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精选10篇)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篇1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或针贬时弊,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原文与翻译 篇2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山坡羊·潼关怀古》即为赴陕西赈灾途中所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山河表里潼关路。

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

望西都,意踌躇。

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伤心秦汉经行处,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 篇3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3、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是很抽象的理解,所以讲解这首诗时,要尽量创造情境,让学生投入。

配合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

展示潼关地形图。

3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山坡羊潼关怀古

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生:《观刈麦》背诵。

师:作者“私自愧”的原因?(提问)用原文回答。

生:“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师: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百姓生活在疾苦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汉武帝无疑都是英雄霸主,叱咤风云,他们在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有位诗人他在曲中给予了人们深切的人文关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活动2【讲授】作者 写作背景 题材介绍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

张养浩(1270——1329)59岁,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写作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陕西任上写的。潼关地势险要,秦汉以来许多王朝统治的中心。尽管统治者兴废无常,但人民遭受的苦难始终未变。他深刻指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

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戏曲,一种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说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小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阙(què)兴(xīng)

2、题目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3、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4、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5、、整体感知、联合施教

(1)、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翻译: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体解构课文,排出疑难问题后,学生登台分析讲解课文,老师退居台下听课。事后再由师生协同总结,补充其不足之处。(意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新课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篇4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现在,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踌蹰伤心呢? 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第三层(末四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 篇5

《山坡羊潼关怀古》翻译及注释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69—1329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chóu)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相关注释

①山坡羊——曲排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徘徊不定,心事重重。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经过。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

作品译文

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大兴土木之时,百姓服劳役;一朝灭亡,百姓流离失所。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创作背景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山坡羊潼关怀古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诵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此曲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课时:1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对于我国的古典文学,我们历来就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对于唐诗宋词我们学过许多,明清小说我们刚刚学过《香菱学诗》和《范进中举》,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我国的古典文学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再次感受一下我国的古典文学的魅力。

2、介绍元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作者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罢官。复职后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上疏谏元夕内庭张灯得罪,辞官归隐,屡召不赴。1329年关中大旱,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4、背景材料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二、问题导学

1、朗读

老师带读-------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翻译

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

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④西都——陕西长安,是汉代的西京。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阳,西汉(前206-25)的京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⑦宫阙——皇宫建筑。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翻译

群峰众峦连绵起伏,波涛如黄河奔腾,潼关内有华山环绕,外有黄河屏蔽,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唉!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3、品析

①、给此曲分层,概括每层的内容。第一层(头三句):绘潼关险要地势。第二层(四一七句):表吊古万千思绪 第三层(末四句): 抒兴亡沉痛感慨 ②、品析第一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两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如何理解“山河表里潼关路”这一句?

A、描绘了重重叠叠的峰峦,将潼关包围起来,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的景象。B、“聚”“ 怒”

C、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一个“聚”字也表现了峰峦的众多。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也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D、第三句写潼关位于华山重重包围之地、黄河奔腾屏蔽之处。(潼关)以外是山,以内为黄河,中间的是险峻的潼关路,故曰“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③、品析第二层

“望西都,意踌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况?为什么会这样?

A、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

B、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华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灰飞烟灭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怎能不令诗人伤心呢?

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三辅黄图》:“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见记•项羽本杨》。故曰:“阿房一炬”。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之苦悲凉,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④、品析第三层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

总结: 主旨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为个人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的现实,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艺术特色

这首小令,篇幅笑,容量大。从结构上看,全曲可分为三层。开头三句是第一层,写潼关的地势;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潼关怀古;末两句是第三层,写潼关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三层意思,象是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从写法上看,全曲有描写,有抒情,有议论,三者紧密结合,而其中又以议史为中心,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作者写潼关怀古,起笔在潼关的景象上,落笔却在怀古上,收笔更在由怀古引出的历史结论上。作者写山、河、关、路、西都、秦宫汉阙,最后才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主题。这是一种层层深入、篇末点题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方法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不是外加的,架空的,而是从写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的,是真实可信的,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题则是从前面的描写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总之,全曲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诗句开头,感情有如千尺瀑布,飞流而下,汇成一股洪流。顺着这股感情的洪流,作者一笔掀起一个浪头,一浪紧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直至最后以饱含激情的警句结束。感情的大波虽然过去了,但其余波仍然在人们的心海中久久不能平息。全去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回答问题:

1、“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山、河、表、里”分别指什么?这句话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山-------华山

河------黄河

表--------关外

里------关内 内有华山环绕,外有黄河屏蔽,地势险要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2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了解元曲的体裁特点;学习如何欣赏元曲作品;熟读并背诵作品。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特点;体会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民本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情分析:

《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已经有所了解(即:亡,百姓苦),但对“兴,百姓苦”的理解还不深刻,不能很快地转过弯来。教师要用教学手段和技巧,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元曲的内容,体会句意。难点:诗词曲中意境的体会。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诗的氛围,导入新课(播放音乐)

我国是诗的国度,许多优美的诗篇为人们所传诵。同学们也非常喜欢诗,喜欢我国古代的文学瑰宝。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品味元代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体裁介绍。

• 曲是元代新兴的体裁。

•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小曲子为独立单位。•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作者介绍。张养浩(1270—1329)59岁,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3、写作背景介绍。这首小令是作者在陕西任上写的。潼关地势险要,秦汉以来许多王朝统治的中心。尽管统治者兴废无常,但人民遭受的苦难始终未变。他深刻指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

(以上具体内容均以课件形式出现)

(二)、朗读课文,把握结构美

• 要求:①速度适中(一般稍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③恰当停顿、注意重音。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后,请两位同学读课文,集体纠音。

2、正音:峦()踌()躇()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诗词的大意。(课件)

5、明确本诗的结构: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写景、抒情、议论。

(三)、品读、体会诗歌

• 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 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汇报结果

1.分析结构特点。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 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4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拟人手法、以动写静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5.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在这里,作者对广大人民的痛苦境地寄予同情,发出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广大人民死活的谴责。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6.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所在。

(五)轻松演练

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这首散曲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曲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潼关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六)、总结、深化、拓展

1、品味诗歌的感情基调: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七)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背诵默写此曲。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张养浩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本曲。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赏析的方法,理解该曲的含意。

3、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整体感知:

1、“潼关”,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2、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这是作者路过潼关途中所作。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深感忧虑,写下此曲。

三、细读品味: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四,思考探究:

1、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2、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五、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曲。

七、板书设计: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篇10

中吕·山坡羊·自叹(南山空灿)

曾瑞

南山空灿,白石空烂,星移物换愁无限。

隔重关,困尘寰,几番肩锁空长叹,百事不成羞又赧。

闲,一梦残;干,两鬓斑。

【注释】

“南山”二句:春秋时代的宁戚想得到齐桓公的起用,就扮作商人,晚上在齐国都城门外歇宿。等到齐桓公开城门迎接宾客,宁戚就敲着刀唱道:“南山矸(gan1),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gan4),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听到了,认为他是个不平常的人,就用车把他载回去,授以官职。这里翻用宁戚歌词中的头两句,抒发政治上不遇的感叹。

星移物换:[唐]王勃《滕王阁诗》:“物换星移几度秋”,表示岁月流逝的意思。

尘寰(huan2):人世间。这里指社会下层。

赧(nan3):羞愧脸红。

鬓(bin4):鬓角。

斑:花白。

【赏析】

这支曲子,思想表达真挚,语言琅琅上口,简洁明白。自始至终贯穿着“叹”的意味,“叹”的哀怨,虽简短而意味充盈。

【题解】

上一篇:向前行走的人生的作文下一篇:基层林业站长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