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精选4篇)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篇1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 总结归纳

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

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

1.含义:是指自然界发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

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

(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

(3)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

(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

(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

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

1.什么是洪灾?

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出现象的统称

洪灾:洪水溢出或者冲垮河岸、胡岸,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形成洪灾

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

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造成工业、农业的损失,以及人畜的伤亡,有时甚至会引起文艺瘟疫和传染病。

间接危害:供水、电力、交通等的中断。

过度:洪灾无论是对我们的国民经济还是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那么洪灾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三、洪形成的原因(板书)

(板书)洪灾形成的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

师:同学们是不是有洪水就一定会产生洪灾呢?

学生回答:

师:当然不是,若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没有人类的活动,就不会造成洪灾;而只有当洪水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并且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也就形成了洪灾。因此洪灾的形成必须具备连个基本的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危害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试着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

(1)洪水形成的原因:

天气、气象原因:强降雨,大量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自然原因 : 地质作用堵塞河道(滑坡和泥石流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人为原因:(堤坝决口)

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

汇水速度 > 排水速度 = 洪水

(2)影响流域汇水速度的因素: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越大汇水速度越快

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越高汇水速度越快

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越低汇水速度越快

(4)、影响河道排水速度的因素

河谷的顺直程度;纵向坡度越大河道排水速度越大

(5)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

灾区人口:人口越多,致灾的可能性越大

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损失越惨重

承转:洪水除了引起洪灾之外还会引发其他一些灾害,下面我们来了解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三、泥石流

(板书)

过渡: 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

(1)工程措施:

兴建水库,退耕还湖

修筑堤坝,防止洪水蔓延

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2)非工程措施:

减灾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建立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将建在放在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

建立洪水灾害应急系统:灾害过程中应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突出以人为本,尽可能降低灾害性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洪水灾害保险与基金:抗灾、救灾、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灾害保险能够为灾区提供相应的资金用于上诉建设。

减灾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的进步

减灾立法:严格控制滥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

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

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

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

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

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

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

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

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

说课稿

一、课题名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材分析:洪水的成因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分析洪水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知识窗介绍了泥石流的特点、危害、发生机制和区域,通过分析讨论可让学生明确不同的自然灾害其诱发机制是不同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之间存在关联性,懂得在生产中要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介绍了防治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也可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些措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情分析:本节放在必修一最后一个单元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洪灾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已使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较深的知识,在分析事物、处理问题时也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能力和学习态度。设计思想:本节课的设计以地理课程标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为了实现“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及危害”这一课标,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多媒体图片,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这一规律,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再以洪灾为例,分析洪水形成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角色扮演讨论提出洪水的防治措施。从而使学生学会分析其它自然灾害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

(2)通过学习洪水和洪灾问题,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揭示自然灾害的诱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明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寻求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以长江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的事实材料等感性知识来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2)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四、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洪灾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措施

五、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洪灾的形成原因

六、教学准备

从备教材、备学生、备问题、备教学法、备氛围等几个方面把握这节课的内容,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危害及防护措施等材料,便于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使用。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地理学习,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和学生交流,对探究方向偏离过远的学生加以引导。案例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可以借助材料,解读材料,独立思考,组织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挖掘了潜能,发现了自我,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要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新知识的吸收和掌握程度较高。不足的是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使学生更有效果、有效率的学习,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做进一步研究。设计意图以98长江洪水为背景的歌曲以及几幅自然灾害的图片,特别是学生感受深刻的汶川地震图片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

通过小练习让学生巩固自然灾害的概念。

洪灾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分析材料,学生讨论得出洪水成因,体现了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要求。通过板图可以直观地展示长江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梅雨季节同时来水,易形成洪水。

在两种不同坡度的A、B中,先后画出土壤含水率的多少、植被的多少,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篇2

看到一个故事:一位老人留着足有一尺长的大胡子。一天, 邻居家5岁的孩子问他:“老爷爷, 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 您这么长的胡子, 晚上睡觉的时候, 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呢, 还是放在被子外面?”原本十分简单的问题, 老人竟一时答不上来。当天晚上睡觉时, 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 过了一会儿感觉不舒服;他又把胡子拿到被子里面, 仍然觉得不舒服。就这样, 老人一会儿把胡子拿出来, 一会儿又把胡子放进去, 整整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刚亮, 老人就急匆匆地去敲邻居家的门。老人不悦地对孩子说:“都怪你问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让我一晚上没睡好觉!”故事很诙谐, 但却能折射出当前的事实。其实胡子放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有必要考虑那么多吗?但是人们往往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庸人自扰。这也很明显的体现在我们初中历史教学中:课改后, 有些教师对要使用哪些教学方法, 如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经常纠结、苦恼。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去粗取精, 化繁为简, 追求简单自然的历史课堂。

以下本人就九年级上册历史 (人教版)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的教学设计与思考作引玉之述, 以期引起同行们对此类课题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探究。

二、课堂实录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中的狮身人面像的故事和四个人类早期文明的介绍, 并回答教师相关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点评:从已知的熟悉的内容入手, 学生更易建构新的知识框架;从课本导言入手, 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自然流畅, 简单直接, 而且突出本课主题。

学程一:依据表格, 自主学习

点评:通过列表格的传统方法, 重要知识简单明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快速高效的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在简单的教学过程中享受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快乐。

