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精选11篇)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篇1

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1.本单位对新建的放射诊疗项目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才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2.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法人代表目标管理责任制,成立了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明确了专(兼)职人员负责放射卫生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等的建立。

3.专(兼)职人员负责安排对放射诊疗设备的技术指标和防护性能的检测、评价工作,对不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立即向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汇报,研究整改方案,通过整改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才能投入使用。

4.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并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

5.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对放射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并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进行督查。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篇2

放射防护器材,是指对电离辐射进行屏蔽防护的材料以及用屏蔽材料制成的各种防护器械、装置、部件、用品、制品和设施。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80年代开始步入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98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卫生部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后,对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管理和监督监测的力度开始逐步加大[2]。1988年卫生部发布了《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管理规定》[3],在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检测和监督管理方面做出了规定:要求放射防护器材产品必须经指定的机构测试合格后才能定型生产和销售,并接受监督管理。1996年制定了X射线防护材料屏蔽性能及检验方法的国家标准[4],对放射防护材料的屏蔽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出厂标志提出了要求。2002年实施了《射线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5],明确要求放射防护器材经检测符合有关标准及卫生要求,有由检测机构出具统一印制的检测报告单才能进行生产、销售、进口与使用。2002-2006年先后制修订了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6]、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7]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8]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管理办法的实施、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质量及监督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和作用

2.1 放射防护器材的需求

核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和医学等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对健康的追求变得突出和迫切。核与辐射技术应用中的放射防护日益受到关注,放射防护器材在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估计,目前全国放射工作人员数量在35万人左右,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其中核工业系统有3~4万名放射工作人员,非核工业系统约有12万放射工作人员,放射诊疗机构有超过22万放射工作人员[9]。在核工业的发展方面,2016年1月我国发布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显示,从1985年3月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破土动工起,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27台,总装机容量达255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5台,总装机容量2751万千瓦,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大陆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左右[10]。我国已步入核电发展的快速期。在医学应用的发展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开始大量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放射诊疗设备,但从2009年卫生部开展的全国放射诊疗资源状况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各类放射诊疗设备都远低于I类医疗卫生国家水平,美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的百万人口拥有量几乎是我国的10倍[11],表明我国在放射诊疗设备医疗卫生资源投入方面还远远不足,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来核和辐射技术在核工业和医学应用的发展,无疑将会带来放射工作人员数量、放射诊疗设备数量的高增长,也必将带动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

2.2 放射防护器材发挥的作用

核与辐射技术应用的发展,也伴随着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与发展。截至1993年纳入许可管理下的放射防护器材生产或销售的厂家约有50家,1994年将许可管理改变为检测管理后,至2001年底发展到135家,至2008年底发展到294家[1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作为国家级的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测中心和全国唯一取得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2005-2015年收到的送检样品主要有铅板、铅玻璃板、铅橡胶板、防护涂料板、铅钢复合防护板、射线防护服、射线防护围裙、射线防护帽、射线防护手套和铅玻璃眼镜等,共计4000余份,主要以建材类样品和个人防护用品为多,其中建材类样品占88%,个人防护用品占12%,且送检样品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放射防护器材通常可根据用途分为个人防护用品、核医学放射防护器具、放射性物质运输/贮存容器和场所的放射防护器具四种类型[12]。从送检的样品种类来看,放射防护器材大多集中于应用在放射工作场所的建筑施工和个人防护两方面,这可间接反映出在近十年期间,放射诊疗设备得到较快速的发展。据统计,2005-2006年间和2008-2011年间送检的放射防护器材的屏蔽性能大部分能够达到或超过相关标准的要求[13,14],送检的个人防护产品中仍有低于标准要求的。与2005-2006年的统计结果相比,2008-2011年铅玻璃板、铅橡胶板和防护涂料板三种防护材料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的比率都有所下降,但仍有高达19.5%的防护涂料板的比铅当量低于比铅当量推荐值,表明随着放射卫生相关法规、标准的贯彻落实及国家对放射防护器材质量的监督力度的加大,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改善的空间。通过开展防护器材屏蔽性能的检测,不仅有助于生产厂家保持和改进产品的质量控制,也有助于对产品质量采取最优化的设计,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减轻用户负担,这得益于我国医用辐射防护水平提高尤其是放射诊断逐步推行隔室操作。我国医学应用中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人均年有效剂量由1986-1990年的2.15 m Sv下降至2009-2013年的0.57 m Sv;工业应用上,2000年以前,除工业辐照及加速器运行职业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在1 m Sv以下,其他工业探伤、发光涂料工业、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测井等职业应用人员的人均年剂量水平高于1 m Sv,2011年工业应用人均年剂量水平平均下降至1 m Sv以下[9]。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应用,在提高我国辐射防护水平及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监督管理

