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共9篇)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1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艺术教研室郭红梅

一、总体设想:

为了使幼师毕业学生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升个人发展的事业空间,充分展示个人的潜力,利用好个人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单一学科的教学方式,应充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智力水平的发展及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理论性、实践性、欣赏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使教学更生动、更吸引人。充分利用课程整合,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全方位的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唱起来、舞起来、讲起来。

二、教学内容

1、学习简谱带词视唱16首

2、学习五线谱带词视唱6首

3、学习四首声乐歌曲。

三、教学方法:

1、乐理视唱练耳

通过乐理、视唱、听辨等教学途径,提高学生音乐听觉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并积累音乐语汇,丰富音乐经验,促使学生在音乐注意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视唱的能力和教学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2、声乐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2

一、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无数事实证明, 对知识的热爱、强烈的求知欲, 永不衰减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学生的兴趣之火主要靠教师来点燃。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等。明确而远大的学习目的是鼓舞学生全力以赴地进行学习的力量源泉, 正像伟人所说“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的。”启发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它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也是教学的双边性规律的体现。要实现认识上的这一转化, 没有教师的引导就不能顺利地向前发展。但是没有学生的能动作用, 离开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主要靠他们自己。学生的认识必须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比较和概括, 才能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所以, 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怎样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火

“学贵刻苦, 教贵善诱”。从事乐理视唱教学的教师必须使乐理视唱知识的佳境对学生有强烈的诱惑力, 从而使学生具有乐于攀登、急于攀登而又肯于攀登、勇于攀登的愿望和意志。如果学生觉得乐理视唱课非常重要而感到非学好不可, 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孜孜不倦地跟着教师在音乐学领域的知识原野上跋山涉水, 披荆斩棘, 而教师就像一个熟练的向导一样, 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胜境。为了点燃学生对乐理视唱课的学习兴趣之火, 我在首次课给学生讲授乐理视唱方面的音乐知识, 讲授乐理视唱是一门音乐专业共同的基础课, 这些知识是学习、理解、表现音乐所不可缺少的。盖房子要打好基础, 学习也要打好基础, 这是人人皆知的一般道理。学习乐理视唱就是为学好相关课程和后续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对乐理视唱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明确地认识, 从而点燃了学生们一定要学好乐理视唱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之火。

三、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

掌握教学艺术的教师, 深谙“好不如妙、妙不如迷”之理。在讲乐理视唱课时, 能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在语言表达方面不但注意到科学性和逻辑性, 而且还注意到艺术性和趣味性、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寓庄于谐, 娓娓道来,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息息相通, “唯恐聆听不周, 不知铃声已响。”这样就把知识讲活了,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无比瑰丽的知识世界, 使学生好像进入到五光十色的音乐宝库, 觉得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全部注意力都倾注于听你的讲课上面, 下课了学生还会主动地去找你探讨问题, 主动地去复习, 看参考书, 进一步积极思考, 使知识深入到心灵深处。

四、乐理视唱课直观教学艺术

乐理视唱课包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两大部分, 而视唱练耳又包括视唱练习和听音记谱两大类, 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在乐理视唱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法, 可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乐理视唱课教学过程中的贯彻。直观教学法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在乐理视唱教学过程中, 各种音乐常识和知识点是比较复杂的, 如:“什么叫切分音?音程、和弦、调式”等。若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进而引导学生在形象知识的基础上, 深入到理性认识, 即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要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来组织教学, 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课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应用, 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 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教师要考虑到让学生观察什么现象, 获得什么理论, 思考什么问题等, 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课,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获得知识信息, 经大脑思考, 获得清晰的概念,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直观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教程中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知识, 进而引导学生在形象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而这些生动形象的知识, 是通过音频、视频、图表、实际唱奏以及生动的语言给予学生的。在乐理视唱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从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利用传统的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唤起并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印象, 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综合上述, 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乐理视唱, 可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变为生动、形象、具体的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鲜活的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运用、适者为佳。”在乐理视唱课教学过程中, 认真贯彻八大教学原则, 灵活采用适当的教法和教学艺术, 践行现代教育技术, 践行科学发展观, 可使乐理视唱课教学获得教学最优化。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掌握教学艺术的教师, 深谙“好不如妙、妙不如迷”之理, 并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先有趣, 后痴迷才是任何一位成功者的必由之路。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视唱练耳 乐理 综合化教学

普通大学音乐教育是非专业音乐基础教育,是面对一般大学生开展的普及式教育,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音乐情感和音乐审美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并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它是平等、普及的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以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所以在开设高校音乐课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挖掘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降低技术性和理论性,与其他学科有效联系起来,运用综合化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音乐素质。

一、理論与音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

理论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很多教师重视理论而忽略音响,学生难以直接理解和感受音乐,视唱练耳课程会将这个缺憾进行弥补,运用音响教学能够直接阐述乐理的内容,将感性和理性结合在一起,增强音乐记忆,让学生用敏锐的音乐思维以及准确快速的视唱能力完成乐理以及视唱练耳课程的必修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敏锐、规范、全面的音乐思维。

