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精选11篇)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1

1、因手外伤缝合而紧张、焦虑。

2、体位性低血压或低血糖等。

3、生理因素如肌肉关节功能减弱。

4、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预见发生跌倒事件。

5、外在环境因素如地面有水渍。整改措施

1、学习跌倒应急预案,跌倒发生时正确处理。

2、强化安全意识。缝合前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累计收治患者6007例, 其中发生跌倒15例, 占0.25%, 年龄50~90岁, 平均79岁, 其中男10例, 女5例,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 初中及以上4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 回顾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1月-2014年1月, 15例上报护理部的跌倒不良事件报告单并进行分析。其中, 跌倒风险评估采用院内统一制定的评分表, 主要从患者的年龄、意识、解便情况、跌倒史, 药物因素、视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4分视为存在跌倒风险。跌倒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对患者的损伤结局进行分级[1]。0级:事件在发生前被制止;Ⅰ级:发生并已执行, 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无改变, 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 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频数资料运用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15例跌倒不良事件, Ⅰ级3例 (20.00%) , Ⅱ级6例 (40.00%) , Ⅲ级3例 (20.00%) , Ⅳ级3例 (20.00%) 。跌倒不良事件患者相关资料见表1。跌倒不良事件时间分布见表2。跌倒不良事件护士执行预防跌倒行为情况见表3。跌倒不良事件家属或护工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见表4。

例 (%)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患者原因

3.1.1. 1 年龄

跌倒患者多为高龄, 年龄≥65岁, 据研究, 年龄对跌倒风险影响最为显著, 随着年龄增加, 跌倒风险随之增高, 跌倒次数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加, 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高达50%[2,3]。本研究中, 跌倒患者有80.00%均属于年龄≥65岁, 提示对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者更要警惕跌倒的风险。

3.1.1. 2 自理能力

表1可以看出, BARTHEL指数较低<60分患者, 发生跌倒不良事件占比较高 (占60.00%) , 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导致住院期间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完成日常生活, 跌倒多发生在患者改变体位或有生活需求时。

3.1.1. 3 疾病

呼吸科患者常因缺氧、呼吸困难等导致活动耐力下降, 因二氧化碳潴留导致神志不清, 烦躁不安, 疾病发作住院期间尤为明显, 加之患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极易发生跌倒。本研究发现, 呼吸科发生跌倒的患者主要病种为AECOPD (53.33%) 及肺癌 (20.00%) 。

3.1.1. 4 心理

从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疾病导致的沮丧焦虑情绪削减了患者对自己、环境和他人的注意力, 自尊心理导致患者对自身行为能力评估过高, 拒绝护士或陪护人员协助, 而文化程度的普遍低下 (本研究中70.00%患者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导致对自身疾病严重程度和跌倒危险性认识不足[4]。

3.1.2 护士原因

从表2可以看出, 在治疗较频繁, 查房较为集中的上午时间段, 发生跌倒情况较少。跌倒多发生在当班护士较少的夜间或凌晨 (66.67%) , 护士人员较少, 工作量大, 巡视及护理不如白天充足, 夜间及凌晨光线较暗, 患者休息后神志较为放松, 对周围环境判断不足, 也是患者发生跌倒的一部分原因。在当班人员职称方面, 11例 (73.33%) 为护士, 其中年资<5年者占54.54%, 也从侧面反映出当班护士较年轻, 专业水平及临床经验有所欠缺。表3显示, 护士在患者入院时评估跌倒危险因素不全面或者遗漏一些有价值护理资料, 会对后续护理工作造成影响, 护士未能及时动态评估跌倒危险因素, 未能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也大大增加了跌倒风险。

3.1.3 药物因素

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会增加跌倒的发生, 如苯二氮卓类药、镇静安眠药、抗抑郁药、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利尿药、抗癫痫药物等的使用会增加跌倒的危险[5,6,7]。15例不良事件中一例患者, 年龄50岁, 入院跌倒评分<4分, 生活完全自理仍然发生跌倒, 就是因为持续使用镇静剂, 停药后未完全清醒而自行下床发生跌倒。

3.1.4 家庭社会因素

跌倒发生时, 6例 (40.00%) 患者因家属不重视、老人拒绝、经济原因或家庭不睦等无陪护, 其余9例 (60.00%) 患者均有家属或护工在场, 仍然发生跌倒不良事件。表4可见呼吸科患者家属或护工对跌倒导致的严重后果均有一定程度了解, 但对于跌倒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明显认识不足。

3.2 护理对策

3.2.1 完善病区环境, 使用跌倒标识

针对老年患者生理特点, 应保证病区光线充足, 地面不湿滑, 无障碍物;安装病房和走廊扶栏, 粘贴预防跌倒宣传资料。对跌倒评分≥4分者, 在床头悬挂醒目放跌倒标识。同时, 跌倒标识的使用在发生医疗纠纷时可提供有效证据, 防患于未然[8]。

3.2.2 动态评估跌倒危险因素, 完善监督体系

入院时跌倒危险评<4分的4例患者, BARTHEL指数为100分的2例患者仍然发生跌倒不良事件。提醒护士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疾病发展, 应动态评估患者跌倒危险因素。首次入院后由主管护士进行评估, 住院期间每周评估1次并记录, 如病情改变 (意识、肢体活动、用药) 立即进行评估。每次评估均由家属签字认可, 护理组长检查后交由护士长签字督查。

