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共8篇)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能力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 傅德荣
一、信息社会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
信息社会是一种以信息作为社会中一种基本要素,并且信息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社会。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泛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总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许多认识、观念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光盘、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可能获取的知识比教师获取的知识更为广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什么是教师、什么是教学、什么是学校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不再是仅仅通过教材。教科书进行学习,还可通过CAI课件、通过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教材、教科书应是一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基于媒体的.学习,在人们的学习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学习形式不再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接受学习,人们可基于一定的学习情境自主地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体验学习等。人们的人才观、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人们对人才的认识正从知识存储、检索式的人才观向着创新、实践型的人才观发生变化;人们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认识正从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向着继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终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生变化。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与变革提供了新的条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是实现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重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包含3方面的内容:(1)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环境的信息化;(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3)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的信息化。[1]
二、面向信息化的两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题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深入展开,给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对人们学习的支援,是为促进人们学习所创造的一系列学习状态。这一系列的学习状态是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具体化的。这是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的另一种诠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媒体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媒体技术,这些新的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手段,它是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用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应用不仅仅是用于完善信息的呈现、传递,它还为教学过程的分析、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它使人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它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效果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
随着当前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处理也在不断的发展,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法,满足了不同人群对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通过改革使教育学更加的灵活和方便,使教学的过程中更加的多样化,人们对教学的选择形式和学习内容也更加的方便。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教学资源、快捷的教学手段实现教育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资源的建立来满足教学的需求。通过创新的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改革。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1. 教育信息环境的完善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发展教育信息的环境,教育信息的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教育信息环境包括教育信息的储存量、传递方式、处理模式、资源共享的程度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基础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不断完善信息化的基础建设,通过各种网络和基础建设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2. 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教育资源的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保证教育资源的过硬,教育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组织专业的师资队伍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资源,建立完成后要保证教育资源能很好的传递和利用,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 人才的培养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使数学的手段更加的多样化和先进化,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的浓厚,教学内容更加的全面,这样无疑会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培养一大批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会促进网络教学、视频教学的发展,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对教师的选择上也会更加的广泛,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教育信息化来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将打破原来的书本教学,将会逐步转向电子化教学,实现全面的教学改革。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更好的适应当前教学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书本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将会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中的试验演示和重点理论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通过信息化的演示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更加主动的接受各种新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信息处理
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就是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将各种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因此,教育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信息处理就是指对通过各种资源收集到的教育信息通过汇总整理后,将有重要价值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传递,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保证信息处理结果得当,在信息处理和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处理算法是很重要的,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正确的算法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若不通过正确的算法进行比较和分析,就很可能得到的结果和实际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就不能进行信息处理,即便是进行了信息处理也会导致信息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不能传递正确的信息。
五、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建议
1.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承担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当地教育发展的状况,及时对教育信息的重点进行调整,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对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布置,以最大的限度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应该督促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学校的信息化资源计划。政府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规划和配置,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各地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以便能及时的调整教育信息化的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发展。
