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手来观后感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举起手来观后感(共12篇)

举起手来观后感 篇1

莲下中心小学505班刘宁宁

《举起手来》是一部反映抗日题材的喜剧片。片中讲的是两名铁道游击队员从日本鬼子手里抢回一件国宝,藏在一个小山村里。日本鬼子进村夺宝,被一名淳朴的农民、一名进步的女大学生,两个机灵的儿童团员和几名游击队员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胜利地保护了国宝的故事。

故事诙谐搞笑,但在笑声中我却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中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游击队员的英勇自不必说,淳朴的郭大叔临危不惧,充分展现了中国民间智慧和民族精神;漂亮的女大学生为了保护那本记载敌人秘密的本子,机智地与鬼子展开周旋,还用枪打死好多日本鬼子呢!还有那两个机灵勇敢的儿童团员,从他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小英雄王二小、雨来的影子。他们真的很棒,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经过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解放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有挥汗如雨的钢铁工人;有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有出生入死的“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还有在国际赛场为中国争光的运动员„„他们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力量,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举起手来观后感 篇2

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和促进教学协调发展等工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不仅是教学内容预设是否科学合理的反馈,更是学生发表看法、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过程,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从教多年,但时常仍有困惑:在现今的中学课堂上,课堂气氛沉闷,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这种情况很多同行也感同身受,每每聊起此事,感慨颇多。为什么学生的课堂发言越来越少?为什么许多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不升反降?

关注“不举手”现象并探索引导策略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应该从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探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和“不举手”学生的心理动向,并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帮助和促使这些学生能积极自如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大胆地畅所欲言,健康自信地成长。

教学环境因素

1. 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创设宽松、民主的育人环境,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引导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他们自觉形成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愿意在学习上“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平等、包容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他们才敢想、敢问、敢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有了有表达的愿望,教师应用赏识的目光注视他们,再加以引导和鼓励,便可使学生充满信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习的心理动因。动机与学习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学到的知识反过来也增强学习的动机。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它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厌学为乐学,变学生不愿发言为主动发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使学习动机具有持久性。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接受新知识。

教师因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多多思考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的原因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之间的联系。只有经常反思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 提问要有效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问题”应该是用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以及根据教师所组织的材料进行行动的工具,也就是说,问题即有效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很多方式,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任何口头的说法或者手势,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就可被看做是问题;如果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那么,这种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

2. 提问有质量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寻找最佳思维角度。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应不问或少问,以减少和控制提问的数量;对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并优化提问的质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但问题过难,学生则无从思考。加之目前课本中的部分课文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果课堂上老师不做铺垫性的介绍,而是让学生凭空想象回答提问,对学生来说只能是隔靴搔痒,望梅止渴。

3. 提问勿单一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几乎篇篇课文都是雷同的提问。每篇课文都是套用一个模式: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各讲了什么?……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厌烦呢?此外,老师的提问语言单调,每个问题又较单一,没有问题的转换,这也是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为了保证在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指定一些“得意门生”发言。但事实上长期以来老师的教学对象只限于个别单一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成了“陪衬”。一些学生就有了一种心理:即使我举手老师也不会叫我。因此课堂上多了一些习惯静听的乖学生,表面看来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学效果也很好,实际上则是少数人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学习中他们存在的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缺乏参与和体验的机会。日积月累,会使他们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展了。

4. 提问分层次

布朗和拉格(1993)及布朗和爱德门德松(1984)的研究表明,针对个别学生、小组或全班,应该使用认知复杂性层次不同的问题。有时候,如果提出的问题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的,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而言是容易的,会使得所有学生集中注意力并沉浸在学习过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在课堂教学提问中渗透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认知水平的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5. 提问讲艺术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时机和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一节课的优劣成败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使问题真正问在“知识关键处、教学当问处、难易适中处和学生需要处”。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6. 回答必鼓励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鼓励性评价,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评价,使其优点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教育方法,并对自己的进步有情感体验,从而引发学生增强巩固和发展优良品质的信心。适时、充分、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时常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或希望。教师应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评价语言环境。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和他们的闪光点,特别是对每一个展示了个体学习行为的学生,都必须想方设法鼓励一下,即使答错了问题,也应以鼓励为主。学生受到鼓励,在有效激活他们学习内驱力的同时,对全体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评价不着痕迹却又及时、恰到好处。