乐理课和视唱练耳课程各有侧重点,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逻辑性、理论性;劣势是传统教学以解题和理论为主,容易脱离事实,让课程枯燥缺少生命力,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视唱练耳强调音响的作用,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理论教育,将精力转移到音高方面,对培养音乐的分析、理解能力缺乏重视,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要求。另外在一些教学内容上,视唱练耳在律制、省略记号、演奏法、音乐板眼、现代音乐知识方面涉及的不全面或者不深入。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机制才能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音乐技能课与教学的相互渗透

乐理和视唱练耳是既能传播音乐理论知识,又能提高音乐知识技能的课程,它们能够和同步开设的包括声乐、钢琴在内的音乐技能性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演奏和唱歌的学习内容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有效方式,用多学科综合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层次和内容,能够提高和完善学生综合性音乐知识。这种将多门学科横向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课程,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技能课程和钢琴演奏教学的渗透

随着高校硬件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琴、钢琴等键盘乐器逐渐走进音乐课堂,要对这些资源予以充分利用,当讲到和弦实际应用的课程时,可以选择钢琴曲中较为简单的片段进行课堂上的了解和分析,分析键盘化所运用的手法以及和声的序进,然后让学生利用钢琴听辨和弹奏各种音色,进而对理论课程中的和弦在音乐中的灵活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将弹奏音乐作品和理解乐理知识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风格、调式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乐理教材中严谨、深奥的理论知识逐步渗入到钢琴弹奏课程的技法学习中去。让学生在技能练习时,从原来单纯照谱弹奏的技能学习,提高到能够分析和理解作品的更高层次上来。

(二)音乐理论课程和声乐教学的渗透

视唱课中的教材内容一直是优秀声乐作品,在进行视唱练耳学习中,应该和演唱进行紧密结合。按照乐谱中不同表情记号所提示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正确气息方式分析并借鉴名家演唱过程中的呼吸方式;通过唱歌,对作品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寻找到能够符合作曲家真实创作意图的分句,按照音型起伏变化对比旋律发生的变化;通过对音乐技能的运用表达出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反之又能够按照对音乐作品不同的理解,将声乐演绎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将发声技巧运用到唱谱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导他们正确、流畅、富有感情的进行读谱演唱。

三、多媒体教学与音乐史、音乐欣赏的结合

在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用动漫、图片、课件来对音乐教学进行辅助,对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予以刺激。例如多媒体教学中放入各种记号和音符、键盘图、五线谱等元素,将会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进而达到多角度、多途径传播信息的目标。许多现实中难以出现的事物,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搜集,将音像资料和图片相结合,制作成丰富多彩的课件,不但能够降低和避免理论讲解的空洞、乏味,还能让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和饱满。

想将音乐的艺术性表现出来,要对音乐文化有一定了解,在学习视唱练耳课程时,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完全是对节奏、音准等技巧的掌握,还包括在乐句划分、速度变化、力度变化、情绪变化等方面表现出音乐的艺术性。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等方面教学予以重视。学生在对节奏、和弦、音程等环节进行练习时,要接触各个时期音乐作品,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具有的音乐风格,将音乐风格欣赏和音乐史学习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视唱练耳时,不仅能够把握音节音准,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热爱音乐,改变为提高技术而学习技术的现状,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结语

乐理课程和视听练耳课程的综合化教学整合,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是新型课程,和其他课程进行综合性教学时,要研究不同学科之间的契约点,对教师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在钢琴、声乐等学科上具有很深的艺术造诣,并具有丰富的音乐欣赏知识、超强的分析能力以及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正发挥这门综合学科的价值,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和音乐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从音,马东风.基本乐科教程.乐理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09级幼教班乐理视唱教案 篇4

【授课班级】: 09幼教06班

【授课课题】:【授课课时】:【授课目标】:

【授课方式】:【授课重点】:【授课难点】: 【授课过程】: 视唱教材

第十一课

三课时

1、完成书本上P123—P125的练习中的例1 例3 例11

2、学唱11-1 11-5 11-8

讲解

G调的主和弦的一些视唱要点 C G两个音级的定位 2 曲目听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简单说明了大小三和旋,由于三和弦必定有根音 三音 五音。

所以怎么样判断又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1、乐音体系:

在音乐中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叫乐音体系。将乐音体系中所有的音,按照上行或下行次序排列起来 叫做音列。

上行:将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依次排列,从低 音或是最低音往高音或是最高音的过程。

下行:将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依次排列,从高 音或是最高音往低音或是最低音的过程。

上行与下行的形态可以参照我们的楼梯的形态,每一阶 楼梯对应一个音,所以我们又把上行和下行叫做音阶的上行 和下行。

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高低次序排列起来后叫做音列。乐音体系一般指钢琴中所包涵的所有音,也就是说,钢 琴中包涵的88个键就是我们乐音体系的范围,除此已外的音 一般是不用的。

2、音级

音列(音阶)中的每个音都是一个音级,音级分基本音 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基本音级:在音列中经常使用的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

音叫基本音级,在键盘乐器中通常用白色的键表示,有52个。音名:五线谱:C D E F G A B(在键盘上的位置不变)简 谱:1 2 3 4 5 6 7(在键盘上的位置不定)

唱 名:do re mi fa sol la si(在键盘上的位置不定)

在音列中,循环重复使用七个基本音级的名称,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 的音之间的距离叫“八度”