2. 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发展比较缓慢的农村和山区,教育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根本不具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减少城市和农村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差距。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的注入量,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统一的布置来对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布置,减少差距。
3. 建立共建共享的联动协调机制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能减少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对教育信息进行配置,要明确各级部门的教育职责,根据教学资源特点在本区域每建立精品和名优教育资源,通过精品和名优教育资源的建设来带动当地教育资源信息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处理能力,应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对各种教育信息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对已经成熟的教育资源通过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信息的利用率,这样就能避免在本区域内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教育资源信息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 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和教学信息处理的建设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和庞大的工程,在初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我们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成立监督小组,对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根据本地域的特点提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好的意见和建议,对完成的部分及时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评估,要逐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六、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观念,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要素是指其工具性。其一表现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其二,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倍增器”、“转换器”、“助推器”。但是,在实际实践中,这个工具性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往往被我们的管理者、一线的实践者所忽略,那就是其必要性。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流通等方式,改变着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各行各业的生态,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对象——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思维方式、对教育的需求和以前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看待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时,不能停留在表层,应该看得更深层一些。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角度看,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不能流于形式。
二、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相对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与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趋势,以此来把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这里强调六个关键词——数字化、融合、云化、量化、重塑、颠覆。
趋势一:数字化
我们做的很多信息化方面的事情都停留在数字化阶段,目前,数字化涉及的内容包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交互白板、交互终端、网络服务、云端资源等。下一步信息化的趋势会加强,例如电子课本的数字化,不再是简单的电子搬家,而是逐渐加入视频、动画等很多新的元素,实现交互,再进一步发展新的理念,甚至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带来新的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趋势二:融合
从微观的角度看,融合涉及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学习空间、学习过程、面向学科等方面。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与新兴的网络教学不再是两张皮,而是无缝对接,实现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翻转课堂,课堂上下、课堂内外,正规的学习、非正规的学习得到整合,学习者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科对信息技术要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技术支撑的特点也相应不同,这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所在。
趋势三:云化
这方面既有公有云、私有云这种混搭的结构,也有云端一体化,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个人云的学习空间,促使学习者进入个人云时代,这也促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投入方式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的从业者和公司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教育从业者不再关注教育云本身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关注的是为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应用和服务。
趋势四:量化
量化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这不局限于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教育;二是精确测量和个性化诊断;三是智能化与个性化。量化技术的出现,是解决我们教学实践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量化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教育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
趋势5:重塑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塑表现在:学习学科实现新的发展;教育理论体系获得重构;主体角色——教师重新定位。例如,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而不再是教师,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高于教师,而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拥有量上面的,这就推动教学的传统主体角色——教师重新给自己定位。
趋势六:颠覆
在教育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是一定会到来的,技术更新的周期短而教育更新的周期长,只是说教育的颠覆性变化不像技术更新那样快而已。例如“翻转课堂”简单理解是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但其意义远非如此,在这个课堂模式中,技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有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教育工作者进行很多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痛点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均衡、质量、复杂几个方面。
均衡发展與公平是两个概念,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的均衡。二是校际均衡问题,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三是教育如何支撑学生的均衡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业发展,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发展。
质量提升方面,首先应该关注质量提升的标准问题。大的方面说,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微观角度,从区域教育发展范围看,如何确定质量提升的标准、采取何种方式等应该得到关注,而这些不是单纯的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关注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四、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抓手
其内容包括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区域云平台、课堂教学创新、教师培训等方面。
区域教育信息化方向需要有指引,这要求规划先行,让规划引领未来。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困局问题。
体制机制创新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保障。其内容很多,例如管理机制,涉及激励机制、考评机制、运营机制等;建设机制;消费机制……
构建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云是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基本依托,这也是一项必要条件。其功能表现在,倍增器——加快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转换器——改变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服务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助推器——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质量提升准备物质基础。
课堂教学创新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主要场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创新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表现在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取向