3.2.3 及时有效的护患沟通和健康教育

良好的护患沟通可提高护理质量, 增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的了解, 降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9]。护士对评分≥4分患者护士逐条讲解危险因素及相应预防措施, 强调使用拐杖手杖的必要性, 请患者或家属留人24 h陪护。强有力的证据表明, 对老年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以降低其跌倒发生率[10]。动态跌倒评分后再次行健康教育。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拿取处, 减少取物引起的体位改变;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尤其是夜间。告知患者吸氧的重要性, 鼓励AECOPD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对于使用增加跌倒风险药物的患者, 应尽可能限制使用多种药物, 同时给予个性化健康教育。

3.2.4 加强全员培训, 合理资源配置

培训对象包括护士、家属及护工, 使其具备防跌倒意识, 辨别跌倒危险因素、掌握预防跌倒措施。对低年资护士应强化防跌倒系统化培训并纳入考核。跌倒大多发生在护理人员较少, 工作较为繁忙时间段, 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 实行弹性排班制度, 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 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11]。因此, 要合理人员配置, 加强重点时间段护士人力, 确保及时巡视, 及时发现隐患。患者跌倒前行为多发生在床旁 (占40.00%) , 护士应加强床旁护理, 严格交接班。

3.2.5 加强心理干预

文献[12]报道, 医院内65岁以上老年患者跌倒发生率达到30%, 有过跌倒史的患者心理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恐惧, 害怕再次跌倒而不敢活动, 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容易使患者产生低落情绪。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心理咨询, 鼓励老人适当参与活动, 协助相关生活护理。采用非惩罚性科内跌倒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避免发生跌倒事件的护士因惧怕惩罚、批评等心理因素而不报或漏报。

3.2.6 制定标准流程管理和跌倒应急预案

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3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53-02

神经外科所面对的患者的患病状况都比较严重,医护人员的任何一个不合理的举动都有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影响,这也是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1]。护理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会对患者的康复以及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为患者的治疗创造好的条件。

1.概述

神经外科保养根据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的复杂性、临床保养和病况调查技术的特殊性,使神经外科护理由冷门行业变成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热门临床实践科室,因此神经外科医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为了创建全新的神经外科护理方法,通过大量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研究分析,经过认真研究总结以期找到一个科学的神经外科护理方法,预防神经外科不良事件发生。

2.神经外科医护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经过对神经外科护理的情况下出现不良事件分析,得出出现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条:

第一、人为因素导致神经外科护理经常发生不良事件。医护人员应付执行医嘱,甚至盲目执行错误的主治医师医嘱,违反医师的口头医嘱更是常见,有时医护人员凭借自己主观意见,随意修改遗嘱。有时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疏忽未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改变,而使神经外科病患的病情加重。不严格执行医生嘱咐,包括那些没有抽出时间来港或管理延误两个小时前,衣服错了,错过了,更多的药品,即使没有服药。后做药物过敏试验一些泄漏或不尊重的结果在正确的时间和重做早期进行抢救的医生[2]。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玩忽职守,对病患毫无责任心,缺乏神经外科医护经验。在夜间值班过程中工作不集中,随意睡觉,错过最佳查房时间,造成严重医疗后果,甚至对病人的生命健康产生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医护人员年少轻狂,缺乏经验,对很多药物的物化性质和作用原理不了解,对病患治疗过程中發生的病情恶化情况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导致一些不应该发生的医疗事故出现。

二、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护理技能指导。首先完全不理会医护分级制度,主要表现为工作懒散,经常耽误最佳查房时间,马虎对待病患病情,对神经外科病患翻身不及时,造成病患发生压疮,使患者遭受二次病害;手术安全性的控制系统,触发设备,纱布手术切口遗忘的侵犯;医护人员肆无忌惮违反医护规程,如护士让病人亲朋随意进入病人病房,导致神经外科病患呼吸困难;忘引起的除去止血带输注到患者的挤压综合征;各种检查由于泄漏皮肤试验或皮肤划痕影响多个手术和讲师;过热将造成病患被烫伤或重度感冒,乱用药管理[3]。主要医护表现为将若干中药品随意放置,如将毒性药物与普通药品混放,注射类物药与化疗类药物混放,甚至出现药品标签与瓶内装的药片完全不符,以上的工作失误和管理缺失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甚至危害病患生命安全。

3.讨论

根据以上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改善医院治疗环境,提升神经外科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健康恢复质量。预防措施主要有:

首先,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对护士施行人性化管理。作为医护人员管理者,护士应着眼于改善工作环境,尊重护士的性格,爱和主动沟通,及时发现负面情绪的护士,给予其心理上进行良性引导,及时为医护人员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甚至是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创新性,将医院构造成一种轻松、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从而改善医护人员工作质量进步。

