹和欧阳修“心忧天下”的远大政治理想,而柳宗元是因为政治失意,通过《小石潭记》来抒发自己被贬谪之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大多数人理解的柳的忧愤仅仅是因为仕途上的失意,是一种“以己悲”的情感 , 甚至给学生一种柳宗元只是一个为了一己荣辱而患得患失之徒的错觉。

查阅资料,在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教学参考书给出的观点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悲怆的心绪。”在教参的附录资料《〈小石潭记〉鉴赏》中结尾这样说:前面出现过两个“乐”字,但作者的“乐”是短暂的。

再看这篇游记的背景资料,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后,他被贬谪永州,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任永州司马,实际上有职无权。他在永州整整过了十年的放逐生活。本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把这些背景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那么柳宗元到永州后希望寄情山水以排解心中的忧愤,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仅仅把柳看作是一般仕途失意即愤懑抑郁不平之徒,恐怕是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的。

一、超脱的佛教影响

柳宗元出生在安史之乱后,九岁和十二岁又亲历了建中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战火,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战乱中的流离失所之苦,少时即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母亲卢氏信仰佛教,品格高尚,即使自己挨饿也要供奉亲族,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父亲柳镇信奉传统的儒学,长期的为官经历也让他对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他用积极的态度入世而且有着刚正不阿的品格,这对柳宗元的政治观和人格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幼年的经历和家庭的熏陶又让他把解救民生和改良社会这样的重任背负于身。长成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实施新令,以利国计民生。父亲和母亲儒释的双重影响,也为柳宗元贬谪永州和柳州时期统和儒释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柳宗元崇信佛教,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云:“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政治上的失意让柳宗元进一步接受了佛教的空寂思想。虽然在主观上依旧处于压抑与寂寞的氛围中,但在客观上,他毕竟远离了官场倾轧与政治纷争的污浊,与释门高僧的频繁交往,进一步拉开了他与现实的距离。佛教的出世间法,慰藉着诗人孤独寂寞的灵魂,不时地淡化着他的自我情志,使他步入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途。所以他悠游山林,并于自然山水中体味到了“与万化冥合”的禅意。在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搜奇觅秀,遨游丘壑林泉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快适。因此,《小石潭记》中有了他“心乐之”,有了鱼儿的“似与游者相乐”。心中能放下对俗世名利的追逐,才能感觉到快乐。他还曾表白,参加科举,其目的不在于登朝廷、列将相,而在于实现“行乎其政”“理天下”的远大理想(《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既然如此,到这时,官场仕途、一己荣辱对于这时的柳宗元来说,又怎么会是不可抛开之物呢?

然而,结尾“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又表现出柳宗元想要超脱而不能的心迹。那么,他牵挂的只是仕途名利吗?

二、执着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二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仁政理想成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自许平生“勤勤勉勉,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以“利于民,备于事”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他以兴利革弊、解救民众疾苦,使国家长治久安为己任。

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即使在政治事业、个人人生遭受沉重打击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写给周君策的信中就明确宣称,“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当政敌继续向他发难进攻的时候,他只准备“蹈前烈而不颇”。贬谪永州的十年,使他与大众百姓更接近了,对社会下层状况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把解救民众疾苦放在从政致仕的核心位置,并以“兴功济物”“安利于人”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在永州时写的《与杨京兆凭书》中,强调为官者必须“有补于万民之劳苦”。并表示自己“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的坚定信念。苦于手中无权,不能布政施令,他的一腔热血除潜心学问与寄情山水外,更多是对“生人”在情感上倾注关爱。这一时期写的千古名篇《捕蛇者说》,生动描述永州百姓“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的悲惨境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悍吏来乡鸡犬不宁和“苛政猛于虎”的深刻揭露,是其政治倾向的最好显现。纵观柳宗元一生,可以看出他也是和范仲淹、欧阳修一样的中国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式的人物。

柳宗元小石潭记译文 篇3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1

柳宗元的孤独,是千万孤独。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于纷飞大雪之中,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草木皆枯,天寒地冻,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满了蓑笠,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钓鱼、钓雪、还是钓那冰冷刺骨的孤独。