1988-1993年间,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监督监测管理主要采取的是许可管理的方式,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许可证”;1994年后管理方式改为检测管理,发放“射线防护器材防护质量合格证”;2002年起改为发放“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并同时附具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单合并附有检测报告的监督监测管理模式在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同时,已获得厂家和用户的普遍认可。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15]的要求,将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机构的审批职责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16]。2016年1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废止包括了《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管理办法》等25件部门规章[17],即放射防护器材检测报告单已退出放射防护器材管理的历史舞台,只有具备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才能发挥作用。原管理办法规定,已连续生产两年的产品、进口的每批产品、停产逾一年再投产的产品与设计、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比有改变的产品应当进行重新检测,该管理办法废止后,我国在规范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方面,则只有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范管理方面有章可循,而对生产或销售的厂家进行规范管理的依据缺失。

3.2 相关标准

除了管理办法废止可能会出现的缺乏规范管理的问题外,保证放射防护器材防护质量的相关标准已显老旧,最近发布实施的标准也已有10年之久。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3年对标龄满5年的放射卫生标准进行了复审,与放射防护器材相关的X射线防护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医用诊断X射线个人防护材料及用品标准和医用诊断X射线防护玻璃板标准等三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仍继续有效[18],但这些标准的适应性和适用性依然需要相关部门和技术机构给予密切关注,跟踪国际上相关标准的最新动态,结合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应用和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或建立相关标准,弥补在规范管理生产或销售的厂家方面的法规依据缺失的不足。

3.3 检测参数

在质量检测方面,放射防护器材的生产厂家及销售者往往更重视屏蔽性能的检测,而对与防护质量密切相关的物理性能的检测方面却重视不够,如铅橡胶板的拉伸性能、硬度、撕裂强度及老化实验后的各种性能的改变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近三年对所有铅橡胶板的防护性能的检测发现,委托方均只委托检测铅橡胶板的屏蔽性能,而没有委托检测其相应的物理性能。

4 发展趋势

2002年起,由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审批且具有放射防护器材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自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该资质的审批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后,目前尚未有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开展该类资质的审批。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在国家实施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较多的许可审批由国家层面下放到省级部门,省级部门在承接相应的许可审批职责后需要逐步消化吸收并辅以配套的实施细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机构如需满足开展放射防护器材检测的资质条件,既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做支撑,同时还要满足对硬件方面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专用X射线机、X射线剂量仪及标准铅片等仪器设备[19],并且X射线机的辐射场要通过参与相关辐照剂量的比对以达到能力的维持和提升的目的,所以目前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只有1家。审批权下放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要求的举措之一。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但要放管结合。随着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的完善,会涌现出更多符合资质要求的技术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放权的同时也会加强指导和监管,真正提高技术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水平,规范放射防护器材的防护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简政放权的作用。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 铁路 X射线 行李包检查系统 放射卫生防护

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使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放射防护管理问题,不仅关系到该系统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而且也关系到在该系统周围场所工作的其他人员(如车站服务员、安全值勤人员等)以及广大旅客的健康与安。因此,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放射防护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基本情况

福建铁路企业现在使用的28台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均为SEVI008系列机型,分别安装在福建省境内20个火车站侯车大厅入口处和行李房进货处。共有工作人员120人。28台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均未取得《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工作人员也未经过放射卫生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检查。放射卫生防护的管理工作还是一个空白。

2 存在的问题

2.1 法制观念淡薄,防护意识不强

使用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对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对X射线的特征及危害性没有足够的认识,防护意识差,责任心不强。由于法律意识差,在没有办理“许可”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就安装使用了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在没有进行上岗前健康体检和放射性防护知识的培训情况下,让其工作人员上岗。

2.2 管理职责不明确,安全隐患多

铁路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是由铁路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安装和招聘保安人员进行仪器操作,而使用单位却是客运部门。在放射卫生防护和管理问题上,两个部门都不愿意负责。因此;放射卫生防护和管理工作没有具体负责的单位。导致了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检测报告无单位接收,发现不符合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的问题需要改进时无人负责,造成了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辐射计量监测、放射性防护知识的培训等工作无人管理的局面。再加上铁路防疫站由于管理科室性质的改变(劳动卫生科改为职业卫生检测科),失去了合法的放射卫生监督权利,更造成了管理上的又一不便。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

大力加强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对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射线装置的有关单位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及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知晓X射线的危害性,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3.2 明确职责,消除安全隐患

铁路有关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明确规定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的管理单位,消除多头管理、避免相互推诿的现象。另外,还应设置铁路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岗位,以便具有合法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工作,为提高铁路放射防护卫生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3.3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放射防护措施的落实

医院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 篇4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1、本院放射工作人员的范围包括放射科(骨科、口腔、泌尿、开展介入放射治疗的其他科室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2、医务科(或放射科等)负责本院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培训档案,并妥善保存。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是正规学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科对新录用或调入的拟从事放射诊疗的人员必须依据有资质的体检机构出具的上岗前体检报告,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才可以录用。

