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应急平台建设(精选8篇)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做好我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强化事故应急救援责任,及时有效投入救援,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故危害,减少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损失,保持社会稳定。
1.2工作原则
(一)迅速报告原则。事故发生单位或施工现场的负责人、事故当事人或目击者有责任和义务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迅速向当地政府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迅速向市政府和省建设厅报告。
(二)主动抢险原则。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及公民,都有尽最大可能抢救受伤人员及公私财产的责任和义务。对有能力、有条件实施救助而坐视不管,或事故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见死不救,甚至逃逸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惩处。
(三)生命
(六)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在事故发生后,有关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严格保护现场;实施抢救救护过程中,要尽可能对事故现场进行有效保护,收集有关证据,为日后查找事故原因,正确处理事故提供依据。
1.3编制依据
根据《安全生产法》、《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6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市中心区范围内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现场发生的较大安全事故。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区)制定的建设工程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本预案的组成部分,具体适用于本县〈市)、区范围的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本预案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适用于各县(市〉、区处置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应急工作。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设立唐山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指挥长:唐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
副指挥长: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安监局局长、市建设局局长。成员单位及指挥部成员: 市建设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技术监督局、市卫生局、市商务局、市环保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气象局、唐山无线电管理分局。
成员由各局主管副局长组成。
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的职责:在市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和完善全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网络;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解决事故应急救援及调查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工作实际检查应急救援预案的落实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重大决策;组织对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并核发事故通报。各成员单位职责: 市建设局:负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日常工作,在发生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时,负责与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及各应急抢险成员单位的联系、协调、调度工作。
市安监局:负责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市公安局:负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现场的秩序维护、现场保护、人员疏散及交通管制工作。
市公安消防支队:负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现场火灾扑灭及受伤人员的解救工作。
市技术监督局、市建设局:负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的咨询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事故伤亡人员以及抢险人员的医疗救援工。市商务局、市民政局:负责筹集、管理和调度相关物资。市城管局:负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供水、保持城市道路畅通,提供人员撤离、运输车辆保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企业遭受事故伤害的职工进行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市民政局:负责事故伤亡人员的安置、救济处理工作。
唐山市无线电管理分局及各通讯公司:保障应急救援工作通讯的畅通。
市属各施工企业:负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器材的提供和组织应急救援队伍。
2.2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日常办事机构
唐山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唐山市建设局,与局值班室合署办公。办公室人员构成: 办公室主任:唐山市建设局局长
办公室副主任:唐山市建设局主管安全生产副局长、唐山市建设局主管建筑业副局长
成员:唐山市建设局办公室主任、唐山市建设局人教处处长、唐山市建设局市场处处长、建设局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
应急办公室职责: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具体是: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日常协调工作,指导协调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区)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事故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和问题提出紧急处理意见和建议,并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问题,及时对预案提出调整、修订、补充:指导有关单位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传达应急组织体系的各项指令,汇总报告事故情况。应急办公室下设协调工作部、专家工作部、后勤保障工作部。
协调工作部:负责人建设局市场处处长,成员建设局人教处1人、建设局工程处处长、市安监站站长。负责了解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并及时向抢险应急指挥部报告;负责协调公安、消防、医疗救护、城管
等单位进行救援工作。专家工作部:负责人建设局人教处处长,成员建设局技术处处长、建设局市场处副处长、市安监站副站长。事故发生后,迅速组织专家组赶赴事故现场,及时提出抢险技术方案;实事求是,公正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专家组成员由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家网中抽取。
后勤保障工作部:负责人建设局办公室主任,成员建设局公用处处长、市安监站副站长。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组织提供抢险人员的防护、装备、车辆和其他所需物资;组织事故现场人员的撤离和受灾群众的安置,联系有关部门提供生活保障。
2.3各县(市)、区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拟定本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指导本地建立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事故情况;指挥协调本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和监督本地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建立及落实情况;组织开展应急技术研究、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2.4各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组织与职责: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所在地政府制定的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服从当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及时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健全抢险组织机构,成立专业应急抢险队伍,配备完善的抢险设备、交通通讯工具,并定期组织演练,积极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培训
教育和宣传工作,发生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及时向所在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办公室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抢险。
3、预防机制
3.1市及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区)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应当定期研究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检查本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的宣传教育、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
3.2各建筑施工企业,定期检查本单位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交通、通讯、仪器、抢险工具和专业人员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抢险应急演练,并设专人对抢险器材、设备等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能随时处于工作状态。
4、应急响应; 4.1基本程序
建设工程较大安全事故发生后,施工企业立即拨打110、119、120求助,并立即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迅速向当地政府、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和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做好事故现场的救援工作;事故所在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接报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本区域的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要迅速向市政府、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省建设厅报告。由市指挥部决定是否启动全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2事故报告
