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的名言(精选9篇)
一、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不嫌南海远,独占上池春。瘴疠何多处,安危系此身。但令全活众,妻子任长贫。
二、寒山钟声杳,枫桥千年渡。风卷云舒皆过往,只把诗留住。创业乐无边,挥汗写新赋。待到乘风破浪时,高医潮头铸。
三、白衣燕帽洁无尘,细语柔声更可亲。救死扶伤忙昼夜,寒冬炎夏省昏晨。查房问病情怀暖,送药量温服务臻。饮誉五洲人敬仰,南丁格尔术回春。
四、湖海相逢尽赏音,囊中粒剂值千金。单传扁鹊卢医术,不用杨高廓玉针。三斛火,一壶冰。蓝桥捣熟隔云深。无方可疗相思病,有药难医薄幸心。
五、古来行医济世穷,仁者悬壶沐春风。望闻问切寒冬暖,身背药囊铁鞋功。三山五岳尝百草,誓拔病魔还佳荣。那堪今者似劫掠,看病归来一扫空。
六、庚子今年是,心伤此际春。三阳虽照旧,万象未更新。疫疠将生死,良医独苦辛。深恩惟父母,与尔亦亲人。
七、冷雨寒窗好感伤,新春伊始意彷徨。无私天使功勋著,大德仁心世泽长。气节襟怀惊海国,神针宝药赋华章。茫茫楚汉江河醉,处处笙歌草木芳。
八、素衣赤胆豪侠义,白发苍颜天使心。鏖战疫瘟何惜命,恨无方解但求真。人间苦痛堪余月,地狱铿锵有一旬。无幸神州经此难,是缘华夏得医亲。
九、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
十、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身是芭蕉喻,行须筇竹扶。医王有妙药,能乞一丸无。
十一、入死扶伤救众生,抗毒前线诊疗明。神州百姓皆称颂,驱病降魔是俊英。
十二、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十三、今将去也,思之良久。救命之恩,不敢稍忘。
十四、白衣天使无所惧,铁血丹心逆行来。回春妙手驱顽疾,纯钧怒剑斩厉怪。
十五、欲问长生药,句漏有丹砂。只今医国妙手,还属葛仙家。出入圣神工巧,操纵温凉寒热,功用妙无涯。谈笑起沉痼,阖郡万人夸。又何必,神楼散,紫荷车。火攻更是上策,一灼补千瑕。使子声流梁楚,使子名齐和缓,当代更谁加。金帛何足报,吾笔解生花。
十六、无影灯下显神通,腐朽神奇心血功。生命之树守护者,白衣天使不虚名。
十七、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虢,一剂直千金。
十八、披肝沥胆赤诚心,敬佑苍生入杏林。炬眼亮睛识病疫,昌言警语破迷津。
十九、岩峰耸峙一青松,火眼金睛瞰汉城。赤胆忠心攻疫病,舍家忘死救群生。
二十、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二十一、谦虚又谨慎,与病人勾通。和蔼又可亲,精益又求精。刻苦又钻研,攻克医学难。帮患过难关,多活几十年。
二十二、天地一气犹冶甄,埏埴万汇随方圆。神形九藏通九野,八风中物如戈鋋。天元玉册有遗义,探索始自三皇前。桑君越人不世出,鑱石鍼灸谁能传。贱工增余损不足,往往横夭残天年。羡君妙龄踵其学,至理隐赜常精研。闻阴得阳以神遇,反视方术犹蹄筌。道隅并虀即为饵,车上已有长蛇悬。嗟予羸苶苦多病,维摩丈室方萧然。愿君速已天下疾,为予一洗沉病痊。
二十三、白盔银甲罩英雄,双目护屏透美睛;似曾相识不敢认,但凭后背书姓名。
二十四、九重天子寰中贵,五等诸侯门外尊。争似布衣狂醉客,不教性命属乾坤。
二十五、尊容幸晤礼彬彬,拜读华章沁客心。弄墨佳珠文苑秀,回春妙手杏林珍。粗言意浅惭濡帛,雅句情长贵比金。老凤山深鸣更暖,声声唱彻主旋音。
二十六、日出妖雾散,江汉已清零。医护凯歌后,整装重逆行。
二十七、歌声阵阵献红医,颂扬健康好卫兵。医术高超驱疾苦,生将痛弱变康宁。白头不改扶伤志,衣钵定循思邈心。天降重任为家园,使命光荣万民尊。
二十八、求学千里行,医海万丈深。惧为含灵贼,大医靠精诚。
二十九、妙手回春医术高,医生敬业领风骚。行医治病众人赞,救死扶伤日夜熬。
1 救死扶伤, 为人的健康服务
在社会主义社会, 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是一切为人民健康服务。每一名医务工作者, 从穿上白色工作服, 从事这一神圣庄严的工作开始, 就在道德上承担了为患者健康服务的义务。行医当以济世救人为先, 幸福在于解除患者病痛, 这种道德义务, 要求医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自觉培养高尚的品德, 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不能以任何理由推托自己应尽的义务。198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人员守则》中就有一条:“发扬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同情和尊重患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49年国际医学会的医生伦理学日内瓦会议章程中提出, 医务工作者应“庄严地宣誓终生为人民服务。”所有这些都说明, 在医务人员的道德义务上没有地域、国界和社会制度之分。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医务人员更应把为人民健康服务视作自己毕生应尽的道德义务。
同时, 作为道德义务, 应该是无条件的, 任何附加的做法, 都是直接违背其本意的。行医者在履行道德义务之前, 不应该存在希望得到某种权利的动机, 况且在实践上, 道德义务也并不总是同权利联系在一起。道德义务也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 一名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 即使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 也应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 全心全意地医治患者的疾病, 为拯救患者的生命,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就是一位具有高尚医德的医生, 他是我们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 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