其次,科学弹性排班,根据神经外科的专科特殊性,实行弹性排班。由于采用了新与旧,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分配疲软可能的部署,制造,以满足维护人力。2006年护士的主题是“确保护士和设备的安全,以确保病人的安全。”维修设备和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维护人员超负荷,精神和身体的疲劳,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保健人员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尽量确保护士和患者的份额,减轻护士的压力[4]。

最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实际工作技能。神经外科疾病凌乱,护士应加强自身在自然保护,熟练掌握病专科护理程序的各个环节,必须认真对待和处理重症患者的突发病况。认真贯彻落实医院的各项规章和制度,严格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减少暴露工作的风险。

由于神经外科的特殊性,在对其护理过程中常有不良事件的发生,这对患者的恢复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因此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要求,尽可能的对其专业技能进行提升,为降低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奠定基础。另外医疗机构也应该对相关的护理政策进行明确,对于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护理人员给予严厉惩罚。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之后,院方要积极的和患者以及家属进行交流,及时的对其的需要和要求进行了解,尽可能的维护患者的利益。在不良事件发生后,院方切不可采取逃避措施,对于患者的需求置之不理,这只会进一步的激化患者和院方之间的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对不良事件的控制和处理对于促进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相关医疗机构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为患者治疗措施的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文.护理不良事件84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5.2, 22(4):149-152.

[2] 李华英.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策略改进与效果[J].当代护理, 2015.2, 6(7):185-186.

[3] 胡娟.某三甲医院2010~2012年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1, 12(1):150-151.

[4] 王晓娟.神经外科手术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2, 17(24):140-141.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 篇4

护理不良事件:因护士责任心不强、不执行操作规程、不执行核心制度,给病人未造成伤害、造成轻微伤害、造成严重伤害,引发或未引发投诉纠纷的事件。

事件1: 22:00一患儿以发烧收入传染病病房,入院后两名护士给予入院介绍,并告知紫外线灯的开关不能随意打开。早晨6点护士巡视病房,发现紫外线灯开着,赶紧关了,并问了一句:什么时间打开了?事后,患儿和陪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多次到医院要求赔偿

分析原因:

1、紫外线的开关安装的位置不合适。

2、护士巡视不到位。

3、护士的安全意识不强

事件2:一患者做B超检查显示有尿,但患者自述排不出,于早晨7点行导尿术。晨会8点护士交班说:患者行导尿术后无尿液排出。交班后到患者床前查看,发现尿管和尿袋内无尿液。检查后发现导尿管的管道堵头未拔,拔出后,尿液顺利排出

分析原因:

1、护士未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操作结束后,未有尿液排出,应查找原因。

3、患者1小时没有尿液排出,应该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应考虑患者病情异常。

事件3: 患者常规输液,液体未滴完,护士拔了针(情况一患者未挂输液卡,情况二患者悬挂输液卡),发现还有液体后给患者解释,并重新进行输液。

分析原因:

1、护士未做好三查七对。

2、护士未执行操作流程

输液流程:医生下长期医嘱 → 主班护士转抄到治疗本上并与治疗班护士查对医嘱 → 护士抄写巡视卡和输液贴 →治疗班护士查对姓名、药物,配制药液 → 责任护士再次查对姓名、床号,进行输液操作,在巡视卡上签名,注明时间 → 护士更换液体,每瓶要签名注明时间 → 液体滴完,查看巡视卡,拔针

事件4:一位甲状腺术后的病人,感觉憋闷,医生吩咐护士带其去走廊活动,次日清晨,病人窒息死于床上。护士承担所有的责任。

分析原因:

1、护士首先执行了口头的错误的医嘱。

2、是未及时巡视病房。1、2010年6月29日上午,常州一家医院一名护士在给病人挂盐水时,误将打入食道的营养液当成了盐水输入了病人的静脉,虽经医院积极救治,但病人还是不治而亡。护士未做好三查七对。2、2009.05北京海淀区一20岁青年从移植舱内走出自杀。医院给予赔偿,理由是护士未及时发现心理变化,给予指导,从移植舱内出走未及时发现

3、原因是护士没有按操作流程去做。

4、医院停电后,护士把婴儿放在暖气片上,后来电后婴儿被烤死。原因是护士交班内容不全不细。一病人输液后,护士忘记松压脉带,造成病人截肢,最后死亡

5、一病人请假到时间到了未归,护士没有及时催返,病人意外死亡。原因是护士没有及时告知家属,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6、香港玛嘉烈医院发生护士烫伤男婴事件,院方成立调查小组结果批评该名护士“走快捷方式”,只用手掌无用手肘试水温,铸成大错。采取的改正措施是购入洗澡用的温度计,检讨护理程序,培训及监督年资较浅护理人员。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

1、责任心不强,对病人关爱不够。

2、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欠缺。

3、违反护理制度(查对制度、执行医嘱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操作规程(输液流程、吸氧,手卫生等)。

4、医患沟通、护患沟通不到位。

5、其他因素。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根本问题分析法: 问题:发生了什么事?