【授课后记】:变化音级: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而得来的音,叫变化音 级,在键盘乐器中通常用黑色的键表示,有36个。

(二)、练习与视唱:

1、练习例一 根音,三音,五音练习

2、练习例二 G调音级和旋

3、练习例三 练习听大小三和旋

4、练习例十一 听写一个乐句

2、视唱练习:

(11—1)比才:《卡门》的作者 法国作曲家 1863年第一部《采珍珠者》本名 乔治 比才

(11—8)格里格 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作家《陪尔。金特》组曲 第一组曲 1 晨景奥斯之死 3 安妮特拉之舞 4 在妖王宫中(11—5)俄罗斯民族音乐

三、授课小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三和旋体系和音级这两个大的知识点和

五线谱视唱的3条练习。以及复习民族乐派的的特点,以及富有特色的三条乐曲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头,要理解民族乐派和后面的深厚背景是不可分割的。

四、作业

1、乐理:理解例一 例二 例三德题型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5

一、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关系

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现在是中国高等音乐学校的基础理论课程, 受到老师与学生的重视, 这两门课程对培养与发展广大音乐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占有重要的地位。视唱练耳这门课程是把视唱、听觉还有听写这几个部分结合的音乐课程。基本乐理在和弦, 音高, 节奏还有旋律这四个方面进行对学生的培训和提高。它们这两门课程全部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为基本目标的, 而性质也是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力。

尽管它们这两个课程的目标是相同的, 但是以它们的表现形式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到, 基本乐理包括了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 主要有节奏, 节拍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音乐知识有基础的作用。视唱练耳这门课程重点是对音色和声音的辨别和视唱, 属于综合性课程, 在涉及的音乐范围方面要比基本乐理广泛很多, 可以理解为在基本的音乐理论课程中再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能力与视唱技巧。因此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进行视唱练耳学习的时候, 课前一定要对基本乐理进行系统的了解。基本乐理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乐, 帮助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 视唱练耳通常就是以实际的学习和训练告诉学生音乐具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在中国很多音乐学校的音乐教学中, 基本乐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西方音乐基础知识, 不过也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 这样的内容组合可以培养广大学生音乐素养的知识范畴, 让学生们在音乐的道路上变得从容稳健。

2. 开发学生音乐潜能。

视唱练耳在整个的音乐基础教学中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 像发声练习, 节奏训练等方面。不同音乐老师的上课讲授方法是不同的, 发声练习与节奏训练的部分同样是不一样的, 有些很复杂不容易被学生们正确的理解, 不过也有一些是很简单易懂的。相对复杂的发声练习, 对学生的视唱练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 音乐老师应该发现和发掘学生相应的听觉力, 让学生准确的判断音色高低, 节拍长短, 加强学生在课上的音乐记忆能力, 培养准确的节奏感, 更好的发挥学生表现力, 创造力。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音准与节奏,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开发学生音乐的潜能。

3. 为学生的音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视唱练耳和基础乐理的学习过程中, 视唱练耳是掌握音乐技能、基本乐理是掌握音乐知识的重要课程。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可以让刚学音乐的学生快速的掌握并理解音乐的关键灵魂, 必须将音乐知识运用到教学的实践中去, 才可以正确的理解音乐的意义, 进一步的认知到学习音乐的意义, 对音乐有很好的认识, 为学生的音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实际教学中的结合

1. 理论和实践结合。

我们都知道理论指导着实践, 实践同样检验着理论。基本乐理是纯粹的音乐理论知识, 而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的实践, 所以我们看到了视唱练耳以基本的乐理知识作为指导, 学生在基础乐理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学到了具体的实践内容, 从而强化了记忆, 巩固了理解。这个完整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检验理论, 它们是持续的在完善, 彼此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2. 教学目标的统一。

在具体的音乐教授中, 教学的目标不但要让学生正确的学习到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 提高学生感受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 音乐老师需要加强培训学生的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结合。它们两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两个课程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两门课程在培养目标方面都需要以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 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为前提。它们要互相的渗透, 才能让学生对音乐认知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3. 教学方法的统一结合。

视唱练耳主要是以实践为基础课程, 基本乐理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课程, 但它们都可以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虽在教学上需要适时的进行分步教学, 但同时也要一定的结合,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

在进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视唱练耳与基础乐理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基础乐理通常被使用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的, 在视唱练耳的课程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节奏、节拍、和弦以及各种调式、旋律等音乐知识。因此只有重视这两门课程的结合学习, 才可以较好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摘要:高等音乐院校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有两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分别是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 这两门课程是基础的课程。这两门课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 以两门课程的关系这个角度进行阐述, 说明它们在教学中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关系,教学,配合,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少静.“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后的冷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16.

[2]谭雄, 普敏.《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课程整合之利与弊[J].科技信息, 2016.

