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精选15篇)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

为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帮助和服务我校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进一步营造关心、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我校坚持党和国家的留守儿童方针和政策。以“十个纳入”、“五个负责”、“十二个一”为指导思想。成立了以校长王章贤为领导的工作小组,制定和落实了“留守儿童实施方案”、执行了“新营小学留守儿童管理考评制度”、落实了“留守儿童包保责任制”签订了“三方监护协议书”。

一、月访制度

包保教师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不低于一次的家访,及时掌握和了解留守儿童动态和他们的生活学习需要。

二、开展了包保责任制

对我校的留守儿童精准到班到户到人,将每个留守儿童的关爱精准到了具体的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三、建立了“阳光儿童之家”

在上级和中心校的关心和指导下,我校建立了可提供30名留守儿童进行情亲电话和视频及活动和学习的“阳光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在校园里有了一个与父母联系,与同学学习、与朋友玩耍的小天地。

四、建立了“阳光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学校派出孙天祥、马娇两位教师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威宁县心理辅导二级培训。并以两位教师为主力任课教师为辅助开展了我校的心理辅导,解留守儿童心之所困、心之所苦、心之所累、心之所疑。

五、建立了留守儿童“一人一档”制度,和档案分类整理制度。

六、制定了留守儿童“应急制度”。按期进行学校周边及留守儿童居住地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作为眼下最为专注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中的一类弱势群体, 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地或国外打工、经商而留在老家, 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这些孩子主要处于学龄期和青春期, 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据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 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儿童。日前, 笔者与所在团队来到湖北省黄冈市某乡村小学, 实地调研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并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结合的社会工作方法, 对留守儿童进行干预。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通过统计, 该校有94名留守儿童, 他们来自各个年级, 年龄主要分布在6到12岁的学龄期。其中, 女生51名, 男生43名, 父母主要在武汉、广州、深圳等地务工, 最短一周、最长一年回来探望一次。除少数几个托付给邻居或者亲戚照看的儿童以外, 多数的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看。

由于较长时间和父母的疏离, 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依恋类型也不相同, 总体上体现出, 年龄较小的儿童依恋程度较高, 年龄较大的儿童依恋程度较低甚至有一些由于依恋缺失产生了较轻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 在最初的接触中, 对陌生人警惕性较高, 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后, 他们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依恋程度较高, 希望从我们这得到关爱的需求度明显提高。

除了由亲戚或者邻居照看的高年级儿童住在学校里, 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住在家里, 且离学校的距离都不太远。处于学龄期的儿童, 通过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获得勤奋感, 从而形成自信心。刘德才与刘德志为9岁和11岁的弟兄俩, 父母双双外出打工, 他们每天早上7点起来结伴步行15分钟去学校, 中午在学校和大家一起吃饭, 晚上6点半左右到家, 干一点农活, 然后和爷爷奶奶一起吃饭, 写作业。他们的父母一般一个星期会打一次电话回来问家里情况, 在电话中教导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事情。类似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意识, 独立自主能力强, 但学习成绩差, 注意力集中水平较低, 学习自主性和自我监督能力不强。在生活方面, 他们缺乏父母的教导与关爱, 自理能力强, 但情感需求强烈, 容易出现冷漠、烦躁、情绪反应略微迟钝等问题。

二、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1. 学习问题

该小学留守儿童总体上成绩较差。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监督, 使许多孩子自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况, 久而久之, 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和留守老人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 在学习之余, 还要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劳动。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则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三是父母和老人从心理上对孩子有亏欠感, 因此对于孩子习惯的形成, 没有严格要求, 一味的放任自流。因此, 许多孩子回到家就看电视和玩游戏, 学习兴趣不浓。

2.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儿童的人格特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会遇到许多问题, 产生种种心理烦恼, 较突出地表现为焦虑、抑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情绪不稳定等, 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理解和帮助, 而父母远在他乡, 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代养人往往由于文化程度偏低, 教育观念陈旧, 教育方法简单, 与留守儿童存在心理上的代沟, 对儿童的照顾往往只局限在生活上, 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发展, 不知如何去理解他们。这样,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郁积, 得不到缓解, 极易引起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3. 安全问题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差, 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加强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对留守在家的儿童来说, 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存在管理上的“真空”, 学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而相当一部分抚养人又缺乏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保护能力, 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事件屡有发生。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 被拐卖儿童群体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4. 社会关爱不足问题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 他们多在性格中表现出某方面的抑郁和孤僻, 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 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 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一些人的困难处境, 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 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 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 只能靠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 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

三、对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的课堂教育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价值观, 不仅强调人人平等, 尊重人的存在于发展, 而且强调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 社会支持网络也不健全, 在加上其正处于个体人格和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和支持。

在受到黄冈某农村小学的邀请后, 笔者与所在的团队在该校进行了三次小组工作, 其主题分别是“父母之爱”、“友爱”与“安全”。三次工作的效果较为理想, 许多留守同学在活动后心态更加平稳, 该校教师也表示在活动中收获很多。笔者认为三次活动的课堂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将我们的过程展示出来, 希望得到学界的交流与指正。

1.“父母之爱”心理疏导课堂设计:

第一阶段:激发。课堂开始时, 所有学生将课桌拉开, 空出中央空地, 辅导员站在讲台上, 以较低音频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留守儿童每人分发一张纸, 辅导员请大家在纸上画出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全家福。在留守儿童画图的过程中, 辅导员带领孩子们进行回忆, 包括“还记不记得妈妈做早餐的时候是什么样子”、“还记不记得生病的时候爸爸是什么表情”, 通过画图的方法, 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第二阶段:疏导。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正是因为对父母的思念长期郁积而成, 因此在本次活动中, 需要诱导孩子们将这种情绪释放出来。在画图完毕后, 辅导员要求孩子们按顺序一个一个站在空地中间, 说说自己对爸爸妈妈最想说的话 (在活动中, 许多儿童只说出一两句话之后便嚎啕大哭, 辅导员此时需要及时向该孩童表示表扬与赞美, 如“你都说出来了, 真了不起”, 然后对孩子进行安抚, 让该孩童回到座位上舒缓情绪) 。活动的预期要求是, 所有留守儿童长期郁积的心情能够得到发泄, 哭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法, 大哭之后, 心态将变得略微稳定。