原因: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措施:如何可预防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输液事件:液体未滴完拔了针,为什么→不知道还有液体,没找到,为什么→按照操作规程该有巡视卡,如果没有为什么?如果有,为什么还拔错?→是护士不想写还是不知道要写?我们有流程吗?护士都会吗?结果是我们修订完善我们的流程,并且人人都会,都按规范的去做。

护理工作环环相扣!护理安全人人有责!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5

一、总结

2015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7例,6例均为输液反应1例针刺伤上半年发生6例输液反应,其中5例药物过敏反应,1例输液反应,下半年1例针刺伤

二、原因分析

1.药品质量不纯: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过敏反应: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3.给药方法不当: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

4.违反操作常规: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5.特异性体质: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6.药物事件发生例数较多:主要原因为护士未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对实习学生过于放手;对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监管、考核不到位;对问题护士不够警觉。7.对院感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理人员院感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操作忙乱,使用后的锐器未及时放入锐器盒。

三、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1.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分析会,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讨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2.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定期进行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3.持续加强患者安全管理:①、规范危重患者风险评估,临床专业指导组每周组织抽查。②、风险评估专项督导,确保评估客观准确、护理措施到位。③、加强对PDA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制度,杜绝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4.丰富健康宣教形式,提高病人的依从性。①、增加宣教的次数,让患者及陪人充分掌握与疾病有关的知识。②、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活页、手册,便于患者随时学习。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6

2014年第一季度全院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13例,跌倒/坠床6例,各类管路滑脱5例,自行剪断尿管1例,意外擦伤1例。(另外,发生院内预期压疮4例。)

2014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种类预期压疮, 4跌倒/坠床, 6跌倒/坠床管路滑脱剪断尿管意外擦伤预期压疮意外擦伤, 1剪断尿管, 1管路滑脱, 5

54321052014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科室分布(共13例)2014年第一季度护理不良事件科室1吸心内科血管2神呼内一科1消内科化内1泌科尿肛1肿肠外瘤二1神科一经组外1外科二/外经科三科

2014年第一季度与2013年第四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对比分析2520151050总例跌数倒管/坠床路烫滑脱伤给药剪缺陷断意尿管外擦伤2013年第四季度2014年第一季度

(一)管路滑脱8例

2014年第一季度导管滑脱种类

2014年第一季度管路滑脱种类胸引管, 1胃管尿管胸引管尿管, 1胃管, 3

2014年第一季度导管滑脱科室、时间分布

2014年第一季度管路滑脱科室分布22014年第一季度管路滑脱科室分布神肿内一科呼二科一组外二科10经瘤吸内/外三科

2014年第一季度管路滑脱时间段白班, 1白班夜班夜班, 4

成因分析:

1、患者年龄较大,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下降,对管路置入的目的和重要性不了解,对管路保护意识较差。

2、大部分患者长期患病,特别是夜间睡眠时意识多处于朦胧状态,起床或翻身时忽略对管路的保护。

3、个别护士未重视管路风险告知,宣教力度不够,缺少反复、动态的强化指导。

4、部分置管患者烦躁不能配合时未及时予以约束带使用或家属未重视肢体约束,有自行松解现象而导致管路滑脱。整改措施:

1、加强健康宣教,要告知患者及家属置管的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重视对导管的保护,对意识不清、躁动患者要求家属24小时陪护,必要时适当约束。

2、指导患者及家属起床或翻身时要妥善固定好导管,注意管路的长度,避免牵拉误拔管。

3、学习、借鉴最佳固定方式,使用自粘带或胸带环形固定导管,减少管路误拔的机会。

4、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认真做好管路交接。要详细交接各导管名称、刻度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护理巡视,特别是加强夜间与中午病房巡视,及时发现隐患并处置,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跌倒/坠床6例(跌倒4例、坠床2例)

2014年第一季度跌倒/坠床科室分布呼吸内科泌尿肛肠外科, 1呼吸内科, 1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 1神经内一科, 2消化内科, 1神经内一科泌尿肛肠外科

2014年第一季度跌倒/坠床年龄段≤65岁, 1≥65岁≤65岁≥65岁, 5

成因分析:

1、患者年龄偏大,长期患病卧床体质虚弱,下肢无力,或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等,起床行走或如厕时站立不稳,易致跌倒发生。

2、部分患者及家属对跌倒坠床风险意识较差,高估自理能力,经常无家属陪伴。

3、病房安全防护措施不足,部分床单元及走廊加床无床栏保护;床边用氧时氧气筒未固定。

4、护士为患者采集血标本时未让患者卧床休息而在护士站吧台进行静脉采血操作,患者因为晕针或晕血而突发跌倒。整改措施:

1、加强患者跌倒风险防范意识宣教指导,告知疾病本身或治疗用药等对身体的影响,特别是卧床改变体位、单独行走、弯腰取物等,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生活能力,不要怕麻烦家人或医护人员,活动时动作要慢,活动时尽量有人陪伴。

2、加强高危患者家属的宣教指导,应告知患者目前存在的跌倒风险因素,指导家属24小时陪护,特别是夜间看护好,休息时及时加用床档。

3、科室应做好年轻护士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及宣教沟通能力培训,护士长认真督查各项工作落实,督促责任护士加强巡视,做好高危患者床边警示标识。