报告原则和程序: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立即将发生事故情况报告当地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并在24小时之内提交书面报告,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接到事故报告后,1小时内上报市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
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类别、人员伤亡情况;(2)事故的基本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紧急抢险救援情况,直接经济损失;
(3)事故原因的初步分析或基本结论;(4)采取的措施:(5)事故报告单位、签发人及报告时间。4.3事故处置
各级抢险应急组织机构应遵循“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科学有效”的原则,共同做好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发生三级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并产生重大社会、政治影响的事故,由市应急救援工作指挥部派出督察组现场监督、协助当地政府研究处置对策,有关情况及时向市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报告。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指挥下,立即启动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迅速赶赴现场按照政府抢险救援指挥命令和抢险应急预案中的职责分工,协助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做好抢险救援工作,会同安全监督等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当地政府和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报告。4.4事故的调查
事故发生后,依法成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调查组。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措施的建议;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和落实;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并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4.5信息发布
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信息和新闻发布,由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或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不了解事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不得随意发布信息。
5.应急终止
(1)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抢险应急指挥部根据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抢险工作进展情况决定应急救援终止,并及时向市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和省相关部门报告。
(2)抢险应急状态终止后,各有关单位应及时作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的基本内容是:事故发生及抢险经过;事故原因;事故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情况及经济损失等;预防事故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事故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情况等。
6.保障工作
6.1组织好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抢险救援基本力量
除全市110、119、120等应急抢险救援力量及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抢险挥部及办公室应急管理力量外,市及各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区)各建筑施工企业还须建立专业抢险队伍,配备相应抢险设备。
6.2定期开展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预案的演练。市及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区)各级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机构每年应定期组织本辖区建设工程安全事故抢险救援队伍在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高发期前进行抢险救援专项演练,以检验抢险人员素质能力、设备完好状况、应急响应反应速度等各方面情况,针对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6.3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及安全防范宣传工作。
市及县(市)、区、开发区、管理区(工业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建筑施工企业,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及有关知识的宣传,增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各类人员预防伤亡事故的常识和防范意识,不断提高防范和应急反应能力。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 利用“村村响”平台发布气象信息的模式
1.1 发布内容及发布时间段
1.1.1 日常预报信息。
日常预报包括24 h预报与12 h预报2种。为方便市民了解未来1 d天气, 气象台在傍晚播报未来24 h预报共2次, 分别是17:00和18:00时间段。为方便市民了解临近天气情况, 气象台在上下班 (上学/放学) 高峰时段, 播送短时临近预报共4次, 分别于8:00、9:00、12:00、16:00时间段。
1.1.2 预报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雷雨大风、道路结冰、冰雹、森林火险10类。其中, 冰雹、雷雨大风等预警信号和警报发布时, 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尽可能将范围精确到镇街一级。
1.2 发布方式
由气象台值班人员根据天气实况、预报结论、预测及预警信息, 按规定格式编写气象预报文本信息, 上传至系统, 系统通过文字识别转化为语音信息, 向全区2 350个应急广播发布气象信息。
2“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在气象工作方面发挥的作用
高明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岸, 全区面积约960 km2。由于地形呈狭长的东西走向, 地貌特质具有“六林一水三分田”的特点, 各条自然村错落分布, 人口居住分散, 从应急预警、应急处置的角度而言, 地理条件明显不利, 且各村庄常住人口老年龄化较为严重, 接受能力相对较弱, 难以通过网络等新途径新方式快速获取最新的应急信息[1,2]。
“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建成后, 改变了传统的由气象信息员以“敲锣打鼓”应急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基本实现了气象直通式服务, 大大提高了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效率。例如:2014年5月19日, 高明区遭遇雷暴天气, 高明区利用“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多次播放暴雨橙色、冰雹橙色、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并对2014年7月的“威马逊”台风、2015年10月的“彩虹”台风等灾害天气作及早预警, 使得农户尽早做足了防御, 减少了财产损失。
3 今后“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发展建议
高明区“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在投入运行的短短2年时间里, 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突发事件和应对方面的快速反应和广泛传播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
3.1 充分运用好“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服务于“三农”工作
“村村响”是和谐社会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基层民生工程。气象为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 应充分利用“村村响”平台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方面发挥作用。“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在应急减灾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好评, 是一项创新工作, 值得推广和其他地区借鉴。
3.2 整合资源, 不断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防御体系
一直以来, 省市气象部门都在不断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高明辖区也响应国家、省、市的号召, 先后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模式的应急体系, 先后成立了16个镇街、村居气象信息服务站, 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 开展了气象信息员培训,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基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时间, 取得了一定成效。“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具有发布范围广、信息发布快等优势, 在这方面气象信息员是无法比拟的, 因此如何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 使得效率最大化, 值得进一步探索[3,4]。
3.3“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可作为高明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的渠道之一
“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除具有发布范围广、信息发布快的特点外, 还具有针对性强、宣传功能多的特点, 在发生区域群体性和突发事件时, 其作用不可小视。可考虑将“村村响”应急广播平台发布端口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一键式发布平台的端口对接, 缩短报文编辑时间, 提高发布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淑娟.发挥县级广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视听纵横, 2008 (5) :72-73.