第三阶段:矫正。疏导的目的是发泄孩子们心中的情绪, 在疏导之后, 需要对孩子们的心态进行矫正。有许多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而对父母甚至社会产生了冷漠、不满甚至怨恨。辅导员鼓励孩子们思考, 为什么爸爸妈妈会不在身边, 并鼓励孩子们发言, 逐步引导孩子们考虑父母的难处。最后, 请事先邀请的一位留守孩童的家长 (在深圳打工, 请假一天来到现场, 由学校报销部分费用) 登台发言, 向孩子们讲述外地打工路上的艰辛, 以及自己对孩子的思念。辅导员首先请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台, 与家长拥抱, 接下来, 辅导员号召孩子们都去与该家长拥抱, 就像她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告诉她自己最想和父母说的话 (这个环节中, 留守儿童都很踊跃, 部分儿童甚至拥抱了辅导员) 。最后阶段, 在辅导员的带领下, 孩子们朗诵了我们团队创作的诗歌《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心理的疏导与发泄, 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要求较高, 需要几个人配合完成, 对场面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较高。

2.“友爱”心理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 特别设计“友爱”为主题的心理教育, 原因在于, 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下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缺乏可行的措施, 不存在足够多的外部关爱的输入, 唯一的办法是形成留守儿童内部的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习惯, 在长辈与外界之爱缺乏时, 用友情友爱作为补充。本次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事先为课堂上的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不透光的眼罩, 准备一间完全空阔的教室, 并尽量用报纸挡住光线, 造成昏暗 (但不能完全漆黑) 的教室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 农村学校很难提供足够的教室, 因此本次活动是在学校旁一个空仓库中进行。教师中事先有一名辅导员在内, 负责保护学生安全与维持秩序。学生们戴上眼罩后, 要求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教室。当学生们都进入教室后, 辅导员指导学生们互相摸索, 握住能够遇到的人的手, 最终要求所有学生互相手拉着手, 形成一个大圈子。此时, 灯光打开, 但学生们的眼罩不出去, 辅导员引导学生们思索, “刚进来时, 什么都看不到, 怕不怕”、“现在和同学们手牵着手, 怕不怕”、“有没有觉得比刚才更有安全感”等, 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就算再黑暗, 团结起来就不怕”。

第二阶段:倾诉。学生们站在原地, 放开手, 除去眼罩。要求每个学生分别和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拥抱, 并对他们说“谢谢你让我不害怕”。辅导员播放轻音乐, 向学生们提问, 有没有曾经受到过同学的帮助的, 如果有, 请向他/她大声表示感谢。感谢完成后, 被助者与助人者要一起拥抱。辅导员将在黑板上记录助人者与被助者的编号, 如果最终有人没有被人帮助过, 请他走到圆圈的中央, 请所有的孩子们向他表示慰问, 引导孩子们思考应该如何帮助这名学生, 引导学生们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团队精神。最后, 请没有被帮助的学生与其他学生拥抱。最后, 学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一起手拉着手唱歌。

第三阶段:友谊。学生们转移阵地, 进入正常的教室中并坐下, 辅导员走上讲台, 向学生们提问, 请大家说说刚才游戏之后的感受, 引导大家爱自己身边的人, 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最重要是在学习上与自己身边的人共同监督。最后, 请大家为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封十年后的信, 信件由辅导员收起, 交给学校校长保管, 学生互相拉钩钩, 表示十年后会一起回来看信。

本次活动的成功点在于身体接触与活动形式。儿童天性有获得他人抚摸的需要, 因此引导学生互相拥抱, 儿童对仪式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 因此请他们写下十年后的信, 这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本次活动的效果会维持下去。

3. 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学生们分成小组, 进行安全知识的讲座。在活动中没有太多新颖的成分, 主要是进行案例分析与多媒体应用。由于农村小学缺乏多媒体, 因此学生们集中起来在一个教室, 利用我们带来的摄像头和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 在幻灯片上用漫画的形式模拟了火灾、溺水、骗子拐卖等许多场景, 请学生们参与互动。多媒体的制作中, 我们采用了“多选择—多结果”的方法, 每到一个案例拿出, 就会像学生提供三至四个应该采取的选项, 而每一个选项后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例如在遇到有人溺水后, 会给出三个选项:A, 找人求救;B, 下水救人;C, 找道具救人。A选项, 溺水者获救;B选项, 两人一同溺亡 (出现两个鬼魂的样子) ;C选项, 则进一步要求孩子们在道具中进行选择, 如A, 竹棍;B, 茅草;C, 自己的手与脚等。针对女童的生理安全问题的特殊性, 在安全教育后单独增加了一场针对女童的生理卫生教育。安全知识教育的成功点在于讲授方式的新颖性, 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的优越性是本次活动成功的关键。

总结而言, 笔者以及所在团队通过三次教育, 分别针对性地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父母之爱”活动) 、安全问题 (安全知识教育) 以及学习和关爱问题 (“友爱”心理教育) 。三次活动的过程非常顺利, 反馈良好, 笔者认为这是社会工作方法应用于留守儿童教育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四、留守儿童教育活动的心得体验

通过三次小组工作, 笔者有以下心得体会:

1. 辅导员的工作水平非常重要

在三次教学过程中, 辅导员的工作比较具有挑战性, 需要能够引导孩子们的思路, 也需要控制场上气氛, 尤其是第一次活动中, 当孩子们开始一齐痛哭失声时, 要有效地控制环节, 但又不能随意打乱孩子们心情的发泄, 这需要辅导员很强的个人能力。在这些能力中, 笔者认为尤其重要而且常常受到忽视的重点是辅导员的语音能力, 辅导员说话应该感情饱满, 同时富有亲和力。从我们三次活动的经验中发现, 女性辅导员比男性辅导员要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女性辅导员主持的活动更加成功。

