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工作总结(推荐13篇)
今年以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委员会的领导下,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要求,积极完成了各项工作,经常对新生儿科、手术室、产科分娩室、供应室等重点部门进行重点督查,对可能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进行逐一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进行指导,并提出整改意见,要求限期整改。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开展情况
医院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兼职人员
1、克服了很多困难,工作认真负责,很好地完成任务。
2、医院感染管理能按照标准进行各项工作,年有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检查工作有记录。
3、各种登记本规范记录,高压消毒物品有记录,消毒包内有指示卡监测、包外有指示胶带监测。
4、医疗废弃物处理有记录,一次性用品用后送污物室有记录。换药室、检查室、治疗室、冲洗室配置脚踩式医用污物桶。各科室统一使用了洗手液,手卫生得到进一步规范。
5、能够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及消毒灭菌和医院环境的监测。
三、存在问题
1、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力,无专职人员,身兼几职,文字资料操作性不强。院内感染监测不到位。
2、在职医务人员掌控医院感染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有关法规法律掌握不够。
3、重点部门的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符合要求。
5、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不符合要求:各科废弃物乱堆放、收集运送过程存在隐患,医疗垃圾桶未使用医用垃圾袋放置,各科未使用利器合放置针头。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立健全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年终要有工作总结。并认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
2、认真对照院内感染控制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本院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落实。
3、加强对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管理、个人防护、无菌操作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的素质,争取全院重视并参与这项工作。
4、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布局及流程,规范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规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消毒灭菌效果。以保证医疗安全。
5、加强对消毒药械的管理,感控科确实履行对购入产品的审核职责。医院购入的消毒药械必须是取得卫生部批件的产品。
6、全员培训《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规范使用医用垃圾袋及利器合。
关键词:儿科病房护理工作,安全,院内感染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院内感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 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再加上少生优生的生育计划, 婴儿、儿童的健康护理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 其护理工作的内涵、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不断延伸。因此, 儿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安全与院内感染管理也日益得到家长、医院、社会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通渭县人民医院接收的发育健全的患儿2230例。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152例次, 发生医疗纠纷的48例次, 共计200例次。所有患儿无手术治疗, 均采用内服、输液等治疗方式。
1.2 方法
对发生护理差错的患儿以及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安全隐患因素有:患儿多, 护士少, 易出现护士发错药、接错瓶等差错;患儿抵抗力弱, 发生院内感染;病种杂, 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小儿意外损伤;加床多, 患儿坠床损伤;输液时发生头皮坏死;用药种类繁多, 需注意配药禁忌;小儿头皮剃毛时损伤;输液时因为毛细血管过小, 不能“一针见血”等。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的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 院内感染52例次, 意外损伤3例次, 输液时头皮坏死18例次, 输液穿刺失败40例次, 头皮剃毛时损伤20例次, 体温测量不准10例次, 其他12例次。
3 讨论
儿科病房的安全与风险院内感染因素众多, 因此必须得到儿科科室、医生、护士长、护士的高度重视, 对以上各种安全与风险感染因素采取相关性措施, 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着重谈以下两个方面。
3.1 结果分析