[2]杨宇静.农村广播的时代责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2) :81-82.
[3]牛颜.贵州农村广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新闻界, 2012 (17) :35-38.
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央一级的应急平台建设已见雏形,各省、市级的平台正在实施或已建成。但由于我国各省、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差异比较大,应急处置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当前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现状的分析,对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的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一、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的结构特点和定位
应急平台是指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的载体,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
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具有“多级、两维、一主线”的结构特点。“多级”指国家、省、市、县等多级,“两维”指政府与各级部门,“一主线”指以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场所为主线,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体系。
按照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的结构特点,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务院应急平台和省级应急平台的纵向延伸;同时又是本地区应急平台体系的核心,承担本地区各部门专项应急平台和下级政府应急平台的信息和资源的总汇集和总调度的功能。
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在满足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的同时,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省级应急平台和县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重点实现监测监控、信息报送、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移动应急平台和异地会商等主要功能,并向上级应急平台提供相关的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
二、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的现状
由于地理条件和区域经济差异,各地的应急管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各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某项城市管理重点为目标,基于该相关管理重点的专项应急系统为核心建成的应急平台,主要以早期多警合一的接处警模式和结合图像监控的视频会议模式为主要代表。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由某个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进行建设和管理,而不是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主体;应急指挥场所一般也建在牵头单位;对于其所侧重的目标,应急所需资源来源单一,标准容易统一,因此应急各环节耦合度高,系统简单,应急指挥调度高效;但这类平台并不能真正实现本地区应急信息和资源的总汇集和总调度的功能,也体现不了其作为本地区应急平台体系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二是参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以综合应急管理为目标新建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应急平台。这类应急平台的特点是: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作为主体建设和管理,有专门的综合应急指挥大厅;互联互通设备、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小型移动平台和安全保密设备等按国家应急平台体系规范严格统一;但是由于规划滞后和部门利益等原因,目前已建成的城市应急平台基本只是做到作为本级各专项应急平台的某个应用的终端去调用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仅仅只是一个本地区最高权限的信息调用者,而非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各部门的专项应急平台技术标准不统一,各系统耦合度低,系统使用复杂,难以实现调度指挥的高效性。
三、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
按照国家应急平台建设的有关规范和要求,目前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建设方式以上述第二种为主,就目前而言,普遍面临的问题有:
一是建设中的整合困难。在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建设中,经常会碰到各部门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应急所需的信息、数据来源复杂、格式不统一,造成整合困难,各部门应急平台之间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整体的应急管理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作用,严重的甚至影响相应的应急处置。其原因主要是各级应急平台建设标准不统一,上下左右不贯通,缺乏配套的地方指导意见和建设规范,特别是缺乏与互联互通有关的接口的强制标准,有些地方还存在部门保护主义等消极因素。
二是日常使用中的保障困难。应急平台的保障,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应急信息报送和数据更新及时性和灾前预警预测和灾时决策准确性三个方面。在已建成的省级应急平台中,因为通讯手段单一,环境适应性差,缺乏相关的专业运维队伍,应急平台往往只能满足日常值守而无法保障战时指挥调度的需要;由于应急平台体系还在建设,因此应急信息报送和数据更新及时性还缺乏各相关体制、制度上的保障,进而直接影响应急的预警预测和决策指挥的准确性;另外应急研究机构和经验丰富的应急专家队伍等软环境的缺位也直接影响了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灾前预测和灾时决策的水平。
