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精选11篇)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篇1

⑵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促使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⑶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他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首先是因为石头的“大”,才引起了李四光的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讲到了石头的几百年的历史,可是李四光并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于是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李四光按照老师的推测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要是从天而降,应该砸一个大坑,可是为什么没有呢?对此,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明确,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J!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学生在结合上下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进行理解、探讨、交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通过课文所描写的事件,懂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写具体的。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课件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课件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三

《石头书》是义务教育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本课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中,是一篇有趣的科普作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熏陶的好体例。

我们学校的科技展厅里有一些化石和动物的标本,学生已经参观过,并且也像文本中的川川和磊磊一样对它们非常好奇。因此,当他们接触到这篇课文时,马上会进入文本所描写对话情境中。

基于以上对教材简析和学情分析,并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对本年级段的具体要求,我拟订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有关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来优化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安排了两教时。

第一教时,我准备安排“疑问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三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我准备先板书课题,当你看到这三个字时,想到了什么?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小结:同学们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这么多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一直要把问题弄明白为止,学生齐声说:对!教师归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板书: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打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布置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如“堪、炭”是前鼻音,壳是多音字,还要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第七自然段,指导学生读通读顺。同时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多种方法理解部分词语,如借助媒体展现雨痕、波痕、矿物的画面,让学生理解石头书上的字是什么样的。通过理解“刨根问底”的“刨”是“挖掘”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找出他们问了哪些问题,请男同学问,女同学读叔叔的回答,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在这一教时的最后,是“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通过分析字形、示范书写、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在田字格内把字写端正、匀称。

第二教时,我将在第一教时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重点对话部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教师有机调控,学生自主参与达到逐步到位,对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也准备安排三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检查,作好铺垫;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课文,延伸拓展。

课始,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然后对上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让学生说说通过上一节课学习,对课文有了什么了解,从而为精读课文作好铺垫。在第二个环节“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通过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议一议等形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的愿望。进而读懂石头书。比如在学习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时,我准备进行这样的预设:

1、请同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六至第九自然段,边读边想川川和磊磊提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读懂了吗?

2、学生自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明白他们的问题是石头书上有字吗?有画吗?根据叔叔的回答学生明白了石头书和语文书一样,上面有字、有画。

3、引导学生再次进入文本,仔细读读,找出描写石头书上的字、画的一段,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先后顺序出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一步: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鼓励:你真行,一边读一边将“石头书”与“语文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地方。石头书上的字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明白。

第三步:借助媒体,使“雨痕”这个石头书中的字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感受。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下,体会出“雨痕”是“雨点留下的脚印”,教师出示放大的雨痕的图片,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这些字呀,可只有勘探队员才认识呢。所以,指板书,大家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这句话,把句子中包含的情趣表达出来。

其他“波痕”“矿物”我也将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如在讨论“波痕”时重点抓住“波浪留下的足迹”引导学生体会波痕就是石头书中的字,也只有勘探队员才能看懂,所以指板书:一起读“石头就是书。学生再次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通过读读、想想、看看、等方法,紧扣“石头就书”来品悟文本内涵。

第四步:教师过渡,石头书中的画能看懂,学生读书上的话“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

第五步:借助媒体,使“树叶、贝壳、小鱼”这些石头书中的画变红,旨在引导学生好好读悟,交流各自体会。你说你认识石头书中的画,那么你上次参观了我校的科技展厅,你说说看到了哪些画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估计会说:恐龙蛋化石,三叶虫化石等等。教师小结:所以,石头就是书。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把他们那种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表达出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等方法,紧扣“石头就是书”来品悟文本内涵。并在这过程中,形成这样的板书:

石头书字:雨痕、波痕、矿物

画(化石)树叶、贝壳、小鱼

课文的最后一段对话化石说明的问题,我准备联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都是化石。”来学习,如果我们在这座山上发现有树叶的化石,说明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什么?学生通过想想、议议发现曾是密林,我随即利用媒体把“密林”点红,出示密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好“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

其他的“大海”“高山”我也准备采用上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让学生明白“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再出示课文第一段,怪不得“他们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原来,教师引读““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总结课文,延伸拓展“。在这个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当一回解说员,在创设了一个情境,我校的科技展厅缺少一个解说员,教师作当场测试进行选拔,题目:向游客介绍“石头书”。