从本统计看, 院内感染的比率最高, 达到52例次, 占25%, 即有1/4的患儿发生感染, 这可能与患儿本身的抵抗力较弱有关, 而患儿本身所处的医疗环境, 由于空气、温度、抗生素等多因素交叉出现, 也容易使患儿发生感染。其次是输液不能一针见血, 共有47例次占22.5%。患儿毛细血管一般较细, 且患儿本身不易固定姿势, 遇有疼痛就会叫喊或者活动手臂、头等, 导致一次穿刺准确率较低, 另外就是与护士的扎针水平相关。然后是输液时头皮坏死, 共18例次占8.2%, 头皮坏死的最大原因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 不能细心、周到地照顾到所有患儿。值得注意的是, 发错药的比率达到了4.8%, 为10例次, 发错药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 这与患儿多, 用药复杂, 且患儿的药物有时需要更多的配置相关。
3.2 管理对策
3.2.1 防止患儿院内感染
患儿年幼, 器官发育不全, 身体抵抗力较弱, 而医院用药多, 细菌也多,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防范:1) 加强健康教育, 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措施, 患儿之间尽量避免串病房, 不交换零食、食物、药品等, 不能给患儿生冷腐败食物, 同时患儿家属不宜过多, 探视不宜过频, 给家长普及这些卫生知识之后, 有利于家长加深对患儿病情的认识, 并积极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2) 强化科室内部消毒。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 分室安置, 病室定期用紫外线消毒, 30min/次, 强度≥100pw/cm, 有效距离在2m之内。照射时应注意遮蔽患儿眼部。同时, 每天用食醋熏蒸病室1h, 用200mg/L的过氧乙酸擦床边、输液架、墙、地面及门窗, 实行一床头柜一毛巾。在用含有效氯200mg/L的84消毒液湿毛巾扫床, 实行一床一巾, 床头柜实行一桌一抹布, 室内部的拖布、抹布要用消毒液浸泡。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操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擦洗工作台、门窗、治疗车清理用物。氧气温化瓶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 雾化吸入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输液网套等每天消毒, 并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 空气用消毒液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次, 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 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密度, 防止感染蔓延。其他的医疗设施, 设备也要定期地用消毒液消毒, 并监测细菌总体情况;3) 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可能就是细菌的传染源, 因此要做到抗生素使用之前做细菌培养,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最后, 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健康意识和法制意识。医生、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 患儿抵抗力低, 使得医生、护士也成为传染源, 因此医生、护士必须严格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有关消毒、隔离方面的技术知识, 并做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若发现有关传染病时, 应调离工作岗位。
3.2.2 提高医护人员技能与责任心
患儿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个体本身进行医疗配合的意识几乎可以忽略, 因此考验医护人员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技能, 还有责任心与耐心。就医疗技能而言, 可以通过加强“三基”培训, 加强基本功训练, 增强自信心, 提高工作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患儿的不配合, 以及熟练的和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 这都是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技巧的体现。如进行静脉输液或抽血时如果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就可以尽量让患者家属回避或争取他们的配合, 防止家属情绪激动。另外, 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部分取代了家长的作用, 因此其应该有慈母般的爱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严格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和处理。具备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慈母般的爱心之后, 医护人员也才可能不断促进自己提高医疗技能, 全心医护患儿, 避免各种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出现。
3.2.3 严格按照发药配药流程
最关键的就是严格做到“三查八对”, 防止因为用药的错误而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输液、配药、接瓶实行签名负责制, 每一个患儿其各种信息, 如姓名、年龄、床位都用输液卡的形式挂在输液瓶上;严格把配药时间关, 如β-内酷胺类抗生素现配现用, 而其他药物输完一瓶配置一瓶, 防止药物存放时间过长带来不良反应;患儿头皮静脉细, 通透性高, 因此输液时间过长, 或输入高渗性液体时, 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在输液室还必须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以防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另外对针头的消毒措施, 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要检查是否过敏的药物时, 要查对药物的批号, 皮试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 并采用双人签字确认的方式。
参考文献
[1]何丽芬.儿科病房中的安全与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2 (25) :74.
