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共9篇)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1

古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诗句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机械式地让学生生搬硬套,背背记记而已,要充分借鉴“古诗词教学”中的教法与学法,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寄“感”与“情”于教学之中,这样,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对如何开展好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我从个人切身体会上浅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上好古诗词的基础

课前教师对自身、对学生充分地做好“教”与“学”的准备,是上好任何课程必不可少的首要条件,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我认为,教师的教案设计不但要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要安排妥当、井井有条,而且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且又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比如有学生学新知前的准备活动安排,有根据文中插图来引导学生互动的过程,有教学反思时的学生自由讨论与总结„„上课前,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文本资源,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充分地统筹好文本资源、学生特点、教学手段这三者的关系,课堂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教学效果才能“如愿以偿”。知已知彼,方可百战百胜。

二、科学的教学手段是上好古诗词的“指挥棒”

一场美妙动听的音乐会,离不开一位高超的音乐指挥家,古诗词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教学时只有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手段,灵活地指挥着与教学有关的各因素互相协调、互相合作,互相融为一体,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1)、融“读”、“看”、“想”于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拿起“指引”这根指挥棒,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词中的形象。例如,在教学《清平乐·乐居》一诗词时,可以先采用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再指引学生结合文本插图谈读后感受: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一家人其乐融融——“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这样指导学生融“读”“看”“想”三者于一体进行自主学习,诗词的大意及诗词中的情趣自然而然地就呈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深刻,教学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2)、抓住诗眼知诗意悟诗情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建立在知诗意、懂诗情、入诗境的基础之上的,而掌握诗意是前提。那么又怎样使学生快速自主地体会诗意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我认为,快速地解读诗意最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抓准“诗眼”,紧扣“诗眼”细读全诗,诗意就自然不言而喻了。比如,在教学《秋思》一诗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题中之“思”为诗眼加以设问:同学们,诗题目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作者把这个“思”藏在哪儿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学生在细读全诗之后,分别找出了“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处,读懂了这是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绵绵,心中有万语千言诉不尽,从细节描写中知道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样一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有迹可循,就可以很快地掌握古诗词大意。再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我打破了传统古诗词串讲串问、逐字逐句讲解的教学方法,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教学主线。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汇报,再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如抓住“一水间”“只”“数重山”体会诗人“思家近——很想还”,抓住“又”字体会诗人“离家久——早想还”,抓住“何时”体会诗人“思家切——不能还”。并通过课前制作的贴画图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进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此时学生情不自禁地猜测诗人不能还的原因,我便就此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悟并想象,不难体会到作者王安石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的那种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从而深深地体会到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

三、及时恰当的学后反思是上好古诗词的“推进剂”

“学后反思”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是否改进学习方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没有“反思”,就没有学生的学习自信和自我认同,也就没有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完古诗词后,教师可及时向学生们发问“你从这节课中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等相关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自悟适合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技能技巧。只有及时充分地进行学后反思,才能真正完美地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真正目标——育学生掌握诗意的方法,育学生净化心灵的技巧,育学生提升审美的能力。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2

一整合资源, 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 整合同一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 有不少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 背景不同, 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 有李白的《赠汪伦》, 写汪伦以歌声送友人, 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自己的感情之深;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以酒送友, 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 资源整合, 主题凝聚, 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2. 把握同一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 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比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 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 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 但心情不一样, 一个是苦闷的, 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 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 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 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 多种途径地来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 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 直指作者的心灵, 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让学生渐入佳境, 读出层次。例如: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 是按照以下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的: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 根据自己的理解, 描绘这些景物 (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 , 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 一轮明月高挂, 洒下清冷的光辉……让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 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音乐《汉宫秋月》, 描绘意境, 师生共同吟诵诗句, 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采用导语铺陈的方法引导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对话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3

一、巧妙利用时间

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二、有目标,有计划

不贪多,不性急,每天背一首或两首,边背边巩固。把近期目标告诉学生,每天按计划进行。这样形成规律,学生会很自觉地配合老师完成背诵任务。比如开始时每天背一首,边背新的边复习旧的,十天一小结,停下来巩固一次。这样10首10首的过关。全部背完后再开始总复习,每天复习4首,20天又是一个阶段。因为开始是从前面往后背,前面的经过不断复习,总比后面的背得熟,就再从后面倒着往前背。背熟后再抄写或默写,还是像前面那样,一天四首。这样反反复复,正背了倒背,倒背了再打乱顺序背,不给学生遗忘的机会。用不了多长时间,80首诗就能巩固住了。如果赶上假期,就布置学生一天一首,边背边抄,既练了字又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根据学期计划合理安排,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实,诵读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方法