这个问题上,应少一点彷徨、犹豫,多一点参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干中求发展。
对于第二种说法,多数人不认同。认为,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不会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印刷媒体和其他视听媒体会依然存在。网络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其局限性。如对情感的陶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它比传统教育并没有什么优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不是万能的。当代媒体理论所揭示的:“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某一种媒体,对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可能比别的媒体更为有效,但是没有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万能媒体。这个理论并没有过时。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取代教师。有人说:实施网络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但学生不能没有教师。因为网络教育不是自学,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国外有种说法:网络可以克隆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不需要教师本身,只需要其克隆,即虚拟教师或教师的图像。多数人对这种说法持否定
态度。认为,网络教学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发生了角色的改变,由知识提供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他们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如何分析从网上取得的资料,并把它们运用得当。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让学校消失。传统学校会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有一种看法认为,未来的教育会有机地融合虚拟的网络学校和现实的传
这里,我想针对人们认识上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进行讨论: 1.互联网不是“围城”也非万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
设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兴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我国也是如此。在这期间,社会上出现了几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一是互联网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冲进去,而里面的人不想出来。
这个说法,借用了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中的用
语。钱钟书在《围城》中将社会的某个局部(如大学、婚姻)比喻为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并提出其经典名言:“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而互联网不是围城。二是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将取代其他媒体,取代教师,让学校消失。
对于第一种说法,多数人都是认同。认为,互联网确实有着巨
大的吸引力,它是信息的海洋,交流信息的快捷通道,它能超越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进行量体裁衣的学习,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极为有力的支持。开展网络教育是大势所趋,一切可能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育。在20 统学校,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校体系。这种看法颇有道理。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而不迷信。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是:(1)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强调“情境”与“协作”用;(3)主张用探索法、20世纪90生自己选择,自我实现。以上可以看到,三者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赞同以下几点认识:(1)要重视和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为它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各种学习理论都,解决不同的学习中的问题。对待理论的态度,应是不盲目崇拜,不简单批判,不机械照搬,兼容并包,择善而从。
3.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学生掌握知识、拥有知识;而对教学生应用知识、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知识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或有所忽视。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新的理念: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和一次演讲会上谈到两件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件事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先生回答说:“在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量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创造性、创新精神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另一件事是在一次演讲会上,杨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过去的十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美国年轻一代在世界基础科学大赛中考分最差的十年。”确实
如此,近些年,国际化学、生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都落后于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那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为什么考分最差的十年,反而成就了美国最辉煌的十年,杨先生回答是:美国不是看重分数这种知识拥有的形式,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应用,用知识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他们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美国在学科竞赛中落后于许多国 21 教育教学领域,。在教育科研中、研究生选题中、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推进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他的学习理论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就不必去研究了。它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对立起来,并全盘否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认识恐怕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他们对改进学习都可以起作用,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对我们的教改实践都有用处。三者的主要区别是:从教学目标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智能 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从教学任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怎样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
从媒体作用来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思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教学设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控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的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放手让学
家,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是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20世纪的重大发明大致有29项,其中19项属于美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数是美国人。一个是重视知识的拥有,以“学富五车”、考试高分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知识的应用,以知识的价值化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学科竞赛明星;一个是重视科技创新能手。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培养哪种人呢?这是新世纪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4.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创造型人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介绍三种:(1)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素质,a.受过
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b.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c.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构成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所在。创新精神三要素:拚搏、开拓、发展。;对新技、新产品的发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才能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品性。
什么是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管理、,“三发展”作。