关键词:急诊;感染因素;自身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7-01
急诊科作为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由于其病人病原复杂、病情重、创面暴露多、血液、体液污染多等,在抢救处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隔离不合理,很容易增加病员感染机会,或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医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的诊治技术的运用,更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急诊科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之各种侵人性检查、操作使急诊病人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人,成为严重威胁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急诊医护人员也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故积极寻求和探索预防院内感染的策略和方法,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诊科绝大多数患者为危重患者,其中不乏传染病患者,由于患者情况较危重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时往往徒手操作机会多极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或皮肤有破损且防护不到位时,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1.2 医护人员因素 (1)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中为患者输血输液、穿刺置管、导尿、吸痰、洗胃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且锐器伤,针刺伤的机率加大;(2)急诊患者常需床边摄片或由医护人员陪送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急诊医护人员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机会明显多,加上工作疲劳可能导致免疫力减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3)院前抢救中由于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少,患者病情危重并复杂多变,在紧急处理和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碰伤,擦伤,污染机率明显增加。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科内院内感染质控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生护士各1人担任监控员,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2 加强对急诊科各类人员的院内感染培训 (1)医护人员每年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1-2次,科内每季度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学习并考核1次,每季度接受院感办监控及随机检查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内质控小组重点督察跟踪改进效果;(2)对新上岗人员将院感知识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来对待,使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和责任意识面对工作;(3)加强对急诊科导医、卫生员、120司机的院感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洗手的方法、物体表面空气消毒的方法、被血液体液污染后的处理方法及自我防护知识。
2.3 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1)针对急诊科工作环境特点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监控制度;(2)护士长重点进行环节质量检查,落实好床单位的终末处理,物表空气的消毒,特殊病人的隔离,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置等;(3)定期向全科医护人员通报科室监测结果,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4)向患者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宣教,处理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人及交叉感染。
2.4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
2.5 做好环境及抢救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及监控,每日环境定时通风,对诊断床、平车、轮椅、血压计每日消毒并登记,呼吸机管路一用一消毒,24小时更换,洗胃机终末消毒,气管插管用的咽喉镜使用一次性咽喉镜套,手柄用后消毒,各室有洗手设施及上下水,拖把定位有标记。
2.6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
2.7 做好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做好这项工作有各项制度,有必要的物资保障,有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的意识,从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规范以及把好工作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做起。预防院内感染,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
[3]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
[4]裴学玲,《急诊科院内感染控制对策》(新疆医学,2009,39卷112)。
为了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特制定以下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院感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保证工作层层落实,使我院院内感染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总结工作,分析院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2.加强院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和教育.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院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教育,建立传染病防治培训制度,新上岗人员院感,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一年不少于5学时,其它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6学时,每季度进行院感知识考核,考核合格率达到80以上,使人员掌握院感,传染病的诊断标准,防治措施,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院感,传染病防治意识。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培训及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院感,传染病防治水平。
3.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1)完善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经常监督检查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
(2)继续加强重点科室,部门《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换药室,治