4、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上岗前,医务科应为其配备个人剂量计,及时安排其接受放射防护法规和防护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放射诊疗的卫生局)为其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5、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每2年到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也应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由医务科在7日内如实告知本人,并将结果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根据体检机构的意见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及时予以安排。

6、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佩带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检测一次,检测结果抄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对于个人剂量高于剂量限值1/4时,必须由医务科查明原因,告知本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7、放射工作人员每2年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并将培训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8、对怀孕或在哺乳期间的妇女,不得安排应急处理和职业性内照射工作。

9、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检测、防护培训中形成的档案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证》归医院所有,由医务科统一保管,终生保存。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档案,医院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二○一二年五月五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结合开展的工作实际,制定放射诊断质量保证大纲,包括: 影像质量评价; 胶片废弃分析; 患者剂量评价;

在投入使用时和投入使用后定期对辐射发生器的物理参数(如千伏电压、毫安秒、线形波动、焦点大小)的测量以及对显像装置(如洗片机)的检查; 定期检查患者诊断中使用的相应物理、临床因素; 书面记录有关的程序和结果;

剂量测量和监测仪器、相应校准及操作条件的核实; 纠正行动、追综及结果评价的程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放射诊疗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为贯彻放射诊疗实践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医疗照射放射防护的基本要求》等法规、标准的要求,保证放射诊疗质量和患者(受检者)的健康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警示告知

1、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和各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置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在各机房门口设置工作指示灯。

2、在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入口处显眼位置设置“孕妇和儿童对辐射危害敏感,请远离辐射。确需放射检查,请与医生说明并在知情同意书签名。”的温馨提示标语。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应事先告知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二、屏蔽防护

1、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配备与检查相适应的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应符合一定的铅当量要求,并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

2、放射工作人员实施医疗照射时,只要可行,就应对受检者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工作人员在辐射场操作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三、放射检查正当化和最优化的判断

1、医疗照射必须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2、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3、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查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

4、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5、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6、使用便携式X射线机进行群体透视检查,应当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7、每次检查实施时工作人员必须检查机房门是否关闭。

四、设备维修保养

1、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对机器的使用、保管、清洁、维护负责,机房内保持清洁,不堆放杂物,无关人员不得擅自动用机器。

2、设备开机后应检查是否正常,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3、设备应开展定期的维护(三个月一次)、检查。

五、监督检查

1、放射安全领导小组应每月一次对科室的防护操作进行检查,科室负责人每周应进行检查。

2、对放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应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科室落实整改。

3、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评先挂钩。二○一二年五月五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电离辐射危害告知(贴到病人入口处)

1、人体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可能产生潜在危害;

2、非特殊需要,受孕8—15周的孕妇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其他孕期的孕妇、婴幼儿、少年儿童慎检;

3、要权衡利弊,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检查方法时,才用放射线检查;

4、检查时,每次只容许1人进入机房,并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

5、不得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6、尽量要求医生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7、有权拒绝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X线检查中对患者的防护

一、控制照射量,特别是应尽量避免对性腺和红骨髓的直接照射,有特殊需要时加铅橡皮防护。

二、病人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候诊,决不许在机房内候诊。

三、尽可能减少曝光次数和曝光量,杜绝不必要的复查。

四、用片和照射野尽可能缩小。

五、工作熟练、细致、准确避免失误,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误照和重照。

六、控制台上的部件和指示器完好,准确可靠,操作熟练准确。

七、应避免X线骨盆测量,以超声检查代替。

八、早孕期应当避免X线检查。射线工作者的防护准则

1、加强附属设备的防护措施。

a、隔室遥控透视,采用荧光增强器最为安全。

b、无荧光增强的隔室透视,如设计结构合理也是比较安全的。

c、无隔室透视,如垂帘、档板、铅帘和坐椅等都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必须同时执行对个人防护的规定,如带铅裙、手套等。

2、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a、暗室透视者,应做好暗适应10-15分钟。b、应尽可能缩小透视野(光圈),决不许开打遮线器超出荧光屏或监视器的范围。c、透视准确、迅速、疑难者应改用摄片,应熟悉透视在诊断上的地位、效果和限度。d、一半不在透视下教学。如有特殊需要应力求简明扼要,动作迅速准确,并尽可能缩小透视野。

e、荧光增强器近台透视,尽量降低条件如Kvp和mA等和缩短透视时间。透视者必须带铅橡皮围裙和铅橡皮手套。f、摄影技术员防护:

①铅隔室操作,装设迷路和铅门。②无隔室者加铅屏风。③尽量用小投照野投照。

放射源防护及安全管理制度 篇5

放射源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了加强我单位的放射源管理,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制度。