学程二:合作探究

本环节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问题:1.为什么称“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你对金字塔的修建有何认识?2.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是为了谁的利益?有何历史地位?3.印度种姓制度有何影响?4.古代亚非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点评:以上探究问题的设计都是紧扣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 同时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 朴实自然的问法, 学生容易理解。但是要回答好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而解决好这几个问题, 本课的三维目标也就成功达成。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 鼓励学生思考, 锻炼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对于问题1中“你对金字塔的修建有何认识?”做了如下处理:

师:读一读书P7小字, 胡夫金字塔规模有多大?技艺如何? (生读课文。)

师:单胡夫金字塔就规模如此之大, 技艺如此精巧, 而现在发现尼罗河下游有八十多座金字塔遗迹。而这些都建造于五千年前, 我们看书P8“动脑筋”中写道:一百年前, 我国的一份报纸在介绍金字塔时, 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夫五千年以前, 人户稀微, 制作未备, 何以能成此大工?”你有什么看法?说明了什么? (生自然而然的感叹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师:看一看书P8页的图片以及旁边希罗多德的记述, 你有何看法呢? (生从课文中看出统治者对人民的奴役。)

再比如对问题4的解决:

师:大家回忆, 今天上课讲的亚非文明古国有哪些?他们发祥地是哪里? (生及时复习本课基础知识, 为形成历史结论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 大家有没发现这些亚非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有什么相同呢? (生答大河流域) 大家来看一看书P12页的地图, 都集中在大河流域, 是不是巧合呢?为什么呢? (生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 合作探究)

点评:我们将这课的完成比作菜肴制作的话, 需要历史教师不仅要布置任务, 还要提供给学生制作“材料”。在本课, 这个“材料”简便易得, 只需要的是课文中提供的小字阅读材料和图片, 还有课文后“活动与探究”中的地图。然后通过师生之间亲切自然的谈话, 引导学生思考, 进行简单“加工”。以上问题, 如果单个学生仍难以回答, 可以加点“火候”, 将学生编成历史小组, 共同探究, 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事实证明, 这样一堂原生态的历史课实施下来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学生参与积极, 学习效果良好。简单自然的原料和加工方法制作出来的是更能适合学生口味的“家常菜”。

学程三:课堂小结并布置习题, 当堂反馈

点评:当堂检测,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反馈, 查漏补缺, 对毕业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但是高效。

三、课堂感悟

要处理好自然简单的历史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立足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本课就是针对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历史分析能力的情况, 在简单自然的教学方式中引导学生查看地图、阅读史料, 完成图表, 合作探究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在解决具体历史问题中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的规律性认识,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2.要立足教材, 充分开发课本资源。课文中已有的导言、楷体小字、图片、地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可以设计成探究问题、课堂活动。

人类与自然作文 篇3

地球,她往日那秀美的森林长发,早已像老人一般,变得不是枯黄就是脱落殆尽;她往日那件蓝色海洋衣衫,早已被污染得油迹斑斑、一片乌黑;她往日那丰满细嫩的土地上,早已布满皱纹和窜创痕,到处被涂上难看阴冷的水泥;她往日那结实的大气层外套,早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她往日那众多的孩子——鱼、虫、飞禽走兽,如今以所剩无几;她的乳汁不在甘甜,河流——她的血管,早已充满沙石和废液;她的气味不再芳香——花儿凋谢了,只剩下呛人的浓烟……

看啊,母亲老了,病了,受伤了;听啊,母亲在痛苦的呻吟﹗为什么?为什么?

每天,她挥泪与两个家族以上的孩子告别;每天,她体内数十万立方米的血液被抽去;每天,他忍受着数千万立方米浓烟废气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只剩下艰难的支撑和痛苦的呻吟。

是谁,是谁这样伤害母亲?

是她最小的孩子——人类。

是人类。人类在地球的生灵中年纪最小,但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聪明,也更冷酷、更残忍,尤其是对待地球母亲。

他们贪图享受,渴望占有,嫌母亲给予的太少,使粗暴抢夺;摧残母亲翠绿的头发,抽取母亲体内珍贵的的血液破坏母亲美丽的脸;他们为私利不择手段,对其他物种毫不留情。于是,小鸟呆望着被夷为平地的森林,百兽之王在枪口下哀号而土,大象因为一颗牙齿而遭灭族之灾;他们嗜血成性,时常相残;硝烟中,一个个美好的梦被破坏,一张张笑脸消逝了……听啊,那时母亲的呻吟,因为她不仅有切肤之痛,更有揪心之痛——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

人类啊,醒悟吧﹗别再伤害母亲,他是我们不能取代的亲人。即使你们的科技能在太空中找到继母,但谁会比母亲更亲切、更美好?

自然价值与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篇4

自然价值与人类对自然的道德义务

自然价值被认为是生态伦理学这一学科的理论基石.在传统伦理中,自然只具有对人类有用的外在价值.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的价值重新进行了界定.一方面,它扩展了“有用性”的内涵,不再从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来看待自然的外在价值,而是从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来理解这一概念;另一方面,生态伦理学从目的论与整体论视角来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生态伦理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在时间维度上将人类道德义务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空间纬度上则扩展到了人与自然之间.

作 者:黄炎平刘建金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刊 名: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年,卷(期):18(2)分类号:B82-058关键词:自然 外在价值 内在价值 道德义务 生态伦理

上一篇:广州南沙教师招聘真题下一篇:培训研修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