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不少同志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的文章有上千篇,出版的专著有上百种,人们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也有几十个。但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能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明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这仍然是当今不少人心目中存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的最简洁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最要紧的是记住三个数字:3、2、1。
3是三个字: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
;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开拓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3)创造型人才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既是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即a.全面+个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b.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又善于用电脑。
善于用人脑就是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尔?斯佩里说,整个大脑的两半球,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同步运转,车子才能前进。人的大脑,只有左右脑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它的聪明才智。
c.智商+情商。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 商,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的人。
记住上述三个字、两个重点、一句话,这就是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概念的最简洁的方法。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三件建设,都要有助于“三发展”,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两个实际问题1.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 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有人将素质教育又叫做三发展教育。应
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两个字:三死。即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人们把应试教育称作三死教育。2.是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对建设校园网的热情很高。但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呢?人们都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是不容易的。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曾参加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认为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很成功的。教育部韦钰副部长于1998年10月8日在该校主持了有200多位教育系统领导、专家参加的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1是一句话: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所22 现场会,同时,为了推进我国校园网的发展,该校正式被确定为教育部电教办“全国电教多媒体网络应用培训基地”。我对该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构建的系统模型、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很是赞同,认为是合理的。特(建网、别是对他们在网络系统建设中采取“三建”建
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方案,以七个大功能模块为主体:校园信息中心、多功能教室、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办公室、电子图书馆(方案服务全面亮相,联想教育航母扬帆远航。电化教育研究,2002,10)。(5)校园网建设,既要着眼未来,又要面对现实。
转载
标签:分类: 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
中职教育信息化
能力提升计划
教育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23.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
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的平台,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开发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包括资源获取、教研交流、进修提高等。依托有关单位建成4个国家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遴选300所学校,支持其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建设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2010年,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2011年,建成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和教学支持服务系统;2010—2012年,分批设立4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和改造建设300个数字化教室。
24.建设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和决策的信息化水平。
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站实时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职业岗位与专业目录对接信息等方面的业务要情。动态更新中等职业教育时事新闻、国家重大职业教育工程项目进展、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动态、东西部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科研、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地方经验、国际动态、职教专家库等方面的信息。
依托有关单位建设教产对话协作系统平台、校企合作系统平台、改革创新成果展示系统平台、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技能大赛信息系统平台、全民数字化
终身学习的平台、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等若干重大信息化应用系统平台。
成立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推广中心;充实加强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基地;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指导各地、行业和学校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开展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创建与评选。研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件资源开发标准》、《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管理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信息主管培训与认证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普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李沧区位于青岛市区北部,辖区面积99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是2014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近年来,李沧区正处在由城乡结合部向城市核心区嬗变的时期,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新市民大量涌入,随迁子女已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体差异较大。这不仅给教育设施的承载带来了巨大压力,也给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学校13所,校舍面积翻了一番;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多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加快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上级部署,按照“硬件是基础,软件是核心,应用是关键”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围绕“用起来、管起来、有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究装备的“个性化”、“特色化”、“现代化”配备,大力推进“电子书包”、“三个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入融合”的研究,通过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组织竞赛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提升李沧区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2015年,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观摩会上和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上分别作了做了经验交流。在2015国际教育信息大会期间承担的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一、坚持顶层设计,区域架构与学校探索相结合
一是做好区域整体规划。先后印发了《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李沧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指导意见》《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应用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设立教育信息化培训专项资金、制定具体培训目标、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工作纳入考核范围,确定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全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方向。成立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学校发展共同体,定期研究、部署和调度有关工作,确保信息化建设面上统筹、指导有力、落地生效。