4、积极申请配置床栏,并做好安全使用的宣教指导。

5、对于床边使用氧气筒者,加强用氧安全宣教,并妥善固定氧气装置,以保障患者安全。

6、采血前询问患者既往有无晕针或晕血史,及时予以防范指导。

7、患者入院后应及时安排床单元,治疗及采血等护理操作在床边完成,减少跌倒的发生。

护理部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 篇7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 (二级甲等医院) 21个病区2010年—2011年2年内护理不良事件共167例, 汇总分析其中0级82例, Ⅰ级50例, Ⅱ级25例, Ⅲ级8例, Ⅳ级2例, Ⅴ级0例。事件责任人年龄:20岁~25岁占66.5%, 26岁~30岁占27.4%, 大于30岁占5.9%;综合分析, 护士自身因素约占95%, 管理者因素约占61%, 医生及其他原因占12%。

2 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因素

2.1.1 缺乏责任心

有些年轻护士由于工作经历短、医德教育不够深入等原因导致工作责任心差, 不能从病人角度出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工作中粗心大意, 在治疗护理中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他其护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 所以导致处理错医嘱、发错药、打错针等情况发生。护士责任心不强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2.1.2 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年轻护士尤其是新分配的护士工作热情高, 胆大活泼, 积极性高。但是法制观念差, 自我防护意识差, 工作往往不能顾全大局、不计后果, 如漏签名、漏执行护理文书、涂改等, 工作留有缺陷或漏洞, 个别人性格冲动, 语言欠文明, 动作粗暴不细致;不以为然, 隐瞒不报或者不及时汇报, 造成严重后果。

2.1.3 缺乏工作经验

年轻护士基础知识不牢固, 操作流程不熟练, 技术不过硬, 均增大护理缺陷发生的风险;工作时间短, 经验少, 应急应变能力差, 护患沟通不到位, 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正确处理, 容易导致缺陷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这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第二大原因。

2.1.4 情绪原因

家庭问题、身体患病、情感受挫等各种原因使护士情绪波动或者失控, 工作态度消极被动, 不但影响病人的情绪, 更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管理者因素

2.2.1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 护理人员缺乏, 特别是急诊室、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科室, 护士工作量大, 过度疲劳, 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 (2) 各班次人力搭配不合理, 不能做到各班老中青搭配, 职责分工不明确。

2.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1) 制度不健全, 管理力度不严, 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使个别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2) 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实施三级防控, 不能及时地预见或者发现问题, 及早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3) 管理者不能有效地与护士沟通, 及时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排解她们的各种精神、经济负担等。 (4) 管理者个人因素。因性格、情绪等原因, 导致工作中消极怠慢, 不能以身作则, 从而影响科内护士情绪的工作积极性。

2.3 其他原因

(1) 下达医嘱不交代, 特殊医嘱不特殊交代;非抢救时下达口头遗嘱;医护关系不协调, 医生不能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 导致治疗出现偏差。 (2) 有些年轻医生临床经验不足, 业务不熟练, 却心高气傲, 瞧不起护士, 不懂装懂, 出现情况不肯承认错误, 推卸责任。

3 防范对策

首先对新入护士加强岗前培训, 强化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 学习各项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履行岗位职责, 让护士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自觉养成审慎负责, 周密谨慎的工作作风。工作中认真学习并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 尤其是年轻护士;加强护理服务观念, 让护士学会换位思考, 一切为病人着想, 加强责任心与“慎独”精神的培养, 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控制, 实行三级防控, “早预防、早发现、早杜绝”, 管理者要有预见性, 加大措施的实施力度, 防患于未然, 发现隐患, 不隐不瞒, 及时排查原因, 定期对护理缺陷总结上报, 分析讨论。对不良事件及时上报, 院内组织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出整改措施及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不良事件的责任人做到教育与适当惩罚相结合, 使其真正认识其严重性, 达到自觉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的目的。加强护士“三基”理论及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 院、科两级领导也要不断组织学习讨论, 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等继续教育, 总结经验,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重点防控, 如年轻护士、平时工作中粗心大意的护士, 发现有情绪低落的护士;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科室;急危重病人、老人、婴幼儿等。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奖惩分明, 发扬护士的团队协作精神, 互相监督帮助, 查缺补漏, 共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人力资源配置到位、人性化、班次搭配合理, 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管理者善解人意, 善于与护士沟通, 发现每个人的发光点, 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 及时排解她们的困难, 使护士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力, 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管理者还要善于协调医护之间的关系, 使医护和谐、及时沟通, 增强医护合作, 减少缺陷和漏洞。

4 讨论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8

【关键词】ICU;护理不良事件;安全管理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发生于护理过程中,给患者带来与疾病无关的伤害,影响患者治疗与康复的护理行为[ 1 ]。护理不良事件可致不良结局,以美国为例,每年便约有44000~98000人因可预防的不良事件死亡,超过因交通意外死亡例;护理不良事件还可能给护理人员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护理效用[2]。ICU是医院收治危重症的病房单位,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护理不良事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次研究对我院ICU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89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ICU病区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6例,涉及主要责任人38人。

1.2方法

1.2.1 不良事件登记制度 我院于2012年起开始建立护理不良事件循证责任制,并首先在ICU重症病房监护室实施,为详细查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实行无责上报制度,将全年内收集所得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归档。

