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篇1

我校承研的鲤城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已正式开题。为加强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管理,保证课题研究的规范实施,确保研究任务如期完成,特制定本制度。

一、课题组管理制度

1、课题组成员务必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原则,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本课题的各项活动。

2、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小组的计划和分工安排,配合主持人对所研究的子课题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及时沟通实验研究情况。

3、课题组成员要准时参加课题活动,及时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交流研究经验。

4、课题组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渗入课题研究的内容,密切联系自己的教教育、教学工作,坚持研、教结合,学以致用。

5、课题组成员平时注意学习和收集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书籍、杂志、文献和国内外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最新资料,并保存好收集的资料。

6、要注意及时总结研究的成果,保管好研究资料。每学期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经验总结,每学年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教学研讨课。

7、课题小组负责人对科研课题,要负责论证、指导(包括:课题发展方向、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交本阶段度研究工作报告和下个阶段研究工作计划,督促科研工作的开展。

8、各课题成员应根据上述制度规范本人的课题实施计划,争取在课题研究周期内实现目标,力争出成果。

二、课题组成员职责

1、课题组组长职责:

(1)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协调、目标考核工作,及时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邀请课题专家组专家对研究工作进行指导,确保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按正常的进度进行。(3)及时提交本阶段度研究工作报告和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并且做好兼职的资料员,以确保研究档案的完整、有序。

(4)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集体研究学习活动,并作好记录。

2、课题组组员职责:

(1)遵守课题研究管理制度,按时按质完成承担的研究任务。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主研人员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2)认真学习领会《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阶段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任务、方案和内容,领会其实质。

(3)主动开展理论学习,了解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和已有成果,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科课题组组织的集体研究学习活动,接受课题领导小组指导、检查和考核。

(4)课题研究常态化。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作好记录,为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翔实的素材。

三、课题组例会制度

为了更好地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力量,整体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建立课题组例会制度。请课题全成员严格执行制度,认真履行职责。

1、例会内容

①有关课题的理论学习、培训 ②总结前段工作,布置下段工作。

③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或课题进展情况交流分析。

④交流教学和研究方法,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撰写、交流反思笔记。

2、例会要求

①每两月一次,课题组长具体协调,确保例会时间和地点,严格考勤纪律,组织课题组成员按时参加课题组的学习、研讨活动和会议。每月一次同学段课题成员碰头会。

②课题组成员汇报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交流所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及时反馈研究实验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篇2

关键词:中国,蒙古,小学教育制度,比较

蒙古是中国的近邻, 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发展自身社会经济的很多方面, 都借鉴了中国发展的一些经验。蒙古的现代小学教育起步较晚, 但是近年来蒙古国内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该国小学教育制度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交往密切的邻国, 中国小学教育制度现状中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势必会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趋紧而被蒙古所借鉴。本文拟对两国小学制度现状进行比较研究, 希望给蒙古改革和发展自身小学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中蒙小学教育制度基本现状

(一) 蒙古小学教育制度概述

蒙古国在其《国民教育法 (草案) 》中明确了它的学校教育制度:一般学校需要囊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共分为十一级, 其中一年级至六年级为小学教育阶段, 并要求学校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蒙古小学教育阶段的授课时间一般为半天, 早晨八点到中午十二点半, 开设了蒙语、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等课程, 总体来讲开设的课程比较全面, 但是授课时间比我国少很多。

(二) 中国小学教育制度概述

根据中国《义务教育法》中的规定, 中国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 一共九年制, 一般采取小学六年制 (或五年制) 、初中三年制 (或四年制) 的方式。中国的小学教育较为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按照国家统一的要求统筹课程设置, 一般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各方面的课程, 以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语文、数学、英语的受重视程度较高。

二、中蒙小学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

(一) 培养目标的比较

中国小学教育阶段有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了完整的小学阶段教育的准则和日常规范, 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科学知识、热爱社会和劳动的思想;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和集体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解一定的科学、社会常识;初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且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蒙古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和家人;培养学生懂得礼仪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接受现代文化艺术的熏陶等等。

(二) 课程制度的比较

中国小学教育阶段一般为六年制 (或五年制) , 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课程设置除前文提到过的各科目, 还要求开设一定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国小学一般为全天授课, 40-45分钟一节课, 全天最多八节课, 课间一般有十分钟左右的休息及每天上午的户外间操, 有的学校还有早操和早读。

蒙古小学教育阶段为五年制, 但是从2008年起, 蒙古开始将五年制小学逐渐向六年制过渡。课程设置除了前文提到过的科目外, 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的外语课, 与中国大多数学校均开设英语课不同, 蒙古小学的外语课有英语、汉语、俄语、日语、韩国语等等。授课时间比中国短, 一般为半天, 六节课, 每节课40分钟, 课间休息五分钟, 没有晨读、早操和间操等活动。