[3]彭传山.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6.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6

关键词:高职 音乐 乐理 视唱练耳 探索

前言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内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课程而言,虽然按照教学要求,将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知识作为了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必修的两个科目,但通过观察学生们日后更进一步学习专业的情况来看,两们课程的教学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结果也使得教师和相关的部门不得不思考,造成教学不理想的原因。经过了部分教职员工的努力和大量研究资料的提醒,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改善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练习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在重视两门课程相结合的教学实施的基础上,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将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尽管从学科内容的本质上来说,两门学科的内在联系有很多,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一、 教学不理想的原因

(一)教学目标定位出现偏颇

在目前了解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已经有许多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已经开始将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实践课融合在一起,并且采用集体教课的模式。在这个结合的课程中,教师把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熟练演唱规定调号的视唱作为此课程的目标。尽管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近年来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但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还是过高。介于高职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基本功并没有十分扎实,因此这样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这也就使得两个课程的结合教学出现问题。

(二)学生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通过上述的描述已经能够发现,学生的音乐基本功也是影响两门课程结合教学的模式实施不理想的原因。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并不像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学生那样,从小开始接触音乐专业的学习,因此音乐院校的学生们有着扎实的音乐基础。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招生方面来说,音乐专业的入学标准要低于专业学校的要求,这也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内的学生的音乐基础并不理想。并且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的教学时,由于功底不佳和个人接受能力不同的情况下,每个学生对结合教学的模式的掌握情况也是参差不齐。

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善的相关思考

(一)改善教学原则

坚持一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秉持教学原则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说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两门课程的学习特点和内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

首先就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建设。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实践课这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都包含着旋律、节奏、曲式、调号这些基本的音乐组成元素和材料,这些看似枯燥的元素不仅对于学生音乐基础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建设审美能力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教学过程中仅限于对这些音乐组成元素和材料进行生硬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有过多审美的体验,但如果经过教师的选择和处理,将丰富变化的旋律作为教学的文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美的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建立起了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和感知音乐的同时,再学习专业的课程,对学生才能够起到深层次的指导。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多元效果。虽然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但教学的目的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坚持的音乐基础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学习其他内容,让音乐成為学生与他人沟通的工具。在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样的音乐作品,来感受各种音乐带来的不同精神体验,使得学生的思想、素养等各方面获得提升,通过培养学生乐于接受多种音乐品种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多种音乐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学中就需要秉承多元教学的原则,来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打破传统的书本。

(二)教学内容的革新

同上述多元教学的原则一样,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这一原则来革新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通过传统的教学来看,教学中所采用的都是一成不变的课本,这样的结果首先就会造成教师在教学热情上的磨灭。同样的教学内容,而教师则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内容去教授学生,相信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折磨”。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的情况下,灵活的采用自己熟知的音乐作品来把教学的知识点融入到课本中没有的新曲目当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新的音乐作品,而且还能够激发教学课堂的热情。另外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期望达到的水平,并不能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但在教材方面却往往选择相同的教材来进行教学,这并不科学。因此需要相关教育部分加大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教材的建设,让学生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下进步。

三、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基本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的结合模式在目前来说还处于探索期,并且对任何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都是只管重要的,因此这两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可以说是一举双得。在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时,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演唱实践来丰富枯燥的乐理课堂,也能够通过音乐内心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知识。而在视唱练耳的练习课程中,如果只是简单的记忆音乐线条,即使背过了也只是短暂的记忆,并没有科学的理论来支撑。两个课程的结合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一结合模式的教学的实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楠.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3,(第42期).

[2]龙春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新探: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0,(第2期).

浅谈视唱练耳对声乐教学的影响 篇7

关键词:视唱练耳;声乐教学;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87-02

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为了发展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视唱练耳包含两大项内容,即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它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视唱是用以培养能按乐谱所示一切要求准确地唱出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对拍子、音程和调式等感性的认识。练耳是用来培养对音乐节奏的辨别能力、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视唱练耳”用更形象、更直观的语言文字来概括,就是“唱”和“听”。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对于一切从事音乐工作的音乐人,无论是学还是教,无论是声乐学习、表达,还是器乐练习、演奏,它都是必须掌握的,是基础中之基础。声乐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素质,发掘他们的音乐潜能,使他们熟练掌握音乐各类音响元素特征、音乐表现要素和表现规律的任务,同时,有效率的声乐教学也肩负增强学生的乐感与表现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审美能力和驾驭音乐、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的任务。

一、视唱练耳的作用贯穿于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即发声练习与作品试唱的全过程,一堂声乐教学课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发声练习与作品试唱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教学中,视唱练耳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声练习就是利用一定的元音、辅音表达出音高。它是声乐教学的基础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声乐的技巧,比如音色、音域、发声的位置、换声点等。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那表达音高就无从谈起,声乐技巧就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国内外声乐教学中,每个教师的发声练习曲不尽相同,有的很简单,有的则很复杂。复杂的发声练习曲唱起来难度大,篇幅也很大,这就对学生的视唱练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品试唱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歌词和旋律两部分的处理,其中,对一部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而听老师示范唱或他人对作品的演绎,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作为基础。在视唱练耳训练中,学生要学会处理众多的表现记号,这能够极大地帮助他们演绎完整的声乐作品。

二、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知力

视唱练耳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听觉,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和调式调性,以增强他们的音乐记忆力,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使他们在接触丰富的音乐语汇时,培养其节奏感、音高感和音乐感知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骨架,是音乐的脉搏。节奏在音乐表现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节奏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准与节奏一样,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是音乐的基础。