四、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好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这既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本级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民生工程,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本地区特点,做好规划,抓好突破口。应急研究和咨询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议书一般都很全面和完善,却缺少实际可操作性。建议在规划上结合本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现实条件,在建设项目的选择上突出重点,抓好突破口,这样会使应急平台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东部沿海城市台风灾害比较频繁,就应该考虑加强气象预测和水情监测方面的投入,特别要注重建设快速迅捷定向信息发布平台,以便人员的及时撤离和疏散。相对而言,西北部城市应急平台建设则应侧重暴风雪等灾害的应对。这样既可以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的建设,又解决了副省级城市应急平台因要兼顾国家、省级应急平台注重综合研判和异地会商,以及县级应急平台注重监控监测、指挥调度和定向信息发布的矛盾,避免项目建设的“大而全”和建设资金压力过大等问题。
(二)稳步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目前,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都急需相关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以保证本地区各级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但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特别是要结合本地区现有的实际情况。副省级城市在参照已有的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有关体系规划、指导意见、技术要求等前提下,综合省级应急平台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稳步推进本地区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一是遵循已有标准规范。采用通信、网络、数据交换等国家标准,规范网络互联、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建设工作,遵循“有国家标准,采用国标,无国标则采用国际标准”的工作方针。二是新建标准规范。结合本地区业务特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消息报送、业务流程、实时数据接入、数据库内容与同步更新和数据共享等标准化体系,保证本级应急平台技术体系统一,同时又要保证与国家和省级平台的一致。
(三)注重本地区现有业务系统和流程的梳理,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最大程度的共享。例如人口信息资源是应急平台所需的基本数据库之一,在应急平台建设时需建应急专用的人口信息资源库,而组成人口信息资源库的数据项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如人口户籍信息在公安,婚姻信息在民政,生育信息在计生、社会保障信息在劳动,组织和人事关系信息在人事。由于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本都是从本系统和本部门的业务需求出发,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所以造成信息互不相通,不能共享。现在就可以借应急平台建设的契机,对本地区的电子政务资源和业务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通过梳理,尽可能将梳理后的结果结合到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建设任务中,就可以更容易实现资源的整合和最大程度的共享。在这方面,一些副省级城市已经有很好的尝试,如宁波市在总结电子政务“十五”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政务网络,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整合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人口基础信息库,并将其列为全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具体建设任务,实现对人口基础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完整性的管理,为应急平台提供基本的人口数据信息,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同时实现人口基础信息面向政府及社会的共享和综合应用。
(四)加强应急专业队伍的建设,提高日常保障水平,真正实现应急平台的平战结合。应急平台除了要满足日常值守的需要,还要能满足应急处置的需要,做到系统“开之能用”、人员“来之能战”。这就需要各种专业的技术保障队伍,包括应急平台的专业建设队伍、熟练操作的使用队伍、系统可靠运行的保障队伍和针对本地区应急需要的各种专业的应急处置队伍。专业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本地区各专业部门、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培养本地区的各专业应急人员,建立本地区高效、实干的应急专业队伍。
总之,综合应急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副省级城市更要明确应急管理的目标和重点,结合各地的实际业务特点,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目的,以整合资源为抓手,不断完善,锐意进取,努力建设适合自身特点的综合性应急平台。
本报4月23日讯(记者韩劲松)今天上午,市政府召开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传达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的批示,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良出席会议。
张建国在批示中说,应急管理工作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项政府职能。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各级各部门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关注改善民生的需要、提高执政能力的需要。在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精神昂扬地迎接第十一届全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张建国强调,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居安思危,居安防危,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抓好。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搞好应急演练;要加强隐患调查工作,全面及时排查各类风险隐患;要规范应急预警报告工作,提高监测预警水平;要强化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要搞好应急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希望各级各部门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为第十一届全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项活动的顺利举行作出贡献。