(三) 教学制度的比较

中国小学教育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一切活动要围绕教学工作进行, 有政府审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二是德育教育十分重要, 从课堂贯穿到学生的所有日常活动,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要予以配合;三是班主任制度和与家长的沟通制度;四是体美音等课程甚至是第二课堂活动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五是要求重视学生的课外、户外活动。

蒙古小学教育制度与中国略有不同:一是教学大纲和计划由学校自己决定;二是德育的相关教育仅局限在课堂上, 类似中国校园里的各种标语和宣传栏是不存在的;三是没有统一的教材, 教材用过后经常被回收循环使用;四是没有中国的劳动课或者动手课之类的活动。

(四) 人事制度的比较

中国小学人事制度的人员设置一般有校长、副校长、主任、教师及其他服务人员 (如会计、司机、后勤等) , 校长一般由学校设置者或上级主管部门聘任, 其他人由校长提名, 教师必须具有国家承认的教师资格证。教师一般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一定的档案以供考核。

蒙古人事制度的人员设置与中国基本一致, 但校长的产生是由学校设置者或上级主管部门选举产生的, 副校长及主任由学校内部选举产生。教师同样应该具有一定的任职资格才能被聘任。

(五) 评价制度的比较

评价制度有关于教师的评价和对于学生的评价, 两国评价制度有相似的地方但各具特色:

中国小学教育的学生评价主要由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最后的毕业考试组成, 有时为学校组织命题, 有时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或者几个学校联合组织命题。政府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会经常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对各学校进行检查并对不合格的地方督促其改正。每学期结束后, 还有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的评选。教师评价则是根据中国的教师系列人事制度的管理要求, 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共同组织评价, 并评定教师职称, 并定期评选优秀教师。

蒙古小学教育的学生评价也主要根据考试决定, 但最终成绩需要按一定比例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给分, 期末不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的评选同中国接近。

三、结语

通过对两国小学教育制度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生评价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针对这些相异的地方, 本文认为:第一, 从教育内容的完善性讲, 中国略胜一筹;第二, 从对教育法规制度的执行力上讲, 中国也值得蒙古借鉴;第三, 中国学生的培养深度要强于蒙古, 但有些忽视学生个性的保持;第四, 中国小学的整体文化和学习的氛围更好。这几个方面都有值得蒙古小学教育发展借鉴的地方, 希望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文侃, 杨汉青.比较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巴娅日玛.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1.

[3]巴彦美玛尔.蒙中基础教育课程若干问题的比较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改革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制度之一,它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相比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因而在亟需提高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向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从而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水平。

一、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和认证过程的比较

我国于1995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第五章第十二条规定,“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认证其教师资格”,第十三条规定,“幼儿园、小学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请人任教学校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证”。

而在日本,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需要经过层层审查与考试:第一次是在大学毕业时提交毕业论文,第二次是符合规定者领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教师许可证,第三次是参加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举办的教师任用考试。只有符合规定的学分要求并具有相应的学位,才能参加国家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合格者才能授予教师资格证书。甄选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候选者根据考试结果,分别参加由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和学校校长的面试,通过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实习试用期“初任教师研修”,通过后被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任命为正式教师。另外,日本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国家,因此它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一般由文部大臣批准的具有培养教师资格的大学或短期大学负责,而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则由各级教育委员根据大学或短期大学的证明负责。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许可证,由教育大学、学艺大学、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短期大学培养认证。

由此可以发现:①日本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多道程序,而我国的教师只需一场考试,便能够得到教师资格。②日本教师资格的认证机构和证书的发放机构是分开的,而我国师范生的教师资格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发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高校手中。高等师范院校同时拥有教师的培养者和教师资格的认证者的双重身份,公正性往往难以把握。

二、教师资格认证条件的比较

(一)专业要求

在日本,四年制本科毕业的学生经教师资格初检合格后,先实习一年,再经复检合格后,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考核,文部科学省每年委托几所大学进行鉴定考试,经考试合格,发给教师资格证书。1998年起,法律又规定大学毕业的职员要成为小学和初中教师,必须有在生活福利部门或特殊教育学校等地看护、帮助老年人或残疾人,或与之交流等生活体验7天以上,才能获得教师许可证。在我国,通过一系列测试后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二)学历要求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教育职员资格证书法》规定了各级各类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条件:要获得各类学校普通资格证书,必须达到研究生院毕业程度。同时,日本早在70年代就成立了“教育研究生院大学”,计划通过这种形式逐步使中小学教师达到硕士毕业水平。

(三)教师资格考试

在我国,师范生不需经过教师资格考试便能得到教师资格证书,非师范生毕业生只需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考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等一系列笔试和面试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在上文已经提到,日本的教师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之前已经有两道程序的筛选,因而这些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的日本教师的整体素质必定比我们选拔出的教师的素质要高得多。

三、教师资格证书的比较

(一)教师资格证书类型

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有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划分,而在日本却截然不同。