1、公司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放射源的保管、使用情况。

2、冷轧车间负责放射源的保管、使用、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放射源台帐。

4、辐射操作人员应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监护及维护、维修。

5、建立放射源台帐。放射源从订货、接收、运输、安装、存放必须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放射源档案,做好记录。

6、建立暂存库,在检修期间、放射源购回未安装前和报废后,使用暂存库存放放射源,避面丢失。

7、暂存库周围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志牌,安装视频监控,做好放射源出入库记录。

8、放射源所在场所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志牌。放射源工作现场应悬挂醒目的责任牌,注明现场责任人、放射源核素、活度、编码、出厂日期。

9、放射源安装现场及暂存库必须有监控、报警系统,采取安全防盗措施,并有专人24小时值守,做好交接班记录。

10、放射源出入库、拆卸、安装,必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记录。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篇6

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长:王卫忠(科副主任)组

员:渠立海 周卫华 曹雷

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职责

院放射防护管理领导小组在院长领导下,具体负责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负责对全院放射防护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并经常检查各种制度、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二、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规,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三、组织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教育。

四、会同上级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调整和处理放射事故,并对有关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五、负责本院放射人员的健康体检。

放射防护安全责任制度

一、全体放射、放疗人员应自觉遵守防护规定,尽量缩短时间,增加距离,使用屏蔽,避免不必要的照射,降低照射剂量。

二、操作开机前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如铅帽、铅围裙、铅眼镜、铅手套等,照像时铅房门必须关闭。

三、在机房门口醒目处装挂电离辐射标志牌,并经常检查连锁装置功能是否正常,加强对机房外非有关人员防护管理工作。

四、积极开展放射剂量检测工作,包括个人剂量检测和工作环境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分析原因,及时改进防护措施。

五、工作人员工作时间不得佩带金属装饰品,如耳环,戒指,项链等。

六、尽量减少透视下的骨插管,骨折整复,示教,取异物等次数于时间,必要时采用点射,尽量减少暴光时间,控制个人受照剂量。

七、禁止滥用放射线,对孕妇特别是妊娠前三个月、婴儿、儿童尽量避免使用。

八、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使放射部门建筑物的防护设施符合规定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按规定设计、施工,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放射安全操作规章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允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

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作。

放射工作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一、放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放射卫生法规、标准,接受定期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和防护知识培训,持《放射工作人员证》上岗。

二、放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业务技术,提高放射防护意识,工作时必须采取时间、距离防护措施,穿戴个人防护用品,严格掌握X线检查适应症,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三、放射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视野”进行工作。

四、X线摄影时,工作人员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滤线板,并在隔室等防护设施内曝光。

五、X线检查中,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机房。当受检者确需他人扶携时,除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外,还要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进行屏蔽防护。

六、严格控制孕妇及婴幼儿的检查适应症。非特殊需要,不得进行孕妇的下腹部检查。

七、放射工作人员要经常检查X线机、工作指示灯等设备,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机房内严禁堆放与诊断无关的杂物。

八、有专(兼)职放射防护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射线装置使用、维护、监督监测等档案。

剂量监测规章制度

一、凡在我院从事射线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按要求参加个人剂量监测。

二、监测仪须戴在(工作服)左胸前,严禁随意打开、不戴。

三、工作结束时,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间,应远离工作场所,放置办公室。

四、不允许将剂量仪放置工作台进行大剂量长时间照射,也不允许工作时不佩带剂量仪,一经发现,从严处理。

五、保管好个人剂量仪。

射线安全装置定期检查与维护规章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

1、设备机械性能维护:配重块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

2、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

3、剂量检测:每年进行一次。

4、定期或不定期对CT进行水模检查。

二、日常维护(每日进行)

1、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2、对于X线机和CT开机前必先预热后才能工作。

3、每日工作完后,需清洗机器上的脏物和血迹等。

放射事故处理、应急处置规章制度

一、射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运行状态,并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关机,并组织病人、陪护人员及医务人员撤离现场。

二、立即报告主管领导及专业维修人员,及时排除故障。事故严重者要向卫生、公安、环保部门报告。

三、在排除故障及放射线测试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按规定加强个人防护。

放射卫生防护探讨 篇7

X线的发现,特别是它为医学所作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X线是把“双刃剑”,其辐射损伤永远是场“流行病”。因辐射涉及到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所以X线防护始终是个重要话题。

如今X线的应用日益广泛,防护条件虽有所改善,但对其辐射危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医源性辐射安全和防护领域的问题还很多,且容易被单位和个人忽视,做好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的辐射防护工作非常重要[1]。为使X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本文试从X线防护的依据、目的、原则、基本方法、具体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X线防护工作。

1 X线防护的依据

1.1 X线的本质和特性

X线在本质上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及γ射线一样,同属电磁辐射。它具有物理特性(如穿透作用、电离作用等)、化学特性、生物效应[1],而电离作用、生物效应是X线损伤和X线治疗的基础,也是X线防护的根据。