道德情感, 就是一个人对他人及一定社会集团所持的道德态度。俗话说:“有所知, 才能有所感”, 先要有认识, 才能有情感。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与认识有所不同, 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身, 而情感则反映人对事物的态度。
对一个以医疗为职业的人来说, 必须有热爱患者、热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就是说只要遇到患者, 一种愿为之解除痛苦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爱心是医学道德的核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爱, 人的生活不能缺少爱。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为我们作出榜样, 他对伤病员怀有深厚的情感, 认为你必须把他们每一个人看作比你的兄弟、父亲还要亲切些, 因为他们是你的同志。今天, 这种崇高的情感在我国更应得到充分发扬, 广大医务人员, 要有对患者“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的情感, 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为抢救患者急分夺秒。只有具备这样的道德情感,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才有了感情的基础。这种道德情感, 对于一个刚刚从事医疗业的青年人来讲, 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其还缺乏和患者进行感情交流的大量实践, 更应该在医疗实践中注意自觉培养热爱患者的道德情感。
我们之所以要强调道德情感, 要引起每一个医务人员的重视, 是因为人的情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般地讲, 客观的人和事物有某种美的外在表现, 能唤起一个人的留恋之情, 有时客观的事和人能为自己带来某种利益或方便时, 也可以唤起情感。而从事医疗职业的医务人员面对的人和事物, 往往和上述情况正好相反。在医务人员面前多数是痛苦的面容, 烦人的呻吟, 满目污秽脓血, 乃至触目惊心的伤残肉体……正因为这样, 对医生的情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医务人员应该接受情感的特殊考验。惟一的要求只能是, 医生要具备一种典型的职业道德情感。要使每一名医务人员认识到, 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 当你去拯救、援助这个人世间最宝贵的生命时, 你的医疗行为当然是最有意义、最崇高的。正如一位教授所说的:“当患者需要我们服务的时候, 正是他们感到痛苦, 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 我们是带着人世间最诚挚的温暖在为他们服务的。”所以医疗职业道德应该建立在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群众的感情基础上, 医务人员情感所至, 往往能给患者解除药物无法解除的痛楚。情感比较纯真的、高尚的医生, 自古以来就受人尊敬。
3 医术上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良心, 即内心使命, 是医德范畴之一。医务人员的道德良心, 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有损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事。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 医生治病时, 应对患者的病痛抱有同情心, 患者的病痛犹如自己的病痛, 只有这样才能不怕艰难险阻。把患者的痛苦、家属的期待, 作为对自己良心的一种鞭策, 为抢救患者献出一片真情, 这是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医务人员这种职业特殊性表现为其种种医疗行为, 大多是在患者失去知觉或者患者不了解情况下进行的, 往往一张处方、一台手术、一个细微的操作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任何一点疏忽大意, 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些职业的特点, 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必须忠于职守, 热情真挚, 钻研技术, 精益求精, 严谨求实, 谦虚谨慎。而现实中有的医务人员工作马虎, 出了差错往往还原谅自己, 觉得反正患者也不知道,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丧失了一名医务人员的道德良心。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良心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紧密相连的, 因此, 所有医务人员都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培养, 增强职业责任感, 净化道德良心。
记者发现,从2000年至今,至少有150多起医疗暴力案例被报道过,其中致人死亡的有30多起。作案工具包括马刀、宰羊刀、水果刀、铁锤和斧头。
这仅仅是被媒体记录的案例。中国医院协会2012年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全国有96%的医院有医生遭到过语言暴力,遭遇过身体暴力的达六成多。
历史上,医生社会地位颇高,《文正公愿为良医》中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一说。上世纪80年代,医患关系亦相当和睦。权威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百家大医院共发生医患纠纷232件,1998年上升至1400件,而2003年仅北京就有5000件。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双输游戏,最终受害的是每个普通人。患者对医生的恨从何而来?又是怎样的社会土壤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信任?