2. 儿童教育工作应该前期深入了解

开展小组工作以前, 首先要深入了解活动对象的情况, 包括父母的基本情况、务工地点、家庭关系、成长经历等。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 留守儿童和其父母的关系比较微妙, 内心情绪脆弱, 如果没有了解情况特殊的情况而表示出不当的反应, 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脆弱的内心。比如, 当我们讨论到对父母的爱时, 可能会有孩子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同时尤其是要注意单亲家庭的子女或离异家庭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 需要专门单独地进行心理疏导。其次, 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的特点和喜好, 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分组, 我们把不同喜好和不同理解能力的孩子分开, 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们交流。比如,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生动活泼的形式, 因此, 我们在进行安全知识小组活动时, 对其采用动画片播映的形式, 既控制了喧闹的场面, 有能拉近和孩子的内心。而高年级的孩子对他人的认同感需求更强, 因此, 我们提前记住了他们各自的名字, 并且在游戏的过程设立提问回答的环节, 给他们一定的鼓励, 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3. 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农村儿童比城市儿童要更活泼好动, 生活环境的危险系数也更高, 因此, 在开展小组工作时, 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的环节。和城市的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机会更多, 得到的照顾相对较少, 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多。根据这个特点, 我们在设计了“安全知识”小组工作的计划, 采取游戏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 既给孩子们普及了用电、野外生存、游泳等安全知识, 也促进其形成了相互帮助的良好关系。由于农村的女孩子危险系数更高, 因此,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女孩子单独抽取出来, 设立了“女生小讲堂”学习型小组, 提高留守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小结

农村的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为社会工作者, 我们可以从协助其处理家庭关系, 促进其自我完善等方面进行介入。而对于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普遍特点, 我们应该积极帮助他们链接社会资源, 寻求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父母远在他乡打工的他们, 童年缺乏父辈的关爱, 更多的是靠自己的自我意识与环境的引导。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未来有模糊的认识, 觉得自己以后也要去大城市工作生活, 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更好的环境与待遇。然而, 这是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世界, 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现实。留守儿童们应该享受到同等的关爱与平等的机遇选择。通过对小学留守儿童的多次介入, 我们已经和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我们会通过今后不断的努力, 继续关注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对社会和外部世界的认识。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中, 一直缺乏学生压力处理技巧、社交技巧、领袖训练等情绪管理专门技能培训内容, 对于备受关注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及留守儿童的情绪慰导、心理安抚, 都需要由学校社工通过发展性小组等活动提供帮助。但这些又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这样的青少年心理状态, 监护人、社工、学校、乡镇政府、各级组织应共同努力, 从各方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与自信心, 防止他们出现情感偏差, 走上不良道路。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在起步和发展上滞后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 但是其建立和发展已逐步受到政府与社工组织的重视。各地帮扶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活动屡有开展。可以预见的是, 在政府的主导下, 在社工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 我国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将迎来新的发展期。点点星光, 能照亮一片苍穹!

参考文献

[1]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35—42.

[2]林万亿, 黄韵如.学校辅导与团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师、辅导教师与心理师的合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4:210—216.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5.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心灵关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极小部分有父母在家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其他留守孩子要好很多,这种差距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明显。据老师反映,留守的孩子升学到中学,不仅思想行为方面表现普遍很差以外,学习成绩也非常糟糕。

(2)性格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手中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3)心理障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品德。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外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秋序、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因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等。私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过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2)思想。思想教育在不同阶段设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对留守儿童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观察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把德育作为一种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非才智性因素来处理的。我们相信,如果将德育与人的发展、人的成才紧密结合起来,德育会在长期低述的徘徊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是德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适应21世纪的挑战,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班级管理,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

(1)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①联系卡制度。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家庭联系卡,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务工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等;②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启动“教师帮扶留守学生”关爱教育活动,实行“一对一”的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其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为其解难。③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留守儿童在校如遇突发事件,迅速采取救助处理措施。

(2)做好家访工作加强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一方面家长要利用书信、通讯工具多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好好学习的强大自信心;另一方面家长还要和老师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适时掌握孩子学习、生活的动态。

(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但如何在“责”的同时让学生从情感上感受到爱,从心里上乐于接受,就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责”的目的,分寸,时机,方式。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4

我校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本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我校开展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43名,学生583人,其中,留守儿童37名。为了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以“育人第一”的教育理念,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

二、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大致分为四类:一是祖辈监护型,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形式;二是父母单方监护型,就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三是亲朋监护型,即由亲戚(非直系亲属)朋友代为监护;四是单亲或孤儿。“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而且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体现,更是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

念的内在要求。

三、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强领导,通盘考虑。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全体教职工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制度。

学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了“亲情电话室”,将电话号码(0851—7532215)公开,另外,教会留守儿童熟练使用校讯通的几门电话,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通过“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的方式,让家长多与子女交流与沟通,从而改变留守儿童的孤独,寂寞的处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4、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精神上鼓励。

(1)、学校将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2

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让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他们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并注重帮扶效果,学校定期检查。

(2)学校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特别对于贫困的留守儿童,将采取学校补助、教师捐赠、社会捐赠的形式帮助解决他们在校的生活。当留守儿童患病时,教职工及时送医诊治,悉心照料,并积极与其监护人联系,从细微处体现对他们的关心。

(3)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组织教职工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对他们在学习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留守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通过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课外兴趣小组,定期举行主题班会、举办书画、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室,安排了两名参加过心理咨询培训的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着重开 3

设心理教育课,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学校将乡村少年宫作为“留守儿童乐园”,室内布臵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臵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存放本校留守儿童档案袋,留守儿童童在课余时间随时可以进入园内学习和参加各种兴趣活动,也可以在里面玩耍。通过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增强友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取得的成绩

通过上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我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行为习惯好了,成绩提高了,待人接物礼貌了,自立、自主、自强了,我们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在那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对这项工作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全力做好这项工程。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 4