日本现行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以1998年修订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教育职员资格证书法》为依据。此次修订将教师资格证书分为普通资格证书、临时资格证书和特别资格证书三大类。第一,普通资格证书可按照学校的种类而分为小学教师证书、初中教师证书、高中教师证书、盲人学校教师证书、聋哑学校教师证书、特殊学校教师证书、幼儿园教师证书。第二,临时资格证书是各类学校的助教、特殊助教的资格证书,它的有效期只有三年,并且只在指定地区有效。第三,特别资格证书是为了适应学校多样化的需要和给予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招聘有社会经验者或有特别技艺者任教。招聘范围一般仅限于学校所在都道府县,原则上可以是所有学科,但实际上主要集中于小学音乐、图画、体育和高中电子计算机课程。

(二)教师资格证书时效性

我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丧失教师资格;有因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证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可以认为,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是终身有效的。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人民同样对教育、教师的信任感发生了动摇,日本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举措。2006年,中教审提交的正式建立教师资格更新制度的最终报告指出,将教师资格的有效期规定为十年,教师在期满前需接受约30个小时的培训,方可进行教师资格的更新。具体的培训由大学或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按照国家的认证基准进行。

由此可见,社会如果要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就应当打破教师资格的终身化,通过设置教师资格证书有效年限,促使教师不断学习进修,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

四、日本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当具备与其需要承担的责任相符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所以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国家适当提高教师资格的学历标准。对于在职教师,国家可以通过定时培训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准。

(二)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加入实践环节

当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考试忽略了实践环节,只凭面试时的说课是无法真正考察到“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所以,本文认为我国可以学习日本采取实习一年并复试的方法来考察“准教师”,从而最终判定申请人能否真正担任工作。

(三)注重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因而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因而,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在教师资格考试的时候,相关机构应当聘请心理专家来对教师进行心理考察,从入口处把好关。

(四)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定期审查评估

我国现今的教师队伍鱼龙混杂的很大原因,就是部分人看到了教师工作的稳定性,通过各种手段混进了教师群体,侵犯学生的权益。教师资格终身的制度导致了部分教师缺乏有效激励和监督,极易产生道德败坏的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对教师资格进行定期检查,对教师个人进行考察评估,增强教师的危机感意识。

参考文献:

[1]马蕾.日本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1).

[2]何崇军.中日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比较[J].教育导刊.2011(8).

[3]李永鑫.肖荣勋: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4]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P243.

[5]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P136-137.

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篇4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扎实实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加大我校校本教研力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引导广大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把“问题意识”上升为“课题意识”,搞好专题研究,加强教改实验与课题研究结合,确立重点研讨课题,逐渐形成了以“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培养一批科研带头人,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制定本制度。

一、课题的领导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校课题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组织、实施、协调、汇报和总结工作。

2.教科室:

(1)教科室是我校教科研具体实施机构。负责全校教科研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

(2)教科室具体负责规划的制定,组织课题申报与评审,进行课题过程管理,评选优秀科研工作者,组织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处理日常性工作等。

3.课题(子课题)组长: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完整的课题实施方案(实施计划)和每学期阶段性研究方案(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布置各课题组成员完成自己的阶段性计划。

(2)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组的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研究过程,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3)组织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工作方向。

(4)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包括理论研讨、课堂实践、测试统计、分析总结等。

(5)及时向学校及上级有关课题办推荐组内教师的科研论文,经验总结。

(6)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时开展中期研讨课评议及学术交流活动,互相听课,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并及时进行评议和记载,使学校科研工作在教学中落实,科研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科研成果在总结中推广。

4.课题申报表一式三份,上交教科室。

5.已承担课题而未完成者,不得申报新的课题。

二、课题的管理和实施

1.课题主持人或负责人应将课题研究列入工作的计划,加强领导与督促检查,学校应在时间、人力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并把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成果作为 1

教师各种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课题准立通知一经下达,课题小组应认真编制研究工作计划和实施计划,组织力量开展工作,确保计划的完成。

3.课题研究过程中,因故对研究计划或课题人员做出重大调整,应由课题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报教科室提请课题领导小组批准。

4.课题负责人应于每年年底上交本研究工作报告和下一的工作计划,报告内容包括阶段性研究情况和成果、经费开支情况。

5.教科室对课题计划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擅自停止执行或改变研究计划的课题将停止下拔经费或退还经费。

三、课题研究人员工作职责

1.课题研究工作是一项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所有研究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研究经验,热爱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

2.研究必须服从学校教科室和课题组的统一领导,认真完成课题组所分解的研究工作任务。

3.研究人员要按时参加课题组组织召开的相关研讨会议,认真做好会议内容记载。与会时积极主动发言,阐述自己的研究感受,提出见解与建议。对旷会达三次以上的研究人员,视为自动退出本课题研究,且下一课题不考虑该同志的研究要求,同时参照学校相关制度处理。