1.2 法理学上的规定

现行法律、法规如《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军队卫生监督规定》、《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等均明确地规定:防治放射性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2 X线防护的目的、原则

2.1 X线防护的目的

X线辐射的防护主要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限制到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2]。以保证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和安全,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X线防护的效益,并充分发挥X线的最大作用。

2.2 X线防护的原则

剂量限制体系是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在1977年提出的,它包括辐射实践的正当化、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三条原则。它是一切电离辐射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用X线[3]。这三条原则构成一个体系,缺一不可,体系中的任何单一原则都不能被孤立地使用,而应综合考虑一起使用,以保证所有辐射剂量尽可能低,达到最佳防护效果。

⑴实践的正当化对X线检查要进行全面利弊权衡,使受检者在X线检查中能够得到的利益大于其所受到的损害,否则,这种检查就不应进行。

⑵防护水平的最优化对一切正当的X线检查要求采取最佳的检查方案、熟练的技术和防护措施,既获得满意的诊断信息,又使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它必须遵守的两条原则是:(1)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达到的最低水准,以减少辐射危害;(2)应以临床拟诊断病变最适宜的诊断技术进行首次检查[4],即在可进行多种医学影像检查时,应在比较其诊断价值或获取诊断信息时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如能用B超检查的就不用X线照射,能用常规的普通X线检查的就不用特殊的X线检查(如CT)。

⑶个人剂量及危险限值在满足正当化和防护水平的最优化两项原则的前提下,对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和公众剂量当量进行限值。

3 X线防护的基本方法

⑴固有防护充分发挥机房及机器的固有防护作用,如机房的位置、面积、结构等的设计和机器自身的安全系数、性能等硬条件都必须满足防护要求。因此,X线机房的设计要把防护放在第一位[5,6]。

⑵时间防护在满足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X线的曝光时间,曝光时间越短,医生和患者所受辐射剂量越少。特别是摄片时选取最佳方案,尽量不出或少出废片,以免重复照射。

⑶距离防护一般来说,X线照射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增加1倍,照射量就减少到原来的1/4。因此,投照时医务工作者应尽量远离X线管和患者。

⑷屏蔽防护在X线源与医务工作者、受检者及公众的非投照部位应尽量设置屏蔽物来减少或消除辐射剂量,但屏蔽材料应达到一定标准。

⑸沾染防护X线可使机房内空气电离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臭氧和氮氧化合物,同时使空气中正负离子失去平衡。因此机房应保持卫生整洁、通风良好。

4 X线防护的基本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的纵深防御

⑴健全各级放射性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从卫生监督机构到用人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检查、教育以及医务工作者的准入、上岗前的培训、考核等都应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培养良好的安全责任、意识、习惯和道德的养成[7]。

⑵遵守安全操作的各种规定,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提高技能。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遵守有关放射防护法规与标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的流程,经常定期地开展安全自查、互查,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加强业务学习与训练,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和操作技能。

4.2 依托设备技术的前沿防御

⑴采用可靠、敏感、安全的场所、防护报警技术和方法措施。在机房场所的设计上,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措施,如敏感的防护报警系统,引进先进的设备、淘汰落后的设备,以此来构建可靠、安全的场所。

⑵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个人剂量监测是辐射防护评价和辐射健康评价的基础。特别是在事故和意外情况下,个人剂量的测量数据是进行X线所致损伤的诊断和实施医学处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定期监测个人和环境的辐射水平,才能真实地评价X线辐射防护和辐射健康情况。

5 X线防护的具体措施

5.1 医务工作者的防护

⑴摄片前,应对X线检查申请单进行把关,对不合理的检查申请应与医生商榷处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⑵摄片前,认真检查设备性能、工作条件及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摄影方案、摄影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曝光量。在不影响诊断效果的原则下,尽量延长X线管及患者与医务工作者的距离。在工作中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不必要时严禁进入曝光时的X线摄影室。

⑶在不影响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小照射野”等方式进行投照。

⑷在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以避免医务工作者和受检者的双重辐射。

⑸在进行X线检查时,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具,并按照要求认真配戴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监测事宜。

⑹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投照。

5.2 受检者的防护

⑴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X线检查的适应症,并与放射科医生共同协商确定病人检查最适宜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X线检查的最优化。

⑵严格控制各种常规健康查体。如尽量减少胸透,采用摄影检查,以降低X线检查对公众及其后代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