《神奇的石头》说课稿 篇2

油页岩是一种灰褐色的岩石,干馏时有机质受热分解生成有特殊刺激气味的褐色粘稠状液体产物,透过裂解化学变化,可将油页岩中的油母质转换为合成原油,由蒸馏产生类似石油的页岩油和易燃的油页岩气。它类似天然石油,富含烷烃、芳烃和烯烃组分,也含有氧、氮、硫等非烃类组分。经石油工艺技术加工,即可制得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等油品,还可获得石蜡、酚类、吡啶类、环烷酸和石油焦等化工副产品。

由于油页岩有机质组成的不同和加工工艺条件的差异,页岩油的出油率、组成和性质也不一样。油页岩专家说,按目前普遍采用的“热裂化”炼油工艺,每15吨油页岩产出1吨人造原油,而改为最新的“复项催化技术及工艺”,每5吨油页岩就会产出1吨人造原油,出油率最终提高3倍。

当然,油页岩的开发力度与油价成正相关。油价冲高,油母页岩开发力度越强;反之,则越受冷落。根据国际上油母页岩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原油进口价25美元/桶或重油进口价95美元/吨是一个临界点。当油

Volume Preface

价高于上述价格时,从油母页岩中提取页岩油具备较高的成本优势。应用目前的技术,每桶油页岩开发与炼制成本约40美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出油成本在60多美元一桶,也就是说,在油价破一桶100美元的背景下,油页岩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中国油母页岩探明和预测总储量为4 835亿吨,居世界第四,约85%以上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广东。其中,吉林已探明可采储量174.5亿吨,占全国储量的56%。若以每30吨油母页岩生产1吨页岩油计算,可生产161亿吨页岩油,相当于全国目前累计探明的天然石油储量总和。油母页岩不仅可以变身为“人造石油”,还可以加氢裂解精制后获得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石焦油等多种化工产品,也可以直接用于有机肥料的生产。

中国油页岩资源勘探程度还低,开发规模较小,随着勘探开发投入的大幅提高,页岩油产量将呈快速上升趋势。据中国有关权威部门预测,2015年中国页岩油年产量有望达到80万吨,世界页岩油年产量将增至350万吨。

神奇的石头将化作神奇的力量。

油页岩的开发利用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神奇的石头 篇3

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亚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严重。但是,亚健康在临床上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患者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饮食、加强自身保健,并通过一些保健产品来改善自身症状,恢复健康。而由锗

石制作的各种保健理疗产品在这方面却有着神奇的功效。

锗是一种稀有金属,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它的用途很广,医学及工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可是,稀有金属锗和养生有什么关系呢?

强身健体

锗石能强化人体的自然治愈力、增强体质、防止身体老化、预防癌症、调整血压、排除体内的毒素、调理神经失调症等。

能吃的氧

缺氧是万病的根源之一,而锗却被称为能吃的氧。研究证明,锗对缺氧引起的以下病症有特殊的疗效:强大的精神压力引起的血液粘稠度升高、运动量不足引起的新陈代谢不振、各种心理因素和身心衰弱引起的睡眠不足、呼吸污浊的空气而引起的肺功能低下等。

恢复被伤害的细胞

锗能抑制放射线引起的伤害,恢复被伤害的细胞并减轻放射线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还能通过血球细胞增加供氧量、净化血液,对肝癌、肺癌、胃癌、呼吸道疾病、哮喘和皮肤病等疾病都有着特殊的疗效。

抗癌

锗含有强大的启动白血球作用的物质,可以使身体里的超氧供应增加,随之白血球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癌细胞的电位虽然接近正常细胞,但总是和正常细胞有点差距,而锗能提高白血球的辨认灵敏度,这样癌细胞就逃不过白血球的吞噬了。

抵抗病毒

干扰素是能抑制病毒增殖的物质,锗是干扰素的诱发剂,可以诱发人体产生更多的干扰素进而抵抗病毒,并防止病毒扩散或增加。

激活细胞组织

锗石含有硒、锌、镍、钴、锰、镁、钙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散发的启动波和人体细胞的启动波是同一种波动状态,人体细胞随着锗石散发出的波动产生共鸣和共振,使人体细胞组织更具活力,并促进血液循坏、增强新陈代谢、及时排除体内废物。