二是鼓励学校先行先试。确定了9所信息化建设应用试点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等方面先行实践探索。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高教师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跟不上就会影响发展。注重给老师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领域主动探索,快速成才。青岛铜川路小学被评为省数字智慧校园示范学校,2015年5次在国家信息化相关会议上交流发言,青岛63中等3所学校获全国NOC教育创新实验学校,青岛62中获“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
二、坚持投入保障,标准配备与个性设置相结合
在区域教育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新的重要引擎。按照“完善顶层设计、配备适度超前、区域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4.2亿元,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环境建设。
一是在全区层面,加强网络环境和云平台建设。区域内双网并行,搭建了万兆骨干外网,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均光纤接入。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班班通”“人人通”为学生和教师构建起教学、教研、学习的网络支持与服务环境。同时,集中了教学工具、学科题库、和家教微课等内容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集电子政务、财务管理、教育评价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在不断优化。全区100%的教师和80%的学生均开通了人人通账户,为全区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提高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在学校层面,坚持标准化配备与个性化设置并举。全区中小学所有教室和处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均高标准配备了录播教室和电子书包。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一所学校发展特色和规划,分别配置了3D创客体验馆、云数字星球、云图书馆、机器人智慧空间等一系列个性化设施和场所。师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信息化的气息,时时拥有信息化的体验。
三、坚持培训先行,点上突破与面上普及相结合
一是注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我们认识到,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决定了教育信息化是否能真正落地、快速衔接和高度融合。每年组织1次校长赴北大、东北师大等高校进行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赴上海等地跟岗学习,增强校长在新形势下推进信息化的使命感、紧迫感,明确学校信息化发展方向和路径。
二是打造一支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种子团队。我们把教研员、学科骨干及信息技术教师作为重点,交任务,压担子,示范引领。集中组织外出参加各种高端研修,2015年邀请多名知名专家赴我区开展现场指导和信息化培训20余场,组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专递课堂等10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协作体”,同时,充分发挥40个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各主持人带领成员加强信息化优化学科教学研究,使他们首先成为信息化应用的行家里手。
三是让信息技能成为每名教师的基本功。近年来,我区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级各类培训经费达到了近千万元,先后有50多位专家来李沧指导、授课,全区层面和各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达到了350余场次。发挥种子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分片区进入各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第一轮系统的扫盲培训。教研、科研、培训、电教四部门联动,深入教学一线,根据实际问题和需求实施再一轮有针对性的培训。借力“国培计划”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力提升了全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淄博市北门里小学等信息化优质学校互派教师,交流研讨。通过学校全面检测和教体局抽测等方式,使绝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信息化的基本应用。
四、坚持课题引领,信息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深入开展“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参与研究,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和实践融合的过程。在2015年“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区有87名教师获奖,20位教师被组委会选定参与现场竞赛展示,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课题研究引领信息化深入发展。2012年,我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多维互动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分别被中央电教馆、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山东省教科所确定为“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同时还设立了19个子课题,全区所有中小学均参与到课题研究中,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和实践融合的过程。
一是专家指导,明确研究方向。邀请中央电教馆、北师大等多位专家成立“教育信息化发展专家组”,为课题研究指引方向。区域内成立多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协作体”,围绕电子白板的应用,加强研讨、协同推进,指导日常教学,使课题研究成果落地生效。
二是借力国培,深化研修内容。近三年我区均参加了教育部教师“国培计划”的试点,有两年研修专题都是“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这为我们开展全员系统培训和应用提供了难得的资源。借力“国培”,教师随时在网上向专家请教,与同行共同研讨、分享、成长。在研修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案例和微课,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共享资源。
三是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成长。与北京、上海等信息化应用先进学校建立协作关系,派出教师跟岗学习。每年组织课件制作和优质课比赛,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赛,与全国各地优秀教师同台竞技,交流研讨。自2012年开始,我区每年参加“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比赛活动”,有200多位教师获奖。
五、坚持应用为主,信息技能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我们始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摆在重要位置。——信息化使教研更加广泛深入。各学校打破校际界限,在网上开展联合教研,使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灵活方便,按需教研、适时教研成为新常态。借助图片、声音、视频和教学工具软件,教研质量大大提高。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教研管理系统,使教研活动的组织、任务分配、问题诊断等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信息化转变教师教学角色。专业资源和技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各学校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作为重点,各教研组加大集备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收集、甄别、整合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的能力,优化教学环境。通过优质课评比、示范课观摩、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教师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因时而化,因势利导,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分寸,不断转变教师的理念和在教学中的角色。
——信息化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信息化给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带来深刻变革。全区所有学校都建成数字智慧校园,教师和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直播课堂,优秀教师已不再专属某一个学校;微课、翻转课堂改变了课堂传统模式,使课堂更加高效;实景展现,学科工具软件的使用,拓展了课堂空间。这些都让课堂变得精彩生动、多元高效。
五、坚持全员参与、多项成绩印证信息化应用成果 以调研为前提,以课题为引领,以技术为基础,以应用为抓手,李沧区为教师们提供更方便的教学研究平台,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增加更丰富的体验,让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更好的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样的环境下李沧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2014年10月李沧区成功承办了“全国第四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李沧区教体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2015年5月我区承办了全国“2015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发言,铜川路小学也在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有关论坛中做了经验交流。在2015国际教育信息大会期间承担的工作获市政府表彰。
2015年12月我区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做了教育信息化应用经验交流。此外,李沧区“专递课堂”、“电子书包”等活动多次在《青岛新闻》、《青岛日报》、《城市信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介绍。