4.研究人员要认真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特别是当代前瞻性的学术动态,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5.研究人员要细心观察了解实验对象,抓住每个细节,及时做好流程工作记载,点滴积累,撰写成文,积极讨论交流,克服固步自封。

6.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时要立足常规教学,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教师为研究主体,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交流。

7.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活动,结对帮扶,共同进步,专题讲座,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案例交流评选、课件制作评选等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载体。

8.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教育科研是一项艰苦的长期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研,不畏劳苦,不计得失,不为名利,奋力攀登的严谨科学的态度,方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9.研究人员必须按课题办的时限要求,提供本人的实验资料,及时准确保

质保量完成阶段任务。否则,视为自动退出课题研究。

10.对课题研究中因玩忽职守、严重赎职,对本课题的结题造成损失的研究人员,视其损失的大小追究相应的经济责任及学校行政会议给予相应的处理。

四、课题的经费与奖惩

1.凡经教科室审核、学校同意立项的科研课题,学校将视课题情况给予适当的资助。

2.课题经费的使用限于有关课题的开支,如资料的购置、资料的印刷,举行研讨、咨询、论证、成果、鉴定等小型会议费及调研差旅费等。

3.课题的经费由校长室审批,教科室审核。

4.对已确立的课题,学校将按校、区、市、省、国家级分别发放一定的课题研究经费,以作为立项奖励。

5.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实验工作的一切活动,按期保质完成所分工的任务,学期结束奖励50元。

6.课题组成员在实验中实验过程中,群策群力、共同发展,实验取得突出成果,学期结束奖励组长(含子课题组长)100元。

7.每年十二月份应将一发表的论文、案例等获奖成果原件、复印件送教科室备案,按照《实验小学奖励条例》予以奖励。

8.在课题研究中,有重大成果的教师,应将有关复印件交教科室,以便学校及时掌握情况,并予以适当奖励。

9.课题顺利结题,学校按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获奖情况分别给予奖励。

校级:一等奖150元二等奖100元三等奖50元

镇级:一等奖200元二等奖150元三等奖100元

市级:一等奖250元二等奖200元三等奖150元

省级:一等奖300元二等奖250元三等奖200元

国家级:一等奖500元二等奖400元三等奖300元

10.不服从课题领导小组管理,不按时保质完成课题领导小组安排的工作,不参加教科室的研究活动,扣除该学期完成任务奖。

11.在实验中弄虚作假或开会迟到、早退、中途离开者按学校相关制度予以处理。

五、课题的归档与附则

1.课题结题后,课题负责人应在档案人员的指导下确定档案的分类、编目、登记和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

具体档案资料如下:

(1)计划性资料。包括申报表、上级来文批文、课题实施方案(含子课题)及课题实施计划。子课题和个人每学期工作活动计划。

(2)基础性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基本情况。

(3)过程性资料。包括课题研究中典型课题的教学设计(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课后评价记录和课外活动的设计、实施及学生活动的情况。教师研究的随笔、教师博客和课题研究大事记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映等。

(4)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和学校网站课题研究专题等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5)效果性资料。①包括个案变化和群体变化资料;②教师研究成果反映:获奖论文、证书、出版的论著等;③学生活动成果反映:学生获奖证明材料、发表的作品、成绩对比结果等,如学生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试卷及有价值的学生作业、制作等成果。

(6)总结性资料。包括学年、学期专题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札记、结题(研究)报告等课题资料。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篇5

——学习方法研究

一、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

二、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2、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逐步学会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变静态学习为重视实践操作;变个体学习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实验的方向与目标、内容:

1、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改变本校班级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的被动局面,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乐园;提高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实验教师的精神成长。

2、研究目标: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3、研究内容

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④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的策略研究。⑤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四、实验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传统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它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缺少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销蚀。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障碍,因此《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目前推进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关键。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的更新中,首先应坚决贯彻《课标》,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不利于教学的传统学习方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景观。其次,应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愈来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教与学需要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要在教学的各环节渗入学法指导,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学习数学的过程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与题海大战,而是通过讨论、钻研、发现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站在学生中间的教学方式所取代;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情绪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游戏性情境、竞争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激励性情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体验成功探索的快乐。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意调协效应、激励效应、期待效应,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的学习,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挑战,摆脱自身经验。

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五、实施步骤

⑴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⑵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实施验证。

⑷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定期汇报交流,要求每月、每学期开一次实验汇报课,在实践中完善、总结,促进学生“探究——交流”的教学策略。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⑸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⑹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经反复实践、总结、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 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⑺聘请专家指导认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六、实验的组织及管理:(1)学期初,课题组与担任实验的教师围绕专题共同拟定实验计划。

(2)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3)抓好集体备课的工作。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集思广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4)加强听课评课的活动。实验教师每学年围绕教师专题开课4节以上,进行互听互评活动。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6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蔡有利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3年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2月中旬~2011年6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3年7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小学数学备课改革研究 篇7

关键词:教学,备课,小学数学

备课工作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 如何进行合理的备课工作, 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科教学的效果. 下面, 我们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备课工作以及如何进行备课改革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目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备课环节存在许多问题, 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工作极其简单、易于操作, 不用在课前进行繁琐的备课工作也可以高效地完成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 这一批教师根本没有认识到课前备课对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他们的备课工作完全是出于应付教学业务检查. 所以, 其整个课前备课工作都是走走形式而已, 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自然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没有任何作用.