小贴士

《石头书》的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第一自然段:( 1 - 5 ) 写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第二自然段:( 6 - 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第三自然段:( 12-14 )写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不少,石头书的作用可大了。

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反复朗读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认识人物对话。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与思考问题刨根问底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设计: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借用实物(语文书和石头),形象对比,引起学生兴趣,导出课题后,读题设问,让学生质疑问难。

2、图片展示,感知石头书。

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过程当中,而图片正是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学生规律,因此更易于激发小学生兴趣,易于接受知识。

3、以读为核心,读中感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在教学中贯穿这一宗旨,始终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

4、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由图到文,再由文到图,图文结合,遥相呼应,把文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感知课文、学懂课文。

5、渗透写字指导,培养书写能力。

俗话说字如其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心情愉快,所以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我让学生自己发现字的间架结构,同时给与适当指导、评价,让学生想写好字、能写好字。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精讲精问,让学生自己多读多练,重在积累和感悟。课堂上努力做到扩大训练面,让每个学生多读多练,重在参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反馈和调控,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上学生细细的读书,静静地思考,展开适当的讨论,给学生学习和自主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引导,扶持,点拨,到位而不越位。

说课稿:神奇的纸 篇5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1)时装表演的vcd(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四、说活动程序

1、课件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本环节我首先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是怎么做的?” 既让幼儿复习了各种纸的名称,又能激发幼儿想制作服装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交流讨论:“你想做什么样的时装?”“用什么材料制作?”

2、操作探索,拓展经验(1)自选材料,初步感知

本环节我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纸来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发现:“请你说说你选了哪几种纸,有什么发现?”使幼儿感知到纸除了名字不同,还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软不同等。(2)操作记录,交流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幼儿互相说说,“想用什么办法来做纸服装?”而后提出要求:“用喜欢的纸边做边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我针对能力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这时,我只充当一名观察者、倾听者,巧妙点拨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纸的共同特性与纸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启发幼儿说一说纸在生活中什么用途?我们要注意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并且注意卫生与安全。

4、时装表演,体验快乐

《指南》中指出:“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本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动的教育价值,将艺术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穿着自制的服装,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展示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神奇的眼睛说课稿 篇6

沙文中学

邓叶花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神奇的眼睛”一节安排在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初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由浅到深,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并且神奇的眼睛解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唤起学生对眼睛爱护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眼睛结构

②了解眼睛如何看清物体

③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眼睛的神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护眼意识 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了解眼睛如何看清物体

②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二、媒体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以探究为主,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本节课特点,我采用实验探究和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模式。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基础。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有如下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了解眼睛如何看清物体

(三)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四)应用新知解释现象

(五)巩固评价,形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通过让学生倾听2008年残奥会盲人歌手杨海涛的《天域》及他在演唱结束后的深情独白导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对眼睛的爱护意识。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二)新课教学

讲解新课:

本部分内容又分为4个环节

1、眼睛的结构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新温习眼睛的结构,在与之前学过的凸透镜重新规律作类比,知道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而视网膜则相当于光屏。

2、眼睛如何看清物体

我先引导学生思考“眼睛如何看清物体”,在做演示实验:在气球中加水当做晶状体,而两手相当于睫状体,演示眼睛看远处及近处时晶状体的收缩情况,在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凸透镜成像规律,引导学生了解眼睛看清物体的原理。

3、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眼疾,关注人们最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引导学生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教学难点。

4、引导学生关注,爱护眼睛。

(1)播放动漫视频:不注意用眼的危害(2)生活中引起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3)怎样保护眼睛?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说说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保护眼睛,不然会有哪些危害。这样设计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采用学生回忆反思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科学的实验探究方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难点,脉络清晰,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神奇的海洋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神奇的海洋馆”是小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内容,它是基于学生对画图程序的启动方法,窗口的组成,一些简单操作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对知识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恰当、灵活运用“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完成探究任务。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法是“演示法、探究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

基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照顾全体,我利用,采用讲演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方法,激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设计了给“海底世界”着色和“给福娃穿衣服”教学任务,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环境下,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操练任务、并设计扩展性练习让学生更好的去创造发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五、学法的指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年级美术神奇的海底说课稿 篇8