王良指出,要突出重点,切实增强应急管理处置能力,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要增强应急预案管理能力,完善预案体系,增强预案针对性,加强应急演练。要增强应急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培训,增强公众危机意识和避险常识。要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加强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加强通讯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城乡建筑抗灾能力和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政府应急平台建设。要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快速反应、协调联动,同时加强应急管理社会动员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形成合力,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大众创新鼓励万众创业的决策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我市创新政策体系,引导和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以下简称“孵化平台”)健康发展,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孵化平台”是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各类机构的统称,主要包括前孵化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或“中山创客·众创空间”等具备以上孵化功能的综合性孵化平台。
前孵化器(创业苗圃)是指依托高校院所、企业孵化器、民间组织、新型孵化组织等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前期服务指导,引导和帮助潜在的创业者将构想、思路和项目通过注册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孵化模式。
孵化器是指通过为新创办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创新创业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
加速器主要以经过初步孵化并度过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满足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
2设立的种子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
第七条
市级孵化平台的认定采取自愿申报原则,凡具备条件的孵化器建设单位,经所在镇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可向中山市科技局提出认定申请。
第八条
申报单位提供下列材料:
(一)中山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认定申请表;
(二)单位法人证书、孵化场所证明(包括房屋产权证及附图)复印件、孵化场所实景图片;
(三)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名单以及学历证明复印件;
(四)入驻孵化对象名单及情况简介;
(五)孵化平台设立及使用孵化资金或其他资金简介与证明;
(六)孵化平台发展现状及发展计划工作报告(重点介绍:①孵化平台成立背景;②孵化场地、服务团队、服务能力、孵化资金、在孵企业等基本孵化要素现有基础;③孵化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平台建设已投入资金情况;④已取得的孵化成效;⑤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与思路);
(七)与孵化平台建设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市级孵化平台每年认定一次,具体申报时间以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网站(http://)发布的通知为准。
第十条
市级孵化平台的认定程序:
(一)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经所在镇区推荐后报送市科技局业务受理窗口;
(二)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对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进行评审;
(三)对通过专家评审的申报单位,由市科技局核准后下达认定文件并授牌。
第十一条
市科技局对认定的市级孵化平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组织孵化平台纳入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运营评价体系,并对获得省级运营评价优秀等级的孵化平台给予经费补助。具体支持额度视当年参加评价的市级孵化平台数量和财政资金可支配额度确定。
第十二条
连续两年被评价为不合格的,市科技局及市级孵化平台所在辖区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协助指导并劝其退出,待符合条件后,再纳入范围。
第十三条
市科技局每年在产业扶持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市级孵化平台建设、孵化服务和在孵对象予以支持。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资源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安全使用,根据《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云平台的主管部门,负责统筹云平台资源管理工作;云平台资源使用单位(以下简称用户单位)依据各自责任,协助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做好云平台资源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云平台运营单位配合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云平台资源提供及安全管理服务。
第三条 本细则所指云平台资源是中山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为用户单位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云资源,具体包括但不限于:
(一)云计算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虚拟主机服务,用户单位须明确虚拟主机的CPU核数、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端口开放需求和配套设备运维需求。
(二)云存储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保存系统数据、图片、视频和 备份文件的云存储资源。