从医闹到滥杀医生
150多宗案例中,主治医生往往是医疗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偶有院长被打的情况,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也是潜在施暴对象。
最近几年,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医闹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卫生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1.7万多起,比五年前多了7000起。
医疗暴力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陈尸、拉横幅、设灵堂、打砸医院,谩骂、恐吓、绑架、拘禁、殴打医护人员,极端的包括火烧和爆炸。
2001年11月14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被炸,5死35伤,死者中包括嫌犯包季厚。包曾因视网膜脱落在该院治疗,对疗效不满,多次扬言报复。2006年11月10日,因一名幼童误服农药中毒在四川广安第二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数千名群众围攻火烧医院。
这些案例中,医务人员除了要面临被砍杀的危险,还遭受各种凌辱。其中包括女护士被扒掉外衣;医院院长被逼在死者灵前下跪一小时;主治医生被逼抱着小孩尸体示众4个钟头,一边走还要一边说:“这个小孩是我一针打死的。”
仅从150多宗案例看,医疗暴力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事实上,医疗暴力远要比想象中严峻,因为见诸媒体的只是少数极端个案。
行凶者以家境贫寒的弱势群体居多,也有官员参与零星个案。2003年在河北任县人民医院,患者抢救无效死亡,作为患者家属的该县司法局局长聚众打死前来调解的医生。2007年5月,陕西榆林市卫生局一名干部带小孩看病,因为嫌陕西榆林儿童医院医生看病慢,对医生大打出手。
医疗暴力也可能发生在医生上班和回家途中。2006年3月15日下午,辽宁省锦州义县一名患者将午休归来正猫腰锁自行车的胡大夫连砍十多刀,胡当场身亡。
医疗纠纷、对诊疗结果不满、嫌费用过高,是患者向医务人员施暴的三大主因,但有不少施暴并非因为疗效。2012年哈医大医生被杀案中,被杀医生建议患者先治好肺部结核后再进行治疗,患者认为医生在故意刁难他,遂杀医泄愤。
“医生成了社会矛盾的宣泄口,这是最近几年医疗暴力事件中的深层原因。”中国医院协会自律维权部副主任郑雪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协会对过去10年四十多起恶性医疗暴力案件分析发现,仅有三成是因为医疗纠纷引起。例如2010年山东齐鲁医院杀医案,“凶手父亲13年前死于肝癌,但他一直没闹,到自己下岗了,就把怒火发泄在当年给他父亲做抢救的两名护士身上”。
梳理150多宗案例可见,医疗暴力正从打砸医院、医闹,向无目的地滥杀医生转变,并在2012年到达顶峰——22起暴力伤医中有9起致人死亡,而过去每年只有两到三起。
医生从医信心在不断下降。
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的一个医师执业状况调查显示,有六成多医师对当前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比2004年高了两成。仅有一成多的医师愿意子女日后从医。
很多人担心这样下去会无医可求。卫生部2008年统计显示,最近6年共有100万人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有40万人没有注册。
暴力背后的制度缺失
150多宗案例中,大多数患方并非一开始就诉诸暴力的,即便诉诸暴力,也并非一开始就升级的。之前还包括鉴定、调解、协商、起诉等过程。
已经被执行死刑的白血病患者彭世宽在杀害主治医生王万林之前,曾数次向院方提出解决方案。彭的要求在其家人看来并不高,因为复查时专家会诊称其手术失败,彭要求要么免费再做一次,要么赔55万,但均遭院方回绝。
如果彭世宽想获得赔偿,首先要做医疗事故鉴定。现在鉴定权大多从原来的卫生行政机关移交给各地医学会,但医学会仍是半官方机构,跟医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于医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独立性和公正性难获患者认可。
就算彭世宽真去做了,也要等上好几个月。有调查表明,市一级鉴定可能要等上4到8个月,省一级的二级鉴定可能拖一年左右。结果却往往难令患者满意。据报道,2003年至2005年,广州地区医疗事故鉴定共354宗,只有一成多被鉴定为医疗事故。
150多宗案例中,患方鲜有愿意去做医疗事故鉴定或尸检的。如果答应了,鉴定结果却对患方不利,患者往往难以接受,最后诉诸暴力。安徽池州医生徐某、江苏省南京中医院唐某都是在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遭遇暴力袭击。
从医院角度而言,医疗事故定性事关医院声誉,不少医院往往否定医疗事故的成立。
如果对医疗鉴定不满,患方也很难诉诸法律。尽管考虑患者举证难,2002年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推行举证责任倒置,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患者利益。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多以医疗纠纷专业性太强为由,直接依据医疗鉴定结论裁决。
举证责任倒置本身还有负面效果。有权威调查显示,72%医生不赞同举证责任倒置,认为这将会使医生趋向保守治疗,没100%把握不敢抢救,能多开检查就多开检查,严格保管医疗档案。
nlc202309041705
患方对调解的回避,同样源自对公权力不信任。“且不说会否有包庇情况发生,卫生行政机关即便处罚也是处罚医院和医生,患者很难从中获得经济赔偿。”法律学者徐昕在《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中写道。
社会救济也并不完善。中国医院协会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医疗纠纷案件,属于医院无过错尸检,比如严重疾病、药品不良反应、产品质量等等,但中国没有无医疗过错的补偿机制。
多数患方在走投无路时,会先向医院提出赔偿方案,医院一般认为过高而拒绝。相比私了,医院更相信常规途径,他们会担心患者反复要求赔偿。患方最后往往会走一条他们认为最有效的私力救助渠道:暴力。
有权威调查显示,仅有28%的公安机关在医院发生这类纠纷事件时,帮助平息事态,而有70%的公安机关处在不积极作为状态。这让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邓利强感到很无力。“公安对我们的要求,有时甚至认为,道个歉不就完了么?”邓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最近几年医疗暴力频发后,原卫生部、公安部两部委发文呼吁对医生进行保护,例如规定医院要设立警务室,但在起威慑效果的同时,也把医生再次推到患者对立面。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维稳逻辑下的纠纷解决潜规则,在医疗纠纷中相当见效。150多宗案例中,大多数医院赔钱了事。