柳宗元被贬于荒凉之地,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身心都遭受着孤独的侵蚀。他仍倔强地立于世间。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访水,流连于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与他一同欣赏着自然胜境。

清脆的水声隐隐约约在身边响起,欣喜悄悄地暂时地压住了内心的悲凉,我随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气息拂面而来,清澈冰凉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块的石头铺在潭底,坻、屿、堪、岩交错分布,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鱼从眼中闪过,那是一抹多么明亮色彩啊!数百条鱼就那么静静地停在水底,忽然间又迅速游开,让人眼前一惊。

向小谭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错不齐。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变得曲折,两岸巨大的坚硬的岩石几乎要阻断它前进的方向,但它缓慢的坚毅的淌了过去,承载着痛苦与孤独延续着,无人知晓它的终点究竟在何处。

他叹了口气,坐于潭边,周围安静寥落,这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待久了,我竟也觉得心情悲伤起来,顿时觉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发出的寒气深入骨髓。怕是只有细细咀嚼这孤独才能与他产共鸣。凄凉幽深击破了他的外壳,直逼他的内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惊讶,自己早已麻木于青山绿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独占据……

那身影与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样,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于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万孤独。

也许悲伤是会长久潜伏于心的,但快乐一样也能够,豁然面对吧!如诗中所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2

他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似珮环碰撞般的水声,心中为之一乐,便“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格外清凉,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牟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约有百来条鱼游来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可以依傍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此时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无比舒适,在那一瞬之间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应该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辈子都住在这多好啊。历经严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点光,一点温暖,一点希望。

可是,你甘心吗?

刹那间,喜悦之情散尽,他像是被从温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进了他只的心里,透进了他的骨子里,一阵阵孤寂,一阵阵悲愁向他袭来。他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落莫,那么无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浑身上下都在吱吱作响。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参加革新时候那股“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劲,认为一切都会便变好,可惜他想错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进了一台叫做“现实”的巨大磨盘里,被磨成粉、磨成渣,连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废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个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钱的。

他绝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灭破碎,如同他那颗残破的心一般。名为“希望”的荆棘之路使他浑身都在流血,但这条路却仿佛永远望不到尽头。

于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势大牙差互”“”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他记下了这番景色,便匆匆离去了。

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3

这篇《小石潭记》,是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县,地处湖南的边境,和广东相近,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很荒僻的地方。

他到永州,是因与王叔文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株连关系,被贬谪到永州的,时达十年之久,当了个无足轻重的佐贰官——司马之职。他到了永州,一方面由于在政治上是一个获罪被谪的人,要防止政敌们的侦察和陷害;一方面又受这一带的从未开发的自然景物的.招引,就寄情山水,漫游境内,到处搜奇觅胜,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先后经他发现和整理的胜景有很多篇章,这篇就是其中的一篇。

本篇主要描写的是一个被名为“小石潭”的小潭。在小潭周围的奇异清丽,具有充满生机的景色,使他有种追求旷达静默的心境。他写的“永州八记”乃是一组有连续性的描写山水的散文,因而开头一句就是联系上一篇从《钴钅母潭西小丘记》写起的。作者在这里首先点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在小丘的西边)和距离(离小丘约120步)以及环境的秀丽,当他听到叮当如佩环交响的鸣声之后,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等到俯见小潭时,又为那清凉的潭水而感到惊奇:小石潭虽然小,但它幽深清悄,水清见底,惹人喜爱极了。

作者在写了小石潭的水之后,又写了构成这水潭的基础——石。石是这个潭的一个特色,也是它得名的由来。正是由于这石,才使潭水清澈可爱。他通过挖掘潭中石之美,展露了个人的才德,手法微妙。潭中还有游鱼,约有百来条,看去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有时呆定不动,有时忽游远处,游态奇妙,似与游人在逗乐。游人,若远望潭水的来源,却只见从西南方曲折流来,时隐时现,也不知发源在何处。作者把这近景与远景交相配合,更增加了景色迷人的幽静胜境。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透过潭中的水、石、鱼等近景与远景的描写,可看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观察景物的细致深入之处。他善于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予以动态化,有血肉、有灵魂、有个性,不仅肖其形,而且传其神。全文不到二百字,却把这个小石潭的静奇幽深的自然景色真实地描绘出来了,引起了后人的怀恋。