背诵古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背诵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一般是按这样的步骤教学生背古诗的:先领读三五遍,使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第一遍最重要,一定让学生看清楚读准确,不然一旦读错了等到背熟了再改可就麻烦了。然后是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边读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最后熟读成诵。有的诗适合加动作我就边领读边做动作帮助学生记忆;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诗,需要给学生讲解时代背景;简单易懂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背。

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大量的背诵、积累,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另外在背的过程中我建立了学生档案,将学生每天背诵的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对那些记忆能力较差,背诵起来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抽空单独进行辅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诗兴趣,我还采取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日渐高涨。在圆满完成小学阶段必背80首古诗词的任务后,这学期我又开始给学生补充初中必背古诗文,每天一首,抄在黑板上,让学生积累在采蜜本上并背过,如今全班学生人均背古诗100多首。在学校组织的几次古诗诵读竞赛中,我班均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开展古诗诵读活动近两年来,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的故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背诵方法。我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1)熟读成诵法,有的同学把它叫做狂读法,也就是李阳的三最法。多读,大声读,读着读着就背过了。这是背诵古诗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2)理解背诵法。先理解诗的大意,然后顺着意思背。(3)想象画面法。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这三种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比较,说第一中方法背得快,但不如后两种方法记得牢。另外还有“加动作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法 篇4

——浅谈古诗词教学法

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方面。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有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词等。各类文章因体裁不同,内容特点不同,因而训练想象力的方法也不同。

对于诗词教学,我主要是根据诗词所描绘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创设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内容,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与诗词内容相关或相似的形象、情境或气氛,以此来引导学生想象。

下面,就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第九、十册)教材中的诗词教学内容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1、讲述故事,诱发想象

课堂上,教师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对诗中的情境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使学生不仅理解、体会诗词内容,而且仿佛看到了画面,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达到了诱发学生想象的目的。

古诗《游园不值》(第十册)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写。教学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叶绍翁写这首诗的背景。介绍时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美好的春天到来了,有一天,诗人叶绍翁闲坐在家,望着窗外春意盎然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发,想找个地方发好感受一下春天的妩媚多姿,他知道他的好朋友家有个私人花园,里面种满了奇花异卉,于是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却发现朋友不在家,他最终没有等到主人回来带他进园观赏。大家想啊,本来乘兴而去,却未能如愿赏春,连大门也没进,多扫兴啊!谁知,诗人却满心愉快,回来后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是最有灵性也深得赞誉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首诗又是怎样的诗呢?这带疑问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学生都急于知道原因,思维活跃起来,头脑中浮想联翩,这就为学生理解诗句、诗意做了铺垫。

2、描绘图画,发展想象

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比较注意一边讲解诗词内容,一边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或景色,然后把想象到的景象画出来。绘画与文字的相结合,不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讲解唐代张志和所作《渔歌子》(第十册)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迷人景象,再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另画一幅画。在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渔夫穷着怎样?在干什么?当时天气情况怎样?你能揣摸出他不回家的原因吗?学生发挥想象后发表见解,有的说,这时节的鳜鱼又肥美又多,渔翁满心欢喜,想多钓多些鱼卖钱,即使下雨也舍不得回去。有的说,渔翁是一边钓鱼一边欣赏美景,轻风细雨并不影响他,他是在享受悠闲的生活……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没有简单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自个深入体会,然后根据想象在原来的画上添上一个渔翁。于是学生画出了这样的画面:云雾缭绕青山,展翅飞翔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流淌的河水以及肥美的鳜鱼,而这一切又都笼罩在斜风细雨中。认为渔翁为多钓鱼而不回家的学生添上一个眉开眼笑、双手掣起渔杆的渔翁。认为渔翁被美景陶醉而舍不得回家的学生画出的渔翁一手扶着渔杆,一手捋着胡子,眼睛(头部)却望向那山前飞翔的白鹭……这样的绘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词的深远意境,而这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又如,教学唐朝白居易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十册)时,教师重点引导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二句诗,教师先提出:这两句诗写了什么景物,各是什么样的?你能根据诗的意思描绘出一幅图画吗?学生经过讨论,联系平日所观察到的莲叶荷花,在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再通过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来:朝阳刚刚升起,碧色连天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的露珠光芒耀眼,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朝阳下格外娇润红艳。这样,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人的所见所闻通过绘画表现得淋漓尽致。