作为音乐教育中具有基础意义的视唱练耳课,以大量艺术音响为依据,并通过听、唱、记等教学形式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除了包括对音高、节奏、和声、调式等方面的感受外,还应包括对音色、音强、速度、曲式乃至于更深入人心的内在情感的感受,也即对音乐艺术的感受。音乐直接依赖于声音和听觉,声音的发生虽是物理现象,但感知声音却是生理和心理的活动。

音乐感知就是音乐的声音通过听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知音乐的能力是指对音的高度、强度、长度、音色的感觉及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节拍、曲调、调性和结构的复合感觉和辨别能力。敏捷的音乐感知力,要以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即音乐天赋为前提和基础,并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影响等多方面的培养,才能逐步获得,两者缺一不可。

三、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声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这种声音符号本身并不能使人获得审美体验,必须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声乐作品才能传达给受众。而将谱面上的音符变为富有生命的实际音响,是一个必须有表现力与创造力参与的过程。声乐表演往往被称为二度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是声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视唱练耳训练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音乐表现力就是善于精确地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它以高超的演唱技巧为前提,以出众的表演才能为基础,以敏锐的音乐听觉和优异的音准为保证。音乐表现的依据是对音乐的解释,也可以说是“识谱”的问题,主要涉及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特色、创作方法以及结构、力度、速度、演奏法等各方面的了解程度。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在视唱练耳训练中逐渐获得。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扩大音乐视野,同时在音乐形式和载体、风格与审美情趣等方面,也能够获得较多的感受和较深的理解,音乐的鉴赏力就自然随之提高。不同的音乐作品,或者某一个音乐主题都能激发起人们内心的音乐表现力,唤起人的一种内在的音乐感受能力,使人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其创作的欲望。这种感受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很有意义。学生的这种音乐感觉欲望要充分表现出来,诚然要有一定的音乐天赋,而所有的天赋都必须通过后天系统的训练,才能挖掘出一个音乐人停留在隐蔽的潜意识中的音乐创作能力。视唱练耳中的许多著名小品、优秀民歌以及一些富有艺术性的技巧练习曲都能以其清醇甘美的旋律给学生以最直接的美感,而这种美感,正是日后他们从事声乐表演时再创造的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的作用贯穿于声乐教学即发声练习与作品试唱的全过程。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表现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记忆力和创造力。作为同时承担声乐与视唱练耳两门音乐课程的教师,还应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继续探索如何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提高学生声乐水平。

参考文献:

谢莉莉主编.音乐(基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8

(一) 作者介绍

陈雅先, 1960年出生, 福建仙游人,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基本乐科学术领头人, 1982年毕业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 专业小提琴。毕业后专门从事音乐教育的研究, 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关于视唱练耳方面的个人著作有《民族多声思维视唱》、《视唱练耳教学论》等等。被授予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师称号、科研先进个人称号、青年教师课堂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二) 编写背景

21世纪初, 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以来, 我国普通高等师范学样音乐类专业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还没有启动, 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分科教学方法与中小学基本乐科的教学标准和方法存在巨大差别, 为了使中小学与高师音乐学的基本音乐课得到有效的衔接, “2006年, 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教师教育) 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其中将“乐理”和“视唱练耳”合列为必修课之一, 并为此制定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作为今后高校制定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依据”①纲要出台后, 应配套的教材合理建设随即也被提上了日程。在积极响应国家教改号召的基础上, “十年磨一剑”由陈雅先教授带领业内优秀编写团队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 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并于2007年完成了国内第一套《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 并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由于其权威性与及时性, 这套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对当时教改纲要的出台显得弥足珍贵。

二、编写结构与编写内容

(一) 编写结构

《乐理与视唱练耳》这套教材分为上下两册, 每册分为上下篇, 总共分为十六章, 每四章为一篇, 每章分为四个小节, 每一章的最后一小节都配有阶段性教学评价, 每一篇的最后一小节都附有“复习纲要”, 其中, 每一小节都是由两部份 (“感知与表现”和“理论与听觉分析”) 组成, 每一个独立的小节都附有“练习”。由此结构可以看出该套教材采用的章节系统结构来进行编排的, 这种框架注重点与面的相互联系与结合, 每章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 同时每章节之间又有着知识的贯通与联系, 整体上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了基本知识与操练方式, 极大限度的体现了其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 编写内容

该套教材的内容紧紧围绕着音乐要素中最基本的两大类——旋律与节奏来进行编写的。因为陈雅先教授认为乐理与视唱练耳学习的最终目地要体现学生的音乐才能, 而音乐才能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上面, 而这些能力的体现都是建立在旋律与节奏的听辨与表达之上的。因此, 教材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节奏和旋律来进行展开的。

第一册中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音程与常规节奏扩展到自然音程的运用与非常规节奏, 旋律的学习从最基本的民旋调式三音组入手到五声音阶, 七声调式的学习再到西洋大小调的学习。节奏方面从单个的节奏掌握到多种节奏组合的认识。从单声部节奏击打与听辨到多声部节奏的击打与听辨最终落实到与作品的结合, 锻炼了学生的多声部音乐思维。