学生因素

1.树立自信心

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个体的心理定势在成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习、锻炼逐步养成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时代环境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可目前在学生当中,更多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在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前,认为自己干不了,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压抑了内在能力的发挥。这时,教师就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自我剖析,认清自己的客观条件。这样学生才能扬长避短、知难而进、奋发图强。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要珍视学生的成功。教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能确立学生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励志书籍、名人故事等,让学生自己到书中、到名人身上找寻答案,找寻学习的榜样。在教师和榜样的影响下自我激励,做个自信的敢于表达的学生。

2.丢掉懒惰习性

一些同学常抱着“应付”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消极学习。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接受结果性的知识和静态的事物,不愿意自己探索和发现。就像笔者经常对学生所说的那样:“有的学生喜欢吃别人捉的鱼,而不愿亲自去捉鱼,这样永远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初中学生懒惰心理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压力构成威胁。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开始,只有先从思想上端正认识,才能克服懒惰行为。加强对初中学生学习懒惰心理的研究,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惰性,恢复健康的学习心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正确地认识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不断追求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克服羞涩心理

初中学生的自我心理需求是导致课堂上举手现象剧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表现为爱面子、害羞、自我意识增强等。害羞是常见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在交往过程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些学生有潜在的表达的欲望,可同时又害怕表达。他们格外敏感,尤其在意老师与同学的看法,回答问题总是战战兢兢。

教师、家长要帮助他们克服害羞心理,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促使他们多发言,多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克服害羞心理,从而在各种场合都有得体的表现。

4.丰富的知识是回答问题的根本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就必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要获得丰富的知识,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通过丰富的学生课外知识,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表现在课堂上,便是学生因了解有关知识而踊跃发言。

掌握学生课堂上“不举手”的原因,并探寻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指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习惯,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从不举手到敢举手、愿举手、抢着举手。当课堂上出现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时,教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欣慰。

孩子,举起手来 篇3

那么,该怎样使孩子们在课题上爱上“举手”呢?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氛围,尊重学生是基础。上了高年级,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再像低年级那样唯命是从,不会老师说什么他就信什么、做什么,因而我们的师生关系应该由一味的“师道尊严”向人格平等转化。我们教师不能只靠自己的职业地位和权利管束学生,而应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热爱,做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引领学生“爱”上自己,爱上学习,爱上举手。同时,教师应努力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上课踊跃发言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让学生理解回答得对错都是正常的,因为教室本就是“出错的地方”。

二、优化提问,引领学生勤思考。学生上课不举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师的问题感到“难以回答”。但这并不代表教师的问题难度很大,而是教师提的问题的内容或方式学生无法接受。我在听公开课《6和7的认识》时,就发现问题了:

在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主题图,问: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生1:同学们在扫地;生2:老师在擦桌子;生3:有人在擦黑板;生4:他们在很认真的做值日……学生积极地举手,却始终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一一找到图上原来有6个小朋友,又进来了一位,就有7个小朋友。几分钟过去了,但还没有解决到应该解决的问题,其实这里,只要老师一开始就问:从图上可以看到多少位小朋友啊?有几张桌子?我相信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还会积极地举手么?因此要想使课堂呈现出入人思考的学习状态,积极举手,教师的问题设置要有效,努力使每个问题都有价值。

三、评价得当,激发学生乐参与。一句得当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一整节课都保持高度的参与感,因而,对学生的回答,无论优劣、对错,教师都应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教师非常武断,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的评价,早已不合适宜。而一味肯定、鼓励式的评价,如“你真行!”“你真棒!”之类,对于高年段学生而言,已有些做作,也不宜过多使用,否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评价不中肯,甚至太廉价。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的过程,在学生困难时拉一把,在学生收获时接一把,在学生前进时推一把,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力戒平淡,务求有针对性,有变化,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的表现予以不一样的评价,让学生在感知教师自身丰厚的语言表达功底的同时,感知语言的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性,激发学生勇于自我表达的欲望。长此以往,哪还有学生不爱举手的呢?