3、表演体会,展开想象 表演文章内容是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手段。诗词教学中,采取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诗词内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学生有看、有演、有评也特别喜欢。

《别董大》(第九册)是唐朝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是作者对友人的劝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理解: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他什么感情?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这种感情读出来?然后启示表演:作者送别友人可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的心情又是怎样?你能想象并表演出来吗?待学生稍作准备后,请两个学生各扮诗人高适和董大的角色表演送别场面。表演后,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他们刚才表演的分别场面从头到尾都很沉重很惨,可诗中后两句是诗人劝董大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已,天下人都很常识她的。他对董大很有信心的,他要让董大重新振作。这时他说话一定很大声很激动。还有,他们既然是好朋友,分别时就应该依依不舍,不能像刚才表演的那样“董大”刚走,“诗人”就马上转身回去。学生评价得有理,教师紧接着请他和另外一学生再次进行表演。

这样的教学,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在表演和评议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题西林壁》(第十册·宋·苏轼)一诗,古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大致能读懂字面意思,教师则将重点放在感悟诗蕴含的道理上。教学中,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该诗含义,然后请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同学采访他,问他为什么写这首诗。让学生在“采访”中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效果证明,让学生通过表演把抽象的诗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音乐渲染,唤起想象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有效形式,诗词教学中,适当利用音乐唤起学生想象,对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深远意境具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教学白居易所作《忆江南》(第十册)一词时,教师利用一曲《江南春》,适当提示学生闭目聆听乐曲,优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词句还原成画面,紧接着又让学生轻松而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离开江南多年,为何“能不忆江南?”,而后,有学生一脸陶醉地说:“我要是能去江南生活,或去旅游那就好了。”这更证明了音乐的魅力及在引导学生想象方面所起的作用。

再如,第十册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诗人苏轼描写了夏日西湖晴天“水光潋艳”雨天“山色空蒙”的奇妙景象。教师播放两段节奏不同的曲子,让节奏舒缓柔和的曲子帮助学生“看到”水雾迷蒙、飘飘渺渺的西湖。

小学古诗教学浅谈 篇5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适时提示,“点”“面”结合,理解古诗的主要内容。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一)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二)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三)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二、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古今义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的“之”,这里用作动词,相当于“去”,学生不常见的古汉语单音词要批,如“辞”,告别;尽,消失。地理名词要讲清:送别的地点——黄鹤楼在武汉,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广陵,也即扬州,前者在长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扬州”。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使学生了解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送别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诗人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地点黄鹤楼这一富有诗意的地方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李白正年轻快意,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还可利用多媒体把黄鹤楼展示在屏幕上,黄鹤楼飞檐重阁,雕梁画柱。辅以讲述,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传说中有仙人乘鹤于此憩驾,也是两位诗人经常饮酒作诗,流连聚会之所,启发学生想象,风流的时代,风流的诗人,风流的地点,送别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畅想曲,学生初步感知这首诗明快的意境。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季节?细究何为“烟花”?结合学生学过的词语“烟雨”一词,学生可理解为描写的是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美景。“烟花三月”是春意最浓的时候,这样景美,人也美,情呢?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一细节,李白送别友人的时间是很长的,从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往深情的表现。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诗中“之广陵”与“下扬州”互换,诗句用韵反不合辙了,题目也口语化了,整首诗读起来不顺口。又如“烟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烟花”一词平中见奇,假如用“阳春”或“春花”代替“阳春三月”只点明了时间,“阳春三月”有一点色彩感,但那种春意荡漾的氛围就不那么浓郁了。

四、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

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裁出了鲜艳的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如依三四两句诗衍生出的“不知绿草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红梅谁裁出,腊月寒风似剪刀”等等。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二)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

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由此可看出作者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这时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这样,既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6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的古诗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以阅读记诵为主、循序渐进、把握大意、整体感知、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和坚持科学评价的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搞好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保证。

一、坚持以阅读记诵为主

借以增进语言的积累。清人陆世仪在分析少年儿童特点时说:凡人有记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1-6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要求。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国激进语文教学中一条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让小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古诗文。我国的古代蒙学教育,正是根据少年儿童智力特征,集中力量让小学生大量背诵古诗文,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考察他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水平。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文阅读记诵的过程”,突出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

二、循序渐进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要切实掌握好这种由少到多的层递关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课内外古诗文诵读的份量,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基本上都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优秀作品,其中又以七言绝句和五方绝句占最多数。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只要求他能够熟读和背诵,初步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即可。第二学段(3-4年级)虽然背诵的诗文仍是50篇(段)但要求在诵读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情感,并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随着学生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积累的丰富,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要注意诵读过程中的声调和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境。由扶到放的原则新课程规范对于1-6年级不同级段学习的内容和份量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