疗室》等的医院感染管理
。重视消毒灭菌质量管理以及无菌操作技术,最大限度控制与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物品等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对灭菌器进行生物学监测,发现不合格者,及时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每季度一次,发现不合格者,立即更换;同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对我院的例行监测,对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整改。
4.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医院感染报告管理。
(1).做好传染疫情管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院传染病卡的收集,审核,上报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和督促各科室做好医院疫情管理和报告以及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2).每天随时签收报告卡,并保证内容完整;每月末,查阅本院本记本,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月的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出院病例,放射科及检验科检查结果登
(3)接到疫情报告卡和死亡病例报告后按规定时限报告西安市莲湖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网络报告。
(4).检查全院住院病人感染发病率,督促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
5.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定期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等制度执行情况,杜绝
泄漏事件,每周查医疗废物交接登记本,暂存地消毒登记本,发现问
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6.将手卫生与暴露防护问题纳入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加强手卫生及职业暴露防护。
7..加强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检测。
8.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和器具的管理。严格履行对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质量检查与审核,并对其储存,使用后的处理进行监督,确保医疗安全。
一、医院感染管理总体方案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院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三级监控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2、建立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的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3、院感科深入科室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督促科室做好医院感染工作。
4、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督促各科室如实上报院内感染病例,控制漏报率≤20%。
5、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
6、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对全院各类人员进行院感防控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7、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
8、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进行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1
做好自我防护。
9、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应对。
10、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医院感染监控的专题研究: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医疗机构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动态,并定期向全院通报。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例会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由委员会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遇到紧急情况情况时召开会议。
2、每位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委员会主任请假:出席人员不得少于委员会总人数的3/4。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会议记录,并负责编写会议纪要,向有关部门通报。
4、医院感染监控员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由院感科主持。
5、科室院感例会每季度1次,由科主任主持,科室人员及相关人员参加。
6、院感管理发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人员协助解决的,由院感科主持,相关科室人员参加。
三、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制度
为加强院感管理,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我院设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临床及医技科 2
室医院感染小组,各级组织具体管理如下: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提出具体要求和对策,由分管院长任院感管理委员会主任。
2、院感科对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负责接受来自全院各科的业务咨询,协助院感管理委员会组织制订全院管理规章制度及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3、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负责科室内的医院感染上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保洁工作、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医疗废物管理、业务学习、专业培训等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记录,并及时向院感科报告。
院感科
领导小组及工作方案
组长:詹明斌
副组长:陈少林
小 组 成 员:柯贤伟柯常彬陈益慧
一、工作制度 为了规范本院医护人员的操作程序,严格执行医疗和护理系列的规章制度,特成立医院感染控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分管业务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由院感染领导小组成员及部分医生和护士长组成。除各科室日常业务工作外,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实施并开展检查、督导工作。领导小组采取现场自查与他查、总结与分析、批评与表扬、惩罚与鼓励相结合的工作方式。院内感染领导小组各科室报告的院内感染,应当及时调查处理。院内感染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的决议由护理部执行,并作好会议记录。