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5

二、比赛时间和地点

1、时间:2011年4月23-25 日

2、地点:能仁中心校

三、参加单位:能仁中心校各年级

四、比赛形式:男子、女子单打

五、参加办法

1、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

2、参赛人数:男、女运动员各3-5人,包括三年级及以下男子2人,女子2人,领队1人、教练员1-2人。

3、报名办法及时间:报名时统一填写“2011年能仁小学生乒乓球比赛报名表”,4月5日前报交总务处陈本宽老师处。

六、运动员资格

在能仁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均可参赛。凡发现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的现象,除取消该队(员)的比赛资格外,并视情况追究其学校的责任。

七、比赛方法:

比赛先采用小组循环赛制,各年级前三名进入第二阶段决赛。决赛采用交叉淘汰法决出名次

(三)单打赛

各年级派男女队员各三名参加单打比赛,分二个区(1-3年级为低年级区,4-6年级为高年级区)。

八、比赛规则

1、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最新乒乓球竞赛规则。团体根据参赛人数,第一阶段采用分组循环,第二阶段采用交叉淘汰,每场五局三胜制,每盘比赛五局三胜11分制,男子单打采用单淘汰制,每场比赛五局三胜11分制。

2、比赛采用40mm三星双鱼球,标准比赛球台。

3、运动员自带球拍。(注:不得使用未粘贴胶片、海绵的光板参加比赛)。

4、运动员发球时必须向上明显离手,发球时,球应放在不执拍手的手掌上,手掌张开和伸平。球应是静止的,在发球方的端线之后,比赛台面的水平面之上,发球员须用手把球几乎垂直地向上抛起,球下降到被击出前不能碰到任何物体。当球从抛起的最高点下降时,发球员方可击球。严禁合力发球,比赛时未持球拍的手不得触摸球台。

5、每场比赛教练员可暂停一次,时间为1分钟。每局比赛结束后教练员有1分钟时间对运动员进行指导。

6、各班运动员自行统一着装,尽量不穿与球色相同的球衣上场比赛(白色或橙色)。

九、奖励办法:

1、男子、女子低年级区取前三名。

2、男子、女子高年级区取前三名

十、注意事项

1、各年级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积极组队参加比赛,凡 由科教办组织的活动,都要作为学校评估的一个方面。

2、各年级参赛期间的伙食等经费均由各参赛队自行解决,3、各参赛队一定要有班主任带队,由学校统一接送所有参赛人员,并强调交通纪律,确保安全。

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6

1、健全留守儿童管理机制

开学伊始,我校根据实际重新调整此项工作的分工,修改各种制度和措施,在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各个部门具体工作,以制度促管理,9月3日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在多媒体教室召开培训会,学校战校长作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不容忽视”专题讲座,会上陈江红作了“如何关爱留守学生”的典型发言,会上还表扬了曾敏等15名“关爱留守学生”的先进教师,并对下一步的工作作了部署,会后我校又与22位班主任签订了防辍控流责任书。

2、认真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留守学生在我校所占比例较大,但他们并不是集中在学校的一个班或几个班,因而增强了学校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为了准确地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我校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力,认真摸底调查。通过开学的几个星期我们对各班留守儿童进行了逐一摸底,我校共有留守儿童414人。通过家访、电话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父母的外出动向以及托付于何人何地等情况。同时,要将调查情况,认真分析,分类梳理,详实的掌握留守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3、试行“帮扶”制度。

即要求每个“留守学生”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委帮扶管理。帮扶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可以是职工。建立帮扶关系后,学生每周必须与帮扶老师进行至少一次的思想交流及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帮扶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就相当于学生的编外家长。学校每月定期召集帮扶老师、班主任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帮扶老师与“留守学生”监护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活力。

4、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

“留守学生”的管理,最主要的方式是正面教育和侧面诱导。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本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在“教师节”、“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中,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同时,各班经常开展主题班(队)会;将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进行帮扶;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等。总之,正面教育让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阴影,让他们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定学习。

5、严爱结合,疏堵并举。

加强“留守学生”出入管理,尽可能减少“留守学生”与社会不良现象的接触。加强法纪教育,规范个体行为,聘请相关部门同志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青春期教育,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和生活自理能力。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畅通亲情沟通渠道。老师与“留守学生”家长或监护进行联系,汇报其子女在校表现,“留守学生”也通过电话与远在异地他乡辛勤务工、经商的父母进行情感交流,让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6、不断总结经验,长期教育“留守学生”。

为了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每学期编写“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计划、总结,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同时,认真填好《教育管理日志》,填写好留守学生档案,并积极摸索规律、探讨方法,长期做好“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7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现状

1. 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小学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差,一些基础设施不到位。许多老师想讲一些知识给学生,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教学器材,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不少学校的老师想在农村小学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这些小学却连每个教室一台电脑这样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学生处在这样落后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学习的动力将大大降低。

2.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了解学生需求

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照顾,使得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内向、胆小,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学校里,他们虽然在课堂上将教师当做权威,习惯听从教师的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年龄差距较大,不敢甚至是不愿意与教师沟通。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无法得到有效的反馈,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3. 学生的厌学情绪重,在学习上缺乏管教

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爷爷奶奶的年纪较大,对孩子的教育也缺乏正确的方法,有时会过度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了解得较少。同时,在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较多,这种不良的风气也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以后,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厌学的情绪更重了,这也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进入初中之后就辍学打工的现象频发。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质量

农村小学要改善当前的留守儿童教学现状,首要的就是要改善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入教育资金的投入,做好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引进先进的教育人才,满足农村小学生的基本发展需求。小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许不能像一些大城市一样先进,但是在农村小学教学中至少不应该出现课堂上教师要教学都缺乏教学器具的现象。

2. 师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在平时由于生活习惯、家庭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在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有些学生甚至在学习上显得不自信,与教师缺乏沟通。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留守儿童的身上,给予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更多的爱,使他们能够处在一个充满爱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明白自己和其他学生也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经常让班级里的留守儿童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并对积极回答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加强与这些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思想教育与管理,转变学生观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收入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改变,农村学生辍学外出打工的现象,与过去相比降低了许多,但是在不少农村这样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令这些学生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教育措施,转变他们的教学观念。