⑶选取与最佳影像质量协调一致的迅速增感屏和感光胶片组合,以求最小曝光量。

⑷正确使用滤线栅,如被摄体厚超过15cm或使用管电压超过60k V者需选用,对婴幼儿尽量不用,以减少3~4倍的吸收量。

⑸严格控制照射野,合理使用限光装置,照射面积不超过胶片面积的10%,严格进行射线的准直。

⑹积极运用屏蔽防护,如用铅橡皮等其它防护用品遮盖受检者的非受检部位,避免X线束的直接照射。

⑺利用体位防护。采用正确的摄影体位,使其对X线敏感的器官如性腺、甲状腺、眼晶体尽量避开有用线束的直接照射。

⑻对育龄妇女的检查,需问清怀孕情况,严格掌握“40天规则”,即在月经来潮后10天内进行X线检查,防止胚胎受照。

5.3公众的防护

⑴严禁公众围观,杜绝无关人员进入正在检查的操作室内。

⑵对于必须进入检查室的陪护人员,可参考受检者的具体防护措施的做法,严格按照“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等进行切实有效的防护。

综上所述,X线的防护任重道远,只有加强各级安全组织领导,健全安全责任制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充分调动人为积极因素,依托先进的设备,综合利用各种防护措施,才能使X线的作用扬长避短,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岑芳桂,许祥裕.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医用X线防护知识与法规标准学习教材[M].南京: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6-85.

[3]张云亭,袁幸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

[4]高彦平,辛英,任建卫.放射科的两个主要防护群体防护意识差异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3):277.

[5]李宏毅,等.X线影像诊断设备辐射剂量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医疗设备,2008(9):58-61.

[6]李德平,潘自强,等.辐射防护手册[K].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

[7]张浦龄.医用X射线防护监督管理工作问题与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8):999-1000.

浅谈放射治疗患者皮肤损伤的防护 篇8

【关键词】放射治疗; 肿瘤; 皮肤损伤; 防护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76-02

1前言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通过抑制或是消灭癌细胞的方式来治疗肿瘤疾病。一些患者在进行放射治疗时其正常细胞也会受到射线影响而受到一定的损伤。因此放射治疗对癌症患者来说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比较常见的一种便是皮肤损伤。放射治疗对患者皮肤损伤主要表现在患者被射线照射的范围内的皮肤和粘膜上,造成损伤性改变。若是反应严重者甚至无法继续进行治疗,这样一来拖延了治疗进度,治疗效果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做好对放射治疗患者的皮肤防护,让放疗顺利进行对患者最为有利。

2照射野标志的保护

照射野指的是放射线照射在病人体表皮肤的范围,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肿瘤范围并结合了生物学的要求而设定的。在照射前首先在患者需要照射的体表用紫红色的皮肤墨水进行涂抹框定照射野,这样一来射线在此范围内能够达到对肿瘤的最大杀伤力并且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因此病人在治疗期间应当避免擦洗身体部位上的照射野,要保持照射野的清晰,避免照射野被冲淡,给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注意提醒病人在洗澡前要讓医生将照射野描浓,洗后再描一次,保持照射野清晰可见,方便治疗。在夏天易出汗时病人若发现照射野不清晰应要求医生重新描绘照射野,切忌万万不可自行描划。

3照射野的皮肤保护

患者应当保持皮肤干燥,以免身上水分会模糊照射野,其次就是患者在洗澡时不适用肥皂、沐浴露等清洁功效较强的产品来擦洗照射野部位,要用柔软的干毛巾擦洗照射野。

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药物涂抹,同时禁止患者食用过冷或是过热的水擦洗;不可在强风下活动与在阳光下暴晒,也不可用热水袋热敷损伤部位;禁止将照射野作为注射点或是粘贴例如药膏等东西于照射野上;避免穿着过硬或是带有金属物件的衣物,应多穿着柔软宽松的衣服款式;位于患者颈部的照射野应当避免与粗糙衣服摩擦,更不可佩带项链,冬天时宜用柔软的丝巾做保暖用。

在放疗时可能会导致患者皮肤瘙痒,甚至奇痒难耐,应禁止患者用手抓挠,应采用手掌轻拍发痒部位,或是扑上一些痱子粉或是薄荷淀粉等能够镇定消痒等物,且能够保持皮肤的干燥。一些潮湿不透风的部位例如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皮肤耐受量较差,更容易起不良反应,应当注意通风清洁。

4放射局部皮肤损伤的防护

4.1放疗前: 在放疗前应当为患者理发、剃胡须等,进行此步骤时要避免工具刮伤皮肤。再者应当叮嘱患者勤剪指甲,避免因指甲锋利而弄伤皮肤。如上文所述,要注意保持照射野的清晰与照射野皮肤的干燥。夏天时清洁身体最好是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清洁用品和化妆品。在进行放疗之前可以将新鲜芦荟汁涂抹于患者的照射野处皮肤,自然干透后在进行放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放疗时对皮肤的损伤。