1 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控制院内感染是预防工作, 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 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1993年成立感染临控科, 并设立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 制定了院内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使护理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质量标准化, 价钱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 重视无菌技术操作。
2 加强基础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是狐狸工作的基础, 从晨晚间护理到口腔及皮肤护理等。环境污染是院内感染的最大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所以病室内环境要清洁, 病室随时清扫, 每日用消毒液擦地2次, 晨起室内开窗通气30min, 这样可以降低空气中细菌菌落数, 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扫床时做到一床一扫, 一桌一巾, 用后放入0.05%新氯净浸泡消毒。病室内环境要整洁, 尽量减少探视。保证出院患者床单被套及时更换, 并做好终末大消毒。口腔皮肤护理盘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听诊器、止血带用后常规消毒。
3 严格把好无菌技术操作关
护理人员在操作时, 治疗室内避免人群走动, 减少尘埃飞扬,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对盛放碘伏的器皿按要求一律改为茶色的器皿进行盛放, 在输液液体的管理上要求瓶盖现启现用, 绝对不能启开备用。液体按要求的时间内用完。无菌纱布、棉球、棉签等按要求一日内用完, 否则再消毒等。工作人员无菌操作时衣帽整洁, 处置时带口罩, 特别强调注射前后要洗手。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是综合性医院, 如果院内感染不严格控制后果不堪设想。2008年7月感染监控科对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30位医护人员手的HBV DNA检测中发现, 医护人员的手洗前15份, 阳性者10份, 阳性率66.67%。医护人员手洗后15份, 阳性者1份, 阳性率6.67%。可见手的消毒处理非常重要, 它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切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
4 严格把好供应室消毒灭菌关
供应室工作是医院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医院防止交叉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临床用过的物品常规消毒处理, 凡未处理的一律不回收, 供应室的各种医疗器械从消毒、灭菌到无菌物品的保管发放, 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如工作人员稍有疏忽就可能给患者造成交叉感染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供应室护士要加强责任心, 强化质量管理意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只有加强供应工作的管理, 才能减少院内感染, 从而保证医院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实施。
5 加强一次性用品的管理
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卧里屯卫生服务站护理部、感染科会同器械科加强了对一次性用品的进货管理, 对一次性用品在使用上要求使用者必须认真核对生产日期等。如要求护士在使用输液器和注射器时要认真核对小包装上的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以及检查有无漏气等。严格把好使用质量关, 防止不良反应和事故发生。在用后的处理上, 感染科要求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和处理, 并指定专人进行回收, 建立回收登记本, 由护士长和回收者同事进行回收数量的核对并进行签字, 严把用后消毒、毁型、销毁这一关。防止和杜绝一次性用品用后外流现象的发生。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耐药菌株感染仍是目前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藥菌株的增加和繁殖。目前在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还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使用昂贵抗生素等情况。
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因素明显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因侵袭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为细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极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有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院内感染率高,其次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再次是泌尿道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
宿主对感染的易感因素:宿主对感染的易感因素包括年龄、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免疫功能。①基础疾病严重,易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常发生在有危险的患者中,这些患者常患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因这些患者基础疾病重,住院时间长,机体抵抗力低,抗病能力差,使用抗生素及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相对较多,所以易发生感染。②老年及婴儿易发生院内感染:在导致院内感染的诸多因素中,年龄因素已成为院内感染中的易感因素,高龄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老人及婴幼儿院内感染往往较为严重。因高龄患者身体主要的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能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即使是微量的有毒力微生物也可导致感染的发生。而婴儿免役机制尚未发育成熟。③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抗病能力差,易发生院内感染。
住院时间:住院时间越长,院内感染率越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流行场所,所以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
预防措施
重视护理人员手的清洁:加强护理人员操作前后实施有效的手的清洁消毒。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无菌技术是预防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隔离技术包括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传染性隔离是以防止病人在传染期间将病原菌传播给其他的医护人员和病人为目的的隔离方法。保护性隔离是防止医院内的一些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护人员、探视者以及病区环境中条件致病菌感染的隔离方法。
重视监测工作: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空气、物品、医务人员的手、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使用中的消毒液和紫外线强度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的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的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配伍禁忌。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定时开窗通风,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以保证病房的洁净。