古诗,与语文材中其它方面的内容本来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古诗的精髓在于它的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这恰恰又需要人们在诵读之时去整体感知和把握大意,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要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整体上感受语言的优美、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把握大意,就是让学生大体上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就行。

比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首先是要大体把握一位老人在茫茫雪天里独自在含泪的江面上垂钓,同时还要感受“绝”与“灭”和“孤舟”与“独钓”之间的情思,感悟在这样了无声息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环境的严寒孤寂越发衬托出老翁的坚强独立,这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四、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

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在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我首先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现过年时,大家都在做些什么?让孩子们能够充分地结合现有经验产生共鸣,撕开旧对联“旧符”,贴上新对联“新桃”,过年大人喝酒,既诗中“屠苏”即喝屠苏酒。这样孩子们就更能入境悟情了。

五、坚持科学评价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 篇7

一、教学手段要形象化

古诗言简意赅, 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 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 因此, 教学手段要形象化。主要采取三个方面进行。

1. 利用挂图教学。

因为挂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挂图是将古诗词语形象化, 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 深刻领悟诗歌蕴含的哲理。如教学讲解“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时, 教师出示庐山的正面图, 侧面图, 让学生观看和比较;再诵读诗句, 图文结合揣摩、推敲, 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 其面目确实如诗人所言各不相同。

2. 语言生动, 辅以肢体语言。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 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 教师语言要绘声绘色, 生动形象, 并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情感的刺激, 使枯燥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起来, 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 教师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 低头细看的动作, 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看见大片的淡淡的青色;但走近仔细看, 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 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 感悟早春既柔嫩, 又富有生机的美。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形声化, 表现的教学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 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在教学《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 是全诗的诗眼、诗魂, 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 升华情感, 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学生读了全诗后, 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 再遐想推敲, 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痛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 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出祖国大好河山破碎, 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 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使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操得到了陶冶。

二、借助想象理解诗歌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 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 使学生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 解决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 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

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 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 启迪学生思维, 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 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 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 一种幻觉油然而生, 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 展开想象, 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 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 古诗词语锤炼, 跳跃度大, 写法夸张。

因此, 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 并使其强化、活化、优化。即在品读诗歌时, 引导学生借助想象, 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 教师紧扣“挂”字,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 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3. 古诗构思精巧, 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 言虽尽而意无穷。

小学生学习古诗, 借助想象、联想, 补其空白, 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 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 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 展开丰富的想象, 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以情感为纽带深刻理解诗歌

小学课文的每一首诗, 给人们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师要以情感为纽带, 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唤起情感的共鸣, 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快乐。

1. 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就是运

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 感悟情景。如《三衢道中》, 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 既绘色, 写出了绿阴;又绘声, 写出了鸟鸣。教师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 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 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阴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 从而产生愉悦之感, 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

2. 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纽带, 更是一种活力。

学生通过情感性体验, 以自己就是诗人, 参与情感的交流, 把客观对象主观化。如教《赠汪伦》, 教师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与好友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 跟着一起跳一起唱, 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 分享李白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3. 作为最高情感的美感, 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古代诗歌词汇集了古汉语的精髓,其中有治国安邦之策,有教子理家之道,有托物言志之理,有启迪人生之谛。学习古诗,有利于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在反复诵读诗句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都可以得到发展;有利于培养语感,激起感情共鸣,对典范的诗句反复吟诵,从语言感,语意感上就能敏锐地识别语句在内涵和情景上的正误优劣,可减少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接受美得熏陶,加强语文素养。优秀诗文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韵味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感情强烈,语言凝练,学生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有利于训练创新思维成语,提高写作水平,作文中恰当引用诗文,成语,警句或变通古语,可增加文采,加深文学修养和意蕴;有利于灌输理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阶段要‘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除诗文和儿歌外,平均每册要学习5~8首诗,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呢?本人谈点粗浅的看法,与同仁探讨。

一、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1.多层咏读法。已读为主要手段,教师在学生读以前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如:一读读准字音、找出生词;二读了解诗意、品味感情;三读节奏旋律、体会语感;四读出问题、质疑问难;五读晓悟作者心声,陶制学生情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观”,好书不厌百回读“充分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2.词语替换法。对于那些名言、警句中关键性词语的理解,可引导学生用意义相近的词来替换,要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底。如将”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试换成”吊“、”铺“、”挡“等词行吗?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挂“生动地、形象的、逼真的写出了瀑布从高处向下流动的特点及作者对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