4.2放疗中: 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对放射治疗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同一名患者不同部位对射线的耐受量与放疗过程产生的程度也不相同,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红斑、干性皮炎、湿性皮炎等,这些反应都会有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甚至在放疗结束后可能出现皮肤发红甚至逐渐变至暗棕紫色,同时身体毛发也逐渐脱落。放疗剂量的加大还会引起干性皮炎,干性皮炎多瘙痒,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发展成为湿性皮炎,湿性皮炎会伴有严重灼伤感,出现水疱和皮肤表皮破损,最后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让患者疼痛不已。

对于放疗产生的红斑,一般可以不用特殊处理,只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且不在未经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一些软膏或是洗剂等物品,若是恶化则应当咨询医生。对于放疗期间所造成的干性皮炎,不需要中止放疗。只需要提醒患者切勿抓挠瘙痒部位,局部瘙痒和干燥的皮肤可以使用一些医生开的例如鱼肝油软膏等无刺激性软膏进行涂抹。局部的炎症可涂上氢化可的松软膏来减轻炎症症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干性皮炎部分的皮肤破损,翘起皮肤切不可剥落以免发生感染,在干性皮炎恢复后皮肤上痕迹可消除。患上轻度湿性皮炎的患者可继续进行治疗,患病局部皮肤采用暴露疗法多通风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合并感染,另外可涂抹一些例如青霉素羊毛脂的抗生素类油膏来治疗。若出现水泡或皮肤糜烂并伴有严重灼伤感的患者,可局部每天涂以1%的龙胆紫2-3次。倘若湿性皮炎严重,有必要中断治疗,先进行湿性皮炎的治疗,治疗时注意避免皮肤受到污染。

4.3放疗结束后的护理: 在每次放疗结束后可用温水清洁皮肤,并涂上适量维生素E帮助皮肤恢复,或者可以使用亚芬乳膏涂抹照射野处皮肤,预防皮肤损伤。

在放疗结束后要注意提醒患者不可急于将照射野擦掉,可以让它自行消退。再者就是患者照射野处的皮肤会因色素沉淀而变深变黑,切不可用美容方法或是外力将其消除,随着时间的变化,照射野处皮肤颜色可逐渐恢复。

患者经过病痛和放疗后,情绪都会有所改变。因此要注意在放疗后通过心理教育让患者的情绪稳定,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教会患者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现实和生活,通过自我调节正确对待疾病,才能够让放疗效果达到最优。

5结语

放疗对正常皮肤的损伤是因电离辐射作用物生物体所产生的自由基损伤于生物膜、酶、核算等而引起的。皮肤损伤是最常见的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不良反应其中的一项,会给原本体质虚弱的患者带来不适。许多患者因为缺乏对放射治疗的了解,会对放射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心和恐慌,甚至会放弃治疗。因此医生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治疗,还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情绪,让他们能够以正面积极的心态接受放射治疗。在放射治疗中要时刻注意观察照射野,放疗结束后应当给予患者一些皮肤护理方面的知识指导,让患者能够学会护理因放疗而受到的皮肤损伤。对于一些皮肤反应症状较轻的患者,适当的防护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护理正确还能够让患者皮肤损伤尽快康复继续接受放射治疗,确保放疗效果。参考文献

[1] 江泽琴,刘焕义,叶启芳.浅谈放射治疗局部皮肤损伤的防护.西南军医.2005(01):85.

[2]彭金娣,齐莉,钱银霞,吴霞霞,熊华凤.浅谈肿瘤放疗皮肤损伤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44):439-440.

科室放射防护制度 篇9

1、放射工作场所新、改、扩建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引进新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须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2、放射工作场所有电离防辐射警示标志、工作指示灯。

3、每年由器材科和设备提供商对已开展工作的放射设备进行计量检测,内容需包括放射剂量、图像分辨率等。

二、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及保健

1、科室工作人员必须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学习各种防护制度及操作规程,并取得放射性工作上岗证。

2、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将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3、在从事放射线就业前,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健康体检。已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每年接受一次健康体检,如发现异常再增加检查频度及检查项目。在放射工作人员离岗时,对其进行健康体检。

4、放射工作人员上班必须佩戴个人剂量监测仪。个人剂量监测仪每季度送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尊重检测报告所指出的问题,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5、工作场所的剂量监测仪表、个人防护用品应经常维护更新,确保能正常使用。

6、进入放射工作区必须使用防护设备。

7、全院铅衣统一编号、登记,每半年一次于放射科行X线透视检测。

8、从事放射工作的妇女妊娠期内不接触射线。

9、建立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档案,内容包括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个人剂量监测记录等,受超剂量照射必须及时组织讨论,总结分析原因并改进,须及时将结果上报医疗科并向相应科室反馈。

三、放射检查患者防护。

1、工作人员应定期维护仪器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同时按技术操作规范要求正确实施操作,切实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照射,确保符合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2、工作人员对育龄妇女申请放射性检查或治疗时,应询问并确认其是否怀孕,若怀孕,原则上不施行检查或治疗。在特殊情况下必须施用时,应当考虑终止妊娠。