(三)第三方软件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服务器防病毒、备份工具等第三方软件。用户单位应优先使用自有的正版第三方软件,建议用户单位原则上使用开源软件,如需使用云平台提供的付费第三方软件,用户单位需求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四)云网络资源。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用户单位需求和主管部门审批意见,为用户单位提供互联网、党政内外网、业务专网、无线网络、VPN远程访问和其他网络接入服务。用户单位云网络资源需求须明确网络接入地点、数量、带宽和价格等要求,并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五)云安全服务。云平台运营单位提供满足等保三级要求的基础设施安全配套服务。用户单位如需选用云平台运营单位提供的增值安全服务,须通过按《管理办法》要求组织的专家评审。
第四条 云平台服务范围。云平台主要为中山市市直机关及事业单位(含下属单位)、各镇区网站和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重点信息化项目提供资源服务。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是云平台的主管部门,在新建电 子政务项目技术评审阶段就项目对云平台资源的需求提出意见;在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负责云平台资源的申请受理、评估、审批、统筹、协调及管理工作。
第六条 用户单位按需向市经信局提出云平台资源申请,填写《云平台资源申请表》,经市经信局评估、审批和分配资源后,负责对云平台资源的使用和安全进行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虚拟主机和账户密码管理、协调软件开发单位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使用反馈、信息系统维护等。用户单位须协助云平台运营单位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具体负责云平台资源分配实施、资源监控报告、平台运维优化、故障响应、技术支持、平台资源扩容等运营管理工作。
第八条 市公安局是云平台信息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单位,云平台运营单位在市公安局的指导下,按照信息安全有关工作要求,做好云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 用户单位前期需求的确定
第九条 新建电子政务项目在技术评审阶段,项目建设方案须参考云平台服务目录,明确云平台资源使用需求。
第十条 新建电子政务项目须参照云平台网络规划,明确云网络资源需求,并经市经信局组织的技术评审和市财政局绩效预 算审核后,作为云平台运营单位进行网络采购的依据。
第四章 云平台资源申请管理
第十一条 用户单位可参照云平台资源服务目录提出资源申请,流程为由用户单位向市经信局提交资源申请表(见附件),市经信局经过内部审批向云平台运营单位发出资源审批意见,云平台运营单位根据资源审批意见分配资源并通知用户单位,协助用户单位进行系统部署或调整。
第十二条 云平台资源申请时间要求。用户单位关于云计算、云存储、第三方软件资源(变更)的申请,须提前于计划实施目标日前至少5个工作日提出申请;云网络资源(变更)申请和云安全服务(变更)申请,须提前于计划实施目标日前至少30个工作日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用户单位申请将已建信息系统迁移到云平台时,原则上要继续使用前期已采购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第三方软件正版授权,云平台不再安排。
第十四条 用户单位在填写云平台资源申请时,应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及业务需要,结合信息系统未来3个月的资源需求提出申请,对于资源需求超出实际情况的申请,云平台将根据评估情况做出合理化分配建议。
第五章 云计算资源管理
第十五条 资源分配和使用原则。用户单位应根据业务需要向市经信局提出资源申请,市经信局评估、审批后分配资源总额和初始资源额度,云平台运营单位按初始资源额度分配资源,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在资源总额范畴内,云平台运营单位可根据用户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用户单位可通过邮件方式提出申请,资源调整操作完成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通知主管单位和用户单位。如资源使用量已达总额仍不能满足信息系统实际需求,用户单位可再次提出资源申请。
第十六条 云计算资源的初始分配。市经信局通过对在云平台运行的多个信息系统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一般性网站及OLTP系统、较大型网站及多用户OLTP系统、大型服务网站和信息系统等三个类别进行资源初始分配。
第十七条 云计算资源升级。在资源总额范畴内,云主机资源的升级按照以下管理原则进行。
(一)达标升级原则。各单位云主机资源需达到一定使用量或条件时才可申请升级,具体如下:
(1)CPU周平均使用率超过80%及以上;
(2)1小时内CPU使用峰值超过90%达到3次以上;(3)内存周平均使用率超过80%及以上;(4)1小时内存使用峰值超过90%达到3次以上;(5)存储空间使用率达80%以上;
(二)临时升级原则。当用户单位的信息系统出现可预期的访问高峰时,用户单位在明确升级时间长度和资源需求后,可向市经信局提出资源临时升级申请。
(三)应急管理原则。云平台运营单位在发现用户部门的云主机出现资源瓶颈情况时,应及时采取资源升级操作并通知用户部门。
第十八条 云计算资源的变更。用户单位需对已分配的云计算资源(第三方软件)进行变更时,须提交资源变更申请,按照申请流程办理。
第十九条 云计算资源的回收。用户单位已申请的资源如出现闲置时可通知云平台主管单位和运营单位进行资源回收。云平台运营单位每季度整理出资源使用率偏低的云主机,对于资源长期闲置不用或已停止服务的主机,在经用户单位和主管部门确认后将收回资源。
第二十条 云主机端口开放管理。用户单位须充分重视应用系统的端口开放管理,在申请端口开放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端口用途和范围。每一个开放端口均需明确用途和开放范围(互联网、党政外网、部门专网或固定IP),短期无明确用途的预留端口不建议申请,同时端口的开放范围能小则小(最好精确到IP),以减少安全风险。
(二)为加强安全管理,常用端口如TCP21(FTP)、TCP1433(Microsoft SQL)、TCP1521(Oracle)、TCP3306(My-SQL)、TCP50000(DB2)、TCP5000(SyBase)等传输数据类,通常只允许在用户单位应用系统不同云主机之间访问,而不允许外部访问,如需要在非云平台环境内访问此类端口,需要修改到其它非周知端口。
(三)对于不再使用的端口,用户单位应及时通知云平台主管单位和运营单位进行端口权限取消工作,以减少安全漏洞。
第二十一条 VPN账户管理。用户单位须充分重视VPN账户管理,在申请VPN账户时做到以下几点:
(一)申请资格:没有连接党政外网的用户单位允许申请(用户单位有党政外网,但云主机上系统由用户单位的外包单位维护,且外包单位无党政外网的情况时,视为有党政外网);有连接到党政外网的用户单位但有非工作时间需要连接上云主机运维的允许申请一个唯一帐号。
(二)帐号管理:申请的用户单位对任何经由该帐号所产生的安全事件负责。
(三)帐号有效期:所有申请SSL VPN帐号原则上申请使用的有效期不超过3个月。
(四)帐号访问权限修改:用户单位对帐号的访问云主机运维IP、端口权限增加或减少,用户单位须填写申请表交主管 单位审批后由运营单位实施。
第六章 云平台网络资源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党政内网和党政外网资源管理。党政内网和党政外网的新增、迁移和撤销申请由市信息中心按照相关流程审批后交由云平台运营单位实施。