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4

《小石潭记》这片古文出自唐代的作家柳宗元先生之手,写出了自己被贬之时心中悲凉的心情。这片《小石潭记》是他所做的“永州八记”中的其中一篇。

永州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他被贬在永州长达十年之久。在那里他当了一个不足轻重的职位,司马。因为在政治上的问题,在那里的生活变得甚至有点坎坷,他要避免被一些小人陷害他。但是即使身处那样的禁地,他也依然坚持写诗。他发现这一代地方是没有开发的,那些自然景物就深深地吸引了他,把自己的情感寄留在这山水之中,也因此写了不少的记游之作,而《小石潭记》也就是这其中的一篇。

整篇的文章都围绕着小石潭来写,作者写出了小石潭的美丽景色,小潭及其周边的景色,写了小石潭旁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随风飘荡,参差不齐。阳光把鱼的影子直接照到了水底的石头之上,让潭中的鱼好像全都在空中游动,可想而知那水是有多么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乐在了自己能看到有如此漂亮,美丽的地方。但这种的快乐是暂时的触景生情,只要一经过凄凉的环境的触发,那忧伤而悲凉的心境就会流露出来,也就由一开始的乐慢慢的转变成了忧。

同我们的生活于柳宗元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是不能再好了,我们不用担心被什么小人所陷害,不用借着景物去寄托感情,封建的社会已经过去,我们就应该在这个环境下努力学习,接轨祖国的未来。

柳宗元《小石潭记》满分心得及感想5

《小石潭记》,这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散文,在写这首散文的前夕,被贬为永州司马,并被贬了十年。之后,心情就一直很郁闷,无可事事,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自然风光来排遣心中的愁闷,写下很多诗词,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心胸气度寄托其中。《小石潭记》便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小石谭记》全篇以写景为主,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有一汪清澈的小潭,潭中鱼儿自由自在欢快的闹着,看到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与我同行的几乎都不在了,只剩下我凄凉的心境和这凄凉的景色融为一体。

文章语言也很恰如其分,比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两字形象的写出水的透明,又像“斗折蛇行”只有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静态和动态,言简意赅,写出了作者经过观察后独到的体会。

初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倒数第二段写出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为何又在最后一段专门再点明同游的还有很多人?这岂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读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写得很巧妙。在这种凄凉的景色中,我忘却了其它人的存在,从而来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这样美丽的景色,开始令作者忘记了被贬的凄凉,随着景致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凄清、幽凉令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被贬后失意的情感。

柳宗元《跂乌词》译文及赏析 篇4

跂乌词

柳宗元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译文】

日照城隅,群乌飞翔;

哑哑争飞,占枝朝阳。

梳毛伸翅,和乐欢畅;

顾盼跂乌,群鸦猜详:

跂乌落魄,是为那般?

也许志高,亲近太阳?

日中三足,使它脚残;

也许饥饿,啼走路旁,

夺人鲜肉,为人所伤?

昂首独足,丛林奔窜。

口衔低枝,飞跃艰难;

四顾泥涂,蝼蚁须防。

仰看房梁,燕雀为患;

纵有六翮,利如刀芒。

腾跃失势,无力高翔;

支离无趾,身残避难。

努力低飞,慎避后患。

【注释】

[1]跂乌:是伤残的独足而行的乌鸦。

[2]鸦鸦:犹哑哑,象声词。即乌鸦的叫声。

[3]落魄:穷困潦倒、不得志貌。

[4]三足乌:传说是居住在太阳中的乌鸦。

[5]攫:抓取。

[6]翘肖:在空中高飞之类的动物,此指乌鸦。章士钊以为是“翘首”,即矫首、昂首之意。丛薄:低矮的丛林。

[7]六翮:飞行中有力的羽毛。

[8]踊身:纵身跳跃之态。

[9]支离、无趾:《庄子》中两位形体伤残的富有寓意的人物。

【鉴赏】

《跂乌词》作于柳宗元初贬永州不久。在此诗中,诗人借助于跂乌形象婉曲而真实地展示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和凄苦心灵创伤,描绘出一副令人心恸的自画像。通过此诗,可以深入地窥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他初贬永州时的创作心态。这不仅对读者欣赏他的寓言诗帮助不少,而且对全面地了解柳宗元和他的整体作品也大有裨益。