医院的赔偿行为很多是在政府介入之后作出的。有的是相关部门强行从医院账户划钱赔给患者。有的是当地卫生、法院、公安、区政府介入后,以医院无条件承担患者后续治疗费了结。
维稳逻辑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使暴力陷入恶性循环。数据显示,广东2006年上半年200起医疗暴力事件中,95%的患方试图通过扰乱医疗秩序达到赔偿目的,而最终有129件私了成功。
另一方面,医院本身也遮遮掩掩。“许多医院出了事情就压,害怕出现负面报道。”邓利强说,有些院长就是官,出了事不在乎对自己医院医生的维权,就想尽快抹掉。
根子在于财政投入不足
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其实从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已建立,看病前的各种请托、送红包是最好例证。医好了大家都好,一旦没有医好,这种原本脆弱的关系会发生戏剧性转变,患者会立刻翻脸,150多宗案例中多数是因患者不满疗效引发。
不信任的直接原因在于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和职业操守的普遍下降。有部分医生就诊时间短,态度冷漠,没钱不给看病,收红包,拿回扣,过度医疗,发生纠纷后,医院推卸责任,还有涂改伪造医疗档案,甚至集体造假。这些在现实中都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账或许不能全赖在医院和医生头上。追根溯源,这跟中国对医疗的财政投入不足有关。1986年卫生总费用315亿元,国家财政拨款122亿元,占38%,但到2003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最近几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跟美国16%的比例相提并论。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行,资金漏洞必须从患者医疗费中抽取,以药养医的恶果由此种下。患者和医生都要为此埋单,患者承担高昂费用,医生超负荷工作。曾有八年从医经历的邓利强回忆,“为了完成上级层层下派的指标,医生的‘笔头’压力很大。”
据中国最大的医学专业论坛丁香园网站一份调查,有78%的医生将医患关系紧张,归咎于财政投入不足。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作用下,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一份权威统计显示,城市基本上占据了全国80%的医疗资源,其中30%又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仅1/3能正常运转,1/3处于瓦解边缘,1/3已瘫痪。
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人均就诊时间以几分钟计。医患双方没时间沟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埋下医患暴力冲突的隐患。“如果医生和一位患者有15-30分钟的沟通时间,患者意见会大大减少。”中国医院协会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道中称,近半数患者首选三级公立医院。“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郑雪倩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分流医疗资源。一是学习英国从大医院向社区医院倾斜,另外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私立医院服务水平。“现在对公立医院支持很多,对私立医院几乎没有,导致私立医院变成挣钱的机构,无法满足老百姓需求。”
近年来的医改一度让老百姓看到了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曙光,但现实中医患矛盾却愈演愈烈。“医生诉求和政府行动存在各说各话的偏差。”北京天用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凯告诉记者。
医务工作者工作太辛苦、待遇需提高,而政府的医改集中在改革以药养医和医保问题上。
据丁香园调查显示,67%的医生表示,他们强烈关注中国医改。91%的医生对“如果不改善医生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不会成功”表示强烈赞同。
除了加大对财政的投入,要想在真正发生医疗纠纷时,让医生和患者互相信任的纠纷解决机制,就必须解决好医疗鉴定、调解、诉讼机构的中立问题。以医疗事故鉴定为例。有专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鉴定专家数据库,医患双方遵循一定规则抽选组成鉴定委员会。
非诉讼机制亦是解决方案之一。有专家建议,建立由律师和民间团体组成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调解处和仲裁机构,仲裁员由医疗专家、卫生官员、法律人士等组成。
(摘自《南方周末》)
医疗工作对大多数病人来说多少有些神秘和不可知,而医疗中的任何一点差错疏漏又都可能对病人的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这些,不仅病人及其家属事先很难预料,即使已经发生了不测,他们也很难识别是疾病本身还是医疗错误造成的后果。医疗工作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一切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时刻自觉地以高尚的医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每一个直接和间接与病人有关的细微环节,都应该极端负责,认真对待。
作为一个临床医师,单独工作的机会是很多的,时时处处都应该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要求自己。比如,对新入院的患者收集病史时是否做到了系统全面,重点深入;查体时是否认真细致,不漏掉任何重要体征;开医嘱时是否仔细考虑如何最有效地解决患者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医嘱不恰当时能否勇于改正;进行诊治处理时皮肤消毒是否确实达到无菌要求,是否千方百计减轻病人痛苦和注意操作准确性;平日巡视病人时是走过场搞形式,还是一丝不苟地注意病情改变,考虑对策,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遇到危重病人抢救时是设法躲开还是自觉积极参与;在做心肺复苏时,是装模做样只图省劲,还是真正把每个动作都做得确实到位⋯⋯。总之,这些都不仅是技术问题,它无时无刻不是对自己医德水平的检验。