第二十三条 对于由用户单位自行负责租赁费用的网络链路需接入云平台网络的,由用户单位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对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租赁费用的网络需求,数量规模较大的(超过5条链路)须经市政务信息化项目流程进行技术评审和预算绩效审核后实施,数量规模较小的(不超过5条链路)由云平台运营单位参照已提供服务的同类链路价格水平实施,并报云平台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对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租赁费用的部门专网,凡涉及到链路增减、带宽调整、点位迁移等变更情况,由用户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后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负责实施。
第七章 云平台资源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 用户单位应安排负责科室(部门)作为云平台资源使用和安全的管理科室(部门),管理云主机的用户名和密码等重要资料,按业务需求提出云平台资源申请。当用户单位 的云平台资源管理科室(部门)发生调整时,用户单位应及时通知云平台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用户单位不得随意改变已分配资源的用途及应用系统端口,如确实需进行更改,须经过资源变更审批流程后方可变更。
第二十八条 用户单位须做好应用系统安全防护(如修补安全漏洞等)。应用系统上线前用户单位应通知云平台运营单位,由云平台运营单位进行安全检测,通过后方可正式上线。
第八章 云平台的运维管理
第二十九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应在每月中旬向各用户单位提供上一月度的资源使用月报,并根据用户单位的反馈解决问题,完善服务。
第三十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须对云主机及应用系统进行监控,当用户单位云主机或系统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知用户单位和主管部门,并按照应急处理机制落实各项措施。
第三十一条 云平台运营单位每季度须对云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并提前15个工作日向云平台主管部门提交维护计划,审核通过后,须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用户单位,各用户单位需配合云平台做好维护工作。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执行。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应急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三个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技术系统,其先进程度和使用程度依赖于科技的支撑与保障。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的“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已从2006年开始实施,前三年完成大部分关键技术攻关和技术示范,后两年为国家应急平台科技支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阶段,整个项目计划于2010年完成。汶川地震发生于该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其中的阶段性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抗震救灾的实践也为该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借鉴作用。
一、加强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设
灾害预测预警与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是应急平台中综合应用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则可以大大降低灾害对人的生命及财产的危害。目前,人们已经在气象、地质、环境、卫生、水利等方面对一些灾害的发生及破坏程度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但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对于地震的短期预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未能解决,在日本这样的地震多发国家,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加强建筑的防震措施与提高灾害发生时和灾后的应对能力。虽然,我国对于“5·12”地震没有做出事先预测,但随后对余震的预测和信息的发布对于稳定人心、减少灾害损失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灾害预测预警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真正发挥作用体现在对堰塞湖的处理上。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阻塞了河道,形成了悬湖,随着堰塞湖蓄水量的不断增加,松软的坝体随时可能发生垮塌,给下游造成严重的灾害,如应对不利,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很有可能会超过“5·12”地震的损失。我国在处理过程中启动了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在制定排除险情措施的同时,对堰塞湖垮坝后的淹没区域进行了科学预测,并提前疏散该区域的居民,避免了更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经过各方面专家的研究,为唐家山堰塞湖分别预测了1/3、1/2和全部垮坝后的淹没区域,预测了垮坝后洪水到达的时间,并针对预测结果制定了相应的疏散方案。经过预测预警与科学的抢险措施,地震灾区数十座堰塞湖险情被一一排除,没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成为本次抗震救灾中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加强通信与图像接入系统建设
“5·12”地震发生以后,救灾指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掌握灾区的情况,而地震对常规的通信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汶川县等其它一些受灾严重地区的有线通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完全中断,与外界失去了通信联系。为了尽快恢复通信,指挥中心采取派部队徒步进入或者机降人员的办法,携带海事卫星电话建立应急联络。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摄影记者记录下了现场的情况,并通过卫星地面设备、应急通讯车以及互联网将画面传到电视台或相关部门,这些画面让全国人民全面了解到灾区的实际情况,也为抗震救灾的指挥人员提供了决策依据。可以说,视频技术在使各级指挥中心正确判断灾情,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澄清事实,稳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地震灾区震前尚未建立起能够抵抗强烈地震的通信保障系统,导致了在地震发生以后很多地方出现通讯中断等严重问题。汶川县城建筑物的损毁并不十分严重,地震发生以后,当地政府和驻汶川的公安干警、武警部队和医护人员积极开展了自救,但这些情况无法让外界得知,使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这些都为今后通讯设施的建设与保障敲响了警钟。