二、学情分析:

《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前,我着重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学情信息:

1、闽南是一个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区,学生生活在海边,对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们听过、见过、吃过甚至抓过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思维运作以形象为主体,对于“动作”和“形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3、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操作等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并且学生也初步学习了用肢体、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事物。

三、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A、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的奇异景观

B、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

2.能力领域:

A、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B、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海底生物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领域:

A、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珍爱海洋生物。

B、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设计前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量二:如何确实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是艺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课外的辅导,只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思量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和关注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变小魔术,揭示课题

好奇之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张白色的纸,告诉学生:老师可以五秒钟之内把一张白纸变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这样的引入,来极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然后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海底世界的印象,引出课题。

(二)探索海底的奥秘

1、让学生模仿潜水员的潜水动作,在感觉中走入海底,产生亲切感。动作表达能力不仅是艺术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受艺术、掌握艺术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作来把握世界。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动画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海底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让学生说说还见到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充分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课堂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4、让学生随机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动作,把握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在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打好形象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三)深入认识海底生物的特征

课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1、小组内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海生物进行比较:

a、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想想它们和哪些几何图形相类似。

b、让学生欣赏海洋动物身上花纹特点。

c、认知色彩。通过课件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中,感受海底生物个性的美;在比较各个生物时,渗透美的鉴赏。

2、作品欣赏。我特搜集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用点、线、面等表现的海生物,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信心。

(四)在创作中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

1、方法渗透。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在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足够充分的创作材料。

2、合作创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和学生个性的独特把握,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合作创作,以丰富的色块、线条等来表现海底生物。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合作训练中,主要做以下几个步骤:

a、确定绘制对象、手法及对象大小。

b、根据生物的形象考虑装饰的图案。

c、进行具体的撕、贴、画等。

3、作品展评。每组选一两名小朋友展示作品,并将该组的构思、设计意图,说说给大家听。在品评学生作业时,对学生施行“大拇指”教育,同时重视生生之间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五)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优秀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19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德国医学家欧立希看到当时社会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类,他以解救人民疾苦的坚强信念,以对科学实验百折不挠的勇气,终于找到一种只杀死病菌,而不伤害人体的“神奇子弹”的故事。

《找到“神奇子弹”的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1-3小节讲述了欧立希看到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下定决心要找到神奇的子弹。4-9小节是的重点,写欧立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找到神奇子弹的“幻想”。这段话围绕中心词语“废寝忘食”与“不折不挠”展开,不蔓不枝,体现了欧立希坚强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何让学生理解坚强的信念是他成功的内驱力,废寝忘食地学习是他成功的基础,百折不挠的实验勇气是他成功的意志力呢?如果学生能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了解欧立希寻找“神奇子弹”的原因、过程与结果,并从中感受欧立希的人格魅力,那么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课文以事情的发展顺序记述事情的原委,以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概括的表达方法写了学习和实验的过程,突出了的重点,表明了的主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字词学习方面的能力更强。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相关的预习组织学生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稍加指点即可,应更侧重词语的理解上,学生虽已学习了不少方法,但比较习惯查字典理解,对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让学生的理解更到位,突显教学的价值所在。

在理解与表达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理解、感悟的能力,但学生与学生之间仍有差异。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已能独立概括主要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内涵的感悟,对人物精神的体会等。而对学习能力的较弱的学生也许还需要老师的指点作为拐杖达成训练目标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理解重点语句方面,学生一般都能依据问题找到关键语句,而对语言的理解因学生的差异而会有理解深度的差距。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各种有效的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的特点,针对性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内容的理解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感悟与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运用已掌握的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废寝忘食”、“百折不挠”、“层出不穷”、“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一筹莫展”等词语。

五年级的教学虽然不以字词教学为重点,但基础教学还是需要夯实,教师需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做针对性地指导。在学生独立自学的基础上把重心应在在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理解上,为文本理解、感悟扫除学习障碍。

目标二:根据所给的“层出不穷”、“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一筹莫展”等词语概括课文的相关内容。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指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精炼地把握住和表述出给定材料所含的.主要信息,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层出不穷”、“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一筹莫展”四个成语是串联19世纪传染病危害人类的关键,让学生围绕关键词语,用连贯、简练的语言概括,不但体现了教学的训练性,还能在概括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但部分学生的概括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烦琐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给予指导。课堂中就是引导学生提炼四个关键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感悟,再概括,体现训练效果。