其次, 由于一些教师的年龄相对较大, 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都过于陈旧, 所做的课前备课工作自然也是完全没有灵活性可言. 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 对所有教学内容都无比熟悉, 根本用不着课前备课. 另外, 就教师群体在备课过程中普遍存在抄写教材的情况. 随着教育教学条件的不断发展, 教学设备和资料越来越充裕, 相关教辅资料基本上是人手一本. 这就导致教师们都不太重视备课环节, 而是直接抄写教辅资料的情况不断出现.

二、小学数学备课改革的具体策略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备课环节所存在的流于形式、备课效率低下而且实用性差、备课工作根本无益于课堂教学等情况, 特提出以下几条改革策略.

(一) 改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整个社会的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和适应知识竞争时代的潮流.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数学教师, 首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教师们如果想要高质量地完成教育工作, 培养出能够完全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质量人才, 首先就要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外, 广大教师也应该重视备课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 做好备课工作, 不仅仅可以提前熟悉教学内容, 而且有可能在备课环节出现关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灵感涌现”情况. 对于那些已经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年教师来说, 备课是他们改进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 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的绝佳手段.

(二) 注重备课环节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备课工作一直存在没有创新意识, 不具有教学实效性而且浪费相关教师时间的情况. 但是,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前提下, 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的备课环节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和创新性. 可以通过切实减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负担等手段, 把广大教师从繁琐复杂、流于形式的“无用功”备课工作中解放出来. 这样就可以做到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备课环节的改革提高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从而提高整个小学教育水平.

(三) 注重备课细节, 从根本上实现备课改革

备课改革是一个时间漫长、 程序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只能通过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来响应备课改革的号召, 实现真正的备课改革.

关于教材以及教辅资料方面,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深刻理解基本常用教辅资料中所有的知识内容. 并且,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做到细心揣摩教辅材料编写者的意图和培养目标, 具体搞清楚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 另外, 还要学会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努力学习教材编写者的教学思路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在熟练掌握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所有内容的基础上, 选择出最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就应该把自己当做沟通教辅材料以及教材编写者与相关学生之间的桥梁, 应该主动去促成学生与教材编写者在知识、方法技巧以及思想上的交流.

关于学生,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在整个教学工作进行过程中都要将学生作为“主体”.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体现在备课教案中, 就应该是在考虑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养成的基础上, 做到对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解决一些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例如, 在引导学生对具体学习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工作时, 首先自己应该做到举一反三, 甚至“反更多”.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良好的备课准备工作, 不仅可以帮助相关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备课环节十分必要, 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做好、做精备课工作,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备课改革.

参考文献

[1]李丽莉.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备课[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4) :226-226.

[2]方莉.让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备课中得以体现[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2, (10) :171.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规章制度 篇8

摘 要: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对数学课堂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以匹兹堡大学QUASAR研究项目中的“数学任务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成都某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找质数”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导致数学任务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任务;课堂研究;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因此数学课堂研究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计划”研究项目中的“数学任务分析框架”为依据,去剖析一个小学课例,研究教师如何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任务,并且分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解释影响任务实施的主要因素。

一、数学任务分析框架简介

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Amplify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Reasoning)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推理、问题解决和数学交流的机会。研究者将数学教学任务定义为:不仅是课本上或教师授课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围绕教师和学生组织和实施那些问题所进行的课堂活动。数学任务的展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QUASAR计划”中的数学任务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通常在以下三个阶段被检视:(1)当它出现于课程或教材或由教师自己创造时;(2)教师在课堂上创建或发布任务时;(3)学生演算或思考时。这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三个阶段(即任务实施阶段)被认为对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有重要影响,见图1。

Stein(1998)根据认知要求将数学任务分成2类共4种水平,所谓认知要求指的是学生成功参与并完成任务所需思维的种类和水平。

A. 记忆——任务需要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简要回忆,不需理解;

B. 无联系的程序——任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公式、步骤,与意义不相关;

C. 有联系的程序——任务集中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程序上,与意义相关;

D. 做数学——任务并未暗示可预期的解题途径,需要研究问题的内在结构,进行复杂的思考。

其中A、B属于低认知水平类型的任务,C、D属于高认知水平类型的任务。

本文据此来分析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数学任务过程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变化,并且考查数学任务得以保持或者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堂案例分析