登记制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责任人可于医院网络平台下载或护理部领取护理不良事件等登记表,并遵照指示填写完成,发送至医院专用邮箱中或交由护士长。若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登记,一经查实,按律严惩,督促责任人自觉、及时完成报告登记。

登记表内容主要包括:①不良事件详细内容、性质;②不良事件主要责任人、次要责任人;③不良事件处理方法、过程、结局;④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剖析,自我检讨、合理建议[3]。登记表经护士长、科室负责人逐级调查与审核,反复确认内容详实、完整、准确,填写规范后纳入至护理部护理不良事件录中。护理部于每季度末护理质量改进会议前,将该季度收集获得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汇总,形成一篇统计报告,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性质、分布特点等,并将此作为今后护理质量控制与改进工作的重点。

1.2.2 研究方法 收集护理部2012年至2013年度护理不良事件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与文献综合分析法,对所获报告进行循证分析,对护理不良事件潜在原因、不良事件类型进行探讨。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所有资料数据均应用SPSS 18.0软件包操作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年医嘱交代遗漏例、给药失误例、非计划拔管例、器械操作致伤例、合计例低于2012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器械操作致伤、给药失误、误吸与药物渗漏;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药物渗漏与给药失误;2012年与2013年合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6例,构成从高至低分别为非计划拔管/脱管、医嘱交代遗漏、器械操作致伤、给药失误、药物渗漏与误吸(见表1)。

3 討论

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低于2012年,医嘱交代遗漏、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脱管、器械操作致伤发生例低于2012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说明行护理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持续改进,效果显著。医嘱交代遗漏、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脱管、器械操作致伤是护理不良事件最常见的类型。

本次研究开展护理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对已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次;无责任上报制度并非适用于所有医院,医院应酌情开展,并在无责上报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瞒报惩罚措施,以促进护士自觉上报。

参考文献

[1]袁晓丽,江智霞,酒井顺子等.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726-728.

[2]罗丹,周立,明星.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A):27-28.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9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导致血液透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结论 从管理上加强血液透室的不良事件防范,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前言

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指,在护理时发生的计划之外的、始料未及以及极力避免的事件,也称作护理事故。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复杂、环节多、仪器操作要求高等,所以其风险比较高。最近几年,随着透析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透析进行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规程颁布,有助于更加规范血透治疗的过程。但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报道出许多血透室不良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导致,因此要加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改革血透室的护理措施,提升血液透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组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进行综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具体报道如下。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护理事故的分级主要由护理以及全体护理人员实行讨论分级,一般分为0、1、2、3级以及3级以上。通常0级、1级事故由科室自行解决;2级、3级及以上均要进行登记,主要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然后上报护理部进行解决。2.2方法

对42例次的不良事件根据内容和级别进行分类,并且初步探明原因,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3.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4.讨论

4.1导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4.1.1责任心缺失。责任心缺失作为第一原因,主要表现在:透析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不够专心、思想开小差,甚至边说话边操作,在废液袋未接管的情况下开始操作,空气渗入透析仪器的管道中,导致回血无法完成;透析前,没有检查肝素泵注射器是否连接牢固,致使血液从肝素泵端空隙处渗出;进行透析时,没有及时清洗管道,导致血液进入透析器时凝血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抽,致使病患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没有进行妥善的固定,使得透析时,穿刺针滑脱发生出血情况。穿刺后穿刺针不妥善固定,导致透析中穿刺针滑脱出血。

4.1.2查对制度存在缺陷。护理查对制度不够严格也是导致血透室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候只叫床号不叫名字;给药时只看包装不看药的具体名称,或者粗略看;所给药品剂量查对不严;药品用法以及浓度查对不严等,都会导致用药出错而造成不良事件。(2)标本与姓名查对不严。透析前忽视血样标本和姓名再次查对,发现出错重抽标本,造成病患血液浪费或者错误治疗。(3)上机操作时没有进行严格的设备查对,有时候肝素泵夹子未开放、监测皮管未准备妥当或者脱水量错误设置等,这些查对缺漏会使得病患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静脉肿胀等问题。(4)结束透析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查对,导致忘记注射药物或者用药错误,或者忽略对机器的查对,导致机器出现故障。

4.1.3操作水平低。主要指在穿刺透析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熟悉穿刺操作,穿刺内瘘不顺利,导致病人出现血肿。上机时,未能及时发现引血流量不足问题,当静脉压监测显示为零时,透析器以及管道已经出现凝血情况了。

4.1.4病情观察不够仔细。主要表现为:没有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强烈低血糖反应而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因为动静脉的血流量不足而引起前臂压止血带,护理人员未按照医嘱定期松解止血带;对深静脉置管的病人,没有严密监视导管的流量是否充足,导致机器频繁报警,最终引发治疗效果差或者管路凝血等问题。

4.1.5执行医嘱不严。主要表现在盲目执行不明确的医嘱,忽视口头医嘱,或者错抄、漏抄医嘱;执行医嘱的时间不够精准。未到时间或者超过时间给药,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胡乱给药;抢救过程中,没有及时执行医嘱。