第二册中主要提及的内容是对上册内容的扩展与补充, 包括变音体系、复杂的节奏与旋律。旋律方面主要是对外音如辅助音, 经过音的介绍、调式中的变化音到旋律中的变调手法如离调转调换调移调等的阐述。节奏主要是对复拍子, 混合拍子与变换拍子等不常见的拍子与节奏也做了详细的讲解。

三、编写特点

(一) 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上采用了螺旋式课程设计方式

课程的编写形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种: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按照逻辑顺序去组织学科内容, 前后知识不重复。螺旋式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与环节。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然后逐渐加深扩大。“根据《乐理与视唱练耳》学科性质, 以发展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为核心, 应采用螺旋式教学设计方式, 才能构建学科逻辑顺序与学习心理顺序相辅相成的有效平台。”②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就是根据课程由易至难的顺序, 从最基础的开始,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来回滚动旧知识的情况下, 巧妙的衔接新的内容, 换句话说就是后面的知识必须以前面的内容为载体。

该书无论是在目录的编排还是在内容的编排上, 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都是随处可见的, 如:在目录的编排中我们能看到民族调式的学习上, 作者先从最基本的民族三音组开始到五声音阶再到七声音阶的学习过程。节奏方面从最简单的单拍子到复拍子到混合拍子的学习。在第一册的上篇中主要学习的是常规节奏, 下篇学习的是常规节奏的扩展, 在第二册中, 每一节都穿插进行常规节奏与非常规节奏的学习与渗透。从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来看, 更能体现这种巧妙的螺旋式编排结构, 陈雅先教授形象的称之为“字”“词”“句”的逻辑编排顺序。如:第一册上篇第一节中学的三个“字”是然后把这三个节奏组合成节奏短句加以巩固, 就形成了“词”如图一

再把这些节奏组合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所谓的“句”, 如图二

这样的编排把同样的知识来回滚动了三次, 并且都是建立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来断扩大加深, 使知识不断得到巩固, 为后继内容做好准备, 体现了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同时, 这种螺旋式的编排方式不紧紧体现在上述例子, 它渗透在这本书的每一知识点的安排上, 又如和声连接从最基本的音级到和弦的基本连接方式到色彩性和弦续进再到和声连接等等, 都体现了作者在编排上的精心设置与布局, 该书的编写紧扣螺旋式的编排方式来进行, 使同学们在学习中更能体会“温故而知新”的内涵。

(二) 用“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两大部份将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高度的融为一体

“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之所以进行合并是为了使中小学音乐知识与大学音乐知识更有效的衔接起来, 而课程名字的合并只是形式上的转换, 真正要做到的应是内容上更好的进行连接, 陈雅先教授之所以把每一章节的内容都分为两大教学理部份“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是因为这两个部份正是源于中小学课程标准, 同时它也可以做为大学的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理念, “感知与表现”这一部份表示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视唱练耳, 理论与听觉分析”是指乐理与练耳两个范畴, 那么用“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对视唱练耳与乐理进行整合, 可以起到优化教学, 为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知识的融合搭建有效的平台。

这套教材的第一节中的“感知与表现”中提及到的是最基本的节奏、节奏的各种组合形式, 并通过实践去感知, 在后面的“理论与听觉分析”又阐述了节奏与节拍的内涵使学生把前面的实践与理论部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提升到一种认知, 使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深刻。同时, 每一节后面还提供了习题, 这些习题不仅仅是理论类习题, 它也有实践的习题部份, 练习题中的一部份题目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就是先要求同学们在作业本中做出来, 在通过实践表达出来, 通过前面的两大部份“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的学习, 在练习又能感受到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课程之间的环环相扣, 极大程度的融合。这两门课程的融合给同学们的学习减压, 且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方式, 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 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传承与发扬

一直以来, 我国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影响, 优秀的民族特色音乐知识从未得到好的传承与发扬。近几年来, 新编的视唱练耳教材中能看到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 这为加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陈雅先教授在编写该套教材以来, 一直很重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理与发扬, 书中无论是在乐理知识方面还是在视唱练耳知识方面都注重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渗透。从音乐理论知识看来, 该书一开始就把民族音乐调式放到了首要位置, 这是与其他相关书本编写不同的地方, 同时也是本书的特色, 从第一节开始, 首先介绍的就是民族调式三音组形式, 慢慢地以滚雪球的形式扩展到五声音阶再到七声民族调式, 而其他相关书一般都通西方音乐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先介绍西洋调式, 然后再介绍相关的中国民族调式的类型与特点。同时, 书中对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板式”来代替西洋调式中的“节拍”, 然后运用表格让同学们对照熟悉中国的“板式”与西洋“节拍”的相关称呼, 使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如图三

从视唱练耳知识中也同样有很多中国民族音乐的存在, 主要出现在视唱部份, 每一节都有一个视唱环节, 而这一环节的视唱曲目很多来自于中国民间歌曲, 有地方民歌, 山歌, 根据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视唱曲等等。从以上可以看来,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 作者把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传承与发扬放在了核心位置, 立足于该思想, 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该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 这也是本书编写的目地和特色之一, 同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呼吁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与保护。