1. 教师组织和实施数学任务的过程

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找质数”,授课地点是成都市某小学,是四川省第二届小学课堂转型与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中的一堂数学课,执教的F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该班学生今年五年级,特点是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笔者首先参与了本堂公开课,并且进行了录像,在课后反复观看课堂实录的基础上,笔者将F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进行了整理,将该教师所组织和实施的主要数学任务提取出来,按照“QUASAR计划”的分析框架,对数学任务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见表2。

2. 核心数学任务分析

本堂课内容为“找质数”,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对质数的概念和简单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基本上可以说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因此教师将本堂课的核心数学任务定为找出1到100中所有的质数。该数学任务的综合性较强,任务的复杂之处在于没有解决该问题的特定方法,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但是要得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就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和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属于高认知水平数学任务。笔者先对该教学片段进行简要描述,再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讲讲他们的发现。

讲解的小组共4名学生。

组生1:我的方法是根据质数的定义一个一个地找,我讲完了,谁有评价?

学生(多数):你这样一个一个列举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教师:你们小组还有其他方法吗?

组生2:我有一个方法是速记法,2,3,5,7和11,13后面是17……这样依次类推,三个三个地非常好记,我讲完了,谁有评价?

生1:我觉得你这种方法不太保险,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错误,57是3的倍数,所以是合数。我有一种方法,先去掉合数,剩下的就是质数,首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应划去,再划掉2、3、5、7的倍数,剩余的全都是质数。

组生2:我觉得你的方法非常好。

教师:我让一位同学来配合你,我在投影前放了一张新表,你说怎么划,她就怎么划,你说,她来配合。

组生2:先划掉除2以外的2的倍数。

学生们看着屏幕,一位学生在投影前挨个划掉了2的倍数。

组生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应划掉,2的倍数已经划掉了,再划掉3的倍数。

教师:下面很多同学想帮忙。

生2:我们以前学过2和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为0,2,4,6,8,质数的特征是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素,所以划掉个位是0,2,4, 6,8的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为0,5,所以把个位是0,5的数划掉,最后再一个一个去掉合数。

教师:还有哪个数的倍数没有被划掉。

组生2:3的倍数,3的倍数很特殊,需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有哪些呢?

学生(多数):9,33,39,42,……

组生2:47?49?……那我们现在把3的倍数都找完了。

生3:要划掉49,因为是7的倍数。

组生2:我们是要先划掉3的倍数,再划掉7的倍数。

组生2:7的倍数。13?17?……97?接下来我们找11的倍数,只有这么斜着的一排,它的个位和十位数字要一样,已经被全部划掉了,谁还有补充?

……

组生3: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小组的方法,第一种就是一个个找,第二种就是逆向思维,先找2,3,7的倍数。

最后教师总结,并且用多媒体演示刚才通过大家努力得到的方法,动画演示依次去掉2,3,5,7的倍数。

教师:这种方法其实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数学家发现了,古希腊人把数写在涂蜡的板上,每要划去一个数,就在上面记以小点,寻求质数的工作完成后,这许多小点就像一个筛子,所以就把埃拉托斯特尼的方法叫作“拉托斯特尼筛法”,简称“筛法”。今天这堂课如果早上两千多年,说不定这种方法就可以叫作“五二班筛法”。

本堂课教师将核心任务定为找1到100内所有的质数,并且整个过程花了26分钟,占了本堂课58%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讲解,让学生评价,让学生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能在恰当的时机提问和总结。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讨论始终围绕数学任务展开,并推动其逐步发展,保持了数学任务的探究水平,其中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1)保持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搭“脚手架”给予学生帮助

F教师先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而教师在教室中走动,看学生做的情况并询问讨论的结果,适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在仔细听取了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困难或疑惑的根源进行评估,然后给出适当的建议,帮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2)保持对学生给出解释和意义的压力

F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追问或让学生相互提问和评价等方式,把讨论引向意义或概念,而不只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如在上述教学判断中,教师说:“我还想提一个问题……”“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为什么呢?”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学生的相互评价,如“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复杂,我有简单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等,学生的头脑风暴,最终使得数学任务圆满解决。

(3)学生以主体性地位示范了高水平的解答

在进行了小组讨论后,F教师让一个小组的4名学生到讲台上分享他们讨论的成果,刚开始他们提供的方法并不那么让人满意,后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该小组的学生迅速整理了思路。教师还是将机会留给了学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就剥夺了学生的机会。从上面展现的教学片段来看,该生得到的数学思考方法对他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他学生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

(4)创建自由、平等、有序的课堂环境

F教师转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法,相互评价质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虽然表面上课堂“乱哄哄”的,但是学生始终围绕着数学任务展开激烈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