4.1.6没有严格遵守护理制度以及护理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没有按时巡查病房,观察病人病情时不够仔细,护理过程实施不到位。4.2血透室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对血透室实施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防止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良事件;(2)严格执行、遵守三查七对的护理制度;(4)严格遵守护理的分级制度,各就其位实施护理服务,不得擅离职守,造成昏迷病人、精神不稳定病人或者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发生意外。(5)对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进行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药物和器械,并补充齐全。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或者器械是否能正常运行,保证抢救过程中能够正常运用。(6)加强各种类药物的管理,不同类的药物分类存放,并且做好标签,时间标记,远期先用,确保无过期药物流入临床护理中。而毒性较强的药品要专柜上锁,防止误用。(7)护理过程中,各项措施要实施到位,按时巡视,及时帮助瘫痪病人翻身、清洁,冷敷、热敷过程中,注意出现烫伤或者冻伤,尽量降低护理风险。(8)病房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隔离制度,尽量避免因为护理错失造成院内感染传染。(9)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出现不良事件,要正确评定等级,然后上报上级领导,防止出现包庇或者故意隐瞒等问题。及时制定处理不良事件的方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10)提供人员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的机会,深入了解血透室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明确自己及患者的权利,出现纠纷时有法可循、有据可依。(11)促使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心态,合理作息,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4.3小结

综上所述,要降低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需要从管理上加强防范,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才能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参考文献】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10

2.1 给药差错

发错药、打错针、漏发药、漏注射属护理差错的首位,分析以上发生原因如下: 2.1.1 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过程中护士未“三查十对”,造成张冠李戴或看错药名、剂量等现象。

2.1.2 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工作中马马虎虎,漫不经心,查对不认真,对于药名、病人姓名相像时,就错发药了。

2.1.3 交接班不认真,特殊药物给药前没仔细交接,接班护士没认真检查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未做,特别是夜班,护士注意力不集中时易出差错,如漏发药、漏注射的时间多发生在14时、20时、24时。

2.1.4 护士的药学知识掌握不够,不能对本科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用法熟知,常规药品的作用与病人不相符时,护士不知道,就给病人用了。2.2 跌倒

跌倒是指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失去平衡而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它低于平面的物体,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伤害事件。其发生原因如下:

2.2.1 年龄因素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退化,感觉功能障碍、视力、听力减退,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反应迟顿,易跌倒。跌倒的概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据报道,老年患者对预防跌倒认知的差异及意识的淡漠是跌倒难以避免的因素。

2.2.2 药物因素 因病人使用有些药物,如降压药、控制血糖药、安眠药、镇静剂等,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2.2.3 环境因素 病人入院后,对病区环境不熟悉,加上偶有地面潮湿、有积水、光线不足、地面不平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跌倒。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马桶、走廊内无扶手、病床未加床档、床铺过高及座椅过低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2.2.4 护士因素 夜间时段,上班护士相对白天较少,巡视病房的次数不够,间隔时间长,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患者的服务需求。

2.4 压疮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的溃烂和坏死。

2.4.1 力学作用 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持续性的垂直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摩擦力作用于皮肤,易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剪切力是因两层组织相邻表面的滑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

2.4.2 局部皮肤经常受潮湿或排泄物的刺激,出汗、大、小便失禁等使皮肤潮湿,加上尿液和粪便的刺激作用,局部皮肤的酸碱度发生改变,使皮肤表皮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组织极易破损,形成压疮。

2.4.3 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 此类患者的皮肤较薄,抵抗力弱,受力后易破损;营养不良的患者皮下脂肪较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局部缺血、缺氧而易发生压疮。3 防范措施

3.1 给药差错的防范 护士是住院患者用药的直接操作者,又是用药的最后把关者,因此在防范用药差错中起重要作用。

3.1.1 强化培训护士的业务素质 包括各项护理工作制度、职责;还应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护士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提高风险意识;加强护士责任的教育,不断规范护理行为,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3.1.2 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核心制度,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用药前应认真检查药物名称、剂量、用法,核对病人姓名等,操作后的查对尤其重要,这次查对能使护士本人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差错并及时纠正,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3.1.3 护士长在病区应随时巡视病房,检查各个护士的工作质量,尤其对新护士,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更应注意环节质量的控制。对查出的问题应记入质量考核登记本或查对登记本上。3.1.4 各科室建立了药品说明书,收集本科常见药物及抢救药品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整理成册,并定期对护士进行考核。3.2 跌倒的防范措施

3.2.1 评估病人 要全面评估病人的既往史、跌倒史、服药情况、睡眠及意识情况等,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2.2 环境管理 向新入院病人及家属详细做入院指导,如病情允许,扶助患者亲临各处环境,给予提醒安全防范之处,并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交待清楚;如离开患者应加上床档;将日常用品放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将呼吸器放在床头或枕边。夜间打开地灯、保持地面干燥。3.2.3 加强管理 尤其对老年人、行动受限、意识障碍等易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更应多关心、多问候、多巡视、多观察,确保每位患者的安全。3.4 压疮的防范措施

3.4.1 评估病人 使用“压疮评估表”,从神志、营养、循环、用药等方面对病人进行评估打分,对于高危人群要进行健康宣教及必要的防范措施。

3.4.2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对长期卧床病人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拍背一次,必要时缩短间隔时间,并使用海绵垫、气垫褥等,使支撑体重的面积加大,减小压疮,对易受压的骨隆突处,可用软枕、海绵垫等架空,以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力。