种仙灵毗柳宗元诗词和译文附赏析 篇5

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门有野田吏,慰我飘零魂。

及言有灵药,近在湘西原。服之不盈旬,蹩躠皆腾鶱。

笑忭前即吏,为我擢其根。蔚蔚遂充庭,英翘忽已繁。

晨起自采曝,杵臼通夜喧。灵和理内藏,攻疾贵自源。

拥覆逃积雾,伸舒委馀暄。奇功苟可征,宁复资兰荪。

我闻畸人术,一气中夜存。能令深深息,呼吸还归跟。

疏放固难效,且以药饵论。痿者不忘起,穷者宁复言。

神哉辅吾足,幸及儿女奔。

【注释】:

(1)仙灵毗(pí):书名淫羊藿,叶青似杏,叶上有刺,茎如粟杆,根紫色,有须。《证类本草》:“淫羊藿,味辛寒,……益气力,强志,坚筋骨。”

(2)阙(quē):空缺,亏损。

(3)疠(lì)气:中医学名词,即“疫疠”。古人认为疫疠之气不同于六淫之邪,乃自然界别有一种“异气”伤人致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4)野田吏:管理荒田的小官。

(5)湘西原:潇水西边的原野。

(6)蹩(bié)躠(xiè):本指跛者行走貌,在此指行走艰难者。腾骞(qiān签):腾,跳跃;骞,高举、飞起。腾骞:指行走迅捷。

(7)笑抃(biàn):抃,指鼓掌表示欢欣。笑抃,边笑边拍手,非常高兴的样子。

(8)擢(zhuō):抽,拔。

(9)雍覆:即拥覆。

(10)委:丢弃。或 通“萎”,衰败。

(11)徵(zhēng):证验,证明。

(12)蘭荪:即菖蒲;《证类本草》:昌蒲,味辛温,无毒,主风寒湿痹,不得屈伸。

(13)痿(wěi)者:中医学病名。指肢体萎弱,筋脉弛缓的病症。

【译文】:

穷居南荒我很少保养,这里的疠气非常嚣张。

寒冬腊月竟不下霜雪,太阳西下还特别闷热。

拄着藜杖我步下庭院,双腿麻木行走艰难。

村里有个管农田的小官,常来安慰我孤寂的心灵。

说有一种灵妙的草药,就在潇水西边的田野里。

服用此药不用十天,跛脚者都能快步向前。

我乐得拍手请求小官,帮我取来那草药的根茎。

于是我将它种满庭院,不多久灵药就叶茂花繁。

早上起来我采药曝晒,晚上就不停地的将药捣烂。

药性温和能够调理内脏,治疗疾病贵在治本疗源。

用来覆盖可排除久积的湿气,用来活络可尽弃身上的闷热。

如果某种奇功真能奏效,难道还用得上象兰荪这样的草药?

听说有一种怪人的方术,吸一口气可保持到夜深。

能叫人长长地呼吸,气息还归还到脚跟。

疏放懒惰我没法仿效,只好通过服药来治病根。

得了风痹的人都不忘站起,更不用说如我一样的穷人。

但愿神药治好我的脚病,让我能象小儿女一样欢跳奔腾。

【赏析】: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由于心情抑郁幽独,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缠身,以至于有时不得不终日与草药为伴。在给李翰林建的的信中,柳宗元写到:“仆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往时间一、二日作,今一日乃二、三作。……行则膝颤,坐则髀痹。所欲者,补气丰血,强筋骨,辅心力。有与此宜者,更致数物。”作于元和四年(8)冬的《种仙灵毗》就记叙了这段时期的生活情状和心态。