3、对儿童进行放射性检查时,应充分评估潜在的利益与危险,对其敏感部位如性腺部分适当进行保护。

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篇10

1.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

3.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4.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5.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

7.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8.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9.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10.科室医技人员应带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11.按有关规定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或疗养。

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制度 篇11

关键词:放射防护;评价;监测

中图分类号:TL7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96-1

放射防护控制效果的评价报告是卫生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审批的重要技术依据,监测是为评价或控制辐射及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对剂量或污染所进行的测量及测量结果的解释。而在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中最关键的是要确保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为了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监测规范

现场检测的方法必须按国家要求要具有规范性、合理性,国家现在已出台了多个监测规范,一是常用的有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二是职业性皮肤放射性污染个人监测规范。三是医用X射线诊断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规范。四是职业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除了有监测规范以外,在一些现有的标准中还有检测要求和方法。在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中也有一些检测的方法。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中也有一些检测的方法。

2 仪器的校准

国家规定电离辐射的测量仪器都属于强制检定仪器,所使用的仪器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测校准,否则所测得数据也不具备真实性和法律效力。检定的周期一般都是一年,如果有些仪器不能进行校准,那么这些仪器则不能用来出据。如一些报警仪,FJ- 377中子辐射仪等。计量部门校准不了的仪器一定不能用来出据,此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3 检测仪器是否符合要求

卫生监测和环保监测是有区别的,环保监测推荐了在测量中使用的仪器,对于环境来讲监测设备只要符合环境的能谱和量级就可以了,而对于卫生检测而言,我们测量辐射的性质差异很大,所以对测量仪器要求也是不同的,决不能通用,严禁拿着一件仪器进行所有项目的测量,国家在现有的规范中都对测量仪器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使用的监测仪器必须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所测量出来的数据就不真实、不准确,同样也会给出错误的结论。

4 测量的具体要求

4.1 测量点的选取

有的标准或规范(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中给出了具体的测量点选取方法,那么就应该按标准规订做。但防护测量在没有标准或规范情况下应如下选取:离防护屏蔽墙的距离为30厘米;高度离地为1~1.5米;随机布点,尽量多测量一些点数。

对于楼上和楼下测量高度的选取:在CT防护标准中给出了对相邻场所测量点的要求,不过在没有具体要求的情况下,如果楼上为放射工作场所,楼下测量时高度为1.7米,如果楼下为放射工作场所,楼上测量时高度为0.5米。

4.2 每个点的测量次数

放射性具有随机性,每个测量数据不可能都一样, 测量值应该在一个测量范围内,一个点测量次数应在5次以上,测量范围应服从于正态分布,如果测量数据不是服从于正态分布,则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则应逐步排除,直至找到问题所在。

4.3 测量条件的选取

防护测量时分为2种情况:一是标准要求条件,在加速器评价规范中给出了测量不同地点,加速器机头的朝向;二是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也应分为2种情况,一是正常工作条件,二是最大的工作条件,如在拍片:可以选胸片条件和选取腰椎侧位条件,如钴-60治疗机:一般选取射线束朝向时和机头朝下这两种情况进行测量。

4.4 使用法定的剂量单位

测量单位应使用法定剂量单位,如果愿意写专用单位必须加括弧放在法定单位后面,字母应使用斜体。检测仪器测量单位和国标给出的评价单位的定义是不一样的,现在国家还没有建立有效剂量基准,所以我们无法测量有效剂量这个单位,我们测量的单位一般是周围剂量当量率,周围剂量当量率是辐射防护中的一个实用量,从理论上来讲这个测量的量是高估,评价完全没有问题。

4.5 结论要客观准确

首先应该确定职业危害的类别,卫监督发〔2012〕25号附件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中对放射诊疗建设项目按照可能产生的放射性危害程度与诊疗风险分为危害严重和危害一般两类。危害严重类的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γ刀、X刀等)、医用加速器、质子治疗装置、重离子治疗装置、钴-60治疗机、中子治疗装置与后装治疗机等放射治疗设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PET)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SPECT)及使用放射性药物进行治疗的核医学设施,其他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为危害一般类。

评价防护设施是否能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在报告结论中阐述的测量结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不得拿结果进行推论,比如测量CT防护设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就推论防护厚度达到2毫米Pb。

建设项目是否具备验收条件:测量结果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这只是该建设项目具备验收的一个先决的必要条件,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控制、应急与应急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放射防护管理混乱,措施不得力,放射诊疗工作一定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终会导致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不是防护效果评价,在结论中不要论述防护效果如何如何,评价报告要紧紧围绕着是否能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进行论述。

上一篇:四年级期末作文:我的姐姐下一篇:写字楼物业费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