自古以来,在医生的头上似乎总有一个神圣的光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光环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如“济世活人”、“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普救苍生”、“人道主义”等。这些闪光的词句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忘我地工作。一旦这个光环消失,如果医师和病人之间只剩下一个赤裸的金钱和生命的交易,那将是对医学的背叛和对医师这个神圣职务的亵渎!
对医生来说,如何做人可能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可以说,不是每个好人都能学成一个好医生,但好医生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各种职业都可给人以挣钱活命的机会,医务工作也是一种职业,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的职业。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对自己不计较得失,首先是愿意为人“做好事”,而不能只盯
着报酬。应该说,“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人民极端热情”的提法是非常正确的,应该永远是医生的职业信条。
有的人提问: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规章制度和法规日益健全的情况下,医德还能具有多大的作用? 这种话反映出一种心态,即以为只有在科学技术不发展、规章法制不完善的时候才需要强调医德,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对医学科学技术而言,医德是与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医德而没有扎实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医生尽管是个好人。但只是一个无能的医生,他的良好愿望却难以实现。只有知识技术而没有医德的医生则往往是盲目的,实用主义的,他们的知识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还有可能拿它去干坏事。
对规章制度甚至法律而言,医德又是它们的支柱。就像有人说的:“法律源于道德。道德到了非强制而无法约束人的时候,就会演变为法律。法律是强制的道德,道德是自觉的法律,二者难以分开。”
法律是公正的。我国制订的医师法将既能保护公民的健康,又能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
“守法”是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病人及其家属有理由对医生提出比它高得多的期望值,这些又正是一个医生可以引以为荣的。
病人是带着病、伤的痛苦来到医院的,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在医院里,工作人员和病人之间,在社会地位上当然是平等的,但是在身体健康状况上,尽管医院工作人员也有体弱的,也有带病工作的,但是只要他还在上班,就必须承认,从总体上说比病人好。因此,仅从起码的人情看,工作人员应当体谅病人,照顾病人。懂得这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说,体谅照顾病人决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份,相反,不愿这样做的客观上是在道德素养上贬低了自己。
医务人员中对病人态度粗暴恶劣的确实是个别现象,但比较常见的是态度冷漠。特别是在门诊急诊,病人及其家属初到一个对他们完全陌生的环境,心情又焦急,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工作人员热情关切的时刻。可是,如果他们看见工作人员是一种漠不关心的神态;如果他们畏畏缩缩甚至低声下气地提问,得到的是待理不理、讽刺挖苦甚至恶语训斥,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在医务人员眼里,门诊急诊部门都是一个很普通的地位。但是,在病人眼里却完全是另一回事。特别是一些从外地、农村到大城市、大医院来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体力及心情不佳,人地生疏,生活条件不理想。他们一大清早赶来排队挂号、候诊、做化验和其他检查、划价、取药,到处免不了等候,感到心急火燎是很自然的,可以理解的。假如我们医务工作人员还觉得自己态度冷漠不算错,甚至套用某些售货员的怪话,心想“您是来看病,又不是来看我的”,应该感到有些脸红才对。
几年来,北京医院经团委倡议,在门诊大厅安排了两位义务的“导医小姐”。她们每天亲切热烈地解答各种疑难问题,给病人提供各种咨询,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感谢,不少医院后来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这些年轻医护人员的行动,无疑是应该受到赞赏的。实际上,这是并非难以做到的事。如果我们每个在门诊急诊工作的人员都有这种观念,学一点礼貌用语,并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情况下,注意一下态度亲切和顺便给病人一点指点,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充满温暖的氛围。
在某些情况下,讲医德,用不着说什么大道理,需要的仅仅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假如你带着亲人去看病,或者是你自己生了病,你就自然不光计较能不能看上病,看好病,也会计较等候的时间长短和工作人员的态度好坏等“细节”了。
反之,离开技术知识讲医德,往往又会成为空话。的确,病人之所以来找医生,归根到底是希望治好自己的病。因此,一个真正有高尚医德的医生,应该,而且也必然会下决心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当然,医生自己也是一个人,和大家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身体不适,情绪不佳,生活上有困难,精神上有烦恼的时候,甚至也会有因受到委屈而对他人、对领导、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的时候。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夹带到工作中去。穿上白大衣,医生就必须摒除一切杂念, “净化自己的灵魂”,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为病人着想。