3.讨论释疑法。对学生诵读中所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独立意见,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先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浅层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意蕴。

4.比较阅读法。学完一首古诗,适当引入之相关的诗句,作比较阅读,可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量。如学习《赠汪伦》后推荐阅读李白的《送友人》等。

5.改写理解法。学了一首优美的诗歌,要求学生在自己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对诗的意境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联想进行再创造,将其改写成一篇小散文或小故事,从根本上把握古诗含蕴、凝炼、跳跃性的语言特点,体会诗来源于生活,反应一定的社会现实,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6.接力背诵法。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个人或小组背诵接力赛,每人一句或一组一句,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绪高昂,精力集中,加快记忆的速度,还能培养机制进取、团结合作的精神、

7.理解表演法。要求学生在理解诗词意境的前提下,将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一边说,一边表演动作。先自己想,小组说,同学帮,再演给大家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小儿垂钓》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8.比赛激励法。高年级学生可以举行赛诗会,先确定一个主题,如李杜赛诗会,宋词元曲比赛会等,看谁朗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节奏、韵律、轻重把握得当,以使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复习,也可以举办诗文手抄报比赛。

9.想象描绘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把诗中的美景用画描绘出来,把文字信息还原成引起诗人创作欲望的画面,学生评价交流,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以训练学生同学朋友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故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向父母同学朋友请教等方式知诗人,解释题,理解诗意,体会语感方面的障碍,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

(2)中低年级学生要先背诵,后理解。因为儿童的记忆力强,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加之古诗句意深邃,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先背后理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3)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要大包大揽,越俎代庖,要让学生通力合作,释疑解难。鼓励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解答问题。对于有分歧、争议较大的问题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不要求作出统一答案。

(4)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教学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低年级以识字、朗读、背诵为重点,高年级则以朗读、理解、体会语感为重点。

(5)教学古诗切忌逐字句讲解分析,否则会破坏它的整体美。参考书仅供老师选用,不必全部教给学生,只要大致理解句意,读懂作者感情,掌握名言警句即可。

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方法(推荐) 篇9

摘要:古诗中的字音字意与现代文差异甚远,古诗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这些都为古诗教学设置了障碍。如何开展古诗教学便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结合教学际,我探索研究了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二、弄懂诗题,感知内容。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四、重点诵读,培养语感。

五、精心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古诗。

六、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关键词:小学 古诗 教学 方法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古诗教学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有着不同于其它文体教学的特殊作用,优秀的古诗不但情理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它不仅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体验、欣赏,获得审美感受,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但古诗中的字音字意与现代文差异甚远,古诗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这些都为古诗教学设置了障碍。如何开展古诗教学便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际,我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例如,我在设计《春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你所见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见到的春天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非常喜欢春天,同学们愿不愿意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

二、弄懂诗题,感知内容。

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是说: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心境。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时,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张改革的重要官员,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首诗正是他被贬为永州司马时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江雪》这首诗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另外,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四、重点诵读,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下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今语文教学研究成果,也非常重视读的训练。于是我力求在“读”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古诗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其次,教师教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古诗,仅仅让他们听几遍以后就自己读,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必要时,还要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停顿。如《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古诗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再次,“丰富的积累”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指导多读多背,是积累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都严格要求学生背诵,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五、精心设计,利用情境教学古诗。1.设计情境,要符合古诗的基调。

由于情境教学所具有的特点,与古诗教学存在的难点可以形成互补,所以,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

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剪纸、简笔画来创设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因为情境教学的纽带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材的基调,抒发的情感相吻合,相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小学语文古诗选材范围广,从时间来说,有宋代的,有唐代的,有清代的;从空间来说,有现实生活中的,也有未曾经历的;从内容来说,更是天文、地理人情风俗无所不包。简言之,教材的内容大多数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有些与他们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要把学生带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首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

例如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枚,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六、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教学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首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一眨眼,月亮不见了,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这时候,诗人感觉到天地间布满了寒霜,到处透着一股清冷刺骨的寒意,看到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或明或暗,照着江边早已失去了光彩的枫树。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接下来,再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这清冷凄凉的境地里,只有乌鸦哇哇的叫声和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在学生进入意境、意犹未尽的时候,相机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想象这幅“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乌啼”“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就会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上一篇:管道安装施工合同下一篇:开幼儿园要具备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