同时,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应当及时纠正,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的父母进行电话联系,双方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到细致了解学生的发展动向,争取在班级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令留守儿童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改善留守儿童的教学现状。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里一个特殊的存在,并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而农村要想在未来取得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只有将教育发展好,儿童才可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未来的农村建设才有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国家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曾祥文.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业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8

一、从家庭感恩教育做起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教师,因此,要想做好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就必须从留守家庭开始。在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监护人应该承担起孩子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要因为其父母长居在外,就过分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报以宠爱和顺从的态度。而是要充分把握好身边的教育资源,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家庭感恩教育资源,建立起“家庭教育课堂”。以做家务为例,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做家务是大人们自己分内的事情,孩子只需要好好读书、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为了孩子将来有出息,大人们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还有的家长则通过一定“酬劳”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予以“奖励”,这样做虽然为孩子灌输了有劳动就有收获的意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不让孩子做家务和给予报酬都使得孩子们脱离了家庭成员的角色,这样很不利于对孩子感恩基础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与监护人经常沟通,让监护人通过给孩子布置家务,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孩子们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深与长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能够体会到家长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知恩、感恩品质。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会帮助别人,得到帮助的时候也会懂得感恩。

二、学校重点培养感恩意识

学校作为对学生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契机,对留守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教育的形式,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可以变化多样,把抽象化的感恩思想进行具体化转化,这样的感恩教育才具有更高的实效性。

1.在承担责任时学会感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明白:作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关心父母,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同学,这就是感恩教师;感恩社会,就是不要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以上这些都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在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把感恩意识一点一点地转化为责任担当。

2.在节日里表达感恩之情

美好的情感需要生动地表达,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通过恰当的形式来对他人表达感恩之情,特殊的节日就是教育学生表达感恩之情的最佳时机。例如,在八一建军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战士们献上一支歌,孩子们积极地推荐曲目《军港之夜》、《咱当兵的人》……教师还可以提议学生们为军人叔叔画画,提议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纷纷把自己心目中的军人形象画出来,并且让大家比一比,看谁画得好。学生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用自己最真诚的情感表达了对军人的感恩之情。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母亲节、父亲节建议留守的孩子们给身在异乡的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在教师节的时候自己动手为老师准备一个特别的礼物等。只要是孩子们送出一份自己的祝福,就是一个感恩的具体表现。

3.在关爱他人中升华感恩情怀

留守儿童在被人们广泛关注之后,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都为留守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留守儿童们不能及时地给予他们回报,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将他们的爱心传递给别人。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为他们买礼物,将感恩之情传递给同样需要关心的孤寡老人。

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爱的纽带,它既是一种传统的道德思想,也是一种回馈社会的生活理念,更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感恩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还涉及不多,然而却应该备受重视。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里,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感恩,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向前迈进,让孩子们在健康成长的同时,用自己这颗知恩、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对他人及社会给予更多的感恩回馈,从而帮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能够快乐、积极地生活,茁壮成长。

杨桥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9

留守儿童问题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我校以科学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留守儿童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结合我校实际,采用不同形式,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首先对“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调查,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并将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务工地点以及临时监护人身体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有关资料进行归档,以便跟踪管理。

二、建立“爱心家长”队伍。

“留守儿童”最缺失的是亲情,因此首先要为 “留守儿童”弥补好这一缺失的感情。我校首先在党员教师中建立师生帮扶制度,让每位教师都做“爱心家长”。“爱心家长”弥补了留守儿童感情的缺失,为留守儿童营造浓郁的亲情氛围。

三、开展“三多”、“二知”、“一沟通”活动。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四、开展人文关爱、健康娱乐活动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0

2016-2017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在这一学年中,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动发挥了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和作用,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班会,在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建立与形成。本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成长、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的培养为目标,重学生体验感受,轻理论知识传授;重学生实际成长需要,轻辅导技术的机械模仿;重长远发展,轻盲目追求短期行为的轰动效应。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作为重点突破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二、多方位拓宽学生心理咨询渠道

为进一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拓宽心理辅导工作渠道,本,在各班级中继续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心育委员例会,学校及时了解班级内出现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团体活动体验、交流分享等多种形式,帮助班里同学疏导情绪、解决内在心理冲突,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合理信念,自我价值感与认同感逐渐形成,大大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对班级心理委员采取了以点带面、先培养后督导的策略。即先行对所有心理委员进行培训,然后由班级心理委员根据班内实际情况,利用学到的知识,组织本班同学上好心理活动课。

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本根据我校学生实际需要,心理咨询辅导以“学生自信心”、“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为内容举办了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为学生解决他们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困惑、有效建立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及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四、联系家长共同管理

利用好家长学校,家校通平台,引导学生家长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老师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矫正及时,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培养责任感、自制力、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解决好学生在漫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力争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 农村 小学 留守 儿童 管理 研究

一、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像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等等,特别是由于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大量的务工人员流入到城市,这些务工人员在为城市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农村留下许多问题,比如劳动力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儿童相比较,他们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家庭的监护力不够,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也加大了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问题

(一)任性,自我封闭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他们的祖父母,而由于祖父母的年纪较大,不能很好的跟这些孩子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些孩子们每天处在这种断代式的家庭环境里使他们感觉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就会导致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愿与人交流,越来越任性,这些留守而儿童长期的得不到应有的沟通和交流极易使他们形成任性、自卑的性格。

(二)情绪不稳

留守儿童正处在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的与父母分离使他们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应有的满足,这就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最重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会不合群,脾气暴躁,总是感觉其他人对写、自己不够重视、不够关爱,常常对关心他们的人产生敌意,情绪很容易失控。对老师以及监护人的帮助有种叛逆抵触的心理,甚至严重的会扭曲别人的语言和行为而产生暴力倾向。

(三)不愿意学习

很多留守儿童都不愿意学习,排斥老师和同学,没有上进心,没有纪律。他们上课的时候说话做小动作,不遵守班级守则,课后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原因的形成跟他们在家没有人辅导以及学校的管理缺失有关,他们大多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就不愿意学习。

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开放使社会的发展在既拥有机会的同时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对道德认知能力下降,特别是在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影响下,这些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引导而走向心理的反面。