缩短住院时间: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瓶、氧气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我们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消毒的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加强护患合作: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工作,提高病人自我保健意识。在医院,护理人员肩负着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责任,如何进一步加强病房管理,作好清洁、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各种危重病人的护理,特别是对进行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治疗措施病人的护理,探索更好的护理措施,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接收的发育健全的患儿2 399例。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差错162例次,发生医疗纠纷的46例次,共计208例次。所有患儿无手术治疗,均采用内服、输液等治疗方式。
1.2 方法:对发生护理差错的患儿以及存在护理安全隐患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安全隐患因素有:患儿多,护士少,易出现护士发错药、接错瓶等差错;患儿抵抗力弱,发生院内感染;病种杂,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小儿意外损伤;加床多,患儿坠床损伤;输液时发生头皮坏死;用药种类繁多,需注意配药禁忌;小儿头皮剃毛时损伤;输液时因为毛细血管过小,不能“一针见血”等[1]。统计结果发现: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院内感染52例次,意外损伤15例次,输液时头皮坏死35例次,输液穿刺失败47例次,头皮剃毛时损伤26例次,体温测量不准8例次,其他15例次。
2 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的护理差错中发错药10例次,院内感染52例次,意外损伤15例次,输液时头皮坏死35例次,输液穿刺失败47例次,头皮剃毛时损伤26例次,体温测量不准8例次,其他15例次。
3 讨论
儿科病房的安全与风险院内感染因素众多,因此必须得到儿科科室、医生、护士长、护士的高度重视,对以上各种安全与风险感染因素采取相关性措施,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着重谈以下两个方面。
3.1 结果分析:从本统计看,院内感染的比率最高,达到52例次,占25%,即有1/4的患儿发生感染,这可能与患儿本身的抵抗力较弱有关,而患儿本身所处的医疗环境,由于空气、温度、抗生素等多因素交叉出现,也容易使患儿发生感染。其次是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共有47例次占22.5%。患儿毛细血管一般较细,且患儿本身不易固定姿势,遇有疼痛就会叫喊或者活动手臂、头等,导致一次穿刺准确率较低,另外就是与护士的扎针水平相关。然后是输液时头皮坏死,共35例次占16.82%,头皮坏死的最大原因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不能细心、周到的照顾到所有患儿。值得注意的是,发错药的.比率达到了4.8%,为10例次,发错药带来的后果较为严重,这与患儿多,用药复杂,且患儿的药物有时需要更多的配置相关[2]。
3.2 管理对策
3.2.1 防止患儿院内感染:患儿年幼,器官发育不全,身体抵抗力较弱,而医院用药多,细菌也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防范:①加强健康教育,介绍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的方法和措施,患儿之间尽量避免串病房,不交换零食、食物、药品等,不能给患儿生冷腐坏食物,同时患儿家属不宜过多,探视不宜过频,给家长普及这些卫生知识之后,有利于家长加深对患儿病情的认识,并积极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②强化科室内部消毒。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应立即进行隔离,分室安置,病室定期用紫外线消毒,30 min/次,强度≥100 pw/cm,有效距离在2 m之内。照射时应注意遮蔽患儿眼部。同时,每天用食醋熏蒸病室1 h,用200 mg/L的过氧乙酸擦床边、输液架、墙、地面及门窗,实行一床头柜一毛巾。在用含有效氯200 mg/L的84消毒液湿毛巾扫床,实行一床一巾,床头柜实行一桌一抹布,室内部的拖布、抹布要用消毒液浸泡。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操作完成后用消毒液擦洗工作台、门窗、治疗车清理用物。氧气温化瓶每天更换无菌蒸馏水,雾化吸入器、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输液网套等每天消毒,并做到一人一换一消毒,空气用消毒液喷雾或紫外线照射。每天定时开门窗通风2次,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空气中细菌的密度,防止感染蔓延。其他的医疗设施,设备也要定期地用消毒液消毒,并监测细菌总体情况;③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可能就是细菌的传染源,因此要做到抗生素使用之前做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最后,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健康意识和法制意识。医生、护士直接与患儿接触,患儿抵抗力低,使得医生、护士也成为传染源,因此医生、护士必须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有关消毒、隔离方面的技术知识,并做到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发现有关传染病时,应调离工作岗位。
3.2.2 提高医护人员技能与责任心:患儿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个体本身进行医疗配合的意识几乎可以忽略,因此考验医护人员的不仅仅是其医疗技能,还有责任心与耐心。就医疗技能而言,可以通过加强“三基”培训,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强自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面对患儿的不配合,以及熟练的和患儿家属沟通的技巧,这都是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技巧的体现。如进行静脉输液或抽血时如果不能做到一针见血,就可以尽量让患者家属回避或争取他们的配合,防止家属情绪激动。另外,儿科病房的医护人员部分取代了家长的作用,因此其应该有慈母般的爱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严格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和处理。具备了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慈母般的爱心之后,医护人员也才可能不断促进自己提高医疗技能,全心医护患儿,避免各种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出现。
3.2.3 严格发药配药流程:最关键的就是严格做到“三查八对”,防止因为用药的错误而给患儿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输液、配药、接瓶实行签名负责制,每一个患儿其各种信息,如姓名、年龄、床位都用输液卡的形式挂在输液瓶上;严格把
握配药时间关,如β-内酷胺类抗生素现配现用,而其他药物输完一瓶配置一瓶,防止药物存放时间过长带来不良反应;患儿头皮静脉细,通透性高,因此输液时间过长,或输入高渗性液体时,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在输液室还必须密切观察局部有无红肿以防皮肤和皮下组织坏死。另外对针头的消毒措施,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对于要检查是否过敏的药物时,要查对药物的批号,皮试结果与上次使用的间隔时间,并采用双人签字确认的方式。
4 参考文献
[1] 何丽芬.儿科病房中的安全与风险因素调查及管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9,12(25):74.