(四) 结合现代律动学来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构建

长期以来, 视唱练耳教材大多数以发展学生的单声部视唱与单声部旋律的听写为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教育体制的改革, 相关教材的编写扩展到了更深的领域, 二声部视唱教材随处可见, 但从单声部对多声部音乐训练的过渡是否存在有效的衔接?同样, 陈雅先带领编写团队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注重到了如何帮助学生来培养多声部音乐思维的构建, 该教材从一开始就注重到了这个问题, 同时也是有一个有效的衔接过渡的阶段, 并渗透到每一章节。从书本一第一节开始, 首先就利用了现代律动帮助学生在读节奏的过程中动手划拍的动作到左手用铅笔右手用掌轻拍上下声部的立体节奏, 帮助学生左右脑分离, 再渐渐地学习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律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不仅口要唱, 左右手要打不同的节奏, 随后到了第二章的第四节通过动肩来感受音乐的律动, 最后到了每五章第三节的手脚结合, 全身四肢有规律的律动方式来配合口唱旋律的练习, 整个过程由易至难, 循序渐进, 遵循了螺旋式课程设计方式与教学理念。同时, 在整个多声部音乐思维构建的培养中, 有效利用现代律动学, 使学生能够在手舞足蹈中学习音乐知识, 而且能帮助学生左右脑分离, 四肢协调发展, 有效地促进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合理构建。

这套教材以现代教育心理学为指导,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用了螺旋式的课程设置方式, 运用中小学课程标准中的“感知与表现”、“理论与听觉分析”与大学中的两门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有效的衔接起来, 使之合理的整合成一门课程, 在教材中体现了中国风, 将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与课程内容有效合理的安排, 拓展了学生对本国民族音乐的认识与学习, 这也对民族音的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同时有效利用现代律动对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培养, 其循序渐进, 由易渐难地编写特色都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四、编写的局限与不足

这本书从编写到出版时间伧促, 它也是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后的第一套适用教材, 难勉会有很多地方考虑不够详尽。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个人觉得教材还是存在一些局限:

(一) 理论知识部份阐述得不够详尽。

至大学扩招以来, 很多音乐理论并不是很好的学生也顺利进入了音乐学院的学习, 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 在学习这套教材难勉会觉得吃力, 这套教材的理论部份虽说大部份属于乐理知识, 但说得不够详尽, 例子不够充分, 只是说了个概括, 没有详细的进行说明。比如说在第一章的第二节音程, 作者只是简单的介绍了自然音程的概念, 没有一一的列图说明每个自然音程的音数、级数及名称, 然后就直接说到复音程等相对复杂的内容了。这样的话, 对于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会很快接受, 就像是复习课一样, 但对于基础一般或基础差的学生来说, 高考时的乐理也就是短短的突击了三个月, 学得快忘得也快, 如果按教材去说, 显然会觉得听不懂。

(二) 练习部分未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

该套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过程十分仓促, 因此有些细节考虑得并没有那么周全, 比如每一节的最后附有练习部份, 除了部份是视唱练耳相关题目之外, 理论部份没有给出参考答案, 但在以往的乐理教材中, 后面的练习都会附有一定的参考答案以便校对或参考等等。因此, 学生在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 对其中所做的练习无法校对。

(三) 每章节知识内容量太大, 无法在指定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根据这套书的编写结构以及大学的课时安排, 每二课时要说完一节的内容, 但每一节的教材内容是相当多的, 无论是视唱练耳部分还是乐理部分, 更重要的是每一节都附有听觉分析手册, 每四节除了这些内容还有一个阶段性教学目标评价, 而这些都是必须在教师的配合下来进行的, 短短的90分钟完全没有办法完成一节内容的全部知识。由于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为一门课程, 其内容加多而课时未变, 那么在教案的编写中如何将知识合理简单有效的安排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五、结语

陈雅先《乐理与视唱练耳》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教材, 此教材的问世标志着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教科书的出版和传播, 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着对这两门课程的整合, 这本书的编写特点能让学生更好的将乐理与视唱练耳知识融会贯通。但书本编写时的局限在文章中已经指出, 希望能为下一轮的出版与更新做参考。

摘要:至教改以来, 乐理与视唱练耳被整合为一门课程, 第一套由陈雅先主编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材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对象, 文章以该教材为研究对象, 首先对作者进行了介绍, 然后系统地梳理了这套教材的编写背景、结构与内容, 归纳其编写特点。同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谈到了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陈雅先,乐理,视唱练耳,教材

注释

1 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乐理视唱声乐教学计划 篇9

1 视唱练耳教学的横向比较

音乐各门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视唱练耳, 在开发声乐人才的综合素质等方面, 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作横向比较, 视唱练耳就如同音乐语文课, 它需要学唱读、表情达意、识谱、写谱、体验审美、分析理解最终用音乐语言去支配操作。音乐创造力来源灵魂同化的视唱, 内心音乐才是情感的源头, 所以老师要善于用流动于音乐中的精神活动, 将其提炼传授给学生。因此, 视唱练耳不单纯是一门工具课, 将音乐基础全都封闭在应用之外而自成体系, 这种追求程序化、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是不符合视唱练耳基础课教学发展规律的。视唱练耳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修养, 如乐理、钢琴、和声、曲式, 如不能达到精通, 至少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这些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并悉心钻研, 教出自己的风格来。如何调整教学思路和求实探新, 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与教学改革,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深入挖掘视唱练耳教学潜力, 全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一系统工程的完善, 需要艺术界特别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携手奋进, 集思广益, 努力建设。

