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节日习俗作文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腊八节节日习俗作文(精选6篇)

腊八节节日习俗作文 篇1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大同市。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家乡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腊八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便都早早地起床准备做腊八粥。说起这腊八粥的做法,倒是颇为讲究,八种主料,八种辅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我把泡了一晚上的豆子放入锅里,加好水,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的世界,花花绿绿,还散发着微微的豆香。半小时后,豆子软了,我又把江米、薏米、黄米放入锅中。妈妈用大勺柔柔地搅和了一下,锅内马上就翻腾了起来。之后她将锅盖盖好便离去了,可我依旧对锅中的腊八粥十分感兴趣,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个小时,锅盖上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地把妈妈拉过来,待她揭开锅盖,我便迫不及待地看向锅里,之前煮粥蓄满的水几乎消失殆尽了,搅和在一起的米粒时不时冒出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却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粥好了。”妈妈话音未落,我已捧着碗筷站在妈妈旁边。

舀一勺放入嘴里,粥煮的烂烂的,不用嚼,还透着一丝滑爽,很快就融化了,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让人流连忘返。

腊八节节日习俗作文 篇2

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综合实践是目前比较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于写作文就会干巴巴没有真实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说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地预备方法, 走到这条路, 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写作文这件事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每个学生都很注重分数, 学校也都忙着应对各种分数达标考试。每个月会有一次小考, 半学期还会有检测, 期末还有综合检测, 区里统考, 市里大考等等。学生为了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各个补习班、特长班加点学习, 家长也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只知道分, 而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没有了与社会的接触, 学生所学到都是在课堂听来的作文, 孩子们写的作者越来越相似, 思想已经被禁锢在那些条条框框中, 按照教师讲的去思考问题, 按照教师说得去写内容。学生的生活最多算是“忙碌”、哪里称得上“充实”!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充实学生的生活呢?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作文教学的困难, 弥补学生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 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笔者积极而认真地进行了相关研究, 以各种“节日”为主题,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 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传统节日在国家的号召下被越来越重视, 孩子们在过节的过程中不仅能快快乐乐的玩耍, 而且也会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比如在社会实践课“元宵节的来历”一课中, 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精美的PPT, 并在课堂上挑选做得比较优秀的进行演示, 让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谈论, 争相回答问题。学生自己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让别的同学来回答, 回答正确了还有奖励。课堂上大家兴致盎然。在课堂中我还准备了元宵面和馅料, 让同学动手自己动手做元宵。学生一个个跃跃预试, 每个组都选出两个代表来进行做元宵比赛, 每个同学都兴奋的指手画脚, 小代表们也干得热火朝天, 虽然元宵包得不是那么好看, 但在参与中学生学会的合作, 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这节课后我让每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孩子们在这次实践中充分了解了这个节日, 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表现出对这次以及后续综合实践活动的喜欢和向往, 收获都写在了他们的作文中, 说实话, 这次习作, 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 也没有做过多的指导, 只是告知学生写作的题目, 而孩子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内容都超过了以往的习作水平, 令人出乎意料的满意, 这让我再次坚定:要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 一定要先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要先让孩子们有丰富的“积蓄”, 孩子们才会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虚无, 孩子们才会有真情实意、而不是矫揉造作。

二、充分利用法定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我们可以利用国内的节日:元旦节、青年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丰富孩子们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利用国外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引导孩子们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的节日:国际妇女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 开阔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引导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参与热情、参与方法或活动反思等。

三、大胆开发各种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当然, 我们可以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等大胆地开发各种节日, 如创立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节水节、变废为宝节等,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积累写作素材、真实情感, 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恰当设定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摘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腊八节节日习俗作文 篇3

篇三: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腊八节简介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腊八节由来与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煮“五豆”的传说

一些地方在腊八的时候煮“五豆”。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时时,卖文谋生。遇一李姓员外女飘彩选婿。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皇王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

欧阳修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腊八粥各地食俗

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山东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四川

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天津

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节泡制腊八蒜

美食原料

大蒜头3000克,醋1500克,白糖860克。

1、美食做法用一干净盛具,最好用开水煮过消毒,作为泡腊八蒜的容器;