[2] 黄力毅.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病率,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科室控制感染进行检查,检查内容按照各科室感染管理标准进行,对合格事项进行表扬,不合格事项提出整改或现场立即整改,整改过程中有如下措施:
一、护理部对合临床科室的治疗室处置室,病房进行检查测试消毒浓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处理病房的终末消毒,无菌技术操作等项目。
1、消毒液浓度不符合要求,责令护士长必须现配现用,并按照要求进行测试,如制剂室配制通知制剂室人员立即重配制,并测试符合要求为目标,如75%容易挥发,严格用酒精比重测试,立即更换,通知护士长每三天更换配制。
2、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检查中如回收和处理不符合,通知本科护士长和当班护士,立即整改,决不允许无原则流失,并且给予警告,下次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否则扣除当月30%奖金。
3、在无菌技术操作中如不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者,责令护士长对本科护士强化三基训练,并通知护士长进行培训、检查、直到合格为止,汇报护理部。
4、病房未进行终末消毒的处理,发现一个病室扣10分,并扣除护士长当月30%奖金。
二、护理部对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等进行检查时重点检查消毒、隔离、无菌操作。
1、各室间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擦拭,地面是否进行湿式清扫,消毒液拖地,如没有按要求去完成,责令立即改正,并不定期抽查,如二次发现不符合要求,扣除护士长当月奖金。
2、重点科室的用物如无菌敷料、镊子罐、液体开启的使用时间是否合格,不符合要求立即更换,并通知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感染知识培训,并对科内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合格为上。
3、无菌技术操作如违反操作原则者限在24小时内改正,如不按期改正的,停岗培训,由科护士长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如考核仍不合格,则调岗。
【关键词】:烧伤;院内感染;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47-01
烧伤患者感染一直是烧伤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人在被烧伤后,免疫力会下降、皮肤亦会受到损害、烧伤创面裸露,对微生物的侵入抵御力下降,而且由于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大量使用抗生素,产生耐药病株和条件致病菌的机率增大,因而烧伤感染的可能性也就有所增大。本文就针对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发生烧伤感染的病人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总结了临床护理经验,为提高护理效果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烧伤治疗的患者有24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60例,女性患者有80例,年龄在2个月~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7岁,其中爆炸致伤7例,电烧伤5例,石灰烧伤3例,火致伤50例,生活性烧伤175例。发生院内感染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经过我院的临床护理后,都已痊愈出院。
1.2一般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烧伤感染患者的历史临床资料,调查与感染率有关的影响因素,就烧伤面积、病原菌感染、烧伤创面等几个可能因素进行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P<0.05即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烧伤患者中烧伤面积小于20%的有60例,其中发生感染患者3例,感染发生率为5%;烧伤面积在20%~50%之间的有160例,发生感染患者26例,发生率为16.25%;烧伤面积大于50%的有20例,发生感染11例,感染率为55%。由此可见,大面积烧伤患者院内感染概率比中小面积烧伤者感染率明显要高。
从40例烧伤感染患者的创面上培育分离的病原菌中,主要的构成有以下几种菌:醋酸钙鲍曼复合不动杆菌有7株,构成比为17.5%,金黄色葡萄球菌有7株,构成比为17.5%,肺炎克雷伯菌有6株,构成比为15%,铜绿假单胞菌有5株,构成比为8.33%。
在烧伤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中,烧伤创面感染的有35例,感染部位构成比为87.5%,深静脉穿刺感染的有2例,感染部位构成比为5%,血液感染的有3例,感染部位构成比为7.5%。上述数据证明,烧伤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是烧伤创面。
3讨论
3.1烧伤患者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3.1.1患者因素
(1)患者烧伤后,皮肤缺损,皮肤表层屏障遭到破坏,再加上血浆大量流出,为致病菌的侵入、繁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烧伤后不注意创面的卫生保护,使创面严重污染,也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因素。
(3)烧伤后身体机制运行不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也为感染发生提供了可能。
3.1.2医院因素
(1)无菌护理观念差。有些护理人员在对烧伤患者换药和穿刺时,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进行,没有在操作前洗手并消毒,做好预防措施,增加了院內感染率。
(2)护理不全面。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所以常常出现护理任务执行不到位或不认真的情况,譬如病人的纱布床垫不及时更换、陪护人员随便坐躺病人的病床等。
(3)环境卫生不达标。烧伤病房不及时消毒、清理就会造成空气内病菌的存活,物体的污染,这都会增加感染发生的机率。
(4)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各种侵入性操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它削薄了黏膜,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和正常菌体发生移位。
(5)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很多医护人员都不对药物进行病原学监测就凭着经验让患者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为敏感细菌入侵、繁殖提供了机会。
3.2护理对策