然而,本堂课在其他数学任务上也出现了认知水平下降的情况,主要因素有:(1)教师“包办”了学生的思维和推理,练习只是给出了答案,并且提问“从刚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尽管有学生举手,但是教师没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题目背后的数学问题,接着教师介绍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没有引导学生从题目背后进行深入发现,学生对这样突兀的介绍显然有点接受不了,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教师把重点从意义、概念或理解转向答案的正确性或完整性。如最开始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时,教师让学生必须按照示范的例子的格式来回答,她好像相信模仿和反复练习最终能使学生毫无错误地完成程序,得到正确答案,因此降低了任务的高认知水平。(3)时间不足。教师在多个数学任务的时间上安排得不恰当,以致在课堂最后的总结部分,为了节约时间F教师没有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而是由教师代替匆忙做了简要的总结,使任务水平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篇9

一、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的意义:

在21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的教学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其教学内容琐碎,问题探索缺失,思维含量低,看似热闹的问答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权利,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灵气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这些现状表明: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仍未突破原有传统的框架体系,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就有必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我校开展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同时能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激情,便于更好的理解新知识;“自主探究”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数学情感与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课题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起到关键作用,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能否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才打好牢固的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创设情境”就是创造情形、境象。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就是自己做主去探索研究。即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

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模式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目标: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同时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因此,它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和完善人本身。”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过程,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构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发现结论—解决应用”实践过程,通过以情激学、创境激学、设疑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探求精神,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

2、具体目标:

(1)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并猜想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素质目标。

通过研究,不仅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素质,而且提高教师分析教材、应用教材并开发教材的能力,优化数学教学。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从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良好的探求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建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赋予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强人的信心和勇气。“创设情境”是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其中一种有效方法。

3、研究培养学生体验教学、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教学自身的特点上来讲,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让学生去体验教学、自主探究应该是最佳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

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

2、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摸底,拟定一份问卷,其内容是:你喜欢数学吗?你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你遇到疑难会主动向老师提出吗?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探究方式?你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吗?

3、行动研究法。

要“确立一个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一个优化”。确立一个观念,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发展。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实现一个优化,就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4、自然实验法。

主要选定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实验。按照均等性原则,在两班学生素质均等,人数持平,教师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控制实验条件,实验班按研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普通班按常规进行。

5、对比法。

为了更好的全面掌握学生对“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以及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帮助,每月举行一次调查,要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这样分段分期对比,发现问题与差距,及时找出原因,寻找对策。

6、综合其它研究方法。

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7、激励法。

及时记载并公布两个班的纪律、学习氛围、发言、作业等情况,及时表彰学有成效的班级和个人。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调查摸底,确立课题,制订好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本阶段分三个步骤:

1、第一步(2009年9月—2010年1月)

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组织机构落实和指导等工作。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

2、第二步(2010年2月—2010年7月)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导向作用,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方法,做好构建、完善“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切实把理论的模式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和过程。

3、第三步(2010年9月—2011年1月)

聘请专家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理论和业务讲座,提高全体课题组的理论业务水平,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改进。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对课题模式研究的力度,做好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并拟定继续实践的延续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5月)

通过搜集和核实有关资料,全面总结,对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进行成果展示,课题组成员共同评价研究,最后召开成果汇报会,撰写实践研究报告,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七、研究成果的形式:

1、主要阶段性成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优生率、合格率、巩固率得到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总结性成果:教学体会、经验总结论文、课题研究总结。

3、其他相应的成果:如录像、电视片、光盘等。

八、保证措施:

1、我校是市一级学校,已建立了校园网络,具备了软硬件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充足、教学设备先进,是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

究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

3、课题组负责人是教学能手,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自身素质较高,教育教学基本扎实,且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强。部分教师参与过县小学数学“尝试探究”和“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

4、本课题研究准备充分,资料搜集较多。

5、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布置分工,明确职责,并制定了研究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课题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和探讨研究问题,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听课,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课题实验小组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篇10

课堂教学过程本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认识和成长的过程,是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此间经常会有错误产生,尤其在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知识的加深,学生出错更是正常现象。很多学生把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在老师眼里,学生出现错误时常常避之唯恐不及,课堂教学追求的效果是“对答如流”、“天衣无缝”。当学生发言出现错误的答案时,老师当即快刀斩乱麻,或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嘴,紧接着换学生回答,直至正确答案出现为止;或以执牛耳者的姿势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问题上,老师也总有办法让学生按其设计的正确方法给出答案,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出现,更不用说纠错的过程了。恰恰因为如此,学生会非常担心自己回答问题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对错误产生恐惧,也很多学生担忧出错会受到同学当作笑话,因而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面对课堂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老师最看中那些准确无误的资源。而对学生的错误资源想方设法加以躲避,更不要说去寻找、利用、开发这些错误资源。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认为课堂原本就是学生出现错误、纠正错误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来利用出现的错误。在教学中,把学生出现的错误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加工利用,我们课堂也因“错误”而变得有意义,有活力。并且在这一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和老师的纠错能力,甚至可以达到规避同类错误的功效,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并且有如下作用:

(1)在教学中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加工错误、利用错误、纠正错误,以达到规避同类错误的效果。