全诗一共17韵,34句。1—12句交代种仙灵毗的原因。诗歌开头先渲染出永州可怕而又怪异的气侯坏境。可怕之处在于“疠气剧嚣烦”,怪异之处在于“隆冬乏霜霰,日夕南风温。”该冷的时侯不冷,该凉的时侯不凉,整日疠气猛烈。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能够仔细保养身体也会挺得过去,但诗人穷困潦倒无以自养,因此,沦落到“杖藜下庭际,曳踵不及门”的地步——处境十分困苦艰难。1一6句交代了诗人种仙灵毗的第一个原因:双腿麻痹,病况不轻。7一12句写同情他艰难处境的野田吏告诉他:仙灵毗治腿效果极佳。这是种仙灵毗的第二个原因。

13-18句写作者求药种、种药、采药、制药的过程。“笑抃”两字极为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当时表情动作:一边高兴笑着,一边拍着手掌。其内心的喜悦、激动溢于言表。这种喜悦和激动又反衬出他被疾病折磨时的极端痛苦。种药的过程写得非常简单。因为他并不是以种药为乐,而是靠草药除病,所以种药特别积极,采药制药也不辞劳苦,这一切又反衬出疾病对其折磨之深重,以致于他为了治病再苦再累也不怕。

19-22句是药理说明,也是诗人种药、采药、制药、付出一切辛苦劳动的精神支柱:灵药温和能够调理内脏,治疗疾病就贵在治其本源。拥覆其上,可以将内中积压的`雾气排除;伸展舒活,可以将积余的燥热消散干净,一句话,诗人相信仙灵毗药性很好,敷了它就能药到病除。

23-34句抒写诗人渴盼病愈的心情。“神哉辅吾足,幸及儿女奔”是诗人心中的呼喊,就象盲人对光明的企盼,令人心灵震撼。

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诗人通过记叙自己种仙灵毗的原因、经过等,既表达了对永州气候环境的厌恶,得病后的痛苦,更表达了渴盼病愈的急迫心情。读者细细体味全诗还能发现:虽然诗人当时处境极为艰难,但他没有气馁、颓废,而是坚强不屈,积极治疗。因为他虽然遭贬,但他“辅时及物”的政治信念始终没变,他渴望有朝一日得到起用,期望自己总有一天再出去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可以说,正是这种东山再起的期待心理支撑着他,给他带来了希望和活力。

诗的第二个特点是紧扣诗题选材,详略取舍别有用心。此诗题为《种仙灵毗》,诗中写了种仙灵毗的原因、经过,写了仙灵毗的药理、药效。但笔墨重点不是放在种药上,而是放在种药原因的叙述和对药到病除的渴盼上。其用心大概就是为了突出境况的艰难,让关心他的人更同情他,为他离开永州重返京城创造机会。

柳宗元小石潭记译文 篇6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作者: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注解】: 1、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也称贝叶经。 2、冥:暗合; 3、缮:修持。 4、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5、澹然:宁静状。

【韵译】:

汲来清凉井水漱口刷牙, 心清了再拂去衣上尘土。

悠闲地捧起佛门贝叶经, 信步走出东斋吟咏朗读。

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 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佛儒精义原也可望暗合, 但修养本性我何以精熟。

道人禅院多么幽雅清静, 绿色鲜苔连接竹林深处。

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 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

清静使我恬淡难以言说, 悟出佛理内心畅快满足。

小石潭记教案 篇7

2012--9

《小石潭记》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正确译出重点语句。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学习文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点: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感情的含蓄流露,体会文中的“乐”与“忧”。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活动:欣赏课文诵读视频。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导入;学生诵读,进入新课时。

提示学习要点。明确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细读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展示为主)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记同游者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个过程的?

点拨:“从小丘---下见小潭”。充满发现的期待与欣喜。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移步换景)

三.合作探究,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八年级上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012--9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分层次进行,先由赏、读语言来品析景物描写,再探究作者的心境,可适当提示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探讨。)

1.小石潭中有什么?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特点的?