2 视唱练耳在教学中的作用

2.1 音准方面。

声乐教学中视唱练耳, 主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发展学生听觉, 使他们能辨别音的高低、音色、长短、节拍和调性、调式, 以增强学生们的音乐记忆力, 并训练他们的读谱能力, 在接触到繁复的音乐语汇时, 能够培养其节奏感、音高感和音乐感知力。视唱练耳教学中, 学习一首新的作品时, 应让标准音响的信息先入为主, 使学生们掌握音高的关系, 建立起音准的概念, 积累大量的音响信息, 从而为为学生创造无意识记忆之环境。我认为, 加强音准的记忆, 不断地接触、储存信息才能建立对音的准确概念。另外, 旋律模唱也是训练听觉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模唱能力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对音乐旋律的灵敏度与记忆能力, 所以说旋律模唱就是对记忆力的一种考验, 这种训练方式可调动起记忆积极性, 促使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2.2 节奏方面。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 是声乐演唱的最基本要求, 也是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 所谓节奏, 就是音乐的骨架、音乐的灵魂, 音乐的脉搏。节奏与音乐表现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每种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 所以节奏训练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中具有基础意义的视唱练耳课, 是以大量的音响为其依据, 并通过对听、唱、记这些教学形式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领悟力。音乐依赖于声音和听觉, 声音的发生虽然是物理现象, 但是感知声音却是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活动。所以说音乐感知就是音乐的声音通过人体的听觉器官在人脑中直接反映;感知音乐的能力是指对音的强度、长度、高度、音色的感觉及辨别能力, 以及对音乐的节拍、调性、曲调和结构的辨别能力和复合感觉。敏捷的音乐感知力是以一个人的先天条件也就是音乐的天赋为前提基础, 唯有通过后天习得、训练等诸多方面进行培养才能逐步获得。

2.3 创造性与表现性方面。

声乐表演被称为二度创造, 声乐作品是通过表演这个中间环节, 声乐作品才能传达给听众, 因为声乐作品是以乐谱形式记录下来, 声音符号自身并不能使人获得什么审美体验, 所以将谱面上的音变转化为富有生命力的实际音响, 就是一个发挥创造性与表现性参与作用的过程。音乐表现性就是善于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它是且以出众的表演才能为基础, 并以演唱技巧为前提, 以优异的音准和敏锐的音乐听觉为保证的。音乐表现之依据是对音乐的解释, 也就是所谓的识谱的问题, 主要涉及到对音乐作品之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表现特色以及力度、速度、结构、演奏法等方面的认知程度。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在视唱练耳训练中渐渐习得得。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扩大音乐视野, 并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 同时在音乐载体和形式、风格和审美等诸多方面, 也能够获得许多的感受和的理解, 音乐的鉴赏力就自然随之提高。一个音乐主题的相关不同艺术作品都能激发起人们内在的音乐表现力, 唤起人的一种内在的音乐感受能力, 从而可以使人的思维活跃起来, 激发出创作欲望。培养内在音乐感知力应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逐步培养。训练音乐听觉可以不单独的将音程、单音孤立起来练, 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来训练内心的听觉。在运用具体的音乐作品训练内心听觉时, 须先了解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背境等。

3 视听练耳训练的重要性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世界语言, 视唱练耳的声乐教学则是人们认识掌握和使用音乐的一种最佳工具。人类若不能有效地使用工具, 就无法去构建和谐的世界。若不能有效地学习视唱练耳的基本技能, 也就不能很好地创造音乐艺术世界, 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愉悦。视唱练耳课程并非简简单单是一门音乐基础课程, 它也是开启音乐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 视唱练耳教学的目的通过视唱、视谱、与音乐听觉的能力训练, 结合起音乐基本的理论知识, 系统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与记忆能力, 可以分析、提高、理解音乐语言和音乐内涵水平。音乐教育家奥斯特罗夫斯基曾说, 视唱练耳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而应将其看作组织和发展听觉体系, 必须要将视唱练耳应用于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音乐语言的训练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方法, 以实践为核心改革视唱练耳教学, 以科学的思维来指导视唱练耳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使视唱练耳在专业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反, 如果忽视了这一声乐教学环节, 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器乐、唱歌等方面就成了空中楼阁, 不利于其发展成为聪明灵敏、智力健全的人。视唱练耳是所有音乐者必备的理论技能基础, 歌唱准确性的前提基础, 也是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最重要根基。

4 结论

声乐教学中, 声乐教师想要突出对学生音乐才能和音乐潜能的发掘与培养, 提高音乐基本素质, 就要加强视唱练耳等基本课程的训练。声乐的演唱是通过节奏、力度、旋律、速度、音色等要素来直接表现为音乐的情感与内容, 从而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综上所述, 注重、加强视唱练耳的训练, 在学生声乐学习的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视唱练耳教学中, 应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尽量避免听觉惰性的产生, 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音乐情感的培养, 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李宗堂.歌唱四要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7, 11.

[4]许敬行.视唱练耳 (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5]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上一篇:给哥哥生日快乐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幼儿园大班主题教案《小动物的尾巴》含反思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