(2)针对高年级数学学科的学习,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学生课堂捕捉错误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错误中成长。

(4)培养学生思维判断、纠错能力,拓展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深入研究教学中学生产生错误资源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2)错误资源对教学的影响及其地位的研究。

(3)对错误资源的利用及对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测法:观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类型易现错误,并且记录下来。

(2)教学反思法:通过听课、教研学习或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捕捉出现的各种错误,反思错误资源的利用情况。

(3)文献法:利用网络搜集、阅读理论书籍等途径收集对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错误资源的利用”有帮助的知识,加深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

(4)个案法:通过对班级学生的个案研究,掌握不同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错误原因和内容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运用教学中的错误资源。

四、课题研究计划

1、第一阶段(月)准备阶段:搜集资料,学习理论书籍,拟定课题的具体内容。

2、第二阶段(4月)初步实施阶段:收集资料,研究课题内涵,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3、第三阶段(年5月―2021年12月)实施阶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收集记录、归纳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易出错的题型,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探索加工错误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做阶段性整理。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而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忽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较低,并且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利用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

从本质上说,体验教学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主要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就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活情景开展体验教学。例如,在学习“基本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景:“班里为表彰成绩进步快的学生决定到文具店买文具,一共需要钢笔5枝,铅笔5枝,其中钢笔5元一枝,铅笔2元一枝,请问班长一共需要带多少钱?”

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联系紧密,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就能够进入情景中进行思考,对该应用题的条理理解得更透彻。此时,教师就通过创设情景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与深刻的体验。

例如,在“比一比”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比较身高、体重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教学课程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开展,这就能够让学生对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清楚的认识,达到了体验教学的目的。

同时,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也打破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限制,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的来说,体验教学是对应试教育模式的否定,其立足于建构知识理论,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完善小学数学体验教学,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张睿.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猜想在探究起始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做题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当他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会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最后正确与否,于是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猜想,作为一个思维过程,既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网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魅力,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境地。所以,许多课题的引入都可以在学生的猜想中进行。正如波利亚所说,这样做,更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回顾了“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是这样设计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请你们猜想一下“比”会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会这样猜想?引导学生在联系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做新的推理,学生思维的闸门立马被启动了,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于是学生踊跃的猜起来,是“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竟然大部分学生的猜想与课本相一致,他们从中感受到了猜想的乐趣,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会以更大的热情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去。

二、猜想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果说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那么猜想就是创造的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地构思,精心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产生猜想的欲望,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回顾在低年级认识过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举例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接着用三根小棒代替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在已建立的表象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猜想三角形的定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作用。积极的态度自然产生积极的暗示,反之产生消极的暗示。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特别重视教师对他的态度,它将直接决定学生以后猜想的积极性。这时如果教师把学生的猜想展示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再加上教师的激励性评语,鼓励学生猜想,他们就会捕捉瞬间灵感来进行猜想,从而激起主动探索的欲望。所以,我随即在屏幕上依次出示学生猜想的结果:“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三个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并及时给猜想的结果下结论。“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我乘势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猜想、不断开拓:“我们要抓住三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去思考问题。请继续猜想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对于猜想合理的进行鼓励,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不猜想的进行鞭策,从中让猜想“访问”每一位学生,使有的学生被动的猜想行为转变成自觉的猜想行为,师生共同构建猜想共同体。我再次出示学生猜想的结果:“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可见“围成”一词在学生心中准确定格了。

正如魏书生说的那样,学生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也许这就是猜想的魅力。

三、猜想在练习发展中,激活学生的内驱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渠道,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猜想,在有利发挥学生潜能的最佳环节之一———知识巩固阶段,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并对其进行移动和重组,开拓新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如我经常设计一些活泼的情境题、开放题引导学生猜想,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能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直角、钝角或锐角),猜出这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吗?为什么?老师利用实物图形演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汇报。我经常设计这方面的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是的,“猜”最有神秘感,最易激发学生奇思异想。“猜”能开放思维空间,诱发学生自觉地探索,因而借助猜想,能自如挖掘学生潜能,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把金钥匙。通过猜,学生灵活变通地解决问题,由被动地解题为主动设想各种条件可能和各种结论可能性。通过猜,学生感悟了许多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问题,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看看,多想想,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想象。

四、猜想在小结延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并不意味着猜想该告一段落了,小结以后还应有猜想的存在,那就是猜想的延伸。延伸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学习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猜想以后会学习什么内容,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如,学习四边形后,教师演示教具,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自然会猜想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下一节课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猜想知识的运用,如教学完“时、分、秒”后,让学生猜一猜做好下面的每一件事情要用多少时间“穿衣服、刷牙、吃早餐、收拾书包、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这样的猜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学贵在疑”,如果教师能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将变成一件再轻松不过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猜想”无异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送上一颗充满活力的璀璨夺目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倪万香.小学数学猜想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上一篇:我们的目光的作文800字下一篇:送给家人的圣诞节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