2、选好大蒜,去皮洗净,晾干,先泡入醋内,再加入白糖,拌匀,置于10度—15度的条件下,泡制10天即成。

美食关键

此泡蒜在农村多于腊月初八那天泡制,因这个季节泡帛气温很适宜,故称腊八蒜。醋、糖的配量还可以适当变换,但不可变动过大。

美食特色

关于腊八的习俗作文 篇4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腊八的习俗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腊八的习俗作文 篇1

西北腊八节的习俗: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

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腊八的习俗作文 篇2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日。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家乡有句俗语叫“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疙瘩”是家乡的土话,意思是说吃腊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腊八臊子”,这是展示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烹调手艺高低的平台。家乡的“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有讲究,是将猪肉、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豆腐等八种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腊八面。在家乡,新媳妇或小姑娘不会擀面是要被人笑话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匀,软硬适中,擀时要拿稳放平,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页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可以被切成长条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热气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更会让你垂涎三尺,吃起来酣畅淋漓,吃完后意犹未尽。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乡的腊八面啊!

腊八的习俗作文 篇3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在腊八这一天,大家除了要喝腊八粥外,还要吃腊八饭、泡腊八蒜。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在东北也有谚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之说,意指腊八这一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御寒冷。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的习俗作文 篇4

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府、宫廷和寺庙。”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麽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关于三八节的作文:节日选礼 篇5

这个令人期待的下午来了!我骑着公共自行车来到社保局对面,却发现没人,而且这里根本就没有公共自行者的站点,孙阿颠这不明摆着忽悠我吗!!无奈我只好骑到离这不远的公共自行车站点那里去。刚还好车,遇见了张乐美,呵呵,有个伴喽!

有钱的张乐美看见了蜜果,说是要请我喝杯奶茶,我拒绝了!大哥,我们这才刚吃完饭呢,OK?我无情的把他拉走了。我问他:“你知道逸家在哪吗?”说实话,我不经常去这种奢华的精品店的。由于是妈妈的节日,我才下了血本!

“知道啊!”

“那就好!”

一路上张乐美罗里吧嗦的跟我说了一大通,不过我一心只想快点到目的地,只是漫不经心的应付了几句,终于到了!只可惜还有几个同学还没到,我和张乐美先进去逛了一下,哇塞!这里的东西十分精致,可就是死贵死贵的,我的妈呀!

“草包!”张乐美叫起来,我回过头,有一个同学来了!

同学们陆续到齐了,

腊八节节日习俗作文 篇6

一、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习俗

在新疆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等, 这些民族受到不同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 营造出丰富多彩、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岁时节日习俗。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表现形式多样, 可以大体分为宗教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经贸性节日等, 其成因缘由不尽相同。一方面, 与各民族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是潜在深刻的民族文化反映。如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综合反映了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在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和行为交际等诸多方面的活动。另一方面, 也与许多民族古代天文知识和立法的传承有关,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纳吾鲁孜节”, 就是以农历春分日为依据而形成的。此外, 某些节日与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关, 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沿革和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代代传承下来的, 如锡伯族、达斡尔族的纪念性节日“西迁节”、俄罗斯族的“复活节”。另外新疆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以能歌善舞、擅长各类文体活动而著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与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相关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经贸、娱乐节日, 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演唱等。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综合地反映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内容, 是各民族文化展现的窗口, 人们通过节日活动, 促进民族交流, 加强民族凝聚力, 弘扬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各民族发展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社会文化的影响, 新疆少数民族的岁时节日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二、男女在岁时节日中行为方式的差异

一年一度的岁时节日民俗活动, 是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缩影, 是各民族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模式的再版和继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节日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男女在节日中的活动方式呈现一定的差异性, 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 节日前期的准备工作大都由女性完成

“古尔邦节”“肉孜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女性通常要在节前打扫房屋院落卫生, 自制各种民族风味的食品, 如馕、馓子、包吾尔撒克及各种点心, 上街购物买节日必须品, 为家人准备新衣等。男性对此参与的较少。

(二) 节日期间男性去清真寺做礼拜, 节日仪式主持由男性来承担

在过节期间, 成年穆斯林男性在节日清晨净身更衣后成群结对地去清真寺做礼拜。女性们则因为受到宗教观念认为女性是不洁的影响, 女性一般在清真寺附近、郊区或家中做礼拜。在某些节日仪式中, 一般都由德高望重的男性来主持, 女性无此特权。如哈萨克族过古尔邦节时的宰羊前的巴塔仪式, 都由男性完成, 女性大都负责宰羊后的洗羊肠等工作。