四、方式变革,让学生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怎样努力,有个别学生仍旧毫无热情,无法排除畏难情绪和瞻前顾后的积习。此刻,我们该做些什么?我认为,除了个别交谈之外,还可以对举手做些“技术处理”。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尝试在起步阶段告诉学生有把握的可以“高高地举起手”,没把握的可以“低低地举起手”,从而促使学生从“低低地举手”向“高高地举手”发展。同时还可以丰富举手的形式:除了举左手、举右手外,用手指数做选择题,用“~/”和“×”的手势来判断,用“OK”和拳头表示支持和反对等。这种方式的变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有效教学,都是很有意义的。

五、关注差异,帮助学生举起手。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后,教师要注重过程的反馈,这是关注差异、实现人人参与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每周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了解一周内学生有无举手、举手的次数、被叫到的次数等,从而做到及时了解班级中的“举手弱势学生”,并进行追踪记录,展开个案研究。而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建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候,要善于抓住闪光点,并把它放大,让孩子们享受到举手后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六、刻苦钻研,更新观念活课堂。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地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何让几十位学生一个个都成为课堂、课后的教学主体呢?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才会喜欢呢?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刻地感悟到:惟有教师自身先成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实现自我提升、烦恼不再。

总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孩子们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课堂教学。相信,只要我们能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结合学习内容,抱着一颗把教学搞好的热心,一定可以不断创新,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活跃,让孩子们都举起手来!

《举起手来》观后感 篇4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从日军手里夺回来的国宝――金佛,八路军、爱国村民和机灵的儿童团员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最后终于安全地将国宝运送出石桥村,并消灭了占领石桥村的日本鬼子。

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上横行霸道,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看到日本鬼子强抢中国的宝物和人民的财产时,我们气得直咬牙,恨不得坐上时光机去和日本鬼子拼了。影片有的情节十分搞笑,逗得我们捧腹大笑,其中有一个片段更是让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俯后仰:日本兵搜不到金佛,企图将出村的唯一路线――石桥炸掉,然后再在村里慢慢搜查。当日本兵点燃导火线,正在洋洋得意时,一头驴慢悠悠地走上石桥,不慌不忙地把导火线踩断,还张开嘴夸张地“大笑”起来。

在片尾,一位幸存的日本兵蹒跚着走上山头,看着落日发呆。突然,远处传来一句刚劲有力的话:“举起手来!”被吓呆了的日本兵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

电影《举起手来》观后感 篇5

学校:静海实验小学

班级:四年级七班

姓名:刘奕含

指导老师:薛素玲

电影《举起手来》观后感

国庆期间,我观看了电影《举起手来》,这是一部反映抗日题材的喜剧片。片中讲的是两名铁道游击队员从日本鬼子手里抢回一件国宝,藏在一个小山村里。日本鬼子进村夺宝,被一名淳朴的农民、一名进步的女大学生,两个机灵的儿童团员和几名游击队员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胜利地保护了国宝的故事。

这部电影之所以搞笑,是因为充满了种种巧合。日本鬼子刚站在火车上,火车便冲进隧道,侵略者挂在了隧道上;鸡吃虫子,虫子刚爬到机枪扳机上鸡就去吃虫子,结果子弹打了出去刚巧打到了一位日本军官,那位军官便当场“牺牲”了。这些巧合,让日本人受尽了折磨。而在这部电影中打败日本鬼子的不是有枪有炮的正规八路军,而是普通的老百姓,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顽童,他们用智慧与日本人搏斗。剧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两个小男孩,他们聪明顽皮,利用树枝将日本鬼子喝的酒钓到树上,并且换上了汽油,当日本人喝的时候,他们便用弹弓将蜡烛准确地打进了鬼子的嘴里,使鬼子变成了电视上具有绝技的人,嘴里不断喷火。笑过之后我们被这两个小孩的聪明与勇敢深深地折服。

举起手来观后感 篇6

其中,郭大叔这个爱国人物形象最使我敬佩了。郭大叔面对日寇的枪口临危不惧,英勇顽强。他一边唱着民歌,一边手持木棒与敌人较量。当郭大叔被日寇捉去后,日寇逼问他金佛的下落,但郭大叔却仍然昂首挺胸,怒视着日寇:“想知道?没--门!”太军气得暴跳如雷,命人把郭大叔放进窑洞里用火烧,用烟熏。郭大叔毅然站在里面大声嚎叫:“你们这些强盗,迟早会遭报应的!……”郭大叔终于逃出了窑洞,还是坚持与日寇在村庄周旋,打击敌人。郭大叔这种爱国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在抗日战争年间,有多少人象郭大叔这样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抚摸一下胸前的红领巾,抬头望望血红的国旗,想想那井冈山上染红的杜鹃,战争路上烈火烧红的天空;想想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同志当年南征北战、重振中华的往事;想想宁死不屈的各位烈士:奋勇抗强敌,誓死坚守阵地的佟麟阁、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毅然砸枪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坚信着“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英雄战士们……就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给所有的人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日子,立志勤奋学习,为建设美好中国做好准备。 在片尾,一位幸存的日本兵蹒跚着走上山头,看着落日发呆。突然,远处传来一句刚劲有力的话:“举起手来!”被吓呆了的日本兵缓缓地把手举了起来……这一幕,不正是表明了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人民举手投降了吗?侵华日军对中国的“三光政策”就此终结;对中国人民残暴的蹂躏践踏就此终结;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制和抗争中就此结束。中国人民终于可以不当亡国奴了。