明确:石“奇”:千姿百态尽显奇特不凡,而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而且,“闻水声,如鸣佩环”通过水声悦耳也表现出石的奇特。

鱼“乐”:鱼影表现出静态美,游动之态体现出活泼可爱,而且,拟人手法的运用也使得作者笔下的鱼灵动可人。

水“清”:“水尤清冽”直接写水的清凉。之后,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写鱼动静皆宜,情态美好,看到了其行踪,鱼像在空中游动一样。体现出水的透明,再进一步用太阳的照射,一起突出潭水的清澈。

2.比较探究,名家写水各不同。

吴均在《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郦道元《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共同点:都写了水的清澈透明。

柳宗元写水独特之处:只字不提水却处处写水,看似不着痕迹,却匠心独运:以无水显透明;以鱼影,鱼姿侧面烘托水清;以鱼乐见人乐,移情于物。3.小石潭周围的环境如何?渲染出一种怎样的氛围?

四周都被竹子、树木环绕着,但是却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渲染出一种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氛围。

学生小结:读完此文,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幽深冷寂的小石潭,它带给我们一种孤凄悲凉的感受。

个别同学范读,注意文中感情的把握。

4.作者初见小潭,“心乐之”,后面又写到“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幽深冷寂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流淌在笔下的景物里,谱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曲子。(寓情于景)

点拨: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2012--9

5.柳宗元的处境与眼前的这个小潭有没有相似之处?

小石潭固然美丽,可惜人迹罕至,不为人知,正好影射了作者自己空有一腔改革热忱,却身处僻壤、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通过写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意在抒发不可排遣的孤寂悲凉的心情。(借景抒情)

课堂小结: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移情于物,有寓情于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四.当堂检测

1.本文选自《 》,作者_____,字____,_____朝著名的_________。作者在被贬为_____司马时,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 》,最得后人称赏,誉称“模山范水”之作。

2.写游鱼和潭水的特点的句子是: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4.翻译下列句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五.拓展延伸。奇文共欣赏。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

小石潭记教案 篇8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理解作者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怨愤抑郁的心情。

教学重点:

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文人有一句话说: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文人在失意郁闷时寄情山水,唐代有一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出示柳宗元简介,并指名学生读。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学习重要字词的含义。

2.听录音朗读,感受作者描写的情境。

3.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四.知与不知试试看.

1.解释下列括号内字词的意思。

水尤(清洌) 往来(翕乎) 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2.说说课文中"以"、"为"的不同含义。

全石以为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

以其境过清 为堪为岩

五.临潭观景悦心情.

1.小组合作探究.

⑴课文中哪些句子写石,哪些句子写水清,找出相关句子,并说明理由。

⑵.文章一开头,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观鱼时与游者乐,可是坐潭后,竟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凄”,矛盾吗?为什么?

⑶、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的景与情如何统一的?

2、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3、教师小结。

六.寄情山水抒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比赛。

《小石潭记》学案 篇9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

2 抓住特点写景以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作者感情流露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依图猜诗——《江雪》,导出作者柳宗元简介,明确: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

二 整体感知

1 听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之后全班齐读,然后各推荐一名男生女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语气并体会感情)

2 疏通文意:

自由朗读课文,集体质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先将翻译过程中不能 解决的字、词或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后将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最后教师总结。

3生字辨音(大屏幕出示)

篁竹 huáng 清洌 liè 为坻 ch

为屿 y 为嵁 kān 佁然y

俶尔 chù 翕忽xī 差互cī

寂寥 liáo 悄怆 chuàng 幽邃suì

4 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大屏幕出示)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向西

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蛇爬行那样

3)明灭可见 或现或隐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像狗的牙齿那样

5)日光下澈 向下

6)影布石上 照映

7)隶而从者 随从、跟从

8)以其境过清 因为、凄清

5 翻译有代表性的句子(大屏幕出示)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 梳理文章内容(给出答题要求:一人读原文,一同学用译文解说小石潭美景)

问题一:怎样发现石潭的?

二:石潭的全貌怎样?

三:潭水和游鱼怎样?

四:石潭的源头怎样?

五:石潭的环境怎样?

三 重点研讨:(大屏幕出示问题)

(一)再读课文,先品“景”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 读完全文,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

2 研讨下列问题:

1)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2)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再品“情”,体会以景写情

1、正所谓情由景生,同学们,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根据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

四 总结全文

1作者观鱼时的心情和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板书:

2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教 师总结点评)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散文。

作者抓住特点描绘了小石潭的景物,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上一篇:国际残疾人日活动计划精编下一篇:社会实践领导讲话毕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