病人中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风貌各不相同,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的社会成员,也有在自己岗位上做出较大贡献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但有时医生也会遇到个别表现不好、品位较低。甚至故意“找碴儿”刁难的人。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医生要善于保护自己,排解困难,但始终恪守自己治病救命的基本使命。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医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们来自于患方、医院、社会。一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思想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因此工作愉悦度低,有消极的工作情绪,甚至采取了 选择离开医生工作岗位的行为。因此,寻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医生心理压力的主 要原因,以便缓解医务人员压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
关键字:压力,竞争,快乐,沟通,学习
正文: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医生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工作负荷过大,工作重复性较高,疾病感染的危险,医疗设备、技术的更新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医疗风险等都可能使医生体验到较大的职业压力。轻度的压力能促人奋进,提高工作效率。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职业倦怠,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医生如何舒缓职业压力迫在眉睫。
医生的职业压力到底来源自哪里呢?
一、医疗竞争激烈,休息时间短,得不到社会和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二、社会舆论导向不良,没有尊严,收入与地位不符。
三、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
四、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高,工作环境差,医疗管理体制不健全,医生
之间缺乏真诚与合作。
五、形式化考试不断,学习压力大。
六、医疗机构腐败关系,人事关系压力大。
医生一旦面临着这些压力,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一、出现“职业倦怠”。
二、医生逐渐成为一个高死亡率群体
三、为搞好人际关系,逐渐丧失身为医生的天职,四、完全为形式化考试而考试,自身医疗技能下降,自身素质降低。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马渝根教授: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们心里健康对自身有益;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是帮病人解除病痛的,如果他们自身心理和身体不健康,如何帮助别人?
因此,如果舒缓医生的职业压力,成为促进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内容
一、医生要意识到亚健康的危害,做到快乐的工作。
医院这种工作量不可控的单位,要意识到被动工作、工作量太大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医院在管理上要适当增员。单位内部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轻松的活动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个人来讲,要放的下,以阳光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应该及时就医,防治悲剧发生。
二、增加与家人,朋友,自然的沟通。
“其实医生也是人,也需要宣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解压药。”马渝根教授指出,医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医生健康的任何和心理不仅能使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医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个自己减压,工作安排适度,不要漫不经心的工作,也不要成为不善休息的工作狂。目标不要制定的过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多和周围的人交流。
三、行风建设不可少。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果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的话,最后受损的还是患者。”卫生部殷大奎对医患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医院,医护人员成为众矢之的,出现了政府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医院自身不满意的现象。现在不少医务人员非常压抑,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加群众的信任感,和谐医患关系。
四、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
在这个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里,谁能更好的在岗位上立足,在于个人能力的高低。医生也不例外,医生要密切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学习基本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社会及医院也要满足员工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对医生的劳动价值给予合理的评价,以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
五、不为名利冲昏头脑
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要对其充满热爱,医生治病救人是幸福的,看到自己的病人痊愈是高兴的,听到病人家属感谢是快乐的。既然立志成医,就要有心理准备,不为金钱和名誉所动摇,要享受助人为乐的快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让自己的生命更充实。
你们好!