3.4.3 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保持患者皮肤和床单清洁、干燥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对大、小便失禁、出汗及分泌物多的患者,应及时洗净擦干,局部皮肤涂凡士林软膏;不可让患者直接卧于橡胶单或一次性床单上,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无渣屑。对于易发生压疮的病人,护士每次巡视病房时都要检查床铺是否合乎要求。

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篇11

关键词: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60-01

跌倒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1]。了解和分析患者跌倒的原因,将对临床提供有意义的数据和改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01月~2014年01月本院共有47例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其中男24例(51.1%),女23 例(48.9%)。年龄12~86岁,平均(59.4±14.2)岁。35例(74.5%)为高危人群。

1.2 研究方法

對47例跌倒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科室、疾病诊断、跌倒时间和地点、跌倒时的活动状态、药物使用情况等高危因素所致。

2 结果

47例跌倒患者的年龄分布,(28例)59.5%发生跌倒患者的年龄≥60岁。发生跌倒患者所在的科室中,内科主要分布在神经科16例(34.0%)、康复科7例(14.9%)、感染科5例(10.6%)。患者发生跌倒的时间,患者跌倒主要发生在14:00~21:00 和21:00~ 次日8:00 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占38.3%和44.7%。患者发生跌倒的地点,46.8%患者发生在床旁,23.4%发生在厕所。患者发生跌倒时的活动状态,44.7%患者发生跌倒是在下床上厕所时,12.8%为下床活动时。跌倒患者药物使用情况;55.3%的跌倒患者有用药史,其中11例(23.4%)使用降压利尿药,10例(21.3%)使用安眠药,4例(8.5%)使用降糖药和1例(2.1%)使用轻泻剂。

3 讨论

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环境、药物等。本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与年龄、住院的科室、时间、跌倒时的活动状态和药物使用情况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3.1 老年患者是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

本组住院跌倒患者中,其中≥60岁的患者有28例(59.5%)。由此可见,老年患者是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身体各项生理机能减退,如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功能衰退、反应变慢等,加上疾病的影响,更易发生跌倒[2]。因此,在防跌倒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年龄≥60 岁的人群。

3.2 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较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87.2%发生跌倒的患者为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神经科、康复科、感染科、心内科等为发生跌倒的高危科室。这与这些科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点、服药情况有密切关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其智力、肌力、感觉、反应能力、平衡能力及协调运动能力均较低,从而使跌倒危险性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的影响出现头晕和晕厥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因疾病影响导致视力下降或服用降糖药而引起低血糖反应,以上这些因素均容易引起患者发生跌倒[2-3]。或由于各种功能障碍损害,如肢体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关节运动受限、平衡功能障碍等,使患者的移动速度和控制能力下降,这些因素均使患者发生跌倒。

3.3 中午和晚间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较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在14:00~21:00 和21:00~次日8:00这两个时间段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最高。在14:00~21:00 这个时间段,一般各种输液及治疗工作已完成,患者离床活动或进行康复锻炼的机会最多,如忽略对其进行防跌倒护理,患者极易发生跌倒。在21:00~次日8:00 这个时间段,陪护人员一般已入睡,老年患者肾脏浓缩功能较差, 夜尿次数多,下床上厕所时,对危险性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身能力、不愿意麻烦家属和护士,加之夜间病房的光线不足,容易发生跌倒;这时段值班护士一般只有1~2名,护士人力资源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3.4 跌倒时的活动状态是影响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

本调查结果发现,44.7%患者发生跌倒是在下床上厕所时,12.8%为下床活动时。当人体由卧位改为站位或由蹲/坐位改为起立时,若动作过快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可导致大脑暂时性供血不足,引起短暂头晕、眩晕等,患者易因站立不稳而发生跌倒[4]。

3.5 药物使用是影响患者跌倒的重要因素

本调查的住院跌倒患者中,最常应用的药物为降压、利尿药、安眠药和降糖药。降压利尿药、降糖药可产生眩晕、低血糖等不良反应;镇静、安眠药使机体反应变慢或削弱认知功能,因此服用以上药物者极易发生跌倒[5-6]。故应将此类药物使用作为跌倒的独立危险因素; 正确指导患者用药,用药前做好宣教;要提别提醒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床头及患者必须有醒目的提醒标识。

4 结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与年龄、住院的科室、时间、跌倒时的活动状态和药物使用情况等高危因素有关。为预防和减少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年龄≥60 岁高危患者或使用特殊药物的患者,注意评估他们的生理、心理状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教会他们及家属预防跌倒的关键方法;重点科室要制订针对该专科防范患者跌倒的管理措施,提供各种预防跌倒的工具及环境;加强对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和预防跌倒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增加下午和晚上等薄弱时段人力的投入,确保患者能得到及时的照顾;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预防跌倒,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12,39(2):143-144.

[2] 邹志易.心血管疾病引起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J].实用护理学杂志,2010,2O(12):28-30.

[3] 杨秀兰.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循证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0-42.

上一篇:地理组建设下一篇:大学生创业栏目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