信息化给李沧教育带来明显变化,但我们深知这与“深度融合”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6年,我们将制定实施《李沧区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基础升级。2016年,全区中小学全部建成智慧校园,实现可管控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建成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云平台。全区100%的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拥有“网络空间人人通”,拥有满足学习需要的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二是尝试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深化电子书包等移动终端在教学应用中的实践,积极推进3D创新实验室等重点项目,试点并推广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教育创新手段融合于教育教学当中。三是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启动新一轮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并针对不同对象制定配套培训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古人无法想象的有利条件。它使歌德、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述的“世界文学”的预言变成了生活的现实。人类在几千年前创造的艺术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这给作家、艺术家、美学家相互对话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广阔自由的空间。
我们现今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的综合性日益增强,新的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提倡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和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推行,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为此,我们面临着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挑战,迫切需要从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上开展创新性的研究来加以回应。而现代数码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恰恰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美术信息资源,促使现代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由知识技能的讲解者、传授者变成学生能力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及时更新艺术教育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钻研教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研究艺术课的教学策略,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个问题也更加复杂。
一、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象选择不同的美术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地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选择美术信息,还要根据不同课程及学生选择适宜的信息量。
现代的美术教学不应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教师个体的水平是有限的,我们应充分利用美术信息资源,用大量的优秀美术作品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探索艺术。“历史上一切美术家的创作,无一例外都包含着曾经看到的或向之学习过的其他美术作品的模仿或转义。也正是通过这种对潜在图式信息的转义,显现出他们的作品自身的独特性。”但是现今我们很难带学生们到博物馆或者美术馆去欣赏、临摹大师的优秀作品,甚至我们很难从书本上来了解这些作品,学生们很难对一些必须了解的艺术作品产生印象,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我们现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甚至大学的美术教育都很难实现“操千曲”、“观千剑”的理想目标,就像我实习的某普通高级中学,学校的教育设施比较落后,实行的仍然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教师都经过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也具有了一定的改革当前落后教学模式的思想及想法,但实施起来却举步维艰。
二、经典性原则
经典型原则是指美术教师要选择和利用学术水平高、权威性强的美术信息资源,建立美术信息资源库。教师首先在信息的来源上把关,如古今艺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国家学术权威部门或机构举办的展览、出版的书刊及电子出版物等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美术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美术课堂教学所用的信息量与之相比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慧眼识珠,选择最佳的美术信息用于教学,而不能随意的敷衍,教师传递的信息不够经典就有可能影响学生大脑中的印象,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系统性原则
美术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一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对收集的美术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不断补充完善,使资源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应用的时候能够系统的展示,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这些信息。“美术信息是建立在美术的基本特征之上的一种信息形式,美术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这种形象是以图像符号的形式显现出来,因此,形象或符号是美术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信息的基本特征。”美术信息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有关绘画、雕刻、工艺、设计、书法、篆刻及现代媒体艺术等门类的原作、图片及影像资料。美术信息资源库可分为美术作品原作库、美术作品印刷图片库、数码——美术图像库。美术作品原作库包括名家原作、民间美术作品原作、教师范画、学生优秀作业等。
美术教师作为美术信息的传授者,不但掌握着传授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符号形式和内容的取舍选择,决定着美术信息传播的效果。教师可通过多种手段随时将对教学有用的优秀美术信息资源收集起来,并对其分类整理,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教师个人的美术教学信息资源库。美术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四、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利用最新的美术资源进行建库和教学。时代在不断发展,艺术要求不断地创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每天都在创造数以万计的新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教师,始终要带领学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不断地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接受新的观点;要经常不断地更新美术信息资源,使教师的美术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不断丰富。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为文学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的审美思维、文学创作、语言形象、文学批评等一系列文学课题在新的语境中都发生相应的变化。信息科技的发展更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美术信息资源,教育的信息化也使我们现有的美术教师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状态。作为未来的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挑的重任,充分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的学习实践,在信息化中与艺术课程一路同行,共同成长,不断地推进信息化前提下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地促进美术教育中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摘要: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的传播与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广泛地进入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新时代的美术教育中我们更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实现美术教育中的信息化,为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术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库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面对“前无古人”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北京海淀教育信息中心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理念、全球化的视野,提出“教育信息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信息化一定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基于这样的理念,北京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将美好的愿景付之于现实的点滴积累:从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到软件资源开发应用,从课堂教学整合到干部教师技术培训,从网络校园生活到数字政务办公平台,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新理念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使海淀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教育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所包含的先进科技和思想进入校园,快速深刻地影响改变着每一位校长和教师、家长和学生,海淀的基础教育正在逐步跃出传统、封闭的校园围墙,走向真正意义的教育自由。在这样一个由信息技术搭建的优质新型教育环境中,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知识与资讯的惠利,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种种方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教学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生长出遒劲的新枝。