经过一个学期紧张、繁忙的学习,孩子希望能够在假期内好好休息,放松身心。为此,我们真诚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除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假期作业外,要尊重孩子对假期自由支配的权利和补习的选择权利,不让孩子过多地参加课外补习,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
二、引导孩子科学分配时间,抽出时间读儿本名著和好书,陶冶高尚情操,不断拓展视野。参加各种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参社会的公益活动,接受人生课堂的洗礼,经历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体验人生,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三、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一起看电影,一起弹琴下棋,一起远足踏青,甚至一起外出旅游。通过亲情接触,相互交心,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共同弘扬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四、做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时常提醒孩子不要私自到江河、湖泊、水库、水塘玩水、游泳。不要乘坐不安全的车辆船只。不要在外与陌生人接触、搭话。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防暑、防火、防触电教育,以及危险性劳动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自我救助技能,不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脸品。同时还要提醒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交通法规、讲文明礼貌。
五、X年暑假从7月7日起至8月31日止,共56天,8月31日返校报到注册,9月1日(星期四)正式上课。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间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期望着家长们的热情参与,并对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x村委小学
目前,我国要进行分级诊疗,存在很多问题,核心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较低,直接表现是能够胜任基层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资源匮乏,因此,培养具备较高综合诊治能力的全科医生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是一种在通科医生的基础上接受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高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与健康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2]。
1 全科医生的医学使命
全科医生能够提供最佳的高质量初级卫生保健,成为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卫者[3]。世界全科医生组织著名专家Dieon教授说过,没有以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为基础的国家的医疗保健系统,注定要付出极高的代价。为了深化改革、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培养职业技能高的全科医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患者逐渐增多,大医院已人满为患,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需要承担基层的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4]。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这也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基本途径;全科医生成为决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极缺,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受到制约。在英国,全科医生占医生队伍的比例达60%,美国已达30%并要进一步提高到50%,而我国不到5%[5]。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实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既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也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2 全科医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011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4]。
“综合程度较高”说明了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博而广”;“医学人才”说明了全科医生不仅能看病还能搞科研、会管理;全科医生的岗位定位在城市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室以及个人诊所;工作任务包含预防、治疗、康复、管理、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方面[6]。这决定了全科医生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在过去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倾向于只注重专科知识的提高,忽视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国情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扭转这种观念,必须重视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培养。
2.1 构建医学人文素养
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使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把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加强全科医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精神;在艰苦环境下奈得住寂寞的献身精神;具有“爱”与“善”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持之以恒、克服各种困难(工作时间长,工作种类繁杂,基层薪资待遇较差,个人发展空间狭小)的吃苦耐劳精神。其次,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全科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对具有不良倾向者给予适时安抚,对患者有同情感、责任感、尊重感等。表现在对患者的遭遇、痛苦和不幸给予理解,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能给予道义和行动上的支持和帮助,把病人当作亲人,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医疗实践中,医生的责任感是从维护患者利益、关心爱护患者角度出发,为患者服务的一种内心体验,并由此产生的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是对医疗职业和患者恪尽职守的情感[7]。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观念,为其在医疗工作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奠定基础。
2.2 增强医患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就是指医务人员将特殊意义的信息通过语言、行为、相关环境传递给患者,这种特殊意义的信息既包括疾病的诊疗信息,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伦理观、经济利益、法律法规、文化习俗、情感意志等[8]。
1989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务人员,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乏共鸣(沟通)应被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9]。它要求医务人员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愿望、实际经济情况,与家属进行认真的沟通,给患者或家属更多的决定权,以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医生起着关键的作用。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对基层医疗事故的防范处理、减低医疗纠纷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基层缺乏先进的仪器、优秀的人才,现有设施陈旧、检查手段落后,误诊、漏诊情况较多,更容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加强全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丰富医患沟通培训内容和形式,在诊疗过程中,耐心倾听以及与社区朋友建立友好关系,之后再谈论病情,有利于医患之间开展诊疗工作;接待患者时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交流,在诊疗过程中举止大方、手足轻柔,得到患者信任和尊重,对良好的医患沟通起着积极作用;应让医生换位思考,假如患者是你自己的亲戚、朋友,你该如何处理?避免用刺激性语言或难于理解的专业术语与患者或家属进行交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病情、身体状况、经济能力等)制定恰当的诊疗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使诊疗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实惠。
2.3 掌握医学科学知识
全科医生是通科医生的升华,必须具备深厚、扎实、全面的医学理论基础,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还应该掌握社会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行为医学等知识,知识和技能重在广博,兼顾深度。临床技能是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全科医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体现[10]。在临床教学中,要传授和提高他们常见症状鉴别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辅助检查判读能力、医疗文件书写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常见疾病诊断处理能力、危重患者抢救能力。