按照国家应急平台系统建设的要求,各地政府应该建立应急指挥的基础支撑系统,它由计算机网络、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安全支撑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等组成,而其中最关键的是通信保障与图像接入,尤其是要保证在常规设备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及时向外发送信息和图像。卫星通信由于其具有适应复杂地域环境的能力及其可传输语音、数据、视频等信息的功能,成为应急通讯保障的重要手段。为了使救灾指挥人员和专家能够掌握前线的视频资料,可将移动应急平台(装备有卫星通讯设备的指挥车)开赴事件现场,在车辆所不能到达的现场则可通过单人携带摄像器材和微波发射设备将现场情况发送到指挥车,再由指挥车通过卫星发送到上级指挥大厅,也可运用车载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现场会商和指挥调度。而在指挥大厅中,领导同志和减灾专家通过大屏幕观看现场视频,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做出决策,发出指挥命令。在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排除过程中,视频接入系统较好地发挥了作用。通过紧急安装在堰塞湖各个部位的视频监视设备,使得指挥机构能够远程实时监控堰塞湖水位的变化及坝体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应对方案做出判断,最终使险情得以排除。
三、加强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建设
这次汶川大地震,为国家应急平台系统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的人员、物资调动及运输保障。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造成了道路、桥梁的严重损毁,而四川、陕西等受灾地区居民居住分散,交通运输就成了抗震救灾的生命线。在地震发生的初期,由于对于道路交通设施的破坏程度及保证交通运输的难度缺乏估计,尤其是对于整个道路的受损情况缺乏全面掌握,抢修设备不能迅速到位和展开施工,道路恢复工作困难极大。
为了尽快解决紧急状态下的交通运输问题,救援人员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调动空中运输力量,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通过大型运输机运到灾区附近的机场,并为国外运送援助物资的飞机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大量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向灾区集中。同时紧急调用数十架直升机,向道路不通的灾区运送救灾人员和急需物资,疏散灾区人员,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展开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空中大救援行动。二是动用遥感卫星及遥感飞机,运用高科技手段根据道路交通损坏的情况,制订尽快恢复交通的抢修方案,并迅速调动应急抢修队伍进入灾区。三是动用一切可能的运输方式,如使用冲锋舟等军用装备以及动用大量人力徒步运送紧急物资,不惜一切代价为抗震救灾提供运输保障。
经过这次汶川地震,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应急运输保障系统应该高度重视,尽快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应急运输预案,并投入必要的资金为应急运输能力的提高提供物质保障。国外发达国家普遍用直升机作为各种应急行动的运输工具,在这次汶川地震中我们也出动了大批次的直升机,不仅运送了大批人员和应急物资,还将大型机械设备吊运到现场。但是,我国在直升机的生产制造能力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直升机的机种及数量也严重欠缺。今后,我们应该大力增加直升机队的建设,使我国的空中应急运输能力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园区是产业要素集聚之地,也是广大业主的创业平台。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园区平台建设规划,明确了产业定位和发展空间,科学指导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大,银碓山三期木材深加工园区以及峡口竹加工基地一期深加工区建设如火如荼,并已分别有5家企业入驻。“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江山分平台”挂牌成立,为进一步加快产业科研创新和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全市竹木加工产业平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功能进一步增强。”郑化高说,从自生自灭型的“草根经济”到集聚发展型的区域性经济,竹木加工产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蜕变”。这当中,园区这一平台的集聚效应明显。全市已拥有竹木加工企业1170家,仅2007年就新增企业90多家,其中深加工企业占七成以上。
政府部门和协会的推动和引导,营造了产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去年以来,产业领导小组、林业部门和林业产业联合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向,分析产业发展新形势,趋利避害,不断营造产业发展新优势。实行月办公制度,专题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行业共性问题。针对上半年木屑涨价影响机制炭行业发展这一问题,及时召开企业座谈会,进行沟通协调,使木屑价格由每袋3元降至1.8元。开展干部挂联企业制度,一对一进行帮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原材料、资金、土地、用工、技术等要素制约。“木业引智”工程有声有色,欧派门业、德生木业、慧峰木业等5家企业,从高校引进30多名适用型专业人才。
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江山竹木加工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又将迎来大投入、大集聚、大提升的新的发展春天。
【中山市应急平台建设】推荐阅读:
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总结09-29
中山市房地产策划10-28
关于中山市居民生活状况调查07-06
纪念孙中山诞辰日作文:孙中山先生的信仰11-26
中山策划10-18
孙中山诞辰06-09
孙中山作文07-17
孙中山演讲10-08
广州中山大学11-03
中山大学背景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