目标三: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围绕一个关键词语展开内容的表达方法。了解欧立希,学习他解救人民疾苦的信念和探究科学,百折不挠的勇气。

5、6、7节表现的是欧立希废寝忘食地学习,百折不挠地实验勇气。学生仅仅通过对“废寝忘食””和百折不挠“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是不够的,是无法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的。因此,在字面理解这两个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反复朗读,圈划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理解,并运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说说欧立希百折不挠实验的点滴,体会在不断的学习、实验中,欧立希遇到了无数的挫折与失败,但他依然坚持实验的勇气着实让人佩服,敬意油然而升。

目标四:展开想象,说说在研究碰到困难时,欧立希鼓舞助手们的情景。

欧立希坚强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都是令人折服的。他向学生传递的这份信念与勇气可以通过学生的想像说话检测学生的感悟与收获。让学生的体悟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在有效训练中同时达成,一举两得。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推进

研读语言文字,让语文课体现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永远追求的目标。本文的课题有着统领全文主要内容的作用。为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针对课题,要求学生围绕课题自己质疑解答,培养学生一定的质疑解惑能力。教学伊始,我就以检查预习为基础,从“子弹”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识说说子弹的用处,再抓住课题中的这对引号的作用,把问题推向课文,说说课文中的子弹究竟指什么?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找到它的人是谁?三个问题一下子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了,让学生对内容有了一个比较整体性的概括认识,为欧立希这位伟人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检查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抓住成语,丰富认识,运用表达

欧立希决心找到神奇子弹的原因虽然不是的重点,但对的中心句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的学生根本不理解传染病的危害,自然不能深切理解欧立希的解救人民疾苦的坚强信念。为了让学生对此有一个比较直观、真切地感受, 我以四个关键成语为抓手,以“层出不穷“的理解带出当时传染病的资料图片,感受传染病的种类之多,危害之大;以“为非作歹”、“横行不法”的理解,结合文本的朗读,感受当时传染病的猖獗;以“一筹莫展”的理解,了解当时医学水平的有限,让传染病成为了人类的祸害。欧立希的信念就是由此而来,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欧立希的决心,并运用以上四个成语,依托文本语言,地说说当时人民所面临的疾苦,让文本语言在表达中内化,在内化中吸收,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抓住重点,研读语言,深化认识

课文4—9小节具体写了欧立希用实际行动找到了“神奇子弹”,是的重点,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坚定信念与百折不挠的勇气。因此,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破呢?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结合课文5、6、7小节的阅读,找到他学习与实验的态度的词“废寝忘食”和“百折不挠”,通过交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理清两个层次。

其次,借助“废寝忘食”这个词边阅读,边具体找找他是怎样废寝忘食地学习的?从文中找到的他阅读的大量书籍、随时随地的记录,在个别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他学习的精神。再采用小组交流的阅读方式,运用“虽然……但是……”说说欧立希百折不挠地实验的过程,研读语言,感悟人物的勇气。

再次,用自己的语言想像说话,说说欧立希是如何鼓舞助手们的士气的?让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认识与表达在训练中提升。

最后,在齐读中了解欧立希努力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神奇的石头小学五年级作文 篇10

星期天,阳光明媚,春风拂面,爸爸妈妈带我到南湖公园踏春游玩,妈妈坐在树阴下看书,爸爸拉这我的小手到处转转。我忽然眼前一亮:“好漂亮的石头呀!”有的像小鱼,有的像书本,有的像梅花树,有的像一座丰碑,有的还像一个美女头呢。“石头为什么这么漂亮呀?”我好奇的问。爸爸给我解释道:“亿万年前,石头家族有三兄弟: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侵入,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是岩浆岩、古老的沉积岩风化后经水力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变质岩经低温蚀变而成的岩石。土是抗风化力较弱的岩石接受强风化后的.产物,可以经过水力搬运到低洼处,也可以残留在原地……”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一下子对石头充满了兴趣。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爸爸的介绍、查各种资料我对石头可以说已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人,不信就听听我的介绍吧。