3.2.1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烧伤患者一旦入院治疗,就立刻对其烧伤创面进行清理、消毒,并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尽早将其烧伤创面封闭,恢复皮肤的屏障,避免伤口由局部感染发展为全身感染。在患者烧伤后进行早期进食时,要多吃点加强免疫力和增强静脉营养的食物,一方面可以维持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机率。
3.2.2严格规范执行护理流程
(1)护理人员在执行各操作,尤其是为患者换药时,一定要按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执行,及时对伤口清理、消毒再换药,并固定好纱布。
(2)医护人员确保自身卫生,在接触患者不同部位或不同患者时,洗手、消毒,在可能接触到病人体液或血液时,带上乳胶手套,完成操作后,及时洗手、消毒。
(3)定期对烧伤患者的病房进行打扫、消毒,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对于大面积烧伤患者或者特殊感染患者,应将其安置在单人房,避免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在患者出院后,也要对病房进行消毒,并定期进行打扫,确保卫生标准达标。
(4)规范陪护制度,病人家属在进行陪护时,要穿隔离衣、换鞋,且禁止坐、躺病床,降低病菌感染的概率。
3.2.3合理使用抗菌药品
在认真研究分析患者的病情的情况下,合理、适量的使用抗生素。而且在使用抗生素时,要现配现用,配药时注意药物的搭配。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避免病人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发生感染。
参考文献
[1]贺红艳,顾建秀.重症烧伤患者院内感染及防治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8期
[2]臧华.烧伤患者院内感染分析及抗生素的早期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4期
1 各级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医院领导重视交叉感染方面的问题,有一名院领导主管院内感染,感染科在主管院长领导下制定各方面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各科由护士长负责主抓感染工作。通过定期的讲座、学习使每位医务人员明白交叉感染是医德问题,它是人为造成的,一次院内感染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要比一次医疗护理差错严重,它可以直接危及到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所以预防医院内感染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只有重视消毒和隔离工作才能杜绝医院内感染。
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1 因地制宜,做好病房消毒隔离工作
医院内不同病种的混住以及患者所接触的物品都可造成污染,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因此,医院应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严格分开居住,特别是儿科、烧伤科,传染科病房工作的医务人员更应该严格的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①病房整洁、干净,光线好,定时通风;②定期对患者使用的被褥、体温计进行消毒。每日卫生员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桌椅。认真做好清扫工作,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30min,停止一切清扫工作,防止尘埃飞扬;③处置室、治疗室的无菌区、有菌区有明确界限。定时进行紫外线消毒,定期细菌培养,菌群数控制在500个/m3以下;④进行各项处置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③分发卫生袋;⑥传染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应集中消毒处理;⑦患者出院后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对传染患者的病房应重点消毒。
2.2 严格控制供应室消毒质量
①严格区分供应室有菌区、无菌区;②严格执行供应室的各项工作程序;③认真标明物品的消毒时间、无菌包的失效期;④严格执行定时紫外线消毒制度,定期细菌培养,空气菌数在500个/m3以内;⑤掌握特殊污染物的处理。
2.3 防止静脉输血、输液造成的院内感染。
输血可成为肝炎、艾滋病、疟疾等疾病的传染源,静脉输液也容易引起院内感染,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做到三查七对,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输液加药时注意无菌操作杜绝污染。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注意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避免成为传染源。
3 重视医护人员的教育
医院住院的患者、探视者、陪护者以及医护人员的身上都不同程度潜藏着各种细菌,医护人员的手可成为细菌的储藏所,并通过为患者处置时传播。因此,保持手的清洁很重要,而用肥皂水洗手是限制细菌传播的有效、必须的措施。为保护患者,医护人员应做到“三前”、“三后”洗手。三前,即进行无菌操作前;进入特殊病房前;接触易感染者之前。三后,即接触患者后;手有可能被污染后;在处理严格隔离病房的患者、物品后。医护人员不允许带戒指、涂指甲油或蓄长指甲。定期进行手的监测,每月一次,并不定时抽查。
一、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
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 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
(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四、工作程序
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 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
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
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院内感染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院内感染管理07-19
护理工作质量与院内感染控制07-16
医院院内感染工作人员岗位职责10-29
医院院内感染自查情况报告10-16
医院感染工作计划10-21
感染科感染管理06-07
科室感染管理工作计划07-27
感染科护士长个人总结05-29
2024年上半年医院内感染工作总结11-12
感染科制度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