(二)学校原因

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上,也体现在在基础设施基础教育教育方面,教育资源大部分于集中在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的资金分配不公平,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而留守儿童又集中在农村中小学,这就直接导致这一部分群体缺乏良好的教育管理与生活补助。留守儿童在没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习,导致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不到位,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学习环境以及升学压力下,他们极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原因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他们的祖父母,而由于祖父母的年纪较大,在思想上和文化上都存在很大的交流障碍,甚至生活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这些孩子们每天处在这种断代式的家庭环境里使他们感觉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长期的与父母分离使他们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应有的满足,这就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这就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感与优越感。所以,家庭因素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

四、解决对策

(一)完善农村基础教育

国家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设施的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上都要向留守儿童占比率大的学校以及偏远学校倾向,为这些学校解决这一部分群体的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特别重要。父母虽然离的比较远,但是他们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的方式关心子女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家长还要经常与老师联系和交流,及时的了解自己孩子的近况,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加强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生活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建立健全宿舍管理制度。老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交流;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学习兴趣小组、外语角和运动会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让留守儿童在参与学校的活动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自卑、任性和敌对的心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语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需要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措施和对策。儿童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祖国的花朵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奉献出自己一份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2]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6)

[3]李利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4]谢玉兰,陈旭.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王晓丹,陈 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2

一、成立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组

为了让更多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 使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可考核,我校成立了“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整体部署、方案制订,监督、考核工作的落实情况。主管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任副组长,分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理。各班主任任组员,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具体落实,如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组织文体活动、搜集社会对中心小学校的有关意见,等等,及时将留守儿童情况向副组长汇报。工作组分工明确,齐抓共管,为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把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引向健康轨道,共同把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牢、做实。

二、制定留守儿童评优管理办法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辅导, 因此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和个人卫生等方面赶不上其他儿童, 在社会、家庭上很难得到肯定和鼓励,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对他们的成长及为不利。面对留守儿童渴望得到鼓励的客观实际,我校专门制定《留守儿童评优管理办法》,在留守儿童中设立学习进步奖、行为规范奖、自强自律奖,奖项设置标准不过高,而且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学期末,每个班级评选出各奖项1~2名获奖者,并颁发“荣誉证书”,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下学期做得更好,产生良性竞争。

三、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组要求各班主任建立本班级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及务工地点、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各班班主任负责联络本班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 遇到问题及时沟通,让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学校设立留守儿童校长信箱, 这个信箱主要承接留守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的信件及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组成员对校留守儿童工作建议的信件。信箱钥匙由校长负责直接保管,每周一早上由校长打开信箱,查阅信件,保证写信人的隐私。从来信的内容来看,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丢下自己不管,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与父母的感情渐淡。这时,就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引导,告诉这些孩子,父母外出务工,不是不疼爱你们,而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你们要明白父母的苦心,一定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该信箱自开设以来,平均每周收到各方面来信5.4封,平均收到来自留守儿童的信件接近3封。信箱逐渐成为家长与学校、留守儿童与学校、教师与校领导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注重对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注重对监护人的教育培训,每次家长会后紧接着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学校向家长、监护人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向家长、监护人宣传正确的亲子沟通方式,特别是引导老一辈监护人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通过开展家长和监护人班会,有效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六、举办留守儿童兴趣活动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特长和技能, 不断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学校专门设置了体育、音乐、英语、书法、科技制作、科学实验为主的兴趣小组,并配备专门老师进行指导,让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加相应的兴趣小组。学校每学 期举办一 次留守儿 童参加的 各种兴趣 小组活动 ,届时,每位留守儿童都可以对自己平时所学、制作的成果进行全面展示。

七、鼓励留守儿童寄宿制

父母外出打工后, 农村留守儿童被留在家里或由祖父母或由亲戚、邻居代为照管,从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有效约束和管教而养成行为放任自由, 不服从管教等不良习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实行寄宿制,不仅可以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和教育,督促其认真学习,防止他们不良行为习惯养成, 而且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的良好行为习惯。两家子乡中心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轮流留校住宿,专门照顾和关心留守孩子,随时查看学生寝室,经常与寄宿学生聊天,关心饮食起居。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在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隐患。

八、不断强化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

寒暑假历来是学生安全问题多发期, 尤其是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安全更是令人担忧。为此,我校采取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利用班队课、红领巾广播站、家长会、监护人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把预防溺水、交通事故、鞭炮事故、食物中毒、火灾、防雷击等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与家长、监护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让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度过快乐假期。

总之,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除了学校和老师无怨无悔地为留守儿童付出外,更要呼吁社会加强导向,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用爱心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良好的生长空间。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必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作者所处学校虽地处吉林市昌邑区农村,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3

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我校于2017年2月27日 下午,我校邓翔校长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全校留守儿童在学校大会议室上了一堂题为“我们是一家”的专题课。课堂上,邓翔校长满怀激情,结合实例,讲解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在外打拼的不容易;然后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励志影视短片——《关爱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孩子们从一幅幅画面,从一句句感人的歌词中,去体会什么是“坚强”;紧接着邓翔校长通过国家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从近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身边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点点滴滴的无私奉献,让在座孩子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学会自律与自强,并养成积极健康的思维习惯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摒弃“任性”的性格,快乐成长。

同时希望同学们通过努力,在期末考试中,给远方劳苦奔波的爸爸妈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龙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4

来龙中心小学生数较多,其中留守儿童数378人,这是一个需要予以特殊关爱的群体,惟其如此,关爱留守儿童这一课题对于我校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富于挑战性。2013年春季开学初,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提出了“来龙中心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工程”这一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关注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使这项工作做到实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来龙中心小学关注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定了《来龙中心小学心理咨询制度》。在硬件方面,设立了留守儿童咨询室——“阳光小屋”、充分们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电脑室,为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实现与远在他乡的父母之间的顺畅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把心理疏导穿插于所有学科,进行有机渗透;同时规定利用地方课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课;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建立本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形成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搞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五老”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让他们充分发挥余热。