(三) 节日期间男女拜节

在节日期间, 新疆少数民族一般情况下通常都是男性外出拜年, 女性则是留在家里做饭, 准备节日食品, 迎接客人的到来, 可以大致概括为“男性拜节、女性迎客”。哈萨克族过节时第一天是男性出门拜年, 女子在家待客, 第二天才是女子出门拜年, 折射出性别差异。

(四) 节日期间的男女不同的待客习俗

节日期间高朋满座是令人喜悦的事。维吾尔族家庭中如果来客人, 通常要按男女长幼的次序进门就座, 一般最年长和最尊贵的男性要坐在最中间的位置, 其他人按照辈分长幼依次坐开。家中男性主要和客人吃饭聊天, 女主人则要为客人服务, 倒茶、做饭、端饭菜等。客人离开后, 女性才开始吃饭, 有些传统的家庭男女还要分桌就餐。饭后的收拾餐具、打扫卫生也由女性承担;哈萨克族、蒙古族妇女一般都坐在靠进餐桌最靠外的位置, 方便为大家服务, 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在进餐时多采用男女分餐制。

(五) 节日娱乐活动中男女差别

节日中总是伴随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这些娱乐活动的参与者大多都是男性。如哈萨克民族中叼羊、赛马、摔跤等娱乐活动均限男性参加, 女性一般都只是观望者。

三、女性节日与女性地位

在新疆少数民族岁时节日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女性节日, 如新疆柯尔柯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喀尔嘎托依节”, 其意为“乌鸦宴”, 是为了纪念妇女们机智和勇敢地抵御外族侵略而形成的。此节于每年公历的7月22日举行, 节期为一天。节日当天, 男性禁止参加节日仪式, 男性要为女性宰羊和准备其他食物, 但是不能进屋。节日庆典活动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 仪式开始后, 先让每一位妇女喝一碗奶, 以示妇女要洁身自好、真诚、勤劳。然后, 举行歌舞表演、讲故事等娱乐活动;此外, 塔吉克族的播种节象征着正式播种的开始, 当日要请一位有福气、多子多孙的老妇人坐在地中央, 再找一个人象征性地围绕老妇人转圈, 然后再翻挖土地, 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

我们可以从这些特有的女性节日管窥女性的社会地位及性别意识,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这些女性节日赞扬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敢, 在一定层次上女性享受了尊贵待遇, 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 这些特有的女性节日也体现出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规范要求, 要求女性要恪守妇道、勤劳、善良、真诚。所以, 女性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 女性问题体现在节日民俗中反映出两难困境。

四、岁时节日民俗变迁与性别意识的转变

(一) 男女活动差异的缩小

在现代社会中, 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男女社会分工逐渐趋同, 社会的发展使得男性与女性间的性别角色差异缩小, 女性的地位日益提升, 女性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 已不仅仅是贤妻良母、生儿育女的角色, 传统的“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已经淡化, 这也充分体现在新疆各民族节日中, 如在节日期间准备食物、购买年货等已经不再单单是女人的义务, 男性也逐渐关心节日生活安排, 开始帮助妻子在节前打扫院落和房屋、准备食物、上菜、洗碗、收拾剩餐、带孩子等。此外, 过去新疆各民族在节日期间男女分餐有严格的要求, 但现在也都共餐饮食, 不再分餐。

(二) 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时代日新月异, 新疆各民族诸多女性充分认识到, 现代社会是靠实力生存发展的。女性开始不断追求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把自己当作社会生活的创造者, 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中一系列不平等的现象, 不再盲目地依赖于男性。她们努力创造新生活, 和男性一样追求话语权、支配权、拥有权、决策权。这种思想正符合全国女性组织的宗旨:女性首先是人, 是个像我们社会中其他人一样的人, 女性必须有机会发展她们作为人的潜能;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正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观性和能动性, 在节日中和男性一起参与娱乐活动、表演民族歌舞, 赠送礼物, 充分享受节日的欢娱、美的熏陶, 实现男女平等。传统性别意识的改变, 不仅有利于女性个人的发展, 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推行男女平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必须在各民族中广泛推行男女平等教育, 使传统的岁时节日习俗中的性别差异弱化。只有男女和谐了, 才可以携手构建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2]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

[3]杨启辰, 杨华.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M].西宁: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小学红歌比赛新闻稿下一篇:保安员转正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