石头很有用的喔,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宝石、钻石都是石头的一种。它们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使漂亮的人更加漂亮,使不漂亮的人也漂亮,它们就像是点缀在夜空中的一颗颗明星。还有我们身上戴的金啊、银啊,都是矿石里中提炼出来的,宝石、玉石也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喔。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常见呀,像我们家外墙贴的石头,就是沉积岩的一种:页石,常用作建筑装饰材料。还有我们的大理石餐桌,黑晶石的橱柜台等。

在所有的石头中,最有科学价值的就是沉积岩了,因为它忠实记录了自然的变迁,它每沉积一层就像我们每读一本书一样,记录了一段真正的故事,沉积岩的身体里还用大量的化石,这为科学家们探索自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小学语文说课稿《奇怪的大石头》 篇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奇怪的大石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说教材

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依据上述的教材分析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奇怪、严严实实”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2、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3、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精神。

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读懂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原则,根据中段的阅读教学要求,我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体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疑问的为主线,读、思、义结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读书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在学法的确定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顺学而导,从而促进目标的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说教学程序

预计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教时主要是初读课文,教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下面我详细地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安排。我打算从以下三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 直接揭题,质疑导入;(二)多点勘探,突破重点;(三)交流感受,教师总结。

(一) 直接揭题,质疑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你有什么问题?针对学生的质疑,总结有价值的问题: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帮助教师把握学情,然后以学生的自主提问组织教学程序,以学定教,围绕这样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自主性。

二、多点勘探,突破重点

这个环节,我分两个小环节进行:

第一个小环节是感知怪石形象。

首先利用课文插图,(出示石头图)引起学生好奇心,提出问题,这块石头怪在哪里?(板书:奇怪)这时,我引导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找出关键语句,使他们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深化理解,感悟大石头之怪。

学生有可能从这几个方面来回答,

出示4个句子:

①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②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③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④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学生说到哪儿就理解到哪儿,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如果学生说到句一句二,我将在他们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一个“孤零零”凸显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 抓住一个“严严实实”彰显石头之大,这是二怪。

学生谈到这里时(句三: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我将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用词精妙,用换词的方法展开讨论,“很深很深”缩减为“很深”,“卧”改换成“陷”好吗?为什么?从而使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品味词语运用的准确性,进而看出李四光很会提问题。

对于李四光提出的问题,老师和爸爸都说不清楚。

当学生说到这里时(句四: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

我将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理解“突兀”一词。继而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进一步加深对上文中“孤零零”一词的理解。(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

通过抓住关键细节,咬文嚼字,品味鉴赏,感受巨石之怪,那么,一块巨石竟然引出了李四光一连串的疑问,从这儿看出了李四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则可以通过交流真正感受到李四光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一系列好问精神。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了它的内涵,真正做到了品味重点语言,突破难点。在理解品味之后进行角色演读,情景再现,先师生分角色读,再邀请学生表演读,重点读出李四光表示疑问的语气。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反复体验生活情境,感受石头的奇怪和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这一部分的一个回归,也是朗读的一个展示,让学生互读、师生对读充盈到整个课堂。

阅读教学应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因此,本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受到文本蕴含的人文熏陶。

第二个环节:感受李四光好问精神,执著品质

面对这样一块怪石,李四光是如何思考,解决自己疑问的呢?教师板书:?

这个问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重点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会怎么着)。它应该把草地(怎么样),可它(却怎么样了呢)?

让学生读、思、议结合,感知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

在老师,父亲没有解决自己的疑问的情况下,他放弃了吗?(让学生明确这正是李四光的可贵之处)。

他是怎样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呢?

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后谈体会,从“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等关键词体会出李四光勤学好问执著求索的精神。教师相机板书:好问、执著。

引导学生通过谈体会,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解决了怎样把李四光勤于思考、执着探索这一内容写具体的这是一教学难点

三:交流感受,教师总结

通过过渡语:童年的疑问终于解开了,但李四光没有停止研究,出示“经过进一步的考察……”课文最后几句话。生朗读。

此时此刻,你想对李四光说些什么?在学生述说感想的基础上,教师激情总结:正是李四光小时侯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才有了震惊世界的研究。如果我们从小也有好问、执著的品质,就会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迹,就会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上一篇:青春期健康工作总结下一篇:多余的部分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