举起手来观后感 篇7

这部电影讲一队日本兵来到一个村子里杀、抢、掠夺,最终被游击队一举歼灭的故事。

日本兵真可恶呀!中国没侵犯日本,小小的日本竟敢欺侮我们中国来了,还无恶不作。日本兵想吃面条,自我去买呗,还把村民们辛辛苦苦种起来的东西抢过来,日本兵又毁坏我们的桥梁,你说气人不气人?

相反,中国人又善良又聪明,把日本鬼子吃的面条换成猪食,哈哈!下雨打雷的时候,人不能站在高处,日本兵跑到高山上抓人,老天爷也劈坏人,“啪!”一道闪电,“咚咚!”日本兵变成了一堆黑炭,帽子和枪掉到了山坡下,真是罪有应得。日本鬼子要到老太太家干坏事儿,老太太在高处,日本鬼子在低处,你猜怎样着?老太太一拨米粒,日本傻瓜连着跟斗摔了下去,嘻嘻!儿童团的两个小机灵,让一个日本兵喝了加佐料的水,脸变得红通通的,突然口中喷出了火焰,吓得翻译满地乱爬。

举起手来的观后感 篇8

—观《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有感

几天前,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喜剧电影《举起手来2—追击阿多丸号》,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九四五年,日本侵略军濒临战败,他们以运送伤员为由,将上万件价值连城的中国国宝放在一艘名叫“阿多丸”的船上,想偷运回日本。为了取回国宝,爱国人士郭大叔扮成厨师去侦察情况,他和众多爱国人士一起在阿多丸号上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他们机智应对,决不让中国的国宝落入日本人手中,用智慧打败了日本鬼子,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将国宝沉入了我们中国的海底,毁灭了敌人的“风”字号计划。片尾处,那个罗圈腿乘着鱼雷来到了钓鱼岛,他问一个渔夫:“这里是不是日本?”渔夫理直气壮的说:“这里是钓鱼岛,是中国!”又用刚劲有力地口气说;“举起手来!”罗圈腿吓呆了,举起了手来。这一幕说明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中国人一定会让侵略者举手投降。

在这部电影中,罗圈腿给我的印象最深,他从头到尾一直在说一句和平、回家的日语,他是战争的一个受害者,非常想回到自己的家。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想结束战争回到自己美好的家园,和亲人团聚,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早日和平吧!让战争远离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我的梦想,是中国人民的梦想,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梦想。愿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里!

举起手来观后感作文 篇9

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举起手来》。影片里的有人物有郭大叔,张小薇,鬼子官,渡边队长,主要讲了他们为了争夺一尊佛像而引发的一场激烈的战争。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鬼子打算把文物夺来要用火车运回去他们的国家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被日本鬼子推推搡搡地把文物运到火车上,突然,中国人开始了大反攻,把敌人杀了个措手不及。这时,日军居然派出了一架飞机,向我们火车上发动猛烈攻击,连自己人也不顾,同伙纷纷向飞行员指手骂脚。我们中国人扛起来机枪向空中狂扫。终于,日军的飞机被扫中了,飞机顿时上浓烟滚滚,渐渐地坠落在火车顶上。火车顶马上着火,烧得鬼子们呜哩哇啦地叫。小日本飞行员从废铁(原为飞机)里连滚带爬地出来,抓起一把枪,指着中国人奸笑,可日本人怎么也比不过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我们中国人马上加大火力,日本鬼子飞行员就被挂在了那根铁杆上了。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他们的视死如归的精,和赞叹他们的智慧,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把属于我们的文物夺了回来,把小日本给打得屁滚尿流,落荒而逃。我相信,中国有一天一定会更壮大起来,让日本人成为我们的手下败将!!!