病历是具有法律作用的医疗文书,书写病历是每位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病历是正确诊断疾病和决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医疗质量的客观资料,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素材,是病人的健康档案,是国家制定预防保健制度和处理医疗纠纷、进行伤残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病历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仔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医生获得更多疾病的诊断线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先进的诊断仪器应用于诊断,临床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以前的一些疑难疾病,得以迅速诊断,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对医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很多医生完全依赖诊断仪器检查,不重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导致临床思维能力下降,表现为临床思维片面化、表面化和简单化,往往会造成误诊、漏诊或浪费大量医学资源。比如,在一次查房中听诊一位患者心脏有杂音,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却正常。主任查房时认为该患者确实有心脏杂音,预约一位资深的超声科专家再次做超声检查,报告为房间隔缺损,后进行手术治疗予以证实。如果没有过硬的体格检查本领,不可能给该患者做心动超声,或仅依赖于检查结果,就会造成漏诊或误诊。另有一位患者,主诉“头疼、发热”,收到某科,行腰椎穿刺检查,排除颅内感染性疾病,转诊到另一科,进行了大量的检查,一直未确诊,后转诊我科,触诊时发现患者左侧锁骨上有一大枣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以上两个患者的诊断过程说明认真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对疾病诊断能提供重要线索,再有目的的进行相关检查,很多疾病就可以确诊。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
作为一名高水平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检情况等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不能完全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治,因为影响检查结果的因素较多,如仪器性能、实验条件、试剂、医生的水平等,其中医生的水平影响最大。有一次上级医生让给某某患者行胸腔穿刺,我看了胸部正位片,胸水在左侧胸腔,但B超科医生定位在右侧,经过再一次确诊后才进行穿刺。如果不进行认真研究,有可能铸成大错。有一位重症患者,血液检查指标异常(实习医生做的检验),临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给病人做了相关处理,后检验科对标本进行复诊发现检查指标正常,庆幸的是未造成严重后果。
2.4 慢性病管理和预防宣教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之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健康宣教活动,使群众了解疾病的预防知识,采取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消除或减少患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促进人群健康,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全科医生是健康宣教的主要实施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健康宣教技能。好的全科医生,应熟悉本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建立并很好利用健康档案,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目的的进行健康宣教。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慢性病患者多、多病共存、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且很多人行动不便,大医院人满为患,因此,社区医院是老年患者的首选。全科医生为老年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教及治疗,使老年人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要高质量完成这些工作,全科医生必须具备慢病管理及健康宣教的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全科医生培养对我们来说是新鲜事物,如何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全科医生是新的挑战,我们愿不断努力,培养更多优秀全科医学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尽绵薄之力。
摘要:全科医生培养是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关系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构建医学人文素养,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慢性病管理和预防宣教能力,是全科医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全科医生,职业技能,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王波.人民网-人民日报[N].2015-05-28.
[2]蒋己兰,周启良,任四兰.论全科医生的职业教育与培养[J].中华全科医学,2008,6(22):2101-1102.
[3]王健.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1):971-972.
[4]佚名.我国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4):524.
[5]李春芳.中国医改与全科医生制度建设[J].医院院长论坛,2013(3):6-11.
[6]李明,线福华,郭爱民.把握内涵加快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36-37.
[7]王星明,安园园.对医学生应注重医德情感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6):109-110.
[8]闫广庆,刘国祥,黄国琼,等.试论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院管理论坛,2013,6(30):6-8.
[9]袁琳波,杜友爱.关于加强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32-133.
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病人,而在现今的医疗领域,诱导需求、过度用药、医代表公关的负面现象也屡禁不止,对于职业医生来说,一方面要在一线面对病人的抱怨与愤怒,另一方面又承担着问题医疗体系与政府不恰当干预对医生职业独立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民国以来医生职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认为职业自主性(法团自主性、临床自主性)的缺失,是导致目前中国医疗乱象的根源问题。建国以来,国家政权重塑了医生的职业伦理,医生逐渐从享有较高自主性的职业团体转变为被国家政权所驯化的社会主义雇员,对公立医疗机构也呈现出高度的依附状态,医生因而成为国家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与执行者。改革开放之后,畸形的医疗市场化,使国家不仅继续垄断着医疗行业,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卸了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个体医生不仅没有职业自由,并且还被要求同時肩负服务效率与经济效益,从而更严重的影响到医生临床自主性的发挥。国家对职业的干预最后导致医疗产品与医生劳动力价值的双重扭曲,为医患冲突和医疗体系的种种弊端埋下了隐患。医学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只有医学从业者本身才能够进行有效监控,因而在现今中国,只有重构医生职业与国家的关系,促进独立自律的职业团体形成,才能够有效改变目前中国医疗的尴尬处境,这也是新医改不可或缺的议程。
nlc202309040747
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医生救人小到门诊,大到手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因此,他们总是那么专心致志,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他们知道一个小错就能酿成大祸。每当知道医生又救治好一个垂危病人,我们的心里即羡慕又佩服。
医生是受过中等医学教育以上或具有同等能力、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负医疗责任的医务工作者。
在欧美对医生的普通名称“Physician”只有外科医生被称呼为“Surgeon”。
自中世纪后人们普遍认为内科学=医学=内科医生=医生Physician。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发作为医疗补助工作存在,可是随着时代前进外科医生和药剂师独自都变得进行治疗逐渐他们也变得被看作为医生外科医“Surgeon”。
医生也不再是传统医学中只治疗和改善人们身体健康的职业,心里医生也日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1、综合性的知识:掌握全面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除此外还了解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学甚至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问题及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健康卫生问题。
2、高尚的素质:医生肩负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担,对每一位病人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一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常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具备有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具有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需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
3、丰富的生活经验: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人文科学边缘的接合,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丰富的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他们的头脑,使其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生职业道德的名言】推荐阅读:
职业规划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05-26
论医生的职业精神演讲稿01-30
医生职业道德考评11-24
医生职业调查报告11-12
医生医德名人名言警句01-18
祝福医生的句子12-27
实习医生的工作02-22
未来的我:医生04-06
大班主题果树的医生10-31
乡村医生工作的总结11-06