这里,我们不能抽丝剥茧,为你还原彩蝶的美丽蜕变,只能撷取几朵小花,用几个关键词管窥海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无限春光。
关键词:数字校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学校呈现出“校园数字化、教学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崭新风貌。实施数字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海淀数字校园建设,是为了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数字技术,与校园的教育、管理、课堂、交流、研讨、娱乐、生活全方位深度融合,出现的新型、智能、全息的现代化大校园。
海淀全力搭建完善的硬件设施环境,构建高速便捷的校园网,为教育工作者创设出全方位的信息环境。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深入地开展,海淀为全区中小学一线专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基本实现了人手一机。专任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笔记本电脑在一系列创新平台上进行研讨、课件制作,同时接入互联网,进行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稳步发展与完善的同时,海淀教育信息中心自主研发了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方面的应用软件:海淀教育网、行政办公网、北京市海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英语口语考试无纸化平台、北京市海淀教育网络考试系统、海淀终身学习平台、教育教学视频点播直播系统、海淀教育网邮件系统、海淀教委可视平台、海淀教育信息发布平台、海淀教育系统综合资源统计平台、海淀教育博客网。
软硬件及环境建设构成了数字校园的基础。在数字校园里,学生随身佩戴一张电子卡便可完成入校签到、作业传输、食堂购餐、书籍借阅等功能,所有在校信息通过智能采集与发布系统,同步发送至校方与家长,实现学生、家长、学校三方的即时连通。
教育教学资源全部数字化,教室打破原有的传统格局,可触控的显示设备替代传统黑板;中控智能系统完成所有的电子课桌升降、环境控制、虚拟场景调控;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课堂学习生动有趣、活泼开放,上传、下载、调取、作业、考试、判卷等功能通过网络实现。
通过数字技术,海淀将校园与社会完美地接驳在一起。各个学校互通有无,形成整体品牌连通世界,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大众,实现全民共享的终身学习大格局。
关键词:未来教室
有人这样说:100年前的医生到现代,肯定不能使用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做手术了,但100年前的教师来到现代教室,却可以再次走上讲台。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创新推广的新概念互动教室,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教室的理解,它是一种全新的形态。
自2006年起,新概念互动教室经过对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多方探讨,海淀教育信息中心进行了人员组织、任务分工、模块环境搭建等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实验。又经过三代互动实验,升级换代,最终形成了环境监测、系统节能、无线集成、移动互联、阳光场景等实验模块。为快速、高效推广该项目,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在2011年挑选50所学校直接进行第三代实验建设,进一步扩大实验成果的应用,快速提升海淀科学办学和效能办学的整体实力。
新概念互动教室突破了传统黑板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代替投影幕、鼠标等设备,直接操作系统上的应用软件。同时,电子化学习平台的搭建,引领了学习方式变革,真正实现了学生桌机合一的无纸化学习过程。在互动教室中,中控系统可以轻松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学互促,加大了课堂互动密度和深度,拓展了新的互动空间。同时,教室独创学习场景创设功能,利用声光电手段,实现教学场景变换,产生相应的情境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课堂录播系统实行全面自动课堂实时录制,实现了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使学习模式更加灵活,同时也给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12年初,一条 “海淀将有30所学校拥有电子互动教室……”的微博成为了焦点,由于用平板电脑搭建电子互动教室在国内鲜有先例,海淀的这一举措使得新概念互动教室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再次领先全国同行。另外,将平板电脑引入新概念互动教室,更加方便了教师和学生操作,将大大提高师生互动的效率。目前,海淀已经有学校建成基于移动终端的互动教室,互动教室的应用彰显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利用互动教室授课,突破了信息技术“辅助”的身份,使得课堂教学完全成为一种新的形态,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现代化需要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他们应具有高度创新的能力、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将引发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以信息技术为支柱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为了提高全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海淀教育信息中心编写了专项培训的专用教材。教材主要包括《中小学校园网网管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等。同时,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先后举办了多期多类初级和中级培训,培养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管理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海淀100%的教师掌握了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85%的在职教师可独立制作课件,所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能够独立制作课件,90%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另外,在不断加强一线教师培训的同时,海淀加强了对全区中小学校长、主任的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区内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全区80%的校长、主任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办公管理。
信息技术有没有真正为广大教师所应用,有没有真正和教育教学整合,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师自己动手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上。海淀教育信息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全区教师课件大赛,要求全区所有年轻教师参加,大赛每年都能收到近千件作品。课件大赛已经成为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展示和交流平台。近几年,得益于区域的整体规划与推进,海淀师生在国家级、市级的各项信息技术比赛中,屡获嘉奖。
关键词:学生体验
21世纪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一句话,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运用21世纪技能,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当前,我国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并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少年儿童、校园生活、现代科技、创想创意、动手实践、交流评比,将这些词联系在一起,会让你想到什么?各式各样的学生体验活动。是的,海淀正是通过“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北京数字夏令营活动”、“网络征文”、“精品书吧”、“假期网络安全”等体验活动,鼓励中小学生结合学习与生活实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创新,致力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自第一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开始,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就启动了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和组织中小学电脑作品评选活动,还成立了“电脑评选活动核心小组”,负责全区的电脑作品征集、评选、研究以及指导等组织工作,该团队成员积极组织各校指导教师进行培训,针对每年上交的作品开展研讨交流,品评甄选,对优秀作品进行逐一细致的指导,并且定期聘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海淀中小学生的电脑作品制作水平从整体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和提高。海淀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评比中多次获得奖项,总计达到400余项。其中,“机器人活动项目”不仅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充分彰显了海淀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在这样的活动中,专属于少年儿童的创想力、关注视角、实践精神,盛放在青青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将所思所乐、所梦所想,通过一件件作品传达与诉说。这些稚嫩、简单、青涩的作品,为我们展开的是一幅幅关于未来世界、理想社会、内心追求、希望与梦想的蓝图。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融合信息技术,实现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支持知识重构与创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与效益,培养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合格人才,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充分依托各种社会力量、资源和人才优势,充分调动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直以来,海淀教育信息中心倡导创新意识、科学发展,创造了“不可复制”的海淀教育信息化发展奇迹,使得海淀的中小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上愈加广泛和深入。可以说,随着对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探索和拓展,在教育教学的每一处都渗进信息化的影响力,使海淀的教育教学在信息化的助力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