举起手来2观后感作文 篇10

在这部影片中我最佩服的人有2个。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她的勇气是可敬可佩的,她差不多6岁吧!她和她爷爷一起上了日本船,她拿日本人船上的点击,扔在地上,那些日本人恰好没有穿鞋,都被击中了!她还用一颗球让日本人倒下了。有个镜头,这位小女孩说了一句很幼稚的话救了所有的人。她说:“如果我们像鸟一样飞,那该多好啊!”所有人都说“飞”因为船上本来就有热气球,他们用最快的速度逃走了。

有一个女的,她的父母被日本人杀了,日本人养了她,她在这里面扮演一个时好时坏的人,我们都不知道她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有的说她是间谍,有的说她是装的。而她最后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她对日本人说:“是,你们养了我14年,给我衣服,让我上学,可你们让我学什么,学怎么杀人,怎么杀中国人!”她最好终于变好了。

《举起手来》抗日电影个人观后感 篇11

我还记得其中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日本鬼子进村了,在鬼子旁边的那个汉奸,吩咐村民去煮面,结果,当汉奸和村里的郭大叔去“赏”猪时,都吓得神魂颠倒!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小猪正津津有味的吃着面条呢!那这就意味、讽刺着,日本鬼子吃的是——猪食!被激怒了的鬼子们对百姓们大开了杀戒……此时,一个女扮男装的大学生正在一座房子外面。突然,一个日本人拿着枪过来准备扫荡。危急时刻,一名八路军来了,他和鬼子在一起进行了殊死搏斗……此时,既危险又滑稽的场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郭大叔准备拿锅砸鬼子,却错砸了八路军;大学生拿起枪,却不会使用;在日本鬼子与她争夺枪的时侯,大学生不小心叩响了机关枪板,闭着眼睛在四周乱扫一气……睁开眼睛时,来伏击她的鬼子,却死了个精光!

当同学们看到这一幕时,简直笑弯了腰!

但是,这片笑声,却让我陷入了沉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眼前慢慢浮现出了中国人民受到的种.种屈辱!难道当年在抗日时,我们真的就这么轻易的打那么漂亮的仗吗?我想,肯定有过,但是这又有几次呢?每次打仗,还不都是我们中国人遭殃、受难?南京大屠杀、天津沦陷、“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等,我们死去了多少中国人,多少的革命烈士啊!我们与日本人的八年抗战,为的就是夺回我们国家的领域……

八年,令人刻骨铭心、紧钻拳头的八年!这八年来,有多少人为此失去了生命!直到现在,那咬牙切齿的恨还没从我们的心中完全消失,那一幅一幅悲惨的历史画面总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可大家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在古时候的唐朝,我们本是一个很强盛的国家,他国的子民见到我们,都要向我们低头、下跪,供奉宝物,谁还敢欺负我们!可是在晋代,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民国政府的无能,我们才慢慢的从繁荣昌盛走向腐败弱小。更令人痛恨的是,在抗日期间,是我们中国人在对日本人点头哈腰啊!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国家弱了,国家一弱,就要被欺负,就要被占领!因为,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对一块好肉视而不见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读书。要谨记,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强大了,知识多了,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强大,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喜剧电影《举起手来2》观后感 篇12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观看了《举起手来2》。看完后,我不禁被这一群中国人的爱国心所感染了。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举起手来2》这部电影里有许多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临危不惧的郭大叔,潜伏在日本鬼子里、一心想着祖国的赵小姐,充满正义感的美国兵······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小女孩了,她聪明机智,面对敌人勇敢地和他们做斗争。记得有那么一幕:小女孩被日本兵捉了起来,关在一间屋子里,就去练功了。小女孩见门上有一个玻璃窗,她就把手里的瓶子对准玻璃窗猛得一敲,“呯”的一声,玻璃窗被打碎。小女孩从窗户里爬了出来,她见门口有一桶水,就把水倒在日本兵练武的地方,又找来电线,通在水面上,让正在练功的日本兵跳起舞来。在敌人面前,小女孩是多么机灵,勇敢啊!

和小女孩比起来,我面对困难总是手足无措,常常依赖爸爸,妈妈帮我解决困难。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回来写一篇作文,我躲在房间里冥思苦想,想了很久,还是没有想出来,急得我在房间里大哭大叫,妈妈听见了。亲切地对我说:“不要急,慢慢想,如果实在不行,可以明天去请假老师呀。”我点了点头,立刻破涕为笑。

上一篇:杀人案例分析范文下一篇:采摘节专家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