2024年小学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篇15

此前, 教育部早在2012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 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 留得住, 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 扩大双语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薄弱学科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在返乡就业与随迁入城就读短期内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 让综合素质优秀的小学全科教师暂时承担留守儿童监护权, 可以作为留守儿童亲权缺失的一项弥补措施。

一、教师履行监护权的法律现状

监护制度自从罗马法以来就被赋予了保护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民法权益, 最早提出“监护”概念的法典是《十二铜表法》, 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罗马家长权。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监护权的内涵不断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作为受法律保护的未成年人, 因为父母外出, 其权益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法律中, 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权的责任主体不止有父母, 还有其他权利个体和组织。

《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类型:父母监护、特定亲属法定监护、亲友意定监护、特定组织监护、国家监护。但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特定亲属法定监护、亲友意定监护往往因为不能做到像父母那样严慈相济, 更多的是顺着儿童的脾性, 容易使儿童走向“问题少年”的歧路, 特定组织监护和国家监护没有明确说明是由谁、哪个部门具体负责, 界定比较模糊。

但是,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在不能履行监护职责时, 应该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人来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履行监护职责。也就是说, 当父母丧失监护权的时候, 其他有监护能力的人员或者组织可以代替父母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

《教师法》中规定了教师的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也就是说, 作为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权, 在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 可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依据, 履行监护权,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

法律关于儿童监护人概念的模糊给留守儿童在权益受到侵害的状况下无法得到有效的关爱埋下了隐患, 但这也给教师履行监护权留下了可伸展的余地。

二、教师履行监护权的适切性

(一)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 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他们或者由年迈的长辈抚养, 或者交由邻居、亲戚抚养。长时间与父母的隔离致使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家庭完整的儿童, 在安全、心理、生活、教育等方面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1. 安全方面

近些年来, 儿童被拐卖、性侵案件层出不穷, 而这些受害者中, 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 他们所在地区一般地处偏远, 警力难以覆盖, 给一些从事人口贩卖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近一两年, 女童性侵案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而且, 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 留守女童缺乏应有的性知识和性教育, 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即使是受到了侵害, 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不知道如何诉说, 向谁诉说, 如何自保, 如何维权。

2. 心理方面

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在外打工, 其他长辈忙于家庭农活, 无法敏锐地觉察到儿童的心理问题, 缺乏与父母的交流, 留守儿童沉默寡言, 长时间地自我封闭让他们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 在遇到问题时, 他们觉得自己孤独, 不想找任何人倾诉, 很容易选择放弃。另一方面, 看着别的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关爱, 内心也有分享的渴望。这样一种既想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又对他人不能做到信任的矛盾状态, 使他们养成了自私、抑郁的性格, 进而人际交往受挫、人际关系敏感, 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更有极端情况的, 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辽宁省某看守所, 1000个未成年罪犯中, 留守儿童罪犯685人。在邵阳市一所专门招收“问题儿童”的攻读学校里, 70%是留守儿童。[2]在采访中, 他们甚至说出“我恨爸爸妈妈”的话语。因为在看守所里没有父母签字不能出去, 长时间“独居”, 让他们对于无人签字而只能暂时留在看守所的状况习以为常。

3. 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的照顾, 在生活上普遍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而且小小年龄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对于他们而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与其说是懂事, 倒不如说是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举。当同龄的儿童在开心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和各种娱乐活动的时候, 留守儿童则是“懂事”地在家留守, 体验劳动, 尤其是由年迈的长辈来监护的留守儿童, 还要抽出时间来照顾多病的爷爷奶奶。此外, 由于这些长辈平时还要干农活, 所以无法抽出时间去关注孩子。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个人卫生状况普遍比非留守儿童差, 教师可以很容易在衣着上就判断出哪些学生是留守儿童。

4. 教育方面

相比较同龄的城镇儿童, 留守儿童缺乏的还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时机, 当他们在学业上收获成功或者遭遇失败的时候, 父母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者正确引导, 年迈的长辈更是对于学业的辅导无能为力。

此外,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系统的学校教育、细心的心灵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都低于非留守儿童。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格养成期, 儿童时期所经历的事情对我们一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人的童年及少年时期是怎样度过的, 由谁带路, 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3]

(二) 留守儿童亲权履行缺失

1. 亲权

综合学术界的诸多观点, 可认为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的管教和保护的权利和义务的总称, 以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为其唯一目的, 是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仅限于亲子血缘关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4]而且, 亲权针对的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 一旦未成年人成年之后, 亲权则终止。

亲权的内容中, 对子女的教养除了指照顾其身体健康之外, 还包括其人格养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要求父母必须为子女的利益着想, 不能随意抛弃, 也不能随意滥用。[5]

2. 监护权

监护权的范围比较广泛, 监护关系的发生不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监护系公职, 监护人不再限于家庭成员, 任何国家为履行其照顾人民义务而指定之可信任之人均可为监护人。

监护制度的保护对象既包含未成年人 (以未成年人丧失亲权保护为前提, 即亲权丧失之后才对未成年人产生监护权) , 又包含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他们可以是未成年或已成年的子女, 也可以是未成年或已成年的其他亲属、朋友及其他民事主体。如亲属关系、同事关系或者其他社会关系都可以, 但是需要取得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6]此外, 如果未成年子女父母死亡或虽存在但不能行使亲权, 则为其设置监护人, 以监护权的履行代替亲权的缺失。所以, 监护权可以被视为是亲权的弥补和延伸。但是与亲权不同的是, 监护权因为不是基于血缘关系的一种权利和义务, 所以监护人可以为自己的行为申请获得报酬。

综上所述, 亲权和监护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在权利主体、权利客体等方面都有重合的地方。正是这种融合, 使得我国亲权缺失、亲权剥夺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损害了未成年人的利益。但也正因为如此, 给弥补亲权缺失提供了一条新的策略。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人员的大量流动已经是一种常态,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制度性壁垒不得不留守在家乡, 对他们的照顾、抚养、经济救助等涉及亲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家庭的贫困、知识的匮乏、长久的分离使得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特质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指适应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能够胜任农村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结合如今乡村的特殊情况,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不但应该有一般教师具备的知识面广、教学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等特质, 而且还应该具有未来高素质乡村教育家的特质。

1. 农村情感的深厚性

情感是从事工作必备的感情基础, “即使有最完善的法案, 最英明的指令, 最好的教科书, 而负责去实施的人没有饱满的热情, 对自己的使命不是满腔热忱, 对事业不付出激情和信仰……那么一切都是枉然的”。[7]作为农村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传递者,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肩负着传承乡土文化, 传递都市文明, 关注农村教育发展, 致力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使命。同时, 由于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的留守者, 所以他们还必须从儿童发展的视角审视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 从而为孩子的发展铺路搭桥。教师所做的这些不但是一位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所做的事情, 而且还是一位未来乡村教育家所做的开创性质的事业。

2. 专业知识的全面性

目前, 我国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 素质教育却进行得并不如意。音乐、体育、美术等旨在培养儿童美育的课程因为教师的缺乏要么被压缩, 要么被强制取消。而且, 农村的英语教育质量更是令人堪忧, 小学阶段的英语完全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全面的英语教学更多是从初中开始。童年是儿童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童年时代的审美视角、学习习惯、思考方式都对儿童未来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是我国为基础教育培养全能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工程, 不但注重课程专业的深度, 双语能力扎实, 能够胜任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 而且还注重未来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素养、思维习惯的培养。她们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回馈, 对留守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会成为这些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门, 开启他们童年的欢乐之旅。

3. 能力素质的综合性

能力素质的综合性指的是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管理班级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身处农村, 设施不够完备, 交通不够方便, 制度不够完善, 但是正是因为各方面条件不如城市学校, 才更让教师有发挥自己才能的余地, 正是这样的处女地才能让教师更有所作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让教师更加仔细观察每个学生, 全面注重心理辅导的功能;淳朴的乡土人情, 有利于教师进行乡土文学的创作, 通过作品向外界展示农村教育的大有作为;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 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 根据个案分析进行因材施教;留守儿童背后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历史问题能够让教师开展合作调查, 丰富基础教育的理论。所有的这些条件不但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有利于儿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 人生路上亦师亦友亦家长的人物的领航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多了保障, 多了实践, 丰富了心灵世界, 充实了童年时光。

三、对监护人的监督

目前,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监督的监护制度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监督权利主体模糊, 并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对未成年人的监督指导, 只是从《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可以看到, 法院和公安机关是目前有权利对监护人行为进行监督的行政部门, 但是必须是未成年人的权利遭受到破坏, 有人告发才可能去弥补的一项措施, 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主责部门会主动对未成年人现有生活状况进行关注、监督和指导。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期, 人生阅历的有限使得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较弱, 在此期间, 一旦受到心灵的创伤, 会给他们带来无法磨灭的阴影, 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的正确认知。此外, 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 都普遍具有“向师性”, 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对他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小学全科教师不但是儿童求学路上的引路人, 而且还是儿童性格养成时期的直接榜样, 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 更容易模仿教师的举止, 教师素质的好坏对于他们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 在许可教师履行留守儿童监护权的情况下, 也有必要加强对全科教师的法律监督。

(一) 对全科教师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要使得留守儿童得到较好的教育和管理, 担任其直接培养人的全科教师自身应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储备。因此, 一方面, 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 建议公共课的教育法学和教师职业道德结合起来, 强化师范生的法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要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知识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另一方面, 将法制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使教师明确自己也有对于儿童的监护权, 及时学习、领会法律精神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这样在儿童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 教师就不至于不管不顾或者自身做出不符合法律的行为, 而是有很大可能自觉承担起监护的责任。

(二) 建立自上而下、多方面的联合监督机制

首先, 小学校长要对教师的法律职责履行负责, 在校内法律教育的过程中, 加强监督;其次, 新设置相关机构, 专门负责青少年管理的相关事宜, 这样, 当青少年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 对监护人监护不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教。同时, 儿童因为贫困无法正常完成学业也可以对其进行帮扶, 帮助其走出贫困。

权利应该被关进笼子里, 才有可能保证被监护主体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任何法律都需要有相应的监督部门, 没有监督的法律是不完备的。只有未成年人处于负责任的监护之下, 监护人处于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当中,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够得到根本保护, 监护人才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履行其监护义务和职责。

20多年以来, 进城的农民工献身于飞速的现代化, 被迫留在乡土的孩子, 却成为这一宏伟进程的被忽视者。他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在留守, 为了家庭在留守, 也是在为国家而留守。一直以来, 政府都强调要关注三农问题, 其实三农问题的解决之本不仅在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更在于农民下一代教育处境的改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童年时期是儿童情感和社会化基础形成的关键时期, 儿童不断地从身边获得最重要的生理和心理支持。如果在这个时期与父母没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很多孩子会变得情感淡漠、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8]因此, 让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代行父母亲权是我们值得尝试的一项政策, 而且从事教师行业的多为女性,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要大于父亲, 让更多的教师从事农村教育, 不但是对我国师范生能力的锻炼, 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能力, 而且更是对儿童母性情感缺失的一种特殊弥补。“眼里有人”“心中有爱”的教师不但会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新鲜血液, 而且更会是留守儿童自我成长、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发展的明灯。

摘要: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在安全、心理、生活、教育方面面临着危险。在当前短期内无法吸引其父母回乡就业或者带孩子在城市就读履行父母亲权的情况下, 具有农村情感的深厚性、专业知识的全面性、能力素质的综合性的小学全科教师可以成为改变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角色, 建议教师和留守儿童结对, 切实履行法定监护人的职责, 以监护权紧密衔接父母亲权, 从而解决留守儿童父母因为无法照顾孩子而引发的亲权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学全科教师,留守儿童,亲权,监护权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

[2]滑璇.铁门后的“罪童”, 无人探望[EB/OL]. (2016-03-25) [2016-05-10].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279434.[3][前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涉芝,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郭静.亲权制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 2008.

[5]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6]谢新华, 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11 (2) .

[7]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3) .

上一篇:我的